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

泊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泊风”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共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

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

成本会计在旧中国只是粗具雏形,在新中国才有巨大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国培育了数代成本管理人才,且其中不乏校校者,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并不曾在理论上充分反映。相对地说,成本会计在理论上不仅先天不足,并且后天失调,这从数十年一贯的成本会计教材可见端倪。约言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关于成本会计的理论阐述就是错误的,此后半个世纪中略有修补,但抱残守缺的基本思路末变。本文仅先就阐述成本理论的起点即基点略抒己见。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学科都是一个概念系统,它并非概念的堆集,而是按客观逻辑依次展开。《资本论》就是从商品二重性--价值--交换--货币--资本……依次展开。半个世纪以来对成本会计的论述自不例外:这些教材都不约而同地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从价值引向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由于成本不包含剩余劳动,于是从社会必要生产费引向成本本质。但都讳言成本!不直截说出成本是什么,回避给成本下定义。历史上大概只是唯心论的佛教禅宗讲顿悟,才主张第一义不可说。科学不能这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l卷第5章阐述劳动过程时,就引用 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心制造工具的动物。相形之下,一些成本文献老是从抽象到抽象,因为本质或实质终归是抽象,似乎在做文字游戏。

这些教材的作者对成本的本质或实质并不一定了然,当叙述到损失性费用时便破绽立见。许多文献将废品损失之类一律称为损失性费用,并不考察这些损失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是否是正常的、必要的,能否避免的,都顾名思义地认定为非必要生产费。

上述教本就写道: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虽不形成产品价值,也需列入产品成本。・…¨必须严格控制。这种不考虑生产力水平、对损失一律视同非必要生产费,主张严格控制,要求损失和消耗越少越好的片面观点,对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只能有害无益。

不妨设想,某种废品损失在当今生产力条件下是正常的,必要的;为了坚持严格控制的理论指导,生产中很可以一味精工细作,因而废品确实可能下降。但是为此精工细作的所费往往超出降低废品的所得。物料消耗也是如此,例如机械运转要添加润滑油,多加固然浪费,如果一味控制,添加过少便会导致部件磨损,甚至出现大事故。固定资产寿命以及炼钢炉龄也不是越长越好,明眼人都清楚,可是一些成本教材中却孤立、静止地重复严格控制的说教,这不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吗引以上只不过是就成本论成本,省小失大。事实发展还不尽如此。深圳有一家南方玻璃公司,公司股票上市称 深南玻,在筹备股票上市时公司废品达40%以上。公司管理层居然宣称:必须坚持高废品率,赢得信誉,以便出口获得优价。这远不是传统的严格控制观念,也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就信誉,优价来看待废品。小荷刚露尖尖角!这正是一种成本管理的新视野,而成本会计理论是否值得更新呢!

此外,如百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及可控制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都是一对对辩证概念,其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如辅助车间的若干种分配方法之间,分明存在辩证的联系和关系。

不妨顺便指出:上述三对辩证概念即六个成本名词或术语在中国成本文献中,往往不称成本而称为费用,如直接费用等等。成本与费用混淆不清。而且用费用表述成本的频率高得多川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换言之,费用不应计人产品成本。可以认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开端,但两则对成本和费用的区分作了不正确的表述,只好另文讨论。这里只简述西方对二者的区分:成本是有效的成本 (un-expired cost),是可以计人库存 (当作资产)的成本 (inventorial cost)刊;而费用是失效的成本(exprired cost),当然也是不应计人库存并构成资产的成本。成本文献中构词不当的名词术语远不只上述,不赘述。

二、几点反思

(一)成本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抓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成本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 W=C+V+m, 令成本为k,于是: w=k+m,移项:k=w-m 也就是:成本等于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成本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成本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成本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成本。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本身的一个范畴。不仅指明是假象,并且正面指出,成本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的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资本论》第3卷第33页)。换言之,成本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资本借生产耗费的过程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但这种生产耗费与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关的。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借助从商品二重性人手来解说成本,从根本上是误会,从惟理上终于未能将成本是什么说明白。

