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案例反思

喵帕斯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喵帕斯”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案例反思(共1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教学片段】7加几(课标人教版教材)

师:7+5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们看看算式,想想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在小组里交流你们各自的想法。

学生讨论

师:请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生1:7+3 =10,10+2=12

生2:5+5=10,10+2=12

生3:7+6=13,所以7+5=12

生4:8+5=13,所以7+5=12

生5:8+4=12,所以7+5=12

生6:在7后面接着数出5个数,是12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一边协助解释,一边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评价。)

师:请你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同学听。

生1:我喜欢第(1)种方法,这样算得快。

生2:我喜欢第(2)种方法,算起来方便……

师:小朋友们学得很好,请你用自己喜欢得方法计算7+5

……

【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教学中算法的“一统化”。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一、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7+5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生3、生4、生5善于从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出发,构造一个算法解决问题,表现出把事物放入系统中去研究的倾向,会利用背景和相关知识。而其他学生则善于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内部关系出发构造一个算法解决问题,表现出根据问题的内在关系和特点进行研究的倾向,会分析利用对象自身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算法,展现出学生的不同认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争论。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毋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来,如前例中7+5的计算,接着数(生6)这种算法表明学生的思维处在利用数序运算的水平上,还不能把第二个加数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5个一,思维的概括性还很差。如果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对进一步的学习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说要允许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相反,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我们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这类儿童的思维发展。其他学生展示的不同算法,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用学生那颗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其他学生,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1] [2]

篇2: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教学反思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教学反思

前不久,在进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培训工作会议上,听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斯苗儿老师所作的报告中,有一位实验教师在上9加几的加法中,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算法多样化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教学过程简述

1、出示例题9+3=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思考

1、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哪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2、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有一个后继步骤,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何为算法的优化,笔者理解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在多样的的算法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最为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这个和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前只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优化,而现在更强调从学生的层面去考虑优化。且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完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地积累、实践不断地深入,学生已经优化的算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本课一学生所讲的掰手指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方法难为情的。从中不难看出掰手指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方法了,也就是对于小学生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除极个别外,他们的优化目标不会是掰手指了。

3、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

三、实践反思

1、笔者认为,本课执教教师在学生已经回答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时,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诱导学生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学生一开始没有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实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潜意识地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这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把这种算法搬出来而且还说这是一种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去掰手指,高年级手指不够又该如何?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在新课中当学生已回答出三种不同的算法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谓的“多样化”。其实这已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了。

对于新课标,笔者对他的认识才刚起步,有待于今后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篇3:学生“算法多样化”例举与思考

学生“算法多样化”例举与思考

人教社"九义"六年制数学教材,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课本采用的编排,是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来进行的。但是,由于"20以内退位减法"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鼓励算法多样化"。

(上课开始,笔者复习了"9加几"后,出示课题"十几减9",并板书"11-9= ",边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边讲解 "11-9"的计算方法。刚讲完了"想加做减"的计算方法后,有不少同学就纷纷举手提问。)

课堂教学片断实录如下:

小红:老师,我不是像你那样算的。我采用别的算法可以吗?

师:可以。你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红:我是这样算的。先把11分成1+10,从10里减去9得1,再算1加1得2。就是11-9=2。这种算法,我是从买本子想到的。

师: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小红:有一次,我带了11元到商店里买钢笔。一支钢笔9元,我拿出一张10元的给售货员,他找给我1元。这样,加上我手中原来的1元,就有2元了。

师:请你把讲桌上的本子(老师把一叠10本和另1本的.作业本放在讲桌上)拿出9本给我。看看还剩多少本?

小红:(从一叠10本中拿出1本,把这叠中剩下的9本给了老师。这时,留在桌上就有1+1=2本)

师:小红同学把数学计算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买本子现象联系起来想,这种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她的这种计算方法,叫做"破十法"。

小张:幼儿园的老师教我计算的方法和小红同学不一样。我是先把要减去的9分成1和8 ,从11里减去1得10,再从10里减去8得2,算式是11-9=11-1-8=2。

师:小张同学是用"连减法"计算的。

小陈:我的妈妈是这样教我算的,先从11里减去10得1,因为多减了1,结果要加上1,这种方法叫做"多减了要加上"。就是11-9=11-10+1=2。

小明:我想,老师教给我们的"想加做减"的算法最好记。只要我们记住9+2=11,就能很快地算出11-9=2。如果不能很快地做加法,也就影响了减法的计算。

师:小明同学说得对,做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只要同学们比较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就能较快地求出减法的得数,如果进位加法不熟练,就会影响减法的计算正确和速度。

