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洞庭水散文

陪我听ja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陪我听ja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岳阳楼洞庭水散文(共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岳阳楼洞庭水散文

岳阳楼洞庭水散文

长江之南,潇湘之北,巴丘山下,八百里洞庭湖泊,烟波浩渺,横无际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闻名天下的岳阳楼就高高耸立在这岳阳市西门城头,八百里洞庭湖畔。与江西的腾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从外面看,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光四射。登楼远眺,可一览洞庭湖的风光美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名扬四海,洞庭湖享誉九洲。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纷纷前来登楼观景,壮怀抒情。凡是来的人都会发出:“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这样的赞叹。

千百年来,岳阳楼游人不断。或观景,或览胜,或抒怀,或寄情。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文章。来这里的人,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骚客,他们都要登上岳阳楼,一边把酒临风畅想人生,一边倚栏遥看洞庭的山水风光。总想在短暂的人生里,找到一种能使心灵得以安栖的温暖家园。在这里,他们的梦做成了,他们的情留下了,他们的愿实现了。于是,他们的喜怒忧乐,爱恨悲欢化成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随着洞庭湖飘散的云烟传向西面八方。

在这清风明月之夜,放下心中的千种尘念,万般俗想。“著我扁舟一叶。”泛舟在这“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洞庭湖上,来感受大自然的奇特与难得一见的月夜湖光景色。你看:一轮明月的清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的荡漾。水天一色,那么的澄澈,那么的幽静,那么的空灵。把酒临风,思古今之贤圣:泛舟独飘,揽天地之灵气。人生在世,生也忧,死也忧。叹只叹,人生不能与天地共长久;忧只忧,宦海进退不能随人心愿。在这湖平月静的秋夜里,又有谁能看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豪迈气势?在那些泛黄的诗文碎纸间,又有几人能读懂自古仁人先贤的志向与品行?

遥想东吴鲁肃当年,筑台巴丘山上,挥舞着战旗,操练着洞庭湖上的水军。他遥望着波涛凶涌的洞庭湖和秀美壮丽的山河,心怀着家国天下,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气势如巴蜀山脉,巍峨壮观,激情似洞庭波涛,凶涌澎湃。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见证了那个时代,一代英雄豪杰们的勃勃雄心壮志。在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画面里,真不知蕴含着多少动人的'传说啊!浩浩长风英气在,滚滚湖水憾岳城。凭栏把酒邀谁饮?碧水倒影一空楼。美文也罢,美诗也好。读罢只能给人的心中凭添些愁绪,令人思之;令人叹之;令人念之;令人恋之。人生就像这洞庭湖景,有时美的清澈透明,一碧万里,水天一色,令人惬意舒畅;有时如朝晖染云红,浓的鲜艳,重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有时似阴雨绵绵,凄风苦雨打心头,令人愁肠白结,悲痛不已;有时如湖上云雾,迷迷蒙蒙,空灵浩荡,不知身在何方,心欲何往?令人身感欲退不能,欲进无路。

鲁肃来了,看后可能会想说:八百里洞庭真寬广,波涛滚滚,巨浪滔天,这里真是个训练水兵的好地方,在这里训练出的水兵一定能战无不胜,不仅能据敌保国,还能拓疆扩土,与天下争锋。一个成熟军人的眼中的美,能据有江河之险,而护国安民。心中装的是冲杀之气。无心顾及这洞庭湖上的风华雪月;也无意留恋着洞庭湖的奇特景观。在他眼中什么湖光山色,什么鲜花小草,都不值一看。

杜甫带着满心忧伤与委屈来了,一生报效家国的心愿未了,到了晚年才有幸能登上这岳阳楼,来观看着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惜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丝丝感念中透露着诗人对坎坷多难人生真实描写,好在今生还能了却人生一桩心事。心中的喜悦之情随着登楼远眺,而激情奔放。“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吞天纳地的气势,与诗人心系国家,挂念百姓疾苦的胸怀融为一体,在悲凉凄苦中。说出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一生飘泊无定的辛酸情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也来了,雄伟的岳阳楼,寬阔的洞庭湖,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那么的气势磅礴:“楼观岳阳尽,川廻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是何等的惬意与豪迈啊!来的人走了,走了的人又来了。人来人往中。不断的是洞庭湖的人气,不息的是岳阳楼的神气啊!

