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只隔了这5件事!

eei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eiu”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只隔了这5件事!(共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只隔了这5件事!

自卑的人遇到喜欢的东西也不愿主动争取

而自信的人一旦遇到喜欢的东西会主动争取

自卑的人说话声音很小,不敢直视别人的脸

而自信的人说话中气十足,敢于直视别人的脸

自卑的人总怕出丑而不敢表现自己

而自信的人他们敢于表现自己

自卑的人从来或很少拒绝别人

而自信的人敢于拒绝别人

……

自卑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更是长远的。阻碍性格和心理建设不说,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理上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一个家庭的健康与否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在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比较乐观开朗的、自信的。而一个自卑,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往往他们的家庭环境是压抑的、不健康的。

篇2: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只隔了这5件事!

无条件的爱 or 有条件的接纳

+

孩子是父母手中的宝贝,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任何保留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往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让孩子听话,成绩要考得好等等。

这毫无疑问是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条件。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非常矛盾的。当孩子一旦犯错的时候,父母就会指责孩子,收回对孩子的爱。当孩子表现的好的时候,父母就会表扬孩子。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非常的矛盾,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到底是不是爱自己的`,好像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有要求的,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的时候,父母就会收回对自己的爱。

父母爱孩子,这是不需要怀疑的。但是孩子还小,他们不知道父母的一些行为虽然看起来不是爱的表现,但是父母认为那是。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接纳孩子的缺点,让孩子知道,即使你嘴里在指责他们,但是你还是爱他们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是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好好说话 or 语言贴标签

+

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会越走越远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彼此没有好好说话,伤害了彼此的感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家长们,你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对孩子说:

你好笨;

某某家的小朋友都比你聪明;

孩子你胆子太小了,以后没有出息的。

也许,你会认为自己这样说孩子,是基于对孩子的爱,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但是,你们忘了,孩子的内心是比较敏感的,当你们这样说的话,孩子还认为自己真的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信心的。

尊重孩子意愿 or 替孩子做选择

+

很多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着自己给的路来成长,不论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总是帮他们选择好,让他们这样做,那样做。

其实,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很多的选择,当孩子长大了,父母肯定不可能总是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这时候,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做选择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尝试做选择,培养孩子独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培养起自己的自信心。

愿意欣赏孩子 or 总拿孩子做比较

+

我们要知道,一个孩子内心的自卑或者是自信,跟父母的教育是相关联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总以为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做比较,就是督促孩子成长,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比如,孩子成绩考不好了,你就老是拿她的同桌来比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把自己孩子的缺点放大来看,老是把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来重复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的。

放手让孩子独立 or 不信任孩子能力

+

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总是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在家里孩子就是小皇帝,什么事情也不用做。

或者是当孩子主动在洗碗的时候,父母总是说:别洗了,你洗不干净的;

或者是当孩子拿扫帚扫地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乖宝,你还小,扫不干净的。

其实我们要知道,即使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也是汇成孩子自信的源头。如果你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让自己继续做,你赞美鼓励孩子,这时候,孩子就会涌起自信,就会越来越相信自己。

结束语:

培养一个自信独立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美好愿望。但是往往父母在生活中的各种努力塑造,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受到损伤。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篇3: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就看这5件事!

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就看这5件事!

自信的孩子会乐观地面对人生,对于任何困难及挑战都能迎难而上,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而自卑的孩子总会选择逃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能力去做。其实,一个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以下五件事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你是怎么做的呢?

1好好说话 或 语言暴力、贴标签

很多孩子缺乏自信,都源于父母不好好说话。语言是一个人的天赋,也可以变成最伤人的武器。

很多父母在孩子没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对孩子各种批评,甚至是打骂,虽然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改掉坏毛病,变得更优秀。

但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每一句否定,孩子都会觉得:“爸妈都觉得我不行了,或许我真的很没用吧!”渐渐地孩子就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消极暗示“,当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把孩子的缺点放大化、便签化的时候,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向这些标签靠拢,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从而走向了自卑。

2无条件的爱 或 有条件的接纳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保留的,但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这份爱就会加上各种条件,比如要乖乖听话、成绩要第一、不吵闹……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不接纳他,长大后他就很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既然父母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一切,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不管他能不能让你高兴,不管能不能为你争光,不管他有没满足你的各种要求,你都会无条件地爱他。

其实,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是不冲突的。背后有爱和原则支撑的孩子,不管成长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及挑战,他都可以自信从容应对。

3放手让孩子独立 或 不信任孩子能力

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给学,不让做,或者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总是否定孩子的行为:

孩子想帮忙收拾饭碗,妈妈说:“你呆一边去,我自己来,你别把碗打了。”

孩子拿起扫帚想扫地,妈妈马上抢过来:“你哪里扫得干净,我来吧!”

