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哪里去了

馒头片快点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馒头片快点啦”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鱼儿哪里去了(共9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鱼儿哪里玩去了随笔

鱼儿哪里玩去了随笔

昨夜一场雨,今日气温降,天阴无烈日,出行好凉爽。真是难得的垂钓好天气啊。

肩背渔具包,手拿凳和伞,埋头把路赶,徒步奔河边。心想一定要寻找一个理想的'垂钓窝点哟。左边是急滩,右边有人占;抬头望对岸:有人抽钓竿,有人在喂窝,有人在抛线。七点就出发,还是比人晚。沿河向下行,越过官田坝,来到红岩堰,看准一窝点,落座取芉抛钓线,移动浮漂试深浅。两把香米撒下河,只等鱼儿进钓窝。此岸青草比凳高,彼岸绿树传鸟叫。风吹水中树影摇,河面浮萍随水漂。眼盯浮漂身静坐,心盼鱼儿把钩咬┄┄

包中手机响,不接停又叫;是谁有啥事?扰我把鱼钓!“嗯,好的,知道了。”时间已到十二点,原是妻子喊吃饭。香米撒河半斤多,鱼儿才釣一两个。妻子怨我技术差,实乃河中鱼不多。可能饵料不合鱼口味,可能河段窝点没选对,可能钓鱼人太多,可能钓技已倒退┄┄不光我一个人钓得少,还有渔友空篓往回跑。钓鱼人都在说:今天河里鱼儿到哪里玩去了?

篇2:人心去了哪里

人心去了哪里_初中作文

天空悲伤而又愤怒地阴沉着脸,风呼呼地刮着,一般的树木叶子都落光了,只能将树枝任由风摇,还有一些“特殊的树”,虽然长满着绿色的叶子,却也无法改变现状,只好无力地被风撕扯着……

多么荒凉而又萧条的画面,即使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袄,也会畏缩着头,像是一只刺猬不敢看外面的世界,为了不是自己受到伤害,只能伪装自己。这里不仅是环境“冷“,更是人心”冷“,人们之间不再相互信任,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无论再怎么努力,始终都不能将它捅破,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心起初并不冷漠!在古代,虽然人们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好的物质财富,但是那时的人团结、有爱、民风淳朴,从未想过相互陷害而去争夺些什么,所以他们生活得很开心,很快乐,很幸福。

走进现代看看——人们变得自私、贪婪、不讲道理、狂妄自大。现在许多老年人摔倒在地,却没有人愿意去扶他们。这是因为——那些老年人摔倒时,只要有人去扶,他们的家人就会认定扶老人的人是坏人,是扶老人的人将老人弄摔倒的,即使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也会顺势敲诈人家一笔钱财,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你说,这事归根到底是怨谁呢?是人心变了,使人们利欲熏心,是他们心灵”变质“了,过年时,曾在春晚上演了这样一个小品,名字就叫做《扶不扶》,它揭示的正是社会上的这种现象,这只是自私、贪婪。另一方面,则是不讲道理、狂妄自大。现在的校园经常出现打架斗殴事件,却经常是有一些小事引起的,现代的学生已失去了纯洁的心灵——抽烟、喝酒而且总想着以暴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便是冷漠的今天!

天空依然沉闷这他的脸,不愿让太阳给人们一个温暖的微笑,寒流一阵阵袭来……

后记——希望人们能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使世界充满爱和阳光!

篇3:笑声去了哪里作文

笑声去了哪里

“呵呵,呵呵~~~”笑声从远处传来,渐渐变得清晰,变得悦耳,的确,笑声,是这个世上最好听的声音了,渐渐地,迷离了,沉醉了,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世界。喜欢,喜爱这个声音,也变得离不开了。有时,在面对挫折时,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只要自己尽力就好,不要气馁,不要放弃,要记住,自己,是最棒的。

还记得童年时那一声声清脆的笑音么?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一起卷起袖子,跑到小溪里

