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故事

落水小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落水小狗”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澳洲留学故事(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澳洲留学故事

所以在我刚到澳洲悉尼的时候,不但不敢买东西,甚至有点不敢吃饭。我和语言学校的同学在澳洲的超市里面转,用小本子记下每一样东西的价格。到晚上回家,我打电话给母亲兴奋的说:妈,我看了,就是土豆最便宜,1澳币一公斤。我妈就笑了:“1澳币算过来就是6块钱人民币,6块钱一公斤土豆还便宜”。然后她怕我担心,就又说:“你该吃什么吃什么,不要算钱”。

可到澳洲的前几个月,我和班上的所有中国同学,每到购物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在价格上面乘一个6。对于本地人来说,一袋10块钱澳币的香肠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但到我们购物的时候,下意识的一算:50块钱一袋香肠!算了,还是再看看别的吧。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是以5澳币,甚至是2澳币为标准购物的,超过两块的东西就不买。连主食面包都要挑昨天剩下的,能便宜一半以上。

老留学生们很多都不错,对我们也很照顾。这时候他们就劝我们这些新人:买东西的时候不能算,不能乘6,现在你人在澳洲就要用澳洲的思维方式。你们的父母也不希望你们这样的,等过段时间能打工了,钱就挣回来了。于是我们才慢慢放下了人民币兑换的包袱,购物的时候按照澳洲的物价水平来计算。这个时候,我的体重已经轻了十斤,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减肥失败,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体重那时候大概是130,现在则是180斤。

除了买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饭。上大学之前,我做家务无非就是扫地拖地,收拾厨房阳台。从来没有动过锅铲,就算有机会,父母也总是说:考大学是最重要的。再后来上了大学几年时间都是吃食堂,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要做饭的一天。现在我国内的许多朋友都已经结婚,婚后为谁做饭吵得不可开交,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这个:不跟父母住了才发现原来饭是需要做的,不是看着电视,饭菜自己就跑到桌子上的。

我当时最喜欢或者说是只会做的一道菜是先把郫县豆瓣酱放到锅里用油烹热了,然后把白菜土豆之类的放到里面炒,所以炒出来一盘子都是红的。

刚到澳洲时候,我住在悉尼的Croydon Park。我的房东,一位北京大姐,刚开始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感觉这个小子肯定很爱吃辣。后来她发现不对,因为连着多少个星期,这个小子天天都是一盘子红,原来是不会做饭。于是她就自己做饭的时候多做出一点,用塑料盒装着,到我上学的时候就让我带着当午饭。海外的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谓鄙视链,但也总有这种让人温暖感动的事发生。

因为班上的同学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我们这些北方的就请教南方的女同学,觉得她应该是会做饭的。结果她给我们讲了她的故事:一天她的老外房东突然看到屋里黑烟直冒,以为是失火了,赶紧叫几个房客准备救火。大家忙活了半天发现原来是这个女生把面包和鸡蛋放到微波炉加热,结果时间设得太长了,面包居然像木头一样的烧起来了。娶个南方老婆不用做饭的谣言不攻自破。后来这个南方女同学还真成了我的老婆,不过她现在已经手艺好多了。

当时我感觉比较会做的反而是东北的朋友。他们做饭用的就是一招:乱炖。有次我问乱炖有什么技巧。结果东北朋友跟我说:乱炖乱炖,你看什么好就往锅里整,最后炖熟了就行了。

真是大受启发,我回家以后就试验了一下,萝卜土豆西红柿,放点肉末,一炖就是一大锅,够几天吃的,就是有时候整不好有点泔水味儿,不像是给人吃的。

除了家里,另一个吃饭的地方就是大学食堂。这一点澳洲倒是和中国相似,每天中午,每个摊位前都排着大长队。买了饭之后,走半天也找不到能坐的地方,到处都是人,黑的白的一群老外,来自地球的各个部位。

