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读书笔记

乐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乐然”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经济学读书笔记(共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城市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奥多·帕克说:“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光和热。”史蒂夫·麦奎恩说:“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待,也不愿在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居住。”他们的话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复杂的感情。

从正面看,城市推动了创新、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因而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城市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噪音、污染、拥挤等。而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内部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这些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

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背景下人们的决策问题,如:家庭制定效用最大化决策和厂商制定利润最大化决策。地理学是研究事物如何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并回答人类活动的起源地问题。城市经济学将地理学和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位置或者区位选择。

城市经济学家把城市地区定义为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也就是说,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要高于周边其他地区。此定义之所以把人口密度作为基础,原因在于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而这只有在大量厂商和家庭集中于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才能发生。

城市为什么会存在?人类需要土地去生产粮食和其他资源,而在拥挤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完全与种植粮食的土地想脱离。在动物世界中没有其他动物能建造类似城市的建筑。像羚羊那样的食草动物和美洲野牛都有巨大的兽群,但是他们为获得稳定的食物供给,必须不断向长满鲜草的地方迁移;虽然珊瑚虫集中在固定的暗礁上,但是海流会为它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科技已经创造出了生产和交换系统,为人类向自然规律提出挑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个城市发展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农业产品过剩、城市生产和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出某种产品或服务,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去交换农民种植的粮食;为了使农民种植的粮食与城市产品能便利交换,城市必须有一个高效的运输体系。

篇2:城市经济学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关于城市经济学的一部著作,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探讨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并描述这些决策如何促使不同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的形成。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背景下人们的决策问题。家庭制定效用最大化决策,而厂商制定利润最大化决策。地理学是研究事物如何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并回答人类活动的起源地问题。城市经济学将地理学和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城市经济学还可以用于甄别无效率的区位选择,对可供选择的公共政策进行检验,以便作出有助于提高效率的决策。

这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在第1篇,它解释了城市为什么会存在及导致城市增长与衰退的原因。第2篇主要讲述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政府在决定土地利用模式中的角色。第3篇探讨城市交通体系,包括分析公共交通体系的定价与设计、小汽车使用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拥挤、环境破坏、碰撞)。第4篇利用一个理性模型探讨城市犯罪的起因和空间影响。第5篇解释了住宅市场的特性,检验了政府住宅政策的影响。最后一部分解释了地方政府分割体系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地方政府对政府间补贴的反应及纳税人对地方税的反应。

书的内容比较浅,相当于专业入门教程,是为本科学城市经济学和城市事务课程的学生所设计的。书中所使用的经济学概念可以通过书后面提供的一个附录(“微观经济学工具”)来理解,那里面包括了所有关键的概念。 因此对我们而言,阅读并不是很困难,这本书研究城市和城市问题,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都是很热门的话题吗,因此这个研究本身也就很有社会价值,对我们这些心系社会,想要研究,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前进的学生而言,就更是这样。我们对城市有种复杂的感情。从正面来看,城市推动了创新、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因而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从负面来看,城市存在着诸如噪音、污染、拥挤等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一部分看到,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这些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而书的后半部分主题是制定解决拥挤、污染和犯罪等城市问题的政策可以增强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有些观点有的和我平时的感觉很不同,但是看过作者的分析后,我的观念并不那么确定了,总而言之,这是本很有价值的书。

