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

徐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徐鸷”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

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

本研究主要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心理如何进行调控的探讨.对这些消极心理进行调控的心理学方法主要是:认知的方法、价值观的方法、心理平衡的方法、意志的方法、道德的方法等.

作 者:吕纪增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3 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EDUCATION INSTITUT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4 关键词:现代科技   心理影响   调控  

篇2:校长对教师心理调控的三种方法

校长对教师心理调控的三种方法

在学校行政管理中,校长起着决策作用,校长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管理目标,仅仅靠行政命令的权威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洞察教师的思想情绪、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及时采取一些非物质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控.心理控制,就是指根据心理语言--一种非语言潜在信息交流形式--产生、传递、作用的规律,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制造某种行为氛围,引起相应的心理语言,从而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校长要有效地对教师进行心理调控,就必须重视感情投资,引起补偿心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作 者:欧阳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第三中学 刊 名:江西教育 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 年,卷(期): “”(1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文化的最主要因素,其表现为:现代科学确立的新的世界观影响着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双重的社会意识及文化效应;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含量日益增大,已成为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首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与文化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式样;科技与文化的联姻,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现代科技成为促使文化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作 者:秦志敏 郭兴梅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4 16(12) 分类号:G05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文化   影响  

篇4:如何进行高考考前心理调控

如何进行高考考前心理调控

高考临近,越来越多的考生由于压力过大表现出各类不良心理反应,如焦虑、惊恐、回忆困难、信心缺失等,这些不良反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备考状态,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积极调整心态,是学生高考取得满意成绩必要的前提。

1,正确看待高考,理性增强自信

有些同学由于自身性格的问题,一遇到挫折就会退缩,经常怀疑自己,面对一些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也会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这类学生在考试时,经常会显得特别焦虑,过于夸大考试的难度和考砸后的影响,在考试时发挥不出原有水平,甚至大大低于平时的成绩。“詹森效应”就是指平时成绩好但是考试时屡屡失常的现象,其名称来自一个运动员,他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人大跌眼镜,后人深入研究了他的这种行为,并将其命名为“詹森效应”。

可以看出,“詹森效应”主要是因为个体成就动机过高或者自信过低,给自己在考试或竞赛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学生考前都有紧张和焦虑等情绪,特别是面对期中、期末乃至高考时,精神负担都会很重,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怯场和逃避的行为。所以,过强的压力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要避免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首先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给学生太多压力,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校正学生不合理观念,帮助他们培养以平常心对待考试的好习惯。其次,要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学生在考试时要将精力专注于解题过程,不要过多考虑考试结果。这样不仅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而且能使心情保持平静与放松。最后,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调节,而少用否定性词语警戒自己,如“别紧张”等。所以自己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轻松的自信乐观的心理氛围,以积极的心态备战,坦然地走进考场。

(

篇5:浅论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论文

●刘晶

一、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调控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那起伏的旋律和多彩的音色,只有作用于听觉才会被人感知,否则音乐美便会失去作用。要使声音表达得完美,首先要使声音放松。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而能否鉴别什么样的声音是放松的,则是自己能否放松的前提。我觉得放松是相互的,而不是绝对的,再说也耍分哪放松。其实我觉得唱歌是外松内紧的感觉。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包括高音。这就提到不光是声音,还有大家听到声音时的感觉。如果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演唱,声音很美妙,台下的听众听起来,也会很舒服。还有就是演唱者怎样表达歌曲的内容,如果歌唱家面对一首很缓很柔和的歌曲,却表达不出歌里的情绪,那听众就会有紧张的心理。如果歌唱家将每首歌的内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听众就会听得很自然、很放松。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傲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

因为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能凭借直感(悟性)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从一些优秀的歌唱家身上我们看到,歌唱艺术并非仅是词曲作品和声音乐器的简单组合,而是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的声乐作品表演艺术。在观看著名歌唱家舞台演出时,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什么,观众的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什么、身体好像就能感受到什么。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间始终有一幅画,我会按照这幅画去工作。”因此,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必须时刻想象歌词内容的现实情景,用声音表现音乐的情节,用歌唱表达人物的感情,这样的歌唱才能富有激情、带有感染力。

三、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的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做到自然地歌唱。