老外和中国人交谈的时候是有分寸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还是带着面具的。但老外自己和自己人聊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开着各种玩笑,掺杂着各种街头巷尾的俚语。也是这个时候,我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聊天,反而能感觉到更多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有一次我听到邻桌的澳洲本地学生聊天,大概五六个人,都是20岁左右的样子。那个学生说:“我中午回家看到我哥们正睡在床上,我想过去开个玩笑,结果发现我女朋友正和他睡在一起。靠,管它的,我也不在乎。”周围人,包括他自己顿时一阵大笑。这件事如果换成是中国大学生,不是自己悲痛欲绝,估计就是要出人命了。

在学校食堂,中国留学生吃得最多的是学校特制的大号薯条。它的特点是每一根都有麦当劳薯条的四倍长四倍粗,而且总数也是麦当劳的四倍。但价格却和麦当劳薯条相差无几。正因为它价格便宜,不伤钱包,又确实可以吃饱。像我一样喜欢泡机房图书馆学生就把它当作工作餐,有时算上加餐,一天会吃两次以上。

不过什么东西也不能这样吃,而且是天天都吃,还一天吃好几次。所以我曾在食堂听到两个中国留学生的问候。“Peter,下课了,吃了吗?拿几根。”其中一个人的手里拿着一盒,就是这种特大号薯条。另一个学生赶紧客气:“不了,不了。我这是大学第二年了,吃这个都吃怕了。”

当时我还是刚刚入学不久。薯条放在嘴里虽然已经没有了最初吃起来那种外焦里嫩的感觉,但也不算是味同嚼蜡,算是基本满意。

学校食堂里的选择当然不只是薯条这一项。但总体来说无非是炸鱼汉堡三明治和披萨。还有一些号称是中餐,实为泰餐的份饭。有时候食堂里的人会变着花样琢磨一些新产品出来。这里面包括整个的土豆放在油里炸,连皮都不削。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曾经试过这一招,趁父母不在,把家里的土豆炸了当馒头吃。同我小时候一样,食堂厨师尝试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食堂还有一项发明是小披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特意尝试了一下。它的味道就好像是我去亲戚家吃的锅盔。嚼在嘴里感觉像是嚼石头。所不同的是厨师放了一些香肠和芝士在上面,这就是它为什么叫做小披萨。这个实验应该说是更失败,只出现了两次就退出了食堂舞台。

最可笑的是,到月末我做结算,计算怎么样在学校吃饭最便宜。原以为应该是在薯条上花费的钱最多,但最后一算却是花在学校计算机房的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上的钱最多。

平时为了写作业我经常会熬到午夜两点,没有作业的时候看书大概也会到12点左右。这个时候机房里格外安静,能有不到10个人。偏偏我的肚子老是不争气的响起来,“咕噜噜”。于是全机房的人就都转过来,看着我笑。其实之前算上早饭我已经吃过了三顿,但学校食堂大概下午5,6点就关门了,而且周围步行30分钟内没有任何一家小卖部。5点钟吃的晚饭,到大概晚上11点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等到12点左右的时候,我和朋友老何老赵老邹等人或者是一起回家,或者是在门口坐一会儿聊10分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必定要路过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一台是听装饮料,另一台是巧克力,维夫饼之类的小食品。第一台大家一般是不动的。有些人带一个水瓶装着茶之类的饮料。像我们这种省事省钱的就直接在机房旁的饮水池解决。但饥肠辘辘的我们怎么也拒绝不了第二台机器里面各式各样的小食品。那感觉就好像我们刚来的时候舍不得下馆子,看着学校池塘里的大白鹅流口水一样。

往往是某一个人先动摇了。他走过去,扔下几枚硬币。一袋巧克力或是薯片之类悄无声息的落在售货机底下。他拿起来,看到纸袋上写着:共100克。他于是知道了“悄无声息”落下的原因,空气阻力太大。但他马上就忘记了自己的饭量,一般是600克。所以当他手里拿着空空如也的袋子的时候,他才开始后悔应该吃慢一点。几乎是在这第一个人大嚼的短暂10秒钟,周围所有的人都开始往售货机里投钱,看到别人吃东西,大家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但也都是一吃就后悔了。一袋薯片看着挺大,其实都是空气,真正的粮食还不到一口。

