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建模活动三环节

哴哩个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哴哩个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例谈小学数学建模活动三环节(共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例谈小学数学建模活动三环节

例谈小学数学建模活动三环节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 李燕军

《数学课程标准》(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建模活动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生动的情境创设,是建模活动的起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张老师的建模活动起点设计如下。

师:(出示刘谦照片)刘谦,同学们认识吗?他会变各种各样的魔术。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一个道具,叫“魔盒”,也能变魔术,相信吗?

师: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从一边放进魔盒,另一边出来,马上变成另一个数。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1:老师,我来试试。我说一个数:20。(课件演示输入20)

师:我们一起看看出来什么数?(课件演示:“魔盒”出来35)

生2:我说一个数:10.(课件演示输入10,“魔盒”出来25)

师:哪位同学,再来一个数?

生3:22.(课件演示输入22,“魔盒”出来37)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4:我发现了:原来“魔盒”出来的数和我们说的数是有关系的,都比我们说的数大15(课件分别出示:20+15、10+15、22+15)

师:“魔盒”了不起,同学们更了不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整数,其他数或字母可以吗?

生5:2.6(课件演示输入2.6,“魔盒”出来2.6+15)

生6:a(课件演示输入a,“魔盒”出来a+15)

……

张老师利用“魔盒”创设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而且使学生在了解问题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出现的数字规律进行简化,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字母来描述,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简化”的潜意识,这恰恰就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

二、丰富的数学活动,是建模活动的关键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

(一)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

1.模型假设。师回顾、猜想: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有的猜能转化成圆柱、有的猜能转化成长、正方体。

2.动手验证。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

3.反馈交流。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倒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积与这个正方体之间没有关系。

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有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

4.归纳总结。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圆柱的体积与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

生:汇报后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

(二)再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概念模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1.模型假设。首先是观察若干个案例现象,认识一一间隔这种常见的排列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

2.动手验证。引导学生从单个案例中感悟具体的结论,体会规律的必然性。

3.反馈交流。引导学生从众多具体的结论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此时,老师让学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案例现象,从中发现隐含在这些案例现象背后的共性的东西,提炼出规律。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剖析一一间隔现象形成的成因。认识了规律,并不是已经到达了终点,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数学思考。

三、正确的解决问题,是建模活动的归宿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常见的数学应用题,通过对原题的变换,还原现实生活本原,穷尽各种的可能变化形式,呈现出不同类型而又相互链接的数学模型。

情境1:甲和乙,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成都,什么方法可以使两人见面。(学生看图应用题)

如果甲到成都,需要几小时?

如果乙到重庆,需要几小时?

得出:路程÷速度=时间。

情景2:他们怎样才能最快相遇?(让学生根据问题变换,相应地编出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甲的速度

情景3:在高速公路上,两人打了一下手机,发现还相距120千米。

情景4:如果两人用手机联系,发现已经相遇后又各自前行,现在相距120千米。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改变背景形成情景串,让学生经历了解读情景,再抽取数学应用题,再通过问题和条件等变换手段,形成系列应用题串,再从中抽取出一个由单个模型构建成一个相互链接的数学模块。在变化中推进模型的深入,体现出逻辑性和递进性特点,在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联系和差异,从中达到梳理、沟通知识内在联系的目的,促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黄翔。《理解把握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小学数学教育》。7―8月刊

篇2:数学建模教学例谈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设计体现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作 者:凌艺国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15中学,100054 刊 名:上海中学数学 英文刊名:SCHOOL MATHEMATICS IN SHANGHAI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数学建模教学例谈

[摘要]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时期对大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数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数学;数学建模;数学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一、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意义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知识中的典型代表,在各个行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任课教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着重介绍相关数学概念和原理,推导常用公式,促使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学会公式的应用过程,逐渐掌握解题技巧。

因此,如何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首要问题。从大量教学实践中可以了解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十分重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水平。

二、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联系学生数学知识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整合数学知识,了解相关数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

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内容是大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在讲解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引入椅子的稳定问题,创建数学模型,提问学生如何在不平稳的地面上平稳地放置椅子。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一问题同所学知识相关联,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整合所学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利用介值定理斫饩鑫侍狻Mü建立数学模型,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了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提升了学习成效,为后续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积分

定积分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均有所应用,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在一道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中,计算煤矸石的堆积,煤矿采煤时所产生的煤矸石,为了处理煤矸石就需要征用土地来堆放煤矸石,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年产量计划和经费如何堆放煤矸石?题目中的关键点在于堆放煤矸石的征地费用和电费的计算。征地费计算难度较小,但是煤矸石堆积的'电费计算难度较高,但此项内容涉及定积分中的变力做功知识点。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后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更加高效地了解如何根据预期开采量来堆放煤矸石。通过数学模型,学生也可以了解到定积分内容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

