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探讨

微风掀起棺材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微风掀起棺材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探讨(共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探讨

“怎样有效管理学生”是老师们从未停止过的研究课题,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费神最多的问题。受环境的影响,学生越来越难管,班主任越来越难找,政教工作越来越没人愿干。就在我们苦苦求解而不得的时候,区教育局在分乡试点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为我们找到了有效管理的又一剂良方。

我校八(4)班曾是因纪律差没人愿带而改组的班级。大多数学生是上课无精打采,下课却精力旺盛,请他发言无话说,不当他说没玩没了。

xx年秋季,我校就把该班作为实验班,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的探讨。

一、形成共识,步调一致

我们通过讲座、会议、外出考察学习,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到,时下的根本问题不是学生难管,而是我们的定式思维难变,我们的管理步调不一致,特别是班主任的轴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完全依靠个人威信去管,威信一旦丧失,就只好寻求卸下担子的最后一招。

我们引导大家认识到:有效的管理应该是自我管理与相互约束,促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并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就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律、自觉、自主,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管理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管理模式。

同时,我们要求大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不能跟风,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应付一阵子,应该自觉自愿的长期坚持。这些共识奠定了实验的基础。

二、深入了解,科学分组

学生合作小组的组建是关键。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更细致的了解,了解他们不同的个性,行为习惯,文化背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和个性特点初步构成分组方案,征求任课老师意见,确定小组。然后,在组内选出一些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当作组长。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其领头合作、身当表率、协调各员的作用。让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彼此尊重、理解、快乐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生活。

三、建立机制,合作管理

在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自我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小组合作学习入手

在组内开展“一帮一”结队子活动。由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成绩较困难的同学。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巩固知识,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能较快地进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从高贵的尊位上走进同学间,让不被人重视的“弃生”尝到成功的喜悦,重拾自信心。八(4)班的卢梦哲同学过去对学习一度失去了信心,可家长对他的期望又较高,他很苦恼。在班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实验后,老师了解到他与向昊最合得来,且向昊同学成绩又较好,便特意将他们编在一个组。这样他在小组的学习也信心大增,表现得很积极。他的成绩由年级四十七名进步到二十七名。他感慨的说:“真得感谢‘小组合作’啊!”

(二)从小组合作生活入门

每天按小组顺序轮流完成卫生值日工作。轮到值日的小组,要时刻监督好班级以及公共场地的卫生保持情况。小组内由组长负责,把值日任务分工到人,各司其职,定时打扫,时时保洁。在劳动中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相互体谅精神。并且彻底告别了以往的不负责任、分工不清导致一片狼藉的局面。八(4)班有一名叫杜瑞强的特殊学生,因小时打针误用药水导致弱智,在校很另类,他孤僻且不听任何人的,上课从不看书,课外也从不参与任何活动,在寝室里也很少洗澡,班上也没安排他做清洁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实验后,班主任了解到他只听一个名叫向国顺的同学的话,便特意将他们安排在一个组,让他们结为对子。这学期,寝室里少了一名住读生,老师有意培养杜瑞强的劳动自理能力,便给向国顺做工作,让他引导杜瑞强每周做一天清洁工作。令人高兴的是,杜瑞强同学在别人的帮助下,做好了清洁,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增强。

(三)利用周考评激发荣誉感

首先由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小组间进行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然后做到组与组之间的监督与竞争。组内同学也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每周班会留出时间给每组同学进行表扬和批评,小组内同学表扬同组同学本周优点,批评自已不佳表现,增强纪律意识,提升道德修养。

(四)积极开展小组竞赛,增强内驱力。

各小组的所有表现以竞赛制实行。各小组每天的各项表现以分数累计,一周一小结,评出一周的优秀小组,得奖的小组提请学校表彰嘉奖。

“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尽管实施时间不长,但班级中很快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学习氛围浓了,每天晨读年级中到得最齐的是他们;课堂上最活跃的是他们;同时,学生的文明行为成为自然,学生的能力也日益变强了。这个班在过去是年级中最差的班,如今,在年级中是进步最大的。班上的学生自己也都知道他们的基础状况不是最好的,但他们很自豪的是他们是实验班的'学生,是每天在合作中进步的学生,更让他们自豪的是在期末统考中班上产生了年级状元――李天妹,她由七年级的全区第548名进步到全区第55名。老师们都惊讶于八(四)的变化。

