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与语言技能的生成

简章纸短情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简章纸短情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课堂互动与语言技能的生成(共10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课堂互动与语言技能的生成

课堂互动与语言技能的生成

语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英语学习应注重实践.因此,初中生学习英语需要通过大量的'对话交流来锻炼语言技能.

作 者:孟安萍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千金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 

篇2:政治课互动课堂学生成主角

北京娱乐信报     -11-12     记者杜丁

今年秋季,北京市全面启用了新教材,进行了教学改革。这些改革进行得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课堂”成为新兴的教学方式。

日前,北京五中分校初一(4)班的学生,在政治课上表演了根据莫泊桑的《项链》改编成的话剧。“玲……”上课铃声响毕,第1组的几个同学走上讲台。不,应该是罗瓦赛尔夫人和她的女友。她们在公园里见面了:“嘿!”女友惊诧地问道,“我是你十年前一起毕业的同学,后来嫁给了罗瓦赛尔的那个,你不记得了?”“噢,你怎么变得那么老呀?”……“对不起,那条钻石项链是假的”。

“看完了话剧你们有什么感想?”“虚荣是要不得的……”当学生纷纷说出感想后,政治老师总结道:“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自信’与‘虚荣’。”整堂课,老师只讲了两句话,但学生却学到了本堂课应学到的知识。

在石景山实验小学三(1)班的口语交际课上,一开始上课,学生们就纷纷模拟节目主持人播报早间新闻。当于海红老师宣布“新闻就播报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进入广告时间里”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边唱边表演的,有合作模仿电视广告的,还有的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说相声的……之后,于老师又启迪学生自己试着设计一则广告。在45分钟的课堂上,于老师讲话的时间一共不超过10分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方式,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政治课互动课堂学生成主角]

篇3:浅谈生成互动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浅谈生成互动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浅谈生成互动的数学课堂的构建

重庆市江北区蜀都小学校 沈虹娟

【摘要】本文试从通过任务驱动,展现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创作学习材料,达成多元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构建生成互动、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成;互动;构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从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角度,把师生的教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学生的一些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略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和认识的障碍等,为师生有效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性资源”,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态的催化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通过任务驱动,展现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学需要一个起点,以便学生从一个知识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通过直白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种语言互动式的了解,不仅使学生参与的广度有限,而且记忆性的提问对思维的挑战也有限。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却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思维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或新事物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时,学生急切想要知道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而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困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景是实现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认知结构是可以变化和重新组合的,其变化过程可以表述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并及时利用这些认知冲突,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等量代换》一课,笔者在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钻研后,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通过找出中间量解决等量代换”,课本的例题是直接给出了两个条件“一只猪能换2只羊,1头牛能换4只猪”,请学生解决问题“2头牛能换几只羊?”学生通过形象的教具和实践操作,还是能够较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但很难从形象的例题中提炼中“通过中间量解决等量代换”这一解题策略。基于此,笔者根据预设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直接用课件出示问题“2头牛能换几只羊?”,这个没有条件只有问题的题目让学生一时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引发认知冲突。几秒钟后,一些学生开始提出异议:“没有条件怎么算啊?你得告诉我们条件才行。”“行,”我点出条件:1只猪能换2只羊,“现在能算出了吧?”有的仍然皱着眉头纳闷,有的却一下瞪大了眼睛,“能算出来了!”面对生成的资源,我及时捕捉并充分利用,追问他怎么算“1只猪能换2只羊,2头牛,嗯……”支支吾吾中,所有的孩子都急了“不行不行,还是不行”,“老师,还差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能和谁有关?还可能和谁有关?”通过步步追问,关键环节被击破,中间量这一重点逐渐被揭示出来,“老师,我知道了,还应该增加1头牛能换几只猪!”从一个没有条件的问题逐步形成一道完整的题目,就是要让学生在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疑惑、思索、尝试、推测中去不断打破,不断平衡,进而找准症结,突破关键,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创作学习材料,达成多元的学习目标