小林:前面三个同学的算法,在计算时都要分两步想,第一步算完后接着要算第二步,如果第一步算错了,第二步也就错了。

小李:除了这个不好外,还有一个不好,就是不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你看哪种方法好记,习惯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方法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看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生活背景和自身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正如教学"11-9"的计算时,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符号间的转换得出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和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教师不能强求学生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了一个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良好局面。

[1] [2]

篇4: 算法多样化的新思考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的新思考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一题多解,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呢?这是值得所有的小学数学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一味地强调算法多样化。我们教师在实施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1、要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算法的多样化,而将算法形式化、教条化。

不少算法是在教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的不停追问、暗示下“逼”出来的。像有的'学生为了“配合”教师,把实际计算中自己不用的算法“上报交差”;有的学生则为了“与众不同”,人为地拼凑算法;有的算法实际上是与别人雷同的……可以说,这些算法并不反映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如果片面地追求算法的数量,以为算法越多越好,而忽视算法的质量,忽视算法背后所代表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很容易会把学生引入钻牛角尖和乱用算法的误区。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多样性,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多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算法比较简便,有些算法比较麻烦;有些算法思维水平较低,有些算法层次较高,这就会产生算法优化的问题。算法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例如,解决“18+7”这样的计算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也不要用一种算法去统一,更不能算法“自由化”,即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了解各种算法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算法,以此正确地理解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至于教材中编排的某些算法,如果在教学时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其一,若已经是学生不用的“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以免学生走回头路。其二,若是算法经教师“千呼万唤”仍不“出来”,说明算法离学生“最近发展区”很远,大可不必呈现。其三,若是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算法,教师可通过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也可通过向学生推荐等形式进行呈现。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把算法刻意“灌输”给学生。

篇5:我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

我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

文昌市东郊中心小学  郑  灿

实施新课改已几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到各个学校去听课与教师交谈时,发现有一些老师对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算法优化的理解有所迷惑。我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算法多样化的几点理解,如有不妥,望批评讨论指正。

1、理解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他们获取的社会知识必然也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崭新平台。

二、不能把算法多样化误作一题多解

算法多样化是指群体的算法多样化,而不是个体要掌握多种算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份教师误把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题多解,要求个体掌握的计算方法越多越好。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三、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全面化

一个学生也许只想到一种算法,许多学生也许就有多种算法。实施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将每一种算法都挖掘出来,更不能凭教师自己的想象给学生例举出千奇百怪、不合逻辑的算法;教师不要生硬地套出学生的多种算法,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多种算法,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相互间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掌握其中的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

四、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提倡算法优化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无需优化,而我则不这样认为。学生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在学生选择算法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强迫学生选用教师指定的算法,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与他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距,找出自己计算方法的不足,从而产生优化自己算法的内在需求。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而不敢给予优化,导致学生乱用算法,谁优谁劣无所适从,一哄而上,到头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我们只有对不同层次个体的算法进行优化,对低思维层次的算法进行优化,才能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五、实施算法多样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的想法。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特别是当学生词不达意、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更应耐心地倾听,认真揣测学生的思路,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适当加以点拔,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让同学们都听明白,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的生长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数学学习而言,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比较迟钝,有的喜欢借助直观进行思考,有的习惯直接在头脑里进行推理。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有的学生课本上所讲计算早就会了,甚至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有的学生则需要教师教给方法,计算起来比较慢,个别学生还可能离不开扳手指。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引导他摆脱动作思维,进入形象思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时,我们教师要默许他扳手指,消除他的恐惧、自卑感,让他放松、投入,同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才是最好的教学策略。

(3)要有合理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要敢于对学生的算法给予肯定的评价.不能因为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给于评价,而导致学习上的误区。只有合理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总之,算法多样化是一个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这样才能更加的完善。

篇6:算法多样化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简述

出示例题9+3=?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思考

1.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2.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有一个后继步骤,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何为算法的优化,我认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在多样的算法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最为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这个和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前只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优化,而现在更强调从学生的层面去考虑优化。且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完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地积累、实践不断地深入,学生已经优化的算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本课一学生所讲的掰手指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方法难为情的。从中不难看出掰手指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方法了,也就是对于小学生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除极个别外,他们的优化目标不会是掰手指了。

3.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

三、实践反思

1.本人认为,本课执教教师在学生已经回答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时,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诱导学生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学生一开始没有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实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潜意识地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这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把这种算法搬出来而且还说这是一种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去掰手指,高年级手指不够又该如何?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在新课中当学生已回答出三种不同的算法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谓的“多样化”。其实这已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了。

对于新课标,本人对他的认识也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篇7: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新认识?

