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田家词》

怎么还不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怎么还不瘦”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稹《田家词》(共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田家词》元稹

元稹的《田家词》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原文】

篇2:《田家词》元稹

牛咤咤,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赏析】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拓展阅读:《梁州梦》元稹

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使东川》二十二首之一。时在公元8(唐元和四年)元稹监察御史任上。诗前注云:“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唐代诗人广交游,重友谊,例多酬唱赠答之作。但若论彼此私交甚深,历时之久,唱和之多,则无出元白右者。“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元稹)双方以诗代柬,形影相随,泪笑歌哭,情同身感。此番元稹使东川。仍不绝诗柬往还,白居易有和作十二首。当元稹在兴元府作《梁州梦》当天,白居易在长安也写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李十一即李杓直,他们相携同游曲江、慈恩寺,触景生情,念及元稹;而元稹亦竟梦魂相随,千里神交。诗与本事“合若符契”,这简直可写入唐人传奇了。《聊斋》之“三梦记”一类故事,就受到这一本事的启迪。

【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为元稹感梦而作。第一、二句“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公元3(贞元十九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落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首两句也是平谈叙事,不见感情起伏。第三句“更吹羌笛关山月”,为战士独坐所闻,叙事是顺接,感情则急转。至第四句“无奈金闺万里愁”,那突至猝发的跌宕变化,迷漫而不可排遣的两地思念,迅速笼罩住整个抒情画面,城堞、秋风、黄昏、羌笛顿时有了活跃的生命与跳动的旋律,前人所谓“气象”“兴趣”大抵指其浑成、真挚而言。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篇3:元稹 《田家词》

牛咤咤,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赏析】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拓展阅读:元稹生平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篇4:元稹田家词

牛咤咤,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赏析】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篇5:《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田家词

元稹

牛吒吒,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

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

重铸耧犁作斤属刂。

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篇6:《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为什么?“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算起,到元和十二年(817 ),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属刂。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

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属刂”,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

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篇7:田家词,田家词元稹,田家词的意思,田家词赏析

田家词,田家词元稹,田家词的意思,田家词赏析 -诗词大全

田家词

作者:元稹  朝代:唐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蔟蔟,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薄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雠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篇8:决绝词元稹

唐 元稹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

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而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

已焉哉,织女别黄姑。

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

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生憎野鹤性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

曙色渐曈曈,华星欲明灭。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时彻。

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

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情感世界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元稹死因

元和六年(8),裴垍去世,元稹为了谋求仕进,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出入于魏弘简宅第,为时论所鄙。元和九年(8)严绶奉命讨伐淮西吴元济,宦官崔潭峻随作监军,元稹随军前往。元和十四年(8)穆宗即位之初大赦。元稹就因回朝述职的崔潭峻之荐,被提升为库部郎中、兼“知制诘”,参与诏书的草拟。

唐朝诗人元稹长庆元年(8),元稹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为朝臣所轻视。一日中书省同僚一起食瓜,武儒衡一面挥扇驱蝇,一面斥叱:“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听了脸色大变。是年(821年)十月,裴度上表抨击元稹与知枢密魏弘简阻挠讨伐幽州军事,稹出为工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和裴度同拜同平章事,一度成为宰相,二月建议为彻底息兵,应立即解除裴度的兵权。后与李逢吉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53岁,疑是服食丹药中毒身亡,结束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篇9:元稹 悼亡词

元稹 悼亡词

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⑴,自嫁黔娄百事乖⑵。

顾我无衣搜荩箧⑶,泥他沽酒拨金钗⑷。

野蔬充膳甘长藿⑸,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⑹,潘岳悼亡犹费词⑺。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⑻。[1]

注释

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

⑹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⑺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⑻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2]

译文

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

其二:往昔我们戏言过身后的事情,今天都一一来到了眼前。她穿过的衣裳施舍给别人,早已没剩下几件;她留下的针线,我封存起来不忍看见。想着我们旧日的情意,对婢仆也格外爱怜;感慨她跟我受尽贫苦,梦中我为她送去钱财。我知道夫妻永诀人人都一样地伤怀;像我们这样的贫贱夫妻,百样事便能有百种悲哀。

其三:我独自闲坐愁思万端,悲叹她困顿的平生和我孤凄的目前;人寿有限,一生能有多少时间!行善的邓攸没有儿子,想来想去知道是命中注定;潘岳写下哀切动人的悼亡诗篇,可惜死者并不能知情。夫妇同穴的夙愿是多么渺茫,要实现已没有什么希望;若打算结缘于来世,更加是虚幻的梦想。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苦苦地把她思念;这样来报答她的厚恩,补偿她生前愁眉未展的遗憾。[3]

作品鉴赏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 ,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这样的赞誉,元稹这三首诗当之无愧

相关专题 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