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稿费散文

yizhiwapia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izhiwapia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纠结的稿费散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纠结的稿费散文

纠结的稿费散文

近两年,我在《陇南日报》、《礼县报》、《开拓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散文随笔作品十余篇。作品一发表,我都会收到编辑部寄来的稿费,有几元的,有十几元的,最多时没超过三十元,以至于每当收发室的老马和一些同事们看到我的稿费汇款单问我发了多少财时,我都会囧得面红耳赤,一时说不出话来,自然会被人家一阵哄笑!

不过,我还是经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偌大的单位,那么多的职工,能收到报刊编辑部寄来的稿费的人屈指可数,而我,就是那屈指可数的人当中的一个,这难道不值得自豪和骄傲吗?那微不足道的稿费难道不是一种成果和收获吗?

这样一想,我不禁有些飘飘然了。

去邮局取稿费的次数多了,邮局的营业员和我就熟识了,每次取稿费,营业员就会问我:你又来取稿费了?是报社的吧?

这时,我都会说:是的!是的!我又有一篇文章见报了!

我一说完,邮局储蓄所柜台前等候存款或者取款的人就会回头向我投来艳羡的目光,那目光里流露出的惊讶和仰慕和我第一次听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惊讶和仰慕应该一模一样,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和慰藉,心里奔涌出起一股幸福的暖流。一个人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愫、把流淌在血液里的思想元素绵延成一些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又变成铅字带着清新的墨香映入读者的眼帘,用真诚的爱用唯美的意境打动读者的心,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爱恋一起欢笑一起感叹,一起分享活着的快乐和世界的`精彩,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那些时刻,我总觉得自己的身材会一下子高大起来,总觉得自己在从事着一个超凡脱俗的崇高事业。

不过,稿费有时候也会给我带来一些尴尬和烦恼,让我看到了文字的落寞和文学写作者的窘迫。

开学前几天,学校收发室的老马递给我一张汇款单,然后笑眯眯的说:赵老师,又来稿费了,取出来后搓一顿吧!我接过汇款单一看,是《陇南日报》编辑部给我寄来的稿费,金额是27元。

又该是我取稿费分享快乐的时候了!拿到汇款单的那天下午,我就去了邮政储蓄所,却发现我认识的那位男营业员不在了,现在的营业员是个女孩,披肩发,长得也有些模样,只是面部表情太僵硬,容易让人联想起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灭绝师太来。

储蓄所柜台前没有其他客户,只有我一个人。我见那女孩一直在低头鼓捣电脑,不好打扰了人家的工作,只好站在那里静静地耐心等待。女孩鼓捣了好大一会儿电脑,看起来好像也没把手头的事办好,就抬起头来叹气。我一看有了机会,急忙对女孩晃了晃手中的汇款单,说:“取钱!”

女孩扭头一甩长发,没好气地对我说:“没钱!”

“二三十元也没有吗?”我有些诧异,这么大的储蓄所怎么连几十元的现金都不能兑付呢?

“没有就是没有!你这人咋这么烦!”女孩显得不耐烦,甩出一句话后又开始低头鼓捣电脑。

看来,真是取不到钱了!我只好揣着汇款单悻悻而归。

过了两天,我又去储蓄取钱。这一天镇上逢集,柜台前稀稀落落有三五个人在等待办理业务,这一次那个女营业员倒是挺忙乎,但业务上很生疏,只要看看她用右手无名指按键盘姿势就知道了。照这样的速度,我得等差不多一个小时,与其在这里浪费生命不如先干点别的事吧!于是,我又一次悻悻而归。

前天,我再次去取稿费。储蓄所的柜台前空无一人,我拿出汇款单和身份证,对那位女营业员说:“麻烦你一下,取钱!”

她似乎没听见,慢腾腾地抬起头瞟了我一眼说:“你又来干什么?”

看来,在她的记忆中,我一定是个制造麻烦的讨厌的家伙!难道我就这么讨人嫌!我有些忿然,但只好耐住性子,把我的话又重复了一遍:“麻烦你一下,取钱!”。然后把汇款单和身份证递进窗口。

她接过汇款单端详了好一阵,脸上露出了鄙夷的神色,用戏谑的口吻说:“才27元钱,你跑几趟值吗?”

听了这话,我有些愤然!心想,27元也是我的劳动成果,我来收获成果,有什么不值得呢?真想和这个文化的赤贫者辩论一番,转念一想,何必和这般素质的人较量呢?况且,在这个物欲横流、文学落寞的时代,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好一部分,和她一个人辩解是徒劳的,只会让文学蒙羞让文学写作者掉价!罢了,忍一时风平浪静,就让心里的不快和愤懑随风而去吧!

营业员对我的反应似乎没有一点关注,她用“一指弹”填写了好大一会儿电子信息,然后头也不抬地说:“有零钱吗?”

我摸摸兜里,正好有三元钱的零钱,急忙递进去。

“再给70元,我给你一张100的整钱!”营业员的语调很生硬,显得极不耐烦。

是储蓄所确实没有零钱,还是营业员想给我制造一点麻烦?我很是怀疑,但只好又在兜里摸出70元钱,递给那位“灭绝师太”。随后,她把我的身份证扔了出来,同时扔出一张100元的钞票。

谢天谢地,27元钱的稿费,我跑了三趟遭受了几番白眼之后终于取回来了。拿着那张里面有百分之二十七的稿费的百元大钞,我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个中滋味,欲说无语,脑海里老是闪现着那位“灭绝师太”鄙夷的神色。不是我自恃“文人”故作“清高”,而是人们对文学的冷漠实在让我有些寒心。

幸好,祖宗们还给我留下了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精神胜利法”,让我能够在窘迫的罅隙中找到一些自信:昨天,学校分发报纸,我的一篇作品又见报了,就在近一期的报纸上。我想,同事们,认识我的和不认识我的人们,拿着登载着我的作品的那期报纸,读那篇文章,触摸那些文字,应该会有所感触有所收获吧!

