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樱丸小桃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樱丸小桃子”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作者】:  蝈蝈 - guoguo (浏览次数: 45 次)

【发表日期】:   -03-27 13:37

首先向各位老师申明一句:我是语文教育的门外汉,只是听过上过很少的课,所以在此胡言乱语,求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更好的理解和讨论。

周五很有幸听了韩军老师的公开课,现有想法一二,提出来和各位老师交流:

1、精彩的导入

充满激情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配乐,近15分钟的朗诵,让我们每一给聆听者都被深深的感动了。

2、细致的讲述

意犹未尽地听完韩老师的朗诵之后,接下来是周到详细的讲解。对这一块的设置我有点失望,不是对韩军的失望,而是对语文教育的失望。因为韩老师的讲解似乎又让我回到了若干年前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课堂,不一样的是学生们更为开阔的思路、更为踊跃的发言。我知道韩军老师在尽力地以新意和新的理解去启发学生、去阐释课文,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因为台下坐着的年轻的、年老的老师,因为台下的处于花季依旧需要面对高考的学生,才有了不情愿的折衷和退让?

3、我的思考和困惑

在我上学时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时候,印象极深的就是阶级友情,老师当时的讲述重点也是对地主阶级糜烂生活的控诉和对贫苦大众穷苦生活的同情,老师要极力引导我们理解的也是这种阶级友情……韩军老师的讲述,避免了着太多笔墨于此,但是有破就应该有立,我觉得韩老师“立”得不够,“立”得不明确。对于这么充满感情的诗,不讲阶级友情了,我们应该讲什么?我认为应该讲亲情,讲母子情。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着眼点,要不然,开头的精彩的导入就有点曲高和寡了,就有点过于飘浮,过于失衡了,这样我觉得很可惜。

当然对于韩老师整堂课的诸多精彩我就不在此祥述了,只是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亮相于此,真的只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正,更请韩军老师海涵,谢谢!

----------------------------------------

回应这篇

篇2:听韩军老师公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作者】:  韩军 - hanjun (浏览次数: 30 次)

【发表日期】:   2001-03-27 17:36

呵,我以为过去就过去了,没曾想,还没过去,帖子来了。

看看帖子,不是捧场之作,就放心了。

拉出来再晒晒吧,多晒几遍,不长青苔,不生虫。

说明几点:

1,我没有讲阶级二字,不是有意的,纯属无意。现在你帖子中提到了,我思之再三,觉得如果不讲阶级,那是不好解释的。只讲母子情、亲情,那是不好说的,或者说不好的。或者是我韩军说不好的。

如果深层里追究,我总觉得还逃脱不了阶级二字。尽管现在不讲阶级这样的词汇了,但是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社会原理,我觉得无大错。只是过去用得太滥。现在用来讲解释《大堰河》,不能说过时。

2,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纯粹是我韩军的个人理解,不足为训。我觉得,《大堰河》这是一首“思来者”的诗。何为“思来者”?就是追思自我的来历。人大都耽于“思去者”,极少“思来者”。

思去者,就是思虑自己的前途、思虑自己的'未来。人从一入世,就“勇往直前”,想着将来能在这世界上做什么,理想是考验什么,前途是什么。小时候想着上好学校,大了想着找好工作,过好日子,建好家庭,住好房子,老了,想着有个好身体,好归宿。等等。而人,却很少有闲暇思虑自己从哪里来,很少有时间从灵魂深处追问自我的人生来历。

艾青在狱中孤独之情可想而知,悲惨之境也可想而知。那样的情境,是最容易触发人的“思来者”的情绪的。“我从哪里来?”父母给了我躯体,而谁把我喂养大?大堰河。

艾青个人是来历是如此,而五四后中国的新知识分子群体呢?他们的来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堰河养育了艾青,大堰河般的人民养育了中国新知识分子。那时投身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哪一个不是来自剥削阶级家庭?哪一个不是被大堰河般的“保姆”(宽泛的保姆意义)养育着生命的?人民就是中国新知识分子的“奶妈”。

