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交往实践的价值取向

好福仔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好福仔仔”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交往实践的价值取向(共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交往实践的价值取向

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交往实践的价值取向

全球化时代,“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全球环境危机日益突出.从文化哲学层面来审视全球性问题及人类困境,它们是人类文化交往实践的盲目性和极端性造成的.因此,人类文化交往实践树立合理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十分必要.本文认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应是:生命优化的文化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和追求自由的文化价值取向.

作 者:苗春凤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1(2) 分类号:G05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交往实践   价值取向  

篇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在农业社会里,由于人类文化交往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文化整合大多只发生在各种文化模式的内部,作为这一文化模式保持其发展的连贯性和协调有序性的重要机制而发挥着作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给各国文化敞开了一个新的地平线,使各国文化有可能跳出原有的较为狭窄的文化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全世界的更开阔的文化视角.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整合既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作 者:倪志娟 NI Zhi-juan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学院,政法系,湖北,孝感,43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G0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交往   文化整合  

篇3: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历史趋势,构建了自己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物质条件、实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富有远见地指出了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作用及其对世界政治、文化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解读全球化问题、认识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作 者:刘建伟 张思锋 禹海霞  作者单位:刘建伟,张思锋(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

禹海霞(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3) 分类号:A81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世界历史   经济全球化  

篇4:改变价值取向 促进教改实践

改变价值取向 促进教改实践

姜 洁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所以,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原来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现在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在近半年的教改试验中,我感到最突出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原来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教两三年就轻车熟路了,因此不少教师就从此开始吃老本,看看教材就能上课。而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大连试验区的每一位地理老师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教研员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地理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彻底转变了观念,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师生关系的改变

在新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及师生关系的相互建构。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讲《人口问题》时,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计划生育不侵犯人权吗?我还有一个哥哥,我觉得有哥哥的感觉真好。”我没有立即评价他的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结果学生一致声讨美国的所谓人权论调,既然有人权就不应该轰炸我国大使馆、就不应该干涉别国的内政;计划生育政策符合我国的国策,在家中我们虽然少了兄弟姐妹间的沟通,但我们有同学、朋友。再说,为了整个民族的兴衰和未来我们应该有“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了也因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但现在学生已经摆脱了这种顾忌,他们的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在走廊里孩子们见到我会很亲切、很随意的问一声“老师好”,这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我由衷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融洽交往已使学生心灵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解放,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变成自身生命活动、专业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 [2] [3] [4]

篇5:全球化时代文学

雅克·德里达在他的著作《明信片》这本书中,借其主人公之口,写了下面这段耸人听闻的话:

“……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

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

在这里,我又遇见了那位上星期六跟我一起喝咖啡的美国学生,她正在考虑论文选题的事情(比较文学专业)。

我建议她选择二十世纪(及其之外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电话的话题,例如,从普鲁斯特作品中的接线小姐,或者美国接线生的形象入手,然后再探讨电话这一最发达的远距离传送工具对一息尚存的文学的影响。

我还向她谈起了微处理机和电脑终端等话题,她似乎有点儿不大高兴。

她告诉我,她仍然喜欢文学(我也是,我回答说)。

很想知道她说这句话的涵义。

”①

以上引用的德里达或者他的作品主人公在《明信片》中说的这段话实在是骇人听闻,至少对爱好文学的人是这样,比如像我,以及在文中与主人公对话、正在寻找论文选题并且有点儿不高兴的美国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这位主人公的话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焦虑、有疑惑,也有担心、有愤慨,隐隐地或许还有一种渴望,想看一看生活在没有了文学、情书、哲学、精神分析这些最主要的人文学科的世界里,将会是什么样子。

无异于生活在世界的末日!德里达在《明信片》中写的这段话在大部分读者心目中可能都会引起强烈的疑虑,甚至是鄙夷。

多么荒唐的想法啊!我们强烈地、发自本能地反对德里达以这样随意、唐突的方式说出这番话,尽管这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在最主要的信息保留和传播媒介身上发生的这种表面的、机械的、偶然的变化,说得准确点儿,就是从手抄稿、印刷本到数码文化的变化,

怎么会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情书——这些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里都非常普遍的事物——的终结呢?它们一定会历经电信时代的种种变迁而继续存在?(问号为作者所用—译注)当然,

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写情书!当然,我可以在连接着因特网的电脑上创作并发送文学、哲学作品,甚至是情书,就如同我以前用手写、打字机、或者印刷出来的书来完成这些事情一样。

但是,精神分析学这门原本依赖面对面的谈话(interlocution,被称为“谈话疗法”)的学科怎么可以束缚在印刷机的控制之下,并进而迫于数码文化的转向而走向终结呢?

德里达这些唐突甚至有点儿近乎放肆的话在我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正如那个研究生在听到德里达这样古怪的建议后心里涌起的想法。

顺便提一下,阿维塔尔·罗奈尔对德里达这个建议却另有一番理解,而且,毫无疑问,她没有把它当作德里达对正面提问的回答。

电话中的普鲁斯特和德里达的《明信片》都出现在了罗奈尔的名作《电话簿》中,并以自己的方式预言了新一轮电信时代的到来。

劳伦斯·里克尔斯像弗里德里希·基特勒一样,也早就在现代文学、精神分析和文化中概括然而鲜明地提到了电话②。

然而,德里达就是这样断言的:“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

他说了一句斩钉截铁的话:“再也不要写什么情书了!”可是,这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德里达这些话——不管是他(或者《明信片》中的主人公)跟那位研究生的,还是你我在那本书中读到的——在我们的心中都激起了强烈的恐惧、焦虑、反感、疑惑,

