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

Majonees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ajoneesi”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共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

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浅谈其艺术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究其原因,除了人所熟知的字面华美外,还在于诗人以明月为意象,创造出了清明澄澈的艺术境界,并自然而然地由明月引出宇宙与人生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此前已有多人写过,大多空泛。而张若虚推陈出新,不仅写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还以此为背景抒发游子思妇德愁苦情怀,更进一步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诗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起句到“看不见”,写春江月夜之景,壮观辽远,空明澄彻。第二部分到“送流水”,写人生思考。由于句句紧扣“月”字,便与前面的描写融合为一,而不显枯燥。第三部分写离愁别恨,视线由广阔空间收拢到闺中思妇身上,以一连串的形象写她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而又始终以“月”贯穿。最后把思路放开,把关怀之情如月光洒向天山的同命人。

月亮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出现,从《诗经》开始,历代都有咏月的名篇,太白的“床前明月光”,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

《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与绝句的凝练含蓄,词曲的参差错落不同,其长在于铺排描写,气脉贯串。张若虚把歌行的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巧妙地反复点染“月”与“水”,把月的变化与情绪的变化紧密连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表达离情别绪的一首好诗。在唐代,离情成为诗歌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此诗又何以能“孤篇横绝”,以致使诗人也跻身“大家”之列呢?往往有些极好的东西一旦司空见惯,那么它也就必将失去万众瞩目的光辉,而只有能不断求新求变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而此篇正是如此。

诗一开头便点名诗题------春江花月夜,诗人极尽笔力描画了一幅春江花月图:在明亮的月光下,涨满潮水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江潮涌动,月随波摇;当我们再把目光放远一点,只见花草丛生的江边原野上,各种花树在月光的照耀下,银光闪耀;再远远望去 ,月光如水水如天,完全江天一色,皎皎空中惟一轮孤月散发着清冷的光辉。面对这么一幅迷人的月夜景色,诗人不由生发出感慨与疑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紧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历史的沧桑和自然之永恒使得人生 显得越发短促和易逝,只好似白驹过隙,倏忽一瞬。面对这不知等待何人的孤月轮,慨叹着人生之短促,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孤独寂寞之感,随之而生一种相思之情。流落异乡的扁舟子和明月楼上望月怀远的妇人皆在为思而愁。妙在诗人宕开一笔虚写楼上思妇的相思之举:人与月徘徊,时而举头望远,惟见月光一片,而又对镜独坐,黯然神伤。而惟月光似知侬意,原陪伴她------“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紧紧抓住月亮这一在古人眼中为传情妙手的形象,相互寄情,相互祝福。至此,可谓已写尽相思之情,达于极致,然诗人又拓开一笔:昨夜又梦闲潭春花已落,然却仍不能回家。就这么借月传情并深深抱憾,以至江潭月落,斜月沉沉,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碣石潇湘有无限路。

诗人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之后-----这正是易于勾起人相思之情的图景,你想,温馨的春夜如水的月色,这怎能不使孤独游子动情-----诗人也正由此即景生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易引起读者之身同感受。本来人已觉在这样的情景下就该是有情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诗人却不紧不慢,又由江月之永恒感慨人生之短促。至此,情郁于胸如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诗人方始写情。然写情又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明明是自己思念别人,却又写别人怀想自己的踟蹰寡欢,明明渴望相见,却又遗憾的不能相见,从而使全诗于一种深深的遗憾中结束,留下隽永的意味供人咀嚼不尽,玩味不止。这就是这首诗,尽管采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机杼,虽写离情别绪,却能脱出窠臼,这便是诗人的独运之匠心。

篇2: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欣赏其艺术性

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欣赏其艺术性

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历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就于此略见一斑。

现在,让我们逐段仔细欣赏。

海,是广阔而浩荡的,潮水,也是广阔而浩荡的,因此,江水也是浩荡的。江和海已经分不开来,连成一片了。

跟随潮水涌起来的,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它那光亮闪烁动荡,随着波浪的涨涌,闪烁动荡的幅度越展越阔,越阔越远,仿佛飘到无边无际的远处。

江水曲折地绕着开满香花嫩草的土地,月亮照在这座花的林子上面,看上去就像缀满一颗颗的雪珠。

月亮已经在高空中升起来了。整个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再看那沙滩呵,只有一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见沙砾的'影子!

