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方法:综合答题技巧与中外知识类比分析

王嘉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王嘉尔”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方法:综合答题技巧与中外知识类比分析(共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考历史复习方法:综合答题技巧与中外知识类比分析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综合题宜精不宜多

例1、阅读以下材料: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中国近现代史上共有过多首国歌,较具代表性的有:

材料一:19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

“东亚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①歌词中“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什么意思?

材料二:19段祺瑞政府选用的国歌仅四句16字,歌词是:

“卿云灿兮

纤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日复一日)。”

②此歌未能广为传唱,为什么?

材料三:1924年,孙中山给黄埔军校写的训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训词鼓励黄埔师生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就以此作为国民政府的国歌。

③歌词中的“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有哪些不同?

材料四: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政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新国歌,它是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由著名诗人、剧作家田汉1935年在上海监狱中挥笔疾书而成,人民音乐家聂耳饱蘸激情谱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进!!

④歌词中的“敌人”在当时是指谁?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案:

①推翻君主专制,学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

②此歌为军阀混战的旧中国粉饰太平,遭到国民的唾弃。

③反帝,主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节制资本。

④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中外知识类比分析

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大方向。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力求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

首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

例如,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

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

在复习中,除正文部分外,学生还要注意前言、大事年表、材料、图表、注解、习题、黑体字等,以免造成知识上的遗漏。

复习要联系现实。例如:20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变法。

中日关系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是抗战全面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因此更应注意。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现代史上中日关系的演变。注意分析近年来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十分活跃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历史第一轮复习时要做到:切忌浮躁,以基础知识为主,脚踏实地;切忌只死记硬背,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

篇2:高考历史应试策略与答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中最常见的五个问题

1、拿到试卷先做啥?

拿到试卷首先要通读一遍,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规定,高考在发卷后五分钟之内不能答题,考生应先检查试题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及更正试题错误之处。接着将试题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吃力的试题上。

2、争分夺秒可取吗?

一般考生为了赶快做完试卷题目就分秒必争,做完一题之后,马上做下一题。虽然考试时间对考试结果影响很大,但是这种方法不妥当。因为回答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问题,必须让头脑冷静下来。为了以新的思考模式去回答下一题,就必须暂停5至10秒钟,在心中暗示自己“又顺利解决一题”,同时认真地读下一道题。

3、哪些题需要放弃?

绝对答不出的问题,就干脆放弃,这叫“弃卒保帅”.绝对答不出的题,磨半天也是徒劳,放弃它,而在会做的题上确保高分,才是高考获胜的战术。那么如何决定是否放弃呢?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决定放弃的时间是每道题所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假如,每题有10分钟的解答时间,如果碰上该放弃的题目,大致做题约3——4分钟,仍然觉得无从下手即可决定放弃。

4、答不出如何处理?

想不出答案时,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拐个弯解决问题。例如:在写英文作文时,如果想不出“直抒胸臆”要如何译成英文,就可以应用这个,“直抒胸臆”→“说话直接”,结果就能顺利写出“let'stalkfrankly”这样的句子了。像这样,只须改变角度,就能简单解决束手无策的问题。无法答出问题时,将各种条件从多角度来进行检查,也许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5、选不出怎么“蒙”?

想出好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要写出来,不要只在大脑中做比较。考试时一紧张,有些东西就会变得难以确认,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把答案都写下来比较,写成文字之后,每一个字都直接刺激眼睛,再以是否顺眼熟悉作为基准来判断,把握会比较大。

高考历史答题三大技巧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我在参照许多真题后发现也是如此。答题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篇3:高考历史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与

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三、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四、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3、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4、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俄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5、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6、“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组合型选择题

(1)特点:①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②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③④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法:①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②“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③“尾端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后的一件史实。④“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⑤“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

否定型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

(1)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概念阐释型

(1)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比较异同型

(1)特点: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有些选择题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所给选项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2)解题方法:

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2)解法:(1)明确确定最佳选项的基本依据是:就历史原因而言,所选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这一选项而存在,或只是对事件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就历史内容而,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或表述更全面、更确切,或对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有决定性作用;就历史影响而言,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是主要影响,或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他影响或从属于主要影响,或处于相对次要的层面。

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1)特点: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2)解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解题技巧

一、能力要求—三大条目

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能使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有较大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在前面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事件特征描述,哪些是事件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结果或意义表述。

二、基本机构—两大部分

①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②问题: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综上,简述„„的启示(或得出„„认识)。

三、答案类型—两类分法

①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②据答案内容分

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四、解题技巧——三个环节

1.读——解题的基础

(1)读设问

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

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③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④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⑤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①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②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2)读材料

