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之趣美文欣赏

Hanni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nni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蟋蟀之趣美文欣赏(共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 蟋蟀之趣美文欣赏

蟋蟀之趣美文欣赏

宋人姜夔在《齐天乐.蟋蟀》中写道:“露湿~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这,很有诗韵。

西窗下听蟋蟀的鸣叫,更有诗韵。

星期天,一个人,拿一本书,独坐窗下,默默读着。这时,窗外长一声短一声的蟋蟀鸣叫透过窗纱进入窗内,进入读书人的耳朵,一时间让人错愕――不知是书中虫鸣,还是窗外虫鸣;不知是心中虫鸣,还是耳畔虫鸣。

有人说,倾听露珠的声音,心中会一片明亮。

其实,倾听蟋蟀的鸣叫,心中也一定会一片明亮。

进入小城,已挥别虫鸣十年了。一日,书房中放入一盆野菊,盆形如鼓,给书房带来了一丝淡雅,一丝野趣。我正扶额赏花,一声虫鸣,牵住了我的思绪。那正是蟋蟀的叫声,清而亮,长而柔,顿时让我敢受到一种“采菊东篱下”的山居味。

这只蟋蟀,是弟弟在田中玩闹时,无意中带回来的。

以后,小憩之余,读书之余,耳畔,断断续续少不了几声蟋蟀的`鸣叫。听上几声,人又如走回故乡,走在乡间小路上,走在小村的田埂、溪畔旁。

养花,可以娱目。

养草,可以提神。

养一只蟋蟀的可以给一颗劳累的心带来一片滋润,一片洁净。

篇2:蟋蟀罐美文欣赏

蟋蟀罐美文欣赏

蟋蟀和蟋蟀罐让一辈一辈的中国人钟爱不已。世代以来,名虫佳器所演义的动人故事就象是散落的珠子深深嵌于岁月的长河之中。

草根的蟋蟀罐,它不但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伺侍器皿,又实实在在的是一件浸润着田园气息的艺术佳品。它的俗和它的雅一样令不同视角、见仁见智的痴迷者其乐陶陶。

蟋蟀罐的戳记浓缩了宽广的人文内涵:它们中有作者和持有者身份、品味的表达;也有窑场和作坊字号、年号的告白;更有宣泄意境、抒发骚客之情的诗句,不一而足。从遥远的“御圣促织”、“吾爱吾庐”到当今的“九河大器”、“幽隐青衫”、“傲蔑王侯”。款识与戳记让小小的蟋蟀罐更加雅趣横生、仪态大方,它特有的魅力与生机将长久地影响我们对自然的感受、丰富我们的内心。

蟋蟀罐除少数出自皇家御窑场的瓷货外,大多是出自民间作坊之手的泥罐。工匠们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劳作、拮取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受到世俗价值观的束缚,他们彼此守口如瓶。就连明末的万里张、康熙的赵子玉以及后来的连辅鸣、二合、老起等被后世彪炳的大家也未曾留下有关他们技艺的只字片纸。保密似乎成了被人们默认的行业潜规则,至今仍无改变。匠人之间的门户紧闭,使得这原本土陶的罐罐平添了几多神秘。虽有悖于艺术的美好,却也无可厚非。各家各派、南北呼应不正是蟋蟀文化的盛世之景吗?

蟋蟀罐的烧造既在本质上属于中国传统窑业的一部分,当然也离不开“一火、二料、三工”的讲究。

一火。陶艺是水与火的艺术,窑炉是窑业最重要的设备。自古以来,无论官窑、民窑都自诩本行业的从业者是“火里求食”。谚语说 “好火遮百丑”、“火好、货好天下走”。窑业各技术行当的报酬也全依此序列制定,烧火的统称“大把式”,拿头份;坐的“二把式”次之……。各地窑场多在窑门大楦上方写有“老君在此”字样,更有甚者在建窑之初或每每点火之先,都要向“太上老君”焚香祭拜、燃放鞭炮。火之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陶艺的创作不象书法、绘画点墨点金、一气呵成。陶匠在作品中所注入的所有心血终无法逃避水火雄关的检验。纵然天工之巧,不经火的历炼也只能是一声叹息。火在窑匠心中的神圣与神秘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料。说得是料的精选、细制。一只上品的罐子必由上好的泥质决定,所谓泥质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只料选得精,还要经独到的制备,除风化、崩解、电解过浆、脱水、反复脚盘之外,更要潜心揉制——压花、脱气、菊揉、均合,最后制团。谚语中说的“揉泥汗如豆,艰年也不愁;泥揉百遍硬似铁,清火混火烧不裂”。好的泥质更是揉出来的,此言绝不为过。泥揉得到家才能使罐子呈现一流品相。

