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之书画经典散文

总督是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总督是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国粹之书画经典散文(共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国粹之书画经典散文

国粹之书画经典散文

上学期,外孙女州蔚所在的小学为普及汉字书法教育,提倡三年级的小学生配置一套书写簿和毛笔练习书法。或许是被这种新鲜事所吸引,外孙女迷上了学写毛笔字。为此,女儿为她买来蒋勋著《汉字书法艺术之美》,我利用一个双休日读完此书。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法扫盲书。从汉字的起始娓娓道来,把读者拉入比甲骨文还要久远的年代,顺势而下,一路领略汉字书写之美,体味着传统书画文化的精髓。

在我读书的年代,毛笔字已经缩减,幸好那时父亲还督导我练习毛笔字,让我在练习本上留下了几本蹩脚的.书法文字。这些依稀记忆足以让我对传统书画艺术及对执笔的手心生敬畏。或许国人都会多少有些书画之梦,在我灵魂深处,曾经有过这样一幅憧憬画像:很多年之后,外无干扰,气定神闲,心无旁骛之时,心手相应,铺平连史纸,压好镇尺,翻开颜真卿字帖,日以继夜,潜心研磨,最后在连史纸上,浸墨挥笔写就“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年暑假开始,我就陪同外孙女找到一位文友,他利用假期在一所少儿培训学校当书画老师。顶着烈日酷暑送接,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书画课培训,外孙女书画作品有了可喜的进步。

书画是以汉字、图形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绘描的。这种形式,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这是具有符合四维特征的抽象艺术。自殷商开始,书法绘画历史进程绵延五千年。历代先贤开宗立派,传承创新,有多少书画大师,展纸挥毫,保留下千古不朽飘香之翰墨。

譬如书法神仙——王羲之,古代人是用毛笔写字的,毛笔写字可以写成各种字体,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兰亭集序》是晋代最出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写的“行书”。字体灵活流畅,犹如小溪哗哗流。凡相同的字写法都不一样,其中有二十个“之”字,变化多端,没有一个相同,个性化特出,非常精彩。

被世人所公认的魏晋、唐宋、清末民国,都是书画艺术发展史上的几个高潮期。自20世纪80年代始至世纪末,全国掀起全民学习书法艺术热潮。21世纪近来,又一次掀起全民学习书法艺术热潮。此次社会人群的广泛参与,为近40年来所罕见。省、市、县书法协会的层层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各种书画作品艺术展览大赛的举办,书法教育活动的普及,书法专业化与民间业余爱好者的互动等,在近代史上均属空前。

12月上旬某晚,铅山县河口镇城东步行街有一家书真画廊,迎来了上饶市和当地的一批知名书画家。他们欢聚一堂,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书画家们兴致勃勃挥毫泼墨,一幅幅各具美感特色的书画作品新鲜出炉。年长的83岁,年轻的刚过弱冠,可谓是老中青接力赛。众多的书画爱好者旁观叫好、掌声经久不息,气氛热烈情景交融。

有一位退休老友,已届古稀之年,精通电脑操作,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屡见于报刊杂志。年初始练书法,每日坚持不懈,用他的话说:年纪大了,已不刻意去写作,文学创作要用脑,还不如练习书法,这也是不错的运动。最近他的书法作品进步很快,即将其拍摄发微信圈,得到微友们打赏点赞。

我想,当今书画艺术已由实用性走向审美和装饰性行为,也由此及彼,不断从书斋走进举办展览会和民众中。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喜欢上书画,学习起了书画,使书画从过去少数人的业余爱好,已成多数人爱好的一种传统国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趋势,在社会各界人群中将不断扩散开国粹书画艺术。

篇2:国粹之未来作文600字

国粹之未来作文600字

清乾隆五十五年,在略显清冷的宫廷深院里,一群又一群身着华丽戏服的艺人在一片叫好声中卖力的表演着;而另一边,一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曲调也正高亢地响着,两边都独具特色。于是,经过两方的努力合作,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最后水乳相融,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这便是京剧。

京剧,一个被誉为“东方歌剧”的国粹,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弛骋了二百多年,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许多流行歌曲的迅速崛起,京剧,已逐渐淡出了青少年的视线,传统国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介于此,恕我冒昧提出几条建议:

一:谈起国际化,我们首先就想到了欧美国家,而对于眼前的亚洲却不闻不问,既然同为东方人,那么应该彼此都有着近似的思想的.模式,近几年来,“韩流”入侵已成为一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议论焦点。既然一部千篇 一律的肥皂剧能赚取中国观众的许多眼泪,一部《大长今》能使韩国传统文化红遍全亚洲,那么对于京剧,他们应该普遍是很容易接受的,因此,对于京剧的国际化,亚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现许多流行元素都是由大众传媒炒作而形成的,因此京剧应与大众传媒结合,进行电视上的现场解说,而光是一个“CCTV11”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将京剧的历史、由来等编入教材,像朱自清的《背影》为中学生所熟识一样为广大学生所熟识。

当然,方法还有许多,但我相信,只要在广大中华儿女的努力下,京剧这门艺术将永恒于天地间,而不会成为一个遥远的神话。

篇3:书画诗话之黄庭坚

书画诗话之黄庭坚

黄庭坚自幼天赋极高、聪颖过人,七岁时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曾在诗坛引起轰动并广为传颂,小黄庭坚也被誉为“神童”。八岁时有亲友赴京赶考,黄庭坚又写了一首《送别》诗:

