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办好高职教育的几个关键

霅颯甯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霅颯甯”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握办好高职教育的几个关键(共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把握办好高职教育的几个关键

把握办好高职教育的几个关键

教育部第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要办好高职教育,就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作 者:陈红艳 易东  作者单位: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410114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产学结合  

篇2:增强凝聚力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育论文

增强凝聚力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育论文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充满和谐、愉快和进取的心理氛围中,才可能发挥出潜在创造才能。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在办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办学环境。而影响办学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直接有效的因素是形成强大的“办学凝聚力”,它是构成办学合力的基础,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换句话说,办好一所学校,既需要校舍、设备等硬件,又需要办学思想和学校管理等软件,两者缺一不可。然而,这些条件都必须建立在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为,在缺乏凝聚力的学校里,教职工工作往往是被动应付,得过且过,视自身任务以外的学校一切工作都与己无关,毫无主人翁意识。而在有些学校,虽然办学的外部条件并不理想,但校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大家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极大地弥补了外部条件的不足。

当然,办学凝聚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但在实践中,有许多人并没有认清这个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的校领导终日忙于事务,疏于教职工思想沟通.导致领导与群众感情上的疏远。殊不知,没有交流,就没有彼此问的理解;缺乏理解,思想便难以达成共识;这样,校领导纵有再好的办学思想、超人胆识,也只能是孤掌难鸣,得不到群众的呼应。有些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极不协调,更有甚者,拉帮结派,在工作时相互掣肘,互相拆台,这不仅造成领导精力分散,而且使得群众无所适从,学校人心涣散,工作秩序混乱,毫无凝聚力可言。有些学校在对教职工管理上,过于强调管的作用,简单依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动辄以扣奖金来管束教师,忽视其管理对象特点。这种简单、强硬的管理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影响办学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增强办学凝聚力也要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校长素质是增强办学凝聚力的前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享有对学校的人、财、物全面负责的权利,在办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校长的素质越高,其非权力影响也就越大,就越能增强教职工的信赖感、亲切感和崇敬感。因此.校长必须通过自身的威信和影响力来增强办学的凝聚力,凡要求教职工具有的高品位素质,校长都应具有,比如为人坦诚、公正清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同时,还应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具备突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善于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有远见卓识等等。

第二,树立良好的校风是增强办学凝聚力的基础。

校风反映着一个学校教职工的整体精神面貌,良好的校风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树立优良的校风是形成办学凝聚力的基础。建立良好校风应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要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法》来规范学校的教育行为,继承传统、借鉴经验和大胆创新,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实践,鼓励教师著书立说,鼓励教师成为“教育家”。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运用人格魅力来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切颓废、消极因素的侵蚀,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广大教职工将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风气。 第三,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是增强办学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其不仅确立了法人制度,而且确立了相互协调的责任制度。既可保证校长在学校有效地发挥作用,行使职权,又可防止校长处置问题的随意性。它的实施有助于现代学校的管理,更有助于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校长却将“校长负责制”片面理解为“校长说了算”,用“一言谈”代替科学、民主的管理。这既与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相悖,也限制和压抑了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必须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严格依法治校。只有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尊重、关心和爱护教师是增强办学凝聚力的关键。

对教师的管理要有别于其他对象,应格外讲究方式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简单使用“命令式”。有人将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喻为“厂长与工程师”的关系足不无道理的。要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中,校长必须在感情上与教师加强联系,处处尊重和关心教师,要形成一种有效机制,使广大教职工有主人翁感觉,并真正能够当家作主。同时,要了解每个教师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做到知人善用,扬其长,避其短,善抓闪光点,不求全责备,即使教师有错误,批评要做到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此外?要注意满足教师合理需要。校长应尽可能为教师成就事业搭桥铺路,创造条件,营造一个适合教师发展,满足教师需要的良好办学环境。