我怎么又有些飘飘然了!

但愿以后的稿费,不再那么纠结吧!

篇2: 领取稿费散文

领取稿费散文

有投入就有产出,有产出就有回馈。写了几篇小散文,发表在本市报纸的副刊上,于是就有了领取稿费的资格。对于稿费,较之于我写字的热情,似乎是冰遇见了火一样,刚被报社发稿费的人电话通知过,转个身就忘记了,就是没忘了敲打键盘,“咕咕嘟嘟”的文字黑压压蚂蚁群涌地眼前一大片,纯天然的愉悦,是那么的开心。

数次接到领取稿费的电话,这才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给人添麻烦了。某日,就赶快去报社领稿费。翻看着每月的稿费单,找寻着自己名字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作者名字。我“咕咕哝哝”不停地“哦,某某某。”“哦,原来是这个县的。”“哦,原来是这个单位的。”似乎在认真地读一本经典传奇的书。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令我欣喜而又愧疚不安。这些作者的作品,有成精的厚重,有让人一看过目难忘的功力。而我,热爱文字,却没有文思喷涌的天分,兴致来了,写一些过眼烟云的文字,甚至还有一些不过眼就已烟云的文字。

我把写有我名字的纸张折叠起来,居然也有好几页。领过稿费。发稿费的财务科会计,大概是看到我熟悉这些作者的缘故,就温温和和地对说:“你以后还是会要发稿的了,记住来领稿费啊!”听这口气,我想,人家是误会了我刚才的羡慕举动,我怎能和这些下笔如有神的作者比呢!我不知道是点头还是摇头,就不置可否地应对而又感激地笑了笑,这句话于我是有鼓励成分的。

有时候,我也想过,没有天赋异禀,只能将普通进行到底。这大概就是我,不积极领取稿费的潜在意识吧!平常的日子,寻常的时光,笑对日出日落,坐看云起云涌,面对文字,我心依旧。

篇3:纠结散文

纠结散文

一早起床,晕晕乎乎的。于是坐在窗前,煮一壶咖啡,静静地坐着,望着窗外蓝天里白云慢慢地滑过,阳光下黄绿相间的树叶在秋风中摇摆。秋风阵阵夺窗而入,丝丝的凉意,随即又被秋日驱散。一个季节的来临,替代着又一个季节。眼前时不时地会出现同窗好友阿辉的身影。周三他打电话给我说想聚一下,问我有没有空,我立马回答道,一定会抽空。他说等联系了同学晓秋后就给我电话,初步定在周四晚,到时见面聊。

放下电话,记忆中他的身影不停地出现。读书时候,我和阿辉还有晓秋三人形影不离,上学、放学、打球、玩耍,只要能见到一个人定能见到我们三人。那时我们中午都是回家吃饭,我和晓秋相近,阿辉却和我们相距15分钟左右的路程,其实我感觉可能还不止。吃罢午饭不是阿辉到我们这儿,就是我和晓秋到阿辉处,继续课间没完没了的话题。然后一起上学,每个学期每个读书日几乎都是如此。放署寒假时更是你来我往地亲密无间。四年里这种感情在时间中垒起夯实,四年中的这种感情日积月累,在彼此间的心里驻扎。在各奔东西后,彼此的'惦记、彼此的牵挂,会在同学间匆匆偶遇中关注、打探,回忆。

我到达餐厅后,时间还早,便在附近闲逛,弥补平日喜欢蜗在家里,不太外出的缺损。不一会晓秋到来,左顾右盼未见阿辉踪影。于是,他打电话给阿辉,免不了一阵猛批。终于见到跚跚来迟的阿辉,紧接着的“数落”噼里啪啦”的接踵而至。阿辉一个劲地陪不是,然后一个劲地解释,当然越是解释越是挨批。阿辉只得不断地陪笑,才过见面关。

阿辉背着小包,外套搭在手臂上,鼻粱上的一副眼镜,多了份书生气,高而略显瘦弱的身子,在秋天的黄昏下,似乎在叙说着许多的故事。就餐时,几杯酒下肚,几番感慨喷礴而出。灯光下不禁端详起曾经朝夕相伴的同窗,阿辉说话时每一个话题常常喜欢旁引博证,并不时地借助手式来强调他的观点,泛泛而谈,有时又象细水遇上阻碍汩汩而流。象是科研人员,又象一名讲师,面带微笑,滔滔不绝。一旁的晓秋则双手撑着下巴或撑着脸庞,专注地听着或略有所思、或眉宇微皱,感觉不对劲时,又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批判。阿辉习惯性地推一推眼镜,不知是无奈地接受还是无声地抗义。自然其中阿辉也不乏尝试辨解,但其结果只会招至更新一轮的猛烈炮轰,只得一笑了之。开始不知是否还会挨批的另一个话题,我因不善言辞,习惯于倾听。举杯换盏之间,嘻笑言谈之际,一扫生活中的不如意,一扫工作中的疲惫。欢声笑语中重现当年的同学友情、不想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却更不愿丢失了的这份情谊。

酒酣之际,阿辉说“有时会为读书时期无意间得罪了同学或者说伤害到同学而自责,最好有机会当面说声抱歉”。我和晓秋忙不迭地说道:“年少无知不为过,不要过分地自责,凡事不要太纠结。做事只需积极认真的态度,结果是水到渠成的,即便有时的闪失,他人也会谅解,不要太在意”。一番话却没能和阿辉达成共识。或许永远也不可能达成共识,说到畅快时,在回忆同学间如同兄弟般的随意和相处时,阿辉突然转了个话题,喝了一口酒说道:“现在最怕过节,别人兴高采烈,我却不知怎么才好”?一席话让我和晓秋倾刻的无语。记忆里阿辉不太挑起这样的话头。片刻之后晓秋对我说:“听了他这话我又想抽他,我们俩人的家还不是任你和以前一样,自由往来”。我呵呵一笑,借以打消这话题的沉重和压抑。阿辉也早已听贯了晓秋这句习以为常的狠话。哈哈一笑道:“我知道,其实我也有姐姐”。“不想影响同学也好,姐姐也好家的气氛”。我插话说道。阿辉连连说是,举起酒杯提议我们三人干了这一杯,算是对我说的肯定。在我的感觉里,在现实生活中,阿辉待人处事总是力求完美,其实大可不必。人生中的历程有的是在过程享受,有的是在结果后满足,而阿辉不仅最求过程,又注重结果,力求完美。却让自己身陷纠结之中,日趋渐深,难以自拔。