千百年来,波涛凶涌的洞庭湖水,见证了岳阳楼的盛衰兴亡。有形的是雄伟壮观的乐阳楼和寬广的洞庭湖,还有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诗词文章与绘画雕刻作品。而无形的是那些一代又一代的贤圣、志士、仁人们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贵品质,以及在这里为这个民族所塑造的奋斗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也忧,退也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又登上这雄伟壮观的岳阳楼,思千古,观洞庭。把酒临风中我慷慨高歌,醉意朦胧中凭栏欲飞。真想能生出一对双翅,飞离这岳阳楼,乘长风,跨迷雾,览君山,观湖色,怡心情,壮豪志。将此生、此情、此志。融在这青山碧水之间。永不离去。

篇2:散文:岳阳楼游记

散文:岳阳楼游记

xxxx年到了一次岳阳楼,到xxxx年才写这篇游记,二十多年了,当时有些细节已经记忆不深了,只能选一些东西写写。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的西北,离岳阳火车站很近。当时登上岳阳楼,心里很高兴,为什么?因为读中学时读过《岳阳楼记》,这次能亲临岳阳楼,觉得很亲切,加上这岳阳楼在xxxx年到xxxx年重新修过一次,我去的时候,正是修后的第三年,岳阳楼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都显得崭新、发亮。岳阳楼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是鲁肃阅兵台,到了唐朝,张说(yue)最先建起来更大规模的阁楼,所以叫岳阳楼,后来经过滕子京重新修建。在民间,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那时候,我看见前来岳阳楼的人还真不少,其中有一伙个子普遍不高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北方人高,南方人矮,南方人又以广东、海南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为最。可是,只要是南方的口音,哪怕是最难懂的广东、福建话,我多少也能听懂一些,可是这一帮人的话竟然一句也听不懂,我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终于,我听出了两句才知道,他们是日本人。不是吗?如果不是日本人,有谁会说“撒扬拉拉”,“嗨”?

原来常常听别人说日本人个头矮,以为是中国人侮蔑日本人的,没想到日本人还真这么矮。可是,这么矮小的日本人当年是怎么大踏步的.进攻中国的,可能是他们的武器先进,可是,先进的武器和他们人口的缺少不是完全抵消了吗?好在现在他们是带着友好的态度来参观的,不然的话,我狠不得上前啐他们一口。是啊,历史过去了很多年,离开xxxx年已经十四年的xxxx年,写过《论持久战》的毛主席都和日本领导握手言好了,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啊?

在岳阳楼,我最先看见的岳阳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写的,那几个字遒劲有力,看着很舒服。看的地方多起来了,我看见很多古人的有关岳阳楼的古诗歌,用各种形式的书法镌刻在大楼的醒目位置,《岳阳楼记》自然是摆在最显著位置,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名篇。其中,杜甫的诗歌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当年誊抄过的字迹,显得意味尤其隽永。

岳阳楼,和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虽然为江南三大名楼,可是,它们的人文背景很不相同,滕王阁当时还没有修复,且不去说它。黄鹤楼是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而岳阳楼则是知识分子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地方。

到了岳阳楼,自然会想起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年之后,我成为共产党员,二十年过去了,我对照范老先生的话,应该也是问心无愧的。

篇3:《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力。(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 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 对即可,2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篇4: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岳阳楼。岳阳楼是我肚子里的一条老蛔虫了。我心中的岳阳楼该是巍峨的,起码得有五六层吧。唯有如此,人才能极目洞庭湖,放眼大世界。然而,现实中的岳阳楼却让我的心凉了半截——才三层!人微微仰头,就能看尽它的全貌。其实,这样的岳阳楼才是合情理的。它的平凡,正好说明这块土地的'贫瘠。而唯其贫瘠,才招致诸多的迁客骚人来这儿吃苦。想当年,还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大环境下,政府才有点资金来修这岳阳楼。这修缮的资金还真是不易!