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这两首诗乍一看措辞准确妥当、思想超脱豁达、语气沉稳老道,但仔细咂摸,一股故作正经的“小大人儿”稚气洋溢其间,仿佛奶声奶气的童声唱戏,令人赞叹之余也忍俊不禁。更有意思的是,从后面一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黄庭坚从小就胸怀大志,认为自己不是凡人,而是像李白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谪仙人”——因为触犯了“天庭”的某些规矩纪律,被玉皇大帝惩罚贬到了人间。

不料,黄庭坚小时这些天真无邪、自负自恋的“壮志豪言”,竟成为自己一生遭遇坎坷磨难的谶语和伏笔。由于黄庭坚生性耿直正派,做官后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时事和政府,并且为前朝皇帝(宋神宗)修史时尊重客观事实,所以屡屡得罪权贵,遭到政敌迫害,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竟然都是在戴罪贬谪中度过。他不仅被朝廷一贬再贬,官越做越小,而且“谪”的地点越来越偏僻荒凉,生活越来越困顿凄惨……但正如俗话说“坏事变好事”,贬谪生涯中的黄庭坚,虽然仕途每况愈下,但由于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大众,在艺术领域有了长足进步,终于成长为承前启后、光芒夺目的一代大师。黄庭坚书法的地位和成就毋庸赘述,他的诗词无论在当时还是诗歌史上都是一流水平,遗憾的是“诗穷而后工”这个应验在绝大多数中国历代优秀诗人身上的魔咒,也成了黄庭坚难以逃脱的宿命。

黄庭坚虽是苏轼的“门人”,但在文学艺术史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后人对比赏评两人的诗文,确实旗鼓相当、难分高下。比如他们都曾为著名画僧惠崇的画作题诗,苏轼写出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黄庭坚的组诗《题郑防画夹》(之一)则别有特色和情趣: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同样是题画诗,苏轼就画论画、具体实在,而黄庭坚比老师更进了一步,让观者与画作之间产生了呼应与互动——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面,既拓宽了绘画作品的意境,也凸现出诗人自己的性情。面对画中烟雨笼罩的水面、天上掠过的归雁,诗人仿佛已置身于真实的江湖,马上想叫过来一条小船坐上回家乡去……直到听见朋友提醒才恍然大悟:“这只是一幅画啊!”——诗能写到这个份上,真的算是上品了。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文人只看得起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最爱瞎抬杠,他批评上引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又指责黄庭坚:“画里画外莫辨,岂非呆痴乎?”不过老毛也不只是跟苏黄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据说他读《朱子》时,身边摆个稻草人当朱熹,看到有不合己意的内容,就连打带骂,非得让这个“草包朱夫子”认错才行……对苏黄,他已经是够客气的了。

笑话归笑话,正因为像毛希龄这样的诗坛大人物都过于崇拜唐诗,有意或无意地“看不懂”“看不惯”唐以后所有诗人的作品,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日趋严酷,言论自由的空间逐渐狭窄,所以中国诗歌自宋以后每况愈下,元明清的许多诗作者基本走入陈陈相因、丧失个性、缺乏情趣、呆板僵化的死胡同。

诗坛自宋代以后整体滑坡,除去上述种种外因,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内因”:中国诗歌这朵奇葩从《诗经》的“萌芽”时期发展到唐代的“盛开怒放”,无论在形式方面还是内容方面均已登峰造极,达到巅峰极顶状态,正如鲁迅所说“好诗已经基本做完”,后人哪怕是极个别的“天才”“尖子”,也很难摆脱模拟仿效的命运和照搬照抄的毛病。所以,聪明的黄庭坚在诗歌理论方面独出心裁地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这个著名的“黄氏定理”的中心意思是,既然我们无力摆脱和走出“诗经之风”“大唐之光”,那么无论是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用典,在不得不模拟、借鉴乃至“照搬”古人的作品时,都必须尽量争取将其转化、消化、变化成自己的东西——既要不露痕迹,还要有所引申、升华。换言之,诗歌作品在不可避免的“食古”“师古”前提下,只有争取不“泥古”,并“化”出新意,即“说自己的话”,才能立足于诗坛,传之于后世。

