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谋生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可爱江湖骗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可爱江湖骗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芸谋生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共8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贾芸谋生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李雪霞  审核人:王小芹      第1课时   总第_____节              _____月____日

学习内容 《贾芸谋差》 个性设计 教

3、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并总结层意。

第一部分:开端 (1-4)打探消息

第二部分:发展 (5-10)筹钱买礼

第三部分:高潮 (11-17)送礼谋差

第四部分: 结局  (18) 谋差成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内容。

2、感受《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吸收古典文化的营养。

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培养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计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曹雪芹: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从小是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直到雍正即位,曹府被抄家之后是一落千丈。才华横溢的.曹雪芹感叹家道的变迁,有感而发,在贫寒中写下了不朽之作《红楼梦》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说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阅读文章:

1、初读文章,识别字音:

害臊(       )  起更(      )    趔趄(      )  倪(      )

簇拥(      )   麝香(      )赊(    )欠、拈(     )线、

多音字:宿(     )攒(      )卜(     )

2、复述课文内容

贾芸想从贾府谋份差事,便向舅舅卜世仁要冰片麝香,准备给凤姐行贿,卜世仁拒绝了,颇有义侠之气的醉金刚倪二借银子给贾芸。贾芸买冰片麝香奉承凤姐,谋差成功。

丰富课外知识

1、《红楼梦》中对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描绘:

“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2、“金陵十二钗” 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

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3、《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_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

4、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_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5、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课后反思

篇2:《岳阳楼记》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及难点文言句子;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学会辨认古今异义的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的写法;

3、情感、 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领悟其思想光彩。

重点 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及难点文言句子。

难点 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合作交流讲授为辅

准备 多媒体设备。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提出自学要求(  ):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三、挑战新知识

(一)【知识链接】(  )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1043年任参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做。他的作品收在《范文正公集》里。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二)【基础知识】(  )

朗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属予(  ) 浩浩汤汤(   )   怒号(    )   冥冥 (   )  岸芷汀兰(  )(    )

偕忘(   ) 霪雨(  )  朝晖(    )   霏雨(    )   樯(    )   楫 (    )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课文第一、第二段大意。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1、请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鼓励学生背诵。

2、学习并翻译3--4段。

(1)、翻译文章第3、4段,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答:一、阴雨凄凉           二、明媚晴朗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3、试背诵课文三、四段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1、翻译文章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和自己的旷达胸怀与政治抱负。

本段表现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旷达的胸襟,

“先天下… …乐而乐”表达作者政治抱负。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三)【重难点学习】(  )

问题一:作者想要寻求怎样的古人品德?

--明确: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问题二:从这理想的寻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品?

--不贪图名利和富贵,清廉正直,忧国忧民

问题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拓展提升】(  )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劝说君主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它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范仲淹的话源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对孟子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即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五)【当堂检测】(  )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    )(    )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        )修辞方法,分别指(                  )和(                        )。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                       )。

7、找出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胡曼莉

[《岳阳楼记》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篇3:《祖国》 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祖国》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自主预习。

1. 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  生字注音:  虔信(     ) 慰藉(    )

虔信(  )   惦念(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潺潺(  )   瞰望(  )   黝黑(  )

2、 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血┥   藉┥  颤┥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3、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虔信 _______________ 慰藉_______________     颤抖_______________

深邃 _______________ 潺潺_______________     瞰望_______________

二、随堂练习:

1、《祖国》一诗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祖国》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表示让步的句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选取了俄罗斯大地上的哪些景物来抒发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

1、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你的笔,你的情来书写家乡大地的风景和生活画面。(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四、师生活动:

学生心声:老师,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懂,请指教:

问题一:

问题二:

吴维杏

篇4:挖荠菜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课    题 挖荠菜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夹叙夹议,对比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4.叙议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1.体会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2.理解前几段的记叙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学习流程 自 主 学 习 案

【自学指导一】:

一.导言:我们的父辈、祖辈,凡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对榆钱饭、荠菜、苣荬菜等有着特殊的感情,而我们却对这些不屑一顾甚至反感,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别呢?《挖荠菜》这篇课文会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二.介绍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自学指导二】: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并完成下列各小题

1、重点字词注音:

2、词语解释:

坦然:

和煦:

凶神恶煞:

漫不经心:

3、再自由默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你概括主要内容,自由抒发阅读感受。

合作探究案

1.作者在开头说她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指的是什么?

2.第二段不讲荠菜,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3.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4.孩子们对荠菜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对此有什么样的心情?你认为作者借荠菜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5.你如何品味文章最后一段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收获小库存】:你在和同学老师的合作学习中学到了什么?请写下了。

【知识小窗口】:

古代诗词中的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古风》

秋菰出水白於玉,寒荠绕墙甘若饴。----陆游《晚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

达 标 检 测 案

一. 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挖荠菜》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中有议。 B. 本文的作者是张洁。

C.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今天的孩子们要热爱生活;两代人要多谈心,做心心相通的朋友。 D.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去的孩子没钱买零食,所以特别馋。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指出自己小时候的不是。

2. 文章开头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由于解放前饱受饥饿和屈辱,而唯有荠菜是我聊以充饥的食物,因此对荠菜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B. 只有在解放前受过饥饿和羞辱的人才有这种特殊感情,而今天“我”仍然怀念荠菜,则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C. 解放前,在人间地狱里,只有挖荠菜时,“我”才感到一丝自由和舒畅,这美好的记忆一直保留到今天。

