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Flatlin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latlin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共1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面对教学时数少,学生的.知识层次不齐、实验能力较差的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设想.

作 者:薛林贵 李师翁 唐德平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730070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 33(3) 分类号:Q9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   微生物学   创新能力  

篇2: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地方院校转型及专业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

1.相应的学科应该与学校转型相适应

在进行学院转型和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重要原则是相应的学科与学校转型相适应,首先各个专业教学的改革要与学校转型的程度相一致,只有这样具体的专业调整才能够和学校相适应,有效地借助于院校的优势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另外,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学校转型的帮助,只有遵循学校转型的规划和方向,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学科规划。总而言之,两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2.学生特点与专业改革相融合

在进行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能够实现学生特点和专业改革的融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院校的转型,学生永远是这些活动的中心。如果学生无法适应这些教学的改革,无论改革理念有多么先进,这些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转型时,必须要实现学生与教学的一致,实现学生能力、学生特点与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相统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后续的工作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下去。

二、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这阻碍了教学的进步。地方院校生命科学院设置的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数量、就业状况、存在的问题,课程比例不协调,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重不够和谐,往往容易造成专业课程稀少,一般课程较多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数量不稳定,每年的招生计划不够稳定,这必然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在就业上,由于学生素质、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就业也成为了一大问题。

2.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突出

在教学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师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等现象的产生,使教学秩序混乱,理论化过于严重,实践性很差,这必然不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可见,理论和实践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教学改革的突出因素。

3.教师考核方式不灵活阻碍教学转型

教师的考核方式不灵活也阻碍了教学改革及院校的转型。在很多的考核中,考核方式单一模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抑制了教师的活力和激情。目前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方式还停留在对单纯的课堂讲授、教案等纯理论上的考核,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方面也是唯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是好,所谓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纯纸面上的指标。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去为了应付相应的“政策”做一些无用功,很少有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学,无法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这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是相当不利的,只有加速教学改革,深入院校的教学转型,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4.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些院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改革。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条件,那么所有的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将不能得到深入开展和实践。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学体系、制度存在不少问题。所谓“一代新人赶旧人”,我们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看培养机构有没给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与平台。因此,要想实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院校的有机转型,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潜在素质,提高他们的根本实力,适应教学改革。

三、如何实现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及转型

1.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

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院校教学转型,首先要站在学校的立场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呼声,在管理制度,对教师考核晋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培养与就业模式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改变。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形式和管理制度,站在人性化的立场进行分析,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来确定改革的方向,科学、理性地把握改革目标,力求实现成功的教育转型。

2.彻底改变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对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要逐步改变重理论课、轻实验课,重闭卷理论考试轻动手操作、设计能力,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等种种弊端。建议大学学习全程开展理论占三分之一、实验课三分之一、工程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配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实践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走得更远。

3.加快师资结构与教师队伍的转型

加速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教师队伍的转型,首先要考虑不断地聘请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管理一线资深人员进课堂讲课,培养理论实践结合型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对在编教师的引导和时间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精力充沛,干劲十足,要鼓励他们多下企业,沉到生产一线,打造一批精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型教师队伍。这首先需要学校从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方面进行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凑效。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老师,应该让他们继续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因为要改变他们往往较为困难。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重点培训,让他们在懂理论的基础之上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地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教学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进步和成长。

4.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就学校而言,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地方实习,有机会练手,或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也可以增设实验室,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空间,给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总而言之,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他们成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灵魂所在,要改变传统错误的教师评价方式,尤其要改革职称评审中重课题、论文和课堂教学的纯理论式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机制上激发教师转型的积极性。这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职称评定是省一级行政部门主管制定政策,单靠学校很困难。所以很多问题可以探讨,但实施很难。另外,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内在自觉,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软实力,塑造高贵的灵魂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总之,要善于从多方面来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不断地进行师资的整顿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学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成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地方院校教学的转型不仅仅是国家对教育的整体统筹,更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践行。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的专业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重重,教学考核方式过于落后,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等。要改变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课程实践教学,从各个维度来加速专业教学的转型,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结果表明,设计性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强化了学生自主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练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 者:吕乐 张怀 胡继业 魏巍 闫海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微生物学   设计性实验   探索  