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新认识?

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新认识?1、学生算法多样化得来的基础是什么算法多样化首先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氛围下才有可能呈现。否则就不会有算法多样化的呈现,在旧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以教师教而学,教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不可能有学生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样学生往往都是在被动情况下学习的,不可能离开教师所教的而“异想天开”。2、什么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产生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里对某一计算以自己的认识及在已有知识背下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群体交流之中。由于不同的思考结果产生不同的算法在群体就有多种的算法。这些算法对单个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思考过程的呈现,而对群体来说不同的思考结果呈现不同就有了算法多样化。与此同时,同一个学生呈现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在与人合作交流中得到检验,同时也看到同伴们的其他方法又促使自己对问题思考再次。当再次思考后有认同的就会对他人这种算法进行实践,从而进一步建构新的算法技能,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结果。3、一年级学生要不要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习活动,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后结果都会有不同。不在数量多与少,不论是年龄大与小。不唯生活经验多与少。然而每个人的不同想法不经交流是无法证实自己想法对否,不经交流也不可能有再次思考。因此,对一年级学生来也是同样的,我们更要重视他们积极思考后的交流中新的所得。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方面吧!4、算法的优化与教学目标实现算法多样化后要不要进行对比优化?我想我们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问题之时他们就会继续地对问题解决提出看法。然而,这些想法是经他们自己的思考后结果,也是他们认为最好的,为此当他们提出自己看法时,我们一定要对他们的看法组织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一旦他们认可了自然就会接受,也只有他自己认为优的。这种的过程是个体的优化过程。然而,学生出自己的思考后的结果,那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为了更丰富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我们还得不断介绍新知识、新技能,促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原来看法。例如:一年级的十几减九这课,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不外乎有这么几种这么几种算法,数数化、摆小棒、想加算减、凑十法。然面我们今天上这节课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再次认识凑十法。因而就有必要把前面有的学生用凑十法算法进行再次讨论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或许有人以为此时不是在优化吗?不是的,而是再次介绍凑十法的科学性,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对凑十法有更进一步认识,利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至于学生会不会立即接受还得经学生自己思考与实践方能获得,这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激发、是促进。自然这些还得每一个学生消化过程。这不是进行算法的优化,。再如:四年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节课,故然学生提出多种算法来解决问题,其中不乏也有学生用上竖式计算,但这节教学上还有一个目标是掌握竖式计的方法与技能。而此我们教师介绍是在学生原有认识基础上,从算理的角度剖析竖式计算从中学生更好把握竖式计算算理与技能。这里对学生来说竖式计算并不陌生,只不过位数多些。在把握上还有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地方。因此,这过程能算教师在优化算法吗?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新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篇8: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意识教学反思

《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别人的方法,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的算法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很好,其实“凑十法”是一种简便的方法,是一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说就是一种简便运算的方法。在三年级乘法的教学中福34×33,学生也是在运用算法的多样化,在不自觉中运用乘法分配律在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方法是34×30=1020,34×3=102,1020+102=1122。在以后的简便运算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明了,其实简便运算我们以前就会,只是书写格式的要求不同和老师没有明确的给我们说出来而已,让学生感觉简便运算不是很难。

从生活实际出发简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让学生树立简算的意识。

简便运算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是很多的,在商店买东西计算应付多少钱,采用的大都是移多补少的凑成整十数简便方法来计算的,这些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如去自由市场买东西。买完东西付钱,有很多简算的方式,如应付48元钱,很多人是付50元,找回2元,这也是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如要付43元,有些人会选择付53元,这样可以快速的找回10元,其实简便运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多,让学生去感知简便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广泛,从而增强学生简算的意识。

