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几分钟看完一本书

三三胖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三三胖子”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几分钟看完一本书(共10篇),供大家阅读。

篇1: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几分钟看完一本书

思维导图笔记几分钟看完一本书

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90%畅销书的价值都不大,从头到尾阅读完一本质量很差的书,完全是浪费时间。思维导图笔记可以帮你做有针对性的阅读,最直接的用处就是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要点,知道这本书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是否值得去阅读。下载思维导图之后,看看哪部分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你可以只阅读并关注书中有用的内容而不是全部。 帮助你在几分钟之内,阅读完一本书。

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它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100%? 很简单,任何单纯而孤立的阅读都是一种很浅薄的吸收。对我来说,不经过长时间的整理和思考。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框架,缺少自己的观点,无法跟实践相结合,不能清晰而深入的表达就是一种浅阅读。

当你对某一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了解之后,你再回过头看看当初做的思维导图,经常会发现当初的无知和浅薄。没关系,有比较才能对比进步。现在看自己几年前做的思维导图,能很容易看出来当时所关注的内容和现在的差距所在。 通过这些思维导图,在你写作、PPT、演讲、阅读时,都可以把已经整理后的内容进一步加工,让你的观点更深入更有价格。

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浅阅读,并不能完全代替读书。就象我在前面回复中说过的,如果你没有多少时间或者根本不喜欢读书,或者这本书的质量不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快速获取要点。但你一定要知道,书籍本身更全面、更系统,特别是书中包括大量故事和深入的描述能帮助你更深入的理解。总结之后的笔记只是重点,对自己有些帮助,但对其它人可能看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不要过于依靠思维导图,它不能代替阅读。随着读书笔记里分享的书籍越来越多,你可以利用这些思维导图来进行主题阅读,来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来快速而深入的了解某一类的知识,帮助你建立和积累相关知识。

思维导图应用领域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也没在学校广泛应用,后经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

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 。“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篇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快速看完一本书

摘要:有了这张导图为指引,我就可以把此书完全的消化吸收了,因为单单学会了时间的安排还不够,我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心法和基本功的支撑

用思维导图来快速阅读书只是他结合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使全书的思维脉络更清晰明子,同时更容易把握住全书的核心思想与脉搏。接下来让我为大家演示一下《书是这样看的——快速阅读就这么简单》的思维导图框架!

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肯定是先看封面、封底,内折页,然后再看前后序,再看目录;当你看完目录后应立刻画出一张全书的思维导图,这时候整本书的框架立刻展现在你的面前,让我们来看一下:

当我把全书的框架搭出来后,就知道哪些是我需要重点学习,哪些需要我略读的,这时候我就确立了一个目标,我要得到的结果是:如何用30分钟看完一本书并记住核心内容。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思维导图中“策略”的部分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就可以把80%的时间放在策略上面。

因为我要得到的结果是“用30分钟看完一本书”,所以我要吸收的部分就是策略的部分,当我在看完这一章节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就以策略为中心图又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有了这张思维导图之后,我就知道了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了,这时候我发现时间分配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于是在我快速看完时间分配的部分之后,我就立刻将时间安排的内容总结成一张更详细的思维导图:

有了这张导图为指引,我就可以把此书完全的消化吸收了,因为单单学会了时间的安排还不够,我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心法和基本功的支撑,所以当我在学完这个之后,我觉得要完全掌握这个方法还需要心法和基本功的支持,这时候我如果有时间就可以多复习一下心法和基本功。

发现了没有,就这么简单,当你有了这三张思维导图为指引,这本书就可以完完全全的为你所用了。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从此与众不同,我衷心的祝愿你在看完本书后,你的学习、工作、事业、生活都能变的更高效,让你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提升生活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引爆学习力》倡导的精髓:高效学习、快乐工作、潇洒生活。

如果你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继续运用本方法多阅读几本书,你会感觉到每次都有巨大的进步,从此快速阅读的愉悦就会慢慢地浸润你,让人享受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与人生的喜悦。

我真诚的建议你:开始的时候请选择你感兴趣、又实用的书,然后享受训练的过程,并在不断的训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你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真心的祝福你!

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 中运用

我和五年级研究团队用思维导图 的策略,指导学生读《草房子》,分三步走:

第一步:人物 ---- 事件梳理。

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层次,相当于一个人物的全景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全貌。

比如,读完了《草房子》之后,我从“秃鹤”入手,与他们共同完成了秃鹤事件的思维导图制作过程。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独立完成了桑桑、纸月、杜小康人物--事件的思维导图制作。再通过交流把这些人物事件整合一起,对每个人物的经历有了清楚的了解,这相当于整本书的情节再现。

这个步骤,学生经历制图前总体框架的布局设想;制图中事件的精简语言描述;完成后的小组交流,达到了对故事内容的熟练程度,基本上能够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从而很好地避免了以往的走马观花。这是属于文本记忆、语言积累与概括归纳的层面。

仅仅通过事件的梳理,不能够很好认识人物形象,还要走进人物内心,才能逐步抵达作品的本真。

第二步:人物 - 事件 --- 心理分析。

这是前一张思维导图的延伸,是思维导图的第二层次。相当于人物成长心路历程的探寻,可以从心理上把握人物的形象。

比如,学生在完成了《草房子》主要人物事件梳理后,我又以“秃鹤”为例,与学生对应着每一件事,细细探寻隐藏在事件背后秃鹤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了“占到小便宜后快乐的秃鹤,心事重重、不快乐的秃鹤,失落彷徨孤独的秃鹤, 获得认可后喜极而泣的秃鹤形象的多元解读,体会秃鹤成长的心路历程。

