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服务消费习性调查报告

妖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妖妖”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车主服务消费习性调查报告(共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车主服务消费习性调查报告

车主服务消费习性调查报告

车主服务消费习性调查报告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移动互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电商、移动支付让我们的消费习惯做出了哪些改变?身为车主的你,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是否在用车养车的过程中,消费习惯也紧跟潮流,或被动,或主动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呢?

为了挖掘和分析当前广大车主的服务消费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开展了“车主服务消费习惯”的有奖调查。历时8天,我们通过移动端(微信+APP)获取到4467份有效样本。由此已经可见,移动互联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被访者特征

参与本次调查的车主,男性占比为66.7%,4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到86.8%,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群体占到五成以上,有四成的被访者家庭月总收入在5,001-10,000元。

图1、被访者特征

移动互联对车主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互联网(手机APP+微信号,PC端网站)是车主了解服务类信息最多的渠道,其中移动端(APP+微信)的比例已经超过了PC端(网站),而传统的获取服务类信息的渠道比例要明显低于互联网。

图2、了解服务类信息的渠道 有关车主对汽车品牌售后服务微信公众号或APP的使用情况,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过的车主比例比没使用过的车主仅多出10%,而且他们在使用微信或APP时,关注较多的内容是“查询功能”和“用车常识”。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年轻车主使用售后服务微信公众号或APP的频率高于年长的车主,40岁以下的车主是售后服务移动端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见图3、图4)

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行为方式,80后、90后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化群体,在个人偏好与消费习惯上更偏向新兴事物。伴随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汽车服务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汽车厂商的服务营销方式借助移动互联,可以满足车主的消费习惯,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移动互联对车主用车行为的影响

多数车主已有定期保养的习惯

针对车辆的保养频率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8.7%的车主选择根据保养手册规定的周期给车辆做保养。而根据4S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周期保养车辆的车主比例也达到了38.1%,这说明大部分车主都已经养成了定期保养的习惯。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性别不同,给车做保养的频率也有些许差异。男性车主选择“根据保养手册规定的周期”保养车辆的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女性车主选择“根据4S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周期”给车辆做保养的比例,要略高于男性。由此可以看出,在给车辆做保养这件事上,男性车主更理性,而女性车主更随性。(见图5)

然而无论是根据保养手册规定的保养周期,还是参照4S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微信和APP都能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车主,有助于车主了解正确的保养周期。

图5、车辆的保养频率

4S店依然是多数车主给车做保养的首选场所

本次调查发现,有62.1%的车主会选择到4S店给爱车做保养,这足以体现出4S店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专业性、可靠性、值得车主信赖。

而在选择到4S店做保养的被访者中,有近九成的车主养成了提前预约的习惯。(见图6)

图6、车辆保养地点及到店时的预约习惯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被访者在给车辆做保养时也有其差异性的表现。“县乡镇及农村地区”的车主选择“独立综合汽修厂”的比例高于选择“品牌维修连锁店”。对“县乡镇及农村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达程度和地理条件等制约因素,这些地区的车主更多地会选择当地的“独立综合汽车修理厂”。(见图7)

从图7中我们可以看到,4S店无论在几级市场都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但在四五六级市场的比例下降明显,这说明汽车厂商在四五六线市场的服务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下沉和拓展空间。

图7、不同地区的人群车辆保养地点的差异性

车主对服务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有关厂商或4S店举办的各类线下服务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车主表示“会偶尔参加”,每次都参加的比例仅有10.7%。由此可见,对于汽车厂商或4S店举办的服务活动,车主们的.参与度其实并不高。(见图8)

我们分析,车主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不知道有这类活动、服务内容与车主的期望值不相符、活动形式老套使得车主兴趣度不高,等等。

只有真正为车主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活动,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车主参与。

有关网购习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53.3%的消费者选择网购用车养车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最多的是汽车用品,这个比例占到了57.5%。汽车保养产品和保养套餐代金券虽然比例不高,但提升的空间也更大。(见图9)

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以及移动互联的趋势,使得车主在网购的消费习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

图9、购买用车养车产品的渠道及网购类型

从下图我们可以得知,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购买用车养车产品的渠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消费群体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消费习惯的不同,年轻车主较多选择网购用车养车产品,而年长者较多选择“4S店”和“汽配城”等线下渠道。(见图10)

互联网时代,网购用车养车产品到实体店保养成为不少精明车主的选择。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能够给提供既安全又省钱、既便捷又优质的服务,那就是王道!

本次调查发现,“节省选购时间”和“便于查找商品”是车主网购用车养车产品时最为看重的因素。而“看不到商品实物”和“售后服务无保障”则成为车主不愿意选择网购的两个痛点。

由此可见,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足不出户”和“省时省事”,但质量及售后保障的确是目前电商平台的主要短板。

车主对延保服务的选择态度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车主对于购买汽车延保服务的意愿并不高,仅有41.4%的车主有购买意向。然而这个数值跟之前与汽车厂商反应的情况相比,已然有很大提升。

购买原因及不购买的顾虑因素,处于两个极端。“避免后期高价维修风险”是其选择购买延保服务的主要原因。不会购买延保服务的消费者则表示,“觉得没必要购买(包括对车辆质量有信心、厂家提供足够长保修期等原因)”是主因。(见图12)

可见,目前,国内车主普遍对延保服务的认知并不十分全面和理性。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消费和服务理念的提升,汽车延保将成为我国汽车后市场的一大利润点。因此,厂商、经销商及保险公司等组织机构只有设计出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切实可行的利益回报,才会心甘情愿地购买延保服务。