篇3:城市经济学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是美国学者阿瑟·奥沙利文,本书作为MPA系列教材之一,我认为它具有的特色及表达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也与我们的专业有着一定的联系。我对本书的特点总的感受有:第一,作者将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极好地运用到城市问题的探究之中。从城市的地租与土地利用等与经济学研究对象相关度较高的问题,到城市贫困、种族隔离、教育与犯罪等社会问题,作者都从经济学角度给予透彻的分析,既让读者再次体验到经济学的魅力,又使大家能挖掘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经济原因。第二,本书的研究内容突破了一般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城市布局与管理等城市问题的局限,不仅分析了传统的城市问题,还探究了大部分城市问题的相关性;不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政府应采取的政策,还分析了政府政策的效应;不仅分析了政策的主体效应,还预测了公共政策的空间效应。第三,本书的资料、图片十分详实,是一部理论性和实证性都很强的著作。第四,尽管它是一部应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却十分通俗易懂,完全没有晦涩、脱离读者之感,阅读它后我们会有一种经济学就 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感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经济发展使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由最初单一方面的交换中心发展为商业、制造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中心;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半径扩大、中心点增多和扩散……,这使城市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城市经济学便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探究城市问题的学说,它是一门较新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既是公共管理等管理学专业、高层次经济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又是实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应该学习的理论。住房上的种族隔离对中心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影响。还介绍了一些引起贫困的其他原因并讨论了一些反贫困政策,包括福利制度最新的全面变革——这一变革要求大多数接受福利救助者去工作以换取有限的国家补助。看得出来,反映的这些问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本书比典型的城市经济学教科书所覆盖的范围更广,它完成一个学期的城市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强调城市间位置分析的课程。

本书是为大学本科城市经济学和城市事务课的教学使用而著,同时它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如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本书所使用的经济学概念不超出典型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所以修过这一课程的学生能够迅速读通这本书。为了方便那些对微观经济学仅限于导论阶段的学生或者仅仅对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概念有所了解的学生。

篇4:经济学读书笔记

关键概念:

1、 投资:狭义的投资是指为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而事先垫付的资金及其经济行为。广义的投资是指一切为了将来的所得而事先垫付的资金及其经济行为。

投资活动是诸多要素的统一:投资主体、投资环境、资金投入、投资产出、投资目的。

2、 投资主体:是指各种从事投资活动的法人和自然人。在我国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从事投资的各级政府、企业、个人及外商等。

3、 经营性投资:是指所形成的资产主要用于物质生产和营利性服务。主要特征为:投资资金所转换的资产在运转中进行经济核算,以其收入弥补其支出,计算和考核盈亏。正常情况下,所投资金能够完成周转过程。

4、 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共同构成总成本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费用中,能够和一定产品对象相联系的支出,包括费用发生时能够确定产品成本对象的直接费用和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间接费用。具体包括四部分内容: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

5、 经营成本:是指项目总成本费用扣除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后的成本费用。

计算公式: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流动资金贷款利息。

6、 固定成本:凡是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加减少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但就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而言,则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动。

7、 变动成本: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成本。但就单位产品的成本而言,则是固定不变的。

8、 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损耗而使其价值逐渐减少的现象。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称为折旧额或折旧费。我国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平均年限法(年折旧额D=(P-S+T)/Nd;)、余额递减法、年数和折旧法(年数总和法)。

9、 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典型的加速折旧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固定资产使用前提取的折旧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计提折旧的数额越来越少。其意图在于鼓励企业家大设备和建筑物的更新速度,促进技术进步。余额递减法适用于近代突飞猛进的新技术项目,政府只对某些确有特殊原因的企业,才准许采用加速折旧,项目的有效寿命至少为3年以上。

计算公式:

1) 折旧率:d=a[1-(S-T)/P]/Nd 1≤a≤2,当a=1时为直线折旧法,当a=2时为双倍余额法。

2)资产第M年的折旧额Dm=BVm-1*d=P*d(1-d)m-1

3)对于第m年年末的资产帐面价值BV m-1=P*(1-d)m=P*(1-d/Nd)m

其中P为固定资产的原值。

10、 年数和折旧法(年数总和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作为计提折旧的基础,按照逐年递减的折旧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按照年数和折旧法,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在其寿命的前1/3时间内会被划销掉。

计算公式:1)、第m年年末的折旧费Dm为Dm=(Nd-m+1)*(P-S+T)/Sn

2)、第m年年末年数和Sn=ND*(ND+1)/2 ND为资产折旧寿命。

3)、第m年折旧率为:dm=Dm/P*100%=2(ND-m+1)*[1-(S-T)/P]/[ND(ND+1)]

