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

山隹此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山隹此系”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共3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

出处

唐 杜牧《清明》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杏花村:隐于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暂且寻问一下哪里有小酒店呢?牧童将手一指,顺着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隐约的红杏梢头挑出一个酒帘来。读者随着诗句欣赏了那“牧童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篇2:牧童原文注释鉴赏

牧童原文注释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原文: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荷:披着,背上。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荷:披着,背上。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荷:披着,背上。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

篇3:诗经《国风·卫风·有狐》原文注释及鉴赏有狐

诗经《国风·卫风·有狐》原文注释及鉴赏有狐

《有狐》,《诗经·卫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有狐

原文: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在那淇水边的桥上。心里感到忧愁,只怕那人没有衣裳。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在那淇水可涉的地块。心里感到忧伤,只怕那人没有衣带。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在那淇水的近岸处。心里感到忧郁,只怕那人没有衣服。

注释

⑴狐:一说狐喻男性。绥绥: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

⑵淇:水名。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

⑶之子:这个人。裳:上曰衣,下曰裳。

⑷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流水的沙滩。

⑸侧:岸边。

鉴赏

《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孔疏解曰:“以时君不教民随时杀礼为婚,而丧失其妃耦,不得早为室家,故刺之。以古者国有凶荒,则减杀其礼,随时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使为夫妇,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毛说的理论根据是《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大司徒》列有遇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其中第十条便是“多婚”,也就是让失去配偶的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毛诗序》认为此诗就是刺卫国君主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使无夫无妻的男女不能结合。毛说指出此诗与男女婚姻有关,自不误,但谓之为刺诗,则穿凿不通,为今人所不取。其他各家之说,尚有“悯伤孤贫说”、“齐桓公思恤卫说”、“忧念征夫无衣说”、“伤逃散之卫遗民说”,等等。《卫风·有狐》应是一首言情之诗。卫国经过**,人民遭受灾难,流离走徙,不少人失去配偶。有位年青寡妇,在路途中遇到一位鳏夫,对其产生爱意,很想嫁给他,但没有直接表白求爱之意,只在内心中有强烈的.活动。故诗人托为此妇之言,以有狐在踽踽独行,思得匹偶,表白此妇对其所爱慕之人的爱心。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

相关专题 杏花村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