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新规”结束公开征求意见

shannan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hannan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网络支付新规”结束公开征求意见(共7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网络支付新规”结束公开征求意见

“网络支付新规”结束公开征求意见

8月28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束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络支付新规引发了诸多争议,不仅支付账户余额付款设定了单日限额,而且开户难度也将有所增加,用户开设支付账户至少需要提供3种身份证明。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征求意见的结束,上述办法将进入修改完善阶段。业界普遍预期,经过修改完善后,新规有望在年内颁布实施。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将很快告别野蛮生长的阶段。

记者发现,在一个月左右的征求意见过程中,这份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网络支付新规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误读。其中,“个人网购单日限额5000元”成为网友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很多网友吐槽“不能愉快地网购了,连买个iPhone6都不够”。

而事实上,这是对规定的误读。面对网友的'疑虑,央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澄清:《办法》对不同安全级别的支付指令验证方式分别设置的单日付款不超过5000元、1000元的限额,而超出单日付款限额的客户,可以通过支付机构提供的跳转银行网关或快捷支付方式,用自己的银行卡(银行账户)完成对外付款,且无额度限制,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个人客户的付款需求,基本不对客户支付体验造成影响,且有效兼顾了安全与效率。

也就是说,该规定仅规范个人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交易(包括“商业银行网关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则不受该限制。这也意味着,网友网购较高价值的商品时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根据新规,目前支付账户免费跨行转账的时代,很可能将一去不复返。而对于银行来说,则将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

篇2:网络支付新规

网络支付新规

当前,微信红包、扫码支付、手机转账等网络支付已成为百姓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2月28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新规则要求,实名制能否顺利落地成为公众及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

消费者为何犹疑不前?

最近几个月,北京市民王先生和他周围的朋友陆续收到支付宝发来的实名信息补录的消息通知。

“我知道实名制有好处,但现在信息泄露问题也很严重,补录个人信息让我不太放心。”王先生对实名制表示了担忧。

有专家认为,现有的网络支付环境的确存在较大风险,易滋生欺诈、洗钱、盗刷等风险。为尽量避免风险,网络支付实名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蔡洪波强调,坚守支付账户实名制,与买车要上车牌、住酒店要出示身份证是一个道理,可实现信息可追溯、责任可追查,这是社会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正基于此,管理办法加强了实名制要求,并对个人账户实行分类管理,验证渠道不足5个的账户不能投资理财、交易额度只有10万元。“在选择实名认证渠道方面,权威性至关重要。”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经理郑浩剑介绍,目前腾讯财付通正努力将认证渠道进一步扩大到十几个。

推进难点在哪里?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底,我国实名认证支付账户为13.46亿,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刚过支付账户总量的一半,实名制落实形势严峻。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拥有网络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有117家,像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实名制推进速度较快,甚至有的机构实名制已达到95%,而更多规模较小支付机构的推进情况却不乐观。

网络支付实名制是一个有利市场健康发展、有利百姓消费和支付安全的事,为什么推进慢,难点在哪里?

难点一:网络支付账户实名制验证牵涉机构较多,机构之间的沟通也差强人意。“外部验证的渠道比较丰富,主要难在支付机构后台交叉验证的支持上。”蔡洪波说。

难点二:移动支付发展迅猛,电信运营商对手机号码、SIM卡发放尚未完全实现严格的实名审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表示,这为实名制推进、风险识别留下隐患。

难点三:有央行人士告诉记者,一些规模较小的网络支付机构在技术风控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系统存在漏洞,可能会给实名制后的消费者资产带来安全隐患。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介绍,在推进实名认证的过程中,提升技术水平和拓展验证渠道等费用,对于小型支付机构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

难点四:许多消费者对实名制的重要意义认知不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所长、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表示,实名制对于一些习惯于非实名的消费者需要有个适应过程。

欠账太多难一蹴而就

由于之前网络支付实名制欠账太多,落实起来很难一蹴而就,因此,还需多方努力方可让新规“圆满”。

目前,市场上有牌照的117家支付机构中,规模列前十的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以上。由于支付机构实力相差悬殊,专家认为监管不能“一刀切”。

蔡洪波表示,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账户分类管理的作用,引导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开展业务。给予支付机构中的“好孩子”更充分的信任,对实力不足的机构限制其业务种类和额度,让“好孩子”不吃亏。