这个步骤,学生经历了事件解读,人物内心的剖析过程,加进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阅读 理解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接下来学生再独立完成其他人物的心里分析的思维导图制作,并进行比较交流,这时人物的身份、性格更加凸显,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已经超越了事件的表象,看到了人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识。这是属于文本理解、感悟的层面。

然而人物品性的塑造是一部作品的“魂”之所在,不仅要了解人物事件,走进人物内心,还要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最终抵达作品的本真。

第三步:人物 - 事件 --- 心理 ---- 思想品性的探究。

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层次。在前面两个导图的基础上,对照人物事件与心路历程,探究“思想如何决定行动”,体会人物思想品性。

照样以“秃鹤”为例,对应每一件事与他的心里状态,我与学生一起探究秃鹤思想变化的过程。于是就认识到小时候的秃鹤是天真可爱,懵懂无知的;九岁的秃鹤开始有自尊意识,渴望获得认可;当最基本的尊严失去后,秃鹤开始了报复思想;遭到孤立的秃鹤开始认识到错误,并用行动表明认错的决心,最终重新赢得尊重和信任。秃鹤就在这一刹那中,渐渐成长为一个英俊的少年。

通过这个层次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经历了与书中人物的情感碰撞,经历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世事,怎能成长的道理。明白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会经历许多成功和失败。学生从中得到的是如何成长的启示。这时学生对作品的的认识已经还原了人物本真,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这已经到达认识提升,情感升华的层面。

第二轮

我与学生总结了第一轮经验后,拟定第二轮的实践计划:

以《青铜葵花》为精读书目,以“感悟”为主线,引导学生逆向制图。突出强调小组合作与展示交流。

第一步,提炼“感悟”主题词。

学生通读第一遍后,引导学生围绕“感悟”话题,展开第一轮讨论,拧出主题词。例如:

青铜一家人遭受了哪些不幸?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提炼出“苦难”、“爱”、“坚持”、“自尊”、“责任”等主题词。各小组自主认领一个主题,如果高度集中,教师再做调整,保证每个主题都有人领。

然后指导学生以“情感-人物-实践--品质”或“品质---人物---实践-情感”的思路再读文本,进行制图,经历一个逆向阅读 思考过程。这是有四个层次的思维导图。

第二步,小组合作接力制图。

为培养团队合作阅读 能力,我们组建合作阅读 小组,每组6人。先由小组长牵头商定“思维导图”的布局设计,确定几个“版块”之后,每人认领一块,再开始接力制图。

例如,“爱”的主题就可以分成“青铜的爱”“葵花的爱”“爸爸妈妈的爱”“奶奶的爱”与“老黄牛的爱”五个版块,少于人数的可以两人合作一个版块,反之,其中一人承担两个版块。

这是一张版面宏大、关系复杂的综合导图,牵涉到的人物,事件众多,对版面的布局安排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布局时要给予时间保证。学生在独立制图中,要对事件进行筛选,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再次阅读 、理解、思考、提炼,经历二次精读的过程。接力制图完成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达到对整张导图以及文本的熟悉程度,同时通过思想交流,丰富已有的理解与感悟,实现阅读 心得共享的目的,发挥团队合作阅读 的效果。

第三步,共读、展示、交流、升华。

这是在小组合作制图、共读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师生共读交流活动。老师要事先设计,安排好共读交流环节。

比如,《青铜葵花》共读交流课,我从“苦难”入手,安排1个小组汇报,重点品析“葵花”的苦难,拧出青铜与奶奶“爱的约定”--对她好,一点都不能欺负她。再以“青铜如何遵守“爱的约定”问题,引出“爱”的事件,安排1个小组汇报,重点品读“青铜的爱”与“葵花的感恩”。在重点片段赏析交流中提炼出“坚持、责任”,安排两个小组汇报,重点体会“爱”要通过行动来表达,“爱”需要坚持,“爱”需要责任……。最终让学生有“爱”的能力,“爱”的行为,并在生活学习中进行实践,把爱的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实现人文品性的塑造。

如果说第二步促进了学生间阅读 心得交流,这一步学生已经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碰撞,升华了情感,提升了品质,相信会在在品行实践中有所表现。

最后,我们要做一期思维导图展板,准备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借此展示形式把思维导图的精读方法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的跟进。

体会与认识

通过两轮的实践研究,我和学生都认识到思维导图的强大作用。

学生的体会:

学生1:思维导图让我走进了青铜的世界,体会到青铜身上善良、坚毅、责任的优秀品质,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牵引着我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学生2:当您和我们共读《草房子》后作出的第一张思维导图,我顿时被思维导图所吸引,原来一本书可以这样阅读 ……于是我便开始用它进行阅读 ,我发现很容易就走进书中的世界。有

学生3:思维导图有一种点破功能,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学生4:自从我用了思维导图后,我的阅读 能力提高了,概括能力也增加了……

我的体会:

1、思维导图能够把单点的故事连接起来,再现作品的全貌,便于记忆与复述。

2、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作品,理解人物的性格、品性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为塑造人文品性夯实基础。

3、打破传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局限性,培养语言概括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提升阅读 的效果。

注意事项

1、要在通读第一遍的基础上(最好划线和批注),通盘考虑,全盘布局。

2、最好用中央图,每个版块都要用图形体现,中心词与版块之间的连接要清楚,明了,一目了然。

3、图形要有一定的色彩,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最好用关键词。

今后打算:

1、用思维导图 探索文学作品表现手法。

2、用思维导图 摘抄描写手法。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一、关于思维导图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通过对达·芬奇的笔记以及各种脑力资料的研究,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开创性的思维工具。此后,思维导图逐渐不断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如项目管理、读书笔记、日程安排、商业计划等。相信看过东尼·博赞所写的《思维导图》(The Mind Map book)的人都会对书中波音公司墙上的那幅用于项目设计的巨型思维导图感到震撼。

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就是高度模拟人们大脑想法与观点的可视化展现。与传统的段落式读书笔记相比,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保存读书笔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篇幅小,思维导图笔记的内容一般都是通过加工提炼而成的;二是结构清晰,通过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层级的扩散,将书中的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三是便于记忆,基于以上两点的优势,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在保存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思维导图法最适合阅读逻辑性较多、主题之间关联复杂的书籍,如行业书籍、理论类书籍、教科书等。

二、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读全文之后把笔记提取出来再做成思维导图;第二种是一边看书一边做思维导图,最后再对零散的导图内容做好整理。两种方式各有他的优点,第一种的好处是对该书的整体框架结构有更全面的把握,在做图的时候更容易梳理各个内容的层级关系,但不适用于无法复制粘贴的电子书(如部分PDF文件,阅读时无法标记重点);第二种方式则有利于对书中重点内容以及个人想法进行实时的记录,基本不会发生遗漏,但同时记录下来的笔记会较为零散、没有逻辑性,需要后期进行加工整理,而边看边记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阅读速度。

下面将以两个具体案例来介绍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的。

(一)读后做图--以《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为例

1.先看目录。通过目录笔者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这是一本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知识管理现状,并建立完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于是笔者结合正文前面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现状的测试,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顾反思并记录在Word文档里面。同理,在阅读其他书籍之前,可根据目录所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对以往与之相关的经验进行“检索”并记录下来。通过对比书中的内容,更好地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2.接下来开始阅读正文部分,对书中的重点以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用铅笔在对应的地方划线与记录。(或者可以选择用一张白纸记录下对应的页码与段落)

3.在阅读完全文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取、保存之前的笔记,通过编辑字体字号、颜色、加粗等方式来区分层次、标记关键词。

这时候保存下来的文档有7页3100多字,要回顾与阅读这本书的笔记是非常麻烦的,这也是传统段落式笔记的弊端,所以必须把冗长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思维导图。

4.画出思维导图的主题。思维导图一般都是以一个中心主题为出发点,不断地进行扩散和延伸,形成一个树状或网状结构。如果要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话,一般都是以书名作为导图的中心主题。封面的作用一方面显得更加直观,另一方面可以显示出更多的信息(如作者、出版社、版本等)。

5.插入子主题,丰满内容。将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现状的总结、段落式的读书笔记进行“深加工”,提取出关键信息,根据层级关系填充到各个分支上面。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而简洁,尽量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表达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意思,但不宜过于简单或抽象以至于别人甚至连自己都不知所云。另外,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和表达,有利于加深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个人观点则可通过不同的样式来呈现。

6.润色。当内容填充完成后,一幅思维导图就基本做好了。但如果就这样导出保存的话,未免显得太“素”了。

思维导图软件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例如各种图标、颜色、外形、背景的选择。研究表明,丰富的色彩、图案以及线条、结构更有利于人们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所以对思维导图进行适当的润色是必不可少的。

润色后的思维导图:

7.分享。正如《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所说的-- “共享知识才是力量”,每做完一次读书笔记之后,笔者都会通过微博、博客和网盘等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笔记的分享,让别人收益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好地巩固与掌握知识。

(二)边看边做--以《一年时间从菜鸟到总监》为例

1.创建中心主题。这部分与方法一同理。

2.边看边记录。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软件随时记录下书中的精彩内容以及个人想法。记录时无需遵照任何格式与逻辑、结构关系,记录后继续阅读其他内容。(如图)

3.化零为整。在阅读完全文之后,开始整理记录在软件上的笔记,根据文章结构以及个人总结归纳出主要枝干的内容,连结各个分支。

4.排版、润色。

5.分享。

三、思维导图软件简介

笔者先后用过Xmind、MindManager两款思维导图软件。作为一款国产软件来说,Xmind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非常适合思维导图初学者使用;而MindManager的功能更为强大,同时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与复杂。在运行速度方面,MindManager会比Xmind更快,用户体验更好。笔者认为,选择什么哪款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笔记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两者都能够满足制作一般导图的需要,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其中的一种思维导图工具以及利用软件制作读书笔记,将书读薄,更透彻地消化理解一本书。

至于两款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方法,Xmind和MindManager的操作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一步:打开Xmind/MindManager软件,软件已经默认地新建了一个中心主题,在中心主题位置写上书名、作者等相关信息。

第二步:按照各个笔记内容的逻辑关系,点击“新建子主题”并填入对应的主题内容,逐步完成笔记的整体框架。

第三步:利用软件的“插入”功能,插入各种图标、标签、图像等补充内容。

第四步:点击“设计”,对思维导图改变填充颜色、线条颜色等,进一步美化思维导图。

第五步:最后点击“文件→保存/导出”,可对思维导图(源文件)进行保存或导出为PNG等格式的图像。

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就这样完成了。

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

1.读一本书时,你是从头到尾画一张还是多张?