(二)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成本。由于从商品二重性入手阐述成本,并由价值代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成本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然而这毫厘之差,却谬以千里。

马克思曾举工厂纺织棉纱为例,假定把棉花纺成棉纱的时候,每天115磅棉花中有15磅没有变成棉纱,而是变成了飞花。如果损失这15磅棉花是正常的,在棉花的平均加1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15磅棉花虽然不是棉纱的要素,但它的价值同形成棉纱实体的棉花完全一样,也加入棉纱的价值中。为了生产100磅棉纱,15磅棉花的使用价值必须成为飞花(同上书第3卷第232页)。由此可见,对飞花的损失,废品损失和其它类似损失,都应作如是观:即考虑平均加工条件。,也就是生产力水平。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工业社会,而生产力的提高总是和成本呈反比例而下降。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总是从代用和缩微以及上规模这三方面促使成本神奇般地飞速下降。代用的事例十分普遍,用玻璃纤维代铜线传输信息,用量少、成本低、传输的信息量多,几不可同日而语。缩微的典型是电子工业,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再从集成电路发展到第儿代的集成电路。如今不到手掌大的计算器在20世纪40年代居然是要占用两间办公室的庞大装置,因此它的生产成本以每下降90%的高速度展现出来。而以上诸方面的结果又使世界对铜、钢铁等传统材料的需求日趋下降,对节约世界非再生产资源又是好事。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去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成本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去的成本文献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认为,成本会计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成本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

l、对非必要生产费可以从加强常规管理,尽可能地谋求节约;

2、对必要生产费同样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

其一是从技术改造或革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必要费转化为非必要费;

其二是采用优化的途径,即便生产技术上不曾变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我曾在拙著《经济效益审计》(1991年改革出版社版)第3章后另增附录专广]讨论优化,并就单指标、双指标、多指标直至系统优化逐一举例。扼要说来:

(1)单指标。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任何技术经济指标如炼钢炉龄、设备、房屋使用寿命、废品率、实收率等都可从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因此所获的效益,从正负、得失之间权衡优劣。

(2)双指标。最直接的是从二者的权衡中取舍小失获大利的途径,此外可采趋利避弊的作法,例如锌矿石因埋藏不深导致氧化,以致浮游选矿中氧化矿难选,流失大而实收率低,而冶炼过程中氧化与硫化矿石并无差别,实收率都在90%以上。于是,在选矿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提高精矿品位,留待冶炼过程提高金属纯度,以减省有益资源的流失。退一步,产氧矿的`矿山总有未经氧化的硫化矿,而且总是氧化矿占少量。于是不妨尽可能提高硫化矿的精矿品位,使之与精矿品位不高的氧化矿混合,既达到约定的精矿品位标准,又降低了资源流失。

(3)三个相联的指标。这时相互比较权衡的因素既多,避弊趋利的思路更广宽。要言之,纳入考察的指标越多,更利于适用系统分析。补述一句:运用唯物辩证法,除了对单指标运用一分为二,其余是讲联系;归根到底,一一分为二仍然是考察分为二的双方的联系,分的目的是找到二,从而看双方联系。由此可见,优化讲系统分析,实际是辩证法。

三、生产二重性

看来从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人手来阐述成本,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并且因为忽视生产力水平对成本的决定性意义,从此脱离成本与生产力以及产品和市场之间依存制的联系和关系,局限于就成本论成本,使成本会计从理论上走向死胡同,因而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改革。正确的选择应政从生产二重性出发。生产过程既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过程,同时也是产品的形成过程。投入和产出是活生生的现实,彼此又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投人是为了产出,没有投入便没有产出;不求产出自然不会投入,无效的产出也使投人变成浪费。