①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②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③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2.找——解题的关键

(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3. 答——解题的落脚点

规范答题——要做到”六化”:

(1)答案要做到“三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①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啰嗦太多,言多必失。

②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③专业化: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① 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②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5)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③ 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2)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①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

问题,防止漏问。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这样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规范化:书写要正规,好多省份采用的是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男生字小些,女生要写的大写。

历史学习中的七种主要史观: 第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①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③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④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第二,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文明史观: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第四,社会史观:

①概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第五,唯物史观

①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⑤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⑥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生态史观: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第七,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

第三步,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不同。例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前者的重点在于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出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围绕着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战争危机等。后者的重点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等。

第四步,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例如:“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起义,分别说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这道论述题要求考生以具体的史实论述人民群众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结合”就是要用具体事实,即三次起义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来论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义分开说明。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点不可少

在动笔答题时,考生心里要清楚答题的格式和得分要点。具体来说,书写一定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语言要通顺、平实、准确;格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尽管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得分点,但历史主观题的得分点分布有较强的规律性,下面的规律需要考生掌握:

1. “历史背景”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内和国际,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而经济背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内容;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环节;文化背景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要点。

2. “历史条件”的分析,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 “事件原因”要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要点。答题时,可依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叙述。直接原因即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即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等)、主观需要等。三层原因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渗透。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 “矛盾分析”主要涉及的项目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

思路要理顺

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考生要制订答题策略,理顺思路,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近几年历史高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比较式问答题

比较式问答题包括外显比较和内隐比较两类。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试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回答。答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属于历史人物类型的要列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制度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类型的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2.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3. 分析经济特征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第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基本特征;第二,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三,揭示特征时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4. 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的支持点。再次,可以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最后,论述要全面,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还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5. 某失败事件“说明了什么”

回答某某事件“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考生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某某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意义;其次,该事件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最后,该事件的失败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要说明该事件的政治或经济诉求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6.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再次,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篇4: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

一、基本机构

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二、解题技巧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①找材料间的联系。主要是指有两则材料以上,问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的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主要是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

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篇5: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

一、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二、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三、比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四、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2.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3.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4.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6.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五、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

六、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七、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1.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2.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3.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4.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5.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6.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7.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九、历史事件的结果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十、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篇6:高考历史应试策略与答题技巧

更多高考相关内容推荐

高考历史中最常见的五个问题

1、拿到试卷先做啥?

拿到试卷首先要通读一遍,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规定,高考在发卷后五分钟之内不能答题,考生应先检查试题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及更正试题错误之处。接着将试题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吃力的试题上。

2、争分夺秒可取吗?

一般考生为了赶快做完试卷题目就分秒必争,做完一题之后,马上做下一题。虽然考试时间对考试结果影响很大,但是这种方法不妥当。因为回答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问题,必须让头脑冷静下来。为了以新的思考模式去回答下一题,就必须暂停5至10秒钟,在心中暗示自己“又顺利解决一题”,同时认真地读下一道题。

3、哪些题需要放弃?

绝对答不出的问题,就干脆放弃,这叫“弃卒保帅”.绝对答不出的题,磨半天也是徒劳,放弃它,而在会做的题上确保高分,才是高考获胜的战术。那么如何决定是否放弃呢?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决定放弃的时间是每道题所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假如,每题有10分钟的解答时间,如果碰上该放弃的题目,大致做题约3——4分钟,仍然觉得无从下手即可决定放弃。

4、答不出如何处理?

想不出答案时,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拐个弯解决问题。例如:在写英文作文时,如果想不出“直抒胸臆”要如何译成英文,就可以应用这个,“直抒胸臆”→“说话直接”,结果就能顺利写出“let'stalkfrankly”这样的句子了。像这样,只须改变角度,就能简单解决束手无策的问题。无法答出问题时,将各种条件从多角度来进行检查,也许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5、选不出怎么“蒙”?

想出好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要写出来,不要只在大脑中做比较。考试时一紧张,有些东西就会变得难以确认,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把答案都写下来比较,写成文字之后,每一个字都直接刺激眼睛,再以是否顺眼熟悉作为基准来判断,把握会比较大。

高考历史答题三大技巧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我在参照许多真题后发现也是如此。答题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1、高考历史复习方法之杜绝满目地背诵

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2、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方法之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课外阅读选《上下五千年》就足够了,要补充的是近代1840年到现在的历史你还要多看看,古代的你记得一些就以及背得出朝代表就可以了,因为现在高考都是注重近代的历史,以上是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的。

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方法之世界历史

至于世界历史,我觉得你应该多看看法国,英国,美国,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历程,尤其是法国的,它的这段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让人觉得很乱,不过考试又很常考的。

最后,我希望你能灵活的学习历史,灵学活用,不要死记硬背,看历史的时候思维要放开,无论发生什么事件你都也想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就是要联系现在,仔细想想这些事情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这样可以加强记忆,也能更好理解历史,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

篇7:高考英语听力对话答题技巧与高考听力复习方法

测试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话题活动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该题多为what(表内容)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对许多考生来说听清并理解每一个词或句子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解这类试题时,应听清大意、把握主旨、理解关键词,作好简要记录。

1.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Open the window. B.Find another room. C.Go out with the woman.