生活中对任何事物的完美追求,本没有什么过错,可一旦过于苛刻就会让自己在纠结中深深地陷入,但纠结的阿辉,每一次相聚何尝不让身为同学友人的我和晓秋一次次地为你纠结。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仅有的食客还在叙说着,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悄然而去,近5个小时猛然感到只是一刻。夜色下相互道别,唠叨着下次见面的日子,望着小辉渐渐消失的身影,我默默地注视着,心里却说道:“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对你别无他求,只想再见的时候,你能象今天一样地敞开心扉,吐露真言”。我虽然不能给你什么帮助,却会倾听你的叙说。

人生的路纵然有万千条,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

因为你纠结,所以我纠结。

篇4:第一笔稿费记叙散文

第一笔稿费记叙散文

更多的时候,就是自己随性写一写文字,也使得文字成了我名副其实的灵魂伴侣,如此称呼,一点都不夸张。

在作协群里收到通知,说这一次我的文章被发布,还有稿费。看着稿费名单,呆滞了好久,没有失落感也没有兴奋感,就这么木然地将名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稿费刚到账,就点了半只炸鸡一瓶小酒,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敲打键盘等外卖。

一年时间,写了五十多万字,长篇都被写成短篇完结了,还有断更的。跟各路大神和编辑打交道,高傲地放不下架子去写拟定的爽点题材,我太一本正经。写写散文和诗歌就满足了,等到工作有些进展的'时候,资金宽裕一点就可以拾起断更的长篇继续写下去。到头来却面临着失业,还得继续找工作养这些令我心疼的文字。

曾经无数次地设想,等拿到稿费的时候就带着姐们儿出去喝小酒。当看到账上的数字,已然毫无期待,这种心思已经没有人能够体会了,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跟自己聊聊天。只是不想将内心的感受揭开袒露在空气中,可能有一道伤疤,撕裂就会流血化脓,让人看见会不舒服,自己在角落看看就好。

好不容易等到外卖哥敲门,接过包装袋打开一看小酒不在,还来不及傻眼就打电话问商家,商家说忘装袋了。商家处理事情还不够利索,哆哆嗦嗦地说着什么,还说不知道我的地址让我重新点些吃的一并送过来,我只想说让我傻一会儿。

好吧,事情既然这样了,我就干脆再点了一瓶黄啤,够我慢悠悠地喝一个下午,晚上还可以睡得天昏地暗。

喝着喝着,想起张爱玲第一次拿到稿费的时候买了口红,再看看自己化妆包里的口红,还真有点想把它们当点心吃了然后重新买。可是,胃不好,不能吃那么多。 (教育随笔

很多时候,想着找一份工作做一辈子;或者,跟人结婚了也可以过一辈子。事实上,工作做不了一辈子,即使自己没问题,公司也会出问题吧,自己想跟爱的人过一辈子,对方还不一定答应呢。想来想去,还是带着自己的文字,不管能否找到心的归宿,流浪到哪里都无所谓了。

篇5:纠结散文欣赏

纠结散文欣赏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落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里尔克)

——题记

人的一生就仿佛园中那一棵棵树。或许它们的枝叶相互照应,但根依旧孤独而沉寂的深埋于地。很多人不了解树木的根才是生命的根本,只在枝叶喧嚣里度过一生,忽略了体察生命的真正意义。抖落让你纠结但虚伪的站不住脚跟的枝叶和花朵,纯洁的思量——作为人,何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一棵枝叶婆娑的夏日之树

人生便是这样——当你年轻时,便是那棵树叶想缠绕的夏日之树。树上开满了艳丽诱人的花朵,也长满了葱葱郁郁的枝叶。花朵与枝叶或相纠结或相呼应,但毕竟给人以张狂而肤浅的意味。枝叶婆娑的夏日之树,拥有着漫长的时光却少有智慧。喧嚣是青春的谎言,是那些欲望享受和自我解脱的方式,诱惑并遮蔽着我们本真的使命。不得不说,现在人们的享受变得越来越趋同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住豪宅开名车,大把花钱,吃山珍海味是享受,而很少人留意骑车,散步,种花养鸟,亲朋聚会,品茗赏月……这些人生的享受。这些所谓奢侈华丽的享受诱惑并腐蚀着人们的身心。作家孙犁面对让人垂涎欲滴的出国机会而以简单的“不会打领带”为由而拒绝的故事让人钦佩不已。他在他的'《书衣文录》中是这样写道的“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可见,他人生所追求的享受便已超越一般人,达到另一个没有纠缠,没有污秽的至净境界。

一棵遒劲坚实的冬日之丫

当你年老时,人们将看到你繁华落尽后的枝干,遒劲坚实与大地相连,而那正是你生命的根本。但这个真理,只有在时间之书翻过之后我们才能晓悟。另外一位世人赞颂的伟人,用一生向我们阐释了干净利落,无所牵挂的人生才是 的。他说:“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迷惑并被牵绊于物质的表面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与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没有过分的装饰,没有太多的羁绊,没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初学者的心态便如在地底深处埋藏的树根,干净而孤独。然而,几多人能在枝叶婆娑时了解这般真理。当时间之沙渐渐流逝,人们才会发现——表向地底的根,才是人生的真谛。