篇3:母亲教育-3岁前把握教育的关键

母亲教育-3岁前把握教育的关键

・ 很多母亲并不知晓,孩子出生后的大脑并不含有信息量,此时我们可以将孩子的大脑比作纯净的蒸馏水,不含有任何气味和颜色,甚至连波澜都没有。儿童大脑的新生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声音和触摸等各种刺激下才具有接收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才会慢慢完成大脑的自我更新,会笑,会认人,能识别不同人的气息,而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在三岁之前完成。         孩子性格秉性的第一次明显呈现是在三岁时,可以说三岁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出生到三岁这三年中,婴儿的大脑就像巨大的吸气机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吸收周围所感受的信息。由于孩子出生后母亲责任的特殊性,孩子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便是母亲。此时母亲的爽朗的笑声、温柔的语调、轻柔的拥抱抚摸,便是在传递精神和肢体的爱,这是一种原始的交流,是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始心理支持。三岁前孩子大脑在高速发育,也就表示孩子智力也在发育的最佳期,但比智商培养更重要的还是母亲的行为培养,通过行为培养,智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作为母亲,千万不要将智力发展凌驾于孩子行为引导之上,智力可以通过后续发育和行为教育得到弥补,但行为的神经感受却是比智力重要得多的初次体验。最捉摸不定的学问就是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三年。孩子的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母亲的影响决定着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始终相信,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   作为母亲,你可以不是行业精英,可以不是发明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培养下一代的精英和天才!培养孩子的工作是一份最能体现母亲价值的终身事业。母亲角色不同于父亲角色,母亲在育儿上有天生的'养育本领及能力,最先与孩子说话的是母亲,最懂孩子想法的是母亲,母亲是孩子幼时的守护者。而父亲的作用在孩子长大后才日渐明显,父亲是社会性的,他教会孩子在社会中的生存技巧,而母亲是心灵性的,母亲带给孩子最深层精神上的支撑。     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教育的本源是基础教育,是儿童教育,更是母亲教育!每个家长必须意识并领会对教育的内涵,社会中教育是用不能缩减的能量之源,母亲是教育能源中的中坚力量!・ 回归家庭,回归母性,每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母亲,都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获得社会和孩子给予丰厚的爱的回报。孩子不属于某个人的,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民族进步的后续力量,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能培育好自己的孩子,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篇4:创新是当前办好高职教育的精髓教育论文

创新是当前办好高职教育的精髓教育论文

【摘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我们能培养出满足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需要的劳动人才,这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办好职业教育,就要抓住创新这一时代发展赋予的我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关键词】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经济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能满足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需要的劳动人才,这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从容应对这个挑战,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认为现在关键的一点在于抓住创新这一职业教育的精髓。

一、高职教育发展为什么要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既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又比国外的职业教育更有优势,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在中国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很新,还没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运用,所以创新就成了时代赋予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转型急需的人才不仅仅是技术型的人才,更重的是在拥有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就业分配的市场化,不论是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国办院校还是新兴起的民办院校来讲,如何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都是一个严峻的崭新的课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被称为“象牙塔”的普通高等学校业已撤掉了高高的围墙,回落到尘世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地地道道地服务于市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应该说当我们没有很好的模式与成熟的经验来学习和继承的时候,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即从实践活动中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规范。就业问题客观上把职业院校拉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强烈影响之下,学生就业情况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状况,而学生的入学率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存在与发展。所以说,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所作的创新活动,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更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亟需创新

现在我国国内的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虽然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看,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对“三段式”轻车熟路,加之国家对高职教学尚无规范性要求,对高职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教学“革命”,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旧模式。要使我们的职业院校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突破,形成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四)高职学生的特点也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创新教育方法

高职生是不同于中专生,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新兴群体。高职生与中专生同是职业教育,但教育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因而在生理、心理及影响其思想变化的诸多因素也不同,决定了高职生群体的特殊性。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同属高等教育,但由于属不同性质的教育,其生源结构也不同,而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高职生也是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高职生有他们的优势:有朝气,有追求,活泼、聪明、好思考,政治上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在思想认识上具备了一定的层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一般问题也能正确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劣势:自立意识很强,但意志品质较差,与其应具备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水平不相符。不少高职生往往不切实际地自我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说起来很行,做起来相差甚远,特别是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没养成,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使人明显感到不足;许多学生好思考,有思想,但他们过于理想化地看问题,偏激、固执。在自我约束力和预见力上相对薄弱。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显而易见,要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职业教育绝不能按照旧有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工作,而应该在实践中采用实际环境所需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这就需要不断地去创新教育方法来完成高职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当前在国家的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和繁荣的好机会,怎样才能乘势而上,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创新应该说是当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发展问题的关键。因为市场的竞争赋予了市场主体的不断创新的特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求每一个从业者最好都要具有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如何解决职业教育创新这个关键呢?我认为起码要做到解放思想,认清自我,抓住根本,与时俱进四点。