三工。工包括器型设计、拉坯、干燥管理、修饰、刻绘以及出窑后的上底、盘煮等。工的价值在于精,更在于情。“心高于法、情高于手”的艺术表现理念是东方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是鉴别一件艺术品自身品级的终极尺度。因此,艺人学养的积淀、心性的历练是能否驾驭泥土的根本功课。特别是拉坯,它与泥条盘筑同样是一门古老的技艺。陶上的泥团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随双手反复拉起、压下,除增加了泥料的熟化外,还促使泥料的微粒随器型结构顺序均匀排列,既从根本上消除了坯体的内应力,又确保了极高的气孔率。在一件件亲手拉制的.水坯面前,人似乎超越时空、身在永恒。

蟋蟀罐的生态功能应是技术与艺术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其中文化的因素不可小觑。与造龙文化的沿革决定了“龙子”一律穿龙袍一样,帝王的蟋蟀也只有用磁罐的份了。至于蟋蟀们的感受却免不了让深谙虫道的人叹息。御窑场不会为布衣百姓烧罐,同样不可能为他们提供手艺,所以世代爱虫的赵钱孙李们只有自己操刀。一些有条件的所谓大户干脆托本地窑场代为烧造,也有自己成坯后求窑场搭烧的。据传康熙朝当时的内务府养心殿找到生性安静、气质儒雅的宫廷玉石匠赵子玉为其造盆,那些掺进珍贵的玉石粉末、质地细腻的罐子就是民窑烧制的;还有北京北通州的布二旗,那里的樱桃窑烧制的“喜鹊花”,“鬼脸儿青”,也是后来人们养虫与玩赏的选择。罐子的生态性能和质地差异真称得上是百花齐放、各具色香了。

蟋蟀罐有着严格的标准:以普通素罐为例,它必须经过以下物性标准的检验:一,出窑冷却后对舌尖有吸附感、滴水速干而无痕迹;被水浸透后,正常天气条件下能放置三日不干。二,内外无明殘暗损、器型工整舒展均匀、质地疏松、内膛宽阔、火候过硬、外刚内柔不容易磕损的“粉胎”制品;值得喜爱的罐子通常由白芦根、甘草、生地黄和阳起石等煮成,而非一味的茶老货。三,罐子的包浆不会随盘煮迅速出现,而是在自然放置中逐渐由内而外、由发散形渐变成内敛形且富有饱满透润的玉石光泽,手感清凉、绵软可人。

蟋蟀彩罐的标准除具备以上素罐标准外还要整体器型优美、画面工整、物像灵动、比例合理、章法得体、刀口遒劲流畅、穿插迎刃各有交待且款识清晰。兼具以上品质的罐子不但有良好的实用与观赏性而且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光阴如水、千年易逝。艺人们一代代悄然逝去,只留作品在人间。当人们痴迷于一件件成为古董的艺术佳品时,切莫忽略了那些饱含精神价值的传统技艺。

篇3:小小的蟋蟀美文欣赏

小小的蟋蟀美文欣赏

昨晚,与儿子走在村子里,因为已经是十点左右,街上纳凉的人们都回了家里,没有了一个人的影子,也没有一辆车经过,按说,应该是寂静无声了吧?不是的,朋友,告诉你吧,有一万个声音在齐鸣!而且,遥相呼应,不绝于耳!那美妙的弦乐堪比天籁,更何况这盛大的交响乐空前绝后,以夜空为幕,地做大厅,每一个演奏者都隐蔽起来,让人只问其声,不见其人,让人似乎置身于一个神秘,美妙的仙境里,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这清纯悦耳的弦琴声……

回到家里,坐在门口的电脑前,回复着好友们的留言,那悠扬的琴声仍然传进我的耳膜,静听,似乎觉得有一个知音好友躲在黑暗处,在不停地用美妙的琴音呼唤我,传给我一个愉悦的心情,那感觉真好啊!

朋友,你肯定以为我在梦游吧?不是的,不信的'话,就请你今晚也走出房间,来到室外,亲身聆听那绝妙的仙乐,感知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那份欣喜吧!