就在我们准备拒绝自动售货机的时候,学校好像是故意作对,添了一种新食品。这种新食品简单形容就是一个烧饼大小的饼干。投完硬币以后,这个饼干落到售货机的底部,能听到很明显的“当”的一声。吃到肚子里也稍微有一点饱的感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食品成了抢手货。不单是中国学生,甚至连老外学生到了机房也先买一个“烧饼干”,放到书包里存着,就等着晚上11点拿出来吃。

这两天我去这边一个大学,看到这种饼干仍然健在。

大概就是因为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夜宵上的财政超支。分析出原因之后,第二个月我先到超市买了一个家庭特惠装的大包饼干,早晨上学就掏出一部分装到书包里面。等到晚上11点半,感觉肚子马上就要叫的时候,我掏出饼干,然后听到机房里同时响起一阵“噼噼普普”的撕塑料袋声,班上的同学不约而同的纷纷拿出萨其马巧克力等等,然后大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大嚼。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留学时代我做错了很多事,所以其实也承受了不少后果。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留学经历,一直待在国内,我可能确实不会做错那么多事,但有些事情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而“明白”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前进的基石。

留学对我来说的最大意义就是吃苦,吃苦之后的反省让我比之前活的更明白了一点,学会了脚踏实地的做人。所以很多认识的家长问我留学有没有意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留学的最大意义是给孩子一个离开父母,独自承担责任,独立成长的机会。

篇2:澳洲留学故事

留学的最大意义是给孩子一个离开父母,独自承担责任,独立成长的机会。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在欧洲留学的故事吧!

以前央视曾经放过一个叫《在悉尼等我》的连续剧,因为我在悉尼留过学,家里人拉着我看了几集。看过之后我感觉这剧基本是蹲在家里胡编出来的。

其实对于留学生,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许多反映澳洲留学生的新闻或是小说都喜欢剑走偏锋,故意夸大甚至编造事实来,主要目的是吸引读者。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说法叫做“留学垃圾”。我记得当时关于“留学垃圾”的讨论影响很大,即使是现在还是偶尔人提起这个叫法。所谓“留学垃圾”大多指那些家境富裕的留学生,到国外以后不知道学习,一天到晚买好车追女生,赌博甚至加入帮派等等。

我想说,首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出了国才会这样,在国内这些纨绔子弟的生活绝对要比国外奢华的多。出了国,没了社会关系罩着,光是手里有钱,反而有所收敛。再说,这些留学生的比例,至少在我身边,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用这五十分之一的人群的行为去评判其他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显然是不太公平。最后说这部分留学生的年龄,其实大多不到20岁,他们自己很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觉得好玩,又没有父母在身边做引导,所以做出很多出格的事。

我认识的一个这样的留学生是北京人,他们家是我哥的朋友。因为他先到的澳洲,后来我飞去悉尼的时候,他们家人就说让我好好照顾他,又给了我一个小包,说这里面是给他带的感冒药等等。那个小包用黑色的胶带缠着,非常重手,但当时我很单纯就塞到自己行李箱里了。

等我的飞机到悉尼的时候,机场警卫感觉这个小包很可疑,就让我打开看,结果一打开,里面全是盗版盘,各种游戏,我至今还记得有“猪兔大战”,难怪那么重手。当时我脑袋嗡的一声,完全是故作镇定。盗版盘好像是一张要罚5000澳币,几年后有个中国学生拿电饭包往澳洲带《蜘蛛人》的盗版电影,结果被罚惨了。当时我心里这个骂,气这家人挖了个坑让我钻。

还好可能是因为盗版盘上都是中文字,机场人员看不出是什么,所以他就又塞回了小包里,给我放行了。放行前他还把我带的一些感冒药打开,确认了一下是否是违禁药品,这才我让过去了。当时我真是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我见到那个留学生的时候,把小包给他,他完全没有感谢的意思,反而和我聊什么过两天我要买个游艇玩之类。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跟他联系过。几年后,他因为缺勤太多,被学校开除了,签证也没了,就回国了。