篇4: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通过重新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及评价方法,有效提高了高师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作 者:黄思梅 张镜 HUANG Si-mei ZHANG Jing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刊 名:嘉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7(3) 分类号:Q934 Q42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篇5:生物工程专业精密仪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精密仪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仪器分析实训是许多理工科高等院校开展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精密仪器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两多两少”和“三重三轻”,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及动手实践能力,使该课程更符我校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精密仪器实训;教学改革;生物工程专业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工具[1];仪器分析技术逐渐成为衡量科研单位和企业科学研究水平,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2]。因此,基于大型仪器使用的重要性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开设了仪器分析实训课程,旨在培养能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仪器构造和主要部件的功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郑州轻工业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把精密仪器实训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生物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需求、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创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了应用于定性定量分析、微生物发酵及天然产物分离三类精密仪器的实训项目,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实训。但是通过教学中的答疑情况、毕业设计中独立操作仪器能力及毕业生回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上述精密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仪器维护意识薄弱,且很难独立地操作仪器,这与该课程的培养要求严重不符,更与我校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大目标相违背[3]。为了提升大学生对相应精密仪器的认知和使用能力,我校对该实训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1仪器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目前,精密仪器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和“三重三轻”。

(1)学生“听”课多,互动少,大部分学生课前缺少预习,仪器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学生上课时只是“听”课,记忆性地机械操作仪器设备。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互动寥寥无几,导致了学生“无备”而来,“空手”而归的不良局面。

(2)实训项目内容多,课时少,每个实训项目的平均课时仅四个左右,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简单介绍实验仪器构造和原理、操作方法和样品处理流程[4],导致学生很难系统掌握仪器构造、工作原理、实训内容和仪器使用方法[5]。

(3)教学模式重演示,轻实操,这也是很多高校进行仪器分析实验、实训教学的共性短板[2,4-6]。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人数多,精密仪器数量少,此外,那些价格昂贵,损坏后维修成本大且维修周期长的仪器,一般也采用演示教学的模式[6],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只是观摩,而非切实地操作[2]。

(4)教学内容重验证,轻创新,实训项目侧重采用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训项目涉及很少,学生只能完成流水线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探索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今后科研兴趣[2,6],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5)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实训课程主要以实训报告的书写、数据处理及结果的准确性为考核指标,缺少对学生实训整个过程的系统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反映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仪器使用能力,还造成了有的学生把时间和精力仅用在实训报告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训操作重要性[6]。

2精密仪器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2.1注重课前预习,巩固理论知识

由于仪器理论课程与仪器实训上课时间存在时差性,学生之前学习的仪器理论知识大多都遗忘了。此外,缺少统一的、系统的实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预习的工作量和难度。为此,本专业带实训课程的教师合编了一本涵盖多个实训项目重点理论知识、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内容和流程等内容的教材。实训前3-5周将自编教材发放给学生并告知其实训项目名称及要求,让学生结合先修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强化,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达到了预习目的。该举措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实训流程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将精力主要用于学生实训操作技能指导和问题答疑,增加学生2.2增加实训课程课时仪器实训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流程,仪器构造、工作原理及操作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到实训报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7]。课时安排少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走马观花,对课程内容似懂非懂,甚至来不及操作使用仪器。为此,学院在版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并将课时增加至2周,充足的课时安排为学生有效完成实训环节提供了保证,同时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及今后科研起步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3开展分组轮换实训,转变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多,精密仪器相对不足的客观事实,学院开展了分小组轮换实训模式。如:学院目前共有7个实训项目,所有学生就相应地划分为7组(约6-8人/组),每个实训项目配备2-4台仪器,不同组学生分别参与不同的实训项目且经一定的学习周期后各小组间进行项目轮换,保证了每2-3名学生操作一台仪器。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仪器资源利用效率,创造了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有效地解决了演示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升了实训教学效果[2,6]。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6]。例如:制作、购买和网络搜索了相关视频和flash动画并讲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步骤,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及多媒体优势;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讲授发酵罐实训项目,以学生为主导,集思广益,学生独立设计了生物油脂等发酵实验并对发酵过程进行分析。上述多元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教师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操作时间,提高学生对仪器的直观认知度及激发学生潜能、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4精编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型、综合型实训项目

针对以验证性项目为实训内容的弊端,如难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6],我院教师分别对质量技术监督局、兄弟院校、发酵企业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考察调研,最终将一些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贴近实际生活背景及社会热点问题、突出专业特色、综合性和新颖性较高的实验内容纳入实训课程教学环节。例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不同香型白酒中塑化剂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脂肪酸的组成等。上述实训项目兼顾了新颖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学而可用。通过增设创新型、综合型、实用型项目,不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增加其专业自豪感。

2.5改革仪器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仪器实训课程的考核要突出一个“全”字,应形成一套涵盖课前准备情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把评价体系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分别占综合成绩的70%和3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了预习报告成绩(20%)、指导教师评价(50%)、实训报告(30%)。考试成绩包括仪器相关理论知识和仪器使用方法两部分,各占50%。较以往重结果,轻实操的片面考核方式,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精密仪器的理论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很好地让学生对实训的每个环节都引起重视,进而提高精密仪器实训教学质量。

3结束语

仪器实训是大学培养能掌握当代仪器理论知识,且具有独立操作技能及解决关键问题能力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精密仪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及改变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密仪器的利用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与我校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致。随着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仍将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研讨和改进,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亚云.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32(1):180-183.