也许你猜到了,那隐匿起来的演奏家是蟋蟀,是的,蟋蟀。不知怎的,昨晚回复朋友们留言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我笨拙的手,在键盘上敲出这小小的蟋蟀来。把他从幕后带到台前,亮相给大家,展一展他几乎人人皆知的风姿。

说他人人皆知,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吧。试问,我们有谁在小时候没有抓过蛐蛐,斗过蟋蟀?尽管生活在远离青草地的大城市,也一定从书上领略到他的盛名了吧?

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那么详细生动的描绘了蟋蟀的特性,他的生活习性和歌唱天才,让我一下子看的入了迷。但是,我却更多地联想到斗蛐蛐这种娱乐上来。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至于斗蛐蛐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但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已有史料证明。清代比赛益发讲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总之,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真正的蟋蟀名产地是山东齐鲁大平原,而山东宁津县的蟋蟀更是非同凡响,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体质强健、凶悍,有顽强的斗性、耐力。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次胜出。日本多数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唐代。想要获得一只好的蛐蛐,不仅要去训练,还有去找一只体格健壮的蛐蛐,宁阳一人就卖掉一只良好的蛐蛐,价格三万元,是天价蛐蛐”。

这是我从网上搜寻到的资料,更有一个信息不知朋友们是否了解,贾似道作为一代权相,斗蟋蟀误国,落得个千古骂名。然而,他作为斗蟋爱好者,却总结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促织经》,堪称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贾氏《促织经》原著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全书洋洋万言,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曾写成一短篇小说,名《促织》。是一部描写民间百姓为了生存,在这小小的蟋蟀身上演绎的一曲血泪篇章。

“斗蟋之戏,约源于唐,著于宋,而盛于明清。至近代,由于外敌入侵,内祸连绵,人民涂炭,自顾不及,何暇于蟋。故至1949年前夕,斗蟋之俗已渐近绝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民间斗蟋之风复起,上海已出现上万人参与的蟋蟀市场,天津等一些城市已建立起了蟋蟀协会,组织斗蟋大赛,大有盛况空前之势!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手段,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这段文字也是我这个孤陋寡闻着从网上得知的,现在分享给朋友们。小小的蟋蟀,竟然有如此的魔力,怪不得他们要夜夜笙歌庆贺呢!我真的有点嫉妒了!

篇4: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欣赏:端午忆趣

超市食品区开始摆放各种粽子和绿豆糕了,街头炸油糕的摊贩前热火朝天围满排队买油糕的人,街道两侧举着一大串各式各样香包彩绳的小商贩热情的向路人兜售着。匆匆地又一年端午节到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被迅速唤起。

记得我三四岁时,村子里有一个老中医,姓王。他家离我们家不远,隔着村小学。记忆里他个子瘦小,戴着老花镜,满头白发,老态龙钟。他家一间不太敞亮的大房里,摆着一张八仙桌,他经常坐在那里给人把脉开处方抓药。房子里有各种草药。他给给乡亲们看病,他还会做油糕。每年过端午,他就会做油糕卖。他做的油糕特别好吃。一个个焦黄酥脆滚圆的油糕,咬开里面是饱饱一大堆黑糖,甜香的沁人心脾。村子上有嘴馋的人,借着看病,去老中医家蹭油糕吃。那时候村子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奚落嘲笑那些嘴馋的人。“哎吆,我感觉不好滴,想吃老王两口油糕滴。”我们一群小屁孩,每到端午,就会嘻嘻哈哈的打闹着,跟在去老王家不知是看病还是买油糕的大人后面,蹦蹦跳跳着喊着这个顺口溜。爷爷奶奶会给我们一块从老王那里买来的油糕解馋。那焦黄的面团里的黑糖会流的满脸满手,吃完好久还不停吸吮着指头上的残留的那一丝甜味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满大街卖油糕的,但感觉现在的油糕没有小时候的饱满圆润,里面包裹的也不是黑糖了,吃起来没有那份香甜。