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

1、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体现在车主使用售后服务微信号或APP的频率及车主了解服务类信息的渠道方面,同时网购行为也说明了这一点。

2、4S店依然是多数车主给车辆做保养的首选场所。而且有九成车主到4S店做保养,有提前预约的习惯,移动互联平台使得预约更便捷。

3、车主参加汽车厂商或4S店举办的线下服务活动的意愿不强。除了因为服务活动本身的内容对车主实用性不高或兴趣度不高以外,其实还存在线下活动与车主的互动性差、形式单调老套等原因,如果能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服务活动的便捷性、互动性、实用性,车主参与度应该会得到提升。

4、车主的消费习惯趋于理性,消费观念趋于成熟。对基于移动互联的线上模式和形式,车主更易于接受和使用,但也有比较明确的评判标准,比如对电商购物的弊端认识清晰;对基于线下的保养场所、服务活动等要求更高,车主对享受服务所付出的时间和花费期望更“物有所值”。

基于上述的一些结论,我们也为汽车厂商提供了一些建议:

1、有关服务活动,希望给车主提供更实用、用户体验更好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根据车主及车辆信息,实现服务活动的精准推送及个性化服务。

2、全面使用并升级数字化售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的优势,建立符合未来车主消费行为及习惯的服务流程与体系,使得服务更高效、便捷、专业。

3、建立多元化的沟通互动平台,如微信、APP、论坛/群等,加强与车主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掌握用户意见与反馈,提高响应速度,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4、探索和实践服务网点的多种模式,将服务继续下沉至三四级市场或社区,缩短车主的到店距离,缩短服务时间,避免因到店不便或费时而产生更多的客户流失。

篇2:车主服务消费习惯调查报告

车主服务消费习惯调查报告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移动互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电商、移动支付让我们的消费习惯做出了哪些改变?身为车主的你,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是否在用车养车的过程中,消费习惯也紧跟潮流,或被动,或主动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呢?

为了挖掘和分析当前广大车主的服务消费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开展了“车主服务消费习惯”的有奖调查。历时8天,我们通过移动端(微信+APP)获取到4467份有效样本。由此已经可见,移动互联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被访者特征

参与本次调查的车主,男性占比为66.7%,4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到86.8%,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群体占到五成以上,有四成的被访者家庭月总收入在5,001-10,000元。

图1、被访者特征

移动互联对车主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互联网(手机APP+微信,PC端网站)是车主了解服务类信息最多的渠道,其中移动端(APP+微信)的比例已经超过了PC端(网站),而传统的获取服务类信息的渠道比例要明显低于互联网。(见图2)

图2、了解服务类信息的渠道

有关车主对汽车品牌售后服务公众号或APP的使用情况,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过的车主比例比没使用过的车主仅多出10%,而且他们在使用微信或APP时,关注较多的内容是“查询功能”和“用车常识”。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年轻车主使用售后服务公众号或APP的频率高于年长的车主,40岁以下的车主是售后服务移动端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见图3、图4)

图3、车主对汽车品牌售后服务公众号或APP的使用情况

图4、在使用微信或APP时,车主通常比较关注的内容

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行为方式,80后、90后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化群体,在个人偏好与消费习惯上更偏向新兴事物。伴随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汽车服务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汽车厂商的服务营销方式借助移动互联,可以满足车主的消费习惯,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移动互联对车主用车行为的影响

多数车主已有定期保养的习惯

针对车辆的保养频率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8.7%的车主选择根据保养手册规定的周期给车辆做保养。而根据4S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周期保养车辆的车主比例也达到了38.1%,这说明大部分车主都已经养成了定期保养的习惯。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性别不同,给车做保养的频率也有些许差异。男性车主选择“根据保养手册规定的周期”保养车辆的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女性车主选择“根据4S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周期”给车辆做保养的比例,要略高于男性。由此可以看出,在给车辆做保养这件事上,男性车主更理性,而女性车主更随性。(见图5)

然而无论是根据保养手册规定的保养周期,还是参照4S店工作人员的建议,微信和APP都能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车主,有助于车主了解正确的保养周期。

图5、车辆的保养频率

4S店依然是多数车主给车做保养的首选场所

本次调查发现,有62.1%的车主会选择到4S店给爱车做保养,这足以体现出4S店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专业性、可靠性、值得车主信赖。

而在选择到4S店做保养的被访者中,有近九成的车主养成了提前预约的习惯。(见图6)

图6、车辆保养地点及到店时的预约习惯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被访者在给车辆做保养时也有其差异性的表现。“县乡镇及农村地区”的车主选择“独立综合汽修厂”的比例高于选择“品牌维修连锁店”。对“县乡镇及农村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达程度和地理条件等制约因素,这些地区的车主更多地会选择当地的“独立综合汽车修理厂”。(见图7)

从图7中我们可以看到,4S店无论在几级市场都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但在四五六级市场的`比例下降明显,这说明汽车厂商在四五六线市场的服务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下沉和拓展空间。

图7、不同地区的人群车辆保养地点的差异性

车主对服务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有关厂商或4S店举办的各类线下服务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车主表示“会偶尔参加”,每次都参加的比例仅有10.7%。由此可见,对于汽车厂商或4S店举办的服务活动,车主们的参与度其实并不高。(见图8)

我们分析,车主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不知道有这类活动、服务内容与车主的期望值不相符、活动形式老套使得车主兴趣度不高,等等。

只有真正为车主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活动,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车主参与。

图8、参加厂商/4S店举办的服务类活动的频次8

有关网购习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53.3%的消费者选择网购用车养车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最多的是汽车用品,这个比例占到了57.5%。汽车保养产品和保养套餐代金券虽然比例不高,但提升的空间也更大。(见图9)

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以及移动互联的趋势,使得车主在网购的消费习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

图9、购买用车养车产品的渠道及网购类型

从下图我们可以得知,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购买用车养车产品的渠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消费群体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消费习惯的不同,年轻车主较多选择网购用车养车产品,而年长者较多选择“4S店”和“汽配城”等线下渠道。(见图10)

图10、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购买用车养车产品渠道的差异性

互联网时代,网购用车养车产品到实体店保养成为不少精明车主的选择。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能够给提供既安全又省钱、既便捷又优质的服务,那就是王道!

