季羡林《老子在欧洲》

cybob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ybobo”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季羡林《老子在欧洲》(共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季羡林《老子在欧洲》

季羡林

老子在欧洲,自来就走红运,没有另外一个中国哲学家可以同他比的,连在中国同他并称的庄子也望尘莫及。这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只要一想就可以明白。中国哲学家讨论研究的对象差不多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虽然“诲人不倦”,但一提到“死”和“命”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就不高兴发表意见了。我们在这里不必讨论是不是孔子影响了中华民族,或者是中华民族的特性决定了孔子的看法。但中国思想的特点确是偏于现实的伦理的,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居然出了一个老子,谈了许多近于形而上学的问题,无怪他在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哲学家不谈形而上学的欧洲大走红运了。

倘若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还可以找到更深更根本的理由。无论哪一国的人都喜欢神秘的自己不了解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这距离愈大,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世界上的伟人们尤其是政治上的伟人们,大半都懂得这道理。为了要在自己周围创造一层神秘的氛围,使他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永远保持,他们不惜用种种方法,方法成功,距离就能保持,他们也就永远为人民所爱戴崇拜了。在这方面德国人恐怕比别的国家更厉害。倘若你对他们赞美一件东西,他们先问是哪里来的,回答说是德国本国的,他们必摇头。说是法国来的,他们面部微有喜意。说是土耳其,他们眼睛里发了光。倘若说是从中国来的,他们就惊呼要抢着看了。因为什么?因为这样才够远的。倘若从远远的.国度里来了一件东西,这东西他们又不了解;换了话说,就是距离之外再加上神秘,那么他们的赞叹崇拜也就没有止境了。

老子不正合这个条件吗?在中国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敢断定老子是不是有这个人;即便有这个人,他生在什么时候,他是不是老子这本书的著者,没有人敢给我们确切的回答。在司马迁时代,老子已经是恍惚迷离的神龙般的人物。我们读了他替老子写的传,眼前依然是个大问号。谈到举世闻名的《道德经》五千言,虽然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注释,但没有人敢说他真能懂。无论谁读了这书,都觉得似乎懂了一点,但认真说起来,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仿佛是一面镜子,人们都喜欢来照一照。一照之下,在镜子里发现的不是老子的而是自己的影子。然而人们高兴了,觉得已经捉到了老子的真相,走开了。

欧洲人也喜欢来这面镜子里照。照过之后,每个人都觉得他真正了解了老子,于是就设法译成自己国的文字。在德国平均每隔几个月总有一个新译本出现。译者有的是汉学家,有的是在大学里念汉学的青年学生,有的是根本不懂汉文的诗人、哲学家、退职的老牧师、老公务员,有的是自命博雅的大半多少都有点神经病的老处女,真是洋洋乎大观,我们一时数也数不清。“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字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人在这里面发现了上帝,有的人把它同柏拉图的理念来比,有的人又把它同康德的自存物、叔本华的意志拉在一起。每个译者都不会忘掉写上一篇序言,这序言有的时候竟比原文还长,在这里面他们都很骄傲地说他们终于把老子了解了,把真正的“道”的意义捉到了;然而都不过是夫子自道,把自己的思想借了老子的名字表现出来,如此而已。

这种风气不限于一国,也不限于一时。但在上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特别厉害。原因也很自然,一想就会明白的。德国人平常就有点夸大狂,在哲学音乐科学艺术方面又真的有惊人的造就,所以总觉得德国人高于一切,想征服世界。然而结果却被打倒在地上,他们先是觉得有点不了解,颇为愤愤然。后来又想到,难道自己的文明真的有什么缺陷吗?为了借助于他山起见,他们就各处搜寻。我上面已经说过,对德国人,远的就是好的,于是他们找到中国。又因为平常人总喜欢神秘的东西,而德国人的天性就倾向神秘主义,他们终于找到老子。无怪老子的译本像雨后的春笋般地出现了。

但他们究竟在老子书里找到些什么呢?这话很难说,恐怕多一半是一团大糊涂。愈不明白,他们就愈钻;愈钻也就愈不明白。他想找的东西没有找到,在一团糊涂中他们也就渐渐忘记了自己是来找东西的,至于找到了什么或没找到什么与他们也就无关了。后来国内的情形变好了,对老子的热情终于渐渐淡下来。虽然间或仍然有老子的译本出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起劲了。同时,在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里,以前对老子虽也喜欢,但没有像德国那样发狂。现在仍然冷静地爱着老子,不时出一个新的译本。最近的一个译本就是成自英国有名的汉学家A.Waley之手。他也像别人一样,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解释怎样才是“道”。他愈说人愈不明白,终于还是一团大糊涂。