如今,江水和天空是一样的颜色,再也分不开了。天空连微尘也不复存在,月是更加光明皎洁,它孤悬在空中,仿佛就是这世界唯一的主宰。

“唉!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谁首先站在江岸上发现你的存在呢?而你,又是在哪个年代第一次把你的光华给予人类的呢?”

人生是一代一代的过去了,江月依然是那个样子。它好像要等待什么人而永远落空似的。千万代的人都过去了,它到底打算等待什么人呢?只有长江永远送走滔滔的流水。

有时,人生就像白云那样,被风悠悠飘远。漂泊在青枫浦的游子,这远方的游子,人生地不熟,更是难以忍受无边的离愁的煎熬。

在这样的一个月夜,是哪个游子还在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又是哪家的女儿在楼头想念她的远方的飘零者。

楼头的明月总是在思妇的心头眼底徘徊,它也许一直要照射到她和妆台旁边吧!任凭她放下帘子还是卷起帘子,它总是不肯走开;任凭她把捣衣石拭抹了再拭抹,它的光华仍然不断地重现。

此时此刻,游子思妇共望月光,而无法传递音信。然而,既然月华是无所不在,远行的人也一定笼罩在月华之中了。我难道不可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让无所不在的月华带到他身边去么?

连那样会远翔高飞的鸿雁也没有可能把相思连同月华带到远方,那跳跃在水中的鱼龙,就更不用说了,它们只能激起阵阵波纹,跳跃也是徒劳无用的。

游子昨夜做着美梦。梦见花落春残,该是回家的时节了。不料一觉醒来,自己依然身在他乡。尽管江水不断奔流,好像要连春天也带走似的,但其实,不过是月亮向西倾斜下去,到了该退潮的时候罢了。

月亮淹没在海雾之中,逐渐落下去了。这一夜,到底有多少相思的人啊!他们有些远在碣石,有些隔着潇湘,天南地北,道路如此的遥远。有几个人能够乘着月色归家去呵!眼前看到的,不过是残月的余辉带着那人间离别之情,摇曳着,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罢了!

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意象,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

开头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它们的交错复叠迅即把人引进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然后,诗人进一步紧紧扣住“江”和“月”作为主题中的主题,予以充分的渲染。我们终于惊讶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意象,把春江不断烘染,不断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状、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月、通过反复的交错的和春的结合,和江的结合,和花的结合,和人的结合,和夜的结合,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月夜春江的图画。

诗中江与月的反复出现,这是该诗形成美的一个方面。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白带通上贯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开头,月亮由海面涌起,“滟滟随波千万里”转眼之间,它照遍了春江,照遍了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满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霰的,都尽是月的光华。这是初月。

紧跟着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它孤悬高空之中,若远若近,俗语无言,使人对着它不禁引起许多奇怪的疑问和遐想。

再后,是西斜的月。它逐渐变得暗淡,逐步隐藏在海的晨雾的迷茫之中。

然后是落月。是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辉散落在所有江树之上的落月。

在一夜之间,自然界这个寂寞的天体就有如许的变化,是真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写活了。

然而更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却是诗人突出这一轮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在于充分写出人的思想感情。那月景的出现,处处都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以及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丽,珠帘内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雾里的余辉,都是月与人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使景与情诨然成为一体了,从而创造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深邃的意境