邓村的教育,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我校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的实验班时,没有选学生实力最强的班(我校是平行分班,在七下根据期末统测成绩由三个班分为四个班),而是选了实力最弱的班,是基于美国教育家彼得的“短板理论”,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这一剂新的教育良方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的突破!初步尝试让我们找到了有效管理的有一剂良方。我们将在全校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

通过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实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使学生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实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在小组合作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通过实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协调各方关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学校管理顺起来,让校园环境靓起来,让师生生活活起来,让教育质量硬起来,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高起来。

篇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考试评价:个人成绩、小组均分、默写分

考核评价:个人发言、小组发言人、《新学案》等级分、字词注释等级分

操作:

1、四人小组选组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有威信;

2、上课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力争每节课都能发言,科代表做好表现记录;

3、每课学完后,小组长检查并督促每个组员的《新学案》,打好等级。每单元老师评价一次,整体评价记入小组考核分;

4、根据教学进度,小组长利用早读或者规定时间,组织成员背诵默写相关内容,确保一字不错,考试时默写分将作为专项评分;

5、预习时小组长批阅生字抄写、注释抄写,给予等级评价,每单元老师评价一次,整体评价记入小组考核分;

6、周四小组长要检查读写本,应该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一篇自由练笔,给予等级和评价语。

奖罚:

1.期中期末考试后家长会上,将各种考试考核分公开,让家长进行比较,表扬优秀组和进步组;

2.每单元结束时小结一次,用短信表扬优秀组;

3.优秀组和进步组的.同学将享受及时加分的权利。

篇3: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者/ 徐 雷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小组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才能选好小组长呢?从这一学年的实践中,我找到了一些方法。

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班主任在选用小组长之前先要“知己”,自己想怎样管理小组长?需要什么样的小组长?自己的性格是否会影响到小组长的发挥?……这些问题都需要首先考虑。然后才是“知彼”――即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分析,分别从家庭背景、过去任职经历、学习思想状况、在班上与同学相处情况以及个人性格等方面入手,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小组长的选择当作班干部的选择。在以往经验中,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小组长的选择,都过分注重了学习成绩,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事实上,成绩并不是小组长选择的唯一标准,小组长的选择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过程。

二、有进有退,竞争上岗

小组长是小组管理模式中的核心,也为这一模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一个成功的小组长在班上是可以享受一些特权的,除了在德育目标考核中加分外,还可以享受比如优先评优评干等资格,甚至可以“将功赎罪”――抵消一些错误。当然,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当上小组长,在每一个学月的考核中,小组的考核也就是小组长“政绩”的表现,只有小组内一半以上同学同意的小组长才能连任并且加分,如果有一半同学不同意或是小组考核不合格,这一小组的`组长就应该“退位让贤”,但他们可以帮助新的小组长一起管理小组,作为下次小组长的后备人选。这样的目的,一是避免有的学生因为被撤换下来而失去信心,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二是有了这些后备组长的监督,可给新的小组长一些危机感,促使他们带领全组共同进步。竞争是一个团队进步的源泉,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进步。只有竞争才能促使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经验之谈,至今仍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在中学生班级小组管理模式中,这句话依然适用。班主任对所选择的小组长要充分信任,大胆地让他们工作,使他们独立地负起责任。对班级中的小组长用而不疑,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对班级,对工作的集体、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让他们产生期待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力量。班主任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小组长就能一展才华,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四、鼓励和信任是最美丽的花朵

班主任在小组管理模式中是小组长放开手脚大干的坚强后盾。学生年龄尚小,班主任给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小组长的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在各种场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鼓励小组长。小组长人选确定后,班主任应先与科任教师交流,请他们一起做工作,支持小组长,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一有机会各科教师就可以向小组传递这样的信息“你比较具有领导才能”“这个问题你处理得非常好”“因为有你,你们小组的纪律和成绩都有进步了”等等,让小组长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树立自信,为小组的进步尽心尽力。

总之,选择是一个需要充满智慧的决定,班主任对小组长的选择决定了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否。但我坚信,只要你选择了,你一定会风雨兼程地去促使他成长,直到成功。