[2]陈文娟.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4(9):157-159.

[3]李可,赵颖颖,栗俊广,等.以肉类为载体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7(8):148-149.

[4]杨梅,常文贵吴菊,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8,46(12):164-165.

[5]周立敏,杨桂朋,高先池,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14(1):148-149.

[6]孙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45(4):144-145.

[7]马祥英,陈其锋,许海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76-78.

篇6:生物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多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等多种手段,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葛飞 陶玉贵 汤斌 李婉珍 陈涛 Ge Fei Tao Yugui Tang Bin Li Wanzhen Chen Tao  作者单位:葛飞,Ge Fei(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安徽芜湖241000;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陶玉贵,汤斌,李婉珍,陈涛,Tao Yugui,Tang Bin,Li Wanzhen,Chen Tao(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5(1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仪器分析   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篇7: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孙德坤 孙力军

在十几年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在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理论知识虽然牢固,但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等等,使得学生到社会工作以后,都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同时,在21世纪,高校中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外,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独立实验能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方法的制定

在制订实验课教学计划时,将整个实验课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进行常规实验课教学。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实验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实践能力,为第二阶段的进行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应用试验阶段。根据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加以运用。实验题目是教师拟定的,其目的就是将所学学习的基本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提供同学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改革方法的实施

1、上好理论课

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和前提。食品微生物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理论课的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理性认识,学习到进行实验的理论基础,减少了盲从性。理论课上,在讲好重点、指出难点的同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一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近期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科研动态等问题,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重点指出一些现在还没有解决的、学生又感到比较贴切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利用微生物工业化生产食品问题、工业生产中的菌种问题、食品污染问题等等,引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掌握理论、培养兴趣是理论课的主题思想。

2、上好基础实验课

这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第一阶段进行中,在讲解清楚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等问题的同时,重点指出实验中所包含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以及这些实验技术和方法如何应用,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通过基础实验课教学,让学生掌握进行微生物学研究所用的一般技术和方法,如: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技术和方法等等,为学生进行第二阶段应用实验打好基础。

3、实验基本理论思想的.培养

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文献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实验室安全、实验态度、实验数据处理等问题。我们特邀请有关教授在此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室工作概念。

4、应用实验

应用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依据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而设计的。应用实验难度是按照学生所学的实验技术而确定,同时,这些题目又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允许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有意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与指导和纠正。

5、实验报告

在做实验之前,要求同学们写出预习报告。每完成一次实验都应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要包括实验的意义,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 实验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1、通过实验改革,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拓宽了知识面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来自于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只能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教材、图书馆里相关的参考书以及相关的杂志、期刊、网页。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开阔了视野,如对“野油菜黄单胞菌的分离纯化”这个实验,教材书上有关野油菜黄单胞菌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形态结构、生理要求、分离培养的方法等等几乎没有介绍,只提到了它的一个在实践中的应用,做这个实验的同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对野油菜黄单胞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运用许多实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某步骤操作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实验的进程、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非常重视实验技术,同时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等操作中,又多次运用这些实验技术,使得学生对实验技术的运用更加熟练,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查阅资料解决。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学生应付考试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4、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在完成了实验以后,有些同学仍然向老师提出进行其它实验的要求,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事情。我们通过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鼓励同学们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不但有了利用课余时间的场所,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养成了做事认真,工作严谨,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四、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结果和深度参差不齐

在实验进行中,部分同学对待实验的态度是积极的,因此实验认真,实验结果较好。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实验结果不理想。在实验报告中,大部分实验小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贴切,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个别小组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不着边际。

2、工作量加大,仪器设备、耗材和指导教师不足

在实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实验员都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如在实验开始阶段,帮助学生查阅资料、解答学生疑问,批改并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实验进行阶段,指导教师经常要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观察、辅导,督促学生的实验进度,处理紧急情况等等。实验结束后,要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逐个进行评审。同时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需要量增加。