[析]选A。以听力内容中“Fine with me. I feel a little hot too.”为依据可选出该答案。

二、考查对话涉及的场所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些试题多为where(表地点)开头的特殊疑问句,要求考生根据关键词的含义,结合生活常识进行逻辑推断,从而准确推断对话发生地点。如听到“menu”、“food”和“order”等词就可判断出对话发生在饭店;听到“size”或“wear”就可判断在服装店;听到“stamp”、“post”和“mail”就可判断在邮局;听到“gas”和“fill”就可判断在加油站;听到“What's wrong with you﹖”或“Nothing serious.”就可判断在医院或诊所;听到“fare”和“conductor”就可判断在汽/火车上;听到“film”就可判断在电影院;听到“play”就可判断在剧院;听到“accident”、“turn right”、“cross the street”和“traffic light”就可判断在街道上等。

4.Where is the woman?

A.In a soap factory. B.In her house. C.At an information desk.

[析]选B。Man在跟Woman打电话,Man是Parkle公司的。他称woman是其中一家庭主妇,只要听出关键词housewife,答案就不难。

三、对人物身份和人物之间关系进行判断的能力

试题多为who开头的特殊疑问句或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提问。要求考生根据内容中所提供的言论和行动,结合生活常识判断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如听到“Dear teacher”就可判断出二者之间为师生关系;夫妻对话会用dear darling等,听到“My dear”就可判断为夫妻或其他家庭成员(如母子、父女等)之间的关系;听到“What's wrong with you﹖”、“Nothing serious.”和“Take this medicine.”就可判断为医患关系;听到“fare”、“Taxi”就可判断出为车主与乘客关系;听到“renew”、“library”就可判断为图书管理员与读者关系;听到“Can I help you﹖”和“What can I do for you﹖”等句子,就可判断为服务员与顾客关系;如材料中出现term exam就可能有professor出现,或者人物间有teacher和student的关系;对话中提到buy?change就应有salesman或salesgirl等。

12.Who are the two speaker﹖

A. A man and his wife B. A man and his sister C. A man and his girlfriend

[析]选A。初听之下还以为这是一对恋人,但从双方的语气及关键词“When we were first married”来判断应是一对夫妻。

四、对数字进行识别判断的能力

该试题对数字的考查往往体现在对各种号码(如电话号码、房间号码、汽车/轮船/飞机号码等)和时间及商品费用上。判断正确数目时,听力材料中往往出现干扰项,这就要求考生认真听清原文,理清不同数目的来龙去脉,从而正确判断特定角度所需的正确数目。

At what time does the train to Leeds leave﹖

A.3:00 B.3:15 C.5:00

[析]选B。根据内容可知“现在”为3时,开往Leeds的火车一刻钟后发车,所以开往Leeds的火车应在3:15发车,听力材料中提供2小时后即5:00发车的火车是开往Manchester的,不正确,只是干扰项。

五、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判断归纳的能力

考生应认真听清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及前因后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排除可能出现的似是而非的原因,从而正确找出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

7. Why does Tom ask Sally and John to call him﹖

A.He wants to meet them at the station.

B.He wants to invite them to dinner.

C.He wants them to visit his family.

[析]选A。因为听力材料中有“Please call me when you arrive so that I can pick you up at the station.”并且这正好是Tom写给Sally和John的书信内容。听力材料中虽然也提及了B、C两选项内容,但它们均为Tom想做的附带事件而不是主要目的,因此两者均为事件发生的“假象原因”,应予以排除。

针对以上主要考查特点,本人提出以下应试策略,以抛砖引玉:

1.培养良好心态

听力测试题不可能像其它书面题型一样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回过头来看前面的材料或停下来自由地思考一下。因此,考生要消除紧张心理,克服急躁心理,培养良好的心态。

2.学会预测话题

考生可以根据每个小题的问题及选项的提示来预测和推测录音材料的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获得主动。

3.合理分配注意力

学会听前抢读、边听边记、听关键词(例如:表示意义转折、否定和递进的词:but、however、not、no、what's more、besides 等;表示时间、数字、年代等概念的数词),科学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测试成绩。

4.拓宽背景知识

考生的百科知识越广博,越有助于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

W: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sir﹖

M:Well,I'd like to have an apple juice and a chicken sandwich.

