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冬天美文

林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林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家的冬天美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老家的冬天美文

老家的冬天美文

在城市,冬天是匆匆的行客。每年集中供暖之后,家家屋里温暖如春,冬天便被赶出家门外了。而在乡村老家,冬天却是常来常往的亲戚。每年村里洋槐树叶子全部落光的时候,它便满面清癯的来了,不热络,也不冷漠,只大喇喇的驻扎下来,直到开春才懒洋洋的离去。

老家的冬天,阳光总是不远不近的照着。天说不上很蓝,泛着灰白有点怀旧味道,深藏着一眼看不到底的虚空。对着天空看得久了,会有些眩晕,还会有些莫名的忧伤。那时候,我的目光常常跌进那样的虚空里,不能自拔。许多年后,当我站在阳台玻璃窗前,抬头仰望小城的天空时,却再也没有那样的感觉。小城的上空永远游走着数以亿计的雾霾颗粒,天空永远是麻灰色的陈旧和晦暗,看不了多远视线就会碰壁。目光折返回来时,才明白,人并不是走得越远,就能看得越远。

冬日的阳光里,外婆家门口的黄泥墙总是照得亮亮的。我的外公,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他在冬天仿佛只有一个姿势,穿着臃肿的黑棉袄和粗笨的大棉裤,靠墙坐在自家编织的小竹椅上,闷着头一声不吭。同住一排的几家老人也凑过来晒暖,有的袖着双手圪蹴在墙角,眯缝着眼睛看着远处。有的斜坐在外公家门口一块平整的大青石上,托着一锅旱烟吧嗒吧嗒吸着。有的支着双肩靠在墙上,嘴里咬半茎枯草。老人们多半是沉默着,像是被阳光晒醉了。然后不知谁开的头,说一阵上古的闲话,讲一段道听途说的趣闻轶事,打开话匣子,众人开始接腔,你一言,我一语,笑几声,干咳一阵,咳声传出老远.

起风了,是尖利的小北风。忽而窜上树梢拼命摇晃,忽而打着唿哨转过墙角,扬起一地灰尘,一时又捉迷藏般销声匿迹。于是,村庄出奇的安静。

率先打破乡村宁静的,一定是谁家无所事事的大公鸡,悠闲踱步时,忽然仰脖打鸣,高吭嘹亮。接着谁家的猪也开始打着,长嘴从圈门里伸出来,等待主人喂食。然后是狗们,不知从哪个胡同三三两两跑出来,边跑边咬,叫声短促。谁家院子里传来孩子隐隐的哭闹声,间或有大人们清亮的笑声和嘈杂的人声。炊烟袅袅升起来了,井台上水桶的叮当声络绎不绝,饭菜的香味慢慢飘出来了,有妇人洪亮的嗓音隔墙响起:拴才,回来吃饭。

似乎只是一阵阵小小骚动,村庄便又安静下来,但那一家一户的院子里,自是生动景象。有女人在菜板上当当当剁着烂菜叶子给鸡喂食,有淘气的小孩子掌着饭碗满屋子乱跑,有男人蹲在檐下呼噜呼噜大口吃面条,有老人开始唠唠叨叨说着今年的雨水,明年的收成。木格的窗台上靠着大大小小的老窝瓜,黄中隐青的皮上有粗糙皲裂的干纹。房顶上晒着切好的柿瓣,早已风干成萎缩,酱褐色里透着柔韧的紧实。屋檐下成串的红辣椒,在干硬的风里烈艳艳的红着。

我在年少时,第一次随父亲去县城赶集。父亲牵着我的手时,眼前是森林一样密密麻麻的人腿,父亲把我高高举在头顶时,俯瞰前后又是一片黑压压的人头,村里过年唱大戏的日子,也没有那般热闹。那时就想,城里真好啊,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如今,真的安身在小城,却时时怀念老家的安静。城市虽好,但胸怀宽广,气息博杂,表面光鲜的热闹背后是一颗颗潜藏的孤独灵魂,它们日夜喧嚣,躁动,彼此疏离却相互靠近,貌似亲昵又心怀芥蒂,时时嗅到不安的气息,一次次以远行的名义逃离,心里也生出柔软的根须,却不知道该深扎在哪里。或者说,那些热闹是孤独开出的艳丽的花,日夜凋零亦乐此不疲。老家的安静却是流淌在空气里的,像母亲的气息一样给人安全和依赖,像涌动的血脉一样给人滋养和温存,像悠远的梦境一样给人安稳和栖息的打算。是的,那片土地,它是静的,亦是令你心安的。