D. 旧社会,荠菜帮助“我”抵抗那可怕的饥饿。只有在挖荠菜时,“我”才感到生的欢乐与自由。

二. 按要求回答问题。

1. 给下列词语注音。

(1)荠菜(    )      (2)蔷薇(     )   (3)呱呱(      )      (4)咩咩(      )

(5)隔膜(    )         (6)童稚(    )       (7)和煦(      )      (8)怪僻(       )

2. 成语填字,并解释所填的字。

(1)_____不经心(           )   (2)风和日_____(          ) (3)凶神恶_____(           )

(4)_____华富贵(           )       (5)广阔无_____(                )

一、自学指导

二、预习展示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结合导学案对课文进行预习。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熟悉文中的情节,找出勾画自己不懂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究

(结合问题,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自主完成问题。)

四、达标测试

(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李晓刚

[挖荠菜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篇5: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句,领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知识链接

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任务一文言积累

1、朗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

忠谏(   )裨补(  )遗(  )陛下   攸(  ) 咨(  )

阕( )  陟( )罚臧(  )否( )  行( )阵  倾颓(  )

苟( )全  猥( )自  夙(  )夜 驽(  )钝

攘除   崩殂( )  诹(  )    斟(    )酌(  )

妄(  )自菲( )薄  咎(   )  桓(    )   裨(   )

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译读全文,积累下列字词

(1)解释词义

崩殂:       疲敝:     秋:     淑均:

殊遇:            遗: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猥自枉屈:

引喻失义:                夙夜忧叹:

陟罚臧否:                斟酌损益:

作奸犯科:                谘诹善道:

平明之理:                察纳雅言:

导学一

A、对学(2')

对子之间互相听读,互相评价,提出指导意见。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合作预演,进行评价规范。

C、汇报性展示(10')

组与组之间推荐成员进行PK展示,由教师主持,教师点评。

志虑忠纯:                彰其咎:

裨补阙漏:                开张圣听:

优劣得所:

(2)古今异义词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     今:   )

2、臣本布衣。(古:     今:      )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       今:     )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       今:     )

5、由是感激(古:      今:     )

6、诚宜开张圣听(古:     今:     )

7、引喻失义(古:     今:       )

8、先帝知臣谨慎。(古:           今:    )9、陟罚臧否(古:      今:     )

10、此臣所以报先帝(古:      今:        )

(3)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攘除奸凶:

亲贤臣,远小人:

优劣得所: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

深入不毛 :

北定中原 :

任务二精读感悟

1、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2、请把这些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3、朗读第6、7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自述出身、志趣?又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呢?

4、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的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请试着结合文本进行举例分析,即说说文中具体哪里体现了“寓情于议”“寓情于叙”并稍作分析。

任务三读中悟情

古人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出师表》辞情恳切,催人泪下,字里行间洋溢着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之情,为了使刘禅感动,诸葛亮不但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逆耳,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感人的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后细细体味,说出自己的感受。

导学二

A、对学(2')

检阅并互批任务二,任务三的内容。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任务三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课后

反思     同学们,请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请写下来一起再交流吧。

《出师表》练习题

1、下边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帝感其诚 B.诚宜开张圣听 C.以光先帝遗德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3、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的人,(用原文回答)

5、对1、2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6、表现蜀国有利主观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

7、理解第三段的内容,然后填空:

⑴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______”这一成语。

⑵“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_______,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_____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⑶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_____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亲贤臣,远小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9、结合6、7段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第7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11、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②《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诸葛亮认为目前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两个条件是“____”“___”

④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四个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

12、划分研讨与练习一中句子的朗读节奏

黄娇

[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篇6:六年级数学导学案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 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课 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教 师

学习

容 教师提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6页----7页

学生提供

学习

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点 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试 1、  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  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  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准备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布置课前预习

工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学 1、  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  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  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  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  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  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  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新课标第一网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包括: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圆柱的底面积容易求出,但侧面积该怎样求呢?

你能想办法说明吗?同桌两人合作,试一试,说一说。

四人小组讨论。

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

自己试独立计算。请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全班讲评。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  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  练一练。书第8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推理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篇7:芙蕖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

3、 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题目解析】

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芙蕖(    )     效颦(    )      群葩(    )   妍 (    )

飘飖(    )    草菅其命(    )   菡萏(    )(    )

殆(    )     徂(    )       异馥(    )    擎 (    )

蒂(    )      草菅(    )      颊(    )      袅娜(    )

2、了解作者

3、诵读全文

4、识记重要词语,借助注释翻译全文

5、把难词难句作好记号,留待提问。

二、小组合作

1、朗读课文,找出全文总起句,说明全文抓住这一句中哪两个字来写。

2、本文是一篇写实性说明文,请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划分结构?

三、展示提升

四、检测训练

一词多义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              以芙蕖之可人

秋     自夏徂秋                            之   请备述之

然有根无数                           以芙蕖之可人

然                                   以

芙蕖则不然                           望天乞水以救之

请备述之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古今异义

古义                          古义

事                             秋

今义                          今义

词类活用

(1)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又时病其漏

龚雅倩

[芙蕖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篇8:《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三、相关链接

1.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四、课文预习

说出诗句大意: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由前面的背景介绍过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结束语: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六、巩固训练

1、背诵本诗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袁祖东

相关专题 下册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