诗人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之后-----这正是易于勾起人相思之情的图景,你想,温馨的春夜如水的月色,这怎能不使孤独游子动情-----诗人也正由此即景生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易引起读者之身同感受。本来人已觉在这样的情景下就该是有情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诗人却不紧不慢,又由江月之永恒感慨人生之短促。至此,情郁于胸如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诗人方始写情。然写情又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明明是自己思念别人,却又写别人怀想自己的踟蹰寡欢,明明渴望相见,却又遗憾的不能相见,从而使全诗于一种深深的遗憾中结束,留下隽永的意味供人咀嚼不尽,玩味不止。这就是这首诗,尽管采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机杼,虽写离情别绪,却能脱出窠臼,这便是诗人的独运之匠心。

篇3:扩展《春江花月夜》之“圆美”艺术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清末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此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无一不透着美,它已经成为美的化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此,探寻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成为大家的共同诉求,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分析,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文本的细读,未能深入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美学思想。本文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我国古老的美学思想——圆美。

以圆为美是华夏民族最为古老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圆”作为一个文化原型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构成史上由来已久。远古时期,原始初民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往秋复,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天圆地方”的不二信念。如《吕氏春秋》中就有“天道圆,地道方”的记载。先秦哲人们首先从理性上认识并提出了这一哲学、美学思想。《易传》已开始用圆表示变易运动。《系辞传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韩康伯释云:“圆者,云而不穷。”其太极图就是最好的说明。老子也提出“周行而不殆”的循环变动的哲学思想,其《道德经》则是以圆为循环体系,九九八十一章是章章勾连,推衍象征“道”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止。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与冲淡中和之美也都暗合着这一美学思想。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圆美”这一古老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对我国艺术影响最大的、最具民族特性的美学思想。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几位著名的文论家的论述中也可见一斑。刘勰既是僧人又深受《周易》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思转自圆”“骨采未圆”“理圆事密”“触物圆览”和“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等美学原则,全书用“圆”字达17处之多。诗僧皎然论述了诗歌事理无碍的圆融之美。严羽更是以禅论诗,提出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说,即圆融之美。此后,历代的文论、书论、画论以及音乐理论里都继承和发展了以圆为美的美学思想。“圆润”“圆融”“圆转”“圆熟”“圆通”“圆备”“圆畅”等词语在我国艺术理论中屡见不鲜。可以说,“圆美”的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在艺术文本和艺术创作的各个层面,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一、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

“圆美”相对于西方的壮美而言,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完满统一、虚实相融、循环变化之美。《春江花月夜》是怎样体现这一美学思想的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诗歌音韵节奏上的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抒情结构上的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

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首先体现在诗歌的节奏上。所谓节奏,就是合乎规律的重复。春秋代序,昼夜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都可以形成节奏。语言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节奏。这首诗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婉转、圆润流丽,并且与诗情、诗意同步搏动,相得益彰。

节奏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全诗三十六句九换韵,而且诗句极为整齐,每节四句,每句七字三顿,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又有规律。这种节奏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串起来,从而形成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和谐悦耳的音律美。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使音调和谐优美。这首诗共九节,每节四句,第一节押平声韵,第二三节押仄声韵,第四五六七八节押平声韵,第九节押仄声韵。每节第三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只有第二节是第二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似”是仄声),忽而平声转仄,忽而仄又转平,高低相间,一唱三叹。《文心雕龙•声律篇》有“同声相应”“异音相从”之说,“同声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形成和谐的音调,使诗歌清新婉转,韵味十足。

再次,这首诗还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婉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效果是造成和谐悦耳、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首诗有“潇湘”等双声词、“宛转”“徘徊”等叠韵词、“滟滟”“皎皎”“代代”“年年”“悠悠”“沉沉”等叠音词。另外,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也增添了诗歌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从而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变化及变化中的不断回旋,与江水的起伏、月亮的升落、情感的跌宕一起,飞舞在深奥而又神秘的艺术天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完全沉浸在一曲清新婉转的音乐声中,而不必费心思考它的意境和哲思。