不久就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又同上次不同,一打就是六年。打到一半的时候,别的国家里的情形我不十分清楚,在德国,人们又因了同上次战后差不多一样的原因想到自己的文明是不是有缺陷,才开战时火一般的热情现在消逝得毫无踪影了,很多人,尤其是大学教授同学生开始动摇悲观起来。结果是东方的哲学又为一般人所注意了。老子又走起红运来。我去年秋天从德国到瑞士去以前,有一天忽然有一个衣帽整齐的中年人去找我,说他把老子译成德文了,请我给他写一个序出版。我听了当然很高兴,问他学过中文没有,他说没有学过。他自己是牙科医生,三年来只要有一点余闲,他就利用来研究老子。他曾经把中文本的老子借出来自己抄了一遍,每天晚上坐对着那部几十斤重的中法字典把每一个中国字都查了出来,然后自己再从这些字里硬寻出意义来,结果就成了这部译著。无论谁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凡艰苦的工作,我对这中年绅士无端肃然起敬起来。但一看他的译文却真使我失望,到处是错误,令人看了简直要生气。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告诉他这书最好不要出版,出来对他也没有好处。他没说别的话,收起稿本来就向我告辞了。

自从我离开德国,那里的情形一天比一天坏。自命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想征服世界的终于又被打倒在地上了,而且这次比上一次更彻底更厉害。外国的统治者在国内到处横行,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全国无论什么地方看到的只有悲惨与不安定。人们仿佛当顶挨了一大棍,都失掉了知觉,谁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说怎样想,到处是一片麻木。我上面说过,战争打到一半的时候,他们悲观动摇。但现在他们已经超过了悲观与动摇,简直是糊涂了。

对德国人这是好是坏我不敢说。而且这现象也不只限于德国,欧洲别的国家也有,不过没有像德国那样厉害而已。无论怎样,对老子恐怕只有好没有坏,他的红运恐怕还要继续下去,谁也不敢说到什么时候。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篇2:心在欧洲小镇

心在欧洲小镇

看啊

夕阳下就是无边的'紫罗兰花田

你伸伸舌头

舔到的空气都是法兰西独特的清香

有一座小木屋好像被埋藏在花田的中央

一缕甜蜜的麦香正打开小屋的木窗

木窗里烘烤着比香水更让你着迷的小面包

壁橱旁的老奶奶朝你微笑

她轻轻告诉你

前面就是你要前进的方向

看啊

虔诚的信徒正跟着牧师

低吟着心中的信仰

我也把双手合十

集中精力去冥想

若天空幻化成了一座绚丽的七彩池

那么天堂存在的就是我的梦想

有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个天使

就像是你

只要你不属于罪恶

只要你不被囚禁

只要你相信纯真能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清晰

有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个天使

就像是你

篇3:心在欧洲小镇

心在欧洲小镇

(一)

我已经连续三天在梦境中徜徉浪漫的欧洲小镇,不经意思索:我的头脑里已装满这份恬静,那么,我的心也是吗?

对我来说,欧洲小镇如同恋人眼前的玫瑰,是个无限向往的天堂。它没有纽约的喧闹,没有苏丹的贫困,更没有阿富汗的可怕;那里是古老的钟楼,辽阔的麦田,悠扬的小提琴和空灵的风笛。若是漫步在街头,同样能感受到曼哈顿的热闹,不过那又不同,因为小镇里的空气弥漫着淳淳的牛角面包的奶香,曼哈顿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

屏息静听Declan的《Danny boy》,你会不自觉地凝眸,感觉像已置身于爱尔兰宁静的牧场中,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谷,脚边是娇滴的玫瑰,眼前是淡雅清新的紫罗兰,好像世纪时钟都被空灵迷惑得不可思议。当你发现这不是事实,倒有种回味悠长的凄迷:这种感觉像放了糖的咖啡,似苦,但却甜。最后一句结尾:“I love you so。”又加多了一份甜蜜。不需要读懂歌词,却能直感意境,真是种奇妙的味道。

(二)

最近已经进入了全民哈韩的时代。随便找一个女孩,对她说:“SUPER JUNIOR.”对方80%会表现出花痴状。

我不哈韩,那么,我大概在哈欧吧。哈欧好啊,迷上了英国的Declan,学英语何尝不容易?去找Declan签名,顺便读读牛津大学,好好学习如何不是动力?天天哼着悠扬的乡村小调,也足以显得与众不同吧。说这时髦,也不时髦;但说它老土吧,那就更不是了(连周董都唱牛仔)。只要它有魅力,爱上它就不是错!

唉怎么说呢,比起非主流,哈韩还只是蚂蚁一只而已。非主流们的大脑里要是障碍阻阻,那么,我会推荐他们去好好听听《An angel》来净化一下大脑。非主流的时代应当结束了。

(三)

外献诗一首,献丑

看啊

橘色的夕阳透过羊群似的浮云

与晚风一起徜徉在苍穹下的牧场

小姑娘倚着木篱笆

用长笛吹出一首牧曲的悠扬

轻快的乐曲飘进幽深的山谷

深谷里探出一朵饱含露水的蓓蕾

她伸出花芯

想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篇4:心在欧洲小镇作文

心在欧洲小镇作文

我已经连续三天在梦境中徜徉浪漫的欧洲小镇,不经意思索:我的头脑里已装满这份恬静,那么,我的心也是吗?