老家的冬天,不动声色的冷着。家家屋里渐次生起了煤球炉子,呛人的烟火味里有了熟悉的温暖。早上起床做饭时,水缸里竟然结了冰,舀一碗带着冰碴子的水倒进锅里,指尖冻得发麻。走到院子里,才发现昨夜泼在门口的水居然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亮亮的泛着白光。鸡圈前的小碗里,半碗水冻得结结实实,鸡们用嘴去啄,笃笃落下几个白点。掐着指头算一下,快冬至了,这冷里,慢慢靠近的是年的'气息。

大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有的院里摆几口大缸,洗好的红薯磨成红薯糊,然后一瓢一瓢放进四角吊在架子上的白麻布里,轻轻晃动架子,粉白的水便像小溪一样汩汩从布底流出,晚上沉淀一夜,第二天撇去大缸上面的清水,缸底摸起来又细又白又起腻的就是红薯粉了。大年初一的凉粉,来客人时做炸酱面用的粉芡,都是它了。

有的从粮仓里翻出夏天收获的菜籽,背一袋到村口的油房里榨油,油房是一间红砖小屋,一台榨油机在沉闷的轰鸣声中油腻腻的颤抖着,平整的泥地上一层细腻的浮土也随之弹动,油房里经年累月飘着香醇浓郁的生香。过年炸果子,炒菜少不得用油,秋天种上一亩菜籽,供得上全家一年吃油哩。也有奢侈一点的,用花生,芝麻榨油,却大都是做调味品,不舍得用来炒菜、下锅。

也有的趁着农闲,在家里修理农具,翻修院墙,趁某个晴好的天气打煤球,拉土垫猪圈,都是男人们干的力气活,大冬天穿着单薄的布衫或是光着膀子依然大汗淋漓,四季赐予他们不同的劳碌,劳动却让他们忘了季节的种种考验。上帝当初造人时,对男人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这片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人们,生生不息,乐天知命,他们是在用双手验证上帝的预言,还是由劳动体验到了上帝的创造之乐,创造之美呢?

居家的女人们干得都是细致活,有的在家里腌制咸菜,从地里刨回雪里蕻,细细择好叶片,或者是一篮子芥菜疙瘩,洗得干干净净,皮色翠青,一刀刀切成细丝,腌制在深灰的坛子里,做过冬下饭的小菜。有的拿出赶集时称来的毛线,坐在火炉边给小孩织件毛线,几色线精心搭配,数着针脚,翻看卷了边的毛衣书,总想织出点别致的花色和新式来。有的在家里喂猪喂鸡,打扫院子,缝补衣裤,洗洗涮涮,手脚忙得一刻也不停歇。也有日子过得悠闲的小媳妇,到别家串串门,袖着手站在屋檐下,和主人家唠一会闲话,说一会家长里短,看着日影一点点移上房脊。

日子短了又长,长了又短,老家的人们安之若素的生活着,盘点着流年的光景,打点着来年的生计,如同家家门前的洋槐树,春华秋实,不厌不幕。头顶的天空依然一如既往的蓝和虚空,仿佛亘古的流逝剥离干净了所有的浮杂,又像是时间不忍心打扰这方宁静,小心凝固,从来不曾改变一样。

但对于小孩子来说,除了枯燥的上学之外,冬天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看爆米花和杀猪宰羊了。有走村串巷的老伯背着家什,在村里背风处安顿下来,左手拉动风箱,右手转动乌黑的耳状炒锅,时而捡几块煤块扔进火里,顿时火星四溅,哔剥微响。风箱呼啦呼啦的煽动中,突突窜动的火苗舔着锅底,似乎在酝酿着一场蓄谋的巨变。果然,不一会儿,随着一声爆响,白花花的爆米花争相喷涌进一个长长的布袋,热烈的香气迅速膨胀开来弥漫四溢。于是,四邻八舍的小孩子们立刻小狗一样皱动鼻子,循声围拢过来。有的远远站着,对那乌黑神秘的机器有点恐惧,有的弯腰捡拾偶尔掉在地上的一颗半开的玉米花,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嚼着,有的俨然已经按捺不住,回家拉来了母亲,手里端着一茶缸黄灿灿的玉米粒。老伯愈加忙碌了,手脚并用,绲谋响不时响起。