孩子想尝试各种新事物,爸爸说:“你平时就没什么耐心,拉倒吧!”

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哪里?其实就是完成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在尝试和体验中,不断树立自信心。

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没能力,你总是不相信他能做好,不给他尝试的机会,即使他长大了依旧什么都不会,一件事情会不会做很多时候是跟年龄无关的,尤其是生活小事。父母要适当放手,多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各种事情,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便会越来越自信。

4学会欣赏孩子 或 总拿孩子做比较

不少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可否认,很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都考了100分,你看看你自己考了多少,好好反省自己”

“领居家的孩子都会洗衣做饭了,你看看你自己,事事都要我操心”

“别人家的孩子多聪明,一学就会,你看看你,我教了多少次了,还是做错,气死我了”……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对孩子缺少欣赏的眼光,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即使自己家的孩子身上有闪光点,父母也看不到。

父母要知道,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对于孩子的缺点要接纳,孩子的优点要欣赏。平时对孩子多一点欣赏,他会变得更自信,一味拿孩子跟别人做比较,只会给他埋下自卑的种子。

5尊重孩子的意愿 或 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越长大,面临的选择就会越来越多,从家庭日常,到学校生活,再到结婚成家……

很多父母都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从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即使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还是会以你还小不懂事,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给怼回去。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变得没有主见,一切都要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就很难生存下去。

很多时候,父母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多征求孩子的意愿,让他自己做选择。比如,出去玩,问问孩子想去哪;给孩子买玩具,让孩子自己挑选等等。有时候,可能孩子的选择你并不认同,但也不要全盘否定,最好是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决定。

父母让孩子做决定,他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从而增加自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自信的开始。

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父母,父母从小就要正确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自信乐观中成长!

篇4:孩子自信or自卑?取决于父母对这5件事的态度!

孩子自信or自卑?取决于父母对这5件事的态度!

自信的孩子在人群中很显眼,很容易获得他人的赞赏和喜爱。而自卑的孩子总是喜欢逃避,情绪低落,不敢和别人打交道。一个孩子自信or自卑?往往取决于父母对这5件事的态度!

1、尊重孩子意愿 vs 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渐渐长大,从家庭日常,到校园生活,再到成家立业,孩子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

很多父母都习惯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从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即使孩子做了选择父母也不会听,觉得自己才是对的。长期下去,孩子就会缺乏主见,凡事都要依赖父母或他人。

父母必须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自己做选择。比如,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别自己想去哪就去哪;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让他自己挑喜欢的……

有时候,或许你不认可孩子的判断,但也不要全盘否定;如果你有了决定,可以给孩子二选一的机会。

总之,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重视,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这种氛围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是孩子自信的开始。

2、好好说话 vs 语言暴力、贴标签

孩子自信or自卑,很多时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说话态度。语言能给人力量,也可以变成最伤人的武器。

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自卑,渐渐远离你的时候,不妨想想,是否对他说过这些话:

你怎么那么笨,都教了多少遍了,还学不会;

你看领居家的孩子多聪明,再看看你;

你脑子里装的什么啊?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

怎么那么胆小怕事,真没出息……

都说:“打是亲,骂是爱。”很多父母批评也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变得更优秀。

可是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每一句否定,孩子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爸爸妈妈都觉得我不行,或许自己真的很没用吧!”渐渐对自己失去自信……

如果父母总是贬低孩子,将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放大、标签化的话,长期下去,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往这些标签上靠拢,渐渐走向自卑。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做到和颜悦色,任何时候都好声好气说话,孩子也不至于陷入自卑。

3、无条件的爱 vs 有条件的接纳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没有保留的,但是一旦孩子做得不好,这份爱就会无形中加上各种条件,比如,要乖乖听话、学习成绩要好……

有的父母常以收回对孩子的爱,来限制孩子的行为,而且,对孩子犯的错一味贬低、指责,这样下去,孩子就会慢慢陷入自卑。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接纳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接纳真实的自己。

父母爱孩子的话,就要接纳孩子的优缺点,不管孩子怎样,你都会爱他。

每个背后有爱支撑的孩子,不管人生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可以自信从容面对。

4、放手让孩子独立 vs 不信任孩子能力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怕孩子给自己添乱,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吃饭前,孩子帮忙拿碗筷,妈妈马上说:“你拿不稳,别把碗打了。”

地上脏的时候,孩子想拿扫帚扫地,奶奶马上说:“不用你扫,你扫不干净”

当孩子想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妈妈又说:“你平时做事就没耐心,还是算了吧!”