正确的理论结合坚持不懈的实践,黄庭坚成功了。作为著名书画家群体里罕见的大诗人,黄庭坚开创了诗坛上赫赫有名的“江西诗派”并当之无愧地被尊为“宗师”。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绍圣四年(1097),再贬一级,移戎州(今四川宜宾)。仕途屡屡受挫后,本来就恃才傲物的黄庭坚索性破罐破摔,更加愤世嫉俗,诗词作品也充满嬉笑怒骂。在谪戎州时,他经常与当地朋友诗酒唱和,喝得醉醺醺的。有一天黄庭坚头上插着野菊花,歪戴官帽,拿着笛子在风雨中狂吹,并作《鹧鸪天》一词宣泄苦闷和激愤: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然而,激愤狷狂并不是黄庭坚性格的全部,他和苏东坡一样,面对艰难困苦也有开朗豁达、积极乐观、诙谐幽默甚至天真烂漫的一面。比如他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据说黄庭坚写字不分场合,只要兴致上来,有笔有墨,不管室内室外、墙上地下、石头树皮,什么地方他都写。有一次他见身体魁伟的好友翰林学士顾子敦夏天伏案午睡,就把人家宽阔的后背当成了写字板,纵情挥毫取乐……顾子敦回家后,发现夫人和丫鬟们都惊奇地盯着自己的后背看个不停,连忙脱衣检查,顿时哭笑不得——原来黄庭坚竟然把一段历史故事编成小诗,写在了自己背上: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崇宁三年(11)三月,黄庭坚到了广西宜州,因当地官吏刁难,竟租不到像样的房屋,只好栖身在城墙上一间破败狭窄的阁楼里。宜州气候潮湿,夏秋之交更是闷热难捱,但黄庭坚照样读书赋诗、写词唱歌,书法也越练越精。这一年的重阳节,当地军界人士在城楼大开筵席,鉴于黄庭坚的声望,也邀请他参加。在大家酒酣耳热之际,黄庭坚悄然退出,独立城头放眼远眺,思亲怀乡之情不禁涌上心头。恍然间,他听到几个少年在慷慨陈词,大谈“万里封侯”的理想抱负,不禁慨然长叹,作了一阕《南乡子》题写在墙壁上,然后自己倚栏高声吟唱……据记载,这是黄庭坚生平最后一阕词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九月三十日,干涸多日的宜州下了一场小雨,酷热的天气骤然变得凉爽起来。黄庭坚正与朋友在小阁楼里对坐聊天,便挽起裤腿,脱掉鞋子,把双足伸到屋檐外。当脚丫沾到清凉的雨点时,他舒畅极了,笑得散乱了满头白发,回头对朋友范寥说:“真爽啊!信中(范寥的字),我一生从没有这样快活过……”话音未落,就慢慢地倒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一代艺术大师黄庭坚,从一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英俊少年”变成满头白发、落魄癫狂的“憔悴老叟”——漫长而黑暗的中国封建社会,就是这样在华夏神州大地上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的诞生培育天才、又摧残毁灭天才的悲喜剧。(附图为黄庭坚《山预帖》)

篇4: 我的书画情缘散文

我的书画情缘散文

我不是书法绘画大师,却也画过一些国画练笔之作,也曾得到过一些专业的指点和赞赏;我醉意于书法之中的行云流水,也曾临摹过行草隶篆,闲暇之际,最喜欢找个空旷的房间挥洒几笔,或是赠人或是留给自己欣赏,若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把写的画的撕的粉碎,连毛笔、颜料也会扔到九霄云外。

每当去外公家探亲之际便会欣赏门外的对联,内心不由赞叹外公的笔法是那样的苍劲有力、每个字写出来也是那么的隽秀,久而久之,我便对书法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心中萌发学习的`念头。小的时候说句实话,没有练过字帖,字写的也规规矩矩,没有一点笔锋和棱角,也不知道怎样学习书法,只求得几元钱买了一支羊毫笔便随便的乱写乱画。家里的每个角落都不幸的留下了我书写的足迹,无论报纸还是杂志、课本或是宣纸都保存着最初稚嫩的笔迹,一直苦于学习书法费用而内心挣扎,但努力书写的志向在我心中从未泯灭。

待到高中之际,偶尔我也会向同学炫耀我写的几幅楷书,在同学好友的大加赞赏声中不知不觉的骄傲起来,此后由于学业的紧张也很少停留书法的世界。直到我遇见了高二的室友阿铁,我才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自己端端正正、毫无生机的楷书与他行云流水的行书相比之下真是自愧不如,于是这也激发了我的斗志,向他请教努力学习书法;那段岁月我们常常促膝长谈、以书会友,为此还不幸引发了一场火灾。

由于当时太过痴迷书法,而寝室定点关灯,迫不得已才点着蜡烛夜里奋笔疾书,睡着了也浑然不觉,因此才有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在他的亲自指导和我的日夜苦练下,书法有了慢慢的点滴长进,心中很感谢阿铁,到至今我还保留着他送我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副对联,只是岁月匆匆,当年也未曾留下联系方式,现在时隔多年未见,不知他是否安好?

进入了精彩绝伦的大学,我更加痴迷书画的创作和发表。只不过这个时期充满了功利色彩和成名意愿!我在宣纸上没日没夜的拼命书写,疯狂的向全国各地投稿书法征文大赛,寄出了不下百封信件,只留下了无数的邮政邮戳和寥寥无几的几个名誉,也丧失了往日的只顾练笔的勤奋,还倒退了多年拥有的技巧。

后来也曾迷上散文的创作,也收获了几个名次,不过还是未能改变现状,也阻却了散文一如既往创作的动力。那时也会离谱的随意送人创作的书画,还以为自己是名扬天下的大师,也未曾想过别人的感受就妄自菲薄、强加于人;成天想着讨女生的欢心,写一些貌似情书的告白在宣纸上,还炫耀过学习不久的国画。时过境迁,也不知她们是否遗忘我送给的纪念,或是根本就未记起曾经的往来,甚至干脆直接扔掉也不为人知!

