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

知道就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知道就好”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共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

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

本论文提出从革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维、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等几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做出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同时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直接放大器。网络舆情引导正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变革中的网络舆情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水平飞速提升,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十分明显。在此期间,利益的多元化和观念的杂糅,使得社会意识结构都处于一个相对多元化的阶段。伴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逐步深入,社会矛盾的日益显现给予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管理带来很大挑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所言,“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

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互联网事业急剧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已经俨然成为了公众了解信息、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而这种社会民众的政治态度正越来越通过网络得以体现和表达,互联网正作为新兴媒介逐步确立起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成为庞大公共信息集散地和民众参政议政最常用的平台。社会转型中的网络舆情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适应时代发展的网络舆情传导、畅通以及管理变得异常重要。

二、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青年对于政治以及社会事务都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其中,对于国家、社会事务都有着独特主张与看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止月底,在全部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10.8%。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予活跃的高校学生有了思想交流更为便捷的平台,互联网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思想交流、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与开展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高校学生借助网络这一重要载体表达看法与意见,正悄然在高校范围内不断延伸。由此所形成的特定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通过网络舆情不仅可以掌握最新的学生动态,也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平台。与此同时便捷多元化平台也为我们带来重大挑战。

网络舆情很容易形成“蝴蝶效应”。而在当今时代,以微信、微博、易班、人人网等大量社交平台的崛起更是使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一些虚假信息也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面对挑战,唯有积极引导、全面管理方能使网络舆情发挥积极效用。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高、信息化能力高,各种网络平台如易班、人人网、微博、开心网等汇聚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无疑给予信息的有效传播带来无限便利,但也应该审慎注意到一些不良信息、恶性言论也会通过这些平台迅速扩撒,一些虚假信息极有可能造成恶劣影响,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很难准确明辨是非,容易造成迷茫。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纵观世界发展,意识形态激烈交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等等,这些都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进一步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就更为意义重大。

三、社会转型期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选择

(一)革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维

社会转型期,对于深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而言,最首要需要做出改变的就是观念和思维的转变。可能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往往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信息沟通不畅,相关部门并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事件情况的通报,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猜测、质疑,信息的有限性有可能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混乱。革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维就是要使信息得以及时发布公开,破除传统的观念,更加透明的信息环境会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传导带来很大的帮助,也由此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二)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确立,是评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无论哪项工作,都需要靠制度得以保证,才能使一些方法、措施历久弥新,真正得以长效化。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切勿采取碎片化的管理方式,一味“被动”地开展。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舆情引导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形成“主动研判、主动引导”的局面。使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有预案可依、有规律可行,形成良性运行的高校舆情引导局面。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单个部门进行,构建一个互通有无、协作运行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至关重要。往往目前一些网络舆情的出现更多的引导方式仅仅依靠个别职能部门,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只是靠单个职能部门进行“单兵拦截”、“堵住信息源”甚至是“删除信息源”,这种传统的方式不仅没有进行合理引导,而且会带来学生的质疑,甚至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网络舆情引导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各个职能部门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发布,真正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形成立体网格化格局。

(四)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

目前所采用的网络舆情引导大都通过简单的行政指令等完成,时效性较差、执行会遇到一些阻力。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进行必要的创新,依据时代特性、学生特性打造和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全新方式和概念十分必要。例如,在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中,如《形式与政策》、《创业精神导论》中可适当加入网络舆情所关注的事件,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有效引导;在一些学生党团支部活动、社团活动中,可以选取特定的主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的网络舆情,把网络中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引导方式更为灵活等。

参考文献:

[1] 王来华. 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王来华.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12,第12期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17号)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月

篇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论文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矛盾多发期,且缺乏网络舆论引导的专门人才和技术手段,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社会信息舆论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更好地摸清当下大学生受校园网络影响的程度,进一步明确校园网络舆情的分类,并针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应对措施,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我们特别选取了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式分类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围绕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状况、网络舆情的特性及规律性认识、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等不同维度的14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篇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论文