本次调查发现,“节省选购时间”和“便于查找商品”是车主网购用车养车产品时最为看重的因素。而“看不到商品实物”和“售后服务无保障”则成为车主不愿意选择网购的两个痛点。(见图11)

由此可见,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足不出户”和“省时省事”,但质量及售后保障的确是目前电商平台的主要短板。

图11、网购及不网购的原因

车主对延保服务的选择态度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车主对于购买汽车延保服务的意愿并不高,仅有41.4%的车主有购买意向。然而这个数值跟之前与汽车厂商反应的情况相比,已然有很大提升。

购买原因及不购买的顾虑因素,处于两个极端。“避免后期高价维修风险”是其选择购买延保服务的主要原因。不会购买延保服务的消费者则表示,“觉得没必要购买(包括对车辆质量有信心、厂家提供足够长保修期等原因)”是主因。(见图12)

可见,目前,国内车主普遍对延保服务的认知并不十分全面和理性。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消费和服务理念的提升,汽车延保将成为我国汽车后市场的一大利润点。因此,厂商、经销商及保险公司等组织机构只有设计出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切实可行的利益回报,才会心甘情愿地购买延保服务。

图12、车主对延保服务的选择态度

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

1、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体现在车主使用售后服务微信或APP的频率及车主了解服务类信息的渠道方面,同时网购行为也说明了这一点。

2、4S店依然是多数车主给车辆做保养的首选场所。而且有九成车主到4S店做保养,有提前预约的习惯,移动互联平台使得预约更便捷。

3、车主参加汽车厂商或4S店举办的线下服务活动的意愿不强。除了因为服务活动本身的内容对车主实用性不高或兴趣度不高以外,其实还存在线下活动与车主的互动性差、形式单调老套等原因,如果能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服务活动的便捷性、互动性、实用性,车主参与度应该会得到提升。

4、车主的消费习惯趋于理性,消费观念趋于成熟。对基于移动互联的线上模式和形式,车主更易于接受和使用,但也有比较明确的评判标准,比如对电商购物的弊端认识清晰;对基于线下的保养场所、服务活动等要求更高,车主对享受服务所付出的时间和花费期望更“物有所值”。

基于上述的一些结论,我们也为汽车厂商提供了一些建议:

1、有关服务活动,希望给车主提供更实用、用户体验更好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根据车主及车辆信息,实现服务活动的精准推送及个性化服务。

2、全面使用并升级数字化售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的优势,建立符合未来车主消费行为及习惯的服务流程与体系,使得服务更高效、便捷、专业。

3、建立多元化的沟通互动平台,如微信、APP、论坛/群等,加强与车主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掌握用户意见与反馈,提高响应速度,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4、探索和实践服务网点的多种模式,将服务继续下沉至三四级市场或社区,缩短车主的到店距离,缩短服务时间,避免因到店不便或费时而产生更多的客户流失。

篇3:车主续保调查报告

车主续保调查报告

的机构或者个人支付佣金或者其他利益。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部分保险公司仍与未取得资质的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并支付手续费等费用。

某大型财险公司青岛开发区支公司委托不具备保险代理业务资质的青岛某汽车服务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自3月开始,在两公司的合作中,由该汽车服务公司向客户代收车险保费,由该财险公司业务员垫付保费出单,之后由汽车服务公司再将扣除手续费后的净保费通过现金或转账的方式交给该险企业务员。203月到4月,汽车服务公司共向该财险公司业务员支付车险净保费18万元,涉及车险保单200余笔。

该汽车服务公司在没有销售资质的情况下,从年1月开始通过广播、微信、网站等媒介,宣传车险促销优惠活动,同时,制定销售部门人员提成标准,招聘多名“保险内勤”和“续保专员”岗位人员,“续保专员”主要通过电话和微信的方式进行保险销售,该公司还与客户签订“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协议书”,协议书中有该汽车服务公司向投保人提供车险信息咨询服务、委托该汽车服务公司在保险公司投保指定车辆商业险等表述。截至2016年3月29日,该汽车服务公司共与194名客户签订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协议书”,在指定保险公司投保。在投保时,客户的保费并未直接交纳至保险公司账户,而是由该汽车服务公司代收。

另一家财险公司娄底市娄星区支公司与不具有保险兼业代理资格的娄底某汽车贸易公司开展保险业务合作,并应对方要求支付手续费。2016年1月和2月,该险企共在上述汽贸公司收入商业车险保费51.3万元。这些业务通过该险企娄星支公司王某等12名个人代理人的工号出单。该险企对上述保费按商业车险新单保费的30%、续保车辆保费的16%标准提取手续费12.2万元,并转账支付到该险企王某等12名个人代理人的银行账户中。该险企负责上述汽贸公司业务的工作人员收缴上述手续费用后,再交给该汽贸公司的有关工作人员。