从分析生产二重性出发,再从生产的耗费直接引出成本的概念和定义,从生产的目的和结果引向产品和市场。从此成本和产品再不是彼此分离、孤立的概念,永远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而这种统一中又以生产力为中间的基本连结链,这里包含双重意义:一是产品成本水平基本取于当前生产力水平,前者按后者的不断提高而呈反方向下降;二是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不取决于生产什么,关键是如何生产,说到底生产中是生产力为主导才将人、财、物的耗费转换特区财会为产品(劳务)的。这样的表述对第一、二、三产业都适用,是成本计算期有长(例如造林、房地产开发)有短(女助Ul工业),不容许人为地一刀切。《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计算朔规定为月、季、年;而《财务通则》又规定三项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缘于数十年来对产品成本的理解十分狭窄,几乎在理论上局限于工业产品的结果。对于十年树木的林业以及起码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三、五年的房地产开发业,如果不另作补充规定,便会使这类行业或产业在产品竣工或成材可以销售前数年无端在帐面上出现虚亏!

如上所述,从分析生产二重性,一方面从生产耗费引出成本,再从成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出成本本质,冉从本质与非木质部分的区分引出如上所述如何分别采取不同途径谋求降低不同部分成本的相应措施。仅就此而论,这样的逻辑顺序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符合从具体到坤象的认识进程。且再从成本的偶然性说起。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存在形式,产品成本涵盖的因素多,偶然的因素便多,最典型的是技术上的正负公差;可见实际(历史)成本乃是诸多偶然表现的综合。持传统观念的会计师往往坚持他们计算的成本是 准确无误的。不错,用他们计算的成本结算当期损益也会是准确无误的,但他无法说明其中某些成本项目或子目忽然升高或降低了。四此有人说,一些实际成本往往不如计划成本更具有代表性,原因之一是计划成本多少剔出了成本中若干偶然偏离的因素。由此可见,如果能完全剔除实际成本中的一切偶然部分,余下的必然部分便是成本本质,也就是不包括剩余劳动的社会必要生产费。我们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来得出成本本质,即正常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部分。从辩证观点看问题,生产力是变动不居的,既可以通双革来促生产力提高,还可利用各种方法来优化成本结构,从而达到降低必要费的目的。

篇2: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二)

马克思曾举工厂纺织棉纱为例,假定把棉花纺成棉纱的时候,每天115磅棉花中有15磅没有变成棉纱,而是变成了飞花,如果损失这15磅棉花是正常的,在棉花的平均加1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15磅棉花虽然不是棉纱的要素,但它的价值同形成棉纱实体的棉花完全一样,也加入棉纱的价值中。为了生产100磅棉纱,15磅棉花的使用价值必须成为飞花。由此可见,对飞花的损失,废品损失和其它类似损失,都应作如是观:即考虑平均加工条件。,也就是生产力水平。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工业社会,而生产力的提高总是和成本呈反比例而下降。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总是从代用和缩微以及上规模这三方面促使成本神奇般地飞速下降。代用的事例十分普遍,用玻璃纤维代铜线传输信息,用量少、成本低、传输的信息量多,几不可同日而语。缩微的典型是电子工业,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再从集成电路发展到第儿代的集成电路。如今不到手掌大的计算器在20世纪40年代居然是要占用两间办公室的庞大装置,因此它的生产成本以每10年下降90%的高速度展现出来。而以上诸方面的结果又使世界对铜、钢铁等传统材料的需求日趋下降,对节约世界非再生产资源又是好事。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去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成本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去的成本文献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认为,成本会计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成本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

1、对非必要生产费可以从加强常规管理,尽可能地谋求节约;

2、对必要生产费同样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

其一是从技术改造或革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必要费转化为非必要费;

其二是采用优化的途径,即便生产技术上不曾变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我曾在拙著《经济效益审计》第3章后另增附录专广]讨论优化,并就单指标、双指标、多指标直至系统优化逐一举例。扼要说来:

单指标。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任何技术经济指标如炼钢炉龄、设备、房屋使用寿命、废品率、实收率等都可从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因此所获的效益,从正负、得失之间权衡优劣。