篇9:对案例的思考论文

对三则案例的思考论文

笔者最近偶获三则案例,思忖几日,感受颇多,深觉育人工作是一项智慧而艺术的事业。

案例一:一天,刘老师班上的小军同学放钱的皮夹子不翼而飞了。于是,刘老师照例把全班同学集合起来,问:“有谁看到或拾到小军的皮夹子?”大家都说没有。刘老师只好又对大家说,如果谁拾到的话,立即归还给他。可大家还是异口同声:“没有看到。”这时刘老师又换一种口气说:“如果有人拾到了,现在不好意思拿出来,回家好好想想,明天早上送到我这里也不迟。”……第二天早上还是没有人送来。

案例二:一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为了“侦破”班里一位学生丢钱的“案子”,发给班里每位学生一根一般长短的小棍子,让学生拿在手里并把手放在课桌下面。他说:“我这把小棍儿是施了法术的,谁拿了别人的钱,他的小棍儿会长长。”过了五分钟,他收回学生手中的小棍儿,收一根比一根,结果终于破了“案”——拿钱学生的小棍儿比别人的短了一截儿,因为他怕自己的小棍长长就暗中掐了一截儿。

案例三:我校周老师班上一位同学的20元钱不知被谁“借”走了。周老师让大家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①假如这20元钱是我丢的,我会怎样?②如果谁拿了或拾到了,不归还给失主,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发展下去后果会怎样?③如果犯了错误现在应怎么办?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已见,讨论很热烈。

在此基础上,周老师发给每人一张小纸条,事先讲清楚,如果你没拿这20元钱,使在纸上写“我没拿”三个字及自己的名字,如果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便写,“我错了”。写的时候不准互相看,同时老师绝对保密,你自己认识了错误,老师绝不追究,只要以后下决心改就行。果真,一个同学在纸条上写着“我错了”三个字,并主动向班主任讲了事情的经过,把钱物如数还给了丢钱的同学。

思考

可以肯定班主任处理这种事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要弄清事情真相,二是要教育学生。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使“拾”东西没有归还的同学既不失“面子”,又受到教育。“案例一”中的刘老师采用的是提问式,三次发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部曲”,即先直截了当,继而委婉式,最后采用宽容的方式,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这个“三部曲”是在一种常规思维支配下所进行的调查处理方式,学生对此习以为常,因而丝毫没有在学生中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那位拾到皮夹子的同学还会产生“会在全班同学面前丢面子”的危机感,他绝对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自动交出皮夹子来。这种紧紧相逼的工作方法最终只会获得个适得其反的结果。

那么“案例二”中的班主任王老师又怎么样呢?(教学论文 )一看结果,似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再细细思量他的整个教育过程,很显然,王老师是以“骗”贯穿此中的,这是一种教育欺诈手段。学生将棒掐去一截儿,说明还是有自尊心的,他不愿意将自己“拿”钱的事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布出来。而王老师却用“骗”的手法让他自己“露了馅”。也许,这位学生以后在同伴们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了;也许,这位学生迫于王老师的“破案技术”暂时改掉了“拿”东西的毛病,但就在此日寸,他又从老师身上学会了“骗诈”的伎俩;也许,为了在全班同学面前树立新形象,这位学生表面上会积极表现,但等到诱惑一至,心底休眠的“病菌”又会再次被激活,重犯此错,长此以往,他将失去了和谐的“生长家园”,“无家”可归,形成病态的双重人格,到那时,可悲的是教育,受害的`却是孩子。

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纠偏和提高。对于这些“拿”东西的学生,教育者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诱发他们的内疚感,激发他们的正义感。为此“案例三”中的周老师采取了讨论和在小纸条上写三个字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两个例子,老师让当事人处于被动、不平等的地位和紧张、失去安全感的氛围中,试想,被动、害怕、焦虑怎能使人思想上生出健康的种苗呢?“案例三”中的讨论,则淡化了教育痕迹,使这位学生处于和其他同学同样主动、平等的地位,在讨论中每位学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是这位学生会从中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感悟。而周老师工作的巧妙之处则在答应保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小纸条上写三个字,因为小纸条对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它又带有强烈的游戏色彩,这会使小学生即刻产生某种外在的愉悦;同时对“拿”钱的学生来说,由于经过了讨论这种体验,使他心灵深处产生了某种内在思想撞击,而获得某种类似于正义战胜邪恶的内在愉悦。因此,他的认错自然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篇10:浅谈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陆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李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2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2.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

2.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

2.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2.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3.1自主性。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3.2开放性。

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3.4创新性。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篇11:对几起典型金融案例的思考

对几起典型金融案例的思考

通过对五起世界著名的金融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目的在于告诫人们,在利欲面前,切忌轻信、盲从,只有汲取前人的教训,才能防患于未然.