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从尝试中获得的成功,从父母对他的信任,从独立做事情……

孩子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的,父母总是不让他尝试,怎么就知道不行呢?父母都不相信孩子,他如何相信自己?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也会越来越自信。

5、愿意欣赏孩子 vs 总拿孩子做比较

很多父母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比如:“你看隔壁家孩子多厉害,每次都拿第一,再看看你,考得那么差,你还意思吗?”

父母总是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总爱拿孩子做比较,渐渐地,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缺少欣赏自己孩子的眼光,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就总是抱着欣赏的态度。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孩子再差也是你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惜,很多父母吝啬欣赏的目光,却用比较给孩子埋下自卑的种子。

其实,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你家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你对孩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篇5:你的孩子自信或自卑,只差了这5件事

你的孩子自信或自卑,只差了这5件事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地人更知道欣赏自己,取悦自己,成就自己。而自卑心理给人一生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自卑的人常常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遇到喜欢的人和物,不是想着争取,而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即使长大变得很优秀,却依然有着很深的自卑情结。你的孩子自信或自卑,只差了下面这5件事!

愿意欣赏孩子 or  总拿孩子做比较

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常常缺少欣赏的眼光,反而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邻居家的孩子小明,同事家的孩子小东,自家孩子永远不如别人家的来得满意。

当父母盯着人家孩子的优点,放大自家孩子的缺点,其实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

得不到正向反馈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用别人的优点衡量自己,看低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

这个世界上既没有相同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吝啬欣赏的目光,却用比较给孩子埋下自卑的种子。

放手让孩子独立  or 不信任孩子能力

父母总觉得孩子小,怕麻烦,或者不相信孩子能力,常常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孩子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别把盘子打了。”

孩子拿扫帚扫地,奶奶马上说:“别扫了,你扫不干净。”

孩子尝试新事物,父母说:“这孩子做事没耐心,一看就不行!”

孩子的自信落到实处是什么?

恰恰就是完成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在尝试和体验中,增加对生活的自信心。

正如《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培养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儿,获取一次成功的体验。”

用网友的话解释就是:“你做成了一件事,你又做成了一件事。”

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便会越来越相信自己,反之,则很容易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偏低。

尊重孩子意愿 or 替孩子做选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家庭日常,到学校生活,再到结婚成家,他要面临的选择必然越来越多。

爸爸妈妈习惯性地包办做主,对孩子的意愿置若罔闻,时间久了,孩子就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依赖父母或他人。

这个时候,父母必须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参与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决策,比如出去玩,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买文具,让孩子自己挑选等等。

孩子的判断,可能你并不认可,但也不要全盘否定;如果你已经有了目标,不妨让孩子二选一。

总之,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在这种氛围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自信的开始。

好好说话 or 语言暴力、贴标签

大多数的悲剧,都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语言是人类的天赋,却也能变成最伤人武器。

人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

大人批评孩子初衷都是为了孩子能改掉“坏行为”,变得更好。

然而事实是,每一句来自父母的否定,都足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爸爸妈妈都觉得我不行。”

心理学有个词叫“消极暗示“,当我们总是贬低孩子,将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放大,标签化,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不自觉地往这些标签上靠拢,最后陷入自卑怪圈。

无条件的爱 or 有条件的接纳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没有保留的,但是一旦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份爱会加上条件和标准,比如要听话、成绩要好、不哭不闹......