至今想到某人送的书法精品还感动不已,也曾感慨自己不知珍惜,终究挽回和改变不了现今的无奈。现在仍旧喜爱书画和散文创作,只是少了几分成名的急躁,多了一些岁月的积淀和沧桑。以热情饱满的姿态来诉说情怀,以淡泊名利的从容书写,也很少再去发表还未脱离稚嫩的散文,再也不会心生盲目的投稿,只想一心一意的写作,平平淡淡的生活。

篇5:书画养身,闲情雅志散文

书画养身,闲情雅志散文

自古至今,勤于书画而获长寿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如唐代的柳公权,欧阳洵,明清时期的文徽明,梁同书,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均高寿八九十岁;若问书画家的长寿奥秘,无非是每日写写画画,持之以恒而已。人的生命是生理与精神相互依存的反应。生理与精神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而书画活动能使人达到这一境地。

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因为在习字作画之前,首先需要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先默静思”以净化心灵,也就是练气功前的`“入境”阶段。然后运气于指,腕,腰,以调节全身之力于笔端,“下笔点画波撇曲直,皆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或似“蛟龙戏海”,或似“蜻蜓点水”而妙笔生辉。诸如以上运笔,犹如太极拳之一招一式。由于习字作画要凝神贯气,调节呼吸,身体活动上属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用力有轻重之别,运笔有快慢之分。这样,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气,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和,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谢。故有“书画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之说。

书画能摄心养生,使人精力充沛。书画是心神精细的表现,运作时,必须平心静气,举止舒展。任何心猿意马,心慌意乱的神情均是不可取的。所谓“书画之道,先要养心”,即是此意。故习字作画需要意念控制手中之笔,“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绝虑凝神,便能以静制动。这对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和沉着,调节人的精神活动是很有帮助书画活动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它能培养人愉快的情绪和豁达的胸怀。宣纸之上,各种字体形态肥瘦的风趣,山水画引人入胜的意境,人物画栩栩如生的神态,这一切均使人兴趣盎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所以有人说,挥笔习字作画,既寄托了雅兴,又涵养了情致,是一举多得的的养生方法。

篇6:“翰墨之韵”书画大赛的策划书

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继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书画艺术的魅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增进书画爱好者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友谊。

一. 主办单位:学工处 院团委

二. 承办单位:装饰艺术设计系

三. 参赛对象:

四. 参赛作品要求:

1.作品内容与大赛主题相关

2.为方便评选,大赛设:

a.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b.书法: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无需装裱

3.作品背面右下方请用铅笔注明作者姓名、专业、联系电话

4.投稿截止时间:12月5日

5.投稿地点及工作时间:逸美楼309室:00

11:30—12:30或17:30—18:00

6.比赛规则:

a.每位参赛人员参赛作品不得超过4幅,单类作品不得超过3幅,以保证作品的覆盖面。

b.严禁盗用他人作品参赛,一经查出将取消参赛资格,全院通报并给予相应处分。监督电话:0737-4110131

五. 作品评比

1.奖项设置:

每组各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总人数不超过参加比赛人数的20%

2.评奖办法及细则:

a.初评:初评委员会选出入围作品。

b.复评:由复评委员会对初评入围作品进行最终评定,评出获奖选手。

3.评比细则如下:

作品整体效果: 40分

作品创意: 20分

作品内容: 20分

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功力: 20分

六.展评及颁奖

网络专栏:所有优秀作品均拍照、扫描、上网,建立艺术作品资料库。

媒体报道:推荐获奖作品登载于《旖旎风暴》、《益阳城市报》等媒体。

集中展示:所有优秀作品均将集中展览。

本次大赛由装饰艺术设计系学习部和宣传部组织,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⑴总负责人:汪长庚、郑知

职 责:负责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

⑵采购组:张婷、尹亚文、汪长庚

职责:负责联系、接收各班送来的艺术作品,并做好记录工作,此工作必须非常严谨,不能有任何差池。

⑶宣传组:①黄震、郑毅华

②黄璇、李奕坦

③何威、任长庚

④任丽、程蓉、雷美玲

⑤龙志燕、郑知、

职责:负责活动前的宣传工作,①组负责6栋 ②组负责尚美楼男生宿舍

③组负责3栋 ④组负责5栋

⑤组负责1栋

⑷艺展、场景设计组:郭欢、刘艺

职责:艺展的宣传海报及展厅设计和营造校园气氛。

⑸摄影组:刘艺、李奕坦

职责:活动展示的资料采集整理和拍摄照片并做好网上宣传工作。

⑹后勤保障组:黄震、郑毅华

职责:负责标好作品的班次名称及编号,保障艺展所需全部物品及时到位;各种临时性维修工作;确保画展畅通开展;现场的环境卫生和布置。

另外,在评审方面,评审人员必须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不得有外行人员搀杂。

在评审过程中必须要有监督委员会批评监督。反对包庇,和不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达到公正、公开、公平。

篇7:“书画梦 羲之杯”书画邀请展 征稿启事

“书画梦 羲之杯”书画邀请展 征稿启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通力合作,经过8年浴血奋战,使日本倭寇乖乖的举着双手滚回了东洋。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宣告结束,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侵略者全部投降,从而全面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因此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时也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国仇,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解放书画院、北京羲之书画院特联合举办“书画梦 羲之杯”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展。现面向全国征稿,启事如下:

一、主办单位:中国解放书画院 北京羲之书画院

二、承办单位:北京羲之书画院组委会

三、协助单位:中美恒恩国际植发研究中心 北京寰球同宇医疗投资公司

圣尼奥(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四、组委会:

1、名誉顾问——迟浩田

2、艺术顾问——廖静文、刘文西、姚治华、邹德忠、姚少华、柴泽民、赵林池、赵秀峰、孙菊生、杨晓阳、孙泳新、张广志、诸水庚、张 霖、余新志、郑佩服、马泉、齐自来、孙大谦、姜凤岐、付新月、吴治英、巨虎民、高一笔、王定烈、张序三、邵华泽、杨沐、郭献瑞、苗得雨、龚云江、牟心海、牟桑、田志峰、宋朝良、李家宽、车乃武、杜文涛、李淑敬、高桂珍、罗乃生、陶龙元、李泓伯

3、主 任——潘新明

4、副主任——朱学才、宋丘林、车应连、李发林、周林海、白宇凌、董春明

5、秘书长——车应连(兼)

6、总策划——魏守玉

五、征稿对象:海内外书画家、书画爱好者、书画工作者及各大中专院校、各中小学、各青少年文化宫的在校师生。

六、征稿费用:爱国主义书画展览,免收评审费、通联费。

七、征稿作品类型: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剪纸作品。

八、作品要求:

1、内容健康向上,突出抗战和反法西斯的主题。

2、古今诗词佳句名篇均可。

3、书画作品尺幅不小于三尺整宣,不超过八尺整宣。

4、书法作品不限书体,绘画作品不限画种。篆书和草书要附释文,疑难杂字要注明出处。

5、每人寄作品1——3幅。

6、所有作品无需装裱。

7、作品署名应和身份证一致。

8、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楷书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落款、身份证相一致)、性别、民族、常用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随同作品寄200字以内的个人艺术简历一份和近期2寸免冠照片一张。

9、投稿要用挂号信或者快递,以免丢失。

九、截稿日期:208月25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十、奖项设置:

1、特等奖1名,奖金10000元。

2、特别金奖2名,奖金各3000元。

3、金奖50名。

4、银奖100名。

5、铜奖200名。

十一、作者待遇:

1、免除评审费、通联费。

2、获奖作者可获得与奖项相应的证书和奖金。证书可在互联网上查得到。

3、所有获奖作者的名字一律在互联网上加以公布,以便让亲友和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4、所有获奖作品均在北京羲之书画院官网进行展出,展期半年。

5、获得特等奖、特别金奖的作品,由主办单位免费在羲之书画院画廊展出拍卖,拍卖所得,主办方按30%提取管理费,剩余的70%归作者本人。

6、获得金奖以上的'作者,可以成为中国解放书画院和北京羲之书画院的的签约书画家,其创作的作品,书画院视情况可以有偿收藏、收购或代卖。

7、获奖作品可入编《书画梦.羲之杯书画名家作品集》。

8、获奖作者具备申请“中国解放书画院”“北京羲之书画院”院士资格。

9、获奖作者可优先申请“最具收藏价值的实力派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的评定。

10、所有获奖作者,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购买《“书画梦 羲之杯”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展》精致永久性收藏牌扁一块。

十二、作品评审:

有大赛组委会邀请中书协、中美协等资深专家和教授组成评委会,对参赛的所有作品、本着“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公平、公正、客观的认真评审,不厚名人,不薄新人,艺术至上,一视同仁。评审分三步完成,初评、复评、终评,然后对获奖作者逐一审查,发现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者,取消获奖资格(所缺名额不再补充),最后确定获奖名单,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布。

十三、有关事项说明:

1、鉴于人力有限,所有来稿一律不退。

2、主办单位拥有对来稿作品的一切处理权。

3、凡投稿者均视为同意以上条款。

十四、投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67号9号楼215室。

收 件 人: ***

联系电话:************(双休日、节假日不办公)

篇8:散文之那一年...

散文之那一年...

那一年...

有人说,如果你想要什么,就一直去想,那么结局定当令人欣喜,而过程,无论是漫长还是艰辛,都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我信了,我也做了……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我结婚了,她是一个善良文静的女孩,我喜欢她的可爱含笑,喜欢她的温柔言语,我性格倔强,脾气傲慢,结婚的前夕,我突然有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我想以后,我对她的好,一定要胜过自己;那天,她问我,你爱我吗?我说,爱是死结,我会用一生来解

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依然记得结婚前她说喜欢旅游,那个时侯,我没答应她,承诺如果碰到了变化,就一文不值了,我已经辞职,准备和她去游玩一番,去江南看烟雨,去中原看名山,去厦门看大海,重要的是,要去新疆,她有很多亲人在那边,我要陪着她,去完成他的心愿,在新疆的黄昏,只有我们两个,我背着他,走在小道上,她说,和我在一起真的很幸福,我笑着说,你该减肥了

那一年,我二十七岁;我们有了孩子,我喜欢女儿,因为女儿长大了会疼爹,她笑着说我太自私,其实我更希望女儿长大了能多爱妈妈一点,这样,她就不会心情不好,不会在以后的更年期里喝静心,毕竟,那是在花我的钱;在女儿咿呀学语期间,她教女儿说的第一句话,是喊爸爸