作 者:刘笠 LIU Li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3(2) 分类号:F830.91 关键词:金融案例   股市   证券  

篇12: 对一个教学案例的反思

对一个教学案例的反思

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教育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

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

篇13:通过案例对习作进行反思

通过案例对习作进行反思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为了降低孩子写作的难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从写日记或周记开始,记录下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事物,提高写作的兴趣,使孩子消除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我把习作渗透在讲课文中,例如: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教室,学习按照方位介绍教室。让孩子撰写作文时“有路可寻”。从孩子对作文反馈来讲,学生能简单把事情叙述清楚,但写得生动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习作的格式,标点的使用上正确率有待提高。故我十分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讲评之后,再让孩子把作文修改撰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万事开头难”之后定会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学的习作练习我们师生都获益匪浅。但在这些习作当中还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就就以一单元的习作为对象做一个简单的习作反思。

本单元习作,多数孩子能按方位清楚地介绍自己教室的一处,九十分以上的孩子在介绍的时候能加上自己的联想,但作文内容稍显得干瘪,其次就是篇幅较短,写半句话。这些孩子平时注重多练笔,写作文的能力应该会有明显的提高,这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指导。孩子要在平常的阅读积累中多多地掌握好词佳句,并使之内化,才能在用的时候拿得出来,这也给我们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家长加强自己的阅读。常言道‘平时不可无书,写时不可有书’,可见平时的阅读与积累是何等的重要。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新教室或者说向别人介绍我们的新教室。在具体的写作当中本人发现了不少问题,如1)写作顺序混乱,东写一句,西写一句。2)写作显得过于平淡,没有自己的联想与想象。3)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4)混淆日记与作文。5)书写字迹不公正。.6)格式不规范。7)写作篇幅较短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坐下来慢慢思考,学习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对中段的习作这样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作文,最主要的的是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批注太多的建议,太多的重写等字样,是否会扼杀他们习作的浓厚兴趣呢?所以在本次习作当中我反思我们是否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要他们把我的新教室写的栩栩如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文首提出的问题做几点反思以供大家来给予指导。

1)写作顺序混乱,这是一个不容置疑,必须纠正的错误。如何让学生思路清晰向别人介绍教室呢?教室除了在讲台上说教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一个房间,在参观的过程当中提示学生你先看到什么,然后注意到了什么,其次你又发现了什么,最后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实地考察的经历或许多学生有顺序的写作无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让学生亲身去参观一个房间再来写作,效果相信比单纯的纸上谈兵式的说教要好的多。

2)针对标点符号不规范这一问题,我们教学时要给学生讲清楚每个标点符号所指之意,这样他们就不会混乱了,教师要教育学生从细节做起。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把好标点该题关,标点符号错了地方一定要扣分,给学生以“狠心“的惩罚。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我们还得注意写作时的一些修改符号,它们如下:

一、 这是作文符号

1, 。。。。。。 添加少量字词。

, 。。。。。。

2,长句子添加,标添加序号,序号必须是相对应的。如①,之后与之相对应的也是①

3,好词佳句 jj

4,半句话需要添加内容 ?

5,―――― ?句子表达不清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6,句子上打横线,表示是要删掉的句子。

3)针对写作显得过于平淡这,篇幅较短这样的问题,作文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的思想是否也在与时俱进呢?我们是否也在要求自己天天向上.新课程要求中段的写作只要讲清楚就行了,是我们教师阅读期待太高了。最好讲清楚则已。

4)针对书写这一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典范,教师角色的示范性要求我们对子的写法形态要精益求精,我们首先要写好笔顺,规范板书字形。其次,采取指导学生的书写。这是一项浩大而深远的工程,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哪些同学进步了,哪些比较懒惰等。比若说本次习作最高分王k滨98分;胡佳伟、李俊毅不用心记老师的话,耽误了批改,没按时完成作业;最懒张芮(态度没问题),田莹娜;不按要求写:先芯谣、李佳缙 ;有进步:刘若祉涵、廖云扬、小双等 。我们要赏罚分明,该奖励则奖励,该批评就要批评,只是要把握好赏罚的度罢了。