管理办法在半年的征求意见期间,社会各界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根据意见和建议,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较之前做了一些调整,如引入新的分类管理和正向激励的思路和举措,对实名制达到95%的A类机构和实名制达到90%的B类机构送上“大礼包”以及提供更为灵活的创新空间等。

实名制的落实是长期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实名制等支付新规的落地,需要公安、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大合作,将手中的.权威信息转化为大数据。

其实除了实名制,网络支付新规的落地还面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专家认为,要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信息盗用及买卖、钓鱼欺诈、木马病毒制作买卖等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

不过,网络支付新规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处罚层级较低。据介绍,新规对违规罚款最多不超过3万元。“除了网络支付新规,一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可以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进行处罚,这种裁量权就比较大,最高或达到上千万元的罚款。”一名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业内专家表示,需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泄露用户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否则不仅遏制不住乱象,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新闻链接:

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络支付新规正式生效,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所有网络支付账户必须实名制。《办法》还要求,7月1日之前,各支付机构实名率需达到95%。如未进行实名登记,支付宝、微信账户部分功能将受限。

记者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7月2日,近八成受访网友表示已完成支付实名认证。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未进行实名认证的用户主要是担心个人身份信息泄露。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实名制而放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约68%的受访网友明确表示不会,但仍有约29%的受访网友选择继续观望。

89%网友通过外部渠道完成认证

对于目前实名制的完成情况,记者日前在问卷星网发起了一项随机调查。截至7月2日20时,共回收224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约78%的受访网友已完成实名制认证。

有19%的受访网友表示,因为担心账户资金被冻结而选择认证,43%的受访网民则是基于担心账户部分功能受到限制。对此,支付宝方面在6月30日曾回应称,其实名用户已经超过4.5亿,本次受到新规影响的用户只是少数。而未进行实名认证的用户将不能接收来自他人的转账、打赏和红包,账户的余额支付也会受限。

个人身份信息安全仍然是用户关心的焦点,在未完成认证的受访网友中,有42%的受访网友因为担心个人身份信息遭泄露而未进行认证。此外,也有28%的受访网友觉得实名认证操作复杂而未完成。

认证方式是否过于复杂?目前,完成实名制认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到支付机构提交个人身份信息,一种是通过外部渠道如绑定银行卡,上传身份证,手机号码验证等。调查结果显示,89%的受访网友都是通过第二种方式进行验证。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完成实名认证很容易。

仅有2%受访者因实名制放弃网络支付

虽然有部分用户觉得实名认证操作繁琐,但用户认证之后,的确可以享受不少便利。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中大部分人使用的免密支付,实名认证后不用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还有,若双方都完成实名认证,在转账付款时就可轻松校验对方信息,不容易转错人。

网友在享受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对账户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实名用户占绝大多数,但是仍未实名认证的用户也大量存在。有用户告诉记者,网络黑客层出不穷使他们对信息安全存疑。

对此,腾讯方面曾表示,微信支付从产品、技术、运营、风控等方面全面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认证也是通过公安部、银行等权威机构,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而在被问及是否因为实名制而放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时,约68%的受访网友表示不会,约29%的受访网友表示会继续观望,而仅有2%的受访网友表示选择放弃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在用户心中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虽然存在,但因为目前支付习惯已经建立,很难舍弃。对于非银行支付机构来说,严格保障用户的支付安全将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3:网络支付新规正式发布

今年7月31日,央行在其网站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显示,支付机构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消息一出,即被冠以“史上最严网络支付新规”,“央妈”差点淹死在大家的口水中,特别是那些超级剁手族,对于限额完全不能忍。

经过近5个月时间的意见征求期,昨日,央行正式下发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网络支付的账户分类与监管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个人消费者的单日累计余额支付限额,可由5000元提高至1万元。同时,针对个人卖家这一特殊群体,《管理办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个人卖家账户可以视同单位账户管理,不受个人账户的余额付款额度限制。

央行正式下发了《管理办法》,意味着我国关于网络支付的规范最终落定。据悉,《管理办法》将于207月1日正式实施。

额度限制仅限于账户余额 网银与快捷支付不受新规影响

对比7月底的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修改:一是优化了个人支付账户分类方式,从两类扩充到三类;二是对支付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根据支付机构分类评定情况、支付账户实名制落实情况制定了差别化监管措施。

