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馒头想起的散文

作为X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作为X”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由一个馒头想起的散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由一个馒头想起的散文

由一个馒头想起的散文

在《水浒》里,那个倒霉的武大生前的职业是卖“炊饼”。至于炊饼是个什么东西,很让后人抓狂。其实它在当时本来叫“蒸饼”,因为犯了大宋朝仁宗皇帝(叫赵祯)的讳,只好改叫炊饼了。这一改不要紧,弄得后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蒸饼就是馒头,所以,炊饼也就是馒头。中国的讳源远流长。好像从周代就开始了。以前是没有的,也许是因为那时的文化还不发达的.缘故吧,想讳也没有别的字来讳,所以只好那么叫着,甚至名字也是重的,让人分不清谁是谁。但到了大周,文化发达了些,还有一个“礼”出来了,既然这样,再不讳就不好了。于是开始讳。但究竟还是很少的行为,大约还是文化的缘故。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六国,文化是大大的发达了,就干起焚书坑儒的事来。这是看得见的手段,至于比较隐秘的,就是大大加强“讳”,那时秦国有个“端正法度”,改成了“端直法度”,因为“正”和始皇帝的名字音同,所以只好不用。皇帝的东西只有人家自己能用,别人如果用了,就是犯上,就是政治思想不正确,就要被和谐。比如汉明帝叫刘庄,于是觉得《庄子》大逆不道,干脆改了吧,叫做《严子》,搞得人都不知道严子是个什么子。这是死人为活人避讳,也算一大特色了。

还有比较不近人情的避讳,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做徐绩的先生,他尊爹叫徐石。这个徐绩先生是一个大孝子,为了避他爹的讳,走路从来不踩石子,见了石头就要躲得远远地,碰到过石桥的时候,就叫人背着过去,生怕踩着石头。这样一来,反倒给石桥增加了负担,所以徐绩先生的办法还是太笨。我倒是有一个主意,徐绩先生过石桥的时候,干脆自己背着石桥,这样,不但踩不着石头,还不增加石桥的负担。

现在是文明时代,早就不避讳了吧?

篇2:由过年想起散文

由过年想起散文

岁暮年关,是为除夕,为一年之末,所以除夕亦有月穷岁尽之意,是年际交替之日;四始三朝,是为春节,为一年之始!这一往一来,一旧一新,一更一替,便生出了万象之新!在新年的钟声中宣告着旧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年的到来,这一年是为丁酉鸡年!

新年,新气象!但,什么才是“新”呢?叶落知秋,雁离春归。如是者,往复如昔。花开花落,生死轮回。描绘着一切往事随风而逝……此之为新?也许是的!

当下之人,寻古式而表今情!以映衬出自己对历史的点点追思,形式或许到了,但真情何在?当真于更替始末之间泯然邪?也许是的!

这“数日之间”,万家灯火如龙,无处不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息。各个携家带眷以走亲访友,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和谐?也许是的!

但,真是如此?让我来告诉你答案——不是!不是的!当下之景,便好比那盛世繁华下隐藏着危机,看似顽强,实则无比脆弱!空中之楼阁,水月之镜花,梦幻之泡沫——可为实否?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在这坚固却又古板的形式主义下,人们的思想已然麻木,惯性而为,人们过于注重形式,一到逢年过节便是“大开宴饮”,待到“酒足饭饱”之后便是“娱乐牌局”!但如此可有意否?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点是无可置否的!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只是,在这个人人追名逐利的尔虞我诈的现实现代社会之下,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又或是根本不知该如何过节,只顺式而为!殊不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之理,情感是于水到渠成之时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的突显,方显其真挚!刻意的表达反而落了下乘,就算此情为真,也少了一分圆润自然,有失和谐之意。

时光如注,岁月如梭!年际之间不断交替,犹如一道道轮回不断上演,希望这轮回的磨盘是去假存真、积淀自然,而非消磨真心、沉沦苦海……

望之年去非年去,年趣尚年趣!须知平凡而伟大,自然而真实!望之人间自有真情在,红尘仍有挚意存!