本次习作总体来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出现了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但我坚信在家长、孩子,还有作为教师的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我的教学之路也会越来越广阔与丰富多彩。

篇14:对一个教学案例反思的“反思”

对一个教学案例反思的“反思”

(寿光世纪学校 寇祥明)

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践。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践。

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

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

(作者简介: 寇祥明,现任教于寿光世纪学校,研究生学历。先后被评为寿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目标教学先进个人。 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被授于潍坊市特级教师称号。制作的课件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语文教学教研成果获全国二等奖。来,任教中学语文,耕耘不辍,致力于科学记忆、快速作文、快速阅读等专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10月出版《现代科学记忆法实战演练》。

寿光世纪学校 寇祥明

电话:0536――2155006

[1] [2]

篇15: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

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

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

王兆斐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对反思性备课进行审慎的探讨和研究。围绕反思性备课,依次对“什么是反思性备课”“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和“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进行思考,对反思性备课的内涵、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备课;内涵;重要性;主要内容;实施方法

随着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会发现,备课作为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前提和基础,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反思性备课?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一番审慎的探讨和研究。

一、什么是反思性备课

什么是反思性备课?这个问题换个角度讲就是对反思性备课内涵的思考。因为反思性备课和反思性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备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教学前决策。所以,当我们探讨反思性备课的内涵时,可以参照反思性教学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定义。刘庆昌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追求教学行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鉴于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反思性备课的内涵,即教师通过对备课活动进行反思来达到备课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目的。在这里,反思性备课目的的合理性指备课目的一方面符合备课活动的相关规律,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反思性备课的有效性指反思性备课要达到备课活动的最优化。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反思性备课是一种立足于教师反思基础上的对备课活动的反思,其对反思性的强调是它和传统备课的.显著不同。

二、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

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换句话说就是询问反思性备课有何重要性。或者更进一步,反思性备课对传统备课而言,有哪些优势。毋庸置疑,反思性备课优于传统备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思性备课拒绝拘囿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始终有一种对备课实践的质疑和探索。反思性备课的教师在备课中将兼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理论和经验,并对与备课活动相关的理念和方法等进行探索和质疑,在备课实践中不断构建新的理念和经验。而在传统的备课活动中,教师将备课理念经验化和程序化,最终造成备课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备课活动,反思性备课将对备课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不断地追问。它并不会像传统备课那样按部就班地备课,而是通过不断追问,及时对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捕捉,进而对备课目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不断优化。

三、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

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在问反思性备课的内容是什么。具体来看,反思性备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自身备课传统、个人经验、习惯思维和常识的自我反思。因为反思性备课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教师主体一种自觉而有目的的行为。如果说教学是教学中的决策行为,那么备课就是教学前的一种决策行为。另一方面,反思性备课包含教师对备课理念、备课过程和备课得失的有效反思。因为备课活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过程,所以,在进行新的备课之前,教师要对已有的备课理念和经验进行有效反思;在进行备课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反思并及时予以调整;在备课结束之后,教师依然要继续反思备课的整个过程,总结经验得失,使备课活动更加合理有效。

四、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

理解反思性备课的内涵、重要性和主要内容,这些只是对反思性备课有了知识层面的一个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以实践为归宿,它才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于是,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换句话说,反思性备课的实施方法有哪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参照刘庆昌教授在《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一文中提出的教学决策的“三思”原则。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利益、教学的目标、教育的精神”.鉴于此,对于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这一问题,我们也提出以下三种实施方法:(1)教师将学生要求和自身想法进行对照反思。(2)教师将理论要求和自身做法进行对照反思。(3)教师对自身备课活动进行不断质疑、追问和反思。

总之,随着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思性备课将会更广泛地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因此,教师要及早对反思性备课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只有当教师培养起反思性备课的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对备课活动进行反思时,我们的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J].课程・教材・教法,(08):13-17.

