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工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莉莉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莉莉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非理工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共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非理工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非理工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阐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非理工类专业地方高技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作 者:肖娜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天津,30020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实习基地   师资建设  

篇2: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到系统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现阶段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在招聘所需的会计人才的时候,都会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会计从业能力,也就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目前相关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正缺乏这一方面能力。所以,为了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以从业能力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基于此,结合四方面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论述构建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从业能力;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其实也相当于一个生产型的企业,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学生的就业情况相当于产品在市场中得到的认可情况,而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状况。一般来说,学生的就业情况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从业能力,而会计类的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更加综合性和具有操作性的从业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难接触到具体的会计实物,也就更加难以了解实际生产经营中的企业业务。所以对学生来说,会计的理论教学课程通常是抽象的、难懂的和乏味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对于课堂中教授的理论知识就更加难以理解。但是实践教学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看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如凭证和账簿等,并亲自参与到相关的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中的不足。

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习基地难落实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和公司等经营单位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的义务,有些甚至不愿意让学生来实习。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实习的学生通常在公司待的时间不会太长,学生在熟悉了相关业务后就会离开,所以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实习生的到来只是添麻烦,加上有些实习的企业会计资料会涉及到一定的商业机密,这些资料企业领导人员并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其二,会计的工作需要具有连贯性和严密性,无论哪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到整个全局的运行,所以有很多的实习单位并不放心将这些业务和工作交给实习生;其三,因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需要企业的相关人员带领和引导,这样就会占据公司在岗人员的大量工作时间,甚至会造成工作人员自身工作都不能及时处理。

(二)实习经费较缺乏

目前,我国在教学经费方面较为紧张,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在学生实习上所花费的经费实在有限,而花费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的经费就更加稀少。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待遇也较为优厚,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流失,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两者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集中实习模式发展越来越困难。

(三)实习资料缺乏操作性

有些学校在缺乏可操作性的实习基地时,就会建立相关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寻找一些相关的会计资料来让学生模拟实习,然而在进行模拟实验前,资料的准备通常过于强调真实性,就会造成某一时期内的企业会计资料出现照搬照抄的情况,缺乏代表性,并且这些资料也没有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显得极为杂乱。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很多的业务都让学生无法下手,加上大量的模拟资料和实际的情况其实相差甚远,有些甚至直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企业数据,缺乏客观依据性,这样的模拟实验只会影响会计知识的学习,严重缺乏真实感,大大降低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会计课程的设计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岗位能力的要求,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保证课程和岗位能力相适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的从业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计的业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物资、工资和企业资金的核算及审核等。所以,在设计会计专业的课程时,应该着重分解其相关的业务,再有针对性地实施实践教学,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关的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相关的操作流程。而教学的内容应该尽量涉及到有关会计业务的方方面面,并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并熟知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置

会计的实践教学应该着重注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以市场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从业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确保学习和工作保持一致性。而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优化实践教学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书本里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投入,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置相应的会计实验室,并积极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最终达到不断优化会计教学的实施和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的目标。

(三)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专业设施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有效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市场竞争力。而高校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和企业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的场所和设备,而学校则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高素质人才,两者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校企的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企业能够依据自身所需来设置相关的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充分发挥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机地融合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训练和实践等环节一体化,从而提升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另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能将财会等专业性的专家讨论会引进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让校内的教职人员和专业能力更强的专家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培养良好的从业能力。

三、结论

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就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教学战略,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现全面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卫平.会计电算化培训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7):160.

[2]闫迎接.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科技创新与应用,,(8):180.

[3]于浩洋,李长福.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6,(4):176-177.

[4]李婧.加强会计实训课的教学提高学生财务处理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5,(3):170.

