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虔敬之心

小写的dem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写的demi”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教育要虔敬之心(共7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教育要虔敬之心

教育要虔敬之心

因此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P43)

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P44)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代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为人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P44)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P44)

人们都明白教育决定未来的人得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然而教育何时开始衰落呢?当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在那些成熟而应负起责任的人心中开始粉碎的时刻,便是教育衰落之时。(P46)

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P46)

年轻人的角色是最具特色的。假如教育具有整体精神,那么年轻人是不成熟的,正因为他们年轻没有地位,要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所以必须尊重、屈从和信赖成年人。但在教育本质的消遁过程中,他们却因此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在这种假象下,年轻人获得了不真实的力量,但他们注定要失败,因为一个人必须一步步地接受严格的培养,经过数十年的成长,才能成其为人。(P46-47)

篇2:教育要革命

教育要革命

教育要以人为目的,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废话。但现实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懂得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全面的,人的任何一方面都无以代替完整的人。只有与全面人的全面生活相联系的教育,它才能够为人创造幸福的生活,为人类创造幸福的社会。

早在二十世纪初,罗素就指出,“没有一种从恐惧出发的制度能够促进生活。人类事业的创造的原理是希望,不是恐惧。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的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从要避免思想上认为坏事情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显然,让人不是去追求成功,而是去避免失败,让人不是去追求幸福,而是去逃避痛苦的教育注定是无法帮人建设幸福生活的。长期以来,我们一批批的学生被这种教育压得气喘吁吁,广大的教师为此落得心力交瘁,无数的家长对此有苦难言,当连社会也声称受害于斯时,那么,究竟谁是这种教育的受益者!是啊,我们都在非常主动地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花在不讨任何人喜欢的事情上。教育要改革。让人欣慰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自觉地、热情地投身于教改探索,很多人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但是,值得警醒的是,我们很多的教改探索也已经陷入、或即将陷入困境;不能忽视的是,一些教改主要还是出于上级有关政策的强迫,所以它们难免有些做给别人看、应付上级检查的动机,或为了并非来自教改本身的其它功利性动机;有些教改只是停留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它们是在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屈从中非常有限地伸展自己的拳脚,它们仍把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只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也有些教改的确试图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但是面对片面的、不公正的教育评估,它们能顶得住各方的压力吗?我们的考试仍是以认知为主要内容,即使认知也只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要用这种试卷来评估全面素质的教育无异于只依眼睛的美丑来判断五官的美丑,仅用某一腑脏的状况来认定五脏六腑的健康一样。这是不公正的。不公正将扼杀这种善的苗头。看来,教育的改革不只是这种改良,更应是革命。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革命。没有体制的保障,一切改良如果不是付诸东流,便是加剧教育的不幸。无疑,我们的入学率在提高,校园在美化,校舍在越建越豪华,教学仪器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改善……但是,如果没有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体制,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我们需要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体制,把教育的一切都与师生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消除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制度间的二元对立,让人成为教育的主人。在我国的教育里,人道主义不是讲得太多,而是讲得太少。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培养知识的袋囊、顺从的奴仆、社会的工具和各种追名逐利的“名利虫”。知识固然需要,但它不是谋生赚钱的手段;考试固然需要,但它不是割裂学生的刀斧;纪律固然需要,但它不是禁锢人性的锁链。我们的学生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很多奖牌,但我们多数学校的文凭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被我们所选拔出来的所谓优异生,一旦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孩子摆在一起时,就显得那样的无能和滑稽。高钢在他的“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这篇文章中提到,“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他认为,这“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他的感想应该是正确的。梁启超在1923 年对当时五十年来中国文化思想的进化作了三个阶段的划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便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买进西方的器物。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意识到,不首先更新已经腐朽的制度、法律,再好的武器,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运用和充分的发挥。戊戌变法的改良派没有把眼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层上,他们看到了可以左右器物、操纵技术的政治制度和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但是,“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于是便有第三期,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人们认为,仅从政治着眼不可能振兴中华,首先应该进行思想启蒙,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精神。这种从物质设施到制度管理再到思想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想的进化程序,也对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很有启发意义。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经验;改革开放之后,重点移至美欧。从198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了许许多多的西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要么显得中听不中用,要么用得滋味全无。我们有那么多的教改实验,但如果它们仍是以现行“有问题的”升学情况来衡量成败,其改革的彻底性是值得怀疑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搞了很多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离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发展要求仍有相当的距离。体制已经成了教育发展的最显眼的障碍。我们不能停留在“变事不变法”上,如果只在教育的枝枝叶叶上花费很多力量,那是很粗浅的。“执枝叶而责根本之成效,何为不绝无哉?”(谭嗣同语)然而,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有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体制的改革若不改到教育本质、目的等“理念”上去,它就容易失之盲目。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武装教育工作者,体制改革才能成为大家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决不会长久。”梁启超揭示的文化进化三段论反映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历史规律。但是,揭示规律是为了运用规律。如果我们仍旧让教育改革沿着物质设施-制度管理-思想意识这条线按部就班地演下去,历史就对我们不起作用。历史对我们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运用历史规律,超越历史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走从思想意识到制度管理再到物质设施的反向轨迹。无疑,物质要决定意识,但是人的意义在于意识对物质的伟大反作用上。这种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教育要革命。但其最根本、最深刻的革命是人的教育意识、教育思想的革命。本书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出于对教育命运的责任感,对教育作了一些“思想意识”性的思考,希望能对我国的教育革命做出一点贡献。

