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财源广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财源广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共7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从教的第一义是什么?是教好学生。我们现在辛勤耕耘的地方在课堂,而不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田园”式或“大自然”式的课堂。在这样正规的课堂体制下,教师们内心深处作为教育者的虚荣心慢慢膨胀起来: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们听命于我,他们是可怜的知识的乞求者。因此,以前的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而现在,虽然课程改革的轻风已经吹过,但并没有吹醒中国的广大教师。

在某些地区,因某中学召尖子班,小学教师又不得不定下心来,继续从事“课堂霸主”的角色。我现在教二年级,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使我的课堂教育效果渗透到了他们的家庭。他们似乎很能够懂我的心思,每次说出的答案基本上和我的预料差不离。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在猜我的心思、看我的脸色行事。每节课都顺着我的意愿进行着,每天我基本上是按着相同的坐标在工作着。但是,我觉得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在喊:“不能这样教学生,不能这样误人子弟!”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正在渐渐消逝!于是,每次进教室前,我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仰: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让每节课都能成为孩子们美好的回忆。

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把讲台让给孩子,可孩子们好像习惯了让老师牵着走,不敢说,不想说,课堂一片沉寂。我想,他们需要时间!我耐住性子,守住教师可怜的自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一次又一次走下讲台,一遍又一遍鼓励他们,居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有的虽然看书不多,但是还挺有想法的。《青蛙睡觉》是一篇童话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替别人着想,学会关心别人。教学时,我一改往常的我来讲你来悟,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读、自讲、自演来自悟,我只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一下,孩子们不仅悟出了道理,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得颇有见地。不但学得轻松,还给自己进行了一次思想洗礼。有的语言虽然稚嫩,但真诚可爱。

《手套》一课中讲了冬天来了,“我”叫妈妈帮小明织手套的事情,小明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失去妈妈的日子无法体会,更无法想象。孩子们一边述说着他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边想象着小明没有妈妈关心的日子,不少孩子热泪盈眶,大家都想帮帮小明。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让他们真诚地述说,虽然有的语言颠三倒四,但是我看到了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课堂上的景象完全不能和平时同日而语:他们眼睛里闪现出亮光,急切地等待着下面的“故事”。课堂上开小差的少了,认真听的多了;沉默的少了,发表意见的多了,有的也敢对我提出疑义了。

我想,教师从高高的讲坛上走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让更多从“平民”中走出来的“小教育家”一起参与课堂,课堂会更生动、更人

[1] [2]

篇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从教的第一义是什么?是教好学生。我们现在辛勤耕耘的地方在课堂,而不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田园”式或“大自然”式的课堂。在这样正规的课堂体制下,教师们内心深处作为教育者的虚荣心慢慢膨胀起来: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们听命于我,他们是可怜的知识的乞求者。因此,以前的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而现在,虽然课程改革的轻风已经吹过,但并没有吹醒中国的广大教师。     在某些地区,因某中学召尖子班,小学教师又不得不定下心来,继续从事“课堂霸主”的角色。我现在教二年级,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使我的课堂教育效果渗透到了他们的家庭。他们似乎很能够懂我的心思,每次说出的答案基本上和我的预料差不离。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在猜我的心思、看我的脸色行事。每节课都顺着我的意愿进行着,每天我基本上是按着相同的坐标在工作着。但是,我觉得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在喊:“不能这样教学生,不能这样误人子弟!”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正在渐渐消逝!于是,每次进教室前,我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仰: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让每节课都能成为孩子们美好的回忆。               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把讲台让给孩子,可孩子们好像习惯了让老师牵着走,不敢说,不想说,课堂一片沉寂。我想,他们需要时间!我耐住性子,守住教师可怜的自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一次又一次走下讲台,一遍又一遍鼓励他们,居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有的虽然看书不多,但是还挺有想法的。《青蛙睡觉》是一篇童话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替别人着想,学会关心别人。教学时,我一改往常的我来讲你来悟,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读、自讲、自演来自悟,我只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一下,孩子们不仅悟出了道理,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得颇有见地。不但学得轻松,还给自己进行了一次思想洗礼。有的语言虽然稚嫩,但真诚可爱。     《手套》一课中讲了冬天来了,“我”叫妈妈帮小明织手套的事情,小明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失去妈妈的日子无法体会,更无法想象。孩子们一边述说着他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边想象着小明没有妈妈关心的'日子,不少孩子热泪盈眶,大家都想帮帮小明。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让他们真诚地述说,虽然有的语言颠三倒四,但是我看到了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课堂上的景象完全不能和平时同日而语:他们眼睛里闪现出亮光,急切地等待着下面的“故事”。课堂上开小差的少了,认真听的多了;沉默的少了,发表意见的多了,有的也敢对我提出疑义了。     我想,教师从高高的讲坛上走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让更多从“平民”中走出来的“小教育家”一起参与课堂,课堂会更生动、更人性、更自然。

篇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朝阳小学 晏俊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在这篇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特别是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清楚明白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爬山虎的实物,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理解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一、自主发现

