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白日梦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白日梦人”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共5篇),供大家阅读。

篇1: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汪旭

(泰山学院政法系,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能力普遍较差,其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优化师资队伍等。

篇2: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C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42-03

一、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8月,笔者对安阳师范学院、泰山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等四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和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调研数据截止到毕业年度的7月底。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考研。全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人数较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也使得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课的设置普遍不够合理,导致毕业生在知识面和实际技能上与名校毕业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别,在考研复试中处于劣势。例如,泰山学院2009届毕业生中共有3位初试高分学生在考研复试中被淘汰。另外,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学生选择跨专业报考,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不及政治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扎实,他们在跨专业考研时,完全处于劣势。

第二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公务员考录制实施后,所有专业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且在公务员招录考试中,明确要求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并不多。因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上的优势,能够考上的是极其幸运的。如泰山学院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57.8%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其中只有1人被录取为公务员,有2人被录取为选调生,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第三是去企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还是要到企业去就业的。但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内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低于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去企业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206月,笔者对泰山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等四院校毕业生共95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当被问及“求职中,最缺的是什么?”时,有68.4%人选择了“行政管理的应用技能”一项。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9月,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达308所,再加上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近专业的院校,总共有400多所,这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总量剧增,而这一时期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却没有相应增加。

2.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实施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实现直接就业的巨大障碍

在旧的体制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专业对口,有着较扎实的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在公务员“凡进必考”的招录制度实施之后,由于公务员招考竞争日益激烈,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职位共9275个,招考人数共15526个,其中标明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有150个,招考人数为300人,约占总人数的1.93%。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职位中,中文、法律、政治学等专业也可报考,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可替代性”,只有深圳海事局、国家行政学院等部门招收的16个职位(共计16人)只限行政管理专业…。而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和录取比例达到了85:1,个别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和录取比例达到1000:I以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并不具备优势。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通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体现不出优势。比如,其写作能力不如中文专业,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如文秘专业。

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教与学的针对性不强

从25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会导致诸多的后果:其一,预定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在25所院校中,提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5所,就本科层次而言,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其二,由于在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说明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通常是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杂烩”,导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其三,对培养对象所适用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自身的特色,学生既不知道要学习什么,也不知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

4.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导致毕业生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第一,基本原理类课程过多。在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基本原理类课程过多的问题,培养学生行政能力与技术技能方面的课程过少,特别是研究方法、政策分析以及经济学类课程相对比较弱。例如,泰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共104学分,约占总课时量的68%,其中政治学课程共27学分,占总课时量的17.6%。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多数是从政治学等文史专业脱胎而来的,政治学等理论课专业教师较多,从而出现了基本原理类课程特别是政治学课程开设较多的状况。

第二,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行政学专业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将其归人公共管理学科之中。这一调整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资金和实践场所的限制,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少,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四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占总课耐的比例基本上都在IO%左右,如泰山学院为10%,内江师范学院为9qo。即便这样,占比重很小的实践教学课时也难以得到保障。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外出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并且实习时间的安排也不尽合理,多数学校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一时期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实习。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验设施。例如,泰山学院想筹建一个办公自动化实验室,但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一直没能如愿,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虽然各院校都安排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多数院校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以上情况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理沧知识扎实,而技能知识不足的问题。在知识结构失衡的情况F.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因此,导致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来政治学或历史学等专业转过来的。这部分教师普遍缺乏行政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知识。例如,某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从开始招收,此专业隶属历史系,教师多是历史专业出身,对行政管理专业不甚了解,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让他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二是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不过,这些硕士生或博士生中的不少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专业基础知识不牢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这两部分师资均存在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没有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他们很难将艰涩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最终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削弱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就业信心

第一,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此,应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职业的选择一定要与个性相匹配。同时,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努力迈进。

第二,要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多渠道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如可请用人单位来校作讲座,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指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邀请校友、用人单位代表与学生会面、举办讲座以及利用各种媒体开办就业专栏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从我国当前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来看,只有那些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因此,应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功能类型定位和市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育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谓高素质是指诚信、积极、勤奋、创新、刚毅和宽容,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厚基础是指通晓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强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包括演讲、写作、计算机应用及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技能,核心应用能力包括学习、决策、组织、沟通、协作、公关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可简单照搬重点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构建“厚基础、精模块”的课程模式。所谓“厚基础”,是指要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学生打牢专业素质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精模块”是指学生在完成对基础课模块的学习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求职需要,选修某一个或两个方向模块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小方向模块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出灵活性和自身特色,应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力求精,而不求全,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例如,可根据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开设社区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企业事务管理和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等模块课程,从而使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各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情况:1)社区管理模块。可开设物业管理、社区社会工作和第三部门组织管理等课程。2)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可开设企业行政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3)教育行政管理模块。可开设教育行政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4)民族地区事务管理模块。可开设民族学、民族事务管理、民族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发展等课程。5)公务员考试模块。可开设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31。