类似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我在火车站亲耳听到有留学生给他爸打电话说赌博输了几十万,他爸则说过两天给他打钱过来,不用着急。还有我留学时候,勤工俭学工厂打工时候,一个高中生,在新西兰留学时候,他就买了几辆好车,他说很便宜。其中一辆宝马他很喜欢,于是海运来了悉尼,其他在本地卖掉。他说这种事在新西兰很平常。

Macquarie大学校园

这就是影视作品里面时常出现的留学生形象,其实和真实的普通澳新留学生相距甚远。在这里想说说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的故事,我们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普通人,出国留学的钱是靠父母积攒出来,下了很大决心的。

十年后,当我和家人回首,感觉正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拒绝与人交往,懒散不知上进,成长为了一个乐观努力的人,在毕业后的十年间,我尝试过多种行业,后来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做手机app的开发。十年前的我大概怎么也想不到,现在我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和客户谈合作,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当年我的梦想则是:我要找一份不和人说话的工作。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性格,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三岁,我和老婆刚刚带他来到悉尼,想让孩子在这边上幼儿园。有很多故事,我会单独开一篇来说说。题目叫《三岁孩子眼中的澳大利亚》

关于在澳洲留学,同样有很多故事可说,今天先说一个最日常的,吃。中国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说明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从一家人吃什么饭就能看出这家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在我留学时候,我家算是中产偏下阶级,如果从吃上反映出来就是如果我父亲提出:今天到饭馆吃一顿怎么样?我母亲就会说:一个拍黄瓜10块钱,我去买斤排骨,咱们自己回家炖。

篇3:澳洲留学故事

我也算是外嫁女一个,老公是澳洲人,结婚也有近4年了,外嫁故事,包括我的在内,都在谈和老公的恋爱有多么的好,多么的与众不同,我们的生活多幸福。但在这些美好的一面的背后,是很少有人知道或愿意承认的只有自己才能承受不大好的另一面。

外国人也是人,到了国外也要生活。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爱情故事,我不禁提出疑问,故事都写得很好,但作者们很少有提自己现在在异国干什么,做什么工作的,怎样融入社会的,将来的远大志向,等等。作为一个嫁了外国人的女人,我认为当你嫁了那个人以后,你已经做出了牺牲,牺牲了你以前所熟悉的朋友,生活环境,工作,甚至人生目标。虽然所有的这些牺牲换来了爱情,但爱情是不能当饭吃的,下一步是要找回自我。

我之所以有资格发言,是因为我已经经历了这些才找到自我的,也想和大家分享,特别是那些很想嫁外国人或已经嫁外国人的同胞们,嫁人是开始,将来你的路怎么走,是你是否能真正获得幸福的关键。

刚来澳洲时失去了自我……

刚刚从大学毕业,心里有着满大的抱负,想做一番事业的22岁的我,和老公结了婚2个月,就来到了这个澳洲西部人口只有7、8万的城市, 地方很清静,但就业机会也很少,我整天闷得不行。生活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除了老公,谁也不认识,对这里的习俗也不适应,语言上没什么障碍,但心理上还是有自卑感的,比如发音没有当地人纯正,没有工作,不熟悉地形,而且对未来也是很迷惑的,等等。

老公对我很好,他是个普通的职员,不是有钱人,又买了房子,为了节约开支,我们要把房子的一间房租出去。买衣服,都是去二手商店买,不过那时再差,好在我们有比较好的车,没事可以去海边兜风。生活虽然清苦,但老公对我很好,从没埋怨过养我,也从没给我过压力,但我是不喜欢让人养的自立的女人,初来乍到,找不到工作的我非常的受打击。我那时很迷茫,才22岁,刚刚开始新的社会生活,我难道就会被困到这个小镇上,靠老公养一辈子吗?我的将来的梦想究竟怎么才能实现啊?