双指标。最直接的是从二者的权衡中取舍小失获大利的途径,此外可采趋利避弊的作法,例如锌矿石因埋藏不深导致氧化,以致浮游选矿中氧化矿难选,流失大而实收率低,而冶炼过程中氧化与硫化矿石并无差别,实收率都在90%以上。于是,在选矿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提高精矿品位,留待冶炼过程提高金属纯度,以减省有益资源的流失。退一步,产氧矿的矿山总有未经氧化的硫化矿,而且总是氧化矿占少量,

于是不妨尽可能提高硫化矿的精矿品位,使之与精矿品位不高的氧化矿混合,既达到约定的精矿品位标准,又降低了资源流失。

三个相联的指标。这时相互比较权衡的因素既多,避弊趋利的思路更广宽。要言之,纳入考察的指标越多,更利于适用系统分析。补述一句:运用唯物辩证法,除了对单指标运用一分为二,其余是讲联系;归根到底,一一分为二仍然是考察分为二的双方的联系,分的目的是找到二,从而看双方联系。由此可见,优化讲系统分析,实际是辩证法。

三、生产二重性

看来从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人手来阐述成本,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并且因为忽视生产力水平对成本的决定性意义,从此脱离成本与生产力以及产品和市场之间依存制的联系和关系,局限于就成本论成本,使成本会计从理论上走向死胡同,因而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改革。正确的选择应政从生产二重性出发。生产过程既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过程,同时也是产品的形成过程。投入和产出是活生生的现实,彼此又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投人是为了产出,没有投入便没有产出;不求产出自然不会投入,无效的产出也使投人变成浪费。

从分析生产二重性出发,再从生产的耗费直接引出成本的概念和定义,从生产的目的和结果引向产品和市场。从此成本和产品再不是彼此分离、孤立的概念,永远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而这种统一中又以生产力为中间的基本连结链,这里包含双重意义:一是产品成本水平基本取于当前生产力水平,前者按后者的不断提高而呈反方向下降;二是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不取决于生产什么,关键是如何生产,说到底生产中是生产力为主导才将人、财、物的耗费转换特区财会为产品的。这样的表述对第一、二、三产业都适用,是成本计算期有长有短,不容许人为地一刀切。《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计算朔规定为月、季、年;而《财务通则》又规定三项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缘于数十年来对产品成本的理解十分狭窄,几乎在理论上局限于工业产品的结果。对于十年树木的林业以及起码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三、五年的房地产开发业,如果不另作补充规定,便会使这类行业或产业在产品竣工或成材可以销售前数年无端在帐面上出现虚亏!

如上所述,从分析生产二重性,一方面从生产耗费引出成本,再从成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出成本本质,冉从本质与非木质部分的区分引出如上所述如何分别采取不同途径谋求降低不同部分成本的相应措施。仅就此而论,这样的逻辑顺序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符合从具体到坤象的认识进程。且再从成本的偶然性说起。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存在形式,产品成本涵盖的因素多,偶然的因素便多,最典型的是技术上的正负公差;可见实际成本乃是诸多偶然表现的综合。

持传统观念的会计师往往坚持他们计算的成本是 准确无误的。不错,用他们计算的成本结算当期损益也会是准确无误的,但他无法说明其中某些成本项目或子目忽然升高或降低了。四此有人说,一些实际成本往往不如计划成本更具有代表性,原因之一是计划成本多少剔出了成本中若干偶然偏离的因素。由此可见,如果能完全剔除实际成本中的一切偶然部分,余下的必然部分便是成本本质,也就是不包括剩余劳动的社会必要生产费。我们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来得出成本本质,即正常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部分。从辩证观点看问题,生产力是变动不居的,既可以通双革来促生产力提高,还可利用各种方法来优化成本结构,从而达到降低必要费的目的

篇3: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一)