综合费用率

上升1.3-2.7个百分点

通过违法违规的行政处罚信息,记者发现,涉及违法经营行为的既有大型财险公司也有中小财险公司,涉及的地区分布在全国各地,涉及的违法经营行为主要集中在车险和农业保险领域。在车险费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险企的车险经营将面临更大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规范发展方能公平竞争,“管住后端”的力度还需加大,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从这些车险违法经营现象可以看出,保险公司采取各种形式返还保费,实质上是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来留住客户;而其与无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实质上反映了险企的车险业务被渠道商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拓展自己的渠道难,依靠第三方似乎成为了无奈的选择。

某财险公司总经理近日在公开论坛上表示,今年年底感觉到车险对明年销量的透支,随着小排量汽车税优政策的退出、费改的`深入和幅度的加大,预计明年车险的增速在8%左右。而车险整体综合费用率明显上升。100亿元以上市场规模险企的车险费用率上升了2个百分点,30亿元到100亿元市场规模的险企车险费用率上升了1.3个百分点,规模更小的险企费用率上升了2.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财险公司主体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市场总规模并没有相应扩大。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10月底,有保费收入的中资产险公司达5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家,数量增幅为18.4%。而今年前10个月,中资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规模为7358.7亿元,同比仅增加了9.07%。市场主体持续增加,业务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使得明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上述人士认为,正因如此,才更需要规范展业,在规范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否则,尽管制度改革向好,但实际运行却会偏离航道,竞争依然停留在降保费、返佣金、给渠道高费用之上,车险业务将更加让险企爱恨交织,甚至成为拖累企业经营的元素。在规范的基础上,险企才会将更多精力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之上,来拓展市场、留住客户。

篇4:共享单车消费服务调查报告

3月31日,广东省消委会发布共享单车消费服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73.9%受访者支持发展共享单车,但近六成半的受访者对共享单车经营者的管理不满意。

广东省消委会在1-3月期间,联合广州市消委会,在《消费者报道》杂志、广东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部、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支持下,以广州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带,对常见的摩拜单车、小鸣单车、ofo单车及小蓝单车等品牌进行深入调查。近六成半受访者对共享单车经营者的'管理不满意,其中“车辆损坏”是受访者反映最经常遇到的问题。线下志愿者体察发现,适宜骑行的自行车专用道少,部分路段由于没有自行车专用道,只能选择在机动车道上骑行,从而存在交通安全隐忧。广东省消委会新闻部主任柯棨文:“资本逐利本能、互联网充分应用、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是共享单车市场发展的三大要素,但相应法律法规规制不力,成为当下共享单车市场无序发展的基础性原因。”

据统计,目前大量押金留在共享单车企业,以摩拜单车为例,根据估算其每月活跃用户押金总额逾9亿元。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昭润建议,这笔资金无论从质押物,还是被保管物的角度上,为了保护质押权人还是被保管人的角度上,都应纳入法律监管。

广东省消委会认为,目前共享单车重投放轻运营矛盾较为突出,仍存在法律法规规制不足、经营者应尽责任履行不到位、消费者自律不够、市政配套缺失、社会各界共享意识不强等“五大症结问题”,形成行业发展的阻力。特别在经营方面,存在涉嫌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人身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信息安全权等情况和隐患,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广东省消委会副秘书长杨淑娜表示,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共享单车才能“骑”得更远。杨淑娜:“共享单车现在这么火,涉及的消费者这么多,他们应该从占领拓展市场,做好服务,保障好消费者权益这个方向去发展、去推进,所以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企业能从一味的铺张、占领市场,到这个做好运营服务这个方向去转变,这也是行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重要的基础。”

篇5:共享单车消费服务调查报告

共享单车管理问题热度持续不减。广东省消委会于201~3月期间,联合广州市消委会,对常见的各大共享单车品牌进行深入调查。昨日,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了《共享单车消费服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利大于弊,近七成受访者对使用共享单车表示满意。也有超两成的体验者表示寻车有困难,乱停乱放问题突出,而且适宜骑行的自行车专用道少。

省消委会:

共享更要共管共护

综合此次调查结果,广东消委会认为,虽然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也因绿色环保、高效便捷、低价健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但仍存在法律法规规制不足、经营者应尽责任履行不到位、消费者自律不够、市政配套缺失、社会各界共享意识不强等“五大症结问题”,形成行业发展的阻力。

为进一步规范共享单车行业,推动其长远健康发展,省消委会建议: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共享单车发展的环境,要从法律完善、政府支持、行政监管、社会氛围等多方面提供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其次共享单车各相关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主动承担市场规范发展、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消费者也要增强自律,适应共享经济发展不断转变消费理念,要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行业约定、社会公道。

律师:

加私锁或构成侵占罪

共享单车自投放市场以来,加私锁、把单车丢到河涌、破坏二维码等破坏共享单车的情况屡见报端。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昭润认为,私占、私藏共享单车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户用完之后不做归还处理(即不上锁归还),通过上私锁的行为占有该车辆,此时用户是基于合法前提而占有共享单车,该行为应定性为侵占行为,若侵占数额较大的,或构成侵占罪;第二,“用户”没有根据正常借用车辆手续使用,通过破坏车锁或其他手段非法占有的,该行为应定性为盗窃行为。

线上调查

六成受访者不满共享单车管理

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利大于弊,增加了出行的便利性,低碳环保,节约了出行成本,还缓解了交通压力。73.9%受访者支持发展共享单车,93.8%受访者认为政府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近七成受访者对使用共享单车表示满意。

