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纲新教材新挑战

一条乌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条乌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大纲新教材新挑战(共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新大纲新教材新挑战

新大纲新教材新挑战

――谈中学外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的外语教学大纲几经编订。1992年,由国家教委颁发的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 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纲都突出了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了一种崭 新的教学思想。1993年开始使用的中英合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JEFC),正是这一大纲的 集中体现者。它是一套集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好教材。其特点是打破了传统教材中以语法为线索 的编排体系,不以语法的需要编句型、课文,而是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融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语言的功 能、意念和话题为一体编排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诸要素间的有机结合。新教材问世使用三年来,给中学外语教 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其间是不乏可喜成绩和赞誉之辞的。但在贯彻实施 新大纲、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处理教材、教法上存 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新大纲、新教材顺利实施的不利因素。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和由此而引 发的思考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传统观念的误导

在外语教学中,多年来我们一直存在着向上看和向外看的通病。向上看,指看红头文件、看考纲、看教本 、看教参。向外看,指引用国外的教学理论。其实,看并不错,但以看来束缚自己,唯命是听,这就有问题了 。同样,借鉴国外科研成果和经验也无可非议,但无条件地全盘吸收,并试图在教学中证明它的绝对正确性、先进性,这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建国以来,以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为准,按时间的发展为序,大致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 、认知法和交际法五种主要教学法被引进到我国。在唯上观、唯洋观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往往习惯于机械执 行上面的要求,每当推行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时,我们会把这一阶段以某一语言为母语的人提出来的某种 理论和方法奉若神灵,而忽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度里进行外语教学的 实际状况及复杂特点,不顾眼前师资、设施、环境和条件是否允许,喜欢轰轰烈烈,一哄而上,而后又冷冷清 清,一哄而下。这种不讲实际,盲目尊崇和食洋不化的积弊,势必对当前我们正在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新大纲 和新教材产生如下消极影响:1、对新大纲、新教材的贯彻实施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易走极端,喜欢唯 新是举,以新贬旧,对以往的教学工作持否定态度;2、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尊崇国外习得教学理论,一味追 求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强调功能、意念而忽视语法教学;3、在训练中存在一边倒、一刀切。重听说、轻读写 ;重模仿类推、轻系统知识传授。上述这些由传统观念而导致的教法上的失误,必然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工作造 成损害。

(二)来自交际教学法的困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思想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繁琐的语法讲解和操练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中学外语教学的质量。新教材打破了以语法为纲的模式,强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符合 我国目前形势下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然而,交际教学法也并非完美无缺,包治百病。这是因为:

(1)它打破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众所周知,语法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 的一个基本方面,学生只有较为熟练地驾驭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才能真正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但 是由于交际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是语言功能与其语言表达手段的对应物,这就造成功能与功能,单元与单 元之间缺乏语法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这种杂乱接触语法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交际教学法的本意是弥补结构教学忽视语言运用的不足,然而它所做的往往只限于让学生孤立地记 住功能、情景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应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运用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为语言 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一套技巧或创造程序”,而交际教学法所做的只局限于让学生在课堂上依 靠模仿和机械重复去习得语言,依赖反复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无论我们怎样 在课堂上创设交际环境,却由于缺乏真实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总和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可见把外语教学 目标简单化为教会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场合下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交际目的的办法,并不一定实用。这就象把一大 堆沙子一粒粒地装进口袋,学生无法通过全面掌握一种语言体系来适应各种无法预料的交际需要,因而远不能 真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来自培养目标上的误差

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为交际而使用外语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新大纲和新教材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培 养目标,试图改变以往不重视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培养的弊端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问题在于在我们努力 加大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力度的同时,却在教学中出现了另外一种不良倾向,即忽视中学外语教学目的多元性的 特征。以听说来代替读写,以能力来取代知识,并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完全割裂开来,这 就造成对新大纲、新教材培养目标上的理解、实施上的偏差。

实际上能力的培养应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就交际能力而言,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书面语言的交 际能力侧重于读写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方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欠缺哪一 方面都不能算是真正具备了交际能力。除了语言能力外,交际能力还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为在交际中,我 们不仅要注意其语言、语法、词汇等要素的理解,还要知道这句话应该在什么场合使用。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 ,那培养出来的学生终究只具备“纯语言能力”而缺乏“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足以保证人们在现实情景 中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的。另外,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例如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大专院校和 普通中学就应该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外语人才的要求上就应有不同的区别。忽视这种 差异,在外语能力培养目标上采用一刀割的办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普通中学的外语教学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外语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不能顾此失彼,人为 地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的训练分割开来。否则就有可能从“聋哑外语”这个极端又转向“文盲外语”的 另一个极端。历史的教训是不能不引以为鉴的。普通中学的外语教学既然是打基础,那么除了让学生具备一定 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外,还应该是一门文化课,具有