篇3: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由笔筒想起的散文

回老家看到一个旧的笔筒,想起了儿时的一些事情。这个笔筒是我读小学四五年级那时自己动手制作的,它一直摆放在我的房间里,有二十年之久了。大概受我木匠爷爷影响的缘故,我和哥哥从小就喜欢打造一些东西,以此当成乐趣。除了做笔筒,还做书架、玩具、小小的箱子……我们做的最简单的是笔筒,这东西基本上一锯一磨再上点漆就行;而做过最多的是小箱子,那时心想着小箱子能存下很多很多的财富、能守住儿时的秘密;我们也做了很多半成品和失败品,有一次我做了一个燕子窝(两房一厅),挂在屋檐下,家人笑了半天,哥哥说我做得很难看,两个星期后,我把它拿了下来,因为来来往往衔泥而过的燕子丝毫不领这个情。

我的笔筒是父母制作编织品剩下的竹筒制成的,用的是那种厚实的毛竹。如果不是当时走过一堆参差不齐的竹筒并随手拿了起来,它早就成了农村灶头里的燃料,成了灰烬。这个笔筒不算精品,漆上的颜色和小箱子的颜色一样,还记得是我在制作小箱子的时候顺便制作的,那时的手艺只能说是木匠眼中的笑柄。它静静地在我的房间里二十年,竟也有了岁月的痕迹,漆面出现了裂痕。我读书毕业后,把用了三年的钢笔往笔筒里面一扔,从此没动过。我想我那些小箱子一定是躺在某个角落,等着我去发现,等着我去开启。

等我找到其中一个小箱子的时候,却打不开它,当时我设计了一把钥匙开启所有抽屉和箱子不同的锁的方案,第一个抽屉里锁着第一个小箱子的钥匙,第一个小箱子又锁着第二个抽屉的钥匙……如此这般,最后一个小箱子锁着的是我视为珍贵的东西,要打开它,需要打开所有的抽屉和小箱子。可是我那一把钥匙呢?我已经不记得放在哪里了。里面锁着什么呢,我也不记得了。一本小书?一只生物标本?还是某次上山挖宝挖回来的金属块……

爷爷是不支持我们做这些玩艺的,他会斥责我们不好好学习。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乐在其中,为了拿到木料,我和哥哥悄悄地从家门出去绕到菜园后面的木工房,猫着腰躲在爷爷看不见的角落捡边角料,实在需要时我们也会拉出裁成条的好料甚至是刚从山上拉回来的毛料,拿到木料的同时也要记得拿工具,再从菜园蹑手蹑脚地探身出来。木料太长的话,我们两个人还要一前一后地扛着,有时还会卡在菜园门口半天动弹不得,也有好几次把菜园的青菜踩烂了一大片。绕了一大圈,再从家门口进去,到我们的房间里,把门窗关上,一听到木工房那边制作家具的响声后,我们马上动手干。我们的动作不能过大,不能盖过爷爷那边的声音。打造这些玩艺,对我们而言是需要很大体力的,一把在爷爷使用起来很轻便的锯子,我们使用起来很吃力,为了锯断一截木头有时是哥哥锯了大半累了休息一下,我接着再锯;也有很多精细的活儿需要耐心地刨凿,第一天放学回来干不完第二天再接着干。我们的手上都有伤痕,那是不小心时被斧头割到,被刨刮到,被锯子钩到……有一次,我听到哥哥“唉哟”一声,锤、凿和木料同时掉在地上,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紧捂着手,脸色有点发白,看到我惊慌的表情,把手指放在嘴里含着,说了声“没事!”他用锤子把凿打歪打到了自己的左手。那天吃饭时他拿碗的手都在发抖,父母都不明白他这是怎么了。

时间长了,我们在自己房间偷偷打造自己的东西这件事还是被爷爷知道了。他经常在找不到工具的时候,发起脾气,不管是不是我们拿的,就骂起来。可以想像,两个小毛孩关起门口,拉着不太稳的锯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木料,热火朝天地干着,在大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小学有一个老师会木工活,时不时到爷爷的木工房来打造家具,他听了爷爷诉说两个孙子没专心学习,竟然对木工感兴趣时,笑了,他讲了一堆的话,这些话我已经记不得了。我记得爷爷后来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很久很久以前,木匠祖师爷鲁班,制作了一只木鸟,放在天上,三天三夜都没落地。”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引得我浮想联翩。

爷爷除了斥责我们外,从不没收我们的木料和我们打造出来乱七八糟的玩艺。他重复地讲着那个鲁班造飞鸟的故事,然后责问,“你们可以做得到吗?”