二、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

诗是文学中的“贵族”,是最精练的文学样式。由于受篇幅和文字的限制,它不能也不应像小说和戏剧那样用大量的篇幅来叙写,而是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最深厚的意蕴,这就使得诗歌在叙事、写景和抒情时必须通过时空的跳转来完成。巨大的时空跳转造就了诗歌的流动变化之美,并且这种流动变化不是无规律的,而是寓变化于整齐、在整齐中不断重复。全诗以“江”和“月”统贯,通过远与近、江面与空中、游子与思妇等视角的变化,使诗歌流动跳跃、回环往复。潮的起伏、春的萌动、情的抒写、生命的感悟与宇宙的意识……犹如江水,在月的辉映下静静地流淌,但在这静静的流淌中却涌动着生机与活力。诗歌第一节写的是远景;第二节转为近景描写,并且由近及远、由江面到空中再到陆地;第三节又紧承第二节由陆地到空中、由远及近、由写景到抒情;第四节再紧承第三节,由人生的感慨到宇宙生命的意识……最后又回到游子思妇的离别感伤。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跳转、叙事结构与抒情线索相互绾结、情感抒发与哲理沉思彼此纠缠……反反复复、铺陈渲染,把优美的意境、离别的情怀和朴素的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圆转有致。

同时,这种时空流动变化的“圆形美”还让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运动的轨迹。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从游子的角度来抒写的,而后半部分则是从思妇的角度来感叹的。这就突破了一般离别相思诗仅仅从游子或思妇出发进行抒写的单一角度。这种游子思妇诗的时空跳转和情感运动虽然也有天上、人间、地狱和过去、现在、将来的流动跳跃、圆转变化,但毕竟是单线的、自在的,而这首诗分别从男女双方出发进行抒写,不仅游子与思妇各自的写景和抒情前后呼应、圆转自如,而且造成双方情感的交流呼应、循环往复,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运动的轨迹是双向的、自觉的,把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情怀抒写得深挚又缠绵。诗中既写了舟子对离人的思念,又写了离人对舟子的情怀;舟子的愁苦因离人的思念而得到呼应,离人的寂寞因舟子的抒怀而得到充实和丰富;舟子情感的抒写侧重于对人生宇宙意识的思索,离人的情感抒写侧重于对离别相思情怀的表达。二者互相烘托,使各自的情感抒写和哲理思索得到充实和拓展,真挚感人、深邃绵邈。

这种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也体现在整首诗的抒情结构上。整篇由月贯串始终,由月出(“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升(“皎皎空中孤月轮”)到月降(“江潭落月复西斜”)、月落(“落月摇情满江树”),在时间上形成一个圆形的循环。这是一个时间的循环,也是一个生命的循环,更是一个宇宙的大循环。整首诗以此来结构全篇,自然流畅、完备圆满。在月光的朗照下各种景物在空间上依次展开,或游子或思妇,或江水或明月,忽远忽近、忽上忽下,在展开的过程中又不断跌宕回旋,并且通过复叠咏叹、偶句反复和蝉联等艺术手法,使整首诗的抒情结构自然浑成、流转自如。

三、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

如前所述,圆形是圆满的、自足的。它力避简单直接、锋芒毕露。它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美的世界。它甚至不需要向他人诉说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一切全凭读者去感受,所以造成了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含蓄,可以说是我国文学乃至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美。关于含蓄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如钟嵘的“滋味”、刘勰的“隐秀”、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兴趣”……这种含蓄之美实际上就是“圆美”的美学思想在诗歌意蕴上的体现。