我觉得,《大堰河》就是艾青在接受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剥削理论”之后,情感于衷而言辞发于外的“追思来者”之作。

诗中也有这样的照应,“献给大地上一切的如大堰河般的保姆”“献给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弟兄们”等等。

3,我的重点之一是诵读。也就是说前半部分我的配乐诵读。吹牛不上税--我的朗读可能不比话剧演员差多少吧。在场人大都能够地动容吧。“哈哈。我的优点海了去了,最大优点就是谦虚。”

重点之二就是,斟酌此诗的语言。我之所以没有亮出我上面所说的思想主题的想法,因为毕竟是语文课,我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思想和主题的理解上。所以,对于此诗思想与主题,我干脆就没讲。我的目标放在了“语言”上,这似乎应该是语文课的重心。

我的大量精力是在跟学生斟酌艾青此诗的“语言”、讨究此诗的“语言”。

讨究的几点,容后再说。

韩军

篇3: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大堰河一个卑微的人,她以自己的乳汁与汗水谋生。她位微,但她拥有一份无私的爱,她的爱没有因血缘而中断,反而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乳儿一样爱的深厚。也正是这最朴实的爱,让她与她的乳儿建立了一份特殊的亲情,使这两个人互相想念着对方。大堰河的命运平凡中充满了苦难,她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象征。她的艰辛,体现社会的黑暗。在黑暗中她依然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直面生活,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而我们,这些依靠着黄河哺育的人们,这些依靠着黄河生存的人,不也是黄河的乳儿吗?我们也应有份深沉的爱,它是给父母的,是给亲人,它也给黄河的,民族的,国家的。她们与他们共同养育了我们,将一颗炽热的心扑在了我们身上,而我们那炽热的心也与之一起跳动,互相呼应着,互相感召着。爱是一道光,河的爱照亮了文明,民族的爱唤醒了灵魂,而国的爱书写了辉煌。

我们也有爱,尽管微小,但不微弱,它也是一道光,可以照亮自己,可以照亮家庭,可以照亮生命。我们要放出爱的光芒让它照亮一切可照亮的地方,这样才会减少一隅黑暗角落。

篇4: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一首好诗,可以引起我们心弦的共鸣。几经辗转,《大堰河》这首诗才得以发表。这首诗发表时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大堰河这个人,诗人用真实的故事抒发了自己最真切的情感。简短的文字,却极富感情地叙述了大堰河的一生。诗人由眼前一片白茫茫的雪景联想到了大堰河。她出生卑微,地位低下,无时无刻不在劳动,生活虽然贫苦,但在她的照料下,也还算井井有条。在艾青稍微大一点儿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领了回去。乳儿不在她身边,她很伤心,却又无可奈何,便继续重复着每天的生活,又开始劳动了。她是多么期盼能吃到乳儿的婚酒,可是还没能够看到媳妇,她就已经离开人世了。最后,他的丈夫跟二儿子都去世了,大儿子做了土匪,而其他的儿子都受着地主的剥削。她死前的悲苦以及死后的凄凉,让我们看到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她其实并没有名字,大堰河是生她养她的地方的名字。她是典型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叙述的大多是她劳动时的情景,这只是她苦难生活的剪影罢了。她的故居里只有“枯死的瓦菲”,死后也只有“被雪押着的草盖得坟墓”,诗人不仅是在写大堰河,他借大堰河这个伟大的母亲形象,赞美千千万万旧中国的劳动妇女,也在控诉着造成大堰河悲惨遭遇的旧社会。诗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诗人利用生活片段、生活细节就倾吐了自己对大堰河的一片深情。在诗的最后,诗人还满怀深情地宣布:把自己的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诗人把自己对大堰河的爱升华到了对和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爱,升华了思想感情,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这是一首极具自传性的诗。诗人生长于大堰河的怀中,大堰河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这首诗体风自由,语言文字像散文一般,却富有节奏感。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片段,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篇5: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现在现在我们的父母并没有像大堰河那样的苦难,当父母的爱,对于我们与大堰河对子女的爱是同样的。