这是孩子得到父母的爱的条件。

父母一方面经常以收回对孩子的爱,调整孩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孩子出现问题贬低、指责,这样一来,孩子很难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内心也是匮乏的。

小时候,父母对孩子不接纳,成年后的他也会很难接纳真实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与坚持原则并不冲突。每个孩子,背后有爱与原则支撑,心灵都将是富足的,不管未来遇到了什么,都可以自信面对。

写在后面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或者是在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没有了它,人的体力、能力甚至智力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树立自信心是孩子成才的关键,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自信,就像树木需要阳光、雨露一样。

篇6: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家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家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1、放手让孩子独立or不信任孩子能力

许许多多的家长,总是秉承着中国式教育,总觉得孩子还是个孩子,从而过分溺爱,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摔了,赶紧跑过去扶。孩子想学冲牛奶,家长说:“你还小,以后再学。”而聪明的父母,总是多找机会让孩子去不断尝试,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尽管孩子不愿意,也会去引导孩子去做。而独立的孩子往往会比前者要自信,这是毋庸置疑的。

2、愿意欣赏孩子or总拿孩子做比较

以前网上有这么热门一句话:“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也不知道天底下的父母是有多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才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样的一句话,就间接反映出:总是爱拿总拿孩子做比较的父母,教育方式真的需要改变一下。

真正聪明的好父母,是会站在孩子这一边,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孩子的每一个优点,让孩子增长自信心,从而做得越来越好。

总有愚蠢的父母,从会用语言暴力来刺激孩子,还妄想有格外的收获,殊不知是害了孩子,给孩子留下了不可恢复的心灵创伤。

3、尊重孩子or总是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虽然还小,但是尊重不分年龄。很多的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做不了决定,干脆就替孩子做了决定。实际上,这是在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而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失去主见,什么事情都要听别人的,变得越来越自卑。

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的决定。尽管你并不认可孩子的决定,但是也不要全盘否定,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替孩子出谋划策,但是最终还是让孩子来决定。这样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决定,也不会因此而变得自卑。

4、好好说话or语言暴力

大多数的悲剧,都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其实也不是天生就有代沟的,这些代沟不仅是由年代组成的,更多的是心与心的距离。聪明的父母都会选择去倾听孩子的想法,而愚蠢的父母只会发泄自己的'愤怒。

好好说话,在这样一个时代,真的太重要了。语言暴力会让孩子恐惧,从而慢慢地变得自卑。这是非常可怕的。

5、有条件的接纳or无条件的爱

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丝毫没有保留的,甚至会衍生出溺爱。溺爱一开始是会让孩子变得自大,以自我为主线。但是溺爱也会让孩子的三观变得焦躁,孩子以后和朋友的想法都出现了分歧,被冷落以及排挤之后,就会慢慢地自卑了。聪明的父母,都会有条件地接纳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但是家长的教育是最大的因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如果家长用了错误的方法,那孩子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篇7:这5件事绝不能纵容孩子,否则后果很严重!

这5件事绝不能纵容孩子,否则后果很严重!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对于父母来说,难的是教育好孩子。孩子经常分不清对错,父母一定要知道什么事情可以答应,什么事情不能纵容。以下5件事绝不能纵容孩子,父母们要重视起来啦!

1、得不到就耍赖威胁,发脾气

有些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习惯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玩玩具,我就不吃饭了!” “不给我讲故事,我就不睡觉了”……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耍脾气的时候都没辙,只好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很容易就满足自己后,就会形成习惯,想要什么就通过谈条件、哭闹的方式来威胁父母。

长期下去,父母再后悔已经没用了,孩子养成习惯就很难改变了。所以,父母不能一味轻易满足孩子,纵容孩子。

2、过度沉迷电子产品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沉迷手机不能自拔,随处可见一个小孩子拿着手机,熟练地滑动开锁、输入密码、找到自己常玩的APP。

孩子长期沉迷于手机,就会表现出不爱学习、注意力涣散、不集中、不爱沟通、没精打采的情况。

信息化的时代,想要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现实。但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父母要把控孩子玩电子产品的度,太沉迷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利的。

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好,比如,做完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玩一下,或者上学期间不能玩,周末可以适当玩一下。

3、野蛮粗俗,没有礼貌

有些孩子很野蛮粗俗、满口脏话、不懂礼貌,在公共场合无理取闹,丝毫不顾别人的感受……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甚至会视为没有教养。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容忍孩子的胡作非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好的行为习惯一味被父母纵容,长大后就很难改正了。

孩子越小,越不懂事,越是需要父母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教养和礼仪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通行证,没有教养和礼仪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鄙视排挤。

4、乱动、乱拿别人的东西

网上看过一个热帖,有个熊孩子来家里做客,把主人的房间翻了个底朝天,价值万元的限定手办被破坏殆尽……

小孩子的好奇心都比较强,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没见过的东西都想摸一摸,玩一玩。