篇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首先,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及毕业生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次,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服务地方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篇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1]。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实践课,但由于理论课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

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地方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尽管他们的学历较高,但是从学校走进课堂,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验,这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教师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思考不多,这样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并且达不到预期成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2]。

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这种不适应与地方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由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桥梁,应遵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规律。

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构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

1.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

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确保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多样化,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实验环境的同时,辅助实物教学。

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有条件的可采用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扩大自主性选修实验,在必修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列出实验清单及每个实验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实验教学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要求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

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3]。

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一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

对于专业理论课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训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课程设计;对于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在每学期和寒暑假,由专业教师带队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进行。

二是聘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报告,结合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咨询项目,学生参与进来帮助教师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大实习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地方高校应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时每个部门只能安排几个学生进行实习。

所以,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实习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学到东西,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4.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对地方的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有些甚至处于中心位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管理力量普遍薄弱,需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

为此,地方高校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以多种灵活方式与地方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如此定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特色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6):80-83.

[2] 马云阔.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3):18-21.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

[摘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专业特色、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全国各工商管理专业深化改革的'重点。

本文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定位、技能定位进行分析研究,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构建了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五个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框架。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素质模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商管理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从事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具体化、基层化,对人才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针对性差;共性趋同,特色不足;知识面宽,深度不够;理论性强,实践偏弱;教学方法单一,全面能力素质培养不够等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整体性流程再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根据用人单位、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对于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层次定位不宜过高,应以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

而对于以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界担任教学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才为主的层次定位,应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MBA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二)培养特色定位

不同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市场不同,对于行业类的高校,毕业生很大比例是在行业内就业,因此,行业定位取决于高校的不同行业特色。

例如水利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水利行业,石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石油行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广泛地适应工业和商业领域等。

(三)专业技能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核心专业课价值优势不明显。

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看,有核心技能类的专业学生容易就业,目前市场对技术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将强化学生技术经济评价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技能。

在教育观念上,明晰工商管理实践性专业特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全面的管理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掌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技能,由过去的以知识体系完整性、全面性为导向,向以社会需求、能力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方向转变。

二、能力素质模型指标的建立

能力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其与一个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高绩效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

能力素质模型是以提高组织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辅之以问卷调查及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一般工作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是在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面向行业、突出专业技能和满足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培养框架,含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资源平台、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5个方面。

(一)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

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模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某一行业,突出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工商管理人才。

此种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

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技术经济评价知识等。

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能(技术经济评价技能、概预算技能、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

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影响力、学习意识、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决策力、原则纪律、服务意识等。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培养方案应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培养方案制定是以目标定位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基础,构建的体系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知识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电力行业知识模块,投资决策知识;能力体系分为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职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培养。

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设置按照知识体系的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体育、文化基础等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管理、经济、会计、信息、工程数学等;行业知识模块,包括生产过程、市场、会计、设备、价格、绩效、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知识模块,该模块分为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块,投资决策模块主要学习概预算和技术经济评价的相关知识;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企业战略管理等。

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

(三)培养平台

通过多元立体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基础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自学、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提供一个更大的培养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校外基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大学生校外实习是了解社会、提升管理能力、了解行业管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培养的路子。

各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途径都可分为教学途径、实践途径、竞赛途径等三大类。

途径都是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服务的,但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教学途径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

实践途径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同~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环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竞赛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应高度重视,创建多种竞赛平台,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五)培养模式

完全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已经无法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构建三层次递进的培养模式,即知识认知、能力转化和素质提升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

第一层次为知识认知层次,该层次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阶段,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结构化课程教学,也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特点是知识传授的效率高,课堂信息量大,学生短时间内可学到较多知识;第二层次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层次,该阶段主要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使学生有效地达到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采用案例分析,专题调查,讨论、讲演,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教学,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推理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有效地达到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层次为素质提升,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全面训练。

学生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通过企业现场调研,专题研究,撰写专题论文,提高学生智慧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全面训练。

对于这一层次的教学,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社会扫描,从社会实践中搜索、组织材料,撰写专题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工商管理专业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找准目标是核心,突出专业特色是重点,能力素质全面提高是目的,培养体系构建、资源平台建设、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运行机制的制定是实现改革的保障。

