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诚实可靠小郎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诚实可靠小郎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外国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外国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帆》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 ”三幅图画;《鹰》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镜的感觉。另外,还注重运用多种修 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帆》运用拟人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帆--孤独的战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个性;《鹰》中的一个比喻“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 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

3把握重点:

一、象征手法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 思想感情。而“鹰”则是用象征手法赞美高傲、宁静、雄健的人。

二、诗歌内容综述

(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诗人借“帆”表达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 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展 现鹰的宁静致远,气宇非凡。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第二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宁静与后面鹰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造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

4攻克难点:

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宏伟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 者忍不住会发 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时的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 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 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第二节,诗人展开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

5质询疑点:

(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一句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幸福,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幸福。对它既不寻 找也不逃避,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风暴中寻找什么?

“帆”不愿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诗中“风暴”可以理 解为一种“反抗”或者“革命”。帆儿祈求风暴,是想在风暴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3)“脚下苍海绽微澜”,鹰脚下的苍海真的是风平浪静吗?为什么?

雄鹰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从高处看,汹涌的洪涛变成细小 的波浪,反衬出雄鹰站得很高,但 并非说苍 海真的是风平浪静。

惜缘

[外国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2:现代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1)《天上的街市》语言优美、意境美妙。语言优美主要表现在诗的句式工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用语生动形象;意境的美妙主要表现在对天上街市的想象。

(2)《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 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3把握重点:

一、诗中的文体知识

赋、比、兴:我国古代诗歌中叙事、状物、言情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赋: 是铺叙 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化、直 抒作者的胸臆及对描写对象的评价。比:即“譬喻”,“比方于物 ”,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把本来是抽象的思想感情或观点,说得具体生动,给人鲜明的印象,或者将一些不便 直说的事情婉转含蓄地表述出来,耐人寻味。兴:即寄托, “托事于物”,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来引起联想,达到寄托感情的目的,所谓借物发端、借题发挥或借物起兴都属于此类。

二、诗歌内容综述

(1)《天上的街市》一诗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亲切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 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2)《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作于19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

4攻克难点:

一、《天上的街市》中想象的合理性

有街灯就会有街市,就会有陈列的物品,然后人物出现。把客观世界中广阔的银河说成“浅浅的”而且“不甚宽广”,因此牛郎织女才能“骑着牛儿来往”,诗句的最后一节更体现出了人物闲适安逸、自由幸福的生活状态。把“流星”比作他们提着的灯笼,在此诗人把亦真亦幻的情趣推向了高潮。其中用“朵”字修饰流星,以流星喻花,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景起兴,反复渲染自己的恋情。第一、二节,从日日夜夜的视角,用天上“微云”、地上“微风”起兴,描写月亮和海洋互相爱恋的情感,从而渲染了在“这般蜜也似的银夜”,自己苦苦“恋爱”她--祖国的情景。“天上”“地上”“月亮”“海洋”,展示了“恋爱”的广度。第三、四节,从春景秋物的视角,用落花慢流、鱼儿慢游和枯树摇、野火 烧起兴,进而抒写自己燕子传信、残霞示愁的苦情。这一组意象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乡愁难解的心情,展示了“恋爱”的深度。

5质询疑点:

一、《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的故 事和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有什么区别?诗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原本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团聚一天。而在诗人眼中牛郎织女成了一对相守相悦的夫妻,甚至还在天街“提着灯笼”闲游,增添了诗情画意。诗人这样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表明它是黑暗现实的反衬,构成对比,更深切地表达了诗人憎恶黑暗现实, 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作者在结构上的构想是怎样的?

诗段前两句起兴,后两句抒情,其间用感叹词“啊”过渡,景情自然展现。四个诗段结构相同, 节奏协调,有一唱三 叹之感,构思巧妙,富有诗情诗味。

惜缘

[现代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3:寓言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木偶探海记》和《海燕戒》这两首寓言诗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用对话贯串的,语言明 白如话,词语精当,句式富于变化,节奏分明,因为大致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很适合少年儿童朗读。

3把握重点:

一、关于寓言诗

寓言诗通过记事叙物,指出或隐含一个道理。

二、诗 中蕴含的哲理

(1)《木偶探海记》一文先写木偶在海上所作的考察,然后写木偶在大会上发表观感,最后引出教训:“要获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得不到。”

(2)《海燕戒》叙述了动物园里长大的小海燕寻求幸福生活的悲惨命运 ,引出了小海燕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才能驾驭大海的道理。

三、木偶、海燕的形象分析

(1)《木偶探海记》塑造了一个木偶的艺术形象,他埋头苦干,在海里游了几千年,却没有自知之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采取科学方 法,就轻下结论,还执迷不悟。

(2)《海燕成》中的小海燕,贪图安逸,盲目 自信,草率行动,以致覆灭。 诗人对它做了特殊的心理描写,描写它对长者忠告的轻蔑态度和鲁莽行为,导致最终酿成悲剧。

4攻克难点:

深刻感悟《海燕戒》的艺术特色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问题。 这首诗以丰富的幻想力并借助于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造 了一个超现实的奇异世界,但它所揭示  的问题又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童话故事诗,只是为青少年讲述曲折美丽的故事,它是把深刻的寓意包含在艺术形象中,给人以警策和教诲。作者题名为“海燕戒”,其深意也正在于一个“戒”字。诗作之所以吸引人,还由于所创造的小海燕形象是有血有肉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在动物园长大,没经过锻炼,缺乏生活常识,错把海市蜃楼当成楼台,所以它是幼稚天真的。诗人通过小海燕和老海燕的对话,写出它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小海燕如果听从老海燕的忠告,扇动翅膀迎向暴风雨,不但不会被遥远的海市蜃楼所迷惑,而且还可以得到锻炼。可是它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仍跌 跌撞撞飞向蜃楼,结果一头栽进大海中再也没同来。小海燕的形象既有可爱天真的一面,又有可气可怜的一面,给人以真实感和立体感。

5质询疑点:

(1)木偶探海得出的结论为什么是不对的?木偶错在哪里?

测量海的深度,要设法深入海底,而“在海面上东摇西晃”只能测量海的广度,可见,木 偶的指导思想错了。还有,它不能扬长避短,它自身的特质适合浮在水面测量广度,不能深入海底测量深度;要测量深度,就应没法深人海底。可见木偶没有自知之明。而对老蚌、螃蟹的笑声,木偶反诘:“难道我没有到海上去考察?难道我的见解是主观臆造?”表现了它的执迷不悟。

(2)如何理解“小海燕跌跌撞撞向蜃楼飞去,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的含义?

小海燕看到海市蜃楼,由于本性害怕艰苦锻炼和贪图享受,所以它只想好吃好玩的 事物,把虚无的海市蜃楼信以为真,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头栽进了海里。它的悲剧命运,一是不愿到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二是贪图享乐,三是不听劝告。

惜缘

[寓言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4:白雪公主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格林兄弟是语言学家,他们编汇的《德语语法》《德语词典》,堪称现代日耳曼语言的奠基之作。《格林童话》源于民间文学,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他们本着民间文学口传易记的需要,本着符合少年儿童幼小心灵的接受能力的原则,对语言做了适当的整理、加工。所以,在课文《白雪公主》中,故事多限于情节的叙述,极少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文中的叙 述性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不同;白雪公主、新王后和魔镜的对话各具特色;新王后和魔镜的七次对话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语句重点和情调各异。

3.把握重点:

一、关于童话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借助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创作,对儿童有教育意义。

二、故事情节

课文是顺着继母四次 设计毒害白雪公主展开的。白雪公主的继母是个漂亮女人,“ 只不过又骄傲又自负,容不得任何人比她更美丽”。当魔镜告诉她“公主是比您漂亮一千倍的姑娘”, 继母就开始毒害白雪公主。

第一次,作为新王后的继母听到白雪公主比她漂亮,她“大吃一惊,忌妒得脸都青了”。于是叫猎人杀死白雪公主。

第二次,继母听到白雪公主还没死的回答,她“大吃一惊”,就装成做小买卖的老太婆 ,亲自用丝带勒死白雪公主。

第三次,继母听到白雪公主还没死的消息,“又急又 怕,浑身的血液一齐涌向心房”。 装成另一个老太婆,做了毒梳子,插进白雪公主的头发里。

第四次,继母听到白雪公主还没死的回答,“气得浑身发抖”,做成毒苹果,去毒害白雪公主。当她听到魔镜说:“全国您最漂亮”时,“她那颗忌妒的心才勉强安定下来”。但在七个 小矮人的帮助下,白雪公主侥幸复活,并得到了王子的爱情,新王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4攻克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结合故事内容仔细悟。

(1)白雪公主

善良,却不辨敌友;单纯,挡不住诱惑;受到朋友帮助,却不重视忠告,致使三次上当受 骗,屡陷险境。继母第二次害她时,白雪公主听到老太婆的叫声,就想:“这位诚实的老太婆我可以放她进来”,而 且毫无戒心,以致被继母拴住了脖子。继母第三次害她时,她“很喜欢这把梳子,于是又上了当,开门放老婆子进了屋”,以致中了毒梳子的毒。第四次,老婆子送苹果,白雪公主开始有些警惕,然后“看见农妇吃掉白的一半,就再也忍不住 了”,“刚咬一口,立刻倒在地上死了”。

(2)七个小矮人

善良,一次又一次地救助白雪公主,一次次忠告白雪公主;勤劳,一天又一天地进山找矿;富有爱心,给白雪公主做了“玻璃棺材”,“并且总是留一个人在那儿守护着她”。 最后,小矮人又“对王子产生了同情,把玻璃棺材送给他了”,使得白雪公主复活,得到王子的爱情。

(3)皇后

虽然很漂亮 ,却十分恶毒,终遭报应。

5质询疑点:

这则 童话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白雪公主》是一则单纯美丽的童话,更是一则朴实警世的童话。它教育儿童要做个善良的人,但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诱骗。