教育,认识、审美等多种功能。通过教学,我们不但要 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还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语言观的教育,以及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等。如果我们在贯彻实施新大纲、新教材时,只注意掌握语言这一单一目的,而 忽视了外语教学的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综合培养,那么我们的外语教学 将是蹩脚的,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交际需要。

篇2: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

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

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_英语教学论文

国家教委于1988年初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此之后,国家教委委托部分单位组织编写面向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其中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与的六・三制和五・四教材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共同编写的《英语》,分为甲、乙两种版本,甲种本为小学五年级起始,乙种本为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大共同组织编写的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农牧地区和山区以及教学设备较差学校使用的《英语》,共有六册;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五・四制《英语》。1991年6月国家教委修订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92年4月国家教委召开教学大纲审查会议,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各套《英语》教材进行审查、修订和通过。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初中开始执行新大纲,经过修订的各套《英语》教材已公开出版,供全国选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套《英语》教材的启用标志着我国以教材为突破口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较之原先的大纲和教材,它们包含了教育学科和邻近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把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推进了一大步。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诞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原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颁发了一套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那次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由于当时国家经过“文革”的浩劫,急需培养出一批各条战线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考虑的重点是在使面上大多数学校从“浩劫”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同时,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较少考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升学而直接走上劳动岗位的学生的需要,形成了以适应升学需要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弊端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偏多、偏深、偏难。

1985年5月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6月国家制定并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提出在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接受较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为适应升学需要,即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还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毫无疑问,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近几年来,发展学生个性,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原先的课程教材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显得不相符合。其一,偏多、偏深、偏难的课程教材内容,不符合普及教育中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而面向升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一需要。因此原有的那种课程教材内容难以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也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

第二,新的形势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到较为稳定和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78年,原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6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根据78年大纲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英语》课本,其中初中六册,高中三册。随后,根据81年大纲精神对这套教材作了修改,成为正式课本。这些大纲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对提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主、客观方面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中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中学生学完5-6年英语,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的甚少。根据1985年我国15省市高三、初三英语水平调查的统计结果,若按百分数计算,重点中学高三听能测试平均分为58.32,一般中学高三学生为45.21,扣除猜测因素后,其得分分别为48.85和29.65。调查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重点和一般中学的听力理解都很低,如按听懂70%为及格计,15省市单句理解只有一个省市及格。“统计结果还表明,分析性阅读理解试题及听能测试的语篇理解部分,学生得分都很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是一大问题。原先的教材注意到了语言教学规律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中、低年级以句型教学和听说训练为重点,高年级以课文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按字母、单词、句子、段落和 篇章的顺序安排。但是,教材内容偏深、偏多,语言材料偏少;单词的重现率较低,教学内容接直线式以句型、语法结构的体系编写。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三,世界性的外语教学改革潮流与经验既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自从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正式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语言学界对”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展开激烈讨论,与此同时,在欧洲共同体国家中把培养学生具备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变为现实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论述交际能力的专著不断问世。1972年,威尔金斯(D.A.Wilkins)发表了《语法、情景和意念大纲》,范・埃克(vanEk)于1975、1976年分别发表《欧洲单元/学分体系:成年人现代语言学习入门阶段》和《入门阶段:学校的现代语言教学》,门比(Munby)于1978年发表《交际大纲设计》,威多森于1978年出版《交际语言教学》,1985年,哈里蒂(Ha lliday)的《功能语法介绍》一书问世。这些著作中,有些为交际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论证,有些著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第二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旨在发展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教材层出不穷,例如,布拉恩・阿博斯(Brain Abbs)等人编写的《策略》(Strategies,1975),利奥・琼斯(LeoJ ones)编写的《功能英语》(FunctionsofEnglish,1977)、《意念英语》(Notions in English,1979),ML・玛更等人编写的《活泼英语》(VitalEnglish,1977),亚历山大的《主导英语:初学者A,B》(Mainline Beginners A,B,1976),等等。这些教材的涌现标志着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进入主导性阶段,并把理论化为了现实。第三是以英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体系不断地趋于成熟,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就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展开了讨论和探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为外语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为彻底改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开展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学英语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从80年代中期在上述背景下逐步展开。