她,她的母亲,否决了她与丈夫的亲生子女。他的母亲是凄惨的,凄惨的,连他的儿子都没有见最后的一面,更没有见到他儿子的一杯婚酒,还没有听到他的儿媳叫她一声婆婆。艾青长大后,她便惦记着他的保姆。最后,大堰河也离开了艾青,大堰河就如他的母亲一样,到最后,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长大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这句话更细致的写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爱。

这只是诗人自己呈现的一首颂歌,所有写的都是诗人真实和亲身经历的感受。大堰河说是他的保姆,不如说是他的母亲。作者却真诚地赞颂了大堰河。

篇6: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本周,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品读了“农民的后裔”――艾青的代表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看诗名,不禁心生疑惑,怎么会有人歌颂保姆呢?“大堰河”难道是人名?通过预习了解到从小被卖到蒋村当童养媳的大堰河是艾青的奶奶,无名无姓的妇女,名称只因与村庄名谐音,简直卑微到尘埃里去!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艾青,因愚昧无知的父母听信的迷言,从出生就从未感受过亲生父母的温暖怀抱,从未体验过亲父母的关怀与爱。带着全家的歧视和怨恨,带着旧社会的愚昧无知,他早早地寄人篱下,送出家门。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幸好,世界再怎样冷酷无情,善良的心灵总会支起一抹暖人的光,在一方小角落,照亮一个孩子的心。大堰河,你就是这样美好的存在!你的乳儿能在你这找到慰藉,在你乳儿心中,是无可替代的存在。以至于他在狱中仍满怀温情地歌颂你的柔情,勤劳和坚强,他敬你,爱你,赞美你紫色含笑的灵魂!

感受到“农民的儿子”对大堰河之深情,我不禁为自己一开始肤浅的疑惑而汗颜。原来,你是这样一位情深谊厚的诗人;原来,你不仅对土地爱得深沉;原来,你泼墨留白,书写下的都是人民的悲哀和你诚挚的爱。

我被深深感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脱离血缘的联系的,甚至,是可以超过血缘的,这样的情感,是付出,是给予,是最弥足珍贵,充满分量的!

篇7: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大堰河,他的保姆。来的无声,也走的无息。一生,平平淡淡,安守本分,千万农村妇女般,朴实,真诚。小时,他吃过她的奶,受她悉心照料。在他心里,她是娘,一直未变。

可惜她死时,他未在旁侧相守,他的家人留下热泪,但她嘴中,念的,却是他。雪下,掩她杂草丛生的坟,安息她那雪般纯洁的灵魂。无法克制不去想她,拥抱的热度,含笑或含泪,点点滴滴。他们,怀念着彼此,深爱这彼此。

我想所谓人间真情,可能就是如此。我一时于你有恩,不求回报,却暗念你一生;你一时感于馈赠,未忘恩德,又思忆我一世。其实我不奢望什么,只要闲时,你可忆起原和你度过匆匆岁月的我,就好。这种爱,卑微,但深情。

时光似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叹于爱,惊于情。

篇8: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真情,总让人感动,可是身为子女的每一个青少年,又何曾对父母有所感动,有所回报。在我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仿佛成了一个罪人,一个不可原谅的人,从小至今,我对父母没过感谢的心,也不存在对父母的回报,现在我觉悟了,我要读书,用成绩来报答我的父母。