数学教学的学习材料应该简约并富含数学结构,同时应具有生成特性。简约是便于学生记忆与回忆,数学结构是数学学习材料的核心要素,生成特性是学习材料的开放性,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学习材料,而且可以对这一学习材料进行多次的教学加工。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一根小小的吸管不仅可以在教学之初,在学生的任意思维状态下作为调查学习起点的素材,成为引入新知的样本,而且在课堂延伸阶段,我还设计了“如果给你机会再剪一次吸管来围三角形,第一刀你一定不剪在哪里?为什么?”“第二刀能随便剪吗?”突出剪的过程中的`思维提升,通过与第一次无意识剪的结果的沟通与联系,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两边的差与第三边的关系的关注,促使学生对三边关系的逆向思考与实践运用。再比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巩固深化阶段,我就设计了用12根小棒分一分的环节,首先出示“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有些孩子马上举起了1根小棒,其他的孩子却有不同的看法:不对,如果分母是2,就应该拿出6根小棒。我再追问:“这里的1,表示的1份,还是1支?”学生明确了这个1表示的是其中的1份,再相继练习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然后出示“拿出12根小棒的六分之几”,提问:“现在能拿吗?”有了上次的教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能”,“尽管不能拿,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件事,什么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了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一份就是2根。”此后再相继出示六分之一、六分之三、三分之二、四分之三等分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小棒根数。最后让同桌的孩子相互比赛,一个说分数,一个拿小棒,看看谁拿得又对又快。通过对这12根小棒的多次加工,在动手实践中强化了对分数平均分的份数、所取的份数的理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课堂是独特和变化的环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生成的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中新的资源,在这样的互动深化的过程中,数学课堂不再呆板,无趣。它会因学生的独到见解,有趣的猜想,及时的领悟而变得精彩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篇4:语言认知与文化互动浅论

语言认知与文化互动浅论

21世纪的语言科学已走出被冷落的角落,伴随着世界性文化运动而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与西方的认知语言学遥相呼应,成为语言学史上昭示新时代曙光的'一股急流,这股急流业已汇入重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的大潮中,描写性语言学与解释性语言学正在携起手来,共创辉煌.

作 者:彭正银 Peng Zhengyin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1700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认知   互动  

篇5:语言互动:师生课堂交流的窗口

语言互动:师生课堂交流的窗口

师描述:看看书,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有关句子上做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板书:辛苦艰难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1):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都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师出示句子。

生集体读句。

师:哪个词写出了燕子很累?

生(1):疲倦。

生(2):太疲倦。

师:疲倦和太疲倦有什么不一样?

生:太疲倦比疲倦还要疲倦。

师:从哪几个词看出燕子太疲倦了?

生(1):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生(2):伏在甲板上休息。

师板书:太疲倦了落伏

生集体读此句。

师出示比较句:(1)、燕子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2)、燕子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师:这两句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一起读。

生集体读句。

生:第二句没有说出燕子很累,第一句写出了燕子很累。

师在关键字上加点,谁来做一做“伏”的动作?

生做,集体做。

师:燕子的累谁来读读看?

生(1)读。(误读为第一句)

生(2)读。(不太完整)

生(3)读。

师:谁来说说读得怎么样?

生:漏了一个字。

师:谁再来读读?

生(4、5、6)读。(其中生(6)较好)

师:谁来跟着她读?

生(7)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

生自由练习读。

第二小组读,第三小组读。

生集体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

生(1)读。(误读为课文最后一句)

生(2):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

生(3)读。(完整句)

生(4)读。(完整句)

师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有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

生集体读句子。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的燕子却停止了呼吸。

师板书:停止了呼吸

生(2):知道了燕子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是:有的燕子怎么样了?

生:又展翅起飞了。

师出示:“一会儿”表示时间,燕子在非常()的情况下,只休息了“一会儿”又起飞了。

生:“一会儿”表示时间短,燕子非常疲倦。

师:燕子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又展翅起飞了?