那一年,我三十岁;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理想,但机遇一直与我擦肩,男人三十而立,我没立,她说没关系,立或者不立,都不必强求,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饭说话,就是最好的“立”,我笑的很勉强,她的安慰,给了我动力,给了我坚持与稳重,我的理想完成了一半,酒店开张那天晚上,我请了我最好的两个朋友,一直喝着聊到了天明,我们都哭了;那天晚上,她什么都没说,只是抱着我,紧紧的

那一年,我三十三岁;我们买了车,车不贵,但开着能跑,我置心清净,一直不喜欢旅游,但这一次,又破例了,我要带着她,还有父母和女儿,去痛快的游玩一段时间,去哪都可以,去哪都开心,父母对她一直很好,连我,都要感到羡慕;回来的路上,我看着他们说笑,悄然发现,岁月已在父母的头上,种下了白发,莫名的酸楚,看了看远处的飘云与绿灯,驶向前去

那一年,我四十岁;女儿上了初中,有一天,她突然问我,马克思的胡子长,还是恩格斯的胡子长,我笑着,抚摸着她的头,对她说,其实,圣诞老人的胡子最长,她喜欢画画,学习文化课期间,我送她去画室进修,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无论最终能得到什么,但起码过程是开心的;小时候,事与愿违,我走了最不喜欢的路,不能让她重蹈覆辙,决不

那一年,我四十七岁;店里,我们一起在绣十字绣,朋友笑着说我们返大还童了,年轻的.时候,她很喜欢绣些东西,我不会,她就教我,我脑子笨,总是绣错,她就会推我一把,说我真笨,我就站起来,倒了杯水,放了些苦丁,给她喝,虽然她不喜欢,但谁让她说我笨来着;我递给朋友一杯酒,碰了一下,没说话,一起干了,我们认识了三十年,彼此了解,时光的流逝,只能更加坚固我们之间的友谊,那是永恒的,并且亘古不变

那一年,我五十岁;女儿恋爱了,是外地的一个小伙子,她对女儿说,只要你幸福快乐,再远,哪怕是印度尼西亚,也算不得什么,我站起身,点了点头;那晚,她哭了,用被子蒙着头,泣不成声

那一年,我五十五岁;母亲走了,没有受到一点罪,很安详的闭上眼,就像从未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我就看着母亲的遗体,不吃不喝看了一天,我想大哭,却滴泪不落,小时候在家里调皮玩闹,年轻的时候在家里耀武扬威,与母亲顶嘴,与母亲怄气;我终于知道,母亲头上的白发是被自己的孩子气出来的,额头上的皱纹是终年操劳的印记,妈,你站起来,打我吧,下辈子,我还做你儿子,做一个孝顺的儿子

那一年,我六十六岁;我“退休”了,什么事都不再操心,养了盆仙人掌,一直没死,养了两个乌龟,一直活着,对了,我还养着她呢,一切都安好无恙,没事去街上溜达溜达,找老张下下棋,那家伙老下不过我,找老陈聊聊天,回到家,她包了饺子,韭菜蒜黄的,不要钱,吃了一大碗,真香

那一年,我七十三岁;我们又去了海边,这次,还有几个认识了一辈子的朋友,相互搀扶着,吹着海风,望着远在天边的海霞,我们相视而笑,回忆着那些属于我们共同的故事,故事有悲有喜,有愁有乐,所谓的生活,被我们歧视的一塌糊涂,我们都知道,我们不会再像这样在一起了,已经没有机会了,一丁点都没有

那一年,我八十八岁;昨天,她走了,我含着泪,擦拭着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她笑着,那笑容,终被岁月所侵蚀,临走前,我回答她:死结已解;我的声音在哽咽,但我知道她是听到了,嘴角上扬,歪头睡去

那一年,我八十九岁;我把女儿喊到我身旁,我要跟你妈葬在一起,这本书,记得每年都给我们翻一翻,轮回的路途太远,我怕找不到她,这书,是记号……

篇9:散文之月考

散文之月考

好快!不知觉中已经到了下学期的第一次月考!

恍恍惚惚中的下学期的一个月顺然而逝,我默然……但,这没什么用。

或许,这次的题目很难,成绩事与愿违。家长不开心。

亦或是,做题得心应手,考个入心所想。家长很开心。

而我,也只能面对。

可能,现在的我复杂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

应该,我应该昂然吧!

却,哪来的底气?我无语……但我却不沉默。

我的内心是汹涌的',是澎湃的!

心海中的波涛能带来勇气么?

我想:应该自己去找吧!

多说无用,抬头看看夜空,了无星点,月影虚无……

我到底是怎么了?我又问,可,无人回答……

我心中的明月何处去了?

乌云覆盖了么?

不,是自己覆盖了。

迷惘的我回想着从前天真无邪的自己,一丝会心。

哦!我不如从前?又错了……

写了这么多,又能怎样?长叹一声……

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咦?口水!

哦!刚刚睡着了……

“妈,后天月考。”“哦!加油啊!”母子简单无常的对话。

又抬头,明月当空,又衬繁星万点。显然,是心中的场景!

徐祯辉,提起精神来!

后天的月考等着你去下笔!