题目: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A.In a restaurant. B.On a farm. C.At the man's house.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对话中并没有提到“restaurant”这个词,但根据这个妇女所说的“先生,你想要些什么?”这句话,我们知道这是英语国家里的饭店服务员对客人说的一句日常用语,从而排除B和C两个选项。

5.熟悉交际用语

考生要通过对话的具体情节和背景判断对话发生的地点、人物职业、人物关系等。熟悉特定的场景用语和关键词,这一点很重要。常用的如下:

餐馆?restaurant

用语:menu?bill?order?tip?hamburger?sandwich?soup?dish?beer?soft drink等;

医院?hospital

用语:take medicine?temperature?pill?headache?fever?blood pressure等;

宾馆?hotel

用语:luggage?single room?double room?room number等;

邮局?post office

用语:mail?deliver?stamp envelope?telegram等;

机场?airport

用语:flight?take off?land?luggage等;

车站?railway station

用语:round trip?single trip?sleeping car等;

商店?shop

用语:on sale?size?color?price?change等;

学校?school

用语:professor?exam?course?dining hall?playground等。

最后,送给考生们一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返回目录

高考听力复习方法

听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提高英语的听力水平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平时多朗读,模仿磁带,大声、快速的(像学习疯狂英语那样)朗读听力教材,从而提高自身的语音、语言水平。尤其是要掌握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语调、连读、重读、弱读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异。例如:wanna=want to,gonna=going to。

二、增加课外阅读,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礼仪等方面的了解,则会对听力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举个例子:假如学生不了解感恩节的知识,那么在听一篇关于感恩节的文章时,对于它是否固定在每年某一天,以及为什么人们要在那一天吃南瓜、火鸡等细节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三、精听与泛听相结合,每天坚持半小时的训练,持之以恒。所谓精听,就是选择一本听力材料,听到快要背出的程度。最好能听写其中的部分内容。所谓泛听,就是多听听英语歌曲,看看英语电影及听其它一些听力材料如电台广播VOA和BBC等。

四、重视解题技巧。听力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是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的。听力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调整心态,集中注意。要充分利用听录音前的时间和听各段对话之间的停顿时间速读一遍题目和全部选项。在听的过程中全神贯注。考试过程中有一、二题没有抓住很正常,千万不要为此慌张,耽误下面答题。

2、抓住细节。注意题目的背景声音,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重音。对话或独白往往发生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例如关于天气、问路、购物、事务安排等等,它们都有一套常用的词汇和句型。如果能够掌握,将有助于判断话题的范围,极大地提高理解程度。不同场合的对话内容与背景声音有一定的联系。

3、要注意学会捕捉意群。以关键词语和句子为基础,迅速捕捉大意,切忌刚开始就企图将每一个单词都搞清楚。紧紧围绕6个“W” (whenwherewhatwhowhyhow),边听、边推测、边选择。

4、注意特殊词汇和句型。听力中一般不会出现过于书面化的语法或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但是会出现结构简单而修饰成分比较多的长句。句子的时态、语气、语态经常决定说话的意图。would rather、I wish等表示与事实相反的表达方式。

另外,口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插入语,它们形式很多,可以是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及其短语。如I think、you know。一般它们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影响,注意不要被它们干扰了对主要句意的把握。

5、脑记和笔记相结合。有的题目材料长,信息多,尤其是人名、地名、日期、数字、时间以及常见的计量单位容易混淆的一些词汇需要笔记,便于进行必要的换算与推理。记录时充分利用缩写词和符号,充分利用阿拉伯数字,人名、地名只用第一个字母,以节约时间。

<<<返回目录

如何准备高考英语听力

平时多听。

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多听英语,可以听包括英语听力考试以外的英语广播、英文歌曲、英文影视剧等。听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定不要因为一时不见起色就自暴自弃。

平时多练。

平时多听英语是为了提高对英语的听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多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更加了解英语听力考试时会在什么地方挖坑,也才会知道哪些内容是听力常考的关键内容。

高考英语听力考试过程中,提前审清题目和选项的大意。

高考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读题就直接听听力,很可能会因为自己不了解考点而导致自己把握不住听力的重点部分。进而避重就轻,影响得分。

反之,如果大家审好题后再去听听力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住考试的重点,从而让自己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的分配上做到有的放矢。

<<<返回目录

相关专题 中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