可是人生就像是个双面镜,有欢乐,必然就会有悲伤。学习上,要发奋努力,一不小心,第一没了,自己的位子也会被别人取代,这就是现实。考试没考好,回了家,没有安慰,只会换来无尽的谩骂。老师、家长充满了对你的希望,可这样,压力会变得更大,在学校里,读书,在家里,还是读书,仿佛读书成了我们的一切,而分数,就是决定我们在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的领域。为了不让家长和老师失望,只有发奋、发奋、在发奋,努力朝着他们的目标发展。只是,谁也不知道,就是这样残酷的现实,剥夺了我们的欢笑,却增加了我们的忧愁。

如今,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跟自己不说心里话,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知道干什么。一再的把压力加重,让我们常常透不过气来,变得开始内向了,也不在欢笑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也许,有人会说,只要孩子学好了就行,可是,你们知不知道,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他们只是孩子,也需要自由,也需要欢乐,而不只是天天在屋子里发奋读书,他们也要呼吸,他们

[1] [2] 下一页

篇4:想象能力哪里去了?

想象能力哪里去了?

是什么影响了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一下:我----徐正言,坐在教室里,手拿一份“中国儿童想象与幻想能力”的调查问卷正在回答“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现在还有几只呢?”

(一)我不禁笑了起来,这不是“树上有10只鸟......”的翻版吗?哈哈,我早就知道树上没有鸟了。这道题老师给我们做过。

我做对了,但是能表明我的想象能力吗?练习!练习!!再练习!!!记住反复操练的东西,于是成绩不错,虽然连能力的边也没沾上。但是看起来好象很有想象能力的。

《现代教师心理学基础》404页《行为习惯再显原理》指出:“人们能从面临的刺激阵中,分离出熟悉的刺激结构,与此相应的行为习惯将构成面临刺激阵所导致的行为的一部分”现在我面临的是考卷,答题时形成的习惯:从经反复练习所获的记忆中去搜索答案。使我习惯于从具体题目查答案,而不再去思考了。

该书222页介绍认知类型时,介绍了“认知简化型”:“他们往往只见字面上的东西,欠深入,因而对问题的剖析不得要领”。而认知类型是“性格与能力两重因素经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历程而形成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太多地注重学生的背,忽略了学生的“想”,长此以往由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发现“想”不及“背”于是不再去想,呈现“不会想”的样子了。当然也就不必谈什么想象能力了。

好多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在教育方法上,太重背诵的危害。

(二)在答案上我写上:“树上没有鸟了”。其实我可以写出很多,我在上二篇文章中给出的答案就是证明。但是我不愿意多写,因为既然题目如此,我已经可以正确交卷,留些时间去解答其它题目吧。

显然导致是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涉及我在解决当前问体中的价值判断 ,该书407页《行为发生动力链》指出:行为的始动力在于人的需要。该书第100页说“行为动机是各种需要强度的代数和”。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有哪些东西需要通过“想象能力”去满足他的需要呢?因此即使有想象能力也不会表现出来。

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需要通过想象能力来满足他需要的'活动实在太少了。

价值观属于观念,它是个性的一个侧面。该书474页指出:为形成某种观念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物及本人行为后果的评价”,“教给正确的观念后,必须经他本人验证”。

在我们的教育中对想象能力的价值进行了些什么教育呢?是否设计情境让他们去体验呢?确实有一些教师会布置要求学生进行想象的作业,但是在引导学生体验想象重要性上是不足的。

(三)我对这份调查卷感到厌烦,还有好多功课没有做呢,于是乱涂一番,趁机休息一下吧。反正不会记入考试分数。显然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情感”,行为培育理论的核心是S.C.F.B理论(见该书第四章),调查卷是一个“刺激阵”,它不仅是卷面上的东西。而行为则是对这个刺激阵筛选后,经认知和情感的中介,以及对行为后果的预测而产生。

现在我在这张卷子上乱写一通,显然按卷面根本无法判断我的想象能力,因为情感,价值判断,需要结构等因素抑制了它的表现。

在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出现,于是学生们似乎缺少了想象能力,其原因只在于想象能力被内部因素抑制了。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想象能力。就教育来说,我们应该想办法消除这些抑制。

(四)好多学

[1] [2]

篇5:你去了哪里诗歌

你去了哪里诗歌

久未见面,

非常想念,

来到广场,

蜂蝶纷飞,

乐曲缠绵,

热闹非常,

锻炼身体的人啊,

熙熙攘攘。

只是,

又没看见你身影,

没看到你苗条身姿,

没看到你含笑的面庞。

天没有刮风,

我心却在飘荡。

草木依依,

游人如织,

心中仍然空旷失望。

远去的列车,

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

她,去哪啦?