二、新大纲的基本特点

1.新大纲提出”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因而,学习语言的目的应该着意培养学生获得用该语言进行表达思想、交流信息、表情达意的目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提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借鉴国外语言学家和教学法家对交际能力的有关论述,分析国外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结合我国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关于这一提法,我国学者、中学英语教学法专家章兼中教授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1年第四期撰文作了透彻的分析和解释。他指出,”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具有信息差距和话语能力四个部分。他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特点,认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不具有”真正的交际活动“,因而”外语实践能力也不是交际能力,而是为真正的交际活动准备条件,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他认为”提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要比培养交际能力更为妥当“。

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指向性,即为学生完成学业后从事生产劳动,作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虽然目前的外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具有情景的真实性,除了极少数场合,例如课堂上具有信息差距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的大部分活动都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然而,外语教学应尽力(事实上也只能是)为学生毕业后或课后的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外语完成一定的交际活动创造条件。因此,不管从外语教学实践还是从教育、教学所具有的特点来说,提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无疑是正确的。

为了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倾向,并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大纲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内容。附表中列出了30项的日常交际用语,每项目后都列出了一些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常用结构和句子。与此同时,大纲就如何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中,多次提到这一问题。第一条中,大纲直截了当地提出“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之间的关系时,大纲提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语法、词汇进行听、说、读、写进行交际的能力……,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从而使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使用英语与母语的关系时,大纲提到“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长和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应使用英语教学”。在考试、考查方面,大纲规定“应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

作者:石锡伍/温盛发

篇3:学好新大纲编好新教材

学好新大纲编好新教材

《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是一个对培养我国21世纪人才非常重要的文件,作为编写初高中物理教材的编者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领会新大纲的精神,编好新教材。下面谈谈学习新大纲后的一些体会和新教材编写中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大纲

(一)注重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这既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指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注意按照《纲要》的精神,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将高中物理的教育置于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大目标下,强调高中物理教学应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实现普通高中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注意将单科教学置于整个高中教育之中,放眼世界和未来的教育观点,有助于为我国四化建设培养素质高、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也体现了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教育思想相一致的精神。这种教育观点除在教学大纲的开始就明确提出外,在以后的内容选择、能力培养等方面也都有具体体现。

(二)物理课的设置有所变动

新大纲根据新的课程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在高中设置两种物理课程。一种是必修物理课(以下简称1类),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着眼点是为全体学生打下一个以后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的基本素质。另一种是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以下简称2类),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着眼点是为在理科方面基础较好的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矗。

(三)精选教学内容

新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根据这种精神和两种课的'不同要求,新大纲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调整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力求使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

将新大纲中的2类课内容与1990年大纲必修加选修课内容相比较,新大纲在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是:1.精简了下列内容:竖直上抛运动;并联电池组;乐音,乐音三要素;声音的共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电磁波的发射,开放电路;调制;电磁波的接收;电谐振,调谐,检波;二级管及其单向导电性;三级管及其放大作用;眼睛,近视眼和远视眼。2.增加了下列内容:力矩的平衡;示波管(1990年教学大纲为选学);超导现象,超导的研究和应用;回旋加速器(1990年教学大纲为选学);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感抗和容抗(定性介绍);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定性介绍);驻波(定性介绍);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量子论(选学),相对论(选学)。

从上面所列的内容可以看出,新大纲删去的内容基本上是初中已讲过,高中又不可能比初中讲得太深和教学实际中应用不大的

[1] [2] [3] [4]

篇4:学好新大纲编好新教材

学好新大纲编好新教材

《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是一个对培养我国21世纪人才非常重要的文件,作为编写初高中物理教材的编者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领会新大纲的精神,编好新教材。下面谈谈学习新大纲后的一些体会和新教材编写中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大纲

(一)注重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这既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指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注意按照《纲要》的精神,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将高中物理的教育置于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大目标下,强调高中物理教学应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实现普通高中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注意将单科教学置于整个高中教育之中,放眼世界和未来的教育观点,有助于为我国四化建设培养素质高、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也体现了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教育思想相一致的精神。这种教育观点除在教学大纲的开始就明确提出外,在以后的内容选择、能力培养等方面也都有具体体现。

(二)物理课的设置有所变动

新大纲根据新的课程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在高中设置两种物理课程。一种是必修物理课(以下简称1类),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着眼点是为全体学生打下一个以后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的基本素质。另一种是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以下简称2类),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着眼点是为在理科方面基础较好的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矗。

(三)精选教学内容

新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根据这种精神和两种课的不同要求,新大纲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调整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力求使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