(一)解放思想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而来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化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就像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一样有了急剧的变化。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从适合旧有计划经济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转向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思想意识的转变。凯恩斯说过“观念可以改变历史”。职业院校改变旧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先解放了思想,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切合,而不是漠不关心市场的变化,教育和培养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保证给与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才能为社会供给市场经济所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技术人才。

(二)认清自我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做到创新的基础

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它对社会生产方式的依附性,尤其表现在区域生产特色的影响上。由于资源、历史、地理、交通、文化、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色和不同的生产优势项目。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培养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所以要办好职业教育,特别是搞好一个职业院校的建设,就需要对社会需要(特别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生产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对地方生产需要及具有哪些生产优势等方面的基础把握上,准确定位自我发展的方向。我国当前展开的全国百强职业院校的评选就体现出了国家在这个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

(三)抓住根本是当前高职教育做到创新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说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也就是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劳动力生产者是现今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所以职业院校要实现当前职业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要抓住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特点,培养符合市场所需的技能人才。这恰恰就是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具有自由、平等及竞争精神的从业者。自由、平等是公平竞争的前提,而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竞争的优胜劣汰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可以把总体表现概括一个词――创新。因为市场经济中竞争者的胜利往往是伴随着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得不断地保持甚至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创新是每个市场经济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所以说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地贴近于实际,而不是一味按计划、争指标被动地去做,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与时俱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做到创新的途径

与时俱进不仅仅是我党的一项思想理论路线,更是一个人们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我们国家进行的这场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现在实行的经济机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在这种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下的职业教育必然也要有着它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之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在职业教育的规律基础之上紧紧把握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早日成熟、繁盛。

篇5:如何面试把握提问关键?

某企业做面试之前做了一个面试评分表,我看到了20项需要面试评估的能力,问他们在面试中是不是可以考核完,他们说不可以,因为太多,问为什么不作删减,回答是因为哪一项都放不下。

面试,从理论上说,“面面俱到”最好,因为把每一个特质的程度差异测评出来可以避免任何一个差错。但是实际上,我们只要把握住需求中最关键的“主旋律”,就可以从众多的人才中做出选择,好像选篮球运动员,先把个高的挑出来,选飞行员,先把视力好的选出来,选择一般员工,把没有血液病和肝脏病的人挑出来的道理一样,每个岗位上一定有一些特质是这个岗位上直接影响绩效的,培养成本相对高的特质。

所以面试中实现速度的重要门道是找到“主旋律”。面试前,要认真分析,一个岗位对于一个人的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有的面试官会很担心,如果把握了“主旋律”而不是面面俱到,会不会工作中出问题。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都可能会出错误,只是人到了岗位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被约束的,被培养的,被磨合的;从研究来看,人才和人才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差异,有的是程度差异。每一个人身上什么特质都会具备,区别在于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有的人强,有的人弱,好像人的身体结构,心脏、胃、肺,每一个人都有,差别在于功能强弱不同。如果把握了“主旋律”,招聘的人才将是培养成本、管理成本最低的人才。面试成功的衡量标准是:招聘的人才培养成本最低并且可能带来的风险最低的人才。换句话说,所选择的人才具备最难培养的优秀特质,他将最可能实现企业的要求,不容易犯最忌讳的错误。

面试,围绕标准

记得一位面试官招聘了一个学生,为什么,因为这个学生把企业的logo解释得非常清楚,而面试官正好是当年参与设计logo的人,他立即决定招聘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应聘的是财务工作。

一位面试官淘汰了一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在面试的时候,抖腿。面试官说,这样的学生没有修养。这个学生应聘的是研发岗位。

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而做出判断,身上有着突出特质的人很容易被选择或者被淘汰。实际上,这样的选择是容易出偏差的,面试,不是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而是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很多情况下,面试官评判失误,是因为前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具体的人才标准。

看上去,面试的难题是不会提问和追问,根本上,是面试官不清楚标准是什么,无法步步问下去,也无法看准人。所以,即便问了问题,也听到了回答,但是怎么评判,差别很大,经常,面对同一个人,不同面试官做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标准不清,标准不同。

确定标准,是面试中最关键的技术,也是最难的技术。在面试之前,面试官必须搞清楚下面三个问题:

一、企业的工作标准是什么?