到了年下,村东头王屠户就在家门口腾开场地,支起架子和大锅,架子上挂着几副尖利的铁钩,寒光闪闪。大锅里煮水如沸,热气蒸腾。王屠户短衣皮裤,系着棕色长皮围裙,手拿瘦长的杀猪刀,杀气C腾的站在架子前。被几个人奋力拉过来的猪拼命往后坐着屁股,四蹄蹬地,扯着喉咙干嚎,声声惨烈。只是那杀猪宰羊的场面太过血腥,自己从来不敢上前看,只远远的站在围观的人群后,听着王屠户沙哑的声音大声叫着:按住,按住,……。

北风凛冽,乡间的屠杀对于安静的村庄来说中,实在是一场太过刺激的表演,围观的人兴奋的久久不散。只有母亲,去王屠户家买肉的时候总是面容忧戚。贫困,如同先天性贫血,注定让一个村庄单薄而失色,也让太多营养不良的乡间母亲畏手畏脚。

可日子再扣索,年依然是丰盛的。竹篮里堆满了大白馍,簸箕里装满了炸好的果子,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新鞋新貌子,口袋里装着满当当的花生糖果,揣着罕见的崭新的压岁钱,脸上带着矜持而炫耀的笑容四处游荡。窗户上新剪的窗花,门楣上大红的春联,家家院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电视里不停传出的“拜年喽”的欢呼声,沸腾着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村庄。

如果赶在年下下一场大雪,那雪亦是活泼的,妩媚的。它把小窗映得窗明几几净,把树木雕琢的玉树琼枝,把村庄装扮得焕然一新,把人们的欢笑声传得空旷辽远,又席天幕地做了鞭炮绝佳的表演背景。皑皑白雪上那点点碎红纸屑在新年簇新清冽的风里轻轻翻动,喜庆的醒目,美得惊心动魄。

老家,这时才打起精神,如同老人脸上兴奋的泛起了红晕,暗地里卯足了劲,要拿出一个崭新的气象来。

是啊,开春了,又是新的一年了。

后记:在我所有关于老家的记忆里,冬天尤为特别。如果那些记忆是一块完整的拼图的话,那么冬天就是拼图荒凉的底色。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横亘其上,氤氲其中,疏离而温暖,旷茫而淡远。是的,老家的冬天,已不是一个季节,而是来自一方土地的私藏,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无法剥离的基调:安静的,沉郁的,忧伤的,抑或是幸福的。

篇2:美文:老家

美文:老家

我跟老家犹如风筝和线,无论我飞多高,飞多远,老家总能牵着我回来,快乐无穷,回味无穷。

一说是老家的养育之恩。老家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根,也是本。离不开,割不舍。在童年、少年,老家给了无穷的快乐,伴着玩耍、伴着嬉闹、伴着成长,圆了天真、纯真的无穷尽的梦想。犹如母亲温暖、宽厚的胸怀,任我们耍性子,撒娇气,欢乐无限,快乐无穷。历数过往旧事,件件耳目一新,件件令人怦然心动,似在昨天。上学出门在外,远在他乡,但老家的粗茶淡饭、土炕土屋、鹊窝鸟影、淳朴热情,时时魂牵梦绕,不可忘却。时日已久,便莫名产生回老家的念头,愈想愈烈,挥之不去,淡而不忘。匆匆中回了一趟老家,竟了却了凡夫俗子的一切心愿。心不慌了,气不躁了,魂不飞了,神不溜了。平日烦心了,寻不到好的良药,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回趟老家,哪怕是在老家的土炕上倒头睡一觉,烦心事立马消失,忧愁的心情瞬间变得快乐,心里爽朗朗、清快快的,一如雨过后碧蓝的天气,高远宽广。这,就是老家,这就是心的归宿。