成本会计在旧中国只是粗具雏形,在新中国才有巨大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国培育了数代成本管理人才,且其中不乏校校者,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并不曾在理论上充分反映。相对地说,成本会计在理论上不仅先天不足,并且后天失调,这从数十年一贯的成本会计教材可见端倪。约言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关于成本会计的理论阐述就是错误的,此后半个世纪中略有修补,但抱残守缺的基本思路末变。本文仅先就阐述成本理论的起点即基点略抒己见。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学科都是一个概念系统,它并非概念的堆集,而是按客观逻辑依次展开。《资本论》就是从商品二重性 --价值--交换--货币--资本……依次展开。半个世纪以来对成本会计的论述自不例外:这些教材都不约而同地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从价值引向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由于成本不包含剩余劳动,于是从社会必要生产费引向成本本质。但都讳言成本!不直截说出成本是什么,回避给成本下定义。历史上大概只是唯心论的佛教禅宗讲顿悟,才主张第一义不可说。科学不能这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l卷第5章阐述劳动过程时,就引用 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 makinganima心制造工具的动物。相形之下,一些成本文献老是从抽象到抽象,因为本质或实质终归是抽象,似乎在做文字游戏。

这些教材的作者对成本的本质或实质并不一定了然,当叙述到损失性费用时便破绽立见。许多文献将废品损失之类一律称为损失性费用,并不考察这些损失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是否是正常的、必要的,能否避免的,都顾名思义地认定为非必要生产费。

上述教本就写道:损失性支出虽不形成产品价值,也需列入产品成本。·…¨必须严格控制。这种不考虑生产力水平、对损失一律视同非必要生产费,主张严格控制,要求损失和消耗越少越好的片面观点,对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只能有害无益。

不妨设想,某种废品损失在当今生产力条件下是正常的,必要的;为了坚持严格控制的理论指导,生产中很可以一味精工细作,因而废品确实可能下降。但是为此精工细作的所费往往超出降低废品的所得。物料消耗也是如此,例如机械运转要添加润滑油,多加固然浪费,如果一味控制,添加过少便会导致部件磨损,甚至出现大事故。固定资产寿命以及炼钢炉龄也不是越长越好,明眼人都清楚,可是一些成本教材中却孤立、静止地重复严格控制的说教,这不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吗引以上只不过是就成本论成本,省小失大,

事实发展还不尽如此。深圳有一家南方玻璃公司,公司股票上市称 深南玻,在筹备股票上市时公司废品达40%以上。公司管理层居然宣称:必须坚持高废品率,赢得信誉,以便出口获得优价。这远不是传统的严格控制观念,也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就信誉,优价来看待废品。小荷刚露尖尖角!这正是一种成本管理的新视野,而成本会计理论是否值得更新呢!

此外,如百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及可控制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都是一对对辩证概念,其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如辅助车间的若干种分配方法之间,分明存在辩证的联系和关系。

不妨顺便指出:上述三对辩证概念即六个成本名词或术语在中国成本文献中,往往不称成本而称为费用,如直接费用等等。成本与费用混淆不清。而且用费用表述成本的频率高得多川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换言之,费用不应计人产品成本。可以认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开端,但两则对成本和费用的区分作了不正确的表述,只好另文讨论。这里只简述西方对二者的区分:成本是有效的成本 ,是可以计人库存 的成本 刊;而费用是失效的成本,当然也是不应计人库存并构成资产的成本。成本文献中构词不当的名词术语远不只上述,不赘述。

二、几点反思

成本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抓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成本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 w=c+v+m, 令成本为k,于是: w=k+m,移项:k=w-m 也就是:成本等于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成本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成本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成本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成本。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本身的一个范畴。不仅指明是假象,并且正面指出,成本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的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换言之,成本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资本借生产耗费的过程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但这种生产耗费与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关的。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借助从商品二重性人手来解说成本,从根本上是误会,从惟理上终于未能将成本是什么说明白。