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这些情况单靠期末考试说明不了所有的问题。为了有效防止“高分低能”现象,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检验,使学生不但主动地、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不会感觉到所学无所用,而且学生还学会了主动学习,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检验和培养的良好途径,也锻炼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工作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是成功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独立实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得到加强和提高,是一种较好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对教学的进行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8: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医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本文针对成都医学院以往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思考实践,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在2l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各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全面的探索性教学改革,实现生物医学从单一的教授模式向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模式的转变。针对成都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以往教学模式下的一些不足,以及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意见,提出部分教学改革的相关看法,以希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理论课授课内容及方法改良

1.授课内容的改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曾对生命构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病原微生物及所致疾病不断被发现,同时伴随“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和生态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已经形成。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微生物学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加以调整,淘汰旧的内容,添加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微生物总论主要介绍相应微生物的共性,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在各论教学中对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疾病病原体精简教学时数,重点应是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以及无特异性防治方法发病率又高的病原微生物等内容,同时将那些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新现传染病及时吸收融入到教学中,如SARS、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知识面。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贯穿微生态学思想,以课后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微生态学的新思维方式,全面思考和分析微生物疾病的发生过程。

1.2 授课方式与方法改进

1.2.1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会给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采用简短录像,例如被狂犬咬后的紧急处理、发作的症状等等以加深学生影响。同时信息含量大、重现力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1.2.2各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

1.2.2.1“提问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学起源思,思源于疑,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此法分成授课前、授课时和授课后提问三个阶段。有些问题先提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提出来是引起同学注意,有些问题老师可自问自答,通过这样对授课内容的每个问题进行论述,使教学内容更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2.2.2“探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在细菌各论学习中所遇到“记不住、理不清、容易混、枯燥乏味、缺乏兴趣”的情况,在细菌各论课堂教学上可采取在老师指导下,组织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强、比较简单的临床病例,确定讨论范围,提出思考性讨论问题;围绕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由老师主持,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各述其见,互相补充纠正。老师针对学生考虑不到的以及抓不住的重点问题进行引导;针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小结的主要内容是归纳总结自学内容的要点,回答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倾向性问题。

根据对06级临床本科抽样统计,95.42%的学生反映该教学法很好,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3“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微生物细菌各论教学中可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必要指导的“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其基本步骤是:编写自学提纲;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提示自学讲义,老师在课堂巡视,启发答疑;最后进行小结。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2.4“逆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式教学法即颠倒教科书的常规编排顺序,根据具体的对象,先讲其所致疾病和预防原则、微生物学检查,再推导出其生物学特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把生物学特性等枯燥乏味、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转变为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

1.2.2.5“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论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归纳中注重不宜归纳但又须抓住知识点的引入强调,使混杂的各论内容展现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1.2.2.6“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微生物各种病原存在共性也有个性,记忆起来容易混淆,通过采用表格或图解的方式将相似的病原进行比较,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1.2.2.7“点睛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之后,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指出其特点为“抗、馋、懒、顽、变”五个字,使其概念十分形象,便于学生能抓注重点,加深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单独或组合采用以上各种方法,以求使学生最为清晰明了的对课堂所授知识达到深入的了解。

2 实验方法改进

以往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是将其仅仅作为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其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传授方式亦为灌输式。通过吸取其它院校的实验教学成果并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积累的实验教学经验,实验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

2.1集中安排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课通常穿插在理论课之间。由于学生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了解,只能机械、抽象地观察实验现象,教学成效甚微。实验改革可将微生物学实验课集中安排在大部分理论课完成后进行,实验时间可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再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此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既增加了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2优化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为保持实验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打破章节顺序,将全部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该部分内容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并结合示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一般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作风。

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在完成基础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病例,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大实验的全过程均由各实验小组在实验讲义指导下合作进行,使学生变被动上实验课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实验小组,由教研室教师拟定或学生通过兴趣爱好自行确立几个方向,自愿选择一项实验方向进行专题设计。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的书籍与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约定的时间内开放实验室,教师负责实验监督,学生实施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小组递交论文式实验报告。该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对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充分的了解熟练。通过对06级临床本科进行实验改革试点,发现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该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对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充分的了解熟练。

2.3考核方法改进

过去的微生物实验根据实验报告判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这种评分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尝试将实验课的成绩提高到30%,考核方法更为多样化,分为实验报告10%,实验操作10%,口试5%,实验设计5%。在设计性、探索性及综合性实验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及余地,使学生对医学研究的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答辩及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考试方法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事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几年中,本课程将以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建设目标,对照“创一流院校,建一流课程”的具体要求,针对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重点整改,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精品课程行列。

参考文献:

[1]闻玉梅.美国微生物学会会讯摘要[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5):32.