一说是老家的变化。经过近年来的风风雨雨,老家的喜鹊窝不见了,低矮的土房子不见了,凹凸不平的道路不见了,袅袅的炊烟不见了。宽阔平坦油亮的柏油路如同淳朴憨厚家乡人的内心,很实在。家家红墙砖瓦房,气派、时尚、实用。街面的绿树生机盎然,将整个村子装扮的`分外美丽,格外好看。昔日的闲人、杂人不见了,“白话台”也消失了。从房子硕大的玻璃窗和瓷墙红瓦,可看出他们的辛劳和劳动强度。呆上一天,也未必能见到闲人熟人。观念所致,乡风淳朴,竞相发展,不甘落后。这,就是我的家乡人。

孑然一人,信步街头,虽半晌不见人影,但我却不感到孤独,寂静。深深长长的街巷,宽宽阔阔的院落,齐齐整整的屋舍,葱葱绿绿的杨树,都能看出家乡人的思想,读出家乡人的品质。

老家,俨然是一部百看不厌,弃而不舍的大部头书。打开扉页,篇篇传奇,字字动人。总也看不完,读不罢。

只顾读书,竟忘了读过的次数。

篇3: 老家的美文

老家的美文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躺在老家屋后的山坡上,甚是悠然自得。有多久没回来了?前年奶奶的离去,使我都找不到一个回去的理由。这里的发小已经陌生,这里老一辈的人,离开的离开,不认识的,也就不认识了。

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方便是方便了,却没有以前的松软,没有了泥土的气息。偶尔俩三孩子的打闹,摔倒在地,瞬间就破皮流血,看见了甚是让人心痛。

房子是楼房了,最矮的也有三层,有两个儿子的还开着两个门,防止兄弟分家时会引起争吵。但楼房的位置却随意分布着,连房门的朝向都是东西南北的。新农村的规划也落实不到这样一个山沟里。

田地大部分都荒芜了,杂草已经长到了腰高的位置。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年长的人扛着锄头从面前走过,能清楚的听到那粗重的呼吸声。我走到曾经抓过泥鳅的泥坑,可已经不再;我走到曾经钓过鱼的池塘,可已经干涸;我想爬上最高的那座山,可已经没有路了。

炊烟升起,可炊烟升起的`地方都是从老房子的烟囱冒出来的。老人和留守的儿童在老房子里住着,一家家锁着的新房子,住着的是也许过年才会回来的青壮年。

我走到外面歪歪扭扭写着商店的字样,想买瓶可乐。没有,我看了下四周,只有菜米油盐和小孩子的一些小玩具,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够了?买了包廉价的烟,我走了。

还好,那条溪流还在,曾经我们在这里洗澡,妇女们在这里洗衣服,我们欢快的玩耍着,她们愉快的闲聊着家常;还好,溪流还是那样的清澈见底,还能看见几条很小很小的鱼在游荡;还好,孩子们还是在这里洗澡,打着水仗;还好,当年年轻的妇女变成了年老的妇女,还是在这里洗着她们一家的衣服。

溪流的左侧是老房子,右侧是新房子。就像是两个世界。

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老话题了,应该让吃着这碗饭的去思考,去想着如何解决。

可是乡村已经不再像是乡村了,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欢声笑语和生气勃勃了。

我掐灭了廉价烟的烟头,开车往城里出发了。

时代在进步,任何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是的,应该任何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篇4: 梦回老家美文

梦回老家美文

夜空笼罩下的小院极其安详,以前在此穿梭过的生命已成为过往。月光将温柔洒满了静谧的院子,听到的只是虫儿与草儿的对话。

我环视着这所院子,目光经过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段故事。小院中的苹果树早在我上中学时就砍掉了,但我依稀还能看到它的存在,满满一树的大青苹果还能刺激到我此时的味蕾。院子被两级大青石的台阶隔开,便分成了上下两院。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坐在这石阶上吃饭,隐隐约约还记得有一只和我一样高的大公鸡,不知是邻居家的还是奶奶家的,总之我是害怕极了这家伙。深怕它一下子从某个地方窜出来,啄了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嘴巴。有时候还会被这厌恶的家伙追的满院子里乱跑。若是在屋子里,我只敢透过竹帘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在院子里骄傲的东遛西遛的,它的神气劲儿已超过了我的胆怯,奶奶不在,我绝不敢一人出去。有时不明白,小时候印象里的鸡为啥比狗厉害呢?