这样一寻思,我对岳阳楼就谅解且肃然了。

拾级而上,随手触摸那古老的栏杆,我就感觉到一些沧桑的味道。那工正的碑刻,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古人的距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本是前不见逝者后不见来者的匆匆过客。倘若古人没有什么遗物,我们彼此间实在无法联系起来。而我们的世界将是何等的狭小?我们的心境将是何等的寂寥?我们的聪慧的先人们,发明了诸多“在此一活”的方法,或留墨于纸张,或造楼于水滨,或凿河于平原,或架桥于山间……文本流香,飞跃着他们的思想;实物革新,展示着他们的智慧。

岳阳楼算是滕子京给我们后人留下的遗物,算是范仲淹给我们后人留下的“遗笔”。它的珍贵就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就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倘若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岳阳楼的名声能流传多远?倘若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和范仲淹又能流传多久?滕子京的聪明在于借人之笔,留己之为;而范仲淹的聪明刚好在于借人之地,留己之名。

倚窗而望,但见洞庭湖在炎炎烈日之下静静地卧着。没有波澜,没有船只。日光与水光相融,茫茫如雾。极目远眺,不见山峦。

该是怎样的山呢?该是怎样地衔着?该是怎样的长江呢?该是怎样地吞着?疲惫不堪的洞庭湖上,实在也找不着完美的答案。就听听水的絮语罢。

都说鱼儿离不开水,真正离不开水的恰是人的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上去是分开说的,实则是一个整体。山和水都是人心的依赖,是仁者智者共同的乳。一个人,读了万卷书不够,还得行万里路,读万卷山,读万卷水。滚滚长江被多少人读过了?浩浩黄河被多少人读过了?八百里洞庭包蕴了多少世间哲理?又被多少人品味过了?谁能将水的丰厚一一领略?既然读不尽,那就长此以往地读吧,那就修一座楼吧,那就常常抽空儿来坐坐吧,来看看吧。如果说洞庭湖是一部深厚的书,那么岳阳楼就是一把沉稳的座椅。

楼傍水而立,水傍楼而流,楼作中介,是人心走近水的跳板。

楼几经破败,几经修缮,今之楼已非昨之楼。

湖几经屯田,几经缩小,今之湖已非昨之湖。

岁月流逝,人物皆非。多了过客,少了骚人。带走了热闹,而留下了寂寥。

但是《岳阳楼记》伴着两个人的名字,依然醒在碑上,醒在人的心里,且成不朽。

篇5:岳阳楼上思悠悠散文

岳阳楼上思悠悠散文

是梦?是幻?皆不是!

此时此刻,我的的确确已经站在岳阳楼上了。

凭轩西望,眼前,是“湖水连天天连水”的八百里洞庭;更远处,是“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洞庭君山。置身楼头,如临仙境,湖山胜景,尽在目中。

学生时代,津津有味地朗诵《岳阳楼记》。当教师后,神采飞扬地解读《岳阳楼记》。范公的锦绣文章,我早已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范公的阔大襟怀和浩然正气,为当时和后世树起了道德的标杆。就这样,一座千古名楼和一篇千古美文,在我心中交相辉映。

我曾想,若只读名文,而不登名楼,岳阳楼在我心中毕竟是虚幻飘渺的,那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很早的时候,我就对雄峙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心驰神往,并把岳阳楼列为“一生必去的地方”。

驾万里长风,来此临登岳阳楼,于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圆梦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心灵的洗礼。

据说,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未踏足岳阳地面,也未在洞庭湖上泛舟,更未亲自登临岳阳楼。其时,他因倡导改革而与朝中的保守派发生冲突,被贬在偏远的河南邓州,心情肯定不是很爽。“楼记”是受谪守巴陵的友人滕子京书信之托,依照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的一篇命题作文。范仲淹果然没让滕子京失望,不仅很快完成朋友的“约稿”,而且匠心独运,肆意挥洒,惊世骇俗,古今无双,令无数文人竞折腰。文章由楼而景,由景而情,由情而论,随物赋意,一步步通向主题,响亮地回答了关于生命真谛这一宏大的命题,足见其视野之辽阔,想象之丰富,境界之高远,文笔之精妙。短短三百六十余字的《岳阳楼记》,可谓字字珠玑,堪称旷世绝笔,让人千古传诵。而范公、滕公两位圣贤政见相近、互为知己的深厚交情,早已成为文坛佳话。

范公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借洞庭湖四时之景、阴晴变幻的描写,对“古仁人之心”作了一番细致的探究和深切的追怀,抒发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人格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震烁古今,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化人的`心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警言,表现了作者安社稷济苍生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心怀天下,先忧后乐,成了中国文人的座右铭和最核心的价值观,对他们个人品格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是乎,岳阳楼成了中国历代无数文人贤士的精神庙堂。且不说其建筑本身有着怎样的气度神韵和美轮美奂,单是岳阳楼的思想和文化高度,已远远高过天底下任何一座摩天楼宇。