二、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什么?

三、用人标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面试标准的确定,是在“主旋律”的需求之下,进行标准确定和标准细化的。面试标准层层细化,从大到小,步步落实,好像企业管理一样,每一个具体的岗位,从上到下,都有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标准一样,这样,看到员工的工作行为,你就会知道他对于企业大的目标的影响。面试的标准也是层层细化和落实,一直落实到可以从语言中考核的标准,这样听到面试人的具体语言,面试官就可以判断他所表现的特质是不是达到企业的要求

篇6:把握关键经验让陀螺转起来教育随笔

把握关键经验让陀螺转起来教育随笔

最近,我发现班里的男孩子超爱玩陀螺。孩子们经常把陀螺带到幼儿园来,一有空就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跪趴在地板上,神情专注地玩起陀螺来。他们通常比的是谁的陀螺转得快,转的时间长。看到孩子们对陀螺那么感兴趣,我想,可以利用区角游戏进一步挖掘陀螺的教育价值。于是,我在下午区角活动中投放了供幼儿制作陀螺的材料。在区角活动时间,几个较有经验的孩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尝试起自制陀螺来。他们发现用蘑菇丁、齿轮积木等当陀螺,比用记号笔、棉签之类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用薄纸、海绵纸、雪花片等来装饰陀螺,有些孩子制作出了比较有个性的形状或图案,看得出来,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很高。

孩子们在边玩边学过程中有了很多发现:用雪花片这类硬一点的材料装饰陀螺,陀螺旋转的时间更长;小蘑菇丁旋转的时间较短,大蘑菇丁旋转的时间较长;同样用蘑菇丁当转轴,贴有薄纸片的转的时间短,贴有厚纸片的转的时间长。由此孩子们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转得快”的疑问。为此,那些能力较强和探究兴趣较浓的幼儿进一步尝试了不同的制作方法。有孩子把各种材料加以组合,比如用薄纸片和雪花片组合做陀螺的叶子;有小朋友用大小、厚薄、形状不一的纸片贴在用不同材料做转轴的陀螺上反复实验。

珩珩说:“陀螺底一定要尖尖的才能转起来。”

晨晨说:“陀螺的叶子分开一点,会转得快些。”

扬扬说:“陀螺的叶子硬一点更好,转得长又快。”

观察力较强的思思说:“我发现可以在纸盘上让陀螺转起来。”

一次次的游戏表明孩子的探究越来越深入。他们发现同一个陀螺在不同的地方转,旋转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我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孩子进一步探究思考:同一个陀螺,在什么地方转得快,转的时间长?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材料:塑料垫、毛巾、纸盘、玻璃、木板等。孩子玩陀螺时,我就站在一边仔细观察,并准备适时提供指导。

思思先后在木板、塑料垫、毛巾上试转陀螺。她边转边数数,发现:数到10时,木板上的陀螺停下来了;数到5时,塑料垫上的陀螺停下来了;数到3时,毛巾上的陀螺停下来了。做完实验后,她开心地跑来告诉我:“陀螺在木板上转的时间最长。”我问为什么,她想了想说:“木板硬,塑料垫和毛巾都很软。”

能能和晨晨也是用数数的方法来记录陀螺旋转的时间的。他们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还找来其他材料,并找其他地方做实验。他们找来了多米诺骨牌、木条、塑料筐等材料,尝试着在手心、头顶做实验。他们最终发现,陀螺在光滑的平面上转的时间长,在表面毛糙的平面上转的时间很短。

通过探索,幼儿不仅发现了陀螺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转的时间长、转得快,还初步理解了摩擦力。整个陀螺游戏从幼儿自发到教师参与,共持续了近半个月。在这个期间,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及时给予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赋予这个幼儿自发的游戏以丰富的教育价值,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相关专题 几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