问蓝天游动的白云,

白云缄默不语,

问茂密的森林,

树木傻乎乎只管摇晃!

问飞翔的小鸟,

鸟儿回答“不详!”

几经打听,

才知晓在一个日落黄昏,

酒驾汽车像脱缰的野马,

横冲直撞,

白杨树般的身躯不再挺拔,

只能到医院救治,

听说后我如梦方醒。

天不寒冷,

我心变得冰凉。

天没下雨,

我心早已潮湿,

太阳高悬,

心里却没有阳光。

你现在还好吗?

在心里呼唤着亲爱姑娘,

多么希望你渡过难关,

安然无恙!

人说鲜花美丽,

可是花儿没有思想。

人说水儿温柔,

可是流水无情,

我心里,

在我心底的深处藏着你,

你的美惊艳群芳。

人说大山庄严肃穆,

可是山并不灵动,

你的舞娴熟飘逸,

你的善良感动上苍!

风儿知道谁为你落泪,

大地知道我寻找您的.足迹,

你是我心中不落的太阳,

你是黑夜里我永远的月亮。

无论你在哪里,

即使历尽千难万险,

我也要把你寻找,

请你等着我!

我亲爱的姑娘。

如果有一天,

你伤病痊愈,

我们不期而遇,

您,面带微笑,

我会走上前向您问好,

等我们慢慢熟悉,

察言观色,

在您不厌恶的情况下,

和您说说知心话,

表达对您深深地眷恋,

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

这是一个陌生朋友真挚的梦想。

您太优秀,

我真的十分喜欢你,

那时,请不要惊讶,

请不要害怕,

我有能力让你拥有无限荣耀,

我有资本让你身披美丽婚纱,

做幸福的新娘!

神灵啊,上帝,

请赐我聪明智慧,

请给我伟大的戎装。

请给我们美妙的邂逅,

请给我无比的力量。

篇6:隐士都到哪里去了(网友来稿)

隐士都到哪里去了(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唐代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有名的大师,出门远游,四处参访有道德学问的高人,这两个和尚走到一个深山里面停下来,在溪边洗脸。其中一个是洞山,告诉另外一个叫密师伯的和尚说,这山中住有高人,密师伯说你怎么知道,洞山说,我们洗脸时不是看见一片菜叶随溪水流下来吗?可见上流有人。于是两个人就去找,虽没有路迹可循,但终于还是找到地这个隐山和尚,搭了一个茅草棚,一个人住在深山里。于是这两个和尚跟他谈道,他们谈得十分投机,后来,这两个和尚就走了。但走到一半路一想不对,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高人,隐居在这里,实在太可惜了。于是第二天回去找,找不到了,连茅草棚都烧掉了,只留下一首诗在那里,诗的最后两句说:“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山。”这两个和尚只好失望而归。寻山访道的两位和尚是幸运的,他们历尽艰辛,终于见到了世外高人;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当他们再度造访时,却发现高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和这两位和尚的奇遇比较起来,更奇的是唐代诗人的探访隐士不遇的故事。