抖掉那些耀眼的华和枝叶吧!让自己忘记阳光,干净的,朴素的表向内心,审问自己为何而来,如何叙述这一场由时间见证的故事。纯净的面对自我,解开一直迷惑自己的纠结,袒露自己隐藏的过错,勇敢的修正自己行走的轨迹,一步步向大地深处进发……

篇6:不再纠结散文

不再纠结散文

以前的我对于老公每次回老家挖笋都很纠结,我经常会说,大老远回老家,又吃不了多少笋,去菜场买几个就是了。如果他非要回去,我也想一起回去,又纠结他太晚回来,耽误我学习,我不去的话,在家又很无聊。

但是这一次我没有纠结,我主动和他说,我要和你一起回去。当我们两个人在说话的同时,突然发现我被拉进了一个群。仔细一看,这个群是我外婆村子里的小学群,我曾经在那里上过一个学期,很奇怪他们怎么突然把我拉进去了?

群里非常非常的热闹,不断有人发红包,有人打字,有人语音,换做以前,我又会在纠结了,哎呀,我和群里的人又不熟,我到底要不要开口聊天呢?今天真的`是不纠结的一天,当我看到我们初中四五位老同学也在里面热火朝天聊天时,我很干脆就在那里聊天,抢红包。老公在旁边不断提醒我注意抱好孩子!

和我们一起回去的还有老公的一位老同学,我们开车过去接他一起出发。老公还打电话约另外一位同学一起去,但是那位同学说要去磐安玩,去不了。

我和老公说,我想到我老同学家玩,你们两个去挖笋好了,免得我等不耐烦又不停的催你们快点快点,老公说好的。他们把我送到了同学的农场,就走了。

同学家中午有几桌客人,她得准备食材,很忙。我呢,抱着孩子就在旁边看,我也没有因为说帮不上忙而愧疚,我的目的只是去玩。如果以前的我,会有各种头脑编织,想想应老师带着小树全国各地跑,我先学着往老同学家跑,不要因为带孩子就天天宅家里,要多带孩子出去亲近大自然。

老公他们下午3点多过来接我,他们那个时候还没吃午饭,老同学赶紧把饭菜热起来给他们吃。吃完以后,大家一起聊聊天,到菜地逛一圈。老同学家有很多绿油油的青菜和香菜,我摘了一些带回去。

看看时间不早了,该回家了。坐上车的时候,老公说送点笋给他另外一个老同学,顺便在他家吃晚饭。我老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回老家,这里玩一下那里玩一下,出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我们到了老公的那位同学家楼下,和我们一起的那位同学下车把笋提上去烧,我们先回自己家去给孩子洗澡。

在洗澡的过程中,他的老同学不停的打电话催,让我们赶快过去吃饭,说可以吃了。等我们到了他的老同学家,他们已经开始吃了,我们也赶快吃饭。这个时候,我妈妈打电话问我们在哪里,她说晚上想住我家,我说我们在老家,让她去我家等我们回去就好了。

吃完饭本来是应该马上回去了,但是他们又说难得聚一起,不如打一个小时的牌吧!我也不着急,反正我只要是有网络上网就好了!

说好的一个小时到了,二女儿打电话催了,她第二天要去东阳春游,希望我们早点回去。我这个时候呢,不得不催老公了,我说老二在家等着我们,咱们得赶快回去。

八点三十出发,到达家里已经是九点多了,妈妈也没休息,在等着我们。我的手机没电,赶快充电。房间的学习也先不管了。妈妈,女儿,女儿的同学,大家一起聊天,然后烧水泡脚,让二女儿她们赶紧睡觉休息。

小女儿看到外婆很开心,一开始不让外婆抱,眼睛却一直盯着外婆。后来和外婆熟了,坐在外婆怀里又笑又跳,玩的可开心了!

一直到了11点,孩子开始揉眼睛想睡觉,给她吃奶,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每一个当下的发生都是最好的,愿我们每天活出爱,喜悦,自由!

篇7: 纠结的散文

纠结的散文

在西安邂逅一个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擦肩而过的瞬间,他盯了一下我,我看了一下他,忽然间记忆找回,原来是故人,而且大学时是相当不错的朋友。一别二十来年,都是因为部队的特殊性,他进了山,我去了沟,一个在河南,一个在青海,通讯的不畅,造成了再见即不见,一别似永诀。如若是现在,别说都在一个国土,即便分居于地球两端,谁又能弄丢了谁。

朋友姓姜,陕西渭南人,一个淳朴厚道的老陕。姜从部队转业后在西安谋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加上每月国家发给的自主择业费,也还算过得去。姜回到地方后,平生第一次以成年人的身份和社会来了个亲密接触,这一接触不当紧,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贫富的悬殊,穷人和富人生活的天壤之别让姜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也正是基于这种发现,让本就善良的姜义无返顾地走上了爱心之路。

我遇见姜的时候,他正在忙于采购棉衣,准备第二天送到商洛某县的一个小山村去。我当时并没想到我会与他同行,因为第二天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等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回味大学时代的生活时,又想起了姜和他正在办的事,我突然觉得这件事其实很重要,对姜来说如此,对贫困的村民亦如此,对我更应如此。我所要办的事情无所谓早晚,不过是生意上的事,挣钱多少而已,但体验一次奉献爱心的感动却难得一遇,何况我又是经由异乡的“过路客”,能把感动留在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地方,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姜的爱心行动是单打独斗式的随机行为,以志愿者的名义实施,采取的战术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既避免了“好事者”抖露于媒体,借宣扬他人之名实则谋个人之利,又确保了自己的慈善之路在静悄悄中畅行无阻。这和我常见于媒体的慈善行动判若鸿沟,迥然有别。所以,当姜自己开着旅行车拉上我和棉衣,无声无息地离开西安古城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