我们当然没办法做得出飞鸟,用竹子和纸做了个风筝,却找不到好的线,只得用粗重的`一节接着一节的废毛线牵着,一个傍晚,风笋在我们奔跑的过程中从草地上起飞,却不能直直升高,只斜斜地向山那边飞去,我们用力地扯着笨重的线,风筝最后不争气地落下挂在电线上。那天傍晚风很急,很快把太阳和晚霞吹下山去了,草地四周一片静穆,我们脚步沉重地在母亲的呼唤声中回家。

尽管没有掌握制作飞鸟的技巧,我们丝毫不减木工的热情。后来我读史读到明朝有一位木匠皇帝叫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终年不倦,不思为国为民,被史书写成昏君。我理解这种做木工上瘾的感觉,他已经沉到自己的木工世界里去了。我和哥哥各自制作一个小箱子,为了把箱子制作完整,我们必须给箱子上锁,但那时我们没有零花钱,买不起锁。为了赚到买锁的钱,我们只好上山去砍竹子,把竹子削成“三尺六”,也就是三尺六(1.2米)长的篾条,每一百条一捆,卖给收购的人。我的笔筒不是我们砍回来的竹子制成的,我们砍不了那么大的竹子,即使砍得了也难拖得下来,我们只能砍小的单竹。也许现在看来竹林很安静很美,但走进竹林砍竹子那就没那个心情欣赏了,我们一到钉在竹子上的竹笋虫就飞起来,地上的枯叶下不时钻出一些黑蚂蚁、蜈蚣,花蜘蛛结网在竹子之间,山蚊子特别多到处乱飞,有时毛毛虫还会掉进衣领里……从竹林里拖出竹子,浑身都在发痒。大概花了一个星期,我们削好了“三尺六”,一捆捆地拿到收购处,换了零钱,到杂货店各自买了把小锁及配套的工具,回来装在小箱子上。把小箱子锁上,拿着钥匙那一刻,我们是多么的兴奋。那天晚上睡觉前,我们唱了很多学校里教的爱国歌曲。

秋去春来,山上的树木年轮又增加了一圈。爷爷说,只要是树木,都可以成材。五年级的时候,我拿回了几本让全家人为之一亮的获奖证书,而哥哥的总成绩比我还好。爷爷在一次叫我帮他打酒时大方地给了我两角钱(两角钱那时可以买二十块糖或两把小刀)。那天傍晚,他高兴地叫我一起去钓鱼,那是他唯一一次带我去钓鱼。他连鱼钩都不用,挖了一些蚯蚓,用火烤香,用线的一端穿过去打个结,线的另一端绑在小竹竿上,两人各自拿了一竿便向村外的小江走去。一路上我想除了笨头笨脑死不松嘴的塘角鱼外还能钓起什么。到了小江边,在一个水域较阔的地带,我们放下了没有钩的鱼钩。村庄的炊烟有些微斜,偶尔吹过江边的轻风非常舒爽,虫蛙的叫声渐渐清晰明朗。他指前面的江面说:“你知道吗,那里曾有个水磨坊,那时候没有电没有现在的机器要碾谷得到水磨坊去,那个水磨坊……呵呵……是我设计的,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我年轻时手艺还行,懂得算圆周,做的木齿轮严缝丝合。水推齿轮转,那是借天的力量。水磨坊每天都在运作,水声哗哗作响,人来人往特别热闹,以前的小孩哪个不到水磨坊来玩……现在水磨坊没有了,旁边那个大水车也没有了,不然这个地方还会更好看些。”我听得出他内心的遗憾,他接着说:“那时我正年轻……呵呵……人挺精神的,娶了你奶奶,生了你爸爸、叔叔和姑姑后,就忙得直不起腰来了。挺过大跃进、加入过公社、响应过种种运动……你爸爸、叔叔和姑姑都没少挨过饿,我也没能教好他们……唉!现在天变数了……”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始终不肯帮我们制作木鸟和小箱子。那天傍晚,我们一条鱼都钓不着,连最笨的塘角鱼也没上钩。回家的路上,爷爷的脚步有点蹒跚。

爷爷每天都喝酒,喝了酒,他就去打造家具,而喝了酒打造出来的家具总是让顾客不甚满意,还有几次推电锯的过程中被割到手……他老了。十多年前,他喝了酒,然后倒在了地上,像睡着了一样,他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干活,等他们赶回来的时候,他已然乘着木飞机在探访祖师爷鲁班的路上……无论是我、哥哥、还是父亲都没得他的传授,他带着他的手艺一起上路了……