舆情是社会上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集中表现出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活动及情绪,是群体意见、要求等的综合反映。网络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网民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网络上自主发表看法。当越来越多的网民对同一事件或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内彼此较量、修正、融合,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舆情类型——网络舆情。因此,网络舆情是指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间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事件或焦点问题表达出意见和言论的状态,对于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连的一些网络载体上所形成的较为集中的意见、情绪和言论等,它与学生利益相关联,一般形成于与校园有关的网站以及学生关注的论坛,受众面集中,网络主体又较一般公众更为社会所关注,所以其影响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学校和社会上的突发或偶发事件;第二,国内外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第三,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总之,大到国际、国内新闻,小到吃饭睡觉,都会引起学生在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而对学生、学校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多元且分散。大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关注度很高,而这些内容大多与校园生活有关,与师生权益相连,具有涵盖面广泛的特点,学生的关注焦点又会随时发生改变,所以很难捕捉到下一个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这给预防工作带来困难。二是主体集中又广泛。虽然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真正制造舆情的主体主要是校园网上的活跃学生以及一些事件的当事者或知情人等。因为某一事件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触及他们的利益,所以在网络上予以公布,达到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引起关注等目的。信息公布后,又会吸引大量知情或不知情的学生参与讨论,随之形成了带有一定倾向性、影响力的言论或情绪。三是形成迅捷且突发。网络是目前大学生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交友联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一旦议题敏感,大学生就会跟风顶贴,在短期内形成具有倾向性、影响力的舆论,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转变成群体性的意见或情绪,形成突发性事件,导致学校在预防或控制上难以掌控。一言以蔽之,高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客体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渠道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工具。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发现,有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其中只有37.1%的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表示信任。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潜在危险性非常严峻,迫切需要开展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一直存在很多难点,如: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过于广泛,难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对特定的高校舆情监控分析需求,难以找到突破点等。从根本上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 2.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担忧分别是“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占36%;“个人生活隐私的泄漏”占27%;“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引发信任危机”占26%;“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校园稳定”仅占7%。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发布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基本上对高校内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问题要求等比较容易掌控,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可以进行疏导和教育,影响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可以杜绝学校内不良言论和思想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原有的高校舆情管理传统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学生随时都可以收集和看到,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意发表,在这种状态下光靠一些学生干部采取盯人战术是难以奏效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三个如何”的指导方针,即如何引导网络舆情,如何对网上的热点话题及时作出反应,如何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要不断总结高校近年来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创新。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通过调查,对于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相关建议有:“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占38%;“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舆论”占31%;“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占15%;“使用舆情监控系统”占10% ;“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只占4%。由此可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十分紧要。为此,我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精神,规范学校新闻发布工作,由分管副校长任学校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长任学校新闻助理,宣传部、党办、校办、信息中心为校新闻发布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同时,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3.培养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培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意见领袖”通常是一些资深网民和BBS版主。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通过聘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4.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出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勇于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高校要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大力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网络舆情的氛围。

5.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有重大影响的话题进行监控,对有可能形成或正在形成舆情的论坛或主题进行引导,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进行过滤,对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登陆管理。此外,在大学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出现校园舆情危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可及时发现、积极应对,妥善引导确保校园的舆情安全。

[

篇4: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道德本身的困惑.构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三者统一的新道德体系,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作 者:李喜玲  作者单位:洛阳第二师范学校,河南,洛阳,471000 刊 名:洛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7(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道德   困惑   道德价值   双重性   非道德主义  

篇5: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

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引发了对价值观的研究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研究既具有反思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因而有助于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当前,应坚持价值观研究的反思性原则和党性原则,着重围绕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和价值冲突展开研究,同时也要强调实证调查.

作 者:陈新汉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研究所教授,33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2002 ”“(7) 分类号:B2 关键词:社会转型   价值观   意识形态   实证调查  

篇6: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

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

在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要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及时地了解群众关心的是什么,议论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从而有利于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积极支持党和国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对待与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

当前,各级应当把掌握社会舆论情况作出知民意、晓民情、解民忧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索其变化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

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它源于社会现实,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产生、发展、传播、变化的规律。社会舆情一旦产生,就具有波状扩散的传播特征,具有同类群体,社会舆情工作只有把握、遵循、运用好自身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把握社会舆情,必须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关系,一是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社会舆情的主流始终是面对时代的发展潮流、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的根本愿望决定的。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与此同时,在某些时期、局部地区和部分群众体中,存在一些社会舆情支流。这些支流有的与流行不悖,有的与主流对抗冲突;有的会逐渐融入主流或转化为主流。主流与支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二是顺流和逆流。二者矛盾、对抗,顺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逆流回转反复、局部阴挡。三是显流和潜流。已经出现、引人关注的显流容易应对,面已经存在、尚未暴露的潜流却是难以防范。在一定条件下,潜流很可能形成气候,成为显流。四是常流和变流。常流易于预料和把握,变流具有盲目性、杂乱性、冲击性、不可预测性,容易成为热点、难点问题。突发事件是变流的'主要产生源。