眼前的岳阳楼,楼高三层,重檐盔顶,琉璃金黄,纯木结构,风格奇异,凌空欲飞。其实,它早已不是范公笔下的那座岳阳楼了。岳阳楼,历经千载,命运多舛,几经兴废,几经修葺。即使这样,也并不影响岳阳楼巍峨挺拔、俯视古今的非凡气势,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景仰和膜拜。楼以文显,地以人传,纵观天下之景,莫不如是。这就是文学强大而神奇的力量啊!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是雄浑壮阔、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托出一座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岳阳楼。是范公的不朽文章,将岳阳楼推向极致,让岳阳楼从此名冠天下,益增其美。一湖一楼一记,各美其美,且互为映衬,共同构成睥睨天下的奇绝之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站在岳阳楼上,沐着清凉的湖风,许多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名诗佳句,顷刻之间纷纷涌入脑际。恍惚之中,感觉我已经完全打开厚重的时光之门,穿过悠长的时空隧道,正在和衣袂飘飘的先贤前哲进行一次晤面和畅快淋漓的对话。在感受“古仁人”千古风流的同时,也深切地体悟到,人生贵有大境界,生命须有大气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抛开个人的命运沉浮,位卑未敢忘忧国。举凡天下英伟磊落之士,无不如此。

江山何其俊秀!心情何其美哉!站在岳阳楼上,我一字一句地默诵《岳阳楼记》,心中的思绪和眼前洞庭的苍茫云水一样,翻卷不息。

篇6:洞庭色谱写景散文

洞庭色谱写景散文

大黄谷黄

极富质感的色彩,是黄;极富动感的色彩,是黄;极富情感的色彩,是黄;极富美感的色彩,还是黄。

邂逅黄黄的色彩,忆起祖祖辈辈赤足走过的土地与汗水浸泡的稻穗;忆起祖祖辈辈渴望已久的酒幌与始终向往的梦乡黄,最终源于谷黄之黄。

谷黄之黄,自远古的村庄、远古的史册、远古的神话渗透过来。江南的稻谷熟了,洞庭的稻谷熟了。

岳阳的版图熟了。

巴陵儿女的心,熟了。

谷黄之黄,于浩浩荡荡的大洞庭的滋润中,于先忧后乐的岳阳人的呵护中,黄得愈加广阔、愈加成熟、愈加温润、愈加无可媲美

谷黄,大黄。

大黄,谷黄。

驻守湘北的米业集团与收割机们,收获一片片大黄,又播种一片片大黄。

棉白遍野

白云一簇簇从湛蓝的`天空走过;白羊一群群从深绿的草原走过;瑞雪,从北国漫长的冬季走过;柳絮,从江南温暖的春天走过;耀眼无比的银棉,从茫茫无际的洞庭原野走过走过原始的遮羞的岁月,走过不远的畏寒的年代,走过多少朴素无华的春秋,走向了故乡一株挺拔的开满银色花朵的树。

走近棉田。

走近棉田,走近纺织基地的车间,走近五光十色的T台,走近色彩缤纷的服装超市,走近铺满棉絮与喜悦与浪漫的洞房

走人云梦异常温暖的怀抱。

一片椒红

有一种颜色自生命的深处透射出来;

有一种颜色自燃烧的红烛透射出来;

有一种颜色,熟透了夏天,熟透了秋日,熟透了洞庭汉子洞庭女子幽闭已久的,食欲与幻想

一片椒红。

这是故乡夺目的经典之色。猛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这片色泽与橘红橙黄同样躲躲闪闪,带给乡亲太多太多的惊慌与茫然。

现代物流渐渐发育的日子里,洞庭湖畔这片红红火火的色彩争先恐后抵达遥远的城市,纷纷亮相长方形、正方形、圆得无法再圆的餐桌。

“潘家大辣椒”红透了三湘四水,红透了大江南北

椒农的脸,红了,红得灿烂,红得无忧无虑,红得令人羡慕万分,红得一片又一片椒田熊熊燃烧起来

篇7:水水水散文

水水水散文

周末回娘家,帮娘洗菜,清洗到最后一遍,盆里满满的清水,我习惯性的问娘:“娘,这最后一遍水倒在哪里”?娘笑了:“你要是不舍得倒就端到外面的菜地里浇菜吧”。我愣了:“ 娘,不是还要留着洗碗、喂猪的吗”?娘笑着说:“现在咱家不养猪了,主要是也不缺水了,自从村里在我们西边又建了一个水塔后,啥时候拧开水龙头,水都是哗哗的”。