来澳洲的头3个月,我是这样度过的。起先是惊喜,可以和自己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了。到出去玩,尝试不同的东西,然后是担心,我的下一步怎么办?总不能整天在家吧!老公白天去上班,我就在网上泡,和老朋友聊天,讲述见闻。老朋友们都羡慕得不得了,但我的孤独无助和恐慌又有谁知道呢?网上和朋友聊天装的高兴,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罢了,中国人不都是爱面子嘛!后来,我对生活就越来越没有兴趣了,每天都是重复着昨天,收拾房间,看电视,上网,做饭,偶尔去公园或海边……我觉得我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一事无成的家庭主妇。没有梦想,没有抱负,对生活失去激情的平庸的主妇……

正在我这么失落的时候,一件事发生了,改变我的处境,我的永久居民签证拿下来了。说明,我可以开始工作了。我刚来澳洲是持有旅游探亲签证的,所以不能工作,现在拿到永久居民签证,说明我可以工作了!我激动万分。记得我的签证是12月批下的,圣诞节一过,我就开始找工作。我起先对自己蛮有自信的,我的英语听说都没有问题,再加上刚刚拿到的澳洲本科学历,主攻市场学和IT,我想找工肯定不是问题。

但我错了,小镇失业率是全省最高的,有好工作的人都一干就干到退休,剩下的工作只有低薪的工作。不过我还是幸运的,由于语言的优势,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微软网络技术支持的工作,不过薪水很低,一小时8块钱。工作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周六日休息,所以总体来说还算可以。我当时可高兴了,觉得这是离自己独立的又进一步。我的心情也好多了。那个月,我用我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条 baffulo的牛仔裤,心里可高兴了。

就这样,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我也开始认识一些中国朋友。这些中国朋友大多是中国移民,来澳1-3年不等,他们所讲的澳洲让我又一次失去希望。我在工作中认识了38岁的萍,他在国内时是搞IT的,说出国前,月薪都达到2 万人民币了。到了澳洲,3年了,刚来时,没有工作,找不到工作,所以和老公双双去读书,拿了MBA,还是找不到好工作,现在和我干一样的工作,一小时8 块钱,一个月1000美金左右的收入与国内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我曾经向他请教找工作的心得,后来发现,他很消极,觉得像我们这样的移民找到好工作根本不可能。慢慢的,我疏远了他,因为我还是对我自己抱有信心的……

讲到这里,我只想说明一点,嫁了外国人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前面的路还长着呢,对很多中国女性来说,语言和文化是最大的障碍。上面说到的40岁的女人,不会英语,嫁老外,生活美满,在我看来只是童话故事罢了。首先, 40岁女人,人生的大半辈子,都在中国度过,中国思想已根深蒂固,首先让他们去接受西方文化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再加上语言障碍,年纪大,学语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西方人很重视思想感情交流的,不懂语言,连日常生活用语都是互相猜来猜去的,怎么表达感情?最后一点,这些障碍都会导致很难融入社会,不能自食其力,对于生活的选择也就少之又少了……

嫁人只是生活的一方面,是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所有,如果你觉得如果嫁了外国人,有可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就再考虑一下吧。我知道很多人都会高估自己,尽量编一些骗自己的话,也说服自己,因为嫁外国人对他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他们可以牺牲一切。不过真的要三思后行啊。跨国婚姻不是都那么美好的。甚至可以说,不美好的比美好的更多。

篇4:澳洲留学故事精选

悉尼和墨尔本是澳洲两个最大的城市美国投资移民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得很加成时间长了你也许会发现在闹市区中国留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但是他们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况大不相同.

那时候的留学生大都是出生于工薪家庭加成没有足够的经济方面的支持所以他们都毫无例外地要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为自已挣够下一年度的学费和生活费.

尤其是初到澳洲的新生人地生疏语言还没有过关加成只能做一些诸如餐馆切肉洗盘子、木工房给人家打下手一类的粗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哪里还有闲空去逛街?故事的主人翁---弗朗克就是从洗盘子开始他的打工生涯的.

澳洲的店子都是私人开的.雇人也是恰到好处.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要想闲一会儿.除非你自己是老板.