4)、第m年年末帐面价值为BVm=P-Dt 之和

11、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财务成果。它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情况。:计算公式‘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2、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义务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作为经济范畴,它是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态,但税收与其他分配形态,如工资、利润等分配形态不同,其他分配形态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为前提,而税收则是以国家政治权利为前提,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点,这三个特征互相联系、不可分离,构成一种特殊的分配范畴。

小 结

实物资产投资是人类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投资市投资主体、投资环境、投资成果、投资目的等诸多因素的统一。成功的投资活动必须经过首尾相连的四个阶段,才能完成自己的一次循环,即投资的形成与筹集阶段、投资的分配阶段、投资的运用阶段、投资的回收与增值阶段。

资本形成以后就要投入生产和经营,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形成成本费用。

企业总成本费用是指工程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它包括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经营成本是指项目总成本费用减去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后的成本费用,能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水平,是工程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根据企业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总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一划分的牡目的是为了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折旧与摊销的估算涉及到成本费用、企业利润的大小。我国先行固定资产折旧主要有三种方法:平均年限法(直线法)、――计提折旧额与资产使用年限成正比;余额递减法;年数和折旧法。

企业完成产品销售以后,需要对销售收入、利润与税金进行核算。企业的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额总和;销售收入扣除总成本费用就是纯收入。企业利润由销售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所构成。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义务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企业缴纳的税金主要有流转税类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类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等。

篇5:经济学读书笔记

1 、我们需要的各种好东西,大部分是由契约、由交换、由购买得到的。同样,原来被分工引起的,亦是这种互相交换的倾向。 人们天资禀赋的差异,实际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2、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制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常为市场范围所局限。市场过小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

3 、分工的局面,一经完全确立,一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身欲望的极小部分。他有大部分的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所生产的剩余物品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相当限度内,一切人都成了商人,同时,社会本身亦就成了所谓商业社会。

4、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别,在订定永续地租或订结长期租地合约时还有人用到;但在日常生活比较普通的买卖关系上,却很少有人用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是正相关比例的。

5 、也许有人说,资本的利润,不外是特种劳动得的报酬 。换言之,不外是监督指挥的报酬,不外是工资的别名。但工资和利润截然不同,它们受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支配。而且这种所谓劳动的报酬,毫无关于其劳动数量难度与技巧,那完全受支配于所投下的资本价值,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

6、商品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受支配于这商品的供求比例。市场上有多少存货呢?愿支付商品自然价格者,换言之,愿支付商品上市所必须支给的地租、劳动、利润之全价值者,又需要多少这种货物呢?愿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要者;他们的需要,可以称为有效需要。

7、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仇或自然工资。但在普通的争议情形下,要预知当事双方,谁占有利地位, 谁能使对方屈服于自己提出的条件,绝非难事。

8 、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往往过于自负。这是历来哲学家。道德家所指称的人类通病。但世人对于自己的幸运,往往发生不合理的妄想,却不大为识者所注意。实际上,对于幸运发生妄想的人,比较对于才能过于自负的人,恐怕还更多数。身体精神还相当健旺的人,对自己的幸运总不免抱有几分自信。他们把利得的机会,评价过高;同时又把损失的机会,评价过低。至少,一个人在身体精神相当健旺的状态下,绝不会把损失的机会,过于重视。

篇6: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

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奥妙在于,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相似,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从而经济过程的可重复性比较大。

2。 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所谓规范经济学,是首先确立一个伦理价值判断标准,然后据此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所确立的标准,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简言之,也就是回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所谓实证经济学,是试图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现象各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分析、预测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据此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实证经济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们拥护资本主义制度。

3。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某些经济变量为自变量(不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是一种组合选择分析,其中自变量与函数的不同取值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前后演替关系。这种分析体现的是机械论思维方式,它假定其它因素都不变,只有一种或几种可变因素,在此前提下,孤立地研究可变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某种铁定不变的精确关系。