我的父母不象大堰河那样的苦难,但父母的爱与大堰河对子女的爱是同样的神圣,同样的伟大,他们也同样为自己的子女操劳,再苦再累,也不曾埋怨,当子女们生活遇到挫折时,同样是心痛,当生病受伤时,父母比我们更着急,父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父母是无私的,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父母的抱怨,而看到的是对子女及家庭的付出,将自己的全部给了这个家。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子女我有愧于我的父母,我从没有对父母产生过多大的感恩之情,之后我决心要对父母的爱进行回报。在我左右思考,想到自己身为学生,物质都是靠父母,只有节省点是最好的体谅父母,学习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只有学有所为,父母的奉献才能有价值、有体现。不会让父母失望。

子女是父母一生奋斗的结果,子女越有出息,父母才能在人群的面前挺着胸,抬着头。

爸爸妈妈,我不再让你们操心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知识来报达你们的,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篇9: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

阅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我受到了很多感动,心中也激起了很多不同滋味。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一些动人的句子,其中所传达的情感是比较复杂深层的。通过课文解析,我了解到了大堰河,也是“大叶荷”,是艾青家乡谐音也可以这样读,其实是从小抚养艾青长大的保姆。

大家要读懂这篇诗歌,就要从了解艾青身世开始了。艾青出生时候是难产的,当时的人很迷信就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说这是“克父母的命”,于是就送给了一个保姆抚养。而艾青从小不管亲身父母为爸妈,只管亲身父母为叔叔婶婶,而只能管保姆“大叶荷”是自己的母亲。

了解了这些事情以后,我们读者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诗歌的内涵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恰恰是一篇女儿写给母亲的诗歌,抒发了这个女儿对照顾他成长母亲的深深情感。阅读了这篇诗歌以后,我也有种对旧社会的憎恶,当时的人们怎么可以这样无情无知呢,就听信一个算命先生的话,让亲身父母与亲身骨肉活活分离。

篇10:读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有感作文

读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有感作文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是童养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但她是我的保姆,我会永远记得她。

我是地主的儿子,但因为生来就与父母相克,被送到了大堰河的家中,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如今的我已经长大,在这异地的狱中,外面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地上无声无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你,还有你对我那无声无息的爱。嘲!大堰河,你的坟墓被草,被雪覆盖;你的故居檐头堆满了枯死的瓦荔;你的一丈平方的园地已被典押;你门前的石撼长满了青苔。大堰河,今天的雪使我想起了你。

忘不了你日夜的辛劳,忘不了你精心搭的灶火,忘不了你满是炭灰的围裙,忘不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即使我稚嫩的脸颊被你手上的老茧硌得生疼,但我还是无比享受,并陶醉于这份并非来自母亲的母爱。

我是地主豹儿子,父母终于要把我领回家了,大堰河,你为什么哭了?你说你没有,可我分明看到乌黑的桌子承住了你滴落的泪珠,你用你日夜辛劳的厚大的手掌默默地抹着被泪水模糊了的双眼。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小心翼翼地坐着红漆雕花的榜子,摸着床上金色的花纹,对檐头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毫无兴趣。丝制的衣服穿在身上是如此的别扭,让我不敢再随地乱坐。这里的一切原本都应该是属于我的,可为什么我是这般忸怩不安?

大堰河,在我离开你之后,你过得还好吗?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总是含着笑呢?你总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开朗,从来不会去计较什么,只是一如既往地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们,甚至跟你毫无关系的我。大堰河,在流尽了你的乳液之后,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我的大堰河啊!我是多么想回报你对我做的一切,可是这一切,仿佛己成为了不可能!