生(1):因为没飞到南方的时候,已经很暖和。

生(2):因为他们还没有飞到南方,要抓紧时间。

[评析]

师生课堂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主题。

课堂提问和回答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动态的评估方法。通过师生问答的'双边活动,启发、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反馈。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好比在教学活动的湖面投进一块石头看看这“一石”能激起多大的浪,及时了解学生的认识范围、理解程度、学习态度、思考方法等,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估。

下面本堂课的师生课堂语言交流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就整堂课的教师提问而言,提问的层次较为明显。整堂课的教师提问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燕子的辛苦艰难--------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你怎么做--------当你看见有人伤害燕子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几个大框架的构成。大问题的层次分明,应该说抓住了“牛耳”,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但是大问题中的小问题设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层次感。

(二)、朗读指导有量的保证。朗读的很大,往往一个句子请了多位学生读。如两句重点句分别请了5---7位学生单独读。朗诵的形式也较多,自由读、单独读、小组读、集体等等。应该说,读得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学生读了以后怎么办,评价这个环节应该说还不够完美。学生单独读后,应对其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争取一遍比一遍有进步,这就提高了朗读的效益。否则,虽读的人很多,但收效甚微。

(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有相应的评价。正确的要肯定,有创意的表扬,错误的给予鼓励,尽量减少模糊的现象。在这节课中,一些应该热情表扬和鼓励的时机已经错过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四)、学生有回答不完整的地方或不通顺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出并纠正,并让学生再回答一遍。本堂课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教师并未引起重视。◆

语言互动:师生课堂交流的窗口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在互动生成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互动生成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以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些因素更多的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在课堂中要及时发现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抓住不断生成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 者:戎建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2130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数学教学   资源整合   能力培养  

篇7: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

有关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3000字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

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

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寻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篇8: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探讨论文

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探讨论文

一、学生的现状

对刚从全国不同省份的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学术英语课文的长度和难度大大超过了他们高中阶段的教材。而进入本校后,他们面对的是一门全新的专业,中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各门学科之外,西医基础课程也是他们的常规学习任务,因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学科中所需花费的学习时间不允许他们在外语学习上多下工夫。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有效时数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国内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于含蓄内敛,我们的民族心理认同的是谦虚低调,因而学生们不善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自由表达。然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从中教师得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和立场等。反过来,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激发教师的知识与感悟的分享意识;学生的提问越多,越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2]因而,如何尽好地培养起课堂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养成上课主动发言的习惯,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让教学双方共同感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我们的教学理念

1.学习者本人才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性因素。尊重学习者个体,尊重学习规律,尽可能地营造出有利于学习行为奏效的情景氛围。经常会听人说起,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我们很多老师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多少也有同感。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却依然无法真切地阐述人脑的意识和认知的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大脑的松果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同一信息对象在不同的人们脑部形成的反映不尽相同,我们也无法希冀对一篇课文的学习能对所有学生产生同等学习效应。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努力造就良好的、有利于使学生的认知进程发生正向的、积极的转变的外部条件,催化、加速学习者的能动反应。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习内容对学习者留下的印记,以使这种记忆能长久地保留。

2.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应能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教师需以课本知识为抓手,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文本信息的.同时,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对学生的简单思维和惯性思维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丰富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师应创造课堂情境,通过自己的观念阐述和课堂讨论等活动,引发学生们的心灵碰撞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能就课文相关的主题,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加以表达。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能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并且,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记忆刻痕也更持久。教师要组织有效学习,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任务的可完成性(attainability)进行先行评估。课堂任务过难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过易又无法产生应有的学习效果。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需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关切和热点,开发、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言能力与学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外语学习的信息输入分为两部分,即语言结构知识和以此为载体的课文主题思想。外语课堂的有效学习应能使学生在基于语言结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课文的主旨;学生应能根据自己的立场,对输入文本的观点形成评估和判断,并进而能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交际沟通的目的。从外语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学习效用着眼,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优先于对他们学术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外壳,信息的解读由语言规律得到表现。所以,正像中医英语的中心是英语,学术英语的着眼点还是英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义的阐述到位基于对语言结构和语汇的精通和运用。教师在组织与社会学相关的问题讨论的同时,依然需保留对语言词汇、修辞和句子结构层面,篇章结构层面的讲解和练习。然而,“学术英语不仅涉及语言学范畴,还包括认知范畴。因为,读者为了理解课文,不仅需要掌握读音、词义,还必须同时预估、推论、综合信息来形成知识或改变原有的认识。”[13]另一方面,“处于经常性相似交际环境中的人们之所以往往使用相似的词汇、发音,表现出语义学及音系学方面的相似特征,皆因语境使然。”[4]学术英语的语域(register)要求使用的语言更正式,语法、用词、句型结构等所涉范围层次更高。对学生可有更多的高层次语言接触的机会,获益也更大。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有可能做到使学生的语言和学术能力两者得到有机的融合,齐头并进。