如以需求定理为例,假定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有价格与商品需求量在变化,其中价格为自变量,商品需求量为函数。一般的规律是,当商品价格比较高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少;当商品价格比较低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大。这就属于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是一种过程演化分析,其中不同的变量状态之间是一种生长生成、演替进化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前因后果关系。这里体现的是系统论和随机概率论思维方式,它将各种相关因素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考虑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它们各自以及它们共同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并非铁定不变,而呈一种概率关系。例如,仍以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来讲,若用动态分析,就是首先搜集若干时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销售量)数据,建立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时间序列,从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然后进一步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最后再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可能使人大吃一惊:当商品价格较高时,商品需求量也较高,当商品价格较低时,商品需求量也较低,二者呈同方向变化,民

间俗语称之为“买涨不买跌”,与上述需求定理正好相反。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结论呢?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没有错,只是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罢了。

目前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普遍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如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以及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等,都是静态分析方法的杰作。

5。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注意:边际分析只适用于存在极值的函数关系。如函数单调递减,或单调递增,或呈正比例关系,等,就不适用边际分析。

6。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其中,“环境”被定义为一个事物从中产生并影响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周围因素的综合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其物质和能量都来自其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从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事物的发

展变化说到底无非都是事物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在发生变化。这就是“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据此,一个事物只有联系它所处的环境,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如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政策的正确性,从理论上来讲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体现。再打个比方来讲,好比一颗鸡蛋,单独拿来,无论怎样颠来倒去地观察和测试,都搞不清它的来历。但只要抓一只母鸡过来,一切便轻而易举,迎刃而解:鸡蛋是母鸡生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状态下,随着世界各国日益加速开放融合,传统内因论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我们应当及时更新观念,代之以全新的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才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的、对外开放的哲学理论。

7。系统分析

19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

2)提出“机体生物学”,强调生命现象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举例来讲,一台拖拉机由许许多多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可以拆下来,拆下来之后,每个零件还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零件,这些零件重新组装起来,还是一台完整的拖拉机,这样“部分可以脱离整体单独存在”就是机械论的观点。显然,这种机械论的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生命现象的,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一只手被砍下来,虽然仍然叫做“手”,但实际上作为一只手的生命机能已经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说,部分不能脱离整体单独存在,这就是系统论的观点。一定的系统结构能够提高系统能量的有效系数,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内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系统效应”,也即俗话所谓“1+1>2”。

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应用系统方法,最重要的是形成“系统结构观点”,要看到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事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共同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

经济学读书笔记7

世界第一文学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残疾人。那个无声无影的世界曾带给她无尽的彷徨和无助。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在亲人的关怀下,在朋友的鼓励下,海伦一步步走向成功。她与命运抗争,最终她创造了奇迹。

命运给予她的不幸,她却并不因此屈服于命运,她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奋勇与命运抗争,冲破了人生的黑暗和孤寂,赢得了光明和欢笑。她靠着坚如磐石的毅力驾驶着人生的风帆执着前进,她用顽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了辉煌的人生之歌。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苦难铸就了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身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她却有着超越常人的健康心理。虽然她所处的是一个无光无声的世界,但她却用坚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靠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接受命运的挑战,在黑暗中找到了自己的光明,谱写了人生的壮丽之歌。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友爱。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 海伦凯勒的一生是快乐的充实而卓越的,他把无声无影的黑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今天,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象征。

篇7: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这本书就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 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篇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篇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篇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纵观全书,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

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 “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第二篇供求关系这章讲述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期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等等。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第三篇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

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精彩绝伦,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又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篇里讲到了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

第五篇至第七篇萨缪尔森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

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篇8:经济学读书笔记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

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把“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把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至此,怎样兼容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效率。有关“内部经济”就是指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它的发生主要有一下四点原因:

第一、专门机械的使用和改良

第二、采购和销售的经济

第三、技术的经济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在马歇尔看来。它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自己又无法占有的利益,这一利益为其他人所获得。尤其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使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个产业集团来说,则都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篇9:经济学读书笔记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

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篇10:经济学读书笔记

在书店买了本叫《巧克力经济学》的书,读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才明白原来经济学课也可以像巧克力一样甜。