[2]胡海峰,张琴,朱宝泉.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OO2,23(3):124-128.

[3]金桂花,李芳芳,孟繁平.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优化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8(3):225-226.

[4]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

[5]于秀玲,杨革.微生物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33(1):125-128.

[6]吐尔逊江,买买提明.重视实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8,(7):695-696.

篇9: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创新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的课程设置,改革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作 者:郭庆合 宋志善 张忠新 邢志广 王明永 张晓琴  作者单位:郭庆合,宋志善,张忠新,王明永,张晓琴(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河南,新乡,453003)

邢志广(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新乡,453002)

刊 名:西北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7(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篇10: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摘要:《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是了解电子商务概念、模式及发展的入门课程。本文通过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达到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满足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张芊 《电子商务概论》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

摘要:《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是了解电子商务概念、模式及发展的入门课程。本文通过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达到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满足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张芊

《电子商务概论》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也为学生今后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工作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也不断发展,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1、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辅助少量实训,师生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将很难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队伍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在技能实践环节,只能利用实验室模拟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只会按模拟软件的固定流程走,却不懂灵活应用,面对真实环境的操作无所适从,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2、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2.1、内容的选择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应该体现出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知识内容的前沿性。整个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基础,又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课程实际开设过程中,有良好上述知识基础的学生少之又少,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添加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弥补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差的不足。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关内容分块讲授,将原有分离的电子商务各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关联性有机的整合起来。比如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电子商务理论、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理论部分包括概念、术语、基本框架等;技术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的实现、安全技术以及支付系统建设等;应用部分包括营销管理、网上服务及供应链管理等。

2.2、教材的选用

作为高职类院校应该尽可能多选用实践性较强的高职教材。同时,并不是十一五、十二五的规划教材就是最好的,那些由本地区或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教材可能更适合本校教学使用。同时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和业界动态,在教材之外及时补充最新的行业信息完善整个教学内容。

2.3、把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学生,将来很可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围绕助理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来组织教学,将职业资格考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

3、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通过多年《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作者发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比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实践教学法

高职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十分厌烦,因此采用理论教学+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每次理论课后,辅助一到两次相关的上机实践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3.2、参与教学法

许多课程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开课初期兴趣很高,但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开始厌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是一个保持学生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好方法。比如每次课后安排学生查阅和整理一些资料,在下次上课前几分钟让他们谈谈自己查阅资料后的感想,并将这种发言记作平时成绩加分项目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3、实例+讨论的教学法

现在很多教材每章都有开篇案例,且多为经典案例,但要想学生能真正吃透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需要任课教师选取最新的、发生在学生身边、有真实感受的实例来配合教学。可以是互联网上最近热门的事件,也可以是学生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这些实例根据授课内容,设置讨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寻找解决方案,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产生浓厚的兴趣。

4、考核方法改革探讨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考核成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笔试考察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理论部分的掌握程度,另外一部分就是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篇11: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互联网来进行购物、支付、宣传等等,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的电子商务,逐渐得到消费者和企业的青睐,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与电子商务息息相关的各类行业迅速崛起,网上商城、物流公司、网银支付平台遍地开花,成为各大院校争相引进的热门专业。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经济管理、宣传营销、物流配送、数据安全、电子支付、移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要求高,知识体系复杂,缺乏系统性,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我院开设电子商务也仅仅三年时间,电子商务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作为中职院校的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下面我将从学生特点、实践教学、市场导向为出发点,探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中职

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第一笔交易成功开始,到现在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已然走过近二十个年头,交易额也在突破10万亿的大关,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正式进入10万亿时代。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有目共睹。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其他专业84%的就业率,大批电子商务毕业生由于专业定位不明,实战技能缺乏等因素,不被电子商务企业所接纳,而在毕业的时候不得不转投其他行业。因此,我们目前面临的现状,一方面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壮大,市场迫切需要各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对口的就业方向。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正面临“产销不对路”的尴尬现实。那么,目前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困境呢?