(1)手绘的话,需要在家或公司,只有这些地方才有彩笔和A4纸,目前没有随意带着彩笔和A4纸的习惯

(2)手绘完一本书,要修改很多次,基本上都是多张。比如经常会画着画着就空间就够了,但分支错了。用错笔了,内容重要程度分解不对,写错字了。

(3)手绘时非常花时间,有时会比我读完一本书时间还长,必须准备2小时以上,如果书比较精彩有时会花上一天或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2.读书读到哪个阶段开始绘制了?开始前、读完、还是一边读一边记?

除了小说只读1、2遍,大多数的书只要做笔记最少读2遍,先把书看完第一遍,对全书的内容和框架有个了解, 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时开始做笔记。

3.你是侧重梳理书的大纲、还是记录要点,或是记录自己联想到的想法?

(1)整本书是思维导图笔记,看到不错的就放在思维导图里, 最后从新梳理大纲,按自己的理解从新调整。

(2)针对某个细节,书中说可能会非常精彩,这时把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做成读书笔记。

(3)刚开始时是记录要点,在后果整理时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一般做思维导图时,如果书非常好,我也有充分的时间会进行4、5遍的调整。

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整合,按不同情况可能保留二、三个版本。希望自己能达成目标。

4.你是用手绘的还是其他工具?

(1)刚开始学思维导图时手绘,现在比较懒,用工具软件多一点,目前基本上都是在电脑上,正在尝试在平板上做思维导图,

(2)手绘:在动手的过程中全程参与进去了,印象深,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如果现在手绘只会对内容非常不错的书进行手绘。手绘不适合过于复杂和简单的书,最好难异适中。另外手绘比较花时间,必须准备足够的空闲时间。

(3)用软件,便于修改、整理和保存。自己用基本上不加图像,如果是为了培训、开会和演示,要尽量花些时间加入合适的图片和颜色,有时会用imandmap 导入或重画一遍,这个软件的效果类似手绘,比较不错。 (ps:前面那个图就是)

5.画完后的思维导图你如何保管?电脑文件夹?把纸张夹在书里?

(1)把最后一张比较完全的手绘放在文件夹里统一保存起来。

(2)把手绘的内容拍成照片,起个名字,分类保存

(3)完成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之后,分类保存

(4)找时间分享到我的Blog上去。www.write.org.cn

(4)会把里面的内容,从新分解汇总到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树上。

6.下次再看这本书之前你会马上找以前画的思维导图来看吗?

(1)看书前不会,一般在看书的过程就会对相应的内容有个判断。

(2)如果在电脑前,看完第一遍之后,会找出相关的思维导图知识树,看看以前对这方面的了解,然后更有侧重的阅读和做笔记

7.最后说一下自己对思维导图笔记的看法:

对我自己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

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它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100%?

很简单,任何单纯而孤立的阅读都是一种很浅薄的吸收。对我来说,不经过长时间的整理和思考。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框架,缺少自己的观点,无法跟实践相结合,不能清晰而深入的表达就是一种浅阅读。

篇3: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思路

思维导图整理思路

我们的大脑是呈现一种发散性思维和爆炸性思考的,如果能很好整理出这些想法,那么就能找到你创意的“中心思想”。

思维导图方法及特点

首先要准备一张白纸,白纸能很好的把凌乱的思绪归零。如下图在中央的几个分叉上,写下你围绕中央词语想到的关键词,每个枝杈上写一个,不管是什么词都可以,写完后,在下一级的分叉上再写下你最先想到的词语,以此类推,发散思维。你从一个词语想到了5个,那么那5个词语又能分别想到其他的,这样你的创造性产出就增加了500%。

当你写满一整页纸的时候,再从中寻找你适用的关键词,把他们串联起来,或许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结果了。可以清晰地梳理你脑子里凌乱的想法,它会赋予你一副清晰的全景图,既可以欣赏到细节,还能观察到整体。

1)围绕一个你想理清楚的点,对外扩展开一些分支。

2)使用多色彩来表达,可以让图表更清晰,分类更明确。

3)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者绘画来表达,这样可以激发一些思维。

4)图表是很发散的,没有固定逻辑。

5)一目了然的。

思维导图的表达方式

除了用纸张写,还有很多的电脑软件。使用纸笔能让大脑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把左右脑运用上,缺点是修改比较困难,有时写和画会跟不上思维的速度,甚至是会受纸张大小限制。

思维导图的使用范围

除了用来整理创意外,思维导图还能用到生活中来。

读书笔记:看书很多时候会看过就忘记了,如果能通过思维导图记录,那么就能根据线索勾出 很多回忆。也能帮你从脑中建立起思维框架。

项目、目标管理:对于自己、项目的计划也可以选用思维导图整理,先对项目进行分析,一项项罗列出来,划分他们各自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该怎么实施就很清晰了。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和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增强你的记忆力、立体思维能力和你的总体规划能力

思维导图应用领域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也没在学校广泛应用,后经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

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 。“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篇4: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思维

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大脑短路,想不出创意。可是创意一时间也不会突然冒出来,那怎么办呢?有时候脑子里似乎也有很多想法,但是却又零零散散,不知如何挑出来处理,那怎么办呢?