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环节。为此,我们应在抓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应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和方案策划等环节,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实验室开展软件模拟现场办公,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在线业务处理、召开视频会议、论坛交沆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以激发学生了解时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他们参加公务员“申论”科目的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反馈,根据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查评价,总结反馈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要积极争取在相关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派遣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行政见习、观摩、实习和社会凋查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厢技能的能力。

5.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应采取引进人才和聘任兼职教授等方式,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引进人才时,要优先考虑具有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改变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还可聘任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来授课,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应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选送一都分专职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或是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要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篇3:浅谈边疆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浅谈边疆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核心竞争力天高等院校获得竞争优势、促进办学水平升级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锐利武器.构建边疆地方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诸要素与内地高校相比处于相对劣势,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旨在探讨此类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可能性及其理念、思路、途径和方法.

作 者:刘勇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云南,文山,663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边疆地方院校   核心竞争力  

篇4:浅析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浅析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建地方院校 法学教育 目标定位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梧州学院地处广西梧州,于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法律系同年成立并于9月开始招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系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梧州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在众多的新建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梧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希望能探寻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目标应合理定位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法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法学教育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关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定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法律专业院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简单照搬政法院校和重点大学法学院系的现成方案,而应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本校的其他学科资源等等),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法律服务人才需求量递增的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作为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既要熟知国内的法律法规,又要熟练掌握东盟一国甚至多国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又要有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还应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梧州学院法管系可以利用本校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设国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东盟法律课程、东盟国家语言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挥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地区优势,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科学与合理

法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次序的设置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新建地方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教育部规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并不是法学教学课程的全部,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还可以结合本校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特色来设置其他的课程。

首先,强调的是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这是开办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能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及了解国家的几大部门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应该注意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法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技巧、庭审艺术学、公司企业法律实务、非讼处理、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应当适当的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合。当前,在我国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一些与司法考试良性对接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司法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科目,适当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第四卷所考核的主观题部分,采用案例题、材料分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文书撰写能力。

最后,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二)课程次序的设置

课程次序的设置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循序性,即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等等。第二、三学年开设法学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并按照先实体后程序、先国内后国际、先综合后具体、先主干后支脉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法学理念的形成和法律思维的培养。第四学年则主要开设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地方特色经济的法律服务需求。

梧州学院法律系的课程设置,原来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地方。如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在实践中用得很少的部门法课程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也出现有将实体法置于程序法之后,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后等等课程次序安排混乱的问题。近年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逐渐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多开设一些能形成的专业特色的课程,以及利用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条件,开设越南语、泰国语、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

三、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如何教为关注重点,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较好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并使学生本人的经验得到肯定和充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不能忽视,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也不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分析。

2.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

第一,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

第二,设立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进行案件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法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各种诉讼角色,可以模拟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庭辩论能力。

第三、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体会和掌握办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法律适用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组建相关实验室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院校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要把好教师引进关

首先,引进教师的数量要适中。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课程及一些选修课程,一般来说需要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其次,提高引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法学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学历学位不应成为师资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更多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甚至要敢于引进法律实务娴熟而理论功底不很突出的人才,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允许兼职形式。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职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法学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到著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或者是一段时间的进修、访学或者是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

(三)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

法学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应适当参与法律实践,鼓励教师到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兼职从事律师工作、仲裁员工作,或者是选派教师到法院、检察院等实践单位挂职。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队伍从“单师型”向“双师型”转变,增加教师的实践机会,拓展教师的实践视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梧州学院法律系在刚开始成立时,只有6名教师,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增加到了近20名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首先,教师数量有了合理的配置。其次,教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基本上都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且都是拥有律师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然而,因为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师资队伍的整体职称结构偏低,这是目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最迫切的任务。

篇5: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思考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思考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现状,分析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措施.

作 者:王声革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产管理处,福建泉州,362000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423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   利用率   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