(三)最值问题

在高等数学中,最值问题占比比较大,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普遍,导数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这就需要提高对导数知识实际应用的重视程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导数的相关概念知识后,通过建立关于天空的采空模型,提问学生为什么雨后太阳出来了,雨滴还在空中,那么将为人们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回答彩虹。继续提问彩虹为什么有颜色,是什么决定了天空中彩虹的高度?对此,学生的兴趣较为浓厚,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雨滴可以反射太阳光,形成彩虹。结合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借助所学的导数知识来计算得出太阳光偏转角度的最值,有效解决实际学习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数学知识学习成效。

(四)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知识同实际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建立微分方程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了解微分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如,在当前社会进步和发展下,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肥胖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通过问题精简化和假设,可以得到微分方程模型,在分析方程中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两个关键要素后,有助于避免人们走入减肥误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减肥理念。

(五)矩阵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矩阵的概念较为抽象和复杂,在讲解问题之前,应该根据知识点来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活动。通过引入企业工厂生产总成本模型,充分描述工厂生产中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并且详细记录管理费用。这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矩阵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习成效,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加深概念理解和记忆,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综上所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思想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小芳.对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5(S2):33-36.

[2]袁月定.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xx,21(69):55-57.

篇4: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小学数学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定义型的概念,如约数、倍数、分数等。这些概念,教材中有 确切的定义。二是描述型的概念,如直线、小数等。这些概念,教材中没有严格的定义,只用语言描述了其基 本特征。三是感知型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小学阶段既没有下严格的定义,也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用实物或 图形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如圆的概念,义务教材第一册,课本上只画了一个圆的图形,并注明这就是圆。义 务教材第九册也没有给出圆的定义,只是说“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对于这些概念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般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和发展四个环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 概念的不同情况及学生的具体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概念的引入

1.形象直观地引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

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 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 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操作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分 一分、算一算、摆一摆,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础。

如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 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得知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时,教 师揭示:圆周长是同圆直径的3倍多,是个固定的数, 我们称它为“圆周率”。

2.计算引入。

当通过计算能揭示数与形的某些内在矛盾或本质属性时,可以从计算引入概念。

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 11/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 样的乘积是1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3.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伸,导出新概念。 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还有利于精讲多练。

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4.创设情境引入。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 运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 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 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 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概念的形成

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 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 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到一定点为定长的点的集合,为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概念打下基础。再让学生用一圆形 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折过若干次之后,让 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 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这样教学,学生 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圆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概念 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三、概念的巩固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巩 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和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

熟记,就是对一些概念的定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

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练习。

①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在讲解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强化记忆、巩固 概念的目的。例如:讲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3/4×5,5×3/4,2/3×3/4等的意义。

②对比练习。义务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 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讲过“整除”的概念后,可出示如下算式,让学生对比判断哪些算式表 示整除,哪些算式表示除尽。10÷2.5=4,10÷5=2,5÷10=0.5,0.4÷0.2=2。

③判别性练习。学生学了某些概念后,可出一些题让学生判断正误,既有助于概念的巩固,同时发展了学 生的差别能力。如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判断下图中的哪条线段为圆的半径,哪条线段为圆的直径:

附图{图}

讲了“比”之后,让学生判断下列每句话的对错:两个数相除就是比;6∶3的比值是2;把6∶2化简,结果 是3。

④改错练习。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实例,让学生改正,可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

⑤建立概念系统。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的概念沟通 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其系统化,如复习数的概念,可列分类表进行。

四、概念的发展

由于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 小学数学知识又是分段进行,概念教学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 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 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 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 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

篇5: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小学数学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定义型的概念,如约数、倍数、分数等。这些概念,教材中有 确切的定义。二是描述型的概念,如直线、小数等。这些概念,教材中没有严格的定义,只用语言描述了其基 本特征。三是感知型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小学阶段既没有下严格的定义,也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用实物或 图形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如圆的概念,义务教材第一册,课本上只画了一个圆的图形,并注明这就是圆。义 务教材第九册也没有给出圆的定义,只是说“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对于这些概念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般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和发展四个环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 概念的不同情况及学生的具体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概念的引入

1.形象直观地引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

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 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 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操作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分 一分、算一算、摆一摆,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础。

如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 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得知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时,教 师揭示:圆周长是同圆直径的3倍多,是个固定的数, 我们称它为“圆周率”。

2.计算引入。

当通过计算能揭示数与形的某些内在矛盾或本质属性时,可以从计算引入概念。

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 11/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 样的乘积是1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3.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伸,导出新概

[1] [2] [3]

相关专题 建模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