在上院沿石阶坐东朝西有个厨房,很小很小,两个人呆在里面都会觉得拥挤。厨房有个小窗子,能够看到下院。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述了一件恐怖离奇的事,发生这事之前,我还未出生。以前这个院子住了好多户人家,某一天里,有人突然发现一条有如茶缸般粗细的大蟒蛇,在下院拖着长长的身体爬上了这个窗子,脑袋栽在窗下的水缸里尽情的饮着水。这架势惊动了院里院外所有的人,大家齐心协力想着用各种办法如何把这条巨蟒赶出去。混乱的场面让受了惊吓的蟒蛇已分辨不清了方向,一头扎进了火炉的灰道中。从上至下,炉火被一胆大之人用火柱狠狠向下一通,蟒蛇的生命就此被结束了。本地人对蛇其实有着一种敬畏之心,尤其是对突如其来的蛇,往往把它视为一种神明恭敬着,一般不贸然伤及其性命,撵走就行。有人觉得这是迷信,可之后所发生的`事实印证了一切。昔日里的大胆之人之后还用蟒皮做了一把二胡,只是再之后,这户在村子里以前显赫的家族过的日子是一度衰败,妻离子散的,好不惨痛。我每每站在这小窗前,有时会不寒而栗。[由整理]

奶奶的屋子坐北朝南,农村称之为“堂屋”。屋子里的那面大炕现已被床代替,我在这屋子里所有的记忆都与大炕相连的。寒暑假我都在那里度过,尤其是过年时节,每到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总会围在炕火周围,等待着奶奶从上了锁的箱子里拿出一个或是两个的苹果或梨子,用小刀给我们切出几份。那时候放在嘴里的苹果与梨子远远比此刻美味了许多。夏天酷暑的中午,为了不让毒辣的太阳伤及到,这面大炕便成了我们孩子玩耍的天地,我们尽情的在这炕上疯着闹着。偶尔乖了,便趴在窗台上写会儿作业。发呆了,还会把奶奶的窗户纸给戳破。

院子里弥漫着我童年的气息,我没见过爷爷,屋里屋外我看到的都是奶奶的影子。一进这个院门,我总想喊一句我所习惯的:“奶奶,我回来了!”只是此刻我也看不到了奶奶,奶奶也听不到了我这句话。但每次随妈妈推开院门的那一刻,在心里还是这样喊了一句。小院虽然破旧,但我欢喜着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能感觉到,我在院子里走的每一步都与我儿时的小小脚丫做着重叠,我的每一步在深深的轻吻着我的童年。这个院子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荣与落魄,一代又一代人的忙碌与冷清,一代又一代人的开始与结束。我站在院子中央,无尽的感慨从四面八方涌上了心头……

篇5:老家行美文

老家行美文

暑假的中间几天,正是天最热的时候,我陪同父母,还有小孩回了一趟老家。与其说是回家看看,不如说是一场旅行。

摩托车是这次回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说实在的,我觉得摩托车对于山村来说是非常适用的工具。婉转曲折的山路于许多汽车及开车的来说是一项挑战,而摩托车就游刃有余了。

从镇里到乡里是骑摩托回去的,一路上是扑鼻的清新和映眼的翠绿,耳畔的山风糅合着蝉鸣,路边时而跃现的山泉水渗流着甘洌。一路上,父亲和我讲着当年修路的故事,我的爷爷是这条不长但有众多弯道的山路的一名负责人,他沉稳持重,很有声望。然而,由于医疗条件的缺乏,爷爷英年早逝。这条路竣工之时,他已病重。通车的那天,爷爷拖着我爸艰难地爬上屋后的山坡张望。爷爷说过什么已不太清晰,但那满眼的希望永远印刻在我爸的心中。