惜缘

[白雪公主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5:背影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朴实简洁,蕴含丰富的感情。全文运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感激”“爱护”之类的字眼一个也没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 巧的表现。如送行那一段中,“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应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这些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文中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 常,却饱含着父亲怜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3把握重点:

一、理解文中 的“背影”及作用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做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第一,用“背影”作标题,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

第二,开头一段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背影的意义。

第三,作者描 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 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背影。这个背影,是全部故事情节中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

第四,父亲离去的背影,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着无尽的牵挂。

第五,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使父亲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读者心中。

二、作者的三次流泪

文中三次写作者流泪。第一 次是望着父亲为给他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时流泪。这时作者深深地被感动着,泪中融进作者对父亲的怜惜。第二次是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时的流泪,这泪水中融合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理解、留恋等复杂感情 ,也含有惨淡的家境所带来的凄婉之情。第三次是读父亲的信时流泪,家境的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的日渐衰老,又不知何时再能与父亲相见,对父亲的体贴想念而又无能为力的复杂感情 与心理交织在一起。

4攻克难点:

正确把握父亲的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文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碓恐孩子有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 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但父亲的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面对双重灾难,他劝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 的气概。

5质询疑点:

应如何理解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

作者的心理前后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变化。起 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等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悔恨自责。实际上,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 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作者坦诚地告诉读者,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惜缘

[背影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6:散步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 色:

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 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 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 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 语意对举、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3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珍爱亲情,尊老爱幼的情怀,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 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 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 大有 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 面上看,“我”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4攻克难点:

当今学生大多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所以,正确理解“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一传统道德观念是本课的学  习难点。整篇文章,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 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也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

4质询疑点:

《散步》一文是如何体现人性美、诗意美的?

一、人性美

文中四人的性情: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晚辈。

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二、景物描写的诗意美

文章有两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 芽”“冬水”,等。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等。

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惜缘

[散步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7:精卫填海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2. 熟练朗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重点 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 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 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 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 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 的回答,(指板书) 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 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学生思考

学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学生翻译课文

学生识记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读课文

板书 精卫填海

精 卫的勇敢善良,不屈服于大自然

教学后记 学习课文,不仅了解 勇敢的意义,一定还要又环保意识。

惜缘

[精卫填海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篇8:盘古开天辟地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是依据古代神话改写而成的,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1)语言的综合性特点。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作者经过综合、连缀、加工,运用凝练概括的语言,使这个神话完整化了。

(2)语言的条理性特点。从混沌初开到  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一切的形成,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顺序,运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加以编排,层次分明。

(3)语言的形象性特点。改写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作者并不是单纯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 了种种想象,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3把握重点:

一、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类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便以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界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课文内容提要

宇宙本来混沌一团,盘古大斧一挥分开了天地,轻而清的变成天,重而浊的变成地。盘古顶天立 地,支撑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形成以后,方才倒下,盘古的全身变成了宇宙中的万物。盘古用全 部 身体使宇宙丰富而美丽。

三、盘占的形象特点

这个创世神话,就其本身而言,表现了盘古的品质和精神:一是盘古“心里一生气”,斧劈大鸡蛋,表现了他恼恨黑暗束缚,追求光明、自由的情怀;二是他孤独地撑天拄地,度过了一万八千年,表现了他用艰苦劳动创造的精神;三是他的身体各部分幻化成日月山川等万物,表现了他的奉献 精神。

4攻克难点:

盘古死后身化万物,富有创造性,体现了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需细心体会把握。作者 把人体的一切和自然界的一切联系起来,就其和自然界中事物的某种相似之处驰骋想象:盘古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盘古的声音变成“轰隆隆的雷霆”;盘古的眼睛一只“变成太阳”,一只“变成月亮”;盘古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盘古的血液变成“江河”;盘古的肌肉变成“田土”;盘古的头发和丝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盘古的皮肤和汗毛变成“花草树木”;盘古的牙齿 、骨头、骨髓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盘古身上的汗变成“雨露和甘霖”。通过这些歌颂了人类在建设世界过程中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5质询疑点:

作者是怎样幻想宇宙的起源和形成的?

(1)幻想宇宙的起源

“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就只是黑暗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由天空的笼罩大地,想象出起初的宇宙混沌一团、天地未分,和盘古巨人孕育其中。盘古孕育成长以后,在那混沌之中,闷得心慌,“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面前的黑暗混沌,用力这么一挥”,于是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轻而清”的上升“变为天”,“重而浊”的下降“变为地”。由天空的轻而清,大地的重而浊,想象出盘古分开天地。大板斧“一挥”,那混沌一团忽 然“破裂开来”,夸张地描写出盘古分开天地的超凡神力,从而朴素地 解释了宇宙的起源。

(2)幻想天地的形成

天地分开以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直到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形成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才终于倒下,否则,他还 是不肯倒下的。由天的极高,地的极厚,想象出盘古这个顶天立地、具有超凡神力的英雄形象,从而歌颂了人类改造自然的顽强精神。

惜缘

[盘古开天辟地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专题 北京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