四、结论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与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样重妻,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经过演唱者的演唱.传播给听众,欣赏者才能听到它真正的具有生命的音响,以艺术创造的高感性与高理性的完美结合,是使音乐表演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切实保证。

篇6:初中生心理辅导之情绪调控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以上关于初中生心理辅导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帮助初中生尽可能的平和自己的心态。专家表示,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就是多变,所以只要掌握了本质就能够进行及时而正确的治疗,避免他们的心态再度产生变化。此外,家长和老师在平时也要多多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关注才行。

篇7: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论文

论文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美]John Bohn. 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5] 吴天球.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林俊卿.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篇8:心理调控对跳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影响论文

心理调控对跳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影响论文

摘 要:根据背跃式跳高的特点,采用心理训练结合战术训练的训练方法,对提高训练及比赛时的跳高成绩具有较大的意义,可以在训练中采用。

关键词:背跃式跳高 心理素质 调控

一、引言

随着背跃式跳高技术的日臻成熟,教练员和运动员把跳高技术努力地朝着速度和力量更加完美结合的方向发展,从各个领域提高运动员的极限运动能力,使人体能够越过更高的高度。但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取得不了在训练中的最佳成绩,甚至远低于训练成绩,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要形成技术与心理调控结合的合理动作定型,增加在比赛中的适应能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二、技术训练

跳高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尤其以助跑和起跳的结合为重点。因此在练习时选择的练习顺序就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使运动员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在与完整技术训练有机结合的情况下,使之相辅相成,从而逐步完善跳高技术。

1.助跑训练

成功的助跑取决于起跳后2~3步的稳定性和良好的节奏,支撑腿后蹬充分,使身体充分向前运动。

在训练中,应尽量不结合过杆,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稳定的步长,提高直、弧线快速转换的能力,最后一步重心上升形成短步,并保持大的'水平速度,以求产生最大的垂直速度。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头脑要保持放松,使整个动作形成定型,达到自动化程度。

2.起跳训练

背跃式跳高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能使起跳腿着地时水平速度最大程度地转化成垂直速度,并在起跳腿着地前身体离竿内倾为水平速度转化成垂直速度做平衡过渡。起跳训练中要把握好起跳点的确定,在练习的开始阶段,起跳点可以靠横杆近一点,而后逐渐稍远离横杆。起跳训练的整个过程都要以起跳点为中心,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概念: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踏准这个点,这样,训练中形成的定型到了比赛中就不易被破坏。

3.过杆训练

过杆训练的最大目的就是确保身体过杆时最贴近横杆的后背相对于横杆产生一定的距离,使身体能够在水平方向上顺利地跃过横杆。这就要求背跃式过杆时要有充分的背弓反弓。在训练中,为提高背部反弓技术,较多地运用了海棉垫子垛的训练法,采用卧上垫子垛、坐上垫子垛、起跳手触高、起跳头触高、起跳摆动腿膝触高的方法,重点突出向上的意识,使动作更趋于连贯,并在逐渐向上的前提下逐渐转正身体,并仰卧在垫子上呈背弓姿势。这样就能在完整的概念中很快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并较快地提高成绩。

三、比赛中最佳心理状态的调控

在激烈的跳高比赛中,场上情况千变万化,面对众多强手和观众的呐喊,以及许多意想不到的干扰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变化是很复杂的。这时只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场上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才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比赛是在极其紧张和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大多没有丰富的比赛经验,往往会过度兴奋,过多地消耗自己的体力,致使在比赛中无法调控自己的能力。另外,观众对运动员的情绪影响也很大,观众越多,呼声越大,会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紧张、增加精神负担和忧虑情况。这时要使运动员建立积极的思维定势,尽可能不受外界影响,行动果断,争取在每一个高度上第一次试跳成功。

四、结论与建议

1.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形成准确的动作概念,提高跳高的速度利用率、助跑的成功率及运动成绩,是改善技术、提高训练和比赛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2.心理训练作为运动技术训练的辅导手段,必须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即想练结合,才能掌握正确的跳高技术。

3.在训练级比赛中采用心理辅导训练,符合大多数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和必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美国田径运动学会美国田径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毛兴海跳高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J].田径,1994(4):31~33。

[4]湖广银跳高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最佳状态的调控[J].滨州师专学报,2001(2):70~73。

相关专题 对人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