在对共享单车的使用及管理评价方面,近六成半(64.6%)受访者对共享单车经营者的管理不满意,其中“车辆损坏”是受访者反映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乱停乱放”是受访者反映最常遇到的不良使用行为。

受访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消费者与经营者都须承担多种责任与义务,政府应加强规范引导和管理,以及完善和改进共享单车配套设施。

线下体验

综合评分高 但寻车难和乱停问题突出

调查方组织了26名志愿者亲身进行服务消费体察。结果显示,在骑行、服务环节,大多数志愿者对用车说明、注册、押金、收费、操控、费用结算、押金退还步骤及速度等方面给予正面评价,综合评价得分7.3分(满分10分)。有22.1%志愿者表示寻车有困难,有人称“花了超过30分钟才找到单车”;“二维码或编号被涂抹或脱落”、“座椅损坏或丢失”、“轮胎损坏或丢失等,是较常见问题。志愿者还发现,适宜骑行的自行车专用道少,只有24.0%的志愿者表示有自行车专用道且路面完全能骑行;但即便有自行车专用道,也存在车道“断头”、过窄、被霸占及损坏等问题。同时,志愿者通过观察,大多认为“乱停乱放”在其他消费者不良行为中占比最高,达到64%。

篇6:共享单车消费服务调查报告

共享单车消费服务调查报告

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短短几个月,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的街道上。可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使打通城市公交系统“最后一公里”有了解决良策,并以其低价、便捷、简单的使用优势,迅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给城市交通出行带来了一股“清流”。然而,共享单车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其由于共享意识缺乏而导致的管理、停放、服务、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出现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给城市管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不少难题。

为促进共享单车行业良性发展,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合法权益,经充分准备及周密策划,广东省消委会于1-3月期间,联合广州市消委会,在《消费者报道》杂志、广东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部、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支持下,以广州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带,对常见的摩拜单车、小鸣单车、ofo单车及小蓝单车等品牌进行深入调查。为突出调查的点面结合,活动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志愿者体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线上问卷调查反映样本的广泛性,主要针对全省乃至全国不特定的共享单车使用群体,重点调查了解消费者对整个共享单车业态的认知、评价、期望及建议等;线下志愿者体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突出样本的客观性及具体性,通过志愿者的亲身体验及观察记录,发现共享单车在消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最终,活动回收有效线上调查样本数量2238份,有效线下体察样本数量104份。

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利大于弊,73.9%受访者支持发展共享单车,93.8%受访者认为政府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近七成受访者对使用共享单车表示满意。在对共享单车的使用及管理评价方面,近六成半(64.6%)受访者对共享单车经营者的管理不满意,其中“车辆损坏”是受访者反映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乱停乱放”是受访者反映最常遇到的不良使用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消费者与经营者都须承担多种责任与义务,政府应加强规范引导和管理,以及完善和改进共享单车配套设施。

志愿者体察结果显示:在骑行、服务环节,大多数志愿者对用车说明、注册、押金、收费、操控、费用结算、押金退还步骤及速度等方面给予正面评价,综合评价得分7.3分(满分10分)。但有22.1%志愿者表示寻车有困难,有个别志愿者称“花了超过30分钟才找到单车”;只有52.9%的志愿者能马上找到没有任何问题的共享单车,其中“二维码或编号被涂抹或脱落”、“座椅损坏或丢失”、“车辆太脏”及“轮胎损坏或丢失等,是共享单车存在的较常见问题;约七成志愿者对共享单车客服服务不满意。

志愿者体察还发现,适宜骑行的自行车专用道少,只有24.0%的志愿者表示在体察时有自行车专用道且路面完全能骑行;但即便有自行车专用道,也存在车道“断头”、过窄、被霸占及损坏等各种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没有自行车专用道,仍有8.7%的志愿者选择在机动车道上骑行。此外,单车专用停放区不足问题突出,有36.5%的志愿者则反映没有停车专区,有43.3%的志愿者受停放场地所限,直接把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上。同时,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志愿者通过观察,大多认为“乱停乱放”在其他消费者不良行为中占比最高,达到64%。

综合此次调查结果,广东消委会认为,虽然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也因绿色环保、高效便捷、低价健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但仍存在法律法规规制不足、经营者应尽责任履行不到位、消费者自律不够、市政配套缺失、社会各界共享意识不强等“五大症结问题”,形成行业发展的阻力。特别在经营方面,存在涉嫌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权、人身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信息安全权等情况和隐患,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为进一步规范共享单车行业,推动其长远健康发展,构筑和谐广东消费环境,省消委会在综合法律专家、经济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深入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及建议:

一是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共享单车发展的环境。

共享单车服务是互联网充分应用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创新经营模式,顺应了金融资本、供应链各方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但共享经济是法制经济、信息经济、信用经济、合作经济。共享单车的发展需要从法律完善、政府支持、行政监管、社会氛围等多方面提供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此外,市场各参与方要自觉遵守现行法律法规的约束,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底线。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共享经济发展要求。

二是经营者要充分履行应尽责任和义务。

任何市场创新,都必须以实现和增加消费者福祉为根本落脚点。消费者的权利实现,要靠经营者履行责任和义务来保障。共享单车各相关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主动承担市场规范发展、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共享单车企业当务之急,要对照法律规定,整改涉嫌侵害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的各种规定和行为,确保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位;要根据调查中消费者反映的意见,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消费体验;同时要主动承担规范引导消费行为的责任,要制定明确可行的消费者行为规则,加强对消费者规范用车的引导,营造文明的消费氛围。