(作者单位 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

篇4:小组合作的流程与管理

小组合作的流程与管理

如何打造“动车组课堂”――小组合作的流程与管理

■本期对话嘉宾

邱洪超  广东省东莞黄江康湖新乐学校教师

吴俊华  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教师

赵  刚  山东省兖州一中教师

王海亚  高中贵 朱 洁 江苏省灌南新知学校教师

杨  翊  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教师

余张林  江西省武宁宁达中学教师

我们常常把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课堂称为“动车组课堂”。

本期“问道”我们通过本报读者QQ群、现代课堂版读者QQ群等不同渠道广泛征集了相关问题,并邀请一线课改名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就学生如何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开展活动、如何确定小组展示人、怎样分配小组学习内容等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受益和启发。

“1:6”:让学生学会织网捕鱼

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形不成网也不可能捕到鱼。须知,差生手里可能没有强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

问: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激发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小组合作具备充足的动力?

邱洪超: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做了明确的要求,上一期谈到了如何分组,如何设置小组长。对于怎样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补充的是,小组内和小组间要充满竞争。组内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比如上课开小差的问题,就由对子来解决。为了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小组长有时候要采用一点“手段”,比如要求对子间“下战书”挑战。小组间的竞争就考验教师的“课堂艺术”了。“评价是武器”,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并做好“即时性评价”。

在高效课堂上,老师其实只需要通过对“6”个组长的询问来掌握“6”个同伴。这样形成的两个层面的“1:6”,谓之“高效学习方法”。当然,在课堂上,老师对学习目标的分配分解也是通过“1:6”实现的。

一个人是一根绳,多几根绳才能织成网。小组学习就是几根绳织网,单绳形不成网也不可能捕到鱼。传统课堂缺少的就是“利用”学生,当然也缺乏对学生差异的尊重。须知,差生手里可能没有强绳,但或许他们有织网的梭子。与其每个人都必须饱受学习之苦,不如大家绑在一起共同分担任务。这样既减少了学习分量,又降低了心理强度,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新课改合作学习的意义。

杨  翊:在竞争的基础上,建立组内奖励机制和组间奖励机制也很必要。对帮教效果明显的个人和对子,小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得到褒奖的学生往往更加努力,不会松懈;那些暂时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就会积极调整自己,力争取得成绩,为小组争光。

教师要营造“组组有事做

人人想展示”的课堂氛围

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

问:在实施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开展活动?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又应怎样开展学习活动?

邱洪超:在开展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并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后,老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把它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小结课堂问题时指出来,让学生去纠正不足。老师在做学情调查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记录在课堂记录活页上,到以后上课时,让学生继续发扬。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及时作好指导。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讲明,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寻找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组长就要把这个问题展示在主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后解决掉。

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吴俊华: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还要承担起课后反思的观察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具体指导,促使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进行反思,使之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循环。

问:怎样对小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课上教学流程怎么分工?课下常规活动怎么分工?

邱洪超:在高效课堂中,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明细则是高效课堂有效实施的体现。在教学流程上,每小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学科组长每科一人。组长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安全、日常行为等),分工合作。各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预习本、纠错本的批改,收发导学案,指定本组展示代表、发言代表,收集问题向班级学科代表反映等),学科组长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常规活动的管理,每小组必须配备常规专管人员。具体有:组内卫生、桌椅的摆放、黑板的擦洗、标语的完善、组内的纪律。

高中贵:课下常规活动建议给学生留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按一定规矩做,那样会使学生很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问: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分配小组展示的内容?

邱洪超:在课堂上,先应该让学生进行对学,通过对学,每个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困惑的习题进行对子讨论,对学完后,再在小组内进行组学,把对学中不懂的在组学中讨论,难点在组学时化解,扫清展示路上的一切障碍,然后将导学案上的习题逐题讲解,这时老师才能分配任务。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尽量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信。达到课堂中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一种氛围。这样的课堂展示才是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

赵  刚:为了避免学生只针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而研究、学习、准备的现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应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和内容,由组长根据本组的计划安排到组员。组长将展示任务分配到某个同学,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作法难度问题,特别是通过将一些简单问题分配到后进学生进行展示的作法,可以增加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高中贵:我们的课堂不应为了展示而展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作充分预设,大部分任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解决,而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全班共性的问题,而且这些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

朱  洁:余下的少数代表性强的知识点或提高题可以留作展示,相应的展示题可分给以下小组:掌握得非常好,有独特方法的小组;水平一般,能够讲清思路,通过展示能够提高他们理解水平的小组;教师有意识要为之创造展示机会的小组。

分层展示与帮扶:优者更优,弱者更强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

问:在小组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往往出现小组展示时每组每次都是相同的学生的问题,往往是那些善于表现的“优生”,应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怎样来确定展示人才比较合理?