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成本。由于从商品二重性入手阐述成本,并由价值代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成本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然而这毫厘之差,却谬以千里。

篇4:成本会计面试问题

1. 进入成本费用的工资是应发工资还是实发工资

计入成本或者费用的工资是应发公司,对于企业核算而言,核算的是已经包括了保险、个人所得税以及各种奖金加班费补助等之前的工资;而实发工资是指员工确实收到的钱,它是扣除了个人所得税、各种保险后的金额。

2. 单位今年由于业务量不足,出现不间断停工,有时候一个月就生产一种产品的零配件,当月的料工费是否都应该计入这一种零配件的成本,如果全都确认了,这样就会使得这批零配件的成本奇高,请教下怎么处理?

客观上讲,当月的料工费确实应该在当月计入成本,尽管工厂的产量不足,但是料工费确实是因为当月的生产而产生的,尽管这样会导致当月成本很高,结果会比较难看,但事实如此,成本工作本身的意义就是真实的反应成本结果,这样才能引起公司高层的重视,了解到订单不足而产生的高成本的后果,积极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3. 我们公司是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下,应做哪些分析呢?

一般外企都会选用标准成本法核算成本,其实所谓的标准成本就是指年初预算时相关的部门给出的各种材料的预算价格和标准消耗量,每月先以标准价格进行成本核算,然后再把当月的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计入到当月成本,如果想分析的话可以选用因素法(即量差和价差来分析),在实际价格和标准价格之间做一些分析,然后再从月实际的消耗量与标准成本的消耗量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原因。

4. 制造费用中的水电费与生产成本中的水电费有什么区别

制造费用中的水电费是来自于间接生产部门的费用,比如:维修部、工艺部、质量部等各部门产生的水电等能源费用将被记入制造费用,等待月末一次性集中结转;而生产成本中的水电费是指为了直接生产而产生的能源费用如生产车间等,通常都会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科目。

5. 怎样计算领用材料的成本单价?

计算领用材料的成本单价通常会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发、以及个别计价法等,大多数企业选用加权平均法核算的比较多,就是把当月期初库存与当月来料采购的金额和数量分别加总相除得到单位加权成本单价(也叫领用材料的成本单价)。

篇5:成本会计面试问题

一:

老师,原材料出现贷方余额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你企业原材料已经耗用但未入库造成的,常见的原因是货到票未到,也没有作暂估入库所致。

二:

生产成本的余额就是车间的在产品?生产成本余额计入资产表什么科目?

是的,车间在产品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就是生产成本的余额。要计入存货科目。

三:

老师,平时我们工作中要做在产品与完工产品分配表格作为附件吗

要的,这才完整。

四:

老师,车间里未完工产品的数量怎么知道?是盘点的吗?案例中辅料费,人工费,动力费,制造费用等全部由完工产品来负担是不是成本有点不准确? 这样在产品成本是不是太小了? 实际上在产品也包含了一部分辅料费等?

未完工产品数量必须通过盘点进行统计。案例中,在产品只负担原材料成本,这是在产品与完工产品分配的6个方法中的1个,适合材料价值在产品中占比很高的情形,并不是必须用这种方法。

五:

生产成品过程中出现残次品、废品如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这个方法我们必须在案例的最后给大家讲,很常见的情形。

六:

老师,如果车间没有单独的电表,公司所有的用电半年才结一次,预提电费与来发票的金额如果有差异,但生产成本已经做了,甚至可能一部分产品已经发货了,这个差异的电费怎么处理?

你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如果差异不大,可以放在以后月份的成本里,由以后月份生产的产品承担。一般来说,也不应该有过大的差异。

七:

老师,可不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材料定额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定额就是标准成本自己规定的实际成本比较可以知道节约了还是超支,对不对?