1.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营销物流、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是培养电子商务技能操作型人才,还是培养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型人才?往往造成学院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出现“学科拼凑”的现象。学生学到的.内容像一个“大杂烩”,每门课程都蜻蜓点水,学而不专,难以学以致用。以至于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找技术类工作不如IT类专业,找商务类工作又不如管理类专业”的尴尬局面。

1.2专业教材良莠不齐

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由国外引进,最早的教材大都引进国外版本,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教材配套的习题、教案、实习软件、实践案例非常缺乏。国内实用的电子商务教材少之又少。

1.3专业教师缺口严重

目前各院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要么是刚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年轻教师,要么是从经济管理类或计算机类转行而来的教师,懂经济管理的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懂计算机的对经济管理又知之甚少。由于相关工作经验缺乏,专业不对口,实践技能不强等因素,教师本身的动手能力就较弱,那么在讲解电子商务的技术理论、商务理论、案例分析时,往往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师教学水平跟不上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影响教学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1.4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经意识到电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还处于“摸石过河”的阶段。比如我们安装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网上开店、案例模拟实践等,但是还是存在实训方式单一,实践教学软硬件升级换代不及时、功能不完善,实训内容与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相差很大等问题。

2、本地电子商务应用与需求

209月30日荣成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从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网络营销、培育发展本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扶持电子商务示范龙头企业、鼓励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我市等七个方面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1月19日,荣成首个综合电子商务基地项目在开发区开工建设。目前荣成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理想,发展势头不强,许多企业虽具有电子商务意识,但真正称得上电子商务企业的寥寥无几。目前,荣成市大多数企业仍处在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仅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宣传、发布供销信息等,能实现网上下单、网上支付、网上购销管理、客户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很少,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大都经营品种单一,成交额也不大。不过,荣成市也有少数企业走在了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前列,如百合生物、好当家、海之宝等,他们都在天猫商城、京东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设立旗舰店,经营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一个县级市,由于受文化、人才、物流、规划、区位等基础因素制约,荣成市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处于蹒跚学步的幼童阶段。因此,目前荣成市对具备复合型电子商务技能的职业人才需求很大,而且我市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材

中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上应明确三点原则:一是以就业导向为原则,我们培养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尊重市场需求,强调培养人才为本地经济服务;二是以中职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程度为原则,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过多的理论知识或是复杂的技术操作,他们往往不感兴趣也接受不了,这样就容易使学生降低学习主动性或是对专业丧失信心;三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应倾向于培养基础服务类人才,而不是技术和管理类人才。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基于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本着兼顾市场需求与学生兴趣为导向,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应主要侧重培养中初级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所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操作类岗位、服务类岗位和初级管理类岗位,中职电子商务学生较常担任的职位有网络营销员、在线服务专员、销售员、营销员、电子采购员、采购员、售后服务专员、网页制作员、网店管理等对技术性要求不高的电子商务岗位。在教材选择上,遵循“实用、求新、配套”三个原则。实用,就是教材应适当阐述理论,侧重技能操作、案例实践;求新,就是要把最新互联网成果、最新商务模式、最新电子商务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配套,就是教材要有相关的网站实践平台、考试练习近平台、经典案例解析等教学素材。

3.2创新专业教师培养模式

第一,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组织教师参加有关院校及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第二,请一些电子商务专业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聘请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第三,鼓励教师到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帮助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一名合格的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应是既具有企业管理、物流营销等方面知识,又具有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3.3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教学中至关重要,它利用教学模拟环境、网络环境和企业环境,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就业途径。实践教学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全真模拟各类网站(B2B、B2C、C2C、EDI)的前台后台交易流程,学生可以在模拟实验室中扮演各种角色,例如消费者、供应商、采购商、物流商、银行等等,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多个岗位,使学生经历注册、网银开户、网络营销策划、网上谈判、处理订单、划拨资金、物流管理等整套的业务操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而且,电子商务实验室还有助于学生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2)在网上开设网店在网络上开设网店,是真正的非模拟的电子商务实战,同时也是对日常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以淘宝为例,它不需要交纳费用,交易方式灵活,初期成本小,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在校学生,而且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网站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在淘宝中都会体现:店面的装修(涉及网页编辑知识)、网店的推广(涉及网络营销知识)、发退货处理(涉及物流知识)等等。通过对网店的装修与日常运营,使得学生对整个电子商务流程了如指掌。例如,学生通过这类课程可以加深对电子支付、网店装修与规划、网络营销、物流、网页设计、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等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应用,模拟操作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经营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学生在开设网店过程中,也存在劣势,比如会受到时间、资金、货源、管理经验等的限制。3)到企业顶岗实习无论是学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都存在某些局限。比如学校缺少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学生网上开店受资金、货源限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缺少专业电子商务人员等等。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可以打破这种局限。可以考虑,让学生到电子商务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实战环境,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缺少电商从业人员的困境。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岗位培训、人才选拔、产品推广等;学生则可以在企业实地实习,积累实战经验,提高操作技能,有利于“零距离”上岗。