大堰河带着她美好的梦,或许是含着泪死去的吧。可是,我却不在你的旁侧。也许你,只有死了,才能结束这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才能远离奴隶的凄苦,才能同这乱世的喧嚣分别。

大堰河死了,但你的丈夫和儿子们还留在这世上苟延残喘。直到后来,你那醉酒的丈夫也已死去,这样的你也许才不会孤单。

窗外的大雪纷纷扬扬,丝丝凉意袭在我的心头,大堰河啊!落雪有痕,不同予你的爱,润我于无声。我是吃了你的奶长大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篇11: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有感:追怀温暖的精神故乡

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跟随诗人笔触所及的生活细节,走进诗人的儿时忆。情到深处,泪光点点。

这首诗的情感深处,是艾青对自己精神故乡的追怀。无关阶级,只关人性,所以它超越时空,触摸到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精神故乡不是地域空间上的故土,而是儿时对爱记忆的起点,是曾给予一个幼小生命以爱、温暖与安全感的人,可以是血肉相连的生母,也可以是有养育之恩的养母,也可以是其他人。对艾青而言,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是他的乳母。

弗洛姆在哲理散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是的,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粹的爱,所以我们歌颂伟大的母爱,把母亲和故土并列为故乡。如果说故土是我们地域上的故乡,母亲就是我们精神上的故乡。

但不是所有的生母都是孩子的故乡、大地和海洋。我们所知的古今知名人物中,古有郑庄公和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今有张爱玲和艾青,其生母就不是他们的精神故乡。

《左转•郑伯克段于鄢》记载,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生庄公时难产受惊,于是厌恶庄公,爱小儿子共叔段并帮他谋取世子之位,甚至与共叔段里应外合意欲灭掉庄公。庄公谋高一筹,一举拿下亲生母亲和弟弟,并以“黄泉(地道)相见”的方式让裂隙的母子关系下了个台阶,“遂母子和好如初”。真能和好如初吗?在庄公情感深处,生母武姜恐怕不会成为他想回归的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武则天与四个儿子的权力之争中,母子亲情在权杖的金光下黯然失色。这依然不够,李贤、李旦的死于非命,为“母爱”做了最令人不堪直视的注脚。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临终前想见女儿一面,张爱玲的决绝无情,难道不是对年幼时母爱缺席最有力的反抗?张爱玲对自私人性的认识源自她对自私亲情的深刻感受。她没有精神故乡,因为在一个孩子自立成人前最需要爱、呵护、温暖与安全感的岁月里,她的世界一片苍凉,不堪回首。张爱玲对人心凉薄的透彻感受,让她留给这个世界孤傲苍凉的一瞥。追根溯源,她的孤傲无情是因为她精神故乡的缺位。弗洛伊德关于童年经历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影响有过精辟的论述,此不赘言。

艾青的生母也不是他的精神故乡。乳母大堰河,才是艾青的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是他最寒冷最孤单最无助最宁静时精神最想回归的故乡。那里有温暖,有呵护,是航船的港湾,是落叶归根的大地。艾青的幼年经历与郑庄公何其相似!据艾青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回忆的相关自述材料,艾青出生于地主家庭,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爹娘。父母迷信,就不喜欢他。他一生下就遭到歧视,很快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家抚养。这个农妇就是艾青的乳母大堰河。直到五岁要念书了,艾青才被父母领回家里。于是“我做了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回家后,他依然在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长大后,他总想早点离开家庭。

艾青比张爱玲幸运,因为他有一个可以回归的精神故乡,这就是宽厚、善良、淳朴的大堰河,他的乳母。大堰河给了艾青胜似母亲的爱,这份爱温暖了幼年艾青的心灵,也温暖了成年艾青的人生,使他的人生敷上了一抹暖色,不至于荒凉得让人绝望。多年后,艾青在狱中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他的保姆大堰河,一口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这个生活细节是对爱的记忆,是对爱的追怀,是对爱的感念。对一个幼儿,母亲的怀抱就是温暖他生命的晴空。大堰河用厚大的手掌,用温暖的怀抱,为幼年艾青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温暖了艾青的一生。人在困厄中,情感上往往要回到生命的本源,用追怀温暖往事来温暖当下寒冷的心境。乳母大堰河厚大的手掌和温暖的怀抱,是幼年艾青的港湾;大堰河无私宽厚的爱,一直流淌在成年艾青生命的河床上,给他以温暖与慰藉。