三、具体实施措施

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中,三者都重要,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是重中之重。我们所有努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落实到这一点。以此为目标,我们的外语教育在实施中对以下方面有所侧重。

1.潜心钻研,优化教学方案。本学年对广大教师而言,是第一次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大家对学术英语的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处在一个摸索和逐渐熟悉的过程中。学术英语课文除了语言知识外,还包括了一定量的相关专业的学术性内容。社会学内容的学术英语教学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每位教师对社会学的相关内容都在自我补课。然而,对广大教师最具挑战的,是必须潜心研究出适合自己特点,并能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因为,课堂才是教学双方接触交汇的场所,唯有通过教学过程才能检验所有前期的学习和钻研结果的优劣。我们多次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各抒己见,集各家之长,优化总体教学方案;但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评估,选择最佳方案,灵活操作。

2.开发出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手段。大学阶段的学习应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一方面,大学阶段的课文长度远远超出了高中阶段的课文,客观上不允许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篇讲解,相当篇幅课文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优劣由学习方法的高下所决定。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要督促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根据各自的特点,找到学习的最佳方法。教师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自学手段和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建立反馈机制,以便帮助学生的自学更有成效。将PBL(Problem-BasedLearning)观念引入外语教学,让学生自由组合构成团队,以攻克问题的形式完成规定小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方法。项目实施法的好处是实用、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做”中“学”,这一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他们能主动上网搜索资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培养起同学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作为每个项目的完成形式,大多数项目小组都能交出符合规定要求的PPT讲稿。迄今,我们多次结合单元主题组织了小项目活动,如对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和广告效用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欢迎并踊跃参加这类活动,效果较为明显。部分老师采用了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的做法,并定期进行抽查。还有部分老师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如通过小组发言,小组组员互评、访谈、角色互换等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预习与复习。

3.超长课文怎么教。面对一篇正文长达12页之多的课文,我们怎么教?这是我们所遇到的第一篇超长课文,但绝对不可能只是唯一。学术文章的作者通常需要纵览全局,对问题的剖析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学术文章的立论思路缜密,条分缕析,并且,作者又需要援用读者的原有知识,使读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种起承转合必定使文章达到相当的长度。另一方面,编者选择这种长文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增加外语文本的输入量,并让学生既能全面地了解到事物的来龙去脉,又能从中学会对各种问题进行推理演变、交汇融合的叙事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么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我们认为,除了对语汇和语言结构方面作必要讲解外,教师必须对全文从文章的布局着手,对各部分的主题大意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换句话说,教师要穿针引线,引领学生理解每一个部分在全文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各个部分的要义融会贯通。学生的程度不可能整齐划一,肯定有学生会对这样的超长课文望而却步,等待帮助。作为有限课时的补充手段,我们将整篇课文的中文译文或加注文本发送到公共邮箱,以备学生进行参考。另外,为督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理解,我们经常制定表格,要求学生对课文各部分的概要、相关、对比、意义等要素分门别类填写信息,并择时采用不同手段对这一反馈进行检验。

4.处理好读写之间的关系。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以高强度的阅读输入为前提,而作为阅读的后续步骤,对文本进行的思辨、反思和沉淀,写作是衡量阅读质量的很好的反馈手段。作为课文学习后的书面理性表达,我们能以此考核学生对课文所涉主题观点的理解和反应能力。对学生的书面输出能力的培养必须强化,因为,英语能力的高下必然反映于书面输出能力。并且,以学术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撰写英语报告和论文打好基础,所有这些都说明学生的英语作文能力亟待提高。我们的写作练习涵盖了写作各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主题句的写法、段落的扩展、关联词语的使用、参考文献的提及、图表作文的写法等作文基本环节的预练。这种由浅入深、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最终具有专业论文撰写的能力。除了分环节的作文练习,学生还不时被要求就某一现象写出评论性短文,如结合“性别角色”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写出调查报告,此举不失为一次微型的调查项目。