三是消费者要增强规则和自律意识。

在共享经济活动中,被共享产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真正分离,实现了消费者在没有取得对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得到对产品和服务的分时使用权,扩充了消费者的消费权。但共享经济“分享”的性质,同时又对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消费者必须有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理念和自律行为。为此,广大消费者要适应共享经济发展不断转变消费理念,要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行业约定、社会公道。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单车时,要做到:学法守法,严守法律边界;谨慎扫码,保护信息安全;合法用车,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合理停车,维护公共秩序;文明用车,维护良好形象;诚信用车,珍惜个人信誉。

篇7:消费调查报告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生产消费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工具、原材料、燃料等的消耗,从而生产出某种新产品。生活消费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繁衍对生活资料的消耗。生活消费按消费需要的主体又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我这里所说的消费就是指个人消费。

个人消费的内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两个方面。衣、食、住、行、用等的消费属于物质消费。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艺术欣赏、度假旅游以及享受服务性的消费行为都属于精神文化消费。

消费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人们关于市场、货币、消费等经济生活现象的比较系统、稳定的见解和看法,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人们的消费观也逐渐形成。消费观的形成,受到每一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个人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等非经济因素的强烈影响。

活动计划、阶段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1、研究确定课题确定课题

2、拟写问卷问卷调查打印好

3、社会调查走上社会,调查访问

4、分组讨论问卷分析

5、总结书写调查报告

我利用假期时间走访调查了一些人对于消费观的看法,结果和分析如下:

1、对某市居民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的结果,超市以其3倍的优势取代了商场成为了某市人购物的首选场所。

90年代初,超市以其自由的购物环境、方便的结帐方法和实惠的商品价格博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并迅速占领了市场,这是一项成功的尝试,不仅给顾客也给商家带来了“丰收”。

当然,商场作为传统的购物场所,还是以“老大哥”的身份占据着排行榜的第二位,但以1:3的差距输给超市,是否应该好好想想该怎样重新吸引客源呢?

也有很多人选择电视购物和网上购物,但大多数是年轻人以及白领。这说明人们对这种新型购物方式了解还不是很普遍。希望未来它能为人们带来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

2、对某市居民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因素的调查结果:质量是人们在购物是最注重的因素,这与我预想的相同。可见在做不到“价廉物美”的时候,人们宁可选择“物美”。

其次便是“个人喜好”,占到总数的1/4还要多,由此说明某市人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购物已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经济和精神负担。“买自己所爱,爱自己所买”已成为新购物时尚。

再次人们的品牌意识渐渐树立,有1/5的被调查对象说他们对名牌商品的质量、信誉比较放心,所以宁可价格稍微贵一点,只要用得放心也就无所谓了。

另有5%的人选择了服务,这与以前看售货员脸色买东西的时代大不同;现在哪个营业员敢对顾客不客气,顾客一投诉,那个营业员轻则该月奖金报销,重则被“炒鱿鱼”。这不仅是为了提高信誉以增加客源,更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

3、对某市居民购房方式的调查结果。有39%的的被调查者属于保守派,选择了攒够了钱再买,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不过有人为了买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奔忙一辈子,到老了买了一所房子却没等享几天福便撒手人寰了,而那所辛苦一辈子得来的屋子便必然转到了其儿女名下,这难道说不是一种悲剧吗?

篇8:消费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伴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疲软,奢侈品市场一度一蹶不振,然而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蒸蒸日上却给奢侈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20xx年1月,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奢侈品是许多品类商品的总称,包括包、香水、化妆品、服饰、车等等,虽然它们统称为奢侈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事实上各种品类之间好似又有着各自的不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的奢侈品消费能力日益凸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势头依然不减,中国在全世界奢侈品消费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奢侈品消费项目和认知情况

调查表明,中国居民购买奢侈品较多的项目包括: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名牌皮具、名表、珠宝首饰,较多的人认为名表、名车、飞机、游艇、珠宝首饰、名牌皮具应属于奢侈品的范围。对比来看,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最多的是名牌服装和高档化妆品,而中国居民把它们看作是奢侈品的并不在多数,原因可能在于这两类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功用更为普遍,用户很容易实现购买。名牌皮具、名表、珠宝首饰的认知和购买率均靠前,但二者的差值明显,表明消费者对三类产品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购买力还略显不足。国人普遍认为名车、飞机和游艇为奢侈品,可能因为其高昂的价格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真正购买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不同人群的购买力、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不尽相同,从而其消费情况项目也存在差异。经统计,被调查者平均每人购买过的奢侈品数量约为3.3种,其中女性多于男性,25―34岁和35―50岁年龄段消费者高于15―24岁消费者,同时随着学历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数量也在增加。

从具体消费项目来看,女性消费者购买高档化妆品、珠宝首饰、名牌服装和出国旅游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名酒方面表现出非常强的偏好;25―34岁、35―50岁年龄段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名牌皮具、珠宝首饰、名表和名酒,年轻消费者购买高档端化妆品的明显偏多;收入和学历水平越高,购买各类奢侈品的比例也越高;从不同职业来看,企业/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购买名牌手表的比例更高,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则是名酒和专业户外用品的最重要消费群体。

在问及奢侈品进入中国后的做法时,被调查者的观点较为一致,普遍的看法是既要保持与国际接轨,也要考虑体现中国特色。

三、奢侈品、信用卡消费额度

被调查人群中约87%的比例至少拥有一块手表,拥有的最新手表的平均价位为1.42万元,同时表示过去半年购买过黄金首饰和皮具的比例也均约为87%,他们在两个项目上的平均支出分别为1.42万元和0.7万元。