我发现哥哥仍然在使用儿时打造的小箱子,他的箱子打磨得光亮,他做木工的细腻是我难以做得到的。可惜他从小一直疾病缠身,因为疾病,他读书到初中就辍学,现在已找不到他当初做木工时的坚持以及想到做到、敢于动手尝试的精神。许多美好的东西怎么就在他身上消失了呢?儿时他带着我到田野里走了很久的路找回自己家那群鸭的情景不再,我们在房间里偷偷地锯刨敲打着木料的情景不再,他长大后一度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情景不再,他已虚得走路都在摇晃,常常一整天地坐着时不时抽着烟,命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尝试着做一个笔筒,我已经连小学制作的水准都不如了,当初那份浓烈的兴趣已荡然无存。但我家人曾经对我的启迪,以及在做木工过程中学到的许多东西对我影响至深,虽然我过去的岁月中有过叛逆和迷茫,缘于生命的思索,终究静下心来,犹如儿时精心地制作一个笔筒那般,去打造我尘世的生活。

篇4:由错别字想起的散文

由错别字想起的散文

那日上网,在浏览新闻过程中,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故宫所用的锦旗竟然出现了错别字,为之一惊。以为自己看错了呢,仔细一瞧,发现这是真的,到这一事件引起全国网友的一致质疑时,他们才赶紧用道歉声明来挽回影响。于是乎我在自己的微博中广播了这样一句话:网友们对我们国家日常生活中出现事情的关注度让人震撼!在捍卫我们古老文明的同时,我为那些面向公众的某些政府机关所为汗颜。汉字作为我们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多么的浩瀚如烟海,五千年的文化由它在焊接着,我们对它饱含着深情,当然及时的道歉也有理由让我们释然海涵。也许所有的人也许都会这样说我:真是吃饱了撑的,好迂腐,小题大做,哦,就这么一个错误的撼字,你竟玩起文字游戏来了,每句话里你都有个和捍字同音的字,真是多余!实则不然,让我借用孔乙己先生的话来说:“多乎哉?不多也。”

其实,我真的没有任何显摆和炫耀自己文字功底深厚的意思。中国的汉字真的浩如烟海,而且每个汉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之一。我敢说,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出现过错别字,大到文豪大儒,小到市井公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喜爱“舞文弄墨”者来说,我就经常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为这几个的、地、得分不清楚而头疼,经常用错。我记得有一篇这样的小笑话,一个小学生写作文,说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去垦丁毕业旅行。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火葬场?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容)。我们在笑的时候,回味一下这有多么可怕。仅因一字之差,竟然把整句话的意思都改变了,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这当然情有可原。只要我们在使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宝贵财富出错时,我们能知错就改,无疑会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更进一步。这次能够看到故宫博物院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确实是难能可贵,虽然稍微晚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够强词夺理,死不认错!在当下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细心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错别字。千万不要以为大家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骨头里挑刺。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宣传部门,你代表着社会的公信力,你代表着舆论导向,你代表着民生所向。在我们面向所有的民众进行文字的宣传、引导、广告时,必须要细致细致再细致,认真认真再认真!因为我们常常说的责任胜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这两句话,确实在工作中很受用。虽然不提倡学习诗人贾岛那样为了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在那儿苦吟,最起码对于一目了然的东西我们应该能够甄别出来的,您说呢?!往往是在公布于大众眼帘之下,被大人发现,甚至被小学生纠察错字队查出来后,我们方去补救,这样已经是事后诸葛亮,让人贻笑大方了。

使用文字时不管是在宣传我们的好的政策方针,还是在鼓舞我们的士气,更或者是在宣扬我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都一定要耐心细致的用好用对,适时检查,因为有时候确实是“一字千金”啊!

(我有时候确实喜欢咬文嚼字,罗里罗嗦,我写的这篇东西肯定有错别字,欢迎大家为我挑错,我必虚心接受,见笑了。)

篇5:一个馒头的旅行散文

一个馒头的旅行散文

我是蒸笼里面的一个香喷喷的馒头,和一群兄弟挤在一只蒸笼里,一个个热得浑身冒着白烟。大家和我一样都想逃出蒸笼,到外面去走一走、瞧一瞧,正如一个大姐姐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很快我就美梦成真,我和几位兄弟姐妹被一开车的叔叔买走,终于开始我十分憧憬的旅行,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乘车、第一次旅行啊!叔叔一边开车一边大口嚼着馒头,不一会儿,我的兄弟姐妹们全被狼吞虎咽塞进了肚子——真是可怜。也许是吃饱了再也吃不下去了,也许是我长得帅气他舍不得吃,我美美地想着。可是叔叔一抬手直接把我“咚”的一声扔向了车外,疼死我了,我重重地摔在地上。