姜是那种不善表达的人,和他在一起,你如果不先开口,绝对是永远的宁静。巧合的是,我也是那种不擅于没话找话的人,更不愿把所有的想法都诉诸于语言,我喜欢的境界是心有灵犀,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照不宣,彼此会意。我和姜并没有如此默契的基础,上学时没有,这么多年杳无音信就更没有。他只是保持了他的习惯,而我虽对他的善举充满了疑惑,但因为在路上,在一次善行仍在进行中的时候,我不便提出质疑。

姜很熟练地把车开到了这个小村庄,当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之后我们费尽周折见到了小村的最高官一村之长。还真别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还真有它的现实真人版,村长在短暂的客气之后,一侍弄明白我们的来意,脸色马上晴转多云,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欲据我们于千里之外。姜此时业务的老练尽显无疑,陪着笑脸把村长恭维了几句,说这个村这几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了显著提高,按说根本不需要这些微不足道的帮助,谁家还能缺了过冬的棉衣?不过这棉衣本就不是专门给你们村买的,是给别的地方送完后剩下的,这不回来的时候刚好路过你们村,还请村长告知一下都有谁家需要,我们好挨家挨户送去。村长伸头看了看车上,见确实只有我们两个人,才转身往屋里走,边走边说:“进屋里说。”

其实姜在决定送棉衣之前已经到这个村里来过一趟,一是摸摸路,二是大概了解一下听到的情况是否属实。姜是从一个水电工口里得知这个村有很多穷困户的,那天家里的电路出了问题,姜看着楼下电梯旁张贴的小广告打了电话,水电工来了之后姜和他拉呱了几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姜了解这个情况后,很快进行了实地考察,遂做出了这个决定。

等我们一家一户发完棉衣,已是晚上七点多钟,按照姜的意思我们住在了一个老人家里。老人有四个孩子,最小的孩子也已经四十多岁,都早已成家,一个住在镇里,两个在外打工,只有大孩子还住在村里,大孩子的一儿一女都在城市打工,媳妇在三十里外的山区小学当老师,只有节假日才回家里住,所以大孩子和老人一样,一人守着一个空壳的家。将近八十来岁的老人知道我们要在他这里过夜之后,很是高兴和激动,急急忙忙拿来盆和柴,在一阵浓烟滚滚之后,木材成了炭,一盆炭火就端到了我们面前。然后老人又打开老式的木柜,取出两床干净被子和一个崭新的床单,要帮我们铺床。姜看到这种情况后,马上阻止了老人,并连拉带拽地把老人弄到了炭火旁。安静下来后我们开始和老人谝闲话,陕南人方言重,我基本上如听天书,姜是渭南人,和商洛算是邻居,两个乡党的口音差别不大,谈得很是投机。我听了几句后见确实一字不懂,也就失了兴趣,索性到车上拿来馒头,自顾自地在炭火上烤了起来。老人见我们还没吃饭,非要去熬点玉米糁汤,我们死活不让,最后老人还是给我们凉拌了一个红萝卜丝。吃着焦乎乎的馒头夹菜,喝着自带的矿泉水,听着地道的陕西话,享受着山村的静谧安详,实在是一种另味的感受。

老人说这个村子有将近一半的家户还处在贫困线上,地少,又没有矿产资源,年轻人还可以出外打工,有孩子的人家就没那么方便。再说了,年龄大的人没有一技之长,出去也只能靠出苦力挣点养命钱,可城市又哪有那么多的苦力活?

老人说原来好像也听说有好心人给村里捐过款,但到头来什么也没见着,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

和衣躺在床上,还是能明显地感觉到刺骨的清冷,也许山民们生来就习惯了,对于整天呆在暖气融融氛围里的城市人,没有一定的忍耐力,恐怕早就扬长而去。

我知道姜要留宿一晚的意思,他是想弄清楚贫困的山民究竟需要些什么,尽管有很多东西他帮不上忙,但总能为今后的善举指点迷津。

姜轻声细语地给我讲着他和老人的对话内容,因为困,也因为冷,说着说着,我们都没了声音。

早晨六点多的时候我们打道回府,在城市这个时辰还是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山村却碧空澄静,满天繁星,一弯月牙亮的出奇,我长久的仰望天际,恍如隔世。

回到西安约好晚上一块坐坐后就开始各忙各的事。我回到房间,习惯性的打开电视,冲澡的时候好像听到“最美新娘”玉树遇难的声音,急忙胡乱地裹了浴巾出来看个究竟,李成环的音容笑貌刚出现在我的眼前,已经成了她的生前。

也是慈善,也是为急需的人送御寒的东西,她却没有姜那么幸运,在回程的路上因雪天路滑遭遇车祸,仅仅做了两个月新娘,而且有孕在身,却不幸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个年仅25岁的代课教师,一个月薪只有800多元的美丽新娘,一个和丈夫的月薪加起来也只有区区多元的贫困家庭,却能把帮贫扶困视为己任,奔走在大爱无疆的路上,我们在深深感动无比敬仰的同时,是不是该有些反思?

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我仔细看了百度所能搜索到的所有关于“最美新娘”的文章,我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除了悲痛就是感动,除了敬意就是哀思,当然,还有祈福:“爱心好人李成环,一路走好!”如果从李成环的殉难中我们不能悟出点什么,不能弄出点呐喊呼吁的声音,不能在今后的`现实中做出点实实在在的行动,李成环的在天之灵能安息吗?

李成环他们完全可以不用顶着恶劣天气,冒着生命危险,驾车1023公里,耗时20多个小时,亲自把700多双棉鞋送到孤儿手中,他们应该有多种选择,可以把钱打到玉树有关账户,也可以把钱直接汇给孤儿院,更可以把钱打到孤儿院某些个人的账户,然后提出他们的要求:钱用于购买棉鞋。但他们没这么做,没这么做就有没这么做的原因。

玉树当地也有不少的爱心人士,也有不少的志愿者,也在大爱无疆的路上不知疲倦的奔波着,但我就纳闷,一个小小的孤儿院,孤儿们怎么就会没有过冬的棉鞋,是这些人舍近求远吗?还是这些孤儿压根就不缺鞋子?