篇3: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演讲稿

古语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世间真挚的感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会感恩。

生活给予我们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坚强,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 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酸甜苦辣不会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我们要感谢上苍,因为有了四季的轮回,才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颗从容淡然的心!

一位名人曾说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我们怀有感恩的情怀,阳光就无时不是明媚的,月亮就无时不是温馨的。

“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无论你尊或卑,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有着怎样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的处世品格。

我们感激大地,因为它厚载山河,赐予人类生存的权利;

我们感激苍天,因为他广阔的胸怀,孕育了风霜雪雨,滋养万物生灵;

我们感激太阳和月亮,因为它们的温暖和明媚,让人们不再于寒冷和黑暗中徘徊;

我们感激父母,因为他们给与我们生命的呵护,让我们独立的行走、撑起一片蓝天;

我们感激心心相犀的友人,因为他们不但锦上添花,且在生活的历路中雪中送炭,让我们不再孤独和惊恐;我们还要感激那些成就和遗憾,因为它曾经强健了我们的体魄,丰腴了我们的灵魂,给予了我们智慧与淡定。

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

感谢斥责我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的智慧;

感谢藐视我的人,因为他觉醒了我的自尊;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和无私的爱;

感谢老师给了我知识和看清世界的眼睛;

感谢朋友给了我友谊和支持,感谢生活所给予我的一切,虽然并不全都是美满和幸福;

感谢天空,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感谢大地,给我无穷的支持与力量;

感谢日升,让我在白日的光辉中有明亮的心情;

感谢日落,让我在喧嚣疲惫过后有静夜可依。

感谢快乐,让我幸福地绽开笑容,美好生活;

感谢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忍,练就了我释怀生命起落的本能;

感谢生活,让我在漫长的岁月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感谢有你,尽管远隔千里,可你寒冬里给温暖我心怀;

感谢关怀,生命因你而多了充实与清新;

感谢我身边每一位好友,为你祝福,为你祈祷;

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使我的生命不再孤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让我们沐浴在爱的大家庭中,让我们的成长之路有更多的支持与互助,有更多的温馨与祝福,有更多的关怀与感动。

篇4: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演讲稿

大家好!

我叫鲁静宜,我是五山镇一中八(四)班的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是《懂得感恩》。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更要懂得感恩。

如果你时常感叹命运的不公,那么就请你听听我讲的故事,它一定会赶走你心中的阴霾。风靡美国的语言大师意文,出生才11个月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他失去了在阳光下奔跑的自由,难以在职场上得到正常的就业机会。许多对健康人来说易如反掌的动作,他都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他在美国《读者文摘》上说到:“我的人生道路虽然是颠簸崎岖,但却能享受到陌生人的最高贵的情操——善良和友爱。我要真诚的感谢在我跌倒是扶我起来的人,感谢在机场入境处为我推轮椅的人~~~~ 总之,我要感谢我生活中所有与我擦肩而过的人!~~~~~”

朋友,当你听完这个故事,你还感叹命运不公吗?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平凡美好所感动,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生活的真善美。

11月3日,温坪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将记住这一天。当寒冷天气来临后,时刻关心着南河21位家庭的《谷城社区》,从早晨七点半集合,到九点半到达温坪中心小学,亲手将谷城慈善会准备的过冬衣物,分送到21个孩子的手中,他们自备干粮、饮品,翻山越岭,徒步行进十几公里,把爱心和温暖送到了学生家中。这一份恩情记在21个孩子的心中,也将记在我的心中,它让我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还让我懂得了感恩。

我们无时不在受到他人的恩惠: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我们的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的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 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我们的心灵变的纯净。

感恩就像春天里的一抹新绿,夏天里那一滴多情雨,秋天里那最后一片火红的枫叶,冬天那一朵最圣洁的冰花。

朋友让我们一起感恩吧!

谢谢大家!