冬天的夜晚寒气袭人,我冻得像冰棍,静静地、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此刻,我有点后悔出来旅行了,我好想我的兄弟姐妹、好想回到热乎乎的`蒸笼啊!突然一只大黄狗,径直朝我跑来,张着血盆大口,两眼放着寒光,这个庞然大物飞奔到我跟前,一口把我吞了下去,我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我慢慢苏醒过来,躺在这家伙的肚子里,暖烘烘的倒是十分舒服。几天后我成了它的排泄物被拉在路边,接着又被几个清洁工收拾到清洁车里。这可是我旅行以来第二次乘车,出来这么多天了,家里的兄弟姐妹们肯定也一样在挂念着我。想必这车子是送我回家团聚的,我越想越开心。回家后我要把我的经历和感想好好说给兄弟姐妹们听听,让它们羡慕羡慕我。

不想车子直接把我送到了垃圾回收站,怎么了?我成了垃圾了吗?我永远也回不到家了吗?我人生第一次旅行就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死亡之路吗?我难过地哭了,我绝望了。

工人把我放进大大的池子里,经过消毒、发酵等加工后,我摇身一变,脱胎换骨变成了无毒无害的绿色有机肥。辛勤的农民伯伯把我撒在一片绿油油的麦地里,看到这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希望之火在我心头重新燃起。我滋润着这些生机勃勃的麦苗,麦苗在茁壮成长,秋天一到,我成了金灿灿的麦穗。

很快我成了面粉,又变成香喷喷的馒头终于回到我渴望已久、魂牵梦绕的家——热乎乎的蒸笼。我对兄弟姐妹们讲述着我的旅游历险经过,大家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脑海中演绎着我一个馒头的旅行传奇……

篇6:馒头经典散文

馒头经典散文

“馒头、馒头”画面中一条浅棕色的博美对着镜头,对着叫它的老奶奶嗷嗷嗷的回答了几声。馒头是一只很讨喜的狗狗,内涵段子播出这个小视频后,网上点击率蹭蹭蹭的朝上涨。

馒头这个名字取的很有意思,一听着就能勾起人的食欲。

我爱吃馒头,对馒头的喜好从小时候一直持续到大。不过,我不太喜欢吃街上卖的馒头,惨白惨白的颜色,就像被吸血鬼吸干了血的人脸。颜色过白的面粉里面大多是掺了吊白块,这种做法曾被媒体爆过光,这样的馒头看着就感觉不安全。馒头最安全的颜色是黄中泛着微黑,就是被称为全麦的那种。不同的时代对食物的要求不同,过去人爱吃白面,那时黑面多白面少,当时白面被称为‘富强粉’,‘富强粉’是青白色的,吃起来没有黑面那么重的面味儿,不过,相比起掺了吊白块的面粉却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至少‘富强粉’吃起来还有些面味儿,掺了吊白块的馒头,吃起来味同嚼蜡,嘴里一边在嚼着,心里一边在嘀咕着,生怕吃出点儿啥问题来,吃的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为了找到看起来安全的馒头,我经常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着看。看来看去,自己又试着吃,终于在吃了单位食堂的馒头后找到了安全感。食堂馒头蒸的有时白有时黄,吃起来口感萱软有一股面的轻甜香郁。这种口感只在小时候吃着母亲蒸的馒头才有。母亲每次蒸的馒头都开花,圆圆的馒头,顶端层层叠叠的裂开,一个个馒头看着就像是一朵朵白色的玫瑰花。那时我爱吃馒头到了一定的境界,晚上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还在装馒头的笸箩顶上盘旋萦绕,我的手已经迫不及待的伸到馒头上,抓起一个馒头就往嘴里塞,馒头的热气烫的舌头都疼,我一边吃嘴里还一边吸溜着,母亲在一旁笑骂我吃馒头的惨状活像饿死鬼投胎。早上起来,我拿着一个还没在锅里热过的大馒头,一大口一大口的啃着,就像怕谁抢似的,每次看到我狼吞虎咽的吃馒头,母亲总提醒我慢点儿吃。有时候碰到母亲蒸花卷,里面卷点儿油放点儿盐,还没出锅香味就填满了整间屋子,鼻端也盈满了花卷的香味。这样的花卷我也很爱吃,可吃的时间长了就吃不出那种喜欢的味道,在吃回馒头还是觉得馒头比花卷香,相比起来我还是对馒头情有独钟。