虽说弗朗克的任务是洗盘子.但是哪里有这么多的盘子好洗.所以厨房里的杂活都得干.

除了大厨以外.还有二厨和三厨.谁的吩咐都得买账.

如果手头空下来.还得去剥三厨的洋葱.否则.你就等着瞧吧.

一天就这样马不停蹄地转陀螺.转得你头晕眼花不说.回到学校以后还得小跑着到电脑房去查找到哪个楼里去上课.

直到坐在教室里.才发觉腰已经直不起来了.

刚到澳洲.穷学生买不起汽车.一般都是蹬着自行车来回跑.

有一回.弗朗克的自行车半路爆了胎.他顿时就傻了眼.

要是在国内.修车的摊头十步路你能碰到三个.可澳洲你到哪里去找?没办法.只好扔下车子一路小跑.

但是店里的规矩很严.迟到了就等于丢饭碗.

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店里.还是晚了十几分钟.进厨房一看.活儿已经被别人顶了.

本来过去都是到店里以后大厨给些下脚料当饭吃的.这一回只能饿着肚子往回走了.

过了几天又找到一份切鸡的工作.任务就是将杀好的整只鸡大卸八块.将大腿、翅膀、胸脯这些零件分门别类摆放好.工资自然是计件.

多劳多得.哪一个不想多干?只见操作间里刀光闪闪.所有的人都把大眼珠子瞪在刀尖上.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只听得吱啦吱啦的声响.不一会就眼花缭乱.

心里愈慌.刀愈不听使唤.勉强干了一个星期.钱没有挣到多少.手上却多了两个口子.心想实在不是这块料.只好又去干他的洗盘子的老本行.

弗朗克是在国内读完了大学.又工作了两年以后.才到澳洲来留学的.他们这一拨人都是70年代出生.体验过生活的艰辛.学习也非常刻苦.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但是没有去做白领.照旧打他的工.而且做的是清洁.也就是扫院子刷厕所.这种活.在国内是农民工都不愿干的.怕被别人看不起.

但是在澳洲.只要你是从事诚实的劳动.干什么都一样受到尊重.

每年的圣诞节.公司的员工都要聚餐.弗朗克收到的请帖就有一把.大小公司无不热情相邀.将他当自己的员工对待;而且干清洁这一行.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所以他乐此不彼.一干就是两年.

篇5:有关澳洲的留学故事

在澳洲的3个多年头里,我们与家人万里之隔,对家人的那份思念就成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块儿地方。其实大部分出了国的孩子都会发现,以前在国内每当遇到各种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是想办法出去跟朋友、同学聚餐,往往都会忽略自己的父母。然而出国以后,才发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何在。

因为澳洲的季节在春节期间是与国内完全相反的,每年2月份左右的时候正是澳洲的夏季,气温在白天仍能达到30多度。所以,也是因为这样的季节差异,第一年在澳洲过年的感觉还是很特别的。记得那年的春节前一周左右,我跟小伙伴们还是各自照常上课、下课,直到有一天,接到父母的电话询问我们如何准备过年的时候,才感觉春节真的要来了。但是,因为在堪培拉并没有过多的华人是常住居民,所以不会像悉尼、墨尔本那样,几乎每年春节期间都在唐人街举行一些灯会,或者舞龙舞狮的表演。但是每个华人、留学生也并不会因此感觉到孤单,反而大家会更有凝聚力的一起去欢度这样传统的节日。