《巧克力经济学》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傅颂,书的原名就是《写给我女儿的经济学》。作者通过运用轻松、幽默而富有温情的口吻,讲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念,如“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等,并分析宏观经济方面的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尝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重大议题。在最后一部分“与生活相关的经济学”中,作者还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婚姻与犯罪问题,非常生动、形象。

记得这学期教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刘秀琴老师讲过:“作为领导干部,需学会健康工作,健康挣钱,健康生活。”经济学的许多道理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它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在《巧克力经济学》一书中,父亲给女儿讲经济学是为了让她有成功的人生,强调“自助,然后天助。”也就是说,人生的成功取决于自己,自己努力才有“天助”。要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不懈地学习,特别是要学一点经济学,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它总结了人类成功的经验,也是帮助人认识世界、指导个人决策的工具。

那经济学到底难不难学?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媒体中听到外债、货币升值、国际贸易等等名词,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并将经济学视为“畏途”。尽管最近二十年有不少“通俗化”、“简单化”的著作,但是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很少有《巧克力经济学》中着墨于政府政策、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个体经济分析的应用以及经济哲理的内涵,对我们思考当下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非常有用!此书非常肯定告诉我们经济学是可以轻松学习的,只要你愿意亲近它!

书的十六章中说到:“政府不应当阻碍商业贸易,亦不应造成集中垄断,以确保所有个体利益和彼此间互动关系的自由表现。这是谋求群体利益的唯一方法,因为群体利益应当是所有个体私有利益的总和。”确实,我们要深刻思考政府该扮演的角色,不能不管,也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与民争利”,要多投入教育、环境、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刺激商品需求,减少贫富差距。并通过放松市场管制和降低市场赋税,尽力稳定经济环境,让所有企业、经济创造人以及所有公民“喘口气”,从而使他们有更高的兴趣从事生产和创新,让市场更有弹性,从而解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政府与市场该建立互信,确认两者间的互补关系。我们目前很难找到一个没有缺点的市场机制,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干预机制。我们的政府不是不计报酬且无所不知的万能型政府,若我们把市场比喻成小魔兽,政府务必要意志坚定,延续其法治的功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市场看上去更美更温顺,否则一旦软弱无能,市场必会露出残酷面貌吞噬人民,让人民更贫困。

书中的第十八章作者开始谈婚姻经济学,从为什么结婚到结婚后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婚姻危机的方法,让婚姻更稳固来说明婚姻的好处是共同“利益”大于“成本”。如果懂得“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人会“贪新厌旧”,就可以通过调整让自己的爱情保鲜。

《巧克力经济学》的每一章其实都很精彩,这样带有启发性的经济学学习方式非常有趣!虽然这只是学习的开始,但我已经深深喜欢上它!我相信通过“自助”,我也能得到“天助”,我的人生将会过得更有意义!

篇11:《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12月13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至此,二战后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位经济学家都与世长辞(另两位是1946年去世的凯恩斯和去世的弗里德曼)。“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去世,令全世界为之叹息,但他留给世人最宝贵财富的却是那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和其中不朽的思想。

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虽然他出生于19,但他却将1931年定为自己的生日,因为他在这一天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第一次接触到经济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接触经济学于保守的自由贸易理论阵营——芝加哥大学,但宣扬的却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他博采众长,读百家思想,集古往今来经济学家之大成,所研究的成果涉及经济、财政、税收、外贸等多个领域,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他将数理分析引入经济学,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开创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他是世界第二、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他于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一书,被翻译成中、俄、法、德、日、葡等多种语言,一版再版,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学生,许多高等院校都将此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教科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门徒!在这个缺乏大师的年代,他是真正的一代宗师!