这条16公里的山路也曾是我爸那辈人拼搏翻越的路,多数时候是挑着重担步行的。后来,很多人从这条路走出,成为外出务工、建设城市的一员。到我的时候,这条路似乎是那需要跳出的“龙门”,从雪峰山深处的中学进入镇里的高中,再去往省城的大学,再到工作的城市……

现在这条路已经铺上水泥,成为了联结故乡的穿梭在崇山峻岭中的飘带。尽管工作后回家的时间愈发减少,但每年都会回家几天。

除了这段路采用了摩托车的交通方式,老家很多地方的路都可以且适用骑行。去往深山游玩,爬上山峰观景,来到河边抓鱼等,摩托车均是绝佳的方式。回家短短几天时间,还曾和父亲去过一处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深山水库,尽管已经荒芜,但却是那一代人拼搏的见证。

这次回家另一个重大的感触就是田地的荒废。虽说山里的水稻田面积小,还多是半山坡上的梯田,种田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但如今这样大面积的撂荒还是让人吃惊的。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绕着稻田和菜地转,吃的米和蔬菜都是自家田地里产的,肉和禽也多半是自养。人们多半过着自给自足、怡然得乐的日子。从不需要担心视食品的安全问题,连水果都是自家种的黄瓜、高粱、凉薯等。

当然那时莳田和打禾都是件苦差事,虽然我常常是个“幸运儿”,但父母每天晒得黝黑的脸庞和满是汗渍的衣服告诉我那“粒粒皆辛苦”的涵义。

现在不仅梯田荒了,那些河边低洼处的田也已无人耕种。在那时,这些田地因离家近、水丰沛、土肥沃而是人们眼中的“好田”呢。

正在我纳闷人们的粮食和蔬果怎么解决时,马路上悠扬的“卖菜呢,卖肉呢,卖西瓜、桃子呢……”喇叭声“驾”着面包车绝尘而来。车子一停下来,那些婶婶们、小孩们就一拥而上,大有洗劫一空的架势。

是的,在市场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种地已经在资本的助推下走向了职业化,粮食低廉的价格早已淹没了山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个大伯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他家有3亩多点地,一年下来,累死累活能打3000斤不到的谷子,那是需要许多人力物力精力才能取得的收获,折算成现金也就是4、5千块钱。而现在外出打工,或者就在附近务工,可能一个月就能挣这么多钱。相比之下,种田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多不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也已力不从心。

偶尔有些依旧耕种的田地,多半是那些认为“还是自家种的好”的人闲暇时的“副业”。

这或许就是时代发展留下的“倒影”。

尽管回家的`行程常常很短,但每一次我都会去山中的小溪游玩,因为那儿有许多儿时的欢乐,守护着这份欢乐的是那些可爱的精灵。

最先想说的是“小娃娃鱼”,显然不是大鲵,但据说也常在夏日的雨后发出婴儿般啼哭的声音。我想应该是小鲵或者蝾螈的一种,但可惜我没有学生物专业,也自觉不必辨别得那么清晰,就当它是“娃娃鱼”吧,这样挺好!在那清澈的小溪里,清甜欢快的溪水中就能找到这种可爱的生物。翻开一些较大的石头,常常能看到手指般大小的“小娃娃鱼”藏在沙石或枯叶间,用手抓起来就能感受到它那黏黏的脚趾和湿滑的皮肤,宽扁的嘴巴和黑点般的小眼睛,全然一副“萌”样。

然后就是石蛙,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是儿时的“战利品”。石蛙也是夏日傍晚或者雨后的重要“乐手”,发出“??”的浑厚声响,而另一种叫“鸭蛙”的则会发出鸭子般“嘎嘎”的声音,再加上树林里的蝉鸣,风拂过树梢的声音以及水流的“叮咚”……宛如一场交响乐。

小溪里的鱼是另一种让人流连的精灵,不管是钓鱼还是网鱼都曾给童年染上缤纷的色彩。现在每年回去也会去钓钓鱼,不在吃,而在于那份静谧的感觉。

除了这些小动物,还有山里的那些野果,“五皮子”、猕猴桃、“八月炸”等都是令人心动的美味。我常说,那些是我吃过的味道最好的水果。

我常想,为何这些深山里的生物如此引人入胜?当因其点缀着这一片幽静的绿水青山吧!