玉树地震后善款捐赠源源不断,中国红十字会曾就此作出专门报告。我想不通的是玉树有关部门在申报或在下拨善款时是不是忘记了孤儿院,或者,是把用于孤儿院的费用挪作了他用?再或者,是掌管孤儿院的某些人中饱了私囊?这些我相信都不可能,面对着如此可怜的人群,作为有良心有爱心的官员,谁又会是“微笑局长”?总之,以亿为单位的捐款数目解决孤儿的棉鞋应该是“不差钱”,既然“不差钱”,又怎么会有缺少御冬棉鞋的消息传出?我的软件空间和微博经常会收到这样的消息:玉树急需某某东西,然后就是电话,地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行动,反正我是没有,在这个虚假已经无孔不入的社会,还是不要拿自己的血汗钱去打水漂的好。如果真有爱心,如果真要行动,还是要“脚踏实地”!

当然,全国范围内还有数不尽的大款富贵,还有众多数不清的大腕明星,他们之中很多的人也献出了爱心,而且是巨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爱心。但他们却忽略了一双小小的鞋子。其实他们也并没有忽略,只是没有具体到鞋子袜子而已,他们中的不少人肯定也说了“一定要保证孤儿们生活好”的话,但最终落实到什么程度他们并不知晓。奇怪的是玉树当地也应该有不少的富翁,毕竟有些人在灾难之后成为财富新贵,他们难道也没看见孩子的脚上缺了一双鞋子?

我想李成环他们一定要亲自见到孩子,亲自把东西送到孩子手中,可能有对上述这些因素的考虑,但绝对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原因,本来很简单的爱心行动,搞得这么复杂,让我们感到寒心的同时,个中原委,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李成环去了,好心人就这么走了,有关爱心的话题却在继续,有关爱心的行动也必将传递下去,但如何传递,如何宣扬,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突然想起了姜,他的做法似乎和李成环他们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集体行为,姜却是一个人,又总是无声无息。或许,姜的做法相对来说更加值得推崇,既然是大爱,既然无欲,还是悄无声息,自自然然的好。这样,会少了很多繁缛,会少了很多烦扰,清清静静,完成自己的心愿。

晚上,我和姜坐在一起,喝着汉斯啤酒,就着凉拌小菜,在酒精的作用下,两个人都像变了一个人,打开话匣子,谝着你我,谝着世道,谝着人生,谝着似乎永远也谝不完的话题。但我们都有意回避着小村送棉衣之旅,他是无意,我是有心,对于他这样的人,善举只是由心而发,有意就不称之为大爱,对于我这样的人,了悟他的心境,我若提起既是对他的不尊也是对自己的贬低。

但我心里的疑惑始终存在,有些道理虽然从李成环的遇难中已经有所感悟,但另一些事情仍然疑虑重重。

也许正是如鲠在喉的驱使,让我频频举杯劝酒,很快,两个人都有了飘忽的感觉。酒精好就好在这里,一旦过量,想说的话就会顺口而出,而且,还会有一种较真的感觉,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即使钻进牛角尖,也要弄个水落石出。

我首先提出了我的第一个疑问:不过是送点棉衣,有必要亲自开车去吗?即使不相信当地政府或者村委,也可以托水电工代劳啊,把路上的费用拿出一半给水电工,他也会乐此不疲。

姜的回答不出预料,但我没想到他会用“纠结”二字。他说他一直在纠结,而且还会一直纠结下去,按说献点爱心没必要这么疑神疑鬼,小心翼翼,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不得不让人心存芥蒂。试想,不管是哪一个贫困的人,其温饱问题都应该得到解决,都能够得到解决,即使政府不出面,仅仅那些相对富裕的人也能办成此事,更何况还有很多一掷千金的富豪。但现实是真的没有解决,你说纠结不纠结?献爱心的人并不在少数,但如果人不亲自到位你的所想大多不能实现,款物捐出去了,愿望却成了泡影,问题仍在那里明摆着,你说纠结不纠结?托别人代劳是个好办法,省时省事省费用,但万一遇到见利忘义之人,不但东西带不到,而且自己又纵容了别人的贪欲得逞,好事办成了坏事,你说纠结不纠结……

如此说来,现今的慈善事业也确实是让人纠结的事情,不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真正的慈善,那些假借慈善之举扬己之名谋己之利的所谓慈善不在此列。他们只问收获不问播种,管它善款去处,管它利益了哪些人,只要自己的慈善之举众所周知就万事大吉。想来,有些只图点虚名的实地捐献者还是值得称道的,比如中国出名的“露模”干露露,前一段回到信阳老家,到儿童福利院献爱心的举动就值得拍手称快。不管怎么样,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心,只要直接把“爱心”送到了需要者手中,就是善举,就值得提倡。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在上海卫视的一档节目看到的,节目的主题是关于高调慈善的争论,争论的主角当然是陈光标,这位民营企业家,以种种被质疑的行为,高调地领跑着“另类”的中国慈善事业,但不管陈光标有何企图,他的直接捐赠与受益人的做法,和某些地方以及某些专业慈善机构“挪用”、“滥用”甚至“侵吞”善款的性质,判然有别,截然不同。尽管陈光标的慈善方式有不少“利己”的成分,但是一个民营企业家运用合法的手段做大做强自己的生意,反过来更加慷慨地投入慈善事业,又有什么不好?陈光标的慈善方式是有可以改进之处,但对于慈善事业起步较晚,还远未形成乐善好施的社会习惯的中国当下,对这样的个体行为,我们唯一的表态应该是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宽容,既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更不能把这样的善行一棒子打死,让慈善之路充满恐惧,让后来者望而却步。我想到的这个人就是在这个辩论现场露面的一位女士,她支持陈光标,她和陈光标把“爱心”直接赠予受益人的做法不谋而合,她说出了她之所以这样做的忧虑,可想而知也是担心自己的“爱心”最终到不了真正需要者手中。所以她宁愿费尽周折,她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事必躬亲,撇开所有的环节,一竿子到底,把自己的“爱心”原封不动,完完整整地送达自己心中的目标人选。她和陈光标唯一不同的是,她同时撇开了大众和媒体,清清静静,干干净净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想起的另一个人是我的一个朋友,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他,他有着数十亿计的资产,很多年来慈善事业一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习惯。但他和上述女士一样,屡屡雪中送炭,却又踏雪无声,不管是小捐小赠还是巨捐巨赠,他必须亲自或派人亲临现场,直接把物品或钱款送到被捐对象手中,直接参与并监督施工过程,直到一切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他绝不做把钱款交给第二个人的“傻事”,更别说交给某些部门或某些机构,他的担心,他的忧虑也和女士一样,不是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这个社会小人实在太多。