其实,是有个很好的方法,叫思维导图。这种方法可以把左右脑的能力都运用起来,提升创造力的同时整理自己的思绪。爱因斯坦也爱用这个方法去“创造想象游戏”,任凭想象力驰骋,寻找各种可能性答案,就算看起来很不可能,但创意也正需要这样才能叫创意。

我们的大脑是呈现一种发散性思维和爆炸性思考的,如果能很好整理出这些想法,那么就能找到你创意的“中心思想”。

思维导图方法及特点

首先要准备一张白纸,白纸能很好的把凌乱的思绪归零。如下图在中央的几个分叉上,写下你围绕中央词语想到的关键词,每个枝杈上写一个,不管是什么词都可以,写完后,在下一级的分叉上再写下你最先想到的词语,以此类推,发散思维。你从一个词语想到了5个,那么那5个词语又能分别想到其他的,这样你的创造性产出就增加了500%。

当你写满一整页纸的时候,再从中寻找你适用的关键词,把他们串联起来,或许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结果了。可以清晰地梳理你脑子里凌乱的想法,它会赋予你一副清晰的全景图,既可以欣赏到细节,还能观察到整体。

1)围绕一个你想理清楚的点,对外扩展开一些分支。

2)使用多色彩来表达,可以让图表更清晰,分类更明确。

3)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者绘画来表达,这样可以激发一些思维。

4)图表是很发散的,没有固定逻辑。

5)一目了然的。

思维导图的表达方式

除了用纸张写,还有很多的电脑软件。使用纸笔能让大脑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把左右脑运用上,缺点是修改比较困难,有时写和画会跟不上思维的速度,甚至是会受纸张大小限制。

思维导图的使用范围

除了用来整理创意外,思维导图还能用到生活中来。

读书笔记:看书很多时候会看过就忘记了,如果能通过思维导图记录,那么就能根据线索勾出 很多回忆。也能帮你从脑中建立起思维框架。

项目、目标管理:对于自己、项目的计划也可以选用思维导图整理,先对项目进行分析,一项项罗列出来,划分他们各自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该怎么实施就很清晰了。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和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增强你的记忆力、立体思维能力和你的总体规划能力。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思维导图为什么要手绘?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思维导图为什么手绘?用电脑画图不是一样可以,而且电脑做过也记住了?我反问了一句,真的吗?那好,那你就把电脑关了,什么先别说,手绘一张先再说。

等她真正开手绘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以为头脑已经记住的内容竟然没有多少,要把原来电脑分支上面密密麻麻的内容,画到一张A3的纸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思维导图为什么一定要手绘?

第一,手绘是掌握思维导图的基础,透过不断地手绘之后,可以快速的在我们的大脑内部建立神经连结,慢慢的培养一种放射性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手绘的线条会给大脑留下很深的轨迹,这些轨迹就是大脑内部的电脉冲信号的通道。如果是电脑绘图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电脑绘图时,分枝是自动添加的,我们大脑记忆的信号是回车添加分枝和插入下一级分枝而已。

第二,用电脑绘制思维导图的分支时,我们可以增加很多的分支,每一个分支的都可以无期限的延伸下去。而手绘会强迫我们做出总结和提炼,在一张纸有限的空间里面展示更多的信息,用更精练的文字表达清晰我们的思考内容,只保留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信息在里面。

篇5:看完思维导图还要看书吗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这个跟思维导图的质量有关,通过思维导图能会这本书有快速的了解,但这只是一种浅阅读,就跟读书笔记一样,一个好的读书笔记能帮助你快速获取要点。如果想深入了解,还是需要自己阅读,笔记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

每个人看书的角度都不一样,对我有用的东西,可能会对你没用,对你有用的东西,可以对我没用。当你看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之后,如果觉得某一个部分对你有用,最好去把这个书翻阅一下,把对你有用的部分读一遍,这样帮助会更大一些。

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会让你不知不觉总结要点,反复考虑哪部分是要点,怎样用更简练的话给表述出来。当你看完一本书之后,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好好思考一下,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一、二遍,你会发现这种读书方法会比正常的阅读吸引的知识要深入很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跟书的质量有关,如果这本书的质量很好,不管你看了多少个思维导图,还是要把这本书阅读完一遍。但如果这本书一般,而且你没有时间去阅读,这个时间思维导图就相当于快速翻阅一遍。归纳一下:取决于书的好坏、思维导图的质量和时间。

篇6: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将一本书的内容进行

摘要:不管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目标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它是要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理解力、解释和具体目标来组织和综合他或她的思想

准备

1浏览——制作一个中央图象(10分钟)

2设定时间和总量目标(5分钟)

3把对该话题现存的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10分钟)

4给目标下个定义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5分钟)

应用

5总述——加上主要的思维导图主干

6预览——第一级及第二级

7内视——把思维导图的细节加上去

8复习—完成思维导图

准备

l浏览(10分钟)