记忆中,我们大屯北山永远都是缺水的,村里二三十户人家,守着两口水井,每到干旱季节吃水就成了大问题,我们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儿不是写作业,而是去刮水,怎么说是刮水呢,因为井里的水用桶根本打不满!每次都是大哥用井绳拴了我的腰,我两只手拽紧了绳子,慢慢地把我放到我们家屋后十几米深的井底,我用水瓢(真正的葫芦瓢,墙头上的葫芦,用针扎一下,扎不动,说明是成熟的葫芦,摘了,放在大锅里煮熟,用锯条平均割开,掏了瓤,刮去外边的浮皮,就是瓢了)一点一点的把井里很少的水刮起来,倒进水桶,一只水桶刮满了,大哥提上去,再放下另一只桶,两桶水,得等上半天才能刮满。

不光在井里刮水,旱天里凡是能取到水的地方我们都会去,我记的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后沟姥姥家的菜园旁边,那里有个泉眼,娘早在下午上地干活之前就把水桶放在那里占着了,我一放了学就直奔后沟,照例是用水瓢舀了水倒进桶里,这泉眼里的水比井里还稍微深一点儿 ,一次能舀满一水瓢,两桶水都舀满后等娘散了工来挑回家,我们的水桶满了,后面还有好几家的水桶在排着队呐,整个村子也就这么几个能取到水的'地方。

再远一点儿那就是和小曲河南岭村相邻的被称为遥沟的地方,那儿也能取到水,不过路不好走,沟太深,离我们村得有五六里地,不是逼的没法子,一般是不去那里的,每次去都是我和二哥两个人,那时我们的个子挑不起来水桶,就和二哥用扁担抬着两个空桶去遥沟,也是为了做个伴儿,这里的水相比较我们村里要丰沛得多,一会儿就能舀满两大桶,不过栽地瓜的季节就不行了,小曲河南岭村很早就有人占了地方挑水浇地瓜苗,我们只能再想别的法子。

水来得这么不容易,当然不舍得用啊,我们都是洗菜的水留着刷碗,刷碗的水还得留着喂猪,洗手洗脸的水也不舍得倒,用来浇菜园,每次洗手洗脸娘都会唠叨:“少用水,少用水,别用肥皂啊,菜苗怕肥皂水”。那时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缺水的苦楚,更不会想到娘和叔从那么远那么深的遥沟挑回这两桶水,要费多大的力气,更不用说每次都是在干了半天活,又累又饿的情况下。直到十五六岁我们能帮着家里挑水了,才知道那满满两大桶水有多沉!我是挑不动满桶的,每次都是挑两半桶,挑回家也是累得气喘吁吁!

我们村的缺水在附近的几个村那也是有名的,村里青年说媳妇,媒人一说是大屯北山,姑娘一听就撇嘴:“我可拎不动那一大盘井绳”!是啊,十几米深的水井,不用说干旱季节,有水的时候提两桶水都费劲儿:井绳的一头栓了水桶,两腿叉开站在井沿儿,把桶放到井里,用力摆动水桶,让桶歪倒,水慢慢灌满,再把水桶摆正,就可以往上提了,那可是个力气活,姐姐经常是歇一气儿才能提上来的,对于没在深井里提过水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

还有更厉害的呢,在我小时候看来那真是个绝活儿,赶上雨季,就不用那么长的绳子提水了,大人们用勾担就能直接打水, (所谓的勾担就是一根扁担两头钉上一个特制的铁钩),用勾担钩住水桶把,猛地一使劲,水桶歪倒,但是不能脱钩,否则水桶掉到井里很麻烦的,桶满了,两手抱住勾担用力一使劲,满满一桶水就上来了,挑了就走,省却了解井绳的麻烦,