篇6:冬天作文:老家的冬天

我曾经在老家待过一两个年头。这是常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四面是山,是树丛,是溪涧。那里有一座不高也不矮的山,这便是狮头山。

这是一座多么好的山。从远望去,这座山就像一个狮子头,那狮子张开血盆大口,仿佛在对天咆哮。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大岩石,有的像一只小兔在吃食,有的像几只狼,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前方,有的像一群小鹿在饮水。

山边有一条小溪,那溪煞是好看。水中偶尔游过一群彩色的溪鱼,它们在嬉戏着,拥挤着。

冬天一天比一天近了,山上的高大的枫树,前几天,满树还是火焰般的红叶,忽然全都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树丛间的几簇小雏菊依然开放着蓝色的小花。它们是在迎接寒冬的到来么?

下雪了。

雪降落在狮子口了。

雪降落在狮头山了。

像云朵一般的雪,像泡沫一般的雪,纷纷扬扬地落近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去了。松树和岩石上都盖着一层雪被子了。那穿着“棉袄”的松树,像一个个高大挺拔的大冰棍儿,还是奶油味的呢!

那岩石上披着白雪了。好象有一群北极熊在雪中漫步着,似乎有一群小绵羊很怕冷,缩成一团。

忽然,我又看见了那群溪鱼,正在水中嬉戏,它们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去了……

篇7:冬天作文:老家的冬天

冬天下雪了,那鹅毛般似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飘落下来。雪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有时落在鼻尖上,有时落在脖子里,可爱极了!

地面上、房屋上、道路上都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的毯子,孩子们都穿上了各种颜色的羽绒服,走起路来像一只只小企鹅,还像许多彩色的小花在移动。

老家的雾是最美丽的。

清晨,我推开门,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天庭,我的周围都被浓雾笼罩着,我走着走着,突然几个行人出此刻我面前,这时我还以为是神仙下凡了呢!50米以外什么都看不见。

树枝上挂满了小冰晶,这是树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晶莹可爱,轻轻用手一碰它,便扑簌簌地飘降下来。

中午,太阳出来了,雪后初晴,白雪红日,掩映如画。

啊!我喜欢老家的冬天!

篇8:冬天作文:老家的冬天

这不,秋天刚刚离去,我的老家就有了冬天的体温。瞧!不知什么时候起,街上的人们服装已由单薄的夏装变为了繁重的冬装;往日碧绿轻柔的草坪如今也有些荒凉;那河岸边的垂柳也失去了春天的婀娜多姿,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生硬地挂在枝头。这座小城里的人都明白,冬天,到了。

我老家的冬天是快乐的。

由于位于中原地带,我们老家的四季十分分明。自然,每年的冬天或多或少都会有几场大雪的。嘿,这一下雪,城里乡下可就热闹了。往积雪厚的地儿看吧,准有一群孩子在那里打雪仗、堆雪人。孩子们的小手、小脸虽冻得通红,但那高兴却丝毫未减,爽朗的笑声伴着纷飞的雪花撒满了大地。

夜幕降临后,街上的行人少了,车辆少了,每个人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中,陪着家人坐在火炉边,磕着瓜子儿,看着小品,不时从屋中还传来阵阵笑声。一家人齐乐融融,十分开心。

我老家的冬天是美丽的。

傍晚时的乡下,夕阳用最后几丝余晖洒向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不经意地往窗外一看,就会发现橙红色染满了雪地。向远眺望,却又觉得好似一块橙色的丝绸铺在雪地上,丝绸很薄,薄得能够透过“小孔”看到雪那纯洁的白。一白一橙相交在一齐,构成一种说不出的色调。很凄凉,却也不乏美丽。

“好美的夕阳啊”,每当听到人们这样的赞赏,那夕阳就似乎更红、更骄了。它仿佛要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人们,展现给小城,展现给冬天……

我不明白夏威夷的夏天有多么迷人,也不明白济南的秋天有多么美丽,我只明白在我眼中,我老家的冬天是最让我难忘的!

相关专题 美文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