详细阅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要大致浏览一下全书。最好的办法是先看看封面和背页,再看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

然后取一张大纸,或者用一张思维导图专用纸,画一个中央图,把书的主题或者书名总结上去。如果书的封面和内页里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彩色图象,不妨使用这个图象。如果你对会从中央图象发散出去的主干有非常合理的把握,不妨同时画上主干。它们经常是与全书的主要 篇章或者章节相符合的,也符合你阅读该书的目的。

在开始制作思维导图的早期阶段,你是在给自己的大脑一个中心的焦点和基本的结构,在这个框架里面,它可以把所有从研究这本书得来的全部信息综合起来。

2设定时间和总量目标(5分钟)

根据你的学习目标,根据该书的内容和困难水平,和你已经具有的知识总量,决定你将花在本书全部任务上的全部时间,以及每个学习期间所包含的内容。

3把对该话题现存的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10分钟)

现在,扔下书本和你刚画的息维导图,拿过几张纸来,以尽量快的速度画一张速射思维导图,把你对于即将去研究的课题已有的知识画出来。这包括你在前面翻阅本书时得到的任何信息,加上总体的知识,或者在你的一生中得到的所有与该课题有关的任何信息。

大部分人都很高兴而且很惊讶地发现,他们对一些课题已经具备的知识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这个练习还能把合适的联想或者“铁锚架”带到大脑的表层来,并让它按照你正在研究的话题的方向运动下去,因而显示出很大的用途。它还可以让你看出自己知识领域里的强项和弱项,让你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是需要进一步弥补的。

4给目标下个定义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5分钟)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知识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或者重新拿一张新纸,再做一次快速思维导图速射,说明你学习本书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希望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你希望知道的更多的有关知识,或者是你希望获取的某些技巧。

按照这种方式把目标用思维导图画出来,会极大地增大眼睛/大脑系统把它碰到的一些与目标相关的信息登记下来的可能性。实际上,目标思维导图起一种 “胃口”的作用,它会自然而然地刺激你的研究。跟一个几天没有吃饭的人会整天想着吃东西一样,好的预备性思维导图会增大你对知识的“渴望”。

应用(根据研究的材料决定时间长度)

5—8总述、预览、内视和复习

准备完毕后,你就可以开始在四个水平上进行的阅读了——总述、预览、内视和复习—这样水平上的阅读会把你带入该书更深的层次。这些阶段的细节情况见第21章集体思维导图家庭学习。

这时,你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思维导图;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一些标记,并在事后完成思维导图。这些办法都同样有效——你所选择的无非是根据个人偏好而要的方法,或者也许根据这本书是否归你个人所有而决定。

一边读一边做思维导图就好像与书的作者进行持续的“对话”,在书往前进展的时候会反映出知识的展开模式。不断扩大的思维导图也会让你注意到理解水平,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事后画思维导图有一个长处,即你只在掌握理解了全书内容,和部分内容与彼此的关系后才开始做。你的思维导图因此就会更为全面,更有一个核心,也不太可能需要修改。

不管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目标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它是要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理解力、解释和具体目标来组织和综合他或她的思想。你的思维导图应该能够理想地包括你自己的评论、想法以及从刚刚读到的东西里得到的创造性的理解。用不同的颜色或者代码会让你自己对该图的贡献与作者的思想区分开来。

根据讲座/录相带/计算机/电影做思维导图

这跟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差不多,只是,你会处于线性讲座或者宣读的影响之下,不能随意地指向材料的任何部分。

因为这个原因,要尽量快速地从总体上概览一下讲题。讲座、录像或者电影开始以前,你可以画一个中央图形和尽量多的主干(大部分好的讲座者都很高兴有人对其主题感兴趣,并乐意为你提供一张讲座预览,其中有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还有,开始之前,如果环境许可,你可以做一个两分钟的思维导图速射,把你对该讲题的现存知识画出来,以便让大脑准备好吸纳新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进,你可以在原来的思维导图上增加新的信息和想法,只要这些东西看上去很合适就可以了,如果需要的话,你还可以调整基本的结构。如对一本书作思维导图一样,你总可以把自己的评论以及想法增加上去,作为对讲座者的反应。

复习思维导图笔记

记完了思维导图笔记以后,应该定期复习所记内容,以保持理解力和对所学东西的记忆。下面是一些要点:

对于一个小时的学习内容.最佳的复习间隔和每次的时间限制如下所示:

10分钟后——复习10分钟

24小时后——复习2-4分钟

1周后——复习2分钟

1月后——复习2分钟

6个月后—— 复习2分钟

1年后——复习2分钟

这道信息从此就进人长效记忆并存储起来。

与其每次复习时把原图看一遍,不如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这证明你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记住所学的东西。你可再次回过头来看原图进行检查,调整一下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

创造大师级思维导图

如果你所学的是一门课时很长的课程,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画一张很大的大师级思维导图,里面要反映主要的章节、课题、理论和有关这个课题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每次读书或者听讲座之前,你都可以把任何主要的新想法加人到大师级思维导图里面去,这样就可以把内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网络用外部镜象表达出来。第27章中的多用途大师级思维导图列出了处理一个管理上的紧急事件的办法!