1.师: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爬满了墙壁,能遮挡阳光,室内会感觉很凉爽。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将五份爬山虎实物,分发给五名学生。

生:自动组合成五个小组,自由观察。

「评:好奇心的驱使,无疑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师别具一格的新课导入中启动、点燃。这一环节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注重激发好奇心。」

3.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1:爬山虎有脚,是细丝状的。

生2: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生3:爬山虎的叶子,有的是嫩红的,有的是绿色的。

生4:老师,我发现爬山虎有些枯萎。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它确实有些枯萎了,因为老师前天就把它采回来了。

「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认为学生说错了,而是进行了肯定,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仅没有被抹杀,反而更加坚定。」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有的地方有脚,有的地方没有脚。(生指着爬山虎实物上的一段)

总评:乡村小学条件有限,但教师却利用农村的便利,凭借实物,使学生摆脱了“虚”的感觉,有实在感,学生觉得此时的学习离自己是那样的近。让学生自由观察,自主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点燃了学习的兴趣之火,学生看得仔细,并且乐意去观察。这里没有教师的鼓动,学生完全处在自发的、潜意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恰当的运用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学生在好奇中有所发现,在好奇中有所收获。

二、引导发现

1.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

生:边读课文相关内容,边动笔画重点句子。

生: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的,然后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师: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画茎),这就是嫩叶(画叶),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教师用手贴在画的叶柄处)。

师用动作演示。边演示爬山虎如何爬,边口述相关内容。

3.生1:演示爬山虎如何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高处爬的呢?

生2:演示爬山虎向高处爬的情景。

「评:教师的演为学生做示范,学生的演便于反馈对知识的掌握。把“讲”融入“演”中,以演反馈点拨。」

4.师:爬山虎不像人和动物那样用脚交替行走,而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往左、往右爬满了整个墙面。

总评:由读一读到演一演,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方法得当恰到好处。难题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乡村小学不可能进行动画课件演示。然而却教师采用态势语,化解了教学设施的缺乏。得体的态势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借助无声的态势语,学生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见于眼,明于心。

三、披文顿悟

1.生:为什么爬山虎有的地方有脚,而有的地方没有脚呢?

师: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评:语文阅读强调文本对话,所以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离开课本,夸夸其谈的阅读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2.生1: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触着了墙,没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没有触着墙。

生2:触着墙的地方,牢固地巴在墙上,没有触着墙的地方便枯萎了。

总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新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整节课教师没有去包办代替,独占课堂,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因学生而延伸,课堂因学生而富有生气,而语文课堂也因学生而精彩。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不仅能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主体发展和学会自能读书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 眼看口说,激起参与。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天安门》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整整一页的插图,让学生较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我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什么?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句或几句话。”此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白鸽飞向蓝天。一大群的气球升上了天空,有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高地挂着毛主席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

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创设表达的机会。可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片,让学生充感知图片内容,帮助理解、积累、感悟语言。可提供图片、模型、实物等,如照片、动物标本、小手帕,让学生观察。进行表达训练。又可指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少儿节目、动画片,看后伙伴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眼睛能使唤了,嘴巴能说话了。难道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吗?

二、 动手动脑,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参与质量。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瓶口较小的玻璃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个句子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这两个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左做右思。随后,有的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取来水试起来了,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

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桃子、西瓜,让学生演一演文中的站猴子。在表演中,教师随时指导,动作示范一下,语言提示一下,帮助理解“掰、扛、摘、扔、捧、追”这些动作词,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就会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 给予时间,拓宽空间,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我想: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发展。

为了让学生干一点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他自己想学的学问,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北京天安门》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天安门的剪报、图片、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尽量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表现。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边放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春风吹》这首儿歌后,我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赞春天。其中一位学生创作了儿歌:“春风吹,春风吹,吹得花儿红又红,吹得柳树绿油油……吹得太阳暖洋洋,大家快来播种子。”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坐自己的位置上,老是面对同学的后背,成了一种习俗。如果教师有意改变一下位置,变成“马蹄式”、“圆桌式”的位置,在空间上进行改换,适应儿童要求平等的心理,容易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合作学习,找一个好伙伴评一评作业,互相读一读,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走动,学生了有自由的空间,放开了手脚,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起来运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努力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就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就能让每一节语文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5: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通过内外因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由潜在主体向现实主体转变,即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使“师”教和“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使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认知系统迅速唤醒,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氛围,启动学生思维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又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能由学生发言的,一定让学生发言;在强调重点和总结时,教师决不先讲,不要把数学的秘密轻易说出来。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讲,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无顾虑无压力,思维也活跃了,态度表现积极了。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或者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自然而然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懂得解完某个问题并不是目的,若就此了结,往往会失去更为宝贵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回味和思考,揭示问题的实质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升课堂效率。

三、设计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枯燥。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兴趣。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找规律寻答案的实践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就已经实现了全员参与的主体性。