10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萨缪尔森版的《经济学》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将将看见经济学门槛的少年;而今,我已是一名传授经济学入门知识的普通的大学教师。在这时节回顾往昔校园生活,重温经典的《经济学》著作,物是人非,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我也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知识传播的受益者。《经济学》一书,无论是在当年的学生生涯还是如今的教书岁月,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而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还是萨缪尔森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在他之前,经济学教材只有文字,从他以后,经济学教材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能激发学习兴趣,打开经济学宝库的一把钥匙。他的一生获得了众多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大学教师这份工作。萨老有句名言:“我不在乎一个国家的法律由谁制定,我只希望由我来编写这个国家的经济学教材。”他做到了,他的教材不只是影响了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同样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教师,如何能将相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通过相对通俗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这既是我们要思考的,更是我们必须做到的。重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仅使我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重新清晰,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大师著作中通俗语言背后深邃的思想精神,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不仅是一本著作,这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也许我们一辈子无法企及但却值得我们追逐一辈子的境界。

大师远去已有一年,但看着案头的《经济学》巨著,大师似乎又从未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那么,谁将是下一位大师?

篇12:有关城市经济学的书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共涉及15个方面:城市、城市经济及城市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城市经济规模;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人口经济;城市住宅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城市交通经济;城市财政经济;城市环境经济;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城市经济管理。为便于教学和自学方便,全书各章均配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和课外阅读书目,并编配有PPT教学课件。附录中还附有常用城市经济学相关网站地址。

城市经济学本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一定的研究性和较强的应用性,可作为经济学、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

篇13:经济学类读书笔记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篇14:经济学类读书笔记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

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

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

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

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

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

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9、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

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篇15:经济学类读书笔记

最近又翻阅了下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例子,从产品设计、成本效益、供求关系、价格体系、市场信号、行为心理学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浅显易懂而又贴近生活,可以引发大家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因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国外的例子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释的较为牵强,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让人豁然开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论点的记录,值得今后学习和应用。

产品设计既要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如牛奶一般装在方形盒里,而可乐装在圆形盒里,因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价定律“指出,适合试图利用富人愿意花钱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也就是利用价差进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钱而花生免费,因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关系。

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劳动力市场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上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个人优势,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所以商家的应对之道是,允许顾客以低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客户必须首选跃过某种门槛,如抢购、限时促销、改变包装等。

价格敏感消费者,价格第一,时间体验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种形式的购买门槛都是为了扩大这一消费群体;而价格不敏感消费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时间便利体面等更为重要的群体。扩大整体份额而不是使这两个群体价格冲突,会提高总体销量而降低成本,如样品、瑕疵品的销售。

对个人是好事,对群体来说可能没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为了内斗而对狼群无用。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可能导致对群体有害的结果。

亚当史密斯认为,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因为整体资源是固定的。如春运火车票的座位有限,网购只会引起再分配;好学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显然比分数重要。

商家习惯于利用各种措施向消费者释放错误的市场信号,从而影响决策。如律师都穿正装而教授则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产生高收益,职场中的个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点而长期高收益;二手车不确定的质量可能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车价格也较低。

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随机性成功,必然会出现“回归平均”。如业绩不好,炒掉领导后,业绩立刻反弹,则不见得一定能推论出“炒掉原来的领导是正确”的结论,而然大众可不这么看,足球教练的更换就是个好例子。

从理论上来说,金钱奖励最优最方便,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如奖励汽车等,或者朋友之间护送礼物,这是典型人力资源激励的心理学应用,无论金钱和实物,最终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而商家需要了解并满足客户的这种动机。

篇16:经济学类读书笔记

读了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收获蛮多的,从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由此对于城市经济学更加了解,对于我们学习房地产经营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学到了城市经济学五个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城市中每一个组成因素,我们都可以用这五个公理之一来解释,也可以利用这五个公理对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对于我们房地产的投资建设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建设时,可以根据城市的环境,结合这五个公理,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建设活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土地租金版块则让我们更加了解制造业,写字楼,家庭各个部门对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支付意愿,由此可以预测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模式。对于我们房地产开发来说,知道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有利于结合不同的区位特点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而对于城市人口分布,居民的居住选择来说,邻里、教育、犯罪等因素是有很大影响的,城市的发展也是受这些所影响,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也要考虑城市中所选择区位、开发小区的档次等等对于该城市中居民的影响,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购房者。

读《城市经济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或许有些东西我们之前就已经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并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通过《城市经济学》这本书,我们可以以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了解这些问题,从而对于问题的了解与运用有更好的效果。

相关专题 经济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