邱洪超: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

王海亚: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老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方法运用要灵活,不可教条。

杨  翊:容易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问:小组内一对一帮扶如何实现?

王海亚:帮扶从广义上来讲,就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若以8人一组的话,中间四人必然是优生,或者是,中间四人中两位是优生而另两位是次优生,而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中下等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

不过,这种组合方式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老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是否相投,因为,只有性格相投的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合作,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小组编排的意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否则,小组的建设将失去意义。

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

高中贵:在结对子时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两人之间是关系较好的同学关系,优生的水平足以帮助且乐意帮助后进生的。第二,后进生愿意主动学习,不无故打扰优生。第三,要有对对子帮扶过程的监控,不同对子之间要有评价制度,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

邱洪超:课堂中的对子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同时,组内对子之间的评价还应有梯度性,比如优生之间的对子相对于后进生之间的对子来说他们的优势更加突出,怎么才能平衡他们之间的评价差异?怎样才能既使优者更优又使落后者不失信心呢?分层评价是最好的途径。在班级、小组内可设置“黄金搭档”、“挑战台”等,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激励,使对子更加自信,更加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避免“被合作”和虚假合作

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问:小组讨论时,我总是发现有些小组成员并未讨论,处于游离状态,而这种情况在展示中也不能显示,往往被组内其他成员的优秀表现掩盖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余张林:未参加讨论意味着他(她)不知怎么去发表见解,不知如何去听取他人建议,或是对学习极端不负责任。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深入预习就没有存疑,没有新发现就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一是落实预习。措施有:自主预习、组长督查、存疑登记、释疑有奖、设问创新、循序渐进;二是有针对性地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

高中贵:也有可能是因为问题的难度太大,当然还有可能是他不愿意参与讨论。这时,要提醒他们上课应该干什么并作好记录,扣除一定的个人积分并督促改善。

朱  洁: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问: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提出中心问题后,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而匆忙进入小组讨论,结果要么盲目听从别人意见,要么不闻不问。对学习小组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更无法听取别人观点中的有效成分,对自己不断完善。这样匆忙的合作非但不能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反而无形中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违背小组合作的初衷。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高中贵: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自学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放弃交流和展示,充分放大学生的自学。自学不充分,交流或展示就没有意义。

朱  洁: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重要性更甚于在小组内讨论,可由于小组内几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反应速度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提出中心问题后便出现了上述情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提出中心问题后开始在座位上独立完成任务,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小组内的所有同学都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能充分利用合作这一有效方法。

问: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一些地方、一些课堂被滥用,一些不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而盲目合作,使课堂出现了虚假的热闹,这样的伪合作将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此,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解决?

朱  洁:基础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之所以出现表面热闹而学习效率并未提高的现象,是由于没能找到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合作形式,如:方法性的题目可以由学生互相探讨完成;记忆性的内容可以比方法、速度、准确性;阅读类知识可以互读、互比、互学,而需要实践的问题更可以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任务。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合作,再加上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这样的合作自然高效、有价值。

当然,确实存在着极少部分不适合用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的问题,如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已有的条件难以知晓而需教师告知的,如英语学科中的生单词,史、地、生学科里的一些需了解的新知识等。

合作学习必须覆盖全班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在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亦即在同一课堂呈现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问:优差生在小组中地位悬殊。学优生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具备一些合作交流的能力,成为小组中的骨干,能充分张扬个性。学困生处于从属地位或被忽略的地位,小组操作只能看轮不到做,小组汇报只能听轮不到说。本来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这样无形中失去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公平发展的原则。致使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您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怎么处理的?