篇5: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1】

摘要:首先,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及毕业生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次,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服务地方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1]。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实践课,但由于理论课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

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地方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尽管他们的学历较高,但是从学校走进课堂,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验,这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教师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思考不多,这样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并且达不到预期成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2]。

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这种不适应与地方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由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桥梁,应遵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规律。

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构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

1.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

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确保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多样化,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实验环境的同时,辅助实物教学。

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有条件的可采用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扩大自主性选修实验,在必修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列出实验清单及每个实验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实验教学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要求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

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3]。

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一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

对于专业理论课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训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课程设计;对于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在每学期和寒暑假,由专业教师带队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进行。

二是聘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报告,结合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咨询项目,学生参与进来帮助教师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大实习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地方高校应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时每个部门只能安排几个学生进行实习。

所以,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实习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学到东西,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4.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对地方的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有些甚至处于中心位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管理力量普遍薄弱,需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

为此,地方高校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以多种灵活方式与地方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如此定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特色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80-83.

[2] 马云阔.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7,(3):18-21.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2】

摘 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文章分析了现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的提升与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

这既符合学校的资源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群相对部委及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其劣势在于基础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最初的课程建设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侧重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

如今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上大同小异,并且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

各高校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

不仅是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区别,而且主要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也存在雷同现象。

鉴于上述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结合社会需求、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即在分析社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师资等实际,提出了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建设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管理领域的课程,以符合特色专业地方性的特点。

篇6:地方高校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出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于推动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7号)明确了向应用型转型主要在地方高校。

2.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电工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对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电工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面临挑战。

二、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

为落实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从三方面进行。1.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体系建设。2.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在掌握“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大学生科技创新或竞赛项目、专项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以考核评价促发展是推动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分类评价标准,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

三、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对本区域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电力应用单位展开充分调研;认真研究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对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要求;根据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策略上,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或知识检索能力、创新精神,因材施教,突出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实践学时学分的比例,对实践性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二是调整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特别注意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中主导性电气工程开设课程。三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要研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熟悉地方政策,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做好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要根据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校内实验室或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部分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四是加强教学管理:第一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高效、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第二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深度融合;第三要面向电气工程职业岗位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工作任务化教学等教学方法。五是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要建立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实验室开放等一系列的制度,以规范教践教学体系。五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应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到相应电力生产、电力传输或电力应用企业挂职锻炼,或聘请企业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到学校开展实验教学指导或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指导。

四、结束语

开展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必将引导地方高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地方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和示范性。一是使实践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趋于优化,更有利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二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并形成体系;三是在教学改革方面具有辐射功能,能推进地方高校中其它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满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9(3).

[2]黄果,吴恒玉.电子类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解决途径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0,(3).

篇7:CBE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实际上,该专业不是社会不需要,而是要求太高。国际贸易业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语言、政治、法律、运输、保险等一系列的问题,它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很强的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在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注重学历,更强调求职者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愿意承担培养和训练不具有操作技能的毕业生的任务,在招聘中倾向于录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加之前几年该专业的报考火爆同样也造成了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导致培养人才过多,最终影响了就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从我国高校的定位来看,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人才的能力培养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忽视对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对前沿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对于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重视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抓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判断、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贸易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综合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外贸活动。

加拿大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其最大特点就是不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而是围绕着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设置学习课程,制定计划,教学管理,决定教学方法、步骤、内容及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较高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CBE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课程开发Developing a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其中核心是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具体做法是:由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最终形成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教学专家可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模块,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最后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DACUM是一种较规范细致的方法,整个过程都力图保证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的实现。

篇8: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文/张有双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确立与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如今市场经济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量能把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知识在实践中熟练应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推动作用,能把科学技术应用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实践技术型应用人才。其中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为当下各类学校的首要教学任务。

篇9: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实践教学是针对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部分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分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对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从而达到预期的理想教学成果。

一、简述构建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1.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机电类专业的特点