整体来看,《管理办法》针对网络支付的额度限制仅限于账户余额,银行卡网银支付与快捷支付不受新规的影响。同时,“蚂蚁花呗”一类的无忧支付产品,也不受余额支付限额的约束。比如,在“双11”这样的特殊节点,消费者进行大额消费时,可以用快捷支付或蚂蚁花呗进行付款,不会影响购物体验。这也意味着,用户在使用网络支付进行日常消费时,其使用体验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央行也透露,根据代表性支付机构所提供的交易数据,全面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累计5000元以下的个人客户数量占80.13%,日累计限额管理措施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实际需求。

个人卖家不受每年20万限额约束

针对迅速壮大的个人卖家这一网络支付的特殊使用群体,《管理办法》也给予了相当大的空间。《管理办法》规定,当网络支付平台的评级达到A类且Ⅱ类、Ⅲ类支付账户实名比例超过95%时,其平台上的个人卖家只要符合Ⅲ类账户开户标准,持续从事电商经营6个月以上,且期间使用支付账户收取的经营收入累计超过20万元,就可视同单位账户管理,不受《管理办法》中关于余额支付额度的限制。

而针对个人消费者,管理办法规定,在支付机构评级为A且满足实名比例要求时,则II类、III类账户的单日余额累计交易限额可由原来的5000元上调为1万元。对于用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银行网关或快捷支付),不属于《办法》规范范畴,不受限额约束。对于评级为A且满足实名比例要求的支付机构,快捷支付的交易验证方式可以由银行与支付机构自行约定。

支付宝表态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腾讯回应感谢央行的“新年礼物”

对于《管理办法》的发布,支付宝方面表示,本次《管理办法》的发布,对于互联网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对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将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管理办法》中,央行还首次明确了建立“支付机构分类监管指标体系”的新思路,鼓励行业中合规经营、有充分风险管控能力的企业更好地开展服务和创新,同时也对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腾讯方面则在第一时间回应央行支付新规:感谢央行的“新年礼物”。腾讯表示,高度认同央行一直以来为坚持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所做出的努力。《管理办法》在原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充分征询业界及市场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了积极调整。腾讯公司非常欣赏央行尊重行业意见,关注用户便捷体验和行业创新的态度。其中非常重要的调整之一是管理办法中提出对支付机构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针对评分高且支付账户实名率落实好的支付机构,执行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给予监管弹性和灵活性。另一个调整是管理办法增加了I类账户,用于小额的消费和转账,让支付机构可以向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服务。与此同时,腾讯也建议央行是否可以考虑将指纹验证纳入到高级别验证渠道中,以及是否可以初步尝试依托于社交关系链完成实名验证的新模式。

[网络支付新规正式发布]

篇4:网络第三方支付定新规热点

据消息,央行刚刚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显示,支付机构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这也意味着,普通用户未来通过网络支付账户在网上进行消费时,将受到金额限制。

央行限额网络支付的消息,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坊间流传。今日央行最终发出了征求意见稿,也将此前的传闻坐实。

至少三种方式交叉验证“你就是你”

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将支付账户分为综合账户、消费账户两种类型。综合账户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消费账户仅可以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自己的同名银行账户。

其中,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身份;消费账户需要至少3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高门槛的验证方式,将把绝大部分的用户挡在门外。这相当于要开支付账户,要么去实体网点面对面开户,要么找到5家或3家以上的权威机构进行交叉验证,包括公安网验证、银行卡验证、学历验证等等,来证明“你就是你”。这对三四线城市、农村的用户,和那些没有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网络支付消费金额将受限:每日不超过5000元 年度不超过20万元

意见稿将支付机构的限额划为三个范围:

1、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

2、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

3、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现在绝大部分的网络购物、消费都是通过手机进行,现在手机上基本没有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那么,通过密码和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最高只有5000元,这对网购体验带来影响,比如买个苹果手机或家电家具,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像微信支付这样,只有一个密码验证方式的,单日累计金额更是被限制在1000元以内。

此外,意见稿也对用户通过网络支付的年度消费金额做出了限制。意见稿规定,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综合现在国内的网络支付市场的情况看,也就是说,未来大部分用户通过非银行的第三方网络支付进行消费时,每日的累计消费金额总计不能超过5000元,每年则不能超过20万元。