赵  刚:对于学优生,通过一些选做题目来拓展提升他们的能力,这些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课堂中不处理,让一些学优生课下交流、讨论,或者寻求老师的指导加以解决。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保持更多的成就感和优越感。

朱  洁:没有任何一种课堂模式能够解决教育或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我们的高效课堂也不例外。当然这并不会成为我们放弃追求教育公平的理由,学困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本就不应与优生同样高,学习任务亦应相对较少、较易。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在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亦即在同一课堂呈现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相对浅显的基础知识由学困生来操作、展示、汇报,如果经常为他们创造这样发挥的机会,辅以教师长期不断的鼓励,定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能力。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高中贵:课堂上老师做好监控,老师必须想办法覆盖全班同学。

篇5:学段差异与小组合作学习

学段差异与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们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开始在课堂上大量引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反思、提炼、再实践、再反思,经过反复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千千万万的课堂,公开课上、展示课上、优质课上,只要有课堂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可细看很多课堂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一年级的课堂,三年级的课堂,还是六年级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要求几乎都一样,这合乎教育规律要求吗?我产生了疑问。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培养,那不一样还会怎样呢?真是这样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指出:1-3学段的目标是在解决问题方面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6学段目标则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各学段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应该是有差异的,那就是说上面看到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各学段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已有知识技能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同时不同年段的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需要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论年级的高低,做法、要求都一样,这有违科学的真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学生学段的差异就不得不引起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一种技能,说到底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养成了这种习惯,也就会学习了,陶行知不是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吗?既然是培养一种习惯,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应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循序渐进的实施,不能拔苗助长。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意年段差异,循序渐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呢?我自开始,在课堂上反复实践、反思、总结,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目标的差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弥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集体的力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都得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应经历学生体验感受向学会合作逐渐迈进的过程,不得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技能。

合作内容的差异。学生各学段的认识水平,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都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达到效果,在设置合作交流的问题任务时应针对学生学段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水平的差异来展开,设置的问题、任务将更能适合合作交流,才能达到合作的效果。低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多进行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年段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再向一些理论性强的、争议性大的、是似而非的内容延伸。

组织方式的差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人数的多少,组织者的水平,大家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变化都会对小组合作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年段不同,怎么分组,人员的分工,纪律的控制,如何开展学习等,学生开始都不会,教师要先带一带、教一教,再慢慢让学生自己解决,最终达到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工,商定人员的安排等。

合作技能培养的差异。刚开始培养小组合作,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合作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是有违科学常理的,我们应一点一滴的培养规范、积累,低年级只要会说,会做就行了;上高年级后再要求相互间的交往、整合、质疑,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进行,才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培养起来的能力才会根深蒂固。

学习评价的差异。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情感要求的差异将给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带来新的问题。评价时,个人成绩、小组成绩是只重其一,还是两者兼顾,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低段的学生喜欢表扬,注重个人评价,学生得到表扬会很高兴,但他们人小,只重个人利益,不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也不利于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中的共荣共耻,对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将有影响,顾应多评价小组成绩,个人评价可以方在自主学习,集体学习时多些;年段高了,学生会有一些惰性,在小组中不闻不问,这时,学生个人评价就必不可少了。

教师角色作用的差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小了,纪律不好,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应多提醒,作个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大了,意见多了,教师应多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做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位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才能及时的调整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学阶段,低、中、高段数学课堂到底该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用表格的形式将各年段的差异的重点归纳了一下,只是我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可能不是十分合理与完善,我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请同仁与专家们指导批评。

篇6: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探讨

尽管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辨证看待一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过程,是有其积极发展的因素。

首先从教学的互动性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互动渠道呈现多向型,即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往形式,从而建构课堂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自主发展设置空间,在单位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感受是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小组交流让不同的感受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样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普遍性问题呢?

1、学生参与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过程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交往心理,没有交往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之外。再一方面也是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造成的。

2、学习成果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交流后的班级交流,小组成员反馈的学习成果还不是群体学习的成果,还局限在个体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班级交流过程中难以听到:"本小组经过交流,我们认为……"的群体成果汇报。究其原因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小组成员或小组长还不能很好的整合每个成员交流的信息,代表小组展示的只能是自己的想法。

3、教师角色问题。从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巡视,并未很好的担当合作学习"引导――参与"的角色,只是蜻蜓点水地接触部分小组,起到维持班级小组交流秩序的作用。教师整体调控和蹲点参与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面对一年级以上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下面谈谈应对的一些措施: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如北师大版第一册《家》的教学,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在小组这个快乐的小家里说说自己的家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一年级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自主探讨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的生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合作学习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专题 合作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