学校在完成市场调研和人才教育定位的.前提下,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实践手段为改革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能力培养为关键,改进其传统模式实践环节,优化实验流程,从而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特色化是当下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也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性原则。

2.如何加强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机电类专业的平台构建

对机电类学科的强化建设,正确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重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从而构建多方位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改革、发展基础。

(1)建设机电类专业实验室的实践操作平台

首先要对机电类专业实验室进行规划、整合,加大对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实验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而制订有效的实验教学计划,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创新性能,同时强化对精品实验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建设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

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习、实

践活动,才能够有效验证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www.fwsir.Com)由此可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一般电气设备和简单机械加工实践训练,建立电气设备拆装实习基地,用于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认知电气设备结构和原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规范化的课程设计环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以文化理论知识为主,加以实践训练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探讨、分析,老师可从旁指导。设计制订一套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实践创新环节,是对学生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效的实践考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习好机电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实践理论方案

1.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并不是轻视理论教学,整个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存在主体与从属的关系,所以,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端正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正确位置以及有效作用。

2.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思路

在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围绕现代机电工程素质,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教学目标,培养实践工程应用能力,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环节相结合为发展构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整体优化效果并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安全管理及保障机制

1.强化机电类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尤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

2.不断对机电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以提升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课程项目,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专业学科的有效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思想从知识的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加强理论技术知识课程的内容比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通过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建设的探索,分析得出改革、创新实践教育课程是当下各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类快速发展的必要性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松平。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科技信息,(5)。

[2]郭年琴,陈爽。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5)。

[3]李卫清,曹建树,焦向东。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4]肖忠跃,李和平,罗淑平,等。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8)。

[5]王猛。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通讯,(6)。

作者简介:张有双(1965.3― ),男,汉族,山西省霍州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现工作单位:霍州煤电职教中心。职称: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机

电类。

(作者单位 山西省霍州煤电职教中心)

篇10:浅谈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浅谈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实用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从教育思想、培养方案、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课堂改革、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展开工作.

作 者:唐瓷 高晓玲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刊 名:出国与就业 英文刊名:WORK & STUDYING ABROA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篇11: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大工程观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验、实习、设计、技能竞赛等工程实践环节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并从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安排设计环节结合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作 者:张炳生 陈志刚 王正洪 作者单位:张炳生(江苏工业学院组织部)

陈志刚,王正洪(江苏工业学院)

刊 名:江苏高教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工程实践 教学体系 工程素质 工程能力

篇12: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宁波工程学院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产业,20xx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宁波地区率先开办车辆工程专业,并以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园为依托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具有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以及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核心技能与相关知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

现代汽车工程实践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改造形式,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知识属性和产业经济属性,有着明确的特定经济目的或社会服务目标。但是,汽车工程实践尤其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整体性和综合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就要求车辆工程专业人才除了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高度的伦理情感和人文涵养。

20世纪末,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包括:(1)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工程素养;(2)具有从生产技术方面思考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工程人文情怀;(4)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有利于摒弃狭隘的科学与技术认识理念,重构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本质内涵,符合汽车行业和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一、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

传统车辆工程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知识对汽车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得学生无法摒弃狭隘的汽车工程科学与技术认知。因此,必须对陈旧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精简,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同时引入哲学和人文情怀方面的知识,以建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项目内容简单且陈旧

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过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不重视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而且,实践项目与汽车技术的发展状况脱节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汽车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必须对传统单一的和陈旧的实践教学项目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全过程”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构建

汽车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利于汽车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因此,以现代汽车工程技术为主线,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整合工程类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汽车典型产品技术,打破传统知识结构体系,增加新兴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模块,以培养学生宽厚的工程知识基础,实现大工程观教育思想的技术大综合。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图1所示的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教学体系。其中知识模块具体包括:数学及物理基础知识模块、机械及电子基础知识模块、计算机及控制基础知识模块、汽车专业技术知识及技术服务与管理知识模块、汽车新技术知识模块和哲学及人文情怀知识模块。此外,通过开设支撑这些知识模块的具体课程,可以实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达到“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关于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工程素养、具有从生产技术方面思考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工程人文情怀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关于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需通过后续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