《春江花月夜》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关于宇宙的哲理思考、关于人生的现实感叹、关于离别的情感抒写。时间上以月的起落、水的流逝为标志,透露出对时间、生命的感悟;空间上以景的展开、视角的变换为切入口,昭示了对宇宙天地的思考;情感上以舟子和离人的传达、应和为范式,表达了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和困惑。整首诗犹如三个圆:宇宙意识、生命感悟、离别情怀,在月的朗照和潮的起伏中不断跳动流转,有时各自为阵,有时相互交错,有时相互重叠。每个圆的内部、圆与圆之间,自然运转、相互联系。有关宇宙的哲理思考因人生的感叹、离别的抒写得以落实,相思之苦的情感抒写因人生的感叹、宇宙的思考得以扩展和升华。由一般的游子思妇的情感抒写上升到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也是这首诗从众多游子思妇诗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诗歌的抒写从个体到群体、由人生到宇宙、由宇宙再回到爱情,循环不已,以至无穷。

这种圆融之美还体现为景与情的交融、虚与实的相契、动与静的结合。潮的起伏、月的升落、花的开谢、春的来去……既是自然之景的再现,也是生命情感的流动,更是宇宙天地的大意识。江、月、花既是景也是情,既是实景也是虚境,把整首诗渲染得空灵而又朦胧、含蓄而又深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的流动变化与宇宙的亘古不变、个体生命的有限与人类繁衍的无穷、人类生命的渺小与宇宙天地的宏大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映射和融合。在动与静、虚与实、瞬间与恒常的对比中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诗人既有对生命之有限、人类之渺小、情感之难以释怀的感伤,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以及对无限宇宙超越的强烈愿望。青春的短暂、生命的有限,使我们对情爱难以释怀,而面对永恒浩大的宇宙,我们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又显得如此渺小,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超越现实、超越有限的愿望,才有憧憬未来、向往无限的执著。因为人类的绵延不绝给了我们这份信心和勇气!

清新婉转的生命歌唱与圆融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流转跳动而又圆满自足的抒情结构中表达得充沛淋漓。这是《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特色,也是它流芳千古的根本原因。在它美妙的声、景、情、义的背后,蕴藏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圆美。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篇4: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其艺术性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其艺术性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下面从常规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导语的艺术性

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或造成悬念吸引学生,那么导语如何设计。

1.过渡性引导。

课与课之间都有过渡的过程,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上课时应该承上启下,总结上节课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不让学生感到突然,有些学科也可通过对过去学过的而且与本节讲授的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回顾,,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使已经学过的只是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感到困难。

2.通过自己的阅历或生活引入。

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或自然现象,有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撷取生活、工作中的或自然现象中一些恰当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直观法引入。

可利用图表作直观的展示、精略的概括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其兴趣。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问很重要,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1.创设温馨的气氛,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学生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亲切。当学生因心理、知识、语言或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让学生难堪,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及时启发诱导,理顺其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即可使学生因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里满足,又可使他们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2.掌握分寸,把握时机。

提问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不能形成固定模式。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新旧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此时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情绪活跃,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大大提高其求知欲。

3.提问的深广度要适中。

所提的问题不要太难或太易,要不要过大或过小。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问题太难,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信心;问题太大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次提问,注重提问的质量,要做到深浅适度,恰到好处。

三、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简练,要有启发性,逻辑性和感染性。

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不是一般讲话,也不是朗读文章,更不是拉家常式的谈天说地,而是知识迁移、智能培养的过程,是逻辑表达和感染力的统一。教师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可把讲授的内容讲得准确、明白、生动,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师语言艺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科学性。

讲课时,无论是课文的分析、理论的阐述,还是规律的推导,所用的词语都要准确、简要,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2.逻辑性。

讲课时顺序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安排要得当,分析、综合贴切。那种不分主次,次序颠倒的教学,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简洁性。

讲课的语言要简明精炼。三句说清了,就不用四句;一遍说明了就不要重复,更不能废话连篇,还要避免口头禅。

4.生动性。

所谓生动,就是语言要鲜明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要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词句,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妙趣横生,形象生动。但不能追求低级趣味,也不能为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