笔至此处,我又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何尝不是萧红在生命最困顿的时候对儿时温暖往事的追怀?独居香港,战火纷飞,爱人离去,重病缠身,生命无多,谁能安抚她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恐惧与绝望?完成《呼兰河传》不久,萧红就香消玉殒。也许,《呼兰河传》不只是写给读者的文学作品,更是萧红生命的最后历程抚慰自己心灵的良药,因为那里有爷爷的温暖,有后花园诗意田园的温馨宁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贴近诗人的成长历程与心路历程。再走出艾青的圈子,走向其他作家作品,走向他人他事,走向更深远的人心,也许我们更能贴近《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情感更深处。从这个视角审视,追怀温暖的精神故乡,可能更贴近诗人情感的深处。

作者|襄阳东风中学 张艳

公众号|董一菲诗意语文

篇12:听贾志敏老师执教《我的发现》有感

听贾志敏老师执教《我的发现》有感

在一个月前的真语文活动广东茂名站暨语文版教材培训会上,真语文大师贾志敏执教的《我的发现》一课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会后,不少老师来稿、来电,畅谈对贾老师课堂的“发现”,并希望能与广大语文同人一起分享真语文的魅力。本期特刊发广东茂名新世纪学校廖雁和广东茂名愉园中学小学部李艳两位老师的文章《我们的发现》《不只是发现》,与您共享贾老师带给她们的思考和“发现”……

我们的发现

廖雁

2015年9月16日,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位77岁、身患绝症的老人――贾志敏老师不远千里亲临我们茂名高州讲学。他在台上站立了两个小时,用课堂教学诠释了真语文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逢甘霖。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三次现场聆听贾老师的课,虽然每次都有不一样的触动,但前两次却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动、震撼。也许是因为他对真语文课堂的执念与痴情,也许是因为他对小学语文杏坛的热爱与不舍,也许是他对青年教师如祖孙般的亲切与耐心,也许是因为他课堂上喷发出的青春与热情,也许是他带给我们的真语文理念的冲击与洗礼……太多太多,让我们浸润在他睿智的柔波里,久久难以自拔。

回味贾老师教学《我的发现》课堂,从孩子们灵动的双眸中,从老师们钦佩的眼神里,我们有了很多发现――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简单。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且看贾老师的教学流程:引题、解题、读书―朗读指导―概括内容―内化迁移。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没有满堂的提问,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贾老师巧妙地抛出三个问题:1.课文里的“我”发现了什么?2.你发现课文里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3.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进行了大量、有效的说话训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浮出水面。正所谓“水到渠成”“大道至简”.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朴实。贾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声、光、电,没有任何表演道具,也没有一句煽情的话语,他只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向我们朴实、生动地阐述了真语文的内涵,实实在在的积累,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实实在在的学习活动,达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老师真教,学生真学、真提高。洗掉铅华,本真更美。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扎实。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但不妨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贾老师这样耐心与执着吗?我们能做到时时刻刻都关注每一位学生吗?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贾老师几乎都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单看朗读这一环,他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轮流朗读全文,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再到 篇章,每时每刻都在提醒并纠正学生拖腔拖调、拿腔拿调的朗读习惯,直至学生有明显转变方才罢休。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一幕:

(一个学生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一句话读了5遍依然没有读好。)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读得磕磕绊绊。)

师:可惜,这句话你读得不太好。我们请这一位同学读给你听听。听清楚了,人家是怎么读的。

(邻座学生朗读,读得清晰、流畅,生继续朗读,依然没有读好。)

师:(热情鼓励)有进步,不要放弃。我等你读第六次,这次一定能读好,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读得还是不够理想。)

师:不急,我等你读第七次。看清楚字、句,再读。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也许是紧张缘故,读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满腔热情地鼓励)我们等你读第八次。没关系,再来一次!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

师:有点像了,再读一次!大家期待着你获得成功。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终于能连贯地读完这一句话了。)