对我来说,欧洲小镇如同恋人眼前的玫瑰,是个无限向往的天堂。它没有纽约的喧闹,没有苏丹的贫困,更没有阿富汗的可怕;那里是古老的钟楼,辽阔的麦田,悠扬的'小提琴和空灵的风笛。若是漫步在街头,同样能感受到曼哈顿的热闹,不过那又不同,因为小镇里的空气弥漫着淳淳的牛角面包的奶香,曼哈顿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

屏息静听Declan的《Danny boy》,你会不自觉地凝眸,感觉像已置身于爱尔兰宁静的牧场中,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谷,脚边是娇滴的玫瑰,眼前是淡雅清新的紫罗兰,好像世纪时钟都被空灵迷惑得不可思议。当你发现这不是事实,倒有种回味悠长的凄迷:这种感觉像放了糖的咖啡,似苦,但却甜。最后一句结尾:“I love you so。”又加多了一份甜蜜。不需要读懂歌词,却能直感意境,真是种奇妙的味道。

最近已经进入了全民哈韩的时代。随便找一个女孩,对她说:“SUPER JUNIOR.”对方80%会表现出花痴状。

我不哈韩,那么,我大概在哈欧吧。哈欧好啊,迷上了英国的Declan,学英语何尝不容易?去找Declan签名,顺便读读牛津大学,好好学习如何不是动力?天天哼着悠扬的乡村小调,也足以显得与众不同吧。说这时髦,也不时髦;但说它老土吧,那就更不是了(连周董都唱牛仔)。只要它有魅力,爱上它就不是错!

唉怎么说呢,比起非主流,哈韩还只是蚂蚁一只而已。非主流们的大脑里要是障碍阻阻,那么,我会推荐他们去好好听听《An angel》来净化一下大脑。非主流的时代应当结束了。

外献诗一首,献丑

看啊

橘色的夕阳透过羊群似的浮云

与晚风一起徜徉在苍穹下的牧场

小姑娘倚着木篱笆

用长笛吹出一首牧曲的悠扬

轻快的乐曲飘进幽深的山谷

深谷里探出一朵饱含露水的蓓蕾

她伸出花芯

想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看啊

夕阳下就是无边的紫罗兰花田

你伸伸舌头

舔到的空气都是法兰西独特的清香

有一座小木屋好像被埋藏在花田的中央

一缕甜蜜的麦香正打开小屋的木窗

木窗里烘烤着比香水更让你着迷的小面包

壁橱旁的老奶奶朝你微笑

她轻轻告诉你

前面就是你要前进的方向

看啊

虔诚的信徒正跟着牧师

低吟着心中的信仰

我也把双手合十

集中精力去冥想

若天空幻化成了一座绚丽的七彩池

那么天堂存在的就是我的梦想

有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个天使

就像是你

只要你不属于罪恶

只要你不被囚禁

只要你相信纯真能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清晰

有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个天使

就像是你

篇5:季羡林在德国大骂希特勒

季羡林在德国大骂希特勒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留学,开始了他的十年羁旅生涯,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

到了德国以后,排犹高潮已经接近尾声。老百姓绝大多数拥护希特勒,至少表面上是那样。 但希特勒那一套诬蔑中国人的理论,宣称世界上只有他们所谓的“北方人”是文明的创造者,而中国人等则是文明的破坏者。这种胡说八道的谬论,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极大的.愤慨。

季羡林在德国的朋友中,有一位退休法官,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介绍他认识的。对于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这位退休法官无不激烈反对。平时他在家里,就好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汉。而只有他同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时,才敢讲几句心里话,发泄一下满腹的牢骚。

季羡林另外一个反希特勒的德国朋友,是一位大学医科的学生。他年纪不大,只有二十来岁。同那位法官正相反的是,这位学生热情洋溢,精力充沛,透露出机警聪明。对于他的家世及其他反对希特勒的背景。季羡林他们都不清楚。但是,由于“反对希魔同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了这一条,他们就走到一起了。

季羡林和他的其他一些中国留学生同学,不经常与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来往。有时候,在星期天,这些中国留学生会相约到山上林中去散步。

有几次,风和日丽,寂静无人。季羡林和他的几个留学生同学就跑到山林中,坐在长椅上,在扑面而来的春风里,大骂希特勒,也确实是人生一乐。摘编自《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

篇6:季羡林在清华的几篇日志

季羡林在清华的日记被网友热转,写于1934年。

看了这些,有下面几点体会

1.并没有对季老的印象变差,反而觉得更加亲近。先生的形象更加饱满了。(实际上一直没有去买一本关于季老的书,没去了解过)

2.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心存一点安慰。但是以后的路怎么走还要看自己。季老一辈子勤奋,可能这就是与绝大多数的人的区别。很多人30岁以后可能就不学习了,但是季老那么大年纪还笔耕不辍。

3.装正经是不对的,坦然地面对自己才好。不存在什么道德模范,不调皮、不发牢骚的圣人只是一种精神偶像。

相关专题 老子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