首先要说的是李白。李白早年在四川省江油县戴天山大明寺读书的时候,曾结交过一位道士,二人交往甚密。后来李白去探访他,没有遇见,李白写了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位道士到哪里去了呢?青山秀水,深林翠竹,小径弯弯,古刹幽幽,四野清静,空无一人。没有人知道主人云游何方,也无由打听主人行踪去向,这位空空道人像雾一样虚无缥缈,像风一样来去无踪,给李白也给我们留下了梦幻一般的迷团。难怪诗人要倚松而立,心生愁绪了。不过,我觉得说诗人“愁倚两三松”,倒不如说诗人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说诗人一头雾水,一片茫然;倒不如说诗人“行到水穷处,坐起看云时”。不是吗?我宁可相信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是一个聪明颖悟、天资过人的天才,他固然因主人去向不明而困惑不已,愁思满怀,可是,前面六句山水幽美风光的描绘不是已形象地暗示了主人的环境居所和心性志趣吗?我们由此不也可以体察到诗人心仪淡泊,神追高洁的情怀吗?请看作者笔下的独具风姿的系列意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醒目。林密山深,钟声杳然;云遮雾绕,翠竹摇曳;青山耸立,流泉飞持;四野空旷,苍松无语……桃花,灼灼其华,点亮了诗人缘溪而行,穿山进林的小路,点示出道士居所如世外桃源般超尘拔俗的别样神韵;翠竹,劲健挺拔,清幽绝俗;苍松,庄严肃穆,傲岸不屈;流泉,银光闪闪,飘逸不俗……凡此种种,无一不烘托出道士独步青云、高蹈尘外的高洁人格,无一不表现出道士放浪山水、啸傲山林的自由情怀。如此说来,一山一水,一花一竹,一泉一松,都是主人生命情趣的自然折射。他寄身山林,以青松翠竹为伴,以山泉桃花为友,远离尘世而心性高洁,抱扑守真而孤标独傲。李白分明是体悟到了如此生气活现的情趣,他高兴都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心思去惆怅呢?他不是早就已经看见了老朋友形散而神现的生命情怀了吗?道士走了,走得远远的,无影无踪;道士又回来了,满目青山,遍地竹林,一路山溪,一脉飞泉,丛丛桃花,悠悠钟声,全是道士的神韵化身啊!道士在李白的眼里心间,也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再说唐代另一诗人皎然。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陆鸿渐,此人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有一次,陆鸿渐搬家以后,皎然前去拜访新居,没有遇见老友,他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陆隐士到哪去了呢?皎然不知道,即便是西家的回答也是答而未答,略胜于无。但是,同样道理,浓墨重彩的环境描写又分明让我们看到了陆隐士的神采风韵,或许他正是用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来接待老朋友吧。陆隐士的新居,离城不远,但环境幽静,少有人来。荒郊野外,杂草丛生,一条小路孤独地向远处桑麻丛中延伸。诗人走近朋友新居时才发现,秋菊新栽,绕篱而生,遍地都是,却未曾开放;扣门寻问,发现家犬不在,人声全无,西家邻居告知陆隐士到山中去了。野径、桑麻、秋菊、篱笆,这些意象表明主人颇有几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特别是邻人的回答,从侧面巧妙地烘托出陆鸿渐不以尘事为念,不为世俗所累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每日游山,日落方归,足见主人流连山水,乐而忘返的痴迷和狂热。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元代有一位叫黄子元的大画家,世人以为“痴”,以为“疯”。只见他“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浪轰流,虽风雨骤至,水怪悲 而不顾。”清人称“子久秋山图为宇内奇丽巨观”,又称其画“尽神明之远,发造化之秘,极淋漓飘渺而不可知之势”。黄子久的痴迷山水,与陆鸿渐的流连山水大致应是相通的。画家神与物游,沉迷不醒,是从大自然中资取苍苍莽莽的一种生命元气,所以其作品才意态活现,生气淋漓。陆隐士纵情山水,放流形骸,是从大自然中资取一种疏放不俗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元素,所以他的生活才我行我素,潇洒出尘。皎然没有看见陆隐士,可他分明又看见了陆隐士留给他的满园桑麻,满庭秋菊和满目青山,是山光物态激活了诗人,也激活了我们尘封已久的、仰慕自由的情怀。我们看见了,青山白云之间,桑麻野径之处,篱笆秋菊之旁,陆隐士的身影、踪迹、心性和情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此,诗人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们还有什么遗憾呢?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隐士,不管是“移屋入山”还是云游山林,都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只可神遇而难以目见,神与物游而自由自在,他们远离尘嚣,特立独行,疏远世俗欲念之枷锁,恪守心灵自由之家园,闲云野鹤一般游山玩水,娱情怡志,活出了真我的风采,活出了生命的情趣。诗人每一次探访不遇的旅行都是对隐士风采的诠释和演绎。我们每一次品读“不遇”诗篇的体验都是对生命自由的景仰和追求。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篇7:想象能力哪里去了?