那时候离端午还有好些天,母亲就会将平时积攒的各色碎布块拿出来,让我带去外婆家,让外婆给我们缝香包。外婆带起老花镜,将那一堆碎布一片片翻看,比划。“这个颜色可以给你们捏个辣子,那一块可以做一只兔子……”挑好布块后,又拿出一包棉花,说要往缝好的各式小物件里填塞。一边和我闲聊,一边外婆就开始仔细的缝制起来,我跪蹲在外婆面前,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准备着随时给外婆帮忙穿针引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快,外婆就缝好一个红红的尖辣子,小巧的,一两寸长的布辣子,因为填塞了棉花,显得特别饱满,末端用绿色的碎布做一个细梗,如同刚从地里摘下来的一样,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我惊喜的连连感叹,“太像了。”外婆笑眯眯的说“你闻一下,我放了香草的,香不香?”我仔细一闻,果然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味。正说话间,小兔子也做好了,一只袖珍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真是可爱极了。外婆还做了黑色的小猪,黄色的鸡心。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让我爱不释手。最后她会将在隔壁邻里那里讨要的各色线用手撮合起来,一边告诉我,这是百家线,这样的花花绳带起来既避邪又消灾免难。外婆将所有做好的香草花绳给我包起来,叮嘱我一定记得端午那天太阳没出来以前戴。

端午那天,母亲会比往日起的更早,做好早饭,她会去后面山坡田楞割回一大捆带着露水的艾草。大门小门,每个窗檐都插上艾草。我们会早早在艾叶浓浓的苦香味里爬起来。母亲拿出外婆做的香包花绳,给我们一个个戴上香包,手腕脚腕都戴上花花绳。我们如同过新年穿新衣一样欢喜和兴奋,会迫不及待的跑出去和小伙伴比谁的香包好看,谁的花花绳颜色多。

我们这里不生产水稻,也没有包粽子的叶子,很少包粽子。但母亲会早早买一点糯米,等到端午那天,会在蒸笼里放上泡洗干净的糯米和几棵大枣,蒸熟,晾凉。给我们每人分一份,上面抹上野蜂蜜。白白的糯米里裹着鲜红的大枣,浓稠的黄色的蜜汁浇在上面,让人看着都流口水。吃一口又糯又甜。满嘴留香,满心欢喜。

小时候迷恋于端午的粽香油糕甜和那各种香包花花绳,长大后,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祭奠大诗人屈原的。不仅仅是吃玩,是有特殊的怀念和追思的意义。传统节日独为一位诗人设置一个日子来祭奠和思念,我们的先人对于文化人的尊崇和爱戴用凡俗的节日来体现让人叹服。希望这个传统节日能为我们推崇文化,尊重文化的源远流长推波助澜。更加持久的被世人重视和宣扬。

端午节为我们在生活节凑日益紧张的日子里,回家看望父母,抽时间走亲访友,提供了理由。愿佳节安康,粽香依然。

公众号:前沿作家

篇5:秋之韵美文欣赏

秋之韵美文欣赏

炎夏的酣梦忽然被一阵凉爽的风唤醒,秋来了。

就像一位成熟、勤奋、静美的少妇,带着一声不经意的蛩鸣,一痕不显眼的青黄,一缕不惹人的菊香,悠悠走来。春的浪漫虽然还弥留在眼角鬓边,但那些零落的花瓣已经化作光洁的笑靥,只有那淡淡的芬芳,依然伴随秋的倩影舒展摇曳。夏的火热虽然还蕴藏在额头胸口,但那片充沛的阳光雨露已生成丰盈的内涵,只有那缠绵的情怀,依然伴随秋的风韵弥散流转。

秋之韵,顾盼生姿,活色生香。

秋的风韵悄悄地挂在碧绿的玉米叶子中间那一撮粉红的花须上;浅浅地染在密密匝匝的野菊花那繁如星斗的花瓣上;悠悠地萦回在青纱帐高舒昂举,风风火火的高粱穗上。啾啾雏燕已经试飞,萧萧牧马欲试轻肥,秋敞开了她辽远的高天,任白云徜徉铺展,任雁阵直书斜写,任无数英雄豪杰把一腔的'肝胆排云而上!

当西风从芦荻的叶尖上旋起,万里平畴开始悄悄地改变自己的颜色,为丰硕之秋镀上一片广袤的金黄。于是,喜悦不自禁的镌刻在农夫村妇饱经风雨的脸上,岁月从此成了一条弯曲的河,一尊粗朴的雕像。当鳞波从沙渚鸥声中荡开,一湾碧水便承载起活蹦乱跳的希望。也许那端坐钓舟的蓑翁就是最洒脱的画图,最闲适的境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是屈原的湘夫人,典雅雍容,风姿绰约;“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秋,是曹子建的洛神,凌波微步,仪态万方。