篇5:赏识教育要有度

有一个孩子,上幼儿园没几天就死活不想去了。家长问他为什么?他说,幼儿园不好。问他怎么不好,他也不说,家长很着急,就到幼儿园去问老师。

老师还以为孩子生病了,也正想问家长呢。正好家长来到幼儿园,老师顺便跟家长交流一下这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老师对家长说,你们的孩子在班里吃饭、睡觉还可以,就是跟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我们要求小朋友每次只玩一个玩具,玩完了再换;可他一个人总是拢着好几个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玩,我们劝他,他也不听。让孩子们画画,他不在自己的画纸上画,老是在别的孩子的画纸上乱涂,弄得别的孩子老是告他的“状”。我们把他换到别的地方,他还照样画别人的画纸。

家长回家问孩子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经过再三追问,孩子说是。家长问他为什么老是这样,孩子说:

“老师只是表扬别人,不表扬我。妈 妈,你不是说我是最好最棒的吗?老师为什么不这样说?”

真相大白,原来如此。

这位家长曾经特地听过关于“赏识教育”的报告,还买了书看。她对这种教育的“绝招”深信不疑,听人家说只要天天向孩子伸“大拇指”,可劲地夸“真好”、“真棒”,就能把一个聋哑孩子送到大学。她觉得这个“绝招”既简单易行又非常的神奇,于是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

平时,家长很少教孩子学什么,也不指导孩子遵守什么行为规则,只是一味地表扬、夸奖。不论孩子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家长总是伸着“大拇指”夸奖孩子:“你真棒!你真棒!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最棒的孩子!”

在自己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比照对象,孩子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你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就是不着边际的夸奖孩子也不知道反感。

但到了幼儿园,进入集体,许多孩子生活在一起,老师表扬、夸奖孩子就得有区别,因人而异,且有分寸、尺度。谁做得好就表扬谁,是哪里好就夸哪里,是多好就夸多好。虽然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老师对孩子要以表扬为主,但具体孩子的表现总是有差异的,表扬还要坚持事实求是,因人而宜。

老师不能像家长那样,不管孩子的表现好不好,都得说好,都说是“最好”,“最棒”。

那样做,实际上只是在“哄”孩子,而不是“教育”。

一是,总是以“哄”代替“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误导”,不能在表扬、夸奖过程中,引导孩子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都说“好”,“最好”,“最棒”,那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时间长了对孩子就会失去激励的作用;

这位家长没想到,盲目听信、实施所谓的“赏识教育”,孩子在家里听惯了无原则的夸奖和表扬,到了幼儿园这个群体就不适应了。

这个故事很值得年轻父母深省。

篇6:教育要出于爱心

教育要出于爱心

教育要出于爱心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对他们寄予厚望,给予无限的关心。这种深厚的爱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长年累月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来实现的。爱是无私公正的,决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偏爱优等生,嫌弃“差生”。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需要认真研究学生观的问题,努力确立现代学生观,找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朴素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 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校教育的主导者――老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

当前一些教师坚持的是性恶论,不少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从性恶论角度来看待学生,认为学生是破坏性的、和教育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才。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以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品质。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精神相违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差生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人。苏氏强调指出差生的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及格,在和其他儿童交往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因此,特别容易受“我干什么都不行”这种痛苦思想的折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会到来。

考试的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智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教师要尊重学生,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为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

必须反对性

[1] [2]