篇16: 对《太阳》一课的案例分析及反思

关于对《太阳》一课的案例分析及反思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基于以上所述的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研究主题的定位和《太阳》一课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的特性,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和科学的双重性,又要着眼于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太阳的有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初步学会利用现代化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需要,我制作了网络课件。此课件紧密结合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对课文作了准确、生动、详实的说明及补充,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整个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富有童趣,富于启发性,操作简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在此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网络课件的优势,利用网络课件提供的大量网页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课时:我以亲切的谈话切入课题:同学们,说起太阳,我们一定感到十分熟悉、亲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世间万物在阳光下生活、生长。那么,你对于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稍作小结,直奔课文内容:看来,大家对太阳看似熟悉却又不够了解。想更深地了解太阳吗?在教师富于感情地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课文网页,直奔自学要求(点):1、2、3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查阅网页理解课文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料极为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一一查阅。所以,我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进入网页细细查阅资料,而对自己已经清楚了解的知识,就只需对网页进行大致地浏览,甚至可以跳过不读。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学习实际,从丰富的网页中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了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仅通过课文知识的介绍,学生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网页中(点日地距离)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点到太阳上去)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比较、思考,此时,教师就利用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建构的阶梯。又如:太阳的大,课文是这样写的: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它们之间的比例到底是怎样的呢?(点击)通过查阅录像,学生对太阳的大有了更透彻地了解。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进行多向讨论交流。学生可以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有效地推进学习进程。当时,我们班的学生讨论的热情特别高,不仅小组里展开了质疑论辩,而且,几十个听课老师身边也都围满了同学,有些涉及太阳的科学知识的问题,连听课老师一时也很难解答。我觉得,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课堂上,我不仅鼓励学生生生互动,也鼓励师生互动,营造了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地学习,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

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我不是组织学生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交流,而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让学生挑自己最感兴趣的,感触最深的,最有把握的一点、两点课文知识进行交流。此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人会谈风的形成(点击),有的会说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的则会说太阳杀菌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谈得尽兴,听得专注,他们在课堂交流中各展所长以及质疑问难中的思维碰撞,已足以涵盖课文知识的全部。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是深刻的,所以,随着学生的'随机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特别到位。

从个人自学到互动交流,学生头脑中有关太阳的科学信息陡然增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而在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富有童趣、生动形象的网页资料使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大说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材只是一种凭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探索太阳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太阳宫(点),尽情遨游,为学生打开了更为辽阔的窗口。

太阳宫分为美丽传说、太阳探密、七彩奇观、温馨家园、放眼太阳系、放映厅六部分。

美丽传说(点):展示给学生古今中外有关太阳的神奇故事。

太阳探密(点):进一步揭示太阳的结构、活动等情况。

七彩奇观(点):一幅幅有关太阳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大开眼界。

温馨家园(点):让学生通过文字资料更深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放眼太阳系(点):使学生将目光投向深远的宇宙。

放映厅:精彩片段,不容错过!

总括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教学流程分为课文学习和课外延伸两大模块。在课文学习中,基于本课课文的性质以及此次研讨课的主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利用大量网页资料来充实、丰富、阐述课文内容,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在教学方法上,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而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外延伸则意在为学生打开更为辽阔的窗口,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也借此初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课时安排上,由于课堂内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我们将此课时间定为45分钟,我想,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虽然,我执教的网络环境下的《太阳》一课效果良好,但是,这其中,也有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反思一: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

就我执教的《太阳》一课来说,教学目标的定位兼顾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三大方面,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对学生查阅网页资料的路径指导,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网上浏览技能,也注重借助丰富多采的网页资料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同时更是把培养学生仔细倾听、大胆地质疑、清楚明白地表达、礼貌友好地交流、富有感情地朗读等语文素养摆在了首要位置,但是,在评课过程中,仍有老师提出: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要查阅诸多的网页资料,这样的课,较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语文的味儿淡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把握,对作者写作方法的认识未必有传统课深刻。我想,这一定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疑惑。毋容置疑,通过网络环境下《太阳》一课的学习,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一定比传统课堂来得多,来得广,但未必见得专、见得深。是呀,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本身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学科价值的成分在一堂课中该占几分几厘,才算恰到好处,这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达到最优化的整合,确实是我们需要不懈探讨、不懈实践的一大问题。