记得当时我是住在寄宿家庭,房东是一位泰国妈妈和一位澳洲爸爸,他们也是因为长期接待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所以对于各国的一些风俗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泰国也有很多人跟中国的习俗一样,过农历的春节。起初我并没有特别在意,以为他们不会记得这样的节日,但是突然有一天放学回家,房东妈妈把我从房间里叫出去,她说:“马上就是中国的农历春节了,这应该是你第一次在国外过年吧?”我当时还有点懵,根本没有思想准备房东会突然这样问我,“确实,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也是我度过的最特别的春节了”我欣喜的说。这时,她从背后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礼物,是一只澳洲的袋鼠玩偶,说:“也不知道该送你点什么礼物比较好,送你一只袋鼠,希望它能陪伴你在今后的留学生活的每一天,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你能在澳洲过的开心。”说实话,当时我确实非常地惊喜,从房东手里接过来礼物,发自肺腑的感谢了她,那么有心的特意给我准备了礼物。而且,在那天晚饭的时候,我们也一直非常愉快的在沟通她当年留学来澳洲时候的情况,还跟我分享了她以前想念家人的时候是如何自己安慰自己的。不仅如此,在吃完晚饭后,她还特意的提醒我,记得跟远在国内的父母打通电话,也顺便送上她的祝福。所以也是通过了我房东的这个举动,让我感受到澳洲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他们对于留学生发自肺腑的关怀。在澳洲的生活中,虽然不能在节日里当面给家人送上祝福,但我们的心是时刻与家人连在一起的,我们不会因为身处国外,而忘记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传统。

后来,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又跟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庆祝了春节。大家一起在唐人街采购食材,一起聊着各自家乡的习俗,而且也有幸在那天一次性的听到了好多地方的方言,因为大家都在准备好晚饭后,特意跟父母打电话,炫耀着大家的劳动成果。也许我们吃不上热腾腾的年夜饭,也没有办法与家人相聚一堂,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也正是因为过节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反而有的时候会让我们更加觉得亲情的重要。

1.澳洲留学故事

2.澳洲留学故事

3.我的澳洲留学故事

4.在澳洲留学护理的故事

5.澳洲留学故事精选

6.澳洲留学的故事

7.我的澳洲留学故事

8.澳洲难忘的留学故事

9.澳洲留学的伤心故事

10.留学生澳洲买房的故事

篇6:关于澳洲留学的故事

澳洲留学故事

澳洲留学故事:中国普通女留学生在澳奋斗当上董事长

祁岳来澳大利亚已有25年。在这25年里,她从一名普通中国留学生成长为颇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建筑商。

除担任澳大利亚房地产企业B1集团的董事长外,祁岳还担任世界侨商会副监事长、澳大利亚华人公益金信托人、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等职。

祁岳接受记者专访说,在澳大利亚经商,“实际上是在积极地为澳中两国贸易作贡献”;担任各种职务,也是“为澳中两国关系筑建坚实的桥梁”。

祁岳经常往返于澳中两国之间,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慨良多。“想想中国这25年的变化,非常大,很了不起。我刚来澳大利亚时,感觉超市里商品丰富。这些年回到中国,感觉中国与澳大利亚调换了位置,中国超市里的商品(比澳大利亚)更丰富”。

回忆起在中国的学生时代,祁岳说,学校食堂一份青菜卖五分钱,她与同学难有机会出去“搓一顿”,一来兜里没那么多钱,二来街上没那么多餐馆。“现在,同学聚会可选的餐馆特别多。聚餐后,大家都争着买单。”祁岳看到在中国的亲朋好友的工作与生活都在不断改善,感觉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增高。

25年前祁岳去澳大利亚商店买东西,会被售货员当成日本人;当售货员得知她是中国人时扭头便走,歧视的眼光令人不堪。“那时我们出国留学,除了要应对经济压力外,还要承受各种精神压力”。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让我们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深受鼓舞,更加理直气壮,”祁岳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国家一些行业的发展,比如旅游、教育和房地产等。”

经商之余,祁岳在澳大利亚大力支持举办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也邀请国内优秀演员赴澳演出,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些年来,我们在澳大利亚经商,希望回馈当地社会,同时也愿意多回馈祖(籍)国,为澳中关系筑建坚实桥梁,增进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在澳大利亚弘扬中华文化。”

在家庭内部,祁岳非常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她有三个孩子,都在澳大利亚出生长大,但她没未放松对孩子们汉语学习的要求。“从小我们就教育他们,汉语一定要学好,我们坚信未来将属于中国”。她最大的孩子即将报考大学,有意选择与亚洲研究相关的专业。

相关专题 澳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