还有隐隐的渴望,这些话是“恰如其分”的施为性话语(“felicitous”performativeutterance)。

他们实践着他们的箴言而间接地带来了文学、情书等等的终结,正如德里达在最近一次研讨会上所讲的,说“我爱你”这句话,不仅仅会在说话者心中产生爱的波澜,而且还会在听话者心中产生信念和爱的涟漪。

尽管德里达对文学爱好有加,但是他的著作,像《丧钟》(Glas)和《明信片》,的确加速了文学的终结,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中(比如欧美国家过去2或者250年的历史文化)得知。

在西方,文学这个概念不可避免地要与笛卡尔的自我观念、印刷技术、西方式的民主和民族独立国家概念,以及在这些民主框架下言论自由的权利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只是最近的事情,开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西欧。

它可能会走向终结,但这绝对不会是文明的终结。

事实上,如果德里达是对的(而且我相信他是对的),那么,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concomitants)而把它引向终结。

德里达在《明信片》这本书中表述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新的电信时代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打破过去在印刷文化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二分法(inside/outsidedichotomies)。

在书中,作者采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过时的形式对这个新时代进行了讽喻性的描写,即不仅引述主人公与其所爱(一位或者多位)进行的大量电话谈话,而且还利用正在迅速消逝的手写、印刷以及邮寄体系这些旧时尚的残余:明信片。

明信片代表而且预示着新的电信时代的公开性和开放性(publicityandopenness),任何人都可以阅读,正如今天的电子邮件不可能封缄,所以也不可能属于个人。

如果它们正好落在我的眼皮底下,如德里达在《明信片》和他令人欣羡的散文《心灵感应》③中展示的明信片和信件,我就会使自己成为那个接收者,或者,我被奇妙地变成了那个接收者,那么,那些正好落入我眼帘的明信片或者电子邮件上的信息就是为我所写,或者说,我认为它们是为我写的,不管它们到底是写给谁的。

在我读以上我从《明信片》这本书中引用的段落时,情况就是这样。

说话人传达给那位研究生的坏的甚至是讨厌的信息——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和情书将会终结——也同时传达给了我,我也成了这个坏消息的接受者。

在书中,由于主人公的话而使那位学生心中产生的强烈反感也同样在我的心中产生。

或许,德里达在上面引述的这段话中所说的最让人心惊的话就是:比起那种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和情书终结的新的电信统治的力量,“政治的影响倒在其次。

说得再准确点儿,德里达的原话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的统治(politicalregime)是第二位的。

我认为,“从这个意义说”,是指他不否认(我也不会)政治影响的重要性,但是,新的电信统治的力量是无限的,是无法控制的,除非是以一种“不重要”的方式,受到这个或那个国家的政治控制。

众所周知,在西方,始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经济向越来越以信息的开发、储存、检索和发送为主导的经济的重大变革。

现在,甚至连货币都首先是信息,它以光的速度通过电信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兑换和发放,而同样的电信网络也在以数码的形式传播着文学。

例如,亨利·詹姆斯的几部小说现在可以从因特网上看到,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仍然属于现在这个正在迅速走向衰落的、在印刷机统治下的历史时代。

照相机、电报、打印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无线电收音机、卡式录音机、电视机,还有现在的激光唱盘、VCD和DVD、移动电话、电脑、通讯卫星和国际互联网——我们都知道这些装置是什么,而且深刻地领会到了它们的力量和影响怎样在过去的150年间变得越来越大。

正像三好将夫(MasaoMiyoshi)以及其他人曾经提醒我们的那样,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人们中间,对这些设施的占有及其相应的影响很不均衡。

目前,在美国只有50%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当然,这个比例在其它许多国家还要小得多。

但是,不管以这种还是那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由于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而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上网,这种变化还会加快,就像当初电视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样。

这些变化包括政治、国籍或者公民身份、文化、个人的自我意识、身份认同和财产等各方面的转变,文学、精神分析、哲学和情书方面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

篇6: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风骚,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

[1] [2] [3] [4]

篇7: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 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 郭 丹 戴h 张洪 韩 梅 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

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 。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 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

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 、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 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 准备阶段:9月--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

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 郭 丹 戴h 张洪 韩 梅 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4.资料设备: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订阅相关杂志。

篇8: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

2 0 1 2年 4月 指导自考实际操作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 容易造成自考的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不明之流弊。因此, 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 进而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 已经成为当前 自考学术界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自考教育价值取向的专门论著, 但在部分学者以自考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 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了一些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 不乏闪光之处。

李荣希、 于信凤针对 自考的培养 目标与前人相关的论述,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自学考试的定位  引, 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已经呼之欲出。此外, 提及到教育价值取向所属范畴相关概念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层出不穷。专著、 期刊论文和其它文献的出现, 极大夯实了学界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质的飞跃提供了量的基础。

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不少学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大, 主要是用经济学视角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下教育价值应然取向, 用历史学的视角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几经变更  , 用逻辑学的视角纵观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博弈 , 用文化学的视角论证“ 学而优则仕” 的“ 社会本位” 取向  , 用唯物主义哲学的视角提出辩证、 唯物、 历史地把握教育价值观 J 。尽管不同的视角研究的侧重不同, 但着实为学界对自学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益观点层出不穷。从宏观的社会层面, 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促使 自 考的功能发生结构性改变。因而, 有学者针对现阶段 自考的价值取向, 以学习化社会的视角, 提出了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  。

从中观的管理层面, 有学者将广义自考价值取向进行细分, 提出了颇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命题价值取向  引。从微观的操作层面, 李豫黔等学者通过对全 日制 自考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剖析, 得出“ 合理运用教育选择重构全 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价值取向的思考”   , 并对评价模式、 目 标、 内容以及专业设置上提出了独到见解, 为具有 自 考特色的价值取向体系的架构迈出坚实一步。

相关专题 价值取向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