4、专业成果预期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我们中职类院校主要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一线从业人员,大多数的学生将来从事服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我们的专业预期培养目标是“三岗位,二证书,一店铺”。

4.1三岗位

1)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使用能力。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如网站编辑、网站设计、网站美工等。2)以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具备商务信息管理和商务运作能力。如网络营销、外贸电商、网上运营、网站推广等。3)综合管理类电子商务岗位能够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如策划电子商务项目,负责企业电子商务总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

4.2二证书

即在校期间取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多媒体制作人员证书。

4.3一店铺

即在校期间成功在淘宝网或京东商城开设店铺,并运营良好。结语: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既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得商务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才能推动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有义务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商务软硬件进行网络营销与管理,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运行、维护的综合电商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供需两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毕志明.荣成海洋食品网络营销成长初期对策研究[J].

[2]韩鹏英.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现状的思考[J].

[3]闵磊.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分析[J].

篇12: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服装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服装职业岗位技术含量不断上升,服装企业高技能人才非常紧缺.传统育人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的标准,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 者:张艳红  作者单位: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13: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教育论文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根据目前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体会,本文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尝试对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出在不断更新、充实丰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力求手段多样化。在教师对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合理规划基础上,首先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师生互动,加强使用启发式、研讨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其次增加案例教学法、课程论文法、小组讨论法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方式;最后本文还对改革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城市规划专业

1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的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夏纪梅.教育的中心是老师还是学生[N].广州日报.1995-12-27,A29.

[6]万腾腾.我国研究型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路[J].江苏高教.,(1):13-15.

篇14:生物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本文针对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作 者:杨玉红 曹松屹 曹冬煦 任大明 阚国仕 Yang Yuhong Cao Songyi Cao Dongxu Ren Daming Kan Guoshi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刊 名:化工高等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26(1) 分类号:G71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实践   改革   创新  

篇15:医学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体会

医学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体会

摘要:生物技术概论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内容广泛、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谈在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37-0041-02 一、引言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1],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2]。生物技术概论作为将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近年来,除了生命科学专业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外,一些本科院校非生命科学专业为了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珠海校区在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并将生物技术概论设置为必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知识面广,涉及理、工、农、医等多个方面,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也为了在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在教材选用和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不断探索,有如下几点体会。 二、选择适合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其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也相对较快,同时,相关教材的种类繁多,为增加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将宋思扬、楼士林主编的《生物技术概论》作为授课教材,该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内容全面而新颖,概念准确,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反映生物技术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在此教材基础上,又以刘群红、李朝品主编的《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英)史密斯(Smith,J.E.)著、郑平等译的《生物技术概论(原书第四版)》等书作为教学参考书籍,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得到大幅度增加。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材中除了介绍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外,还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但本课程理论授课仅有28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这三门课程都有系统的专业课学习,为避免内容重复和学时浪费,将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三章内容在该课程中不做讲解,基因工程虽然也有单独的专业课的学习,但考虑到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各章节的基础,因此将其保留。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学方法即组织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3]。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技术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点多、知识杂乱,缺乏兴趣。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始终遵循“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后复习,考试”这样常规的教学思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学生想象力缺乏,对任何知识没有探究欲望,缺乏创新意识,对今后的科研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下次内容提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生物技术培育抗除草剂、抗病虫作物时,可预留问题:这些具备抗病、抗虫作物有这么多优势,难道没有危害吗?在生物技术与食品包装内容时,课前先提出问题:目前食品包装方式都有哪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和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相关专业书籍,网络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页,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拓宽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学生在下次课前可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资源整合优化[4]。由于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5]。如,讲到PCR技术时,因为在其他科目中已经有介绍,考虑到学生可能有所遗忘,可以直接播放动画,让学生清楚PCR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讲解PCR的一些衍生技术,一方面节省课时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转基因食品优势和安全性问题时,先问学生:在一些油桶说明书上明确写有“本产品为非转基因产品”等字样,为什么?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给予解释和评论,而是让学生观看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到的视频。这种方式比教师单独用枯燥的PPT介绍目前转基因食品种类和相应潜在危害要生动和有趣,同时更能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画和视频内容,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容易掌握和巩固新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是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3.安排一定自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生物技术概论内容涵盖面广泛,但教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将所有内容都进行精讲、详讲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可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如,讲解生物技术与农业一章,其中核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就可以和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一章中动物克隆联系起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如:克隆技术好不好?从社会伦理角度谈对克隆人的认识。可以分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或者以正反两方的形式组织辩论,或者以小组形式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并且充分发挥了其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考核方式 为避免期末考试一张考卷决定总分的弊端,实施综合考核方案,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对于参与课堂讨论、辩论、回答问题等都作为平时成绩,同时根据平时章节安排,布置了一些论文、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为作业,也将其归为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变革,使学习不再以单纯记忆型为主体,而是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多年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实践,使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充满了兴趣,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等.“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30(2):61-63. [2]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朱甫祥.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24-28. [4]崔妮,王晓娟,顾宜,等.高校多媒体教学发挥最大优势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13(8):772-773. [5]徐勤,秦雪莲,唐爱莲,等.现代教育技术在药学实践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279-281. 作者简介:周鹤峰(1980-),男,山东莱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