后来村里开始有人自己打井了,先是大舅家打了口井,每天早上去他家挑水的都排着队,再后来村里条件好一点儿的都陆续打了井,我们村才彻底告别了干旱季节到处取水的历史。

篇8:水经典散文

水经典散文

刻骨的冷暖,让我和你你在一阵阵的顿悟之中日夜兼程,多少的艰辛与疲惫,默默地滋养着那一片片的土地与万物。

平凡的故事里,都和许许多多的水有关,相连着土地和山野的那一份美好愿望,以及太阳的痴情,在你和我的那一份所有的渴望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元素和营养,人和万物的养分,点滴着那一个肌肉骨髓。

赤裸裸的洗礼,就永远离不开了你。

从母体一分离,便在水的滋润中温饱。

来自天空和土地的真情,晶莹了,

——每一滴酸甜所拥有的无私与神韵。

沿着那生命的足音在光的记忆里,

——聆听着鸟儿的歌唱和鱼们的呓语。

因为水,相濡以沫了我的爱情。

因为水,相依为命了我的生活。

因为水,相照肝胆了我的心愿。

因为水,相形见拙了我的梦境。

因为水,相得益彰了我的画卷。

没有水,我们将一无是处,无能为力。

水,在这个社会里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它能够发电,能够调节我们的生产和气候,能够在不同的环境里办得许多事情,伴随着阳光,捧着晶莹莹的心事,一程一程地向着深远的年月和那些美好的远景推进,那不就是水吗?于是,我就对你问道。在每一个歌唱的人的心目中赤情了一次次劈波,涓涓的细流汇集了所有的寄托,在那一张张的帆影里,浓重了风和雨的真情实感。

一次又一次触摸着自己的根,在那些大山的深处,涌动着点滴所流梦的水源,顿悟的想象,仿佛如同触电一般,一缕缕地在我的.血脉里穿行着,一阵阵地变成了我肌肤里的力量,万千种的欢呼,酸甜了那片土地。

一往无前地走着,走着,灌溉着那一片片田园,激情发电送着光明,给每一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收获,在喊厚中拥簇着那些温馨的山情与水梦,在那一位船工的杯盏里浓酽了太阳和月亮的一首首生命的浩歌。

奔腾不息,在每一片的山野和田园里,翩跹了那透明的波光,包容着万涓千仞,流金溢彩,展现了所有生灵的优美舞蹈与图腾,欢欣和嬉戏与新陈代谢,和着那些化学的元素,包罗了所有风流所绝唱的生活创痛与寂寞,帆影着一次次的春秋情怀……

是啊,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

是的,长江之流滚滚来,什么血缘。

水,完美的语言和歌,远源流长。

水,洗涤着你和我的心身,纯朴。

水,永远着你和我的那一份思念。

我,水中捞月了一个个的饥饿。

我,水滴石穿了一片片的真情。

我,水乳交融了人生的爱和恨。

篇9: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也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尽管囊中羞涩。可我居然没有到过岳阳楼,深以为憾。

对于岳阳楼,我还是30年多前初中时读过一篇必背的课文,才有那么一点印象。那篇课文就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今30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但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现在已成为至理名言而千古传诵。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就是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970周年了。近千年来,这篇文章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爱家爱国,近千年来,这篇文章鼓舞了多少有识之士忧国忧民?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无法体会她的壮美,但我能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觉到她的雄壮气势,你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你看,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北宋王朝(960-1127)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从来没有统一过全国,与之对峙的政权还有辽、西夏、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和大理等。北宋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的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外全部由中央掌控,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据史料统计,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100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了三倍多。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部门入不敷出。

范仲淹写此文时(1046),正是积贫积弱的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夭折后被贬流放之日,于邓州知州任上。庆历年间(1041-1048),包括宋仁宗在内的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人,都感觉到,若不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庆历三年(1043年),他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掌实权),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到邠州、邓州任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堂堂国家副宰相,从中央贬到地方做知州,心理落差有多大?那种报国无门、为君分忧的理想从此无法实现。但范仲淹没有怨恨,还在处江湖之远忧其君。这种思想,就是今天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有的吗?

我作为一个湖南人,因未到岳阳楼而遗憾;因北宋从没统一全国,积贫积弱而遗憾;因范仲淹新政夭折,壮志未酬而遗憾……

我作为一个湖南人,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欣慰;因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而欣慰;因他“先忧后乐”的崇高思想而欣慰……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被贬官员,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难道这不值得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公仆们学习和反思吗?

相关专题 岳阳楼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