想象能力哪里去了?

是什么影响了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一下:我----徐正言,坐在教室里,手拿一份“中国儿童想象与幻想能力”的调查问卷正在回答“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现在还有几只呢?” (一)我不禁笑了起来,这不是“树上有10只鸟......”的翻版吗?哈哈,我早就知道树上没有鸟了。这道题老师给我们做过。 我做对了,但是能表明我的想象能力吗?练习!练习!!再练习!!!记住反复操练的东西,于是成绩不错,虽然连能力的边也没沾上。但是看起来好象很有想象能力的。 《现代教师心理学基础》404页《行为习惯再显原理》指出:“人们能从面临的刺激阵中,分离出熟悉的刺激结构,与此相应的行为习惯将构成面临刺激阵所导致的行为的一部分”现在我面临的是考卷,答题时形成的习惯:从经反复练习所获的记忆中去搜索答案。使我习惯于从具体题目查答案,而不再去思考了。 该书222页介绍认知类型时,介绍了“认知简化型”:“他们往往只见字面上的东西,欠深入,因而对问题的剖析不得要领”。而认知类型是“性格与能力两重因素经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历程而形成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太多地注重学生的背,忽略了学生的“想”,长此以往由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发现“想”不及“背”于是不再去想,呈现“不会想”的样子了。当然也就不必谈什么想象能力了。  好多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在教育方法上,太重背诵的危害。  (二)在答案上我写上:“树上没有鸟了”。其实我可以写出很多,我在上二篇文章中给出的答案就是证明。但是我不愿意多写,因为既然题目如此,我已经可以正确交卷,留些时间去解答其它题目吧。 显然导致是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涉及我在解决当前问体中的价值判断 ,该书407页《行为发生动力链》指出:行为的始动力在于人的需要。该书第100页说“行为动机是各种需要强度的代数和”。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有哪些东西需要通过“想象能力”去满足他的需要呢?因此即使有想象能力也不会表现出来。 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需要通过想象能力来满足他需要的活动实在太少了。 价值观属于观念,它是个性的一个侧面。该书474页指出:为形成某种观念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物及本人行为后果的评价”,“教给正确的观念后,必须经他本人验证”。 在我们的教育中对想象能力的价值进行了些什么教育呢?是否设计情境让他们去体验呢?确实有一些教师会布置要求学生进行想象的作业,但是在引导学生体验想象重要性上是不足的.。 (三)我对这份调查卷感到厌烦,还有好多功课没有做呢,于是乱涂一番,趁机休息一下吧。反正不会记入考试分数。显然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情感”,行为培育理论的核心是S.C.F.B理论(见该书第四章),调查卷是一个“刺激阵”,它不仅是卷面上的东西。而行为则是对这个刺激阵筛选后,经认知和情感的中介,以及对行为后果的预测而产生。 现在我在这张卷子上乱写一通,显然按卷面根本无法判断我的想象能力,因为情感,价值判断,需要结构等因素抑制了它的表现。 在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出现,于是学生们似乎缺少了想象能力,其原因只在于想象能力被内部因素抑制了。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想象能力。就教育来说,我们应该想办法消除这些抑制。 (四)好多学者都说小孩子最富想象力,人长大了,似乎想象能力弱了,果真如此吗?有一张画:画面是一个弯弯的下弦月,一张秋千挂在月牙上,一个小孩正在荡秋千。它被专家推崇为想象能力的极佳表现。一个高年级小学生看了这张画后说“瞎画,月亮是球体,能挂秋千吗?它大得很,现在比人还小,在太空里没有氧气,这个小孩根本没有办法呼吸,还荡秋千?乱弹琴!”因此他决不会去画这样的画,我们能说他的想象能力不行吗? 当知识增加的时候,属于”胡思乱想"的东西被丢弃了,于是在“量”上就会少好多,对此我们不能说想象力不丰富了,而只能说他的想象更成熟了。 因此教师应从“想象产品”的合理与价值去衡量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作文。显然第一步是对这个圆进行一番想象:它是绞索,是一个集合,是现实中一个典型,是周而复始的运动......显然,这些想象都有一个很基本的策略:从所给圆中撷取其特征,它可以从“形”或“义”的角度去撷取,然后再寻找含有共同特征的其它事物,把它们“联结”起来。  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低年级小学生的惯有作为)被新学到的知识删去了,然而却缺少必要的策略去引导他们。致使想象能力没有与知识的增长同步发展。 不知道北师大和中科院的专家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当然我并不反对“传统的分数教育仍是阻碍想象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是否太笼统了些?至少我们应进而指明在那些环节上要予以重视,才可能有助于想象与幻想能力的发展。实在说阅读科幻小说,进行富于想象的课外活动(有哪些,如何实施?)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不得要领,计画和实施都未按发展想象能力的机理去做,恐怕效率是大成问题的。