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说有形或无形地存在着社会舆情“市场”这个特殊的“市场”,一端是领导者,另一端是人民群众。从信息决策的过程看,领导者是信息的需求方,群众是信息的供给方。从决策的最终目的看,领导者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双方对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认识不同,对待和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在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社会舆情市场的供求矛盾。有的时候,一些群众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出发认为是重要的,而领导者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考虑可能认为并不重要。反之,领导者认为重要,一些群众可能并不关心。因此,如何沟通、协调和解决这个矛盾,是社会舆情的核心任务。

做好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应当用“炒、发、放、冻、化”等策略。“炒”,对于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舆情,要竭尽全力炒热、炒火、炒爆。“发”,对于有利于党委和政府中心作、有利于宣传思想重点工作的社会舆情,要千方百计诱发、引发、生发。“放”,对于无关大局的,一时还难以看清和把握的社会舆情,可以暂时放在一边,静观其变。“冻”,对于不昨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间色彩的社会舆情,可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化”,对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出现的有疑惑、有怨言、有情绪的社会舆情,要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社会舆情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干部群众对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主观反映,有的是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的思想问题,有的是与人民群众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有的是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不能代替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思想问题。因而,社会舆情工作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两者兼顾,不可偏废,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以解决思想问题带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篇7: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思考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的内涵和现状,提出要把握主动性和典型性两个特点,要从明确组织形式、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收集渠道、搭建宣传平台、建立预警机制等关键环节入手,提高高校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 者:王劲峰 章宗森 吴一桥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80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舆情信息   机制  

篇8:网络舆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论文

摘要:

网络舆情兴起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和特点的把握,以及对辅导员在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的现状分析,进一步提出在当前形势下辅导员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篇9:网络舆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论文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高校的网络化建设也经历着前所未有发展和变革。在这变革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公众舆论、表达个性意见、进而影响其思想、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指导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主阵地,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及时把握舆情动向、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一项新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某一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在高校,校园网络更是一个能够形成公共意见、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公共空间。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学生意见表达到一定量度和强度,即一方面要看学生借助网络空间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议论和意见达到一定的学生比例,另一方面要看期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应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坚持某一意见态度明朗的指向。在互联网上不同学生的意见经过广泛的交流、碰撞、退让、融合来进行彼此较量、修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校园网络舆论也经历了议题的来源阶段、舆论领导及其意见产生阶段、网络意见扩散和放大阶段、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几个阶段。从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突发事件的激化、社会热点问题的触发以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件的引发这几方面原因及易引发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中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舆论形成迅速,具有时实性与交互性,传播较难控制。

(2)内容多元与分散,追随主流话题,贴近校园生活。

(3)凸现网络语言特点,表达多为非理性。

二、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1年3月在宁波大学开展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调研,其中向辅导员发放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65份,被调查人数占全校辅导员人数的73%,同时,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也作了相关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反馈出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对网络舆情工作重要性的有较大的共识,但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技能略显不足

随着网络舆情对高校现实工作的影响,辅导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对某高校辅导员调研中发现,有50%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非常重要”,50%辅导员认为“比较重要”;57%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对本职工作“紧密相关”,39%辅导员认为“有一定关联”。在调研中还发现,辅导员在网络上基本拥有qq、博客、社交网站等众多网络工作平台,但仍有38%辅导员认为自身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不太擅长”,有62%的辅导员在网上浏览学生舆情的基本情形是“经常浏览只是偶尔发表意见”。由于辅导员自身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的相对欠缺,导致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关心关注网络舆情,但有效的工作应对机制尚未完善

辅导员对网络的关注度较高,有40%辅导员每日会关注网络舆情,对校内突发事件、校内热点问题、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反应等方面较为关注,同时,辅导员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网络舆情的工作意识,对网上出现的反动非法言论、易引发个体或群体安全事件、诋毁学校声誉等情况会即时上报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对当前高校工作来讲,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工作要求与具体职责,针对不同的舆情有不同的应对方式,特别是要在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中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作用。在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的建立上,有53%辅导员认为“非常必要”,有40%辅导员认为舆论领袖的培养对网络舆论引导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44%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32%辅导员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有22%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学校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三)对网络舆情工作研究分析不足,学生网络素养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对缺乏

调研发现,有25%辅导员认为自身在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网下事务过多,对学生网络舆情关注不够,有19%辅导员认为对网络上有学生舆情不能有效掌握全貌,有11%辅导员认为缺乏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辅导员又承担着较多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因此工作具有基层性、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大部分(尤其是新任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网下具体事务,对于新的网络工作缺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网络舆情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网络素质和道德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行为也有客观的评价,有31%辅导员认为当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状况比较好,62%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有38%辅导员认为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无克制地宣泄个人情绪”,其次37%认为是“盲目转贴、跟贴”,有21%辅导员认为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应对建议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网络上的角色意识,主动把握网络工作阵地