小孩子有这样的举动可以理解成学习和探索,但孩子3岁之后,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毫无顾忌地去碰,去玩。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别人动自己的东西,你可以拒绝,但是在拿别人的东西之前也要询问他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有些人上了大学和舍友的关系很糟糕,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私人意识和物权意识,才会为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5、不尊重老人

之前在公交上看到过一个孩子,因为奶奶没有带他喜欢的玩具出来给他玩,孙子就动手打奶奶了,老人只是哄了几句,旁边的妈妈只顾着玩自己的手机。

小小年纪就不懂得尊敬老人,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稍有不满就将情绪发泄在老人家身上。

对于很多长辈而言,特别是老一辈的,只要孩子开心,对孙子孙女百般溺爱,毫无原则可言。

于是孩子就会觉得老人对自己好都是应该的,不会尊重、体谅老人。加上大人又一再纵容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蛮横无理。

从小就不懂得尊重他人,爱戴长辈,父母不及时教育,长大就不要反过来责怪孩子自私。

父母爱孩子,也要记得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一味地纵容孩子,后果不是你能承担的!

篇8:总是没时间陪孩子?你该做好这5件事了

没时间陪孩子:做好这5件事,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一、陪伴效果和时间长短不成正比

和很多父母一样,

我也曾以为只要多待在孩子身边就好。

刚辞职时,喆同学刚上缓适班不久。

有段时间他身体不舒服没去早教中心,

我一边照顾他一边处理家务,

还要构思和写推文,有点忙乱不堪。

喆同学并没有因为我整天在家而更快乐,

相反,他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不哭闹几场不算完。

那段时间,我对自己很失望,

也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直到某天,我一边抱着笔记本敲字,

一边敷衍地回答他的问题,他突然爆发了,

把玩具全部扔到地上,气鼓鼓地跑到我面前拍打电脑。

我火了,问他要干什么,他放声大哭:

“我不要妈妈工作!我想要妈妈陪着我!”

“妈妈每天都在家啊,不是吗?”

“可是……可是我想让妈妈也看着我……”

看着哭成泪人儿的小孩儿,

我一下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我确实24小时在他身边,

但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想着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

极少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需求。

类似的事,之前也曾经发生过。

那会儿我还没辞职,为了陪孩子,

专门设置了陪伴的时间段。

这个习惯,辞职后渐渐没了,

因为我自认为“每天都有大把时间在陪孩子”。

那次事件后,我开始认真规划每天的事务:

孩子在家时,上午、下午、晚上都留出一段专门陪孩子的时间。

在这些时间段,我认真看着他,

感受他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及时送上鼓励;

也感受他某件事没做好时的小沮丧,适时给予安慰。

做家务时,我会根据他的需求,

适当邀请他跟我一起,让他做些擦桌子、把废纸扔进垃圾桶这样简单的工作。

效果立竿见影,他情绪明显好转,

就算我临时有事处理,需要他独处,

他也能自己玩耍而不老来打扰我了。

对于“父母给的照顾、陪伴同孩子日后情绪

和认知能力发展发展之间的关系”,

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曾历时数十年进行跟踪研究,

发现“真正影响孩子性格与行为的,

并不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

而是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

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恰当回应。”

即“陪伴孩子”的重点,

不在于陪伴的时间是不驶多,

而在于陪伴效果是不驶好。

所以,职场妈妈不必为陪孩子的时间不多而焦虑,我们要做的是提高陪伴质量,在有限的陪伴中和孩子更积极有效地互动。

二、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做好这5件事

琴是我小时候的邻居。

她爸是镇中学老师,早上有早自习,

晚上有晚自习,在家时间很少;

妈妈是卫生所的医生,常常临时出诊。

记忆里,琴经常因为家里没人照看而待在我家,等父母来接。

但琴却是个很阳光的女儿,只要父母在家,

总能听到她家有笑声传来,还伴随着欢呼声,

我知道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在玩有趣的游戏。

琴的性格也很好,无论何时总能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得体。

另外,琴的父母每隔一两周就会带琴外出,

有时一起坐车去县城,有时是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景点转。

每次看琴穿得漂漂亮亮,

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出去玩,我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

琴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育儿专家常说的高质量陪伴

——它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

却能最大限度让父母和子女建立美好的亲密关系,

帮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和强大的安全感。

01

高质量陪伴,是为孩子创造一段专属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你完全属于他。

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孩子的作息时间,

找个相对固定的 时间段,

可以是清晨醒来赖在床上的30分钟,

也可以是晚上睡前的1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你和孩子亲密无间,能够走进彼此的心里。

