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

Memor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emor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共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一方面是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基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对巩固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十分有利。

(1)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三产”的人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农民队伍迅速分化,有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成为企业和社会管理者,即有一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业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只有这样,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如中等收入者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新型阶层人数越来越多,经济分量越来越重,政治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整体素质越来越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协调好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阶级、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只有这样,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不断扩大。(2)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即“橄榄型”结构),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向这个方向变化。因此,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是指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使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第二,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

党的执政活动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就国内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能为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就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国第三,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稳定和谐有序的执政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天天忙着去当“消防队”,无形中就提高了执政成本,降低了执政效率,就不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

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在本世纪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保证社会的公正、有序、均衡、稳定、和谐。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才能实现良性互动、良性发展,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国家才能避免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和倒退这样一种严重结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让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篇2: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六个本领:(1)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场创新和改革。它所要求的对执政环境再认识、执政理念变革、执政体制改革、执政方式转换和执政文化更新,等等,必须通过创新才能真正解决。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年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我们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的对策,坚定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样,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立于不败之地。(2)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为此,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3)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4)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必须着力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高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5)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政党本就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政治集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形成并保持和谐亲密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方面。一个党,只有获得群众,才可能实现党的纲领,也才可能获得、保持执政地位。(6)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和谐社会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公正集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为此,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篇3: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综合测试】

⒈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做到(             )

①统筹区域发展

②统筹城乡发展

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⑤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

⒉请你找出和谐社会所应具有的特征(           )

①民主法治

②公平正义

③诚信友爱

④充满活力

⑤安定有序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⑥

⒊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符合课本中的哪些道理?

⒋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你能举几个影响社会和谐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

⒈C ⒉D

⒊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③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惟一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④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⑤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⑦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⑧坚决彻底地反腐败;⑨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教育;⑩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

⒋  ①城乡发展不平衡;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分配不公,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④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等问题突出;④ 就业压力巨大;⑤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很严重;⑥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⑦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出现,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

篇4: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于2月19日开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并强调了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一命题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一个关键阶段。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否则,便可能会出现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不安的局面。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国际国内的形势都要求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但更为重要的是,强调这一点,对中国共产党来讲是一种责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当前我们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发挥执政党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碰到的问题,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我们要充分认识三个文明建设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致性。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好,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载体上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

发挥执政党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能以此来掩盖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要看到矛盾、正视矛盾,并想办法解决矛盾,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和谐社会的过程。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和处理,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前,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

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来自于最大多数人的拥护,而最大多数人的祥和幸福、和谐相处,自然就是最大的执政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篇5: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于2月19日开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并强调了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一命题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一个关键阶段。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否则,便可能会出现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不安的局面。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国际国内的形势都要求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但更为重要的是,强调这一点,对中国共产党来讲是一种责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