篇7:教育要革命不是要人命

教育要革命不是要人命

向“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开炮而出名的中学老师杨林柯:教育要革命不是要人命杨林柯 高考刚刚结束,杨林柯获邀在《人民日报》上评析今年高考作文题,在“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等专家中间,他的头衔最为简单:“中学语文教师”。 在陕西师大附中从教24年,带高三毕业班十余届,杨林柯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出名。今年2月,当他用“一指禅”敲打电脑,花十多个夜晚写下16000余字“万言书”―――《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的时候,他只是想把心中积存了24年的教育感受跟大家分享。他说,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尽管他曾经猜中过三次高考作文题……“万言书”写好后,他复印了150份,分发给高一五班和八班的“娃”们。 之后,杨林柯的命运改变了。他被称作中国向“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思想开炮的最著名的中学老师。几十家媒体专访他,甚至还有好心的媒体人向他建议:“搞这么大阵仗,会不会在原来的学校待不下去?”杨林柯回答:“我不在乎。我只想当一位布道者。能影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 6月10日,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杨林柯。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实习生 武丽魁 彭雨婷 万言书节选 ―――当毒牛奶、毒大米、问题肉、问题菜等等不断得到曝光和关注的时候,有多少人关注过我们教育和精神层面存在的“食品”问题? ―――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 ―――对于大人物,我让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我给学生推荐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大人物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特殊材料构成的,不近人情的。 ―――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因为考大学才需要学习,为了生命的幸福,终生都需要学习。 ―――盲人是不能给盲人带路的,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应试教育缺少了人性和爱 杨林柯反对应试教育,但他其实挺擅长应试教育,从2004年开始,他猜中过三次高考作文题。 羊城晚报:你向应试教育开炮,说应试教育是功利的,希望提倡“人生教育”、“心灵教育”。那么你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试教育能力如何? 杨林柯:我的应试教育水平应该还不低。我教书24年,其中带过11届高三。总的来说,带出来的学生高考语文水平都在全年级的`平均线以上。从2004年开始,我猜中过三次高考作文题,以至于近几年来,学校高考前最后一次语文模拟题都由我拟定作文题。 作文题也不是我有意猜中的,而是在非功利状态下的自主行为,结果碰上了高考题。我认为要超越高考搞教育,对高考和孩子更有利。2011年,我带的两个高考班,其中一个班语文平均分全年级最高,另外一个是生源最差的班,虽然语文成绩没到平均线,但也帮娃们从语文这一科“挖”了不少分数回来。其实我更喜欢那个“差班”的孩子,觉得那些学生判断思考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    羊城晚报:很多老师会满足于应试教育的成功。 杨林柯:应试教育搞得再好也是假教育,它与真正的教育南辕北辙,因为缺少人性和爱,只有争夺和比拼。 教育要革命,不是要人命,但现在实际情况常常“要了人命”。报纸上也经常看到大学生跳楼的新闻。我写“万言书”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写教育,而是希望让学生拥有一个坚强的人格,能应对并不是“蒸馏水”的真实社会。否则,学生学得再好有什么用?最后死了、跳楼自杀了,全都是零! 课堂要留时间给学生争论 杨林柯的语文课,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生们喜欢鼓掌。隔壁班的老师甚至“投诉”影响了别班的课堂纪律。 羊城晚报:既然谈“心灵教育”,你的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杨林柯:比如说,我会把语文课前几分钟留出来,不讲课本,让学生“扯闲篇”,讨论社会热点,有一次我甚至把整节课让出来,让学生们去争论。当然,一般最长不超过15分钟。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把整节课让出来? 杨林柯:那次我们讲的是国歌,是学生们提出的话题,有的学生说从国歌里听出爱国,有的学生说从国歌里听出仇恨,就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这句。给他们的感觉是好像中国人被别人敌视,外国人都是“炮火”。讨论非常热烈,我觉得这种讨论比一节课时要重要,就让他们不停地说下去。学生们觉得很过瘾。 羊城晚报:那你怎么解释国歌的歌词? 杨林柯:我跟学生们说,要结合那时候的客观状况。对敌人的恨,源自对家人、国人的爱。 羊城晚报:这样的熏陶下来,你觉得你教的学生和其他学生有什么区别? 杨林柯:他们更有主见,更有批判性的思维。比如说今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是“油漆工和船主”,油漆工帮船主刷漆的时候,顺便将船上的漏洞堵上了,船主很感谢他,否则他的孩子们驾船出海会沉船。但我们班上就有两个娃跟我讲,他们质疑船主的话,“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他们觉得有问题:船主是不是早知道船有洞而不补,船主难道要陷害自己的孩子?这两个娃的思维是全班最活跃的。 教育有良心社会就有良心 杨林柯送给记者一本小册子,这是他主编的学校周末兴趣选修课教材。“一节兴趣课的课时费只有平时课时费的一半,但我还是觉得挺开心。学生喜欢听、认同我,让我很有幸福感”。 羊城晚报:你现在出名了,但是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杨林柯:有一些压力,有些领导肯定会觉得我有点过,给学校惹麻烦了。但是总的来说大家关系还好。我记得“万言书”出街的第一天,所有的老师都不敢跟我说话,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嘲讽的,都不和我说话,最多就是眼神交流一下。现在还行。 羊城晚报:如果给你三种定义,你觉得自己是哪种人:一,理念推广者;二,自我安慰者,但求无愧;三,现有教育模式下的改良者,对学生有好处、对社会负责任。 杨林柯:我觉得更多是第一种。我已经快50岁了,我就希望自己能影响尽量多一些人,让“心灵教育”更加被重视。我甚至想过,假如有一天人家不让我教书,我干啥?我就想当一个启蒙者。所以我开了微博、博客,就是想更多地影响别人。 羊城晚报: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你想怎么去推广理念? 杨林柯:能影响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生。我教过高三班,我发现,到了高三我对孩子已经无能为力。他们就像一棵树,看起来长得挺大,但里边是空的。树是空心的,风一刮就被击倒。所以虽然带高三班的收入比带高一班的高得多,我还是喜欢去教高一班,希望影响更多人。 羊城晚报:所以你的希望在于学生的未来? 杨林柯:对。一棵树改变不了一个城市的气候,但是可以努力改变局部气候。如果越来越多的树长起来,整个城市的气候就能得到改变。有问题的教育和有问题的社会,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教育有良心,社会也会有良心。我知道一己之力很弱,但毕竟是一份力量。

相关专题 虔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