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和大师级思维导图的益处

1它们让你能够在所有时间内保持对知识“图景”的整体展望,因而可以给予你一种平衡,并对所学课题有整体的全面理解。

2它们比线性笔记少占许多篇幅。10到100页的线性课文可以总结到一张思维导图里面去。

3它们使你的大脑有一个焦点和结构,你可以在里面把任何课题的知识综合起来。

4它们会增强大脑对于知识的“渴望”。

5它们允许你把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与书籍、讲座或者宣讲中表达出来的思想联系起来。

6它们复习起来的效果和效率都大得多。

7它们会强化你对一些书本、讲座和报告的记忆力及理解,使你能够在任何学习课程中出类拔萃。

篇7: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背课文

摘要:一般说来,经过数十幅思维导图的训练,右脑就开发出来了。那时候,学习者的想像力、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全局控制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用思维导图背课文可分为四个步骤:识图、复述、忆图和背诵课文。

在识图时,第一步是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图的布局,弄清图像的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图像中的关键图符(关键图符一般是用粗线画的)。最后才是跟着曲线移动视线,逐句逐词复现课文的全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背诵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某个关键图符(比方说例子中的那个“I”),即课文中的人或物。

在识图之后即可开始复述课文。刚开始时,请用带有文字的思维导图,以便熟悉文字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尽快形成左右脑并用的态势。当这种对应关系较为熟悉后,再根据不带文字的纯思维导图复述。可以在纯思维导图上加一些你认为需要的关键词,也可以修改这个图标或图形(例如,改变线条或图标的颜色),使其更符合你的思维习惯。对于过于复杂的课文或思维导图(例如对话型课文的思维导图),或者你的学习目的不是完全背诵,那么能够根据纯思维导图复述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一步已经接近于完全背诵了。

经过识图和若干次复述后,思维导图的布局和路径的走向就比较清楚和熟悉了。此时,就可以忆图了。首先,要从整幅图中剥离出图像的框架(即图像的关键图符及其位置和大概关系),要在脑海中浮现这个框架并逐渐细化,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图像。要训练自己想像:没有曲线这个图会怎么样,只有关键图符这个图又怎么样,逐渐加入文字又怎么样。当你闭上眼睛,能够比较清晰地浮现出此图像时,忆图就完成了。注意:这就是在训练右脑了!

第四步是背诵课文。一边回想图像,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背不下来又看看图像。要注意图中文字的时态、语态和单复数等问题。图忆给出的,一般是动词原形和名词的单数(这是故意的)。当背得一字不差时,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四个步骤往往是有重叠的、交叉的、反复的。短课文一般几个来回就能搞定。对特别长的课文,更需要遵从“总体把握,局部突破”的原则。如果要求不高,忆图时可以马虎一点,甚至可以跳过。看着思维导图或纯思维导图(指不带文字的思维导图)能够流利地复述课文就可以了。当多次复述课文后,对思维导图较为熟悉后,记忆它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也可以把各个局部先背下来,然后贯通背诵。

研读过的思维导图需要经常复习。精细的复习就是按照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完全复述或背诵。粗略的复习就是回忆思维导图,回想图标的形状位置和曲线的走向。两者都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经过数十幅思维导图的训练,右脑就开发出来了。那时候,学习者的想像力、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全局控制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善于分析和总结的学习者,将体会到创作思维导图的诀窍,从而自己可将图忆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

要注意图忆是专为大规模记忆而开发的。用于背诵简单的、少量的文字材料反而给人一种复杂和麻烦的感觉。飞机制造出来肯定不是为了只飞行一百米的。现在,你只飞行了一百米。但只要体会到或认为它能“飞”就可以了。

篇8:关于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写作

高考场上,遇到模棱两可的作文题目该怎么办?怎样快速理出写作思路?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之后,一片哗然。很多人指责这个题目出得莫名其妙,让人看不懂它具体想表达什么意思,也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把握。说实话,这个材料确实有点乱,意思也不是很明确。但在我看来,这种模棱两可的题目其实是最好写的。因为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对付它:任意抓住一点,展开写作,不用去管它的别的意思,别把自己陷进去就OK了。

这里有个道理:写高考作文和回答文科论述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科论述题,给了你材料进行论述,你必须把材料中反应的问题都找出来,漏了一点就会被扣一点的分。但高考作文要求“扣题”,如果题目本身比较模糊,你只要把作文写的和材料中的一部分有关系就算“扣题”了。其它那些你看不懂的部分,根本不用去理它。

我还是按照上一篇写《海龟与老鹰》的老套路来,用思维导图理出写作思路,然后写作。有人要问:“怎么都是一个路数啊,创新啊,你要创新,不然不就写成八股文了么?”