将新大纲中的2类课内容与1990年大纲必修加选修课内容相比较,新大纲在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是:1.精简了下列内容:竖直上抛运动;并联电池组;乐音,乐音三要素;声音的共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电磁波的发射,开放电路;调制;电磁波的接收;电谐振,调谐,检波;二级管及其单向导电性;三级管及其放大作用;眼睛,近视眼和远视眼。2.增加了下列内容:力矩的平衡;示波管(1990年教学大纲为选学);超导现象,超导的研究和应用;回旋加速器(1990年教学大纲为选学);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感抗和容抗(定性介绍);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定性介绍);驻波(定性介绍);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量子论(选学),相对论(选学)。

从上面所列的内容可以看出,新大纲删去的内容基本上是初中已讲过,高中又不可能比初中讲得太深和教学实际中应用不大的内容(如乐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并联电池组等),增加的内容则主要是实际应用较多和近代物理及科技中比较重要的物理知识(如超导、回旋加速器、激光、相对论等)。从内容的调整以及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新大纲在内容现代化及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注重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将能力培养作为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应该培养的能力提得更加具体,要求上也比现行大纲有所提高。如对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做了具体的阐述。

二、关于教材

根据新大纲,总结历年来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教材编写的优点,我认为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结构合理、缩小初、高中台阶

合理的教材结构,有利于学生学和教师教。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认为物理教材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遵循了如下原则:先近后远,先直后曲,先宏观后微观,先经典后现代,先具体后抽象,先局部后整体。也就是先从学生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现象讲起;先讲简单的一维运动现象,后讲二维、多维的现象;先讲直接接触的宏观现象,后讲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现象。在教材结构上贯彻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初、高中的台阶问题。众所周知,物理教学中初、高中的台阶问题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现在新的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所要衔接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知识的深度上又较统编教材低一些,这就给新的高中教材如何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台阶问题,在高中的开始先讲什么,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常见的意见有以下几种:1.先讲生活中常见、运动形式较为简单的力学,有从静力学开始和从直线运动开始两种观点;2.先讲几何光学,因为光现象学生接触较多,也不难;3.先讲热学,理由基本同光学。

这几种安排各有利弊。由静力学开始的作法,优点是现象常见,学生在初中学习、研究得较多、较深,有较好的基础,缺点是受力分析,特别是摩擦力和约束力的分析,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由直线运动开始的作法,优点是现象简单,涉及的问题是一维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就不时地接触过这类问题,缺点是速度、加速度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另外,这部分涉及和需要掌握的公式较多。由几何光学开始的观点,优点是现象简单、常见,要求不高,缺点是像的概念抽象、难理解,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由热学开始的观点,优点是现象常见,要求不高,缺点是理论分析较抽象,而且需要一定的力学知识基矗。

从我社历年编写的教材来看,第一种和第二种安排都有,使用后的反映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第三种安排在近几年高中试验教材中我们也做了一点尝试,反映是持赞同和持反对意见的都有,前者更多一些。我个人认为,由于新大纲中几何光学部分1类和2类课的内容差别较大,加之放在高一又没有明显的优点,因此不易安排在高一的开始。运动学需要的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运算的能力较高,亦不易安排在开始。力放在开始,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受力分析,那就应该把受力分析的要求降下来,在开始部分只讲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摩擦力的重点放在滑动摩擦力的分析和判断上,这一章可相对安排得少一些。经过学习这三种常见的力,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即了解了这三种力的简单规律,同时也接触了一点简单的受力分析。在学生稍微熟悉了一点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之后,再学习运动学。在学过运动学之后,学生对矢量的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开始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动量和能量等问题。这种安排的实质是将学生刚上高一就遇到的拦路虎“受力分析”,分散在力学的各个部分,降低高一开始时的要求,搭好初中上高中的“桥”。当然,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同时还要注意能力、方法的训练要有梯度,有层次。

(二)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兼顾问题

按照国家教委的意见,学习两类不同课程的学生在高一使用同样的教材,高二再分开。这可能是出于以下的考虑:除少数学校外(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还有一些特色学校),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由于刚上高一很难决定自己是学2类物理课,还是学1类物理课,所以不好在高一就将学生分开,选用2种或多种教材。另外,也可以避免误导高一就文理分科。这样,高一教材的编写就要同时考虑两类学生的需要,即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兼顾问题。但是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如何做得更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个人以为,处理好这一问题至少要把握住以下两点:1.作为对全体学生都作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应该是最基本的。既然要为学习两类不同课程的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础,就应该选择那些对两类学生进一步学习都必需的内容,为以后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矗如果教材编写有意识地偏重于某一类,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另一类学生的发展。