篇10:必然之结果散文

必然之结果散文

意中是山东人的后代,骨子里流淌着山东人的血,自然具备山东人豪爽的脾性。

自小,意中就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行径,并极力践行之。从接触酒肉开始,习练的'就是举杯就干的喝酒本事;对于肉,则是肥腻一些,块大一些为好。喝下一斤白酒,吞下一只肘子的事没少干,并常常以此自诩。尽管经常喝得头昏脑胀、血压升高、血脂粘稠,喝成了脂肪肝、酒精肝、冠心病而痴心不改,并乐此不疲。就这样在酒桌上轰轰烈烈地行进了二十余年,博得了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气虚名。

幸差的是,意中在四十岁的时候,赶上了国家机构改革,因单位销号而“被”退休。使得豪爽的表演机会锐减,无形中成全了意中的身体。

虽然随后进入私企打工并做到了高管的位置,且饮酒的场合亦很多,但毕竟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少了,也就收敛了很多。久而久之,豪气、酗酒也大减。

这几年致力于写作,对酒的念头几乎消失殆尽,十天半月不碰酒杯已习以为常。

随着写作与读书的渐进,意中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肉的想念也变得淡了。以往一餐无肉就不欢的感觉没了,反而对平静地摄入粗茶淡饭充满期待。

家中常年储备诸多猪肉的习惯亦在悄然改变。就是逛早市也不再在肉摊流连了。

很长时间不想扒肉、红焖肉了,就连吃顿叉烧排骨,也要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不敢盲目地制作,唯恐没人帮忙而浪费。

直到有一天,妻提出想吃顿红烧肉。意中才惊讶地发现,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烧制纯肉的菜肴了。

远离酒肉,是修身养性之必然结果吗?意中不敢确定,但知道很多修行之人,到了一定层次就辟谷了。意中不会修习辟谷之术,亦不会成为素食之人。但能够有节制地选择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进食,亦是一个进步,是意中愿意追从的。

篇11: 散文之美

散文之美

通过朋友认识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邀一起坐。酒酣耳热之际,作家热情地问我写些什么?我说,散文。作家毫不掩饰地“嗤”了一声,说,弄些那个干什么,整天翻弄自已那点小感小情小经历有什么意思?我脸大红,好像生意场上有人问你做什么?你说卖烤红薯一样。心里惶惑,她后边的侃侃而谈也没听进去多少,脑子里老旋转着一句话:散文,真的那么不堪吗?

在鲁院学习其间,有个很有才气的女同学,诗和散文都写得清纯隽永,出过几本诗集和散文集。原以为她会为之自豪的。可跟她谈起,她却一脸的苦恼,说不会写小说,净写这些小东西有什么用?我无语。因为,我连她不屑的“小东西”也写不好。

散文真是这么卑琐吗?我又问一个文学上的老师。老师立即反驳,说散文与小说只是文体不同,哪有高下之分?就像世上男女,只有性别之分,没有优劣高下。末了又说,你的散文已经写得不错了,也可以试着写写小说,其实你许多散文已很有些小说的味道了。

老师的话,让我想起生活中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某人生了儿子,朋友见面高声祝贺:哎呀,恭喜!恭喜!你好福气呀,生了个大胖小子!某人生了女儿,朋友相见也有一番贺辞,但口气总有那么一点闪烁不定:女孩?噢,女孩好女孩好,女孩是爹娘的小棉袄……或是:呵呵呵,一样一样,社会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呵呵呵。是不是一样,个中滋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人人皆知。人们说的散文之于小说的“一样”,大概就是如此吧!

常常接到同学朋友的赠书,其中不乏大部头。说真的,我常常被那些厚重的得托不动的大书所感动,因为我知道,这洋洋数百万言的文字蘸的都是作者的心血,如此浩大的工程,若是换了我,断没有这个毅力和勇气。可是,我却不得不悄悄将这份厚重的友谊束之高阁――即使读,我也没有毅力和勇气接受那冗长的考验。

因为懒,也因为过了读别人故事的年龄,近些年,我极少读市面上层出不穷的长篇小说,倒是常握一册短小精悍的散文小品在手。因其短小不费力气,于饭后、于茶余、于枕边、于厕上、于路上、于一切闲暇的片刻,都可捻开一读。或因其隽永,让人舒畅;或因其谐趣,让人莞尔;或因其哲理,让人沉吟;或因其情切,让人萦怀。一篇轻松美文读罢,犹困时一场好睡,饥时一顿美餐,渴时一杯清茶,闷时一次畅谈,闲时一次逛街,酣畅淋漓,轻松惬意,让人顿觉生活之意趣之美好。

似我等懒散之人,读书懒散,写也可懒散。高兴了,“噼哩叭啦”猛敲一通。不高兴,关“机”大吉,十天半月青眼不看、白眼不瞅。打开“我的文档”,大多是这样的半头砖、馒头块。待兴致复至那一天,再续前缘。能续则续,不能则丢,没什么可惜。这样忽冷忽热、风一阵雨一阵,有框有架有情有节有线索有人物的小说如何吃得消?也只有散文之散能容我之“散”。

由于偏爱,逛书店时也是直奔那些散文美卷,我的书橱里也一色地伫立着古今中外散文大家的身影。有人说我未免失之偏僻,我却觉得没有什么不妥。我不是学生,不必应付大考,为什么非得文理史地样样及格?我不是学问家,无需写学术报告,何必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