材料定额是我们人工测定的,由技术和生产部门对产品的用料、用电、用工作一个标准计量,然后我们财务人员提供对应的金额,这样测算的结果就是标准的定额。定额既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生产的节约与浪费,也可以用来作为分配的一个依据。

八:

老师,我以前在家具厂呆过,没能制定出那的成本核算流程,向您请教。 原材料主要是实木、密度板、油漆。在一个大车间分不同工序完成:下料--成型--打磨--组装--上漆、包装。在这些工序里,同时生产各种品牌、各式的家具,怎样核算呢? 成本核算理论上大致就些了吧,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和工艺,套用理论上的几种方法应该不行,怎样做到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成本核算流程呢?

最好做到对工艺流程的简化处理 ,想每一步都精确核算是我们的理想,但操作起来太难!难不在于原理难,在于操作的现实性不具备,一般的公司对成本基础管理,特别是数据搜集不愿意投入过多人力,更不可能同意为了统计数据而延缓了生产节奏。所以能够简化为若干段工艺,再去设计成本的核算模式,是比较现实的思路

九:

老师,从这个例题上看,做成本会计就是很麻烦,很多都是统计和计算,难点就是那些分配方法及方法的选择上,是吗?

其实做成本会计,最重要的是对流程的把握和设计。先搞清楚企业的生产流程,根据我们学习的方法,拟定总体的成本核算方法;然后再逐步设计所需数据,在具体核算时再确定在产品与产成品 的分配方法。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站在整个生产过程的外面或高处,才能设计一个好的流程。

篇6:面试成本会计的问题

面试成本会计的问题

首先说一下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下面说一下成本会计的种类

成本会计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

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可分为实际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和估计成本制度。

(1)实际成本制度。实际成本制度,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

(2)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为基础,用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同实际成本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制度。

(3)估计成本制度。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单位产品成本,凭以确定售价,然后通过复式记账将算出实际产量的估计成本与账上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历史上曾采用过的不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

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可分为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1)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又称“吸收成本”计算模式,它是按照传统的成本观念,将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内的所有制造成本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用来进行存货的估价和确定已售产品成本的一种计算模式。

(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是指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制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希望以上能帮助你。

篇7: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很多高校的“成本会计”这门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其课程教学的改革。

因此,分析并研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1.“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选用的教材比较落后。

目前,对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而言,由于其涉及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因而这门课程很具有理工科相关课程教学的特点。

但是,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成本会计”教材还是传统的比较落后的教材。

这些传统的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容创新少,且大多数内容偏向于理论而缺少实践操作的教学环节。

因此,由于教材选用的比较落后,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成本会计”的教学的质量。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

由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只有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于会计工作之中。

但是,我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并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实践教学,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成本较高且相对比较麻烦。

同时,很多高校的教师对“成本会计”教学的改革意识不强,导致他们也不够重视其实践教学。

因此,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是现代化“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云南工商学院“成本会计”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系统讲授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为主,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不够系统,未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课堂教学中。

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比如简单的案例分析法等。

这些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还具有缺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缺点。

1.4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而言,不外乎是这些成本核算、生产费用的核算和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等内容,这些“成本会计”教学的内容没有任何创新。

与此同时,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过于繁琐,很多学生都很难甚至无法理解和掌握。

因此,“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这一问题也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实现。

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2.1选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针对会计这门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在选用教材时,首先应该要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保证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真实的工作情境,同时也符合现代化素质教学的要求。

当然,为了进一步加强“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材中引进一些真实的案例也是一个理想的方法。

只有选用了实用性更强的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够及时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会计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2.2强化“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

当前,对“成本会计”这门课程而言,实践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所在。

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将成本会计课程中若干个核心技能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

按“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会计报表”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我校一直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去工业企业实习体验、了解企业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仓库的材料物资的收、发、结存核算与管理;

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类型的特点,体验到流水线上工序的操作;通过请企业财务部的会计师介绍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方法,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相关的职业道德在成本会计岗位的应用。

通过企业实习为学生开拓专业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目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探究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探索,主动性地学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岗位扮演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细分,然后假设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让学生处理一些实际的会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行动导向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尤其能够调动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最后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教学互动情境。

在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只需尽可能地激励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过程之中。

但是,针对“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引进会计仿真实训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够使“成本会计”教学更具有真实性,也更能培养会计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影响现阶段“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当然,对会计专业的教学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现阶段研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耀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30(1):94-96.