四、优化新知探求,增强学生自我意识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

2、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总之,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6: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论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论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教学凸现的热门话题。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就根本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有效作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检验等,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地位落到了实处。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新课激趣是前提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堂,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二、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是关键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有专家建议这样划分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余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制高点,取得成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该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时也能成为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加油站,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入主课堂。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保障

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持久地保持,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在“引导”上下足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养成上新课前自己预习的好习惯,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前,学生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学生要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尤其是文中的生字要反复多读几遍,注意看清字形,边读边理解字义;然后再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做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当然,刚开始时,教师要先扶着学生走,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的方法,以后再慢慢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以至养成习惯。学生在课前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阅读,探究合作能力的前提。

2.教给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

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专注地听,用心地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样做到倾听呢?学生必须做到:(1)聚精会神地听;(2)边听边想;(3)边听边记;(4)听后质疑。课堂生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氛围暖起来,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不断地提高。

篇7:用好案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用好案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用好案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张晓琳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及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利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现代案例教学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之中。有人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课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与举例的区别

在初二教学中,常听到有的老师脱口而出,“举个例子”说,而我们觉得案例与举例尽管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都是帮助论证说明某个问题的,但两者间有较大的差别:(1)两者的作用不一样。举例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是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而案例是培养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学习的一种方法。(2)两者的地位不同。初二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是以案例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围绕案例展开;举例是一种论证问题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的地位很明显没有案例重。(3)教学的手法不同。举例是知识型教学,是为了解释社会问题和现象;而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特见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案例教学的好处已成共识,但不少老师苦于在教学中没有案例去用,这就涉及到案例的收集方法。

1、笔记摘录法。在阅读报纸、教参、刊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将一些有助教学的案例及时收集,做好笔记,必要时可写出提纲和心得。

2、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有的家长在某些法律方面是专家,如前言的实话实说“问问你的家长或亲友,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和用到哪些法律?这些法律给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老师布置这一问题,就是学生与家长共同学法,共同提高的过程。有的`家长是税务干部,可以帮助你提供法律打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典型案例,再如让学生调查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既可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的能力,而在学生调查中,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也一便解决,无需教师多言。

3、上网搜索。如《中国教育网》上就有许多经典的案例。

4、做好编辑和整理归档工作。可用卡片分类编号,分类排放,还可编制一个目录,做好索引;或利用电脑创建文件夹加以储存。这样可随用随取,也有利制成课件。

5、充分发挥一例多用的效能。有些案例是可以一案多用的。如第一课中的活动“法庭内外”中的‘张老汉的抚养问题’这一案例,我们可用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联系”、“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规定精神文明建设”、“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家庭生活离不开法”等框节,这样可大大减少了工作的强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四、案例教学的原则

1、互动性原则。华师大课堂与教学研究所赵中建教授认为,应用质量原则于课堂,就必须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做能做的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无论是学生收集案例,还是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都有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走进社会,领悟道理,增长知识,增加情感,学会认知、做事和合作,并使学生由那种没有选择、被控制的状况,变成知识的探索者,甚至感悟到学习中充满乐趣。

2、整体性和民主性原则。案例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给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克服了政治课空洞的原则,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把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提高。无论是小组讨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都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的创作平台,有利于整体推动。而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由“要他学”为“他要学”,使师生之间成为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师生活动中,使学生畅所欲言,不仅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提升,也使学生的品德意志得到了锻炼。

3、创造性原则。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环境问题的案例”就是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不断出现,使学生出现“奇思妙想”,又使过来使案例不断被扩展、延伸、升华。如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对电脑污染、太空污染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还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而目前的中考开卷和答案的不唯一性就是需要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灵活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独特见解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德育功能性原则。初二的法律教育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主要的是在于提高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时不损害别人的合法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如老师在讲噪音污染,妨碍他人的学习和休息及身心健康案例时,教师在讲后、设计问题:“你觉得你们班有哪些同学大声喧哗?”“你觉得该怎么办?”使活动中体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性原则―――既教了书,又育了人。

可见:案例教学应把握好设计悬念,诱发感情;以理激情,陶冶情操;以例传情,内化品格;落实行动。

五、案例运用方法

1、穿插案例,讲清原理,例证观点。案例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前,应设计好案例呈现的时机和方法,可用案例引出本课知识;可用案例化难为易;可用案例总结提高。千万不可为了说案例而说案例,没有一定的问题是达不到目标的。案例提出后,要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结论,提出观点。

2、讨论案例、师生互动、合作研究。案例讨论一般4-6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补充。教师还要参与讨论,与学生融为一体,不可袖手旁观,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教师还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案例的讨论应是师生的合作过程。有些讨论步骤如加上老师的活动会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如对禁毒活动在让学生说出警示语后,老师再说出一两句,会加强师生的融洽程度和合作程度,能达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增强真实感。而课堂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增加感性认识。但老师要及时从学生的演练及对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下的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创新。

4、同时案例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讲学稿、试卷中

总之,用好案例,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订《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2.邵广侠《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探》

3.沈波《案例教学的方法》

4.赵中建《课堂教学的原则》

5.刘开华《谈以学生为本的考务方案》

6.郭华《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相关专题 课堂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