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在各类产品上的开支均低于平均水平,结合不同用户对各类奢侈品的消费情况,可以发现奢侈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少数的高端人群。

不同用户在各项目上的消费情况

注:手表为渗透率和最新手表的价格,其它三类产品为过去半年的购买比例和支出。信用卡的使用日益普遍,此次调查也显示所有被调查者均使用过信用卡,他们平均每月消费金额约为6000元,但大部分用户消费额度并不高,月消费5千元以下的被访者约占2/3。总体来看,35―50岁年龄段的信用卡消费额度最高,消费额度与学历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基本成正相关。各职位中,企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消费额度最高。

信用卡消费金额分布

不同用户信用卡平均消费金额

四、奢侈品消费习惯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花自己的钱购买奢侈品,而15―24岁人群获得奢侈品的主要渠道还包括花父母钱购买,该年龄段人群刚刚或尚未参加工作,他们的经济来源有限,从而购买奢侈品更多地依靠家庭其他成员。

篇9:消费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伴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疲软,奢侈品市场一度一蹶不振,然而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蒸蒸日上却给奢侈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1月,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奢侈品是许多品类商品的总称,包括包、香水、化妆品、服饰、车等等,虽然它们统称为奢侈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事实上各种品类之间好似又有着各自的不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的奢侈品消费能力日益凸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势头依然不减,中国在全世界奢侈品消费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奢侈品消费项目和认知情况

调查表明,中国居民购买奢侈品较多的项目包括: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名牌皮具、名表、珠宝首饰,较多的人认为名表、名车、飞机、游艇、珠宝首饰、名牌皮具应属于奢侈品的范围。对比来看,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最多的是名牌服装和高档化妆品,而中国居民把它们看作是奢侈品的并不在多数,原因可能在于这两类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功用更为普遍,用户很容易实现购买。名牌皮具、名表、珠宝首饰的认知和购买率均靠前,但二者的差值明显,表明消费者对三类产品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购买力还略显不足。国人普遍认为名车、飞机和游艇为奢侈品,可能因为其高昂的价格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真正购买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不同人群的购买力、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不尽相同,从而其消费情况项目也存在差异。经统计,被调查者平均每人购买过的奢侈品数量约为3.3种,其中女性多于男性,25-34岁和35-50岁年龄段消费者高于15-24岁消费者,同时随着学历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数量也在增加。

从具体消费项目来看,女性消费者购买高档化妆品、珠宝首饰、名牌服装和出国旅游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名酒方面表现出非常强的偏好;25-34岁、35-50岁年龄段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名牌皮具、珠宝首饰、名表和名酒,年轻消费者购买高档端化妆品的明显偏多;收入和学历水平越高,购买各类奢侈品的比例也越高;从不同职业来看,企业/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购买名牌手表的比例更高,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则是名酒和专业户外用品的最重要消费群体。

在问及奢侈品进入中国后的做法时,被调查者的观点较为一致,普遍的看法是既要保持与国际接轨,也要考虑体现中国特色。

三、奢侈品、信用卡消费额度

被调查人群中约87%的比例至少拥有一块手表,拥有的最新手表的平均价位为1.42万元,同时表示过去半年购买过黄金首饰和皮具的比例也均约为87%,他们在两个项目上的平均支出分别为1.42万元和0.7万元。

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在各类产品上的开支均低于平均水平,结合不同用户对各类奢侈品的消费情况,可以发现奢侈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少数的高端人群。

四、奢侈品消费习惯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花自己的钱购买奢侈品,而15-24岁人群获得奢侈品的主要渠道还包括花父母钱购买,该年龄段人群刚刚或尚未参加工作,他们的经济来源有限,从而购买奢侈品更多地依靠家庭其他成员。

篇10:消费调查报告

生活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手机信息的获取方式人们更倾向于可以全面充分获取信息的媒体。本次调查显示,可以快捷、全面地收集到手机各种信息的互联网在手机宣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0.3%的人选择互联网来了解的手机信息,这说明互联网正在对传统媒体形成有力的冲击;人们了解手机的第二个途径是报纸,占32.7%,选择电视的比例为14.5%,仅居第三位这可能是因蔚缡庸愀嬷饕是应用于品牌推广或某种型号的广告宣传,它时间较短,不可能全面介绍某种手机价格、性能等诸多方面。其他广告方式,如杂志与广播与它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选择杂志的被调查比例为10.3%,选择广播的被调查者最少,仅为2.1%。

为了取得更好的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利润,手机销售商在促销方面煞费苦心,花样繁多。本次调查显示,在所有促销手段中,价格上的实惠仍然是让消费者最为动心的方式,有38.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这一方式,在所有促销方式中居于首位;其次送礼品也颇得消费者青睐,35.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这一方式;再次,折价换购这一变相降价方式也得到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欢迎,选择这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比例为11.1%;与运营商捆绑销售的比例为8.4%,最后,抽奖的比例最低,为6.4%。这说明,越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手段,越能打动消费者。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移动电话价格不断下调,人们对于手机的价格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在手机价位方面,人们并非单纯强调低价格手机或追求高档新潮手机。本次调查中,至3000元价位占到41.8%,居第一位;34.6%的人购买1000到2000元价位的手机;除此之外各个价位的被调查者比例都低于10%,10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总和只有23.6%。可见,中档手机是未来用户选购的主要对象,1000―3000元是绝大部分消费者比较认可的价位。