四、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的互生共长

将大学英语从普通英语转向学术英语的学习,改变了以往普通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以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情感教育为主体的课文,而转向了用于学习和科研交流内容为主的课文;增加了科技信息的含量,而语言也更为规范。从长计议,学习学术英语能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一文体的惯用词汇、句型和行文的特点,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媒介,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讲座,进行学术写作、撰写论文,有利于他们以英语为媒介,搜寻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或与国外的同行切磋交流。学术英语课文中包含的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过程能促进学习者形成独立思维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在本专业学习和科学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语言学习效率是意义学习,而不是形式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规则和词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应尽快转为通过知识学习来提高语言。”[5]反观教学过程,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好处是课文中科学信息含量本身对青年学子产生的吸引力,成为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事实、现象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从网上自行搜寻相关内容,了解相关事物的最新进展,培育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素养和向学研究的态度。而这种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学习热情反过来有助于养成成功的外语学习所需的良好习惯,从而建立起“兴趣———学习热情———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兴趣”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学术英语多偏重于客观的、外化的、理性的描述,不同于普通英语课文的感性化特征:即使用频率较高的用于情感描述的词汇、短语,以及文章作者通常从主观出发,在行文中运用的大量比喻性修辞手法。因而目前课文中用于形象性比喻的修辞略显不足。此外,由于学术英语教学强调的是对文章意义的把握,课后练习中词汇层面的配套练习分量较为单薄,而作为外语学习教材,对词汇、短语及句法结构的练习能有效地巩固之前输入的语言信息。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酌情添加形象性比喻的修辞,并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汇的自我拓展,帮助学生将一部分被动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使学生在翻译和作文练习中可支配语汇范围扩大,用词更精准和自如。因而,学术英语教学如能在科学信息的掌握和语言基本功培养方面做到双管齐下,两者结合有度,大学英语教学应能产生学术能力与英语语言技能互生共长的结果。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结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术英语的教学,部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批判性思维意识有所强化,他们的思维趋于缜密,语言表达更富逻辑性,也能对问题进行较为周密细致和全面的考虑。这不仅体现于他们的写作中,而且也表现于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中。这种进步或许与学术英语课文学术性含量的提升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从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小项目实施结果来看,学生中存在着无限的原创动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向学好学之风的形成。他们自主学习的理念、能力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独立互助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正在形成。

篇9: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

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

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

内容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设  生成  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例如: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分、秒认识》的教学,调查学生有关钟表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哪些。结果,班上的学生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还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学生提出为什么1小时=60分,1分=60秒等问题。以上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就是构成这节课数学教学学习的平台的要素之一。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化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时分秒之间关系的验证,对时间的体验及怎样更快、更准确地读出时刻等方面上来。建立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例如: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预设目标:运用图形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是预设圆面积转化的教学方案:

预设转化图形 预设转化方法

方案一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 ,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方案二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 ,高相当于圆的半径(r)。

方案三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 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4(1/2πr) ,高相当于4个圆的半径(4r)。

方案四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 拼成的梯形的上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6(1/3πr),下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3(2/3πr ),高相当于2个圆的半径(2r)。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旅游的租车和购门票中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租车和购门票的有关信息,使其成为租车和购门票方案设计的素材和依据;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找有关的地图并读懂地图,教师则利用网络搜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提供丰富的资源,等等。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时,课前用吹塑纸剪一些小鸟图案,并制好小鸟叫声录音带,师生共同在黑板上贴出先有5只小鸟,又飞来4只,最后飞走3只的完整过程,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出小鸟的叫声,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情境学习之中。还可以用动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出树上小鸟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加减混合算式。同时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又会生成许多种算式。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 .“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 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采用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浙教版第十二册《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建构教学方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篇10:学教案背景下的课堂预设与生成

学教案背景下的课堂预设与生成

学教案的实施已有几个学期了,从开始敷衍的形式主义到现在扎实的落到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学教案的优势让我来说很大部分体现在课堂预设与生成上。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 学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通过有效的预设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充分预习,明确自身不足,课堂重点。只有学教案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但是不能过分强调预设,完全按学教案上课,不能让学教案像一只 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使上课变成为执行学教案的过程,不能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学教案。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 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 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需要我们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想法。要不断捕捉、 判断、重组课堂生成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 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综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处理好这两个环节一个成功的学教案的实施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专题 互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