网络转账将受限制

意见稿第十七条规定,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

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能转账给自己的同名账户,不能转账到别人的银行卡。

此外,对于单笔超过5万元的转账业务,需要单位客户注明付款用途和事由,并提供付款依据或者相关证明文件,单位支付账户向同名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转账的除外。

互联网金融业务受限制

此外,意见稿也对第三方支付从事互联网金融理财业务做出了限制。意见稿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也意味着,包括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将无法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如果意见稿最终实行,无疑将对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篇5:央行网络支付新规引发争议

央行网络支付新规引发争议

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昨晚在网上引起热议,网民对该管理办法的意见集中在验证方式、每日网上支付限额、互联网金融等几个方面,

网购限额是误读

昨天下午,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有57条,从客户管理、业务管理、监督监管、法律责任等方面,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进行了规范。依照央行下发的通知,相关机构及人士如果有意见或建议,可于本月28日前反馈,该管理办法的正式文本将于年内实施。意见稿显示,支付机构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这意味着,普通用户未来通过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网络支付账户消费时,将受到金额限制。

昨天,一位参与意见稿起草的央行相关人士回应称,市场上关于意见稿规定网购最高限额为5000元的说法为误读,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网购消费的额度能满足绝大部分消费需求,第三方余额支付与网上银行电子支付不能混为一谈,余额支付有限额,但网上银行电子支付能够完全网民的网购需求。

至少3种方式验证“我就是我”

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将支付账户分为综合账户、消费账户两种类型。综合账户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消费账户仅可以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自己的同名银行账户。其中,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身份;消费账户需要至少3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

昨晚,一位业内人士称,除了面对面的验证,至少3种交叉验证方式,将让绝大部分的`用户无法使用支付宝、微信红包等网银支付方式。“比如说,普通用户可以用身份证、房产证、银行卡、学历证明等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是那些没有买房买车的年轻人、不能办信用卡的学生、三四线城市与广大农村没有上过大学的用户,都无法用房产证、银行卡、学历证明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我想不到除了上述的认证方式外,还有什么方式能符合央行的规定来证明‘我就是我’。”

余额支付每天限额5000元

除了验证方式的不便,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的每日网上支付限额的争议也比较大,

意见稿规定,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上述相关人士称,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使用手机网上购物,手机上基本没有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都是通过密码和短信验证码来进行验证。依照此次下发的意见稿规定,每日的最高限额为5000元,而苹果iPhone手机、家电、净水机等设备的售价都超过了5000元。此外,使用一个密码验证方式的微信,每日的网上支付金额最高为1000元,绝大部分通过微信支付的网购都将无法交易。

互联网金融受限制

此外,意见稿也对第三方支付从事互联网金融理财业务做出了限制。意见稿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这也意味着,包括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将无法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属于货币基金的余额宝,也将不符合规定。

更多新规相关文章推荐:

1.央行出炉新规:单日限额5000元/需3种渠道交叉验证

2.8月新规: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细节

3.一批新规8月1日起实施:新版火车票在全国全面推行

4.央行出炉新规全文

5.夏秋季征兵新规定

6.2015驾照考试新规定

7.“驾照新规“出炉了

8.20新规考驾照费用

9.2015年学车费用新规定

10.2015年驾照考试新规定

篇6:网约车新规细则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简报

按照《行业改革实施意见》和《网约车实施细则》征求意见工作安排,10月26日,湖州市运管局召开新政征求意见阶段网约车平台公司座谈会。市交通运输局、市运管局及“滴滴快车”、“易到专车”、“曹操专车”平台公司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运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了《意见》和《细则》两个文件的起草背景和法规要求。平台公司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滴滴”平台以其在本市的运营数据为支撑,提出适当降低湖州市网约车新政对车辆价格和人员条件的准入门槛;“易到”平台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公布许可流程;“曹操”平台则表示更加关注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

下一步,市运管局将充分考虑各平台公司的建议,征求相关专家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想法,统筹各方意见,科学完善网约车新政,同时也要求平台公司先行落实主体责任。

篇7:网约车新规细则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简报

继前天下午北上广深四地公布网约车新规细则草案之后,昨天下午3点,杭州召开网约车管理政策座谈会。根据杭州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杭州网约车将在数量和价格方面实行市场调节。