[2]郭长平.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3(4):13-16.

[3]黄世英,徐保华.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财会经纬,,29(5):66.

[4]钱诗曼,孙银忠.成本会计多元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J].现代商贸工业,2014(06).

篇8: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是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思考。

本文分析《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提出改革我校《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是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学好成本会计课程,对于学好后续课程,系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是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近几年,我也积极探索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这种方式,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比方说大多数制作出来的课件(PPT)往往是对讲义的复述,不是动态的,那么成本会计计算过程很多,文字性的课件对成本算过程展示不形象,很多课件能把计算公式和过程表现出来,

但不能实现过程与各种表格中的数据形象的统一,而且成本核算最基本的要求是用各种成本费用的分配表格来进行体现,那么在授课过程中一道例题,可能涉及到的表格有多个甚至十多个之多,

我要将表格中的数据之间的逻辑性表达清楚,势必会在不同表格之前切换,那么如果采用PPT课件授课,投影仪上频繁切换表格,会造成同学们认知的混乱。

(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为强化同学们对理论课程的知识掌握,并且有效的与实际相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已经于2014年春季学期开设了《财务成本管理实训》,但是,现有的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模式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主观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

在理论学习中学生往往感觉成本会计理论很抽象,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而在学期末进行模拟实训以及就业实习时,感觉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得不到有力保证。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自本课程开课以来,虽然本课程教师团队有两名教师,但是外聘教师近五年来并没有担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本校专职教师中承担《成本会计》授课任务的老师仅一人,本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薄弱。

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重要的区别就是开设的课程系统性非常强,各个课程之间的紧密度非常大,前后课程的衔接重复,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要系统的全面的掌握、梳理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内容。

比方说成本会计同前续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以及后续课程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非常大,有一门课程学习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其他相关课程的掌握。

因此,有必要加强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进的思考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为了适应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复杂的这一特点,应对现在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采用板书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

有些内容,比如公式的推导等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内容,如企业生产实际介绍,易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等。

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的主要优点,一是比较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播放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使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参与实践,弥补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的不足和缺憾,使学生能尽快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建立依托工科为导向的成本会计实训的平台

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大学,这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本课程同企业实际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实践性较强。

而在校学生对工厂情况知之甚少,而对成本会计人员则要求必须深入社会生产第一线,了解成本的形成过程。

知道分步生产、分批生产、流水线、生产班组分工等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正确合理的运用知识。

在实训课授课过程中,将财务专业与工科相关专业各自的专长进行有机融合,提升相关工科专业同学的成本意识,使各专业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比如,工科专业如果有涉及到某产品、模具、零件生产的实训,是否可与财务成本实训进行联合教学,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实地参观工科相关实训过程,

工科专业的同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配合制定核算前的相关定额,比如各项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财务专业的同学全面了解,一个产品的生产所要经过生产步骤,确定生产所需的各项费用以及核算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参观后,

回到实训室,在老师的带领下,确定合理、恰当的核算账户与程序,组织同学们进行核算,核算完毕之后,将结果反映给工科专业的同学,让其了解成本费用核算的具体流程以及各项费用支出所占的比重,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实施管理。

在实训过程中突出成本会计课程岗位流转性,既要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要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

实验场所要全真模拟企业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加强成本会计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紧密度大的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授课课程进行流动轮换(每一期大概2-3轮),这样授课教师对相关课程都进行过理论授课,这种方法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尽可能的把专业的基础课,核心的专业课都进行授课,不仅理论课,实训课也是如此。

那么,教师在授课时系统性大大加强,有利于整体把我专业课程。

同时,有利于加强在我校现有的条件下,本课程乃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专题 成本会计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