半数多的用户认为手机应具备蓝牙功能;四成多的人认为应该单向收费。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已不满足于手机现有语音与网络功能,人们希望它能具备更多的功能:51.3%的用户认为手机应具备蓝牙功能,希望手机具备即时翻译功能的有50%,有37.1%和24.7%的人认为手机应具备MP3播放功能或收音机功能,认为手机可用来照明的.人有20.1%,希望手机能玩游戏的人有20.1%,看来,消费者要求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应该是一种娱乐工具以作日常消遣。用户新需求的提出,一方面给手机厂家带来了新的商机,另一方面也给厂家的技术革新带来挑战。

在移动电话资费的收取方面,40.9%的人认为应该单向收费,以秒计费的被调查者比例为41.3%,以6秒为时段计费的被调查比例为11.4%,认为应该按分钟计费的用户最少,仅占6.5%。

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使手机的多方面应用成为可能,手机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话终端,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终端、信用终端、娱乐终端。综合分析,用户希望移动互联网可以带来三方面应用:

首先,可以方便地接收网络信息。一方面是E-MAIL的收发,这或许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接收任何图形和文本信息,使人们生活与办公更为轻松,这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比例为61.7%,居于首位,39.4%的人们希望手机可以实现增值软件下载,38.3%的被调查对象希望手机能查看娱乐新闻;网上购物与生活资讯的比例各为20.6%和19.8%。

其次,实现网上支付功能,作为一个信用终端,使人们购物更加方便、快捷,选择部分的比例为53.7%。

此外,人们希望手机是一个娱乐终端。23.4%的用户希望手机可以下载音乐,14.9%的用户希望应用手机可以进行网上游戏。

与WAP上网相比,GPRS在速度上则要快得多,随着20xx年国内的GPRS网络建设,通信行业内曾掀起了一阵GPRS的评述热潮。但作为广大手机用户,却并没有表现出十足的热情,只有9.1%的用户对之非常了解,1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比较了解,大部分人52.4%的比例对GPRS只是一般了解2涣私獾娜苏22.5%,这说明受WAP应用的影响,更多的用户对于即将到来的服务不再是一开始就对它抱以过高的期望,而是更多了一份等待的耐心。

篇11:消费调查报告

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了《20xx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该报告是国内首个瞄准大学生群体消费的报告。

虽然除了家庭供给外,多数大学生都没有直接的收入,但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马旗戟说,不同于一般公众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他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而经常性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

为此,不少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其中,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DA;12%的人拥有MP3。

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调查显示,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20xx年度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20xx年度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在休闲运动消费方面,阿迪达斯与耐克的魅力不减,而李宁与安踏也在大学生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本次调查覆盖中国34个重点城市,126所高校、近1万名大学生,研究结论可推及34个城市的约一千万大学生。

篇12:消费调查报告

消费调查报告范文[1]

服装消费调查报告

1. 女装业的发展现状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大地增加了女性的消费能力,这为女性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XX年1-10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场共销售女装5023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女装销售量占全部服装销量的28%,销量所占的比重仍居各类服装品牌第一名。

从目前国内女装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区域特征突出

中国女装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杭派、粤派、海派、闽派、汉派等几大派别,各派都凭借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因此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比如杭州女装,具有浓重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粤派由于临近港澳地区,则时尚感较强;汉派则以颜色鲜艳为特色。各地均有自己显着的特点,而各地品牌在当地形成一定气候后,开始进军目标城市。

(2)积极寻求个性发展

现代消费者着装比较讲求个性化,追求自我风格,而服装当之无愧地成为表达中国女性自我个性及自我追求的外在显示,这已成为当今着装的主流时尚。其中色彩、款式最能表达人的个性,因此对于女装生产企业来说,色彩搭配和款式的个性化成为关键因素。女性消费者对服装的个性要求越来越高,女装企业也认识到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面向市场要求,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需要。

(3)紧盯欧美市场

欧美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进口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在欧美,无论是在沃尔玛、卡玛特、target这样的大型超市,还是遍布街头的专业店和折扣店,都经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中国女装。即便是在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的梅西百货,一些价格昂贵的女装也标注着“中国制造”。中国企业以质优价廉的服装大举杀进欧美市场,从magic服装服饰博览会、cpd成衣贸易展、纽约国际面料展、纽约国际女装及服饰展等这样的重要服装交易展会来说,欧美对中国女装的评价也是十分肯定的。

纵览中国女装业现状,不难看出中国女装的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消费调查报告范文[2]

春节消费调查报告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广东人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春节消费调查报告。在广州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广州市的天贸南大、广百集团等百货公司,今年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其中,广百初一至初七销售额达3365万元,增幅达45.5%,这说明虽然供应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谊百货1月前28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王府井这28天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一二月的销售总和,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3。

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今年春节来得早,从元旦开始市场已开始启动。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近8000万常驻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

横看竖看春节地位有变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调查报告《春节消费调查报告》。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

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正在逐日冲淡年味。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广州传统年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广州市假日办的调查显示,在1960位被访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传统的“年味”还转移到了车市、楼市。除夕日,在汽车市场仍可以见到不少人在看车买车。他们是怀着节日购车会有优惠的心理来到这里的,而商家也想尽量回笼资金过年。而广州春节的楼市从早年的“7天不卖楼”到“初三、初四启市”,到去年的“春节照常卖楼做展”,虽然一年一变,但基本上都是销售之前的尾货。今年春节楼市再有新突破,众多楼盘都将一批保留单位或者新货在春节期间拿出来入市。不少广州市民乘春节相互拜年时候顺便来看看楼盘,体验小区的良好居住环境,即使拜年期间不成交,节后也可能付诸行动。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相关专题 习性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