反思二:广大教师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

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我们的各科教学,教师首先得具备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我本人对计算机操作只是略懂皮毛,所以,我执教的《太阳》一课的网页课件是由学校的电教老师帮助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设计意图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常常是边讲述边比画才能让制作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制作出来也还会不尽人意。如此反复修改,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当时,我最大的感慨就是:要是自己能独立完成这些复杂的网页课件,那该多好。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也不可避免地给网络课的教学带来了限制。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我原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利用留言板功能相互交流信息,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而只好放弃。我想,要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以培训,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反思三: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要使网络课能够在各学科教学中普及开来,建立系统的丰富的资料库极为重要。虽说现代网络几乎为人们提供了应有尽有的信息,但真正要在短时间内从网上收集到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还是十分困难的。我为制作《太阳》一课的网页、课件,光花在收集资料上的时间就近一个月。有时,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说明过于成人化,那就还得经过加工和整理,使其成为浅显易懂、富有童趣、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我想,如果每上一节网络课都得花上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大多数的教学者都将会对此望而却步。我们学校领导也正是从这一点上受到触动,从本学期开始,除要求教师做好传统的业务摘抄外,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宽带网设备,每月从网上下载一定数量的与本学科有关的素材,以逐步建立起学校的小型资料库。如果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能齐心协力,致力于教学资料库的创建,那么,网络课将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反思四:什么样的课适合上网络课?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并非所有的课都有必要借助网络来上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如我所执教的《太阳》,就有其独特性,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其中涉及众多的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而我们制作的丰富的网页课件就对课文内容作了生动详尽的补充说明,为学生自主开放式的学习提供了条件。这些,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达到的,但是,对于语文教学中其它一些写景、抒情、记事类的文章,诸如《桂林山水》、《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也许并不一定要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能效果也不逊色。由此,我想,网络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普及,但应用得恰到好处,而非多多益善,不能为赶时流、求轰动而刻意去上网络课。

以上是我对网络环境下《太阳》一课的案例分析及反思,如有不到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17:对操作的思考和做法教学反思

对操作的思考和做法教学反思

操作既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

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知识或闪现思维火花和灵感。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操作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思考和认识,只是走过场,做做样子,那学生就没有自悟自省,也不可能获得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因为有时探索和操作并不需要从头到尾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个动作、一个思考、一个想象等而产生思维火花和灵感,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或办法。教学时,要避免千篇 一律,让每个学生把操作完整地进行到底。实际上,学生只要能借助操作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或思路就是成功的。如教学圆锥的认识,学生在观察、操作、展开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学习圆柱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想象发现。

生1: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2: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4:侧面展开是扇形。

生5:侧面展开后扇形的弧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生6: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一条。

由于教师在操作中提供了思考的参照物,学生在学习圆锥的认识时就能轻松地获取知识。“数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机械地模仿和记忆”,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数学和操作数学”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做和操作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地思考、探索、学习、创新才是教学的根本所在。<

篇18:对一起宠物诊疗纠纷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对一起宠物诊疗纠纷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近期,我所接到一起宠物主人投诉宠物医院诊治宠物犬致死纠纷案.接案后,我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本案进行了深入调查,分别对当事人进行了询问了解,现场检查宠物医院的有关证件,查阅了各种文书使用情况,并聘请专家对死亡犬尸体进行了剖解,根据调查情况和尸体剖解结果,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并对宠物诊疗机构进行了处罚,现将本案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并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作 者:王美仙 李进 Wang Meixian Li Jin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太原,030027 刊 名:中国动物检疫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HEALTH INSPEC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S851.33 关键词: 

篇19:教学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作者:林永文

教学反思: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南安华侨中学 林永文 (2003/12/24)

一、两个事实:

牐犖蠢瓷缁岬姆⒄苟匀瞬诺囊求越来越高,如系统、专业的知识;聪慧、灵敏的大脑;勤奋、专注的品质;合作、竞争的意识等诸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就目前的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而彰显的很多时候却是内心世界的狭隘、自私、嫉妒的神情、动作与言语。试想,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善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他人合作的人涉足社会后如何与他人交往、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牐牎缎驴纬瘫曜肌吩谖奘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牐牰、原因分析:

牐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牐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牐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三、改革措施:

牐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牐牐⑿∽楹献餮习"并不拿来就可以用的,它看似简单,其背后隐含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①"互赖理论":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通用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②"接触理论":单纯机械地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才能有效地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牐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牐犎魏我恢中问健⒎椒ǘ际怯赡谌菥龆ǖ模"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牐牽梢运担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牐犞档靡惶岬氖牵"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3、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牐牻萄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与之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起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这样的评价,不一定要形成文字,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可长可短的尺子。

牐牐⑿∽楹献餮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价值的。

相关专题 算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