师:好,她第十次朗读终于成功了!我们把掌声送给她。最后,我们请这一位认真的同学为我们表演一次:“最不可捉摸的……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读得流畅,有感情)

为了帮助、鼓励这位学生读通、读好一句话,贾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她读了十遍!这是公开课上少见的。原来,有一种教育叫等待,有一种教学叫实在。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灵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没有参与互动的欲望,何故?是因为缺少了声、光、电的刺激,还是没有”高大上“的表演?贾老师告诉我们六字真经:低要求,高标准。

低要求――课堂上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应该是低起点的,最接近学生思维发展区域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且看贾老师课堂上提出的两个问题:课文里的”我“发现了什么?你发现课文里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多么简单而又巧妙的问题,他引导学生从一个发现谈到几个发现,从一个特点谈到几个特点,循序渐进,孩子们在他的鼓励中跃跃欲试,课堂一下子生机盎然。

高标准――对学生每一项能力的达成,毫不含糊,一点儿也不马虎。如朗读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说话要完整清楚、流畅明白……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都是高标准地落到了实处!

正因为这”六字真经“,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着老师的善意批评,享受着老师的幽默直率,眸子变得更加灵动。

我们发现,原来这才是”真语文“课堂――简单、朴实、扎实、灵动,不装、不演、不做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我们发现,贾老师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装着睿智、幽默、灵动、本真、丰实……我们要细细咀嚼、不断回味,直至消化吸收。

祝愿贾老师安康!小学语文归真之旅,还需要他保驾护航。

(作者系广东茂名新世纪学校教师)

不只是发现

李艳

南方小城的初秋仍是夏天的模样,热情而躁动。

9月17日,高州师范学院体育馆,涌动的不只是人潮,还有对真语文满怀期待的人心。在此之前的许多年,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一直在各种语文教学流派中游离――之所以说”游离“,是因为我们常常只在远观或近望,再或者模仿,却很少也很难让某一种流派成为自己教学中的灵魂。真语文,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没有诗情画意,没有玄妙高深,而大道,往往至简。

上午,好友廖雁老师的讲课顺利完成,我俩逮着一个机会,和贾志敏老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我问道:”不仅仅是公开课,就是在平时的常态课中,如何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有着浓浓的参与欲望?“贾老师说:”我给你六个字:低要求,高标准。“整个中午的休息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六个字,直到下午听了贾老师的课《我的发现》,才豁然开朗。

《我的发现》是即将选入语文S版三年级教材的一篇文章。开课伊始,贾老师以繁体”发“字激趣,同时训练学生的组词基本功,新课就在温故与知新中拉开序幕,孩子们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接下来是字词学习,首先读准字音,接着理解词义――贾老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这个常规环节。

读课文环节往往是老师们在公开课时最纠结的,齐读往往效果不好,时间也不好掌控;轮读,孩子们的错误和朗读陋习最容易暴露无遗,倘若一一纠正,必然耗时极多,倘若选择性地纠正,又担心给听课者落下一个”指导不到位“的差评。最后,我们往往喜欢让孩子们自由读文,既免除了”效果不好“的尴尬,又容易控制时间,授课老师在巡听的时候也能够有所侧重地选择两三个同学在个别读的环节里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因此,”自由读文“常常成为公开课中一举三得的”常规节目“.一如此前我了解过的一样,贾老师毫无悬念地选择了轮读。”目中无人,目中有人“――眼中没有成百上千的观课者,唯有课堂上这48位三年级学生――贾老师用课堂为自己这一观点做了最好的诠释。

在轮读这一环节,贾老师真实而亲切地点评每一个朗读的孩子,这让我深深感动――真实,是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亲切,是让暂时不够棒的孩子拥有想要进步的动力。反观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在虚而无用与真而犀利之间拉扯,公开课上更是三分赞扬七分鼓励,唯独缺少了亲切的真实。