“相对固定”意味着一种规律。

在孩子的世界里,规律意味着稳定和安全。

如果他确定爸爸妈妈会在某个时间来陪伴自己,

就会很安心地期待那个时间段,那

段时间的温暖,足够孩子情绪平和地度过一整天。

02

高质量陪伴,是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保持稳定的好情绪。

孩子对环境气场的敏感度惊人,

我们所流露出的任何一点积极,

或消极情绪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快乐,

那就用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和带动他。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坏情绪”时,避开孩子,先安抚好自己。

当孩子发脾气时,记得告诉自己,

孩子不是我们的敌人,不适意要和大人作对,

他只是不知该怎样处理当下的情绪。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

小朋友通常都会把妈妈当作情绪发泄对象,因为妈妈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

03

高质量陪伴,是放下其他事情,视线只追随孩子。

父母在陪伴孩子时,有种普遍现象——“隐性失陪”。

指大人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但因为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精神上的失陪。

长期“隐性失陪”的孩子,

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问题。

作为一枚“公号狗”,我绝对有手机依赖症。

我曾经在其它文章里和大家分享心得——陪着和陪伴,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陪着,只是指你人在,但心不在;

而陪伴,“半”的旁边,多了一个“人”,

身心都在此刻、此时。

只要给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就会有信心放开你的手独自去奔跑。

04

高质量陪伴,是放弃教育和改造的想法,同孩子在一起时不带功利心。

很多父母喜欢在陪伴孩子时,

抓紧时间“教孩子一些东西”:

你要这样拿笔才对、你要画这个颜色才漂亮、你要这样摆积木才不会塌……

公号曾推送过一篇文章《毁掉宝宝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许你正这样做》,

里面提到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我们的大脑是通过“感受”来学习的,每一次感受,

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画面,

新的画面与之前储存的画面不断进行比较,

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画面,

脑细胞在这种比较与扩展中变得越来越活跃。

很多父母喜欢在陪伴孩子时,

抓紧时间“教孩子一些东西”:

你要这样拿笔才对、你要画这个颜色才漂亮、你要这样摆积木才不会塌……

可是孩子要通过亲自动手,

在亲身体验中去学习,

他们往往需要通过一次次重复体验,

才能彻底了解某件事物。

也只有那些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所理解的事,才会伴随他们终生。

当我们发出口头指令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

道理多么正确,孩子首先感受到的都是:

妈妈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

我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不被接纳的孩子,无法构建强大的安全感,情绪更容易焦虑。

大人们看到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预期,

特别习惯去纠正,往往就是这些“纠正”,

让我们和孩子渐行渐远。

比纠正更好的办法,是坐下来,

也拿起一根笔去画一幅画,涂上喜欢的颜色,

用更科学的方法搭积木……

把正确的事情一次次做出来,孩子会看见,然后模仿、实践,最终在自己的体验中完成学习。

05

高质量陪伴,可以从日常点滴做起。

“一起做游戏”是互动程度最高的陪伴方式。

当孩子还是小宝宝,

你每次给他做抚触、唱歌谣,

在他视线所及处晃动摇铃,都是在和他做游戏。

当孩子大一些,能坐在你怀里了,

你每次给他读绘本,指着色彩明亮的画面讲故事、

回答他稚嫩的问题,都是在和他做游戏。

当孩子能跑会跳,你每次跟他拆装玩具、玩过家家,都是在和他做游戏。

做游戏,玩什么不是重点,

孩子专注其中、乐在其中就是最好的状态。

每周或者每个月,都安排一个特别的日子,

用新鲜事物让孩子感受与平日不同的陪伴氛围。

坚持每天睡前都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做家务时鼓励孩子一起。

参与,能带来成就感。

能步行就不坐车。

一起步行,边走边玩边聊,会有许多新发现。

与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分享他的情绪。

全心全意听孩子讲话,重复孩子所描述的事,帮孩子说出他当时的感受。

写在最后——

比起“你没时间陪孩子长大,孩子便没时间陪你终老”,

我更喜欢在有限的时间里,

相信孩子,看见孩子,

在他做不到的时候接纳他,

既陪伴他享受成功,也陪伴他面对失败,

让他在跌倒时也一样有尊严,在坠入低谷时依然有勇气提灯前行。

相关专题 件事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