我接下来提出了我的第二个疑问:到了小山村之后村长的表现很是令人费解,你的表现也让我丈二和尚,尤其是村长最后狐疑的看了看车上,究竟是什么意思?

姜说你还真是少见多怪。你没看见村长家的三层楼吗?多么气派多么漂亮,这么穷困的山村居然有这样的豪宅你不觉得意外?而这座楼房又恰恰是村长家的,我们又刚好是来白送棉衣的,如果送的是其它有点价值的东西村长或许就是另一个态度,棉衣他用不上,也不值得拿去换钱,所以态度不好是正常的。再说了你站在村长面前而且是如此富有的村长面前,居然是冲着村里贫穷的原因来的,村长脸上会有面子吗?堂堂一村之长不至于自己富得流油而把村民领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吧?所以我必须先肯定在他的领导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底子薄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还依然贫穷,这样他就会心安理得接受我们的捐赠。至于他往车里看了看,原因就更简单了,他怕我们车里还有人,还有拿着相机摄像机的人,一看没有,就我们两个,而且“手无寸铁”,就放心地让我们进屋了。

我恍然大悟,看样子有时候想把爱心真正落到实处也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本来我还有第三个疑问,是关于姜为什么一定要挨家挨户送棉衣的,话都说白到了这种地步,再问下去我真成了榆木疙瘩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随后我又问了问姜之后的打算,姜苦笑着说:“我也一直在纠结这事。”

回到酒店后我躺在床上,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纠结二字,姜的纠结传染了我,我也必将从此纠结不止,一个晚上,或者一段,或者一生。

篇8:稿费与写作心情散文

稿费与写作心情散文

上个月底,我收到了一张我笔耕史上单张数目最大的稿费(200元)汇款通知单,这是一篇3000字的长篇通讯,按省级刊物稿费标准千字60元,外加两幅照片(每幅10)而计算出来的润笔酬劳。望着这张汇款单,我想了很多。

记得我得到第一笔稿费的时间是1979年的11月份,当时我的新闻处女作《八天看了三场戏》在武汉军区的《战斗报》采用了,给了我100分(1元)稿费。嘻嘻,为什么要将1元放大成100分来说事啊,那是因为当时当第三年兵的每月津贴费是8元钱哦(第一年的津贴费是每月6元,然后每增加一年兵龄涨一元),一元钱在“穷当兵”的眼里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啊(哈哈,一点也不夸张)!当然,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开端,便增强了我笔耕“爬格子”赚稿费的欲望,才有了30多年写作不停息的这样一个过程。

从部队复员回乡了,从事这文化工作的苦旅,拿着比别人少的多的薪水,孩子嗷嗷待哺、教育投资日渐增多,“工资不能多,支出不可少”的我只好勤奋写稿来弥补收入的不足。那时每个逢圩日可以从邮政代办所签收好几张稿费汇款单,虽然每张稿费汇款单的金额大都在个位数和2位数之间,日积月累也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嘞。粗略估算了一下,这些年我从江口邮政支局领走的稿费汇款单恐怕不会少于一千张吧。就连那里的工作人员都说:钱不多张数不少,每次誊抄汇款单都写的手疼啊。所以,我那三个均在两千年前后期接受完高等教育的孩子才不至于要像洪战辉那样须要自食其力,而且我还很自豪地对关心我的人说:孩子上大学我没有在当地银行贷款,老三借的`两期助学贷款也在毕业的时候还清了!

网络时代了,平面媒体生存维艰,许多报刊都停办了,一些发行量大的行销报刊也被那些专业“枪手”占据着阵地,像我这样缠绕着“乡土情结”的业余作者要想发稿就更难了,幸好网络给了我一个平台,最起码无需给版面费就可以在网络里“发表”自己的文稿了。现在许多不是常年从事写作的人也出书了,文友们都要我将自己的作品付梓印刷,我不怎么热心此举,并不是掏不起三千元印100本的自费印书款,我坚守的是既然写稿赚不到钱但我也不倒贴钱啊!

我很清楚,业余写作是发不了财的,只是一种爱好罢了。作家巴金说:“我以文学改造我的命运,我的人生,我的精神世界”。我不敢妄言以文学改造命运和人生,但最起码可以用写作来丰富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居于此观点,我现在的写作也不再计较那区区稿费了,只要编辑老师看得起就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者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说:“我写作是为了我的朋友爱我更久”。我写作,我坚守,我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抒发我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在经历了累人的劳动之后品尝一点创作的甘甜。

篇9:第一笔稿费

第一笔稿费

第一笔稿费

星期三下午作文课,班主任梅老师跨着大步,满脸微笑地走进教室。我猜一定有什么新鲜事,果然梅老师来到讲台前洪亮地对大家说:“我们班梅克同学的文章发表在《处州晚报》上。同学们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集中到我的身上,我简直不感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同桌詹政儒推了推我的手臂说:“梅克,梅老师叫你上去领稿费,不要了吗?”我这才回过神来,飞快地来到讲台,小心翼翼地接过梅老师递给我的稿费通知单,一颗心激动地砰砰直跳,仿佛要蹦出来似的。我连蹦带跳地走下讲台,心里乐开了花!