给狗取‘馒头’的名字并不是首创,我还见过给狗取名叫方糖的`。给狗取食物名称的主人,如果经历过困难时期一定是挨过饿的人。现在的人以食物给狗取名,狗主人一定是个超级吃货。说到给狗取名‘馒头’,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那只狗的主人喜欢吃馒头。说真的,第一次看那个视频的时候,博美主人一声声‘馒头’‘馒头’的叫着,‘馒头’嗷嗷嗷回答都不是令我关注的要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源自于与我有着共同爱好馒头的狗主人的好感。爱屋及乌,顺带着对那只叫‘馒头’的狗也有了挥之不去的好感。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对事物的喜好千差万别,可总有一个深入人心的理由使人对这件事物产生了由衷的好感。

篇7:一个馒头读后感

一个馒头读后感

看了《一个馒头》这篇文章,我心中有了深深的感触。

十三岁那年,作者考进了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有一次,他父亲吃剩了一个白面馒头,母亲便拿纱布包好,兴冲冲地冒着雨去把馒头送给正在学校的作者。可是,到了学校后,母亲再把馒头扔给我时,不小心把它丢在了地上,引起了同学的们嘲笑。作者的自尊心受到了践踏,愤怒地捡起馒头,当着母亲的面把它扔掉了。母亲的嘴抖了半晌,最后一声不响的转身走了。

看到这儿,我真替那位母亲感到难过。自己辛辛苦苦冒雨走了二十里路,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送些吃的,而自己的孩子竟然不理解母亲的苦心,把它扔了。这白面馒头在他们家可是难得的美食啊!作者在扔掉这来之不易的馒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母亲的感受?有没有想到母亲冒雨走了二十多里路?有没有想过母亲没有自己享用,而是把馒头给了自己?这一时的冲动,会给母亲带来多少伤害啊!

而我也想起了自己。上周,当妈妈兴冲冲地把自己花了不少时间拟定好的“奖励表”拿给我看时,我却因为不满意其中的一句话而把表撕了!这是多么不尊敬妈妈啊!妈妈花不少时间做这个表,就是希望我能养成好的习惯,改掉坏毛病啊!而我却因为一时冲动把表撕了!我在撕得时候,却没有想到,这么做妈妈会有多伤心啊!我就像文中的作者一样,不顾别人的感受!

作者最后后悔了,他写道,“许多年来我一直不敢正视我母亲的那双眼睛,忍受着自己良心日复一日深深地自责”。我也应该改掉脾气暴躁的毛病,尊重他人。

篇8:一个馒头美文

一个馒头美文

今天是“五·一”小长假,我和妻烹制了一桌佳肴,她最后端了一盘儿馒头上桌来。摸着这白面馒头,看着这蒸腾的雾气,嗅着这醉人的麦香,它不知不觉就牵着我的思绪回到童年……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天刚亮,裂开的窗缝就挤进几粒雀儿的脆鸣。傍晚的时候,夕阳把余辉从破窗户纸洞塞进屋子,一片惨淡的红。

一日三餐,家家户户差不多,每天可以充饥的只有玉米面饼子和大碴粥。吃着饼子嚼着咸菜疙瘩,腮帮酸溜溜儿的。喝碗大碴粥,玉米粒子直硌牙。这一年正赶上奶奶病重,瘦骨嶙峋地躺在炕上。爸爸就去邻居家借了几斤白面回来,妈妈有时间就给奶奶擀面条儿、包水饺、蒸馒头吃,说是面软,好消化,对身体有好处。每次看到妈把一碗热面、一盘饺子或者一个馒头放到奶奶床头的时候,奶奶脸上总是露出甜甜的微笑。过了很久,我也没有弄懂奶奶的微笑里还藏着什么?