因为散文的叙事都是作者最贴近的生活,散文的情感都是作者最真切的感情,所以,我读书总如读人,读得一篇美文,如交了一个美人,心里、眼里那份受用,真是有一种恨不相识、恨不早识的'渴望与向往,爱慕也自心底暗生。因为《雅舍小品》,便爱了梁实秋先生;因为《中国人》,便对林语堂思慕不已;读了《城南旧事》,便常常思念海峡那边的林海音;读了《子恺文集》,便想若是要这样的人爱上要修炼几世几劫?隔山隔水牵挂着三毛,就是因为她的《撒哈拉沙漠》《哭泣的骆驼》;隔生隔死地为萧红心疼神伤,就是因为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不喜欢外国作家罗哩罗嗦的名字,却因为爱极《金蔷薇》,而独独把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名字记住了……

散文家们细致的笔触让我细致,高尚的操守让我高尚,美丽的情怀让我美丽,幸福的感觉让我幸福……那种肌肤相亲、血脉相通的境界是多么美不可言啊!

而小说,总是隔了一件厚厚的故事外套。

想想,有朝一日,若也有人因爱的我的文,而爱我的人,该是多么欣慰幸福啊!

篇12:雪之桥散文

雪之桥散文

骄雪绵绵,羞缠缠,近水柔软,轻舟小,白帆淡,淼水来泳,都消化在那一条小溪水中。秋冬短落叶,柳树上的叶子已是不多了了,溪水岸地上的赏春叶还是较比的多,岸地是缓缓的坡,柳树丛林拜秋都是稀疏的杆儿红,轻雪河莎雾,那干净的柳之条隐约中泛荡着春色绿,就在那枝子上也是有绿摧淡黄洗小天的淡黄绿叶,可以记忆盛夏时节的暖天月,风微无,也留大好天气;溪雾韵,紫色秋叶俏也是身姿柔柔的美,爽气候也胜利不多几叶;人寒嘘,白莎吹远,岁米香都暖在自家身边,哪个是尽了冬色的雪花。

秋雅草色比喻席,那雅黄的溪水边草,暖色横流还是可以有我家炕上苇席的颜色了。芬树静慢慢的脚步,有挪有牵的徘徊走走,翻动着道路上的石籽,思想着盛夏过水的横鸭,鸭羽毛色近似浅水苇子头毛的,最是个不好使唤,不好个寻找,溪水中的泥鳅一定是逮的多了一些,所以是身体肥壮,每一年产出的鸭蛋都是个熟润伟大好看,那鸭子的叫声顺了苇子塘的苇子,只在走了方向时可以觉悟的听到,好一个摆荷将军鸭,有几次找不到时,在了日挂太西时,叫声打着院围顶墙之角,嘎嘎嘎的叫着回来了。

这回回来了;这回也是听见了了。

芬树静是居住在泛水款溪东面的一个小屯子中。一个快要思想做作妈妈的女子女人,一个三十岁以内的女青年。按照她的说法是跟随候鸟迁徙而来,随爱人方便,所以是居住在范水款溪小东屯子内。

家中的砖面子土炕这几天特别的热,思想和自然的爱好,所以走了出来。房门关闭后的初冬寒风一直的在吹舞着冬小时节的衣裳,裤脚子也是丢失了暖方向,所以摆动的好看,漂亮了。高天云朵小小,兰在高高的.天上。

思想随意的芬树静走出家门,门声低频酥雅,门是在脚步的后面关上了。初冬时节含雨雾,是小心门桩盛秋干燥,所以是低频了,门还是酥雅的关闭了。有房有院子的最后一门关闭了,我知道了家还是包括柴园和菜园子了。那最后一关的院子门前就是东西方向的沙实土路,六婶子住在沙实的土路的前街院一四套间草顶子前后砖的小院子内,院子内前后道路的走,一会是细棍子软手松一松老母猪的肚皮,六婶子就爬在猪圈门子旁边的砖垛上,赏心悦目时还可以情怀舒展的走棍子小动作,翻翻母猪的耳朵,多少是挖出一些猪耳朵内的一些赃物,在小劲的一个划动告别,猪就耕的一声活动身体,两耳朵快快的颤动几下,小身起还是躺在美丽的榻上。

雪还是在宽水溪纷扬着,一座桥横跨宽水溪,桥在雪韵的初冬里,舒展着壮气的石头身子,那轻盈聪慧的桥之眼,动一波秋水,在一段暖程,说也是冬天里挑春的一景,芬树静潇潇洒洒的离开了宽水溪岸,走在了屯子的沙实道路上,天空已是晴朗。

六婶子这时候站在自己的小桥上,踩的柳条子桥面轻悠的动,t望着心情的西景桥,来和芬树静打着招呼。

“桥那一面有雪了”

芬树静说:“雪都溶化了,是和春雨一般,土润新鲜,我才知道啥叫做朝气蓬勃了”

芬树静的脚步已是走在了院落的道路上,六婶子也是活了思想的往了自家的前院小行。阳光在午时的天空上,我思想的也是去了宽水溪桥,去看那桥之雪了。

相关专题 国粹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