此外,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汽车新技术知识模块需要根据汽车行业的发展,不断引入新兴汽车技术知识,因此开设了“汽车新兴技术”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包括:(1)发动机新兴技术:现代GDCI引擎,奥迪TDI发动机电动涡轮技术等;(2)变速箱新兴技术:上海大众DSG技术;(3)电子稳定性技术:电子稳定系统(ESP)技术、自适应巡航(ACC)技术等;(4)后视镜新兴技术:兔耳式侧后视镜技术等;(5)轮胎新兴技术:胎压自控技术、非充气轮胎技术等;(6)车钥匙新兴技术:比亚迪秦“云服务”手机客户端技术。通过加强新兴汽车技术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汽车技术,把握汽车技术发展的动态。同时,因新兴汽车技术正逐步配备于量产车,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引入哲学和汽车文化知识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将汽车文化与环保类知识引入理论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汽车工程实践中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整体性和综合协调性等,即重视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环保意识的培养。这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贯彻以社会、人文和环保为主线的“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教学思想。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汽车工程实践的对象本质上就是汽车产品,因此为有效地贯彻“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选定上海大众、一汽丰田等公司的典型汽车产品为对象,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构建。同时,将职业素养融入实践教学,为汽车工程技术大综合提供核心人文情怀和汽车文化元素。围绕“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实现将教育与实训融为一体。

以典型产品为对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构造基础层次、设计基础层次和设计研发层次三个“递进式”的培养阶段,涵盖了汽车工程实践的“全过程”。其中,构造基础层次主要是进行汽车机械构造和电器构造拆装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汽车构造实习、汽车电器实习和引入岗前培训环节的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基础层次主要进行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零部件测绘、汽车整车性能实验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等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研发层次主要进行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概念车实作(创新设计)和引入职业素养培养的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同时,汽车构造实习、汽车电器实习、汽车零部件测绘和汽车整车性能实验等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以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车型为对象开展实践教学,而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是以丰田普锐斯车型为对象开展实践教学。

此外,上海大众车型在汽车新兴技术方面,如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变速器DSG技术、电子稳定系统(ESP)技术、自适应巡航(ACC)技术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因此,选用上海大众车型有利于实现汽车新兴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授课内容模块化,即实现将教育与实训融为一体。

值得注意的是,选定上海大众车型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有利于针对地方产业,实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彰显工科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为配合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校级设备专项建设经费170万元,以及中央财政专项1000万元资助。三年来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1)针对斯柯达(Skoda)明锐20xx款,建设了基于上海大众车型的拆装教学设备,主要承担汽车机械构造和电器构造的拆装实习、测绘和设计教学任务;(2)基于VCDS测试系统,构建了斯柯达明锐(20xx款)试验车,可以进行车辆性能测试的各种道路试验;(3)采购了丰田普锐斯(20xx款1.8升标准版),一汽丰田RAV4(20xx款2.0升CVT四驱风尚版)和郑州日产(D22型20xx款2.4升汽油版)等实验设备,主要承担汽车新技术方面的实践教学任务。

为保障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和学院两级部门积极开展政校企三方协同合作,目前已经成立了杭州湾汽车理事会,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工程学院、上汽大众宁波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这就意味着,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地方产业真正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形成了以杭州湾汽车学院为主体、以新区政府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和立体化办学体系,构建了“校政行企联动、产学研用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基于此平台,学院与周边企业共同开展了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和校外实习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为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贯彻和实施“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高度的伦理情感和人文涵养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汽车典型产品为对象,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构建,为汽车工程技术大综合提供核心的技术元素,构建了汽车典型产品为对象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实验室建设了以斯柯达明锐和丰田普锐斯等典型产品为对象的实践教学设备,同时成立了杭州湾汽车理事会,构建了“校政行企联动、产学研用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了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相关专题 理工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