在我的记忆里白面馍馍是一种奢侈品。

到了读书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背着书包去邻村五里路以外的学校去读书,我也没有感觉到这是一种负担。 一天早晨妈把饭盒儿装在我的旧书包里。嘱我路上小心、不能贪玩儿……我背起书包,哼着歌儿,迎着晨风映着暖阳一路向学校的方向走去。

一个上午很快就被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欢笑声淹没了,又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几个小同学在教室里吃,我嫌教室里面热,拿了瓶水端着饭盒来到教室东面老榆树下的破长条椅子上,准备开饭。

柳荫如盖,风儿送来丝丝凉意。打开饭盒盖的时候,我惊呆了:怎么不是玉米饼?怎么不是大碴粥?怎么会是一个雪白的大馒头?它正咧开嘴巴那么朝着我笑!是妈妈忙忘了,装错了吗?还是妈妈有意给我装上的?管不了那么多,先解决温饱问题吧,两只小黑手捧起大馒头,送到嘴边儿的一瞬,我忽然想到奶奶还在炕上养病,等着吃白面馒头呢!于是我悄悄地吃了几口咸菜,胡乱地喝了几口水,把饭盒悄悄盖上,挺着肚子回到班里,和同学随意说说这说说那,抹抹嘴,咽咽唾沫,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整个一个下午,我的肚子里翻江倒海、饥肠辘辘,眼前都是馒头在教室里飞舞,毒辣辣的太阳都变成了一个白面大馒头。

课间,去校园边儿的榆树上撸了两把榆钱儿,很甜,偶尔舔一下干裂的嘴唇,心能安稳些。

终于挨到放学时候了,我无精打采地迎着晚风,映着天边燃烧的晚霞,迈着沉重脚步向家的方向挪去。

一进大门,我就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当我双手捧着饭盒,缓缓递到她面前的时候,她似乎感觉到了饭盒的分量。当妈看到饭盒里的馒头完好无损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眼中的泪珠,一大颗接一大颗地流落下来,紧接着一把把我揽进她怀里,一颗颗泪珠滴落在我的'脖颈里,我能感觉到这泪珠是剔透的,是晶莹的!

她搂抱着我的双手,越搂越紧,越抱越紧……

“妈妈,我不饿。奶奶身体不好,好吃的给奶奶吃,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多挣钱,给奶奶、爸爸和你买好多好多馒头吃……”

妈只是一个劲儿地抽噎,抽噎……

“想什么呢,还不吃饭?”

老娘已年逾七旬,她的一句话,把我从记忆里唤回来,我和她提及此事,她却全然忘掉,我心里更感到无限的悲酸!

望着苍颜白发的老妈妈,望着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望着天上高悬的红日,四十年弹指一挥,只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才发生了这这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的面食品系不胜枚举,品味各有千秋,然而,童年时的那个馒头却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那个白面馒头缭绕的香味儿呦,一直氤氲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篇9:随笔:由一首歌想起

今天帮妈妈翻译了胡彦斌的歌曲《音乐让我说爱你》里的两个英语单词:“Miss you” 和 “Love you”,两个简单又动人的词。这首由胡彦斌自己作词作曲的歌,同样简单动人。

通常来说,想念的人就是自己爱的人。若爱是真实的存在,表白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并非只有语言才是表白。 有些爱是一个人的酝酿,有些爱是两个人的对唱。无论怎样,爱一个人会让你想爱整个世界,被一个人爱则会让你懂得珍惜。

妈妈喜欢的歌比较多,大多出自实力派唱将,不拘一格: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崔健的《一无所有》; 张学友 的《一路上有你》;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刀郎的《阿瓦古丽》; 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惠特尼休斯顿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不管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话还是英语,只要好听,统统都会被她收藏。

妈妈喜欢听歌,也喜欢唱歌,生活中也自然少不了歌声,当歌声飞扬时,心情也是舒畅的吧。愿我也能像妈妈一样,心中永远有歌声,生活始终有乐趣。

(文章来源于网络)

篇10:由新年想起的

由新年想起的

翻过最后一页日历,竟然没有什么感觉,似乎20最后的一天和即将来临的的第一天与我没什么关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已经变得非常麻木。回顾过去的一年,好象也没有什么遗憾;展望,似乎也并不期待什么。就象每年的工作总结和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一样没有什么花样,也不必动什么脑筋,把去年的一拷贝,改改日期就OK。时光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是它把一个阳光少年变成热血青年,又是它把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只有从孩子们的身上才能感受到新年的气息。31号的早上,女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年礼物又检查了一遍,新年联欢会上要用的伴奏带,表演舞蹈的用具等一一准备妥当,高高兴兴地准备参加新年联欢会,女儿要在联欢会上一展身手。