天末凉风送早秋,金声飒飒惹闲愁。更输栏外潇潇雨,明月殷勤独上楼。秋风秋雨秋凉,秋月秋水秋霜。秋的韵律是一曲明快的歌,一首富丽的诗。月下篱间,虫儿们的呢哝让抱籽的藤萝开始孕育又一个春天,那是秋的小夜曲;田间枝头,风的吟唱使辽阔的原野开始铺垫冬的温情,那是秋的赞美诗。秋,萦绕在农家的餐桌上,白菜罗卜,红绿如饴,苞米土豆,金玉满堂。秋,弥散在青纱帐边篝火的青烟里,稻谷的韵味,大豆的芬芳,高粱的火爆,葵花的俊朗,秋的况味弥远弥长。

破晓的鸡韵虽然还略带沙哑,稚嫩的胚胎已经孕育成可以司晨的生命;初飞的雁阵虽然还略显杂乱,柔弱的翎毛已经生成苍劲的羽翼,足以任他远征;头角峥嵘的少年,唇上虽然只是微须初染,阅尽炎凉铁的肩膀已经可以担起生活的负荷;花枝招展的少女,虽然只是刚刚从无数个斑斓的梦中醒来,走过四季温纯的爱同样可以营建任何样式的家。

天行健,悠悠秋韵里,苍生得以生生不息;地栽德,灿灿秋光中,万物始能欣欣向荣。

曾经拥有过青春花季的天真幻想,既迷恋于眼前的鸟语花香,又神往未来的美轮美奂。曾经经历了盛夏般火爆的热恋,几番云雨几番风,当生命的种子在疯长中开始孕育,秋,在不知不觉中生成。虽是百花凋谢尽,却有东篱初绽第一枝;纵使风霜消磨后,仍可见万树江枫醉流霞!秋是成熟的,她懂得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就把自己悬垂在沉甸甸的谷穗上,低着头向大地致敬。她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属于谁,就把自己寄托在向日葵明艳的花盘上,坚定不渝追随着太阳。她已经料定,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要与冰雪严寒不期而遇,所以成熟的脚步才在飒飒西风中走得更加坚定。

既然要走向成熟,那就不要迷恋飘零后无果的青涩,生的境界依然是昨夜西风凋碧树,谁都难免为伊消得人憔悴,能够成熟才能够收获。既然都梦想着丰厚,凄风苦雨,风刀霜剑都是不可避免的历练,百花结子才是浮生四季最有价值的回报。春天不免稚嫩,夏日过于张扬,只有秋才丰厚诚实。

秋之韵,丰腴旷达,高迈悠远。

篇6:美文欣赏:《师德之魂》

美文欣赏:《师德之魂》

人生在世,以德为本。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圭臬,行为的准则。只有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孩子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我们幼儿教师对孩子慈母般的爱,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教育爱,要把我们的教育之爱充分体现在每个教育细节之中,爱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消除与孩子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使师生温馨和谐相处的内在动力;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孩子的感情,使师生成为好朋友的桥梁,孩子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无私地向孩子奉献爱心的回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圭臬,行为的准则。只有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孩子们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一、为人师,付教育之爱,获恬淡之心

热爱孩子是教育的灵魂,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师应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幼儿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平凡的,但却又孕育着伟大,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幔。”我们幼儿教师就要树立起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因我要管理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因此在班里呆的时间很少,但我和孩子们相处的关系却非常的亲密,户外自由活动时,常常有孩子偷偷跑到办公室笑嘻嘻问我:“姜老师,你在干吗?俺都想你了,你怎不去给俺上课了……”我想之所以孩子们能如此,或许就是因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了教育之爱的每个细节,其实只要我们对教育充满爱,那些充满感动的教育细节便俯拾皆是,只要我们把爱做的更细更彻底,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相信我们的教育之爱便会充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二、为人师,爱孩子,拥有诲人不倦的品质

高尚的师德是教育根本的品质,“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幼儿教师真正具有教育和高尚的师德,才能不断更新幼教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幼儿观,吸纳更多的新鲜知识,传授给幼儿。把爱撒向幼儿心田,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我认为孩子虽然幼小、年轻,但他们同样具有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对任何活动都毫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成效,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败和恶性事故的发生。所以,教师尊重孩子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决不能以孩子不懂事为由,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要建立和保持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坚持用客观、公正、发展的观点评价每个孩子,我们时刻要做到心中装有孩子,把爱心和关怀时刻带给孩子,千万不安要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独断看待孩子。例如:同事家办喜事,便给我捎来一袋喜糖,我顺手放在了办公桌上。户外游戏时,有幼儿跑来报告:“老师甜甜打开了糖果袋,拿走了几块糖。”她为何要随便拿糖呢?我把甜甜找来问到:“你为何随便拿糖?”甜甜低着头,手不停地玩着衣角。“快说话,为何拿糖?”我抬高了声音。“老师,雅茹难受”。“她难受与你拿糖有啥关系?”我有点发火。“老师,我拿糖不是给自己吃的,雅茹说她难受,我想吃糖会好点,就去拿了。”原来是这样,我为自己的冲动而自责,便俯下身子,用嘴亲了亲她的额头“真是个好孩子,老师错怪你了,对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颗糖”。现在想想孩子由于年龄小,行为常常是很单纯的。即使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也应该先了解原因,不可一味批评,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其实那样也等于给了自己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要做到教育中不失误,避免失误教师具有真正的教育爱和崇高的师德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幼儿,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础是至关重要。