这与新大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2.教材处理要有弹性。虽然说第一册是为学习两类课程的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础,但是也必须承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一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那些以后继续学习理科的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那些以后不学理科的学生。所以教材无论在知识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可采用大字讲解最基本的内容,培养最基本的能力;用小字对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讲解、探讨,或扩展一些内容,以利于因材施教。

(三)突出主干打好基础

新大纲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加强基础,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应牢牢地贯彻这一原则。教材的系统或结构的安排要充分发挥主干知识的带动作用,使主干知识和非主干知识配合得更好,以便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在突出主干、强调重点的前提下,要着重讲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模型,切实打好基础。注意在学生理解各部分知识的“关节点”处花力气,即抓住有助于理解问题的“桥”。注重分析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注意叙述中的铺垫和呼应,以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只有在这些重点知识、重要概念和规律上不惜下气力、花功夫,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矗

(四)加强能力培养

对于能力的培养,新大纲已有明确的说明和要求。教材编写中应该对新大纲中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统盘的考虑。虽然不可能说某处培养这种能力,某处培养那种能力,但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某些能力的培养应有所侧重,还是应该的。比如,高一力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如伽利略斜面实验、落体实验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用矢量、图象等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高二、高三进一步加强用实验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能力(增设专题和实验),加强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在教材结构和编写上整体安排。如在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物理学实验―假说―验证―理论的方法方面,就可以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对万有引力的论证以及原子物理中关于原子核模型的提出、论证等多方面学习有关的方法,培养相应的能力。在实验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有重点、有层次地培养学生认识、使用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物理规律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等等。

应该明确,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在知识传授中不注意能力的培养,学得的知识就不会有多大用处;同样,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能力。只有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在高能力的要求下学习知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教材编写中应注意在讲清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能力和方法的训练与培养。注意叙述要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独立思考余地,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教学要讲究效率。既要讲清,又不能巨细无遗,什么都讲清。可以在学生通过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经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答案的地方设一些“为什么”、“你想过吗?”“思考与讨论”等类似的栏目;可以在物理学方法和思想(包括思想教育)比较突出的地方,有意识地或总结或点一点(如理想化的观点、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可以通过章后小结,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

(五)联系实际提高兴趣

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好。教材编写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喜欢

[1] [2] 下一页

物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用学生在田径场的运动和玩垒球时跑垒的运动讲位移和路程的知识,可能就比现行课本中“学校在你家东偏北30度500米处”更具吸引力;在学过运动的合成后,将传统的习题“甲、乙两物体分别以速度v和u相向而行,问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多少?”改为“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起飞时,一般都是逆风而行,为什么?若已知飞机起飞时的速度为v,风速为u,此时飞机相对于风的速度为多少?”则学生会感到问题更联系实际,更有意思,同时也了解了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起飞时逆风而行的常识,扩大了信息量;又比如,与阻力问题相联系的磁悬浮列车,与红外辐射相联系的红外遥感技术,与原子辐射相联系的激光等一系列问题都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同时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由此可见,教材中联系实际的问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多方面的。

(六)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可以说谈不上物理学。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应该说我国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不仅物理学科如此,其它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也同样不容乐观。1995年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北京、江苏等10个省市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初中学生理、化、生三科实验能力总成绩均不及格①。由此可见,加强我国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大纲在这方面尽其所能地做了努力。新大纲中必修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12个(其中4个是新的),实验个数与现行必修课的必做实验个数相同。必修和限选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23个,其中有一个是在专题中安排的制作性实验。在23个实验中有7个是新的,现行必修加选修一共17个学生实验,这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实验所占的比例。

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在学习物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其它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在当前课时紧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想办法加强实验教学。除按新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合理有效地安排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如实验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开始的几个实验明确实验步骤,以后逐渐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增加“思考”,后面的实验加强探索等),还应在课文的讲述中、在正式的课文外增加一些效果明显、简单易做的实验,既引导老师、学生多做实验,又不强求统一,具有弹性(如可将课文讲述中提到的实验专门用一种字体排出,引导老师和学生创造条件去做实验);增加简单、易行、说明问题的小实验;在练习题中增加实验思考题;增加物理学史上著名实验的介绍;对一些中学物理中不易做或不能做的实验,要有相应的配套的音像教材等。

以上只是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篇5: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关于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在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制作课件。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篇6: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关于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在2001年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

[1] [2] [3] [4]

相关专题 新教材新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