看着女儿,使我想起我们学生时代的事情,中学时我在班级新年联欢会上表演的节目是诗朗颂,朗诵古诗、现代诗,还有两次是自己写的诗。确切的说,应该是大姐帮我写的诗。因为自己不会唱歌和跳舞,对表演节目非常头疼,大姐总是信心满满地说:“不要紧,我来帮你解决。”于是,就承担了选诗和写诗的任务(大姐的文笔相当出色,她的作文经常获奖)。她是我的编剧兼导演。大姐帮我排练的诗朗诵,使我在班级的联欢会上赚了不少掌声。

到了大学,我感觉诗朗诵显得有点幼稚,于是乎也改成唱歌。与大家不同的是,同学们唱的是流行的港台歌曲,而我唱的.是另类,当然也是精心挑选的。一次唱了京剧杜鹃山里雷刚的唱段大火熊熊,“大火熊熊浓烟卷,心似江水波浪翻.”这首歌是我的第一任小学老师邀请她的儿子教我们唱的(当时学校没有音乐老师,从来不上音乐课)。因为我五音不全,老跑调,老师的儿子还给我进行了单独辅导,记忆比较深刻,我认为还比较把握,所以选择了这首歌。一次选择了到敌人后方去,这首歌是学生会同学在学校新年联欢会上表演的合唱歌曲。学生会享受了一下特权,请了一个专家教的,我当时也被进行了单独训练,感觉是相当有把握。不幸的是这两次“相当有把握的演唱”均以失败而告结束。由于紧张,大火熊熊开板的高音没飙上去,到敌人后方去的低音没低下来,搞的大伙哄堂大笑。从此以后本人退出歌坛,而且暗下决心嫁人一定要嫁个会唱的,以免耽误下一代。

虽然歌唱得不好,可是好的歌词我还是很喜欢的,新年使我想起了汪明荃的那首《问候》,在新的一年里问候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祝福你们快乐无忧!“匆匆的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淡淡的回忆如梦往日不回头。问候你朋友,不见已长久,祝福你欢乐无忧!”

篇11: 由杨桃想起的

由杨桃想起的

看到最近的餐后水果都是杨桃,我忽而想起,就应是杨桃成熟的季节到了。手中拿着这杨桃,我却想起了记忆中在舅奶奶家屋后那颗大杨桃树上摘杨桃的情景。

“细佬,你慢点儿”。舅奶奶在身后唤道,我则是奔在前面,三下五除二地蹿上了杨桃树,找最大的杨桃摘下来,我倚在树干上,扬起手中拿大杨桃,朝舅奶奶招手呼喊:“舅奶奶,你看我,看我阿!我摘到一个大杨桃呢!”舅奶奶在树下笑盈盈的`看着我,叫我仔细注意脚下树枝,别踩空了;不一会儿,我摘了满满的一袋杨桃,抓着树干一条之后一条地溜着下来。

回到屋里将洗干净杨桃后,舅奶奶熟练的拿起水果刀将杨桃五个角的棱边削掉一小部分,之后横切成一片一片五角星状,我不禁说:“好看,这杨桃真好看”,舅奶奶笑了笑,把切好的杨桃撒上了些许盐,我迫不及待尝了一口,咸咸的,又带了甜味,是熟悉的味道。

“这杨桃是怎样个吃法阿?”一个声音将沉浸记忆中的我唤醒,我看着手里拿着的杨桃,环顾四周,没有树,也没有舅奶奶,听着窗外有呼呼而过的车流声,我从记忆中醒来,一时间情绪万千涌上心头,怔怔地咬了一口杨桃。噢,原先不加盐的杨桃味道是这样的,初时入口甘甜,回味却又有点涩。

其实在舅奶奶离开的这一年,这是第二次吃杨桃了,上一次吃杨桃的时候,我按照记忆中她的做法,认真的洗杨桃,削棱角,切杨桃,加盐,看着这“五角星”上的盐慢慢融化,我突然好想回到那年,那棵渐渐枯萎的大树下,我还想像当年那般,爬树,摘杨桃……

只是,毕竟是梦,终究是虚幻的。我明白,她一向期望,我永久都快乐;我也明白,我会一向听她的话。

如今,我还是觉得把杨桃的棱角削掉,切成五角星状再撒上些许的盐,这样有点咸、有点甜的味道是极好的。只是如今却不大愿意这么做了,因为我想,就让这种味道留在记忆里,也好。

相关专题 馒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