如果高考要一口气写10篇文章,当然需要换路数,但反正你只需要写一篇文章,而且分数多达60分。如果不按照比较稳妥的套路出招,一旦出错了,真的是后悔都来不及,所以最好还是稳妥点。如果你想当文学家或者是写点后现代小说,最好还是不要在高考场上拿自己的前途来尝试。此外,我画思维导图理思路的方法不是什么“死套路”,相反,它是西方现代思维科学的一大成果,专门用来锻炼人们的发散性思维的。这个问题太复杂,我不想在这里长篇大论,对思维导图我在我的《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上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各位在提出质疑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什么叫“思维导图”。

我们仍然采用三个步骤来完成北京08年高考作文:审题、理出思路、写作。

第一步,审题: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材料作文。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第二步,理出思路

我自己画的写作思维导图如下:

首先,从题目出发,我想到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杯子里面装了石头,看起来满了,但里面还有很多空隙,可以装沙子。装了沙子还可以装水。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这可以说明我们在利用时间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总以为没有办法再进步了,实际上,我们应该努力突破自己的极限,总会把事情办得比现在更好。这是一条思路。

第二,材料中还说了一个男孩把沙子和水倒出来,往里面装石头。这个“倒出来”可以想到从我们头脑里面去掉旧的、落后的思想,装入新思想。这可以和鼓励创新、鼓励接受新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联系起来。这也是一条思路。

第三,关于杯子里面到底可以装什么,同学们之间都存在争论。这个让我想到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参加高考的同学都做过历年高考真题,这个题目想必写过。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了,可以把自己以前写得这个内容改一下,作为自己的作文。总的意思就是鼓励个性化思考,欢迎争论。这也是一条思路。

我最后选择了第二个思路。选择好思路之后,开始想结构。结构也是我写上一篇《海龟与老鹰》一模一样的。文章分为“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仍然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说明自己全文的意思,让阅卷老师一看就明白你的思路。

中间分为两块:“分析和事例”。事例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还有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思想的转变,这两个点都是高中生可以知道的内容。此外还加了个庄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也相当有名,很多人高中生都应该知道 思维导图模版。

结尾是结合一下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总结,还可以稍微升华一下,上升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上来。

第三步:开始写作

(全文899字,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我花了40分钟写完,除了修正一些错别字外,都是一次写成的。没有增加新的句子或段落。)

我的杯子,听我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庄子的话。单从这句话理解,似乎是鼓励人们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但庄子的原文下面还在有话,意思却正好相反,他的本意是:知识太多,人的一生根本无法学完,因此不应该试图去学习所有的知识。

我们的大脑,就像这个杯子,能装的东西——不管是装石头、沙子还是水,都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方向、有选择、有辨别,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那个男孩敢于把沙子和水倒出来,再往里面装石头,这就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的杯子,装什么,听我的!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老师努力向他脑子里面灌输自己的思想,但当他学会自己思考,发现老师的观点存在错误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把那些错误的思想“倒出来”,装进自己的思想。“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篇9: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习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书山有路勤为 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条学习箴言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是按照这句话的教导来做的。然而我们会发现,有时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却 总是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学习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要学的东西是越来越难,精力总是不够用,熬夜的结果是上课昏昏欲睡,导致课堂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好像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假如你也有上述同样的烦恼,那么建议你不妨看一看外研社新出的“思维导图”系列丛书,进行一番思维的革命,从而能够重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那么,“思维导图”的神奇之处到低何在呢?

简单来说,这个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助你像局外人一样看见你头脑里 “思想的地图”!将你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让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上课听讲一般都需要记笔记,以往我们往往采 取诸如1、2、3、4这样的直线型方式,由于学生们一般不能及时将课堂所将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课堂上的笔记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且这种复 制常常是不完全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由于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全,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 识记录,对于今后复习的价值已经不大。而如果你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记录笔记,那么将老师讲解的一些可信内容记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 条连接起来。此时,你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形象的被记录在图中,以后复习时,只需将这副图从头到尾再过一遍,那么当时的授课情景就会在你的脑海里重现一遍,这对于今后的复习无疑也是极大的帮助。

当然,思维导图对学习的帮助还不仅仅于此。由于思维导图强调对思维逻辑的重现,长期进行“思维导图”式的训练,将极大的增强你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思维导图”开发了你的大脑潜能。

篇10: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

思维导图进行思考的方法

人们在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时,习惯于用笔在纸上随手记下各种想法以帮助自己思考或不遗漏某些细节。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但并不总是行之有效,因为这种记笔记的行为只适合于直线思维的方式。如果你的思维比较发散,经常会产生很多心的想法,并且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添加或作出一些调整,那么做笔记已经无法满足你的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借助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它可以在许多场合发挥作用。

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1974年出版的《开动脑筋》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种创造性思考方法,他能够帮助人们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思考。绘制思维导图的技术简单易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使用,而不必生搬硬套。下面介绍他的一般步骤。

1、准备一张白纸,越大越好。再准备一些彩色笔(并不一定要彩色的,但是彩色笔更好);

2、在白纸的中央写下你的思考主题(例如我的理想生活)并用圆圈圈起来;

3、从思考主题引出一条线并在末端标注文字(关键思路),例如职业、关系、居所等并用圆圈圈起来,再从关键思路上引出支线,这些支线代表了来源于关键思路的想法。每个人想法都用一条线表示,如从“关系”线出发的引线及标注可能会包括标有“爱人”、“同事”、“孩子”等的分支;

4、如果需要,还可以从这些分支上再次引出分支(例如:“有乐趣”、“支持等都可能是“同事”的分支);

5、可以用箭头、颜色和符号将分支或线连接起来、这样经过对各个分支的认真思考并记录,你便可以得到一副完整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训练的好处: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①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②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③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笔记,顺 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④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

⑤让您尽快掌握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 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 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您更 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您的大脑最佳表现。

相关专题 看完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