三、为人师,树形象,时刻以孩子为镜

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他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事业当作乐趣来从事,才能使教师感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们在愉悦的游戏中获取知识,更要在孩子面前树形象。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是需要付出心血的,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会如此顺利,因为孩子年龄小,智力尚未充分开发,就像一块尚未进行雕磨的玉,教师作为孩子思想上重要的启蒙人,如果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爱”是无价之宝,师德是教师之灵魂,教育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前提,师德是教师之行动准则,缺乏爱和师德的教育是不科学的教育。作为教师为人师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模仿教师的形象相当强烈,“教师的精神是振作还是萎靡,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是温和还是暴躁,意志是坚强还是软弱,生活是有序还是杂乱无章,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你的孩子做好表率,用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也是爱孩子的重要一环。孩子虽小,但他们的眼睛却像一台监视器,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一次刚刚迎接完安全大检查,精神顿时松弛了下来,早操结束,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活动室,发现陈好小朋友一直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有话要对我说说似的。“陈好,你有话要对姜老师说吗?”“老师,你今天也有了进步,应该也得一朵小红花。”他的话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好奇问他:“为啥?我哪里进步了?”“老师以前做操时不是没做完走了,就是和别的老师说话。今天您坚持做完,而且没说话。”陈好的话让我吃惊不小,尽管我是因为特殊工作的原因,有时真好在做操时间处理一些园里别的事情,但孩子却以为我做事不专心。其实做操时老师注意力不集中,在孩子们面前和配班老师说话这个问题往往被好多同行们给忽视了,平时我们经常要求孩子们应该如何如何做,但却忽视了自己在一些细小环节上的言行一致。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真正做好孩子们的奠基石。

四、为人师,付心血,让教育之爱体现在细节之中

爱是人间最美的花朵,是心灵之弦,但仅有爱是不够的。但我觉的教育之爱未必非得那样洪烈,如果我们善于在平日中,在日常教育的每个细节中播种和呵护孩子们的'感情,就会发现,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最深的感动其实就在每一个平淡而平凡的教育细节中。

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传递爱的信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以扶起孩子的自尊,一句充满爱心的话语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幼儿教师千万不要轻视这小小的细节,我们的爱正是通过这些点滴细节慢慢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灵之中。相信这样的镜头我们每天都会看见,当我们行走在幼儿园之中,常常会有孩子一脸阳光地与我们打招呼:“老师好。”有的老师会微笑着应答,有的教师会蹲下身子和孩子拥抱,或是用手抚摩孩子的头或是脸蛋叫叫孩子的名字,而有的教师却高傲地看孩子一眼或是用鼻子“恩”一下。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却依然顾我地走着,看都不看孩子一眼,就这样一个打招呼的细节,便掂量出教师对孩子爱的分量。平时教师们可能会经常收到一些孩子的小礼物,比如:他自己画的一副画、或是他喜欢的一个小贴画……我也不例外,经常会收到一些不起眼的画或他们的小制作,有的教师收到这些礼物常常会一笑置之,随手放到桌上或抽屉里,而我总是细心的收起,并告诉孩子我有多么的喜欢和珍惜,告诉孩子老师对他的爱和感激,就这样一个细节,有的教师是随手丢掉了爱心,而我却利用这个细节让孩子们学会了爱和感激。

其实只要我们对教育充满爱,那些充满感动的教育细节便俯拾皆是,只要我们把爱做的更细更彻底,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相信我们的教育之爱便会充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师德是教育的光辉;教师是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一个又一个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造成鲜花开放,师德是渡船,一趟又一趟地搭送着求知者达到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火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教育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

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行动准则,我们教育应用那颗与孩子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师德之魂用爱去对待孩子,影响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尽职尽责。

相关专题 蟋蟀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