这十元钱买啥呢?方便面、泡泡糖、还是溜溜球……这可是不同寻常的十元钱呀!比爸爸、妈妈平时给我的十元、五十元更值钱。一路上,我像只快活的小鸟蹦着、跳着,行人都向我投来好奇的'眼光。刚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儿子,你真棒!星期六带你到联华超市挑选你喜欢的东西”妈妈在厨房大声地喊着。

盼望已久的星期六终于来临了。那天早上,我拉着妈妈的手来到联华超市门口,发现一个角落里挤满了人,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献爱心!帮助山区贫困生”这十个大字。我挤进去凑热闹,只见一个小朋友踮着脚尖,把钱投入捐款箱里。我抚摸着十元钱,仿佛看到了许多跟我一样大的孩子,望着学校、望着我,那期盼的目光,是多么焦虑啊!我毫不犹豫地把十元钱――那来之不易的第一笔稿费塞进了捐款箱。看着妈妈会心地笑了。

这时,我也随着它(十元钱)跃进田野,趟过小河,飞越高山,来到贫困山区和失学的小朋友手拉着手一起分享回到校园的欢乐。

篇10: 稿费500字

人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有的回想起来让你哈哈大笑,有的让你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教训,永生难忘,而我的第一次每当我回想起来时心里总有点小激动……。

记得那是去年的一个下午,我正在阅读语文报,忽然看见一篇名叫《欢乐的大扫除》的文章,写作的文笔与我的文笔有几分相似,我忍不住看了一下作者是谁,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作者竟然是“张桐睿”,我马上陷入了自我欢喜中,什么?我的文章竟然发表了?我作稿几十篇,终于有一篇发表了,真是奇迹!奇迹!大奇迹……,突然我想到这份喜悦应该与我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共同分享,于是我拿着报纸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张老师的办公室,张老师看了我发表的文章,脸上立刻浮起了笑容,我从张老师的笑容中看出她对俺是大大的表扬哩!

后来,张老师和语文报编辑部取得联系,编辑告诉我可以获得二十五元的稿费,我听后可是喜出望外,走路就像飞一般,那几天我的嘴上课都有些合不拢呢!然而,稿费却迟迟不来,我每天心里都有惦记我那笔“抱在怀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稿费,终于,一个月的煎熬过去,我终于拿到了那笔梦寐以求的稿费,我那时的心情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半年了,但在我的心里还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每当回想起来,心里总会漾起一丝激动……

篇11: 稿费500字

今天下午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件,当然是稿费了。

课堂上,当范老豆在宣布有稿费的同学名单时,我心里很激动,妈呀,天上掉钱了,大家快来抢啊!一次十元,这对土豪少爷和土豪公主们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对我这个“穷人”来说,却恰似自己的巨款一般。当老师发稿费的时候,我激动地等着盼着,盼着等着……,终于等来了老师那漂亮的身影,可是却从我身边慢慢地飘过,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没有稿费,我的内心深处忽忽悠悠地飘过来一片乌云,555,好难受。

就连超豆和泽豆都有了一大笔钱,我就没有了?看着他们拿着稿费,喜笑颜开,得意洋洋的表情,我好无奈。不对啊,超豆和泽豆可谓是班上出了名的,算了,不说了,说了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呀,他们听写No,练字No,学习不够Yes,怎么一下子进步这么快。哦,我明白了!这是我们平时写班级日记的功劳呀,超豆的日记挺好,赞一个。

可是,我的日记不好么?范大人,饶了我这穷人吧,如果我的好日记发上去投稿成功,那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难道老天爷不给我好脸。看着他们日记有那么多的人点赞和赞赏,我可要努力了,我也要写好日记,只要我对它认真,那么我的日记也会有很多人赞赏。

范老豆说过还有下一次赞赏的机会,我要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好词好句,用“赞”来证明我的习作能力,当然我也想要稿费。

篇12: 稿费500字

今天是补课的最后一天,也是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老师给我们发奖了。

老师慢悠悠地走到背包前,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和一张纸。我定眼一看,见里面装的都是钱,心想: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呢?想着想着,老师便开始发话了:“同学们,今天,我把发表作文的同学的稿费发一下。”同学们一听,立刻坐不住了:有的站在板凳上,往老师那看;有的同学在底下嘀嘀咕咕地:“说会是谁呢?”这时老师面带微笑地说:“郭一泽同学的作文《我真的很高兴》和《学打篮球》发表了,分别得了1。7元和1。5元的稿费,共3。3元,给你。”郭一泽一听,顿时笑开了,他慢慢地走上讲台,老师把数好的钱放到郭一泽的手里。郭一泽双手捧着老师给他的钱,朝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轻轻地说:“谢谢!”便大步流星地回到座位上。老师又接着往下念:“卢昱希你发表了《暑假看冰雕》得了一元。”卢昱希听了,快速地走到老师跟前,慢慢地接过了钱。老师又接着往下念,我越听心越慌:到底有没有我呀?我有点坐立不安了。终于,我听到了老师念我的名字:“张雨琪,你的作文《有趣的猴子》也发表了,得了1。7元的稿费,给你。”我控制不住兴奋,快速地接住了老师给我的钱,并说了声“谢谢!”当稿费发完后,老师让发表作文的同学上讲台上拍照。

我快速地走到了讲台,双眼眯成一条缝,把手举到耳朵旁,老师拿着手机拍了张照。此刻我感觉教室里的灯更亮啦,屋里的风扇扇得风更凉快啦,我幸福极了!深深地体会到了: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相关专题 稿费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