这个轮读的环节持续了约15分钟时间,而给观课者留下极深印象的,应该是那位读了10遍的小女孩。正如贾老师在《语文课要让孩子能说会道》一文里所说:”其中有个小女孩读了10遍,总是读不好‘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她读不好,没关系,反复读,一遍、两遍、三遍,让同学教她,她自己再反复读,肯定她的优点,等肯定好,她再读,又不行,没关系,等到她第10遍读对了,她就会进步。这就是为学生上课。“

是的,贾老师再次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课,是为学生上的,而”低要求,高标准“这六个字,就是为学生而上的课里所要践行的――所谓低要求,就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所谓高标准,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做得好。在设计一堂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并且要深思熟虑的,是学生的最低起点在哪里,以此来定位教学的起点。接着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所需达成的目标。

正因为贾老师目中无观者,唯有孩子,这样的课堂就真的成了学生的课堂,孩子们参与的欲望非常强烈,在朗读与说话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写到这里,我又忆起贾老师和我们交流时一直强调的几句话:”扎扎实实地教,要让学生有进步,不要随便就过去了,一定要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下有进步。()你教了,可是学生没有学到,没有进步,那就是不到位。“是的,所谓”指导到位“,衡量的唯一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是否进步了――除去精致的'过渡语,除去精心的评价语,扎扎实实地教,让学生有进步,就是”指导到位“的精髓。

在这堂课里,孩子们通过贾老师的引导,发现了文本的内容,发现了自己在朗读和说话方面的进步;而我,作为一名观课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听课中去发现”真语文“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是为学生而上,通过”低要求“定位教学起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引导学生走向”高标准“的桥梁。我的收获并不只是这些发现,这节课还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从”低要求“到”高标准“,这一座座的桥梁该如何搭建?在语文课上,如何让老师所教内化成学生所得,从而达到”能说会道“的目标?关于教材,又该如何去用……我深感真语文的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追寻语文教学本真的步伐,继续真语文教学的求索之路。

谢谢您,我深深敬重的贾老师!

(作者系广东茂名愉园中学小学部教师)

原文链接――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小时候,只有爷爷欣赏我,说:”这孩子好动,聪慧,留心周围事物,能以足音辨人,长大了准有出息!\"爷爷说的没错。老师到我们教室上课,都要经过长长的走廊。我按脚步声的轻重缓急,还真能猜测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八九不离十,准着呢!

徐老师的步伐(fá)轻快,鞋跟没落地,脚尖已经提起来了,就像蜻蜓(qīntín溃┑闼那样。她的脚步声从那一头一直传到这一头。在她出现之前,我们还可以说许多闲话,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李校长的脚步很轻,简直听不到一点声息,就像猫儿在走路。等我们发觉有点动静,他已经站在教室门口了,让大家措手不及。

教体育的何老师脚步很重。初听他的脚步声,还以为是个结结实实的胖墩。直等他走到教室门口才发现,他又矮(ǎi)又瘦(shòu)。其实,他只能这样,因为他是学体操的。

教音乐的高老师脚步声有点儿古怪,总是一声响一声轻的,似乎她的腿脚有疾。其实,是她的鞋掌钉在作祟。一边的鞋掌钉磨损了,她就换掉一边的,留着另一边的。于是,她的鞋掌总是一只新一只旧的,脚步声也就一声响一声轻了。

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fǔ)导员了。有时候她从那头奔到这头;有时候她从这头踱(duó)到那头;有时候她在踱步中加速;有时候她在奔跑中骤停,就像在草地上撒(sā)欢儿的羊羔(括o)。

其实,我关注起老师的脚步声,是因为我经常忘记做好课前准备,想不起下一节上的是什么课。后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那些守纪的同学似乎没有多大兴趣,而像我这样的调皮孩子则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点时间做好课前准备,还可以看看课外书,聊聊有趣事……

(选自语文出版社修订版语文教材)

相关专题 我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