篇16: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牛芗洁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嵌入式课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农林院校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具有其他办学特色的地方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嵌入式教学;实践;自主互助学习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嵌入式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然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学关键因素中均存在若干问题。现将本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市场人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目前,智能化计算机领域就业市场对嵌入式从业人员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从高校毕业的嵌入式专业或方法的大学生中却难以真正达到嵌入式从业人员标准,甚至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的能力,即便企业录用的专业毕业生,也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再培训。市场人才要求和高等毕业生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环节训练。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多数学校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3∶1或2∶1,能达到1∶1的情况很少;一般以实验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箱配套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实验中往往选用的是基础侧重验证性实验,选用的复杂和高级实验较少。

我校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嵌入式方向,其作为专业方向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前修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等课程。众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实验都是以系统层面为基础,每个实验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实验学时需求较大,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确实存在理论部分内容占用较多学时的问题,目前,我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较小,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然而实验学时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对实践环节进行外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3.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关课程实验项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实验项目与公司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其一,实验项目内容和市场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市场有所脱节;其二,嵌入式方向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实验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否则在校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减少,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直观性,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其办学特点,和当地相关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由教师审核指导,学生动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体系教学设置

1.嵌入式课程特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学生侧重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嵌入式系统开发和一般的PC机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统开发往往都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开发工具也是专用的开发板。学生如果不通过实际动手开发一个系统模块,就很难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因此,实际动手能力是嵌入式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2.我校嵌入式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课程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嵌入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课程内容及时间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始,从系统开发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平台出发,依次对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以及Java程序设计基础进行深入讲解,最后对嵌入式接口技术以及高级编程展开讲解,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分别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持续性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1.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依托产品和市场,而设计的创新性决定了系统的价值,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论学时仅概要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环境搭建以及技术要点则通过实验学时完成;将学生两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选取至少一个实验模块,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对实验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代码编写,甚至存在的问题等,在实验学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全班范围内讲解,任务在学期初就进行认领,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深入研究实际系统,任课教师也对分组学生的任务完成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实验学时6学时的综合开放实验,任课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注重设计的原创性。2.以生命期为线,规划教学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教学体系,因此嵌入式教学体系按照从下往上,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三步走”思路,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和课程设置进行对应:①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对应课程《嵌入式软件开发导论》、《嵌入式接口技术》,着重开发平台的了解和认识,交叉编译、仿真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这不但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包括应用开发和核心编写代码,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③嵌入式综合应用的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高级编程》、《Java程序设计》,包括农业移动多媒体、农业生产嵌入式图形应用、智能农业等复杂的复合型应用的开发,直接面向实际工程项目。

这完整的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全貌,对嵌入式系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硬件平台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两个关键方面。我校教学平台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通用型实验开发箱,按照厂家提供的内容来授课,实验课程初期,学生的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大多只能做些验证性实验,直接影响学生面对实际系统时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与后续开发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和厂家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通用型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成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开发板,在实践教学中,通用型和改进型开发板结合使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关系,我们收获颇多。对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部分;基于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块。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但贴近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与实际应用接轨。

4.运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极大的促进。①采取项目为载体,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每个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小项目,采取分组分工运行的方式,根据题目的具体分工进行分岗位操作,团队成员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由项目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到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项目开发。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鼓励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兴趣,能坚持吃苦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对应的项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实施项目任务,留出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支持。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的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我校参加过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而且还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冰,裴东。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7,(9 ):44-45,78.

[2]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3]殷建军,张明武,尹令。嵌入式系统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114-117.

[4]江维,桑楠,等。面向高等教育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6):33-35.

相关专题 微生物生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