篇6: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来看,从鸦片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都在追求建立“大同社会”。《礼记》中把“大同”作为理想来追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孙中山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大同社会,倡导“天下为公”。毛泽东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也是“大同”理想的尝试。   这种理念坚持了100多年,到邓小平时代发生了变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的社会。“小康”这个词也出现在《礼记》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小康不仅仅意味着温饱,已经隐含着分化,但是人们提建设小康社会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邓小平当然没有把“小康”当做最终目标,那时他的“小康”指标很单纯,就是看人均收入。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算是达标了。后来,1983年他去了趟苏州,当时苏州人均收入已达到800美元,他继而认为人均800美元就足够了,可以实现六个目标,即解决人们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住房问题(人均20平方米)、解决城乡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普及中小学教育和基本公共福利、改变人们精神面貌使犯罪率大大减少。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小康社会”的提法用得并不多,那时强调的是“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   到1990年代末,当我们回头盘点时,不免有一喜一忧。喜的是,改革2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9%,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在欣喜的同时,也产生了忧虑。现在,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上述六个问题中除了前两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之外,其他几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了。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口袋里面的钱可能多了,但是空气脏了,要花更多的钱清洁空气,清洁水源,还有其它一大堆恼人的问题。于是在20世纪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所以强调“全面”是因为以前对“小康”的理解太片面。   新一代领导人现在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这个词在中国人听来并不特别,但译为英文“harmonious society”则极具中国特色。中国传统很讲“和”字, 钱穆先生将中国的文化精髓总结为四个字: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平、和善、和解、和蔼、和缓、和谐,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都是中国传统的延续。现在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社会中有太多怨气、戾气,缺乏和气。   建设和谐社会的三个基础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显然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很可能整个饼做得非常大,但是这个饼的大部分被非常少的人拿走了,而大部分的代价被大多数人承担了。这个社会虽然发展了,但未必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高压或其它因素的存在,可以使一个社会保持很稳定,但是这个社会未必很和谐,人们的气不是很顺。所以,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要让这个社会里的人气都比较顺,没有太多的怨气,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   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三个重要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   所谓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就是社会分化不太严重。如果一个社会严重分化,两极尖锐对立,人的气就非常难理顺。人是有嫉妒心的,如果社会差别太大,人的嫉妒心难免非常强。他想要和你平等的愿望没能实现,他也会有强烈的受挫感。   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还必须有一个政治基础,即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正式的机制。不是让人成天进京或到省城上访,然后被遣送回乡,又回来再上访,又被遣送回乡。而是他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时,有正当的渠道可以说话,他的诉求可以被整合成一定的意见,这个意见在整个社会的决策过程中可以被听到。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套政治协调机制。这个机制是什么样的,各个国家可能不一样,但是必须要有这么一套机制。   和谐社会的建立还要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这个社会仅仅是靠从第三方,或者从外部进行调节的话,这种成本太高,而且未必能把各方面的事情都调节清楚。 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人们都接受同一个看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里,我们不是一个狼的群体,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群体。我们是一个人的群体,所有的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个社会如果不好,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如果不和谐,大家的利益都会受损。今天的世界,要找一个标准的和谐社会很难,但是有些社会比另外一些社会更为和谐。比如说北欧,是比较发达的,也比较和谐。有些不发达的地方也比较和谐,比如不丹。调查显示,在亚洲,不丹人民感觉最幸福。尽管他们的国家不太发达,但是很和谐。不丹有传统的协调机制,社会不那么分化。   在寻求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就中国而言,我们追求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中国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现在都还不尽完善,在有些地方根本不存在。比如社会分化,也许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社会结构难免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阶层报告》,从1952年到2000年,社会阶层由简单到复杂,目前分十个阶层,可能还有更多),但是职业上的不同,并非必然导致收入和生活方式的严重不平等。   联合国开发署《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核心,是讨论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我们一般关注的不平等仅仅是收入方面的,但是实际上有太多其它的不平等,比如教育、医疗方面的不平等,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包括失业保障、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方面,然后才是财富方面的不平等,等等。把方方面面的不平等汇到一块,这个图是很难看的。就是说,中国社会是很不平等的,不光和中国过去比很不平等,而且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比也不平等。我在2003年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和转机》,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191个国家评卫生公平指数,中国排在第188位,倒数第4名。这对一个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是很难看的排名。   常听到一个说法,一个社会发展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阶层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了这种情况,比如韩国、日本,还有中国的台湾。   除了收入差别,还有基本的安全方面的差别。最近国际劳工组织公布了一个报告《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专讲安全感。我们以前讲的安全都是公安部门打击各种犯罪,实际上安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说你有没有安全感,怕不怕突然因为生病失去收入,怕不怕失业,或者是大学毕业后就业无门。还有,中国存款率为什么这么高,就是对未来感到不安全。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将中国排在最不安全的国家那一类。报告呼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公平的规则、具有团结精神的全球化、对人民更加负责和从本国治理做起。   目前的利益调节机制也很有问题。以前社会比较简单,没有明显分化,有一个党愿意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和谐并不是不可能。而在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仍希望有一个组织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就非常难了。这个时候就要建立一整套的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使不同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并得到协调。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中国的社会分化之所以变得如此严重,跟我们政治体制里没有一整套利益协调机制是有关系的。如果有那么一套机制,普通民众、工人、农民、下岗工人、贫困人口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充分表达,能够被整合到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话,中国社会可能不会变得如此分化。所以,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同样重要。思想基础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如此不公平,却还要把气理顺,假装认为这是一个共同体,则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认同到了一定的阶段会非常重要,在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民众是有这种感觉的。   和谐社会需要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建立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讲的是纲常伦理:君要贤,父要慈,子要孝,等等。每个人强调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权利,这是旧时保持和谐的思想基础。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到了毛泽东时代,官方推行的思想基础也被大多数人实践。开始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后来讲大公无私,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提倡这些来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但这个时代也过去了。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但我们又不信上帝,所以就没有人为大家了,这样就难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学生中有大陆人、香港人、美国人、欧洲人,其中欧洲学生共同体的感觉非常强。比如我讲需要有公众税收,增加一点个人所得税,中国学生总是很为富人担忧,说这个会不会影响投资呢?欧洲学生认为这不是问题,说40-50%的税收是应该的,用于再分配,使这个社会可以和谐,成为一个共同体。讲到东西德合并以后,彼此发展差距很大,西德拿出几千亿马克援助东德,若是在中国,上海市民可能会说,我们凭什么拿钱援助贵州?他们效率那么低下,还不如把钱花在我这儿,效率要高得多。这说明,中国人的共同体意识非常弱。这种意识,大陆比香港弱,香港比美国弱,美国比欧洲弱,大陆比欧洲就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