一是校园网络积极的建设者。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主题教育网站、论坛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针对学院的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网站,通过主流网络平台加强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网上讲坛等,及时发布各类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信息和正面权威信息。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新型的网络手段和工具及时加以应用和深入,要善于运用qq(群)、博客、论坛、校园bbs及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等作为工作中必备的“网络利器”,合理规划并搭建各类各级班团组织的相关网络平台,建立与现实组织对应的网络集体,为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

二是网络舆情有效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在网上更容易说出平时不敢说、不便说的话,网络也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收集各种学生信息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在网上首先是要保持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关心关注学生的言论,融入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和进一步询问解答,对网络上的学生思想和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总结,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作为网络舆情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是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评论技巧。一方面作为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多开展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重大形势政策的深入解读,同时更要注重对辅导员网络技能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加强典型案例讨论和资深网络评论引导员的经验传授;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身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扎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及个人品德修养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更要主动络知识,提高网络技能,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网络上的服务沟通者。坚持网上与网下结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服务内容,在现实中协调解决学生在网上提出的相关困难和问题。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中应采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服务工作。在集体服务上,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如在政治思想方面,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及时把有关权威评价通告给学生,并加以适当评论引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学习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有用的竞赛、活动及讲座信息,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树立优秀学子的榜样风范;在生活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安全防范等信息。在个人服务上,通过网络的快捷性和隐秘性,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针对网络上学生的舆情焦点,除了作好有效的网上引导外,辅导员还应及时把相关情况和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针对需要事后解决的问题情况反馈到网上,充分发挥联系网络与现实工作的纽带作用。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在高校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网络应对机制下发挥应有作用

在高校当前网络环境下,凡是现实中的危机都会在网上体现,凡是网络上的焦点问题都具有引发现实中对抗的可能性。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危机紧密关联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网络舆论促使危机事件产生新形式、新特点,网络时代所特有的基于网络舆论的危机就是一种新型危机。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危机管理体制,加强危机管理框架的系统构建,加强危机队伍建设。作为参与学校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首先,根据危机管理原则,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也就是在舆论危机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先兆。如在发生校内外重大事件时要加强对网上学生舆情的关注密度和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网上形成的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析,根据发布内容的链接、来源(原创与否)、性质(负面与否)、负面等级、点击量、评论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判定,将有可能诱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加强反馈,为学校是否启动预警机制作好决策基础。当学校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后,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开始动态跟踪,从增长速度、议题显著度、意见分布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跟踪,同时密切关注现实舆论情况,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第一时间有效反馈。其次,在危机爆发期和蔓延期,要配合学校作好舆论的缓释工作。将学校对事件的实情或解释实情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学生,以树立舆论的权威,消除恐慌和猜测,同时,对网上舆论加以进一步引导,促进危机向转机方向发展。再次,在危机衰退期配合做好反思工作。加强对每一次危机事件引发的原因、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能否再次避免发生等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高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培育“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

辅导员要善于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更要把“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作为有效的依靠。在高校校园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当事人或由网络信息联络起来的大学生装网民群体之间的呼应往往比较积极,而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之间却缺少互动。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去发现网络舆论事件中能影响他人意见和选择、引导着舆论走向的声音,发现那些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拥有更多媒介源和消息源及众多“粉丝”的“舆论领袖”,特别是要在学生骨干和资深网民中发现并培养“舆论领袖”,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在各类舆论事件中强化主流言论,形成网络舆论的最强音,以带动整个舆论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实行组织覆盖,在班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设立信息员,明确学生信息员的职责,加强对其网络知识和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信息收集、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同时可指导学生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可以校园网民、网情为对象,设计相关课题,开展问卷、访谈、舆情分析等调研工作,为今后网络舆论引导方向、方法储备舆论及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人们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养,它是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在网上获得、辨别、利用信息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要结合各类载体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去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媒资源,通过相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和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入网络素养的培育中,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和言论道德,结合相关课程和活动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爱国、守法、无害”网络道德标准,促进网络道德自律;其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孤独”、“网络成瘾”阴影,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人际关系,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优秀班团网站评比、网上名人堂、网络主题短信创作大赛等等;再次,要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的原则,听取学生不同舆论的声音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反馈,及时调研和分析学生的网络素养改进提高状况,在现实的工作体系中加以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

[2]张再兴,张瑜.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高校理论战线,2006(5).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2009(6).

[5]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专题 舆情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