篇8:时间去了哪里作文

时间去了哪里作文

时间去了哪里?小鸟说时间在树林里,蒲公英说时间在风里,雄鹰说时间在温暖的家里。而我说时间在我亲爱妈妈的`皱纹和白发里。

小时候,不懂事的我常常惹祸,不知害妈妈向别人说了多少好话,每次惹祸后妈妈从未打骂过我,总是温和的给我讲道理。我不知道妈妈那时候为什么对不懂事的我确如此富有耐心,后来我才明白妈妈是多么的爱我。时间去了哪里?

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和妹妹出去玩,看到了一对母女,她们正向滑冰场走去。突然,母亲摔了一跤,女儿也跟着滑倒了,我准备上前扶一把,但后来又停住了脚步,那位母亲把女儿扶起来,急切的问:“没事吧?”女儿说:“没事,您摔痛了吗?”“妈妈没事,走吧!”其实母亲胳膊已经擦破了。看到这里,我又想起那年冬天,我和妈妈出来,妈妈也滑了一跤,我也跟着摔了。于是我大哭起来,妈妈连忙扶起我,给我抚摸摔痛的地方,其实妈妈比我摔的还狠。想到这儿,一丝愧疚之情油然而升,只恨当时的我太不懂事了。时间去了哪里?

渐渐我长大了,现在也快小学毕业了,回想往事,不禁泪潸潸。再看看年轻的妈妈,脸上已多了几道皱纹,头上已多了几丝白发,在看看自己也不是以前那不懂事的小孩了。

光阴似箭,时间去了哪里?

篇9:时间去了哪里随笔

时间去了哪里随笔

时间去了哪里?猛然间在中央一套的节目中听到这样的询问时,内心不禁也在自问。

白驹过隙,转眼三十多年的光阴,就这样弹指而过。尽管有些记忆已经在岁月的抛离中越来越淡,却不能否认记忆在时间中占据的位置相当的重要。儿时,用一种超出常人的顽皮虚度过时间,青年时,用一种庸人自扰的烦恼打发过时间,工作的辛苦与生活中难以预测的艰难都在时间上一一验证。我曾想,或者用一种佛者的心态劝慰自己,生命,就是拿来体验,而我在体验的当头,却丝毫没有察觉我的时间带领着我的人生已经走的越来越长。

你不可小觑这样的心态,它会让你误以为你的时间一直在。所以说,哪怕用青春的激情在依旧去努力维持一种假象,一种青春常在的洒脱,却不知时间的无情往往已在削短你的人生。

我不惧怕时间带来的紧迫,或者说这样的紧迫反倒在节奏上跟紧了我所需求的没有缝隙的生活。一切显得紧凑,反倒觉得不容虚度。

我的时间献给了我的工作和工作以外的业余爱好。

我的时间献给了我的亲人和时常让我溢满动力的家人。

我的.时间献给了我的周围和心灵与心灵交融的朋友。

我的时间献给了我的发现,那些静态的、动态的、那些五颜六色在不经意间让我流露惊叹的众生万物。

我的时间献给了我的书, 一句句直击内心深处的文字,一声声与灵魂碰撞的共鸣,让我流连忘返在桃源之地,似如困惑在尘世的俗人在聆听那一声声如暮钟悠扬的洗礼。

我的时间在我行走的脚步中,被我寻觅着。它会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影子,也会是我不能忽视的呼吸。而未来的时间我将加注更多色彩,要用一支笔严严实实地刻画在我的纸板上。

相关专题 去了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