据记者了解到,杭州版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相比起其他城市的细则,被网友称作是非常人性化。此外,征求意见稿今天(10月10日)正式公布,征求意见7天,自2016年11月1日起试行一年。

杭州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

昨天下午,杭州发布了“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对驾驶员做了规定,要求网约车主为杭州市户籍或者本市取得《浙江居住证》6个月以上的居民。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等。

其次对车辆做了要求,在杭州本市注册登记,使用性质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的7座及以下乘用车,燃油车车辆轴距达到2700毫米以上或者车辆购置的计税价格在12万元以上,新能源车车辆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或者综合工况续航路程达到250千米以上。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行驶里程不超过60万公里。不喷涂巡游出租汽车标志标识、不安装顶灯装置。

最后,对于杭州市网约车的数量问题,管理细则指出,将实行市场调节,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怎么定?网约车需要明码标价,并向乘客提供相应出租汽车发票,运价调整时,应当提前15天向社会公布,并向相关部门报备。

网友称细则颇具人性化

对于刚刚出台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大量网友拍手叫好。不少网友表示,杭州版的网约车细则比起北上广深,更加人性化,比方说,北京、上海“网约车”司机必须是本地户籍人士,杭州不仅允许杭州户籍人士,还将允许持有杭州市所属各辖区签注的“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的人士,也可成为“网约车”的司机。

不仅如此,网友认为,与其他城市的管理规则相比,在车辆自身条件上,杭州市将不限制汽车的排量,轴距方面也略微放宽了条件。

记者分别随机采访了几位网约车主、乘客,“我还是比较赞同有规章制度的,网约车确实非常好用,但是晚上了总会担心不安全。”杭州市民李小姐告诉记者,在此前听说某些城市的网约车主中有吸毒、犯罪前科人员后,她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坐网约车,就怕遇到坏人,“现在规定出来了,对驾驶员有一定的要求,也有监管,那就放心多了。”

不过,对于一部分网约车主来说,这个规定确实让他们一筹莫展了,小王是一位老网约车主,杭州本地人,这两年来,他从业余的网约车主转变成了职业网约车主,每天的工作就是开车,“我的车子也是老车,已经开了6年了,如果按照新规定,肯定是不能开了。”小王目前要考虑的是再买一辆新车,还是找一份工作继续上班。

顺风车每日接客不得超过4次

这次改革的一大特征为:将“专车私家车性质”改变为“营运车性质”。而成为营运车后,车辆保险、车辆使用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退出营运序列)都会发生改变。

基于这一点,不少市民担心会有大量司机退出专车市场,那么不改变车辆性质还能开专车吗?专车业务当然不行。不过,这类无法改变为“营运车性质”的车辆可以从事私人小客车合乘业务,也就是顺风车。

关于顺风车业务,改革方案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属于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私人小客车合乘应当遵守的规定有,驾驶员预先发布驾车出行信息;免费互助或仅分摊部分出行成本。出行成本只计程不计时,每公里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巡游出租车行业运价的50%;每辆私人小客车或每个驾驶员累计每日提供合乘服务不得超过4次。

这些问题,大家都很想知道

在座谈会现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网友热议的几大焦点问题,作了解答。

问:照杭州市的规定,是否统计过有多少车和司机符合规范?

答:今年上半年统计全市从事网约车工作的车辆大约在30万辆,政策实施以后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问:符合条件的司机有多少?网约车驾驶员办理相关手续是否收费?

答:曾向平台征求意见,平台表示理解对人员的要求。如果出现阶段性的车辆、人员退出,可能会制定过渡期,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没有考虑收费。

问:目前杭州市有多少网约车司机符合取得《浙江省居住证》的标准?会不会出现近半年缺司机的情况?

答:人员车辆的标准是固定的,接下来会有一个过渡期。首先平台要准备好,其次是人员培训考试,目前已经在搭建考场。最需要时间的还是车辆的改变。

问:网约车要摇号吗?

答:网约车主要依靠存量转换,不单独新增网约车小客车指标,不设置网约车专用牌照号段;《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有效期与车辆使用年限挂钩,最长不超过8年,到期可转为私家车继续使用。

问:平台经营许可证规定有效期1年,1年后怎么办?

答:期满后需要重新申请。

相关专题 征求意见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