四、板述精当、科学,要有艺术性

板书包括书写和作图。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表达、实验相辅相成,能帮助学生领会所学内容,提高分析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板书要有协调性。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板书内容逐步完善。板书与教材思路同步,使教学过程与板书协调一致,板书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练。要提取讲授知识的精华,加以归纳、概括,做到条分缕析,纲目详明。教师边讲边板书,板书时有讲解,讲解中有板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分散学生发注意力。

2.板书要灵活。

板书的内容,可根据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灵活设计。板书必须字迹工整,图表规范,线条清晰,布局合理,还可以恰当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增强直观性和鲜明性。规范化的板书,还对学生的作业起着规范作用。板书必须讲究结构美,形式美,布局要恰当合理。

五、总结的艺术性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总结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学生在一节课里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使学生把新的内容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于检查和再现。所以课堂总结的艺术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图标总结。

知识的传授,一般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采用图表,把知识加以归纳、综合,使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各部分的联系与作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这种方法既直观明了,又便于掌握。

2.多层次总结。

每节课、每章节之后有本课,本章总结,每部分讲完也要有总结,还有阶段总结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总结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注重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充满生机,学生才会听、勤于思、乐于言,从而教与学双方能积极配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会为课堂教学迎来一片春意。

篇5: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 释

1.《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此题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以旧题写新词,除了描写花月春江绚丽景色之外,还写了民间的离别相思之苦。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江流入海处水面宽阔,春水涨潮时江海连成一片;明月东升时恰值涨潮,涨潮时也正值月圆,所以说“明月共潮生”。

3.滟滟:水波闪动的样子。

4.芳甸:长满花草的平野。

5.似霰(xiàn):比喻皎洁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之美。霰,小雪珠。

6.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霜色比月色,更见月光之皎洁。月光从空中而下极像“飞霜”,但诗句却使人只有“流”的感觉,而无“飞”的感觉,在如霜的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见其白了。流霜,飘散的霜。

7.皎皎空中孤月轮: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皎皎,洁白明亮。孤月轮,一轮孤月。

8.无穷已:没有尽止。

9.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意思是说人生有限,而自然则无限。

10.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写白云悠悠离开荒浦而去,象征着人间的分别,所以使离人产生无限愁思。春枫浦,地名,在今湖南省浏阳县,此处泛指分别的地方。

11.扁舟子:指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扁舟,小船。

12.何处相思明月楼:指遥远的地方,明月之夜相思于楼头的闺中女子。

13.月徘徊:写闺中人见月思人时,见月影移动,情为所牵,固有“月徘徊“之感。

14.离人:指思妇。

1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是说月色带着离愁深入思妇的心头,使她无法排遣。砧,捣衣服用的石头。拂,挥。

16.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写闺中女子的痴想,他要随着月光照见身在他乡的丈夫。相闻,指互通音信。逐,跟随。月华。月光。

1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写夜景寂寞,望月怀人的心情。上句写仰望长空,下句写俯视江水。说鸿雁,说鱼,是取鱼雁传书的传统说法,此处暗写因音信难通而无法传递思念之情的悲苦。鱼龙,侧重于鱼,因龙与鱼连类才提到它。

18.昨日闲潭梦落花:意为昨夜梦见花落江潭,感到匆匆春又归去。闲潭,幽静的水潭。

19.可怜春半不还家:在此指征人思家。可怜,可惜。还(huán),归还。

20.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征人归家未成、时光流逝之感慨。

21.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征人与思妇两地距离之遥远。碣石,山名,原在河北省渤海之滨,汉代时还在陆地上,但六朝时已没入海中。潇湘,本为两条水名,潇水源出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无限路,表示双方距离遥远。

22.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余辉散落在江边树林之中,满江摇动着倒映的树影,牵动着人的无限情思。

译 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在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见它白色了。江水、天空浑然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悬挂在空中。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的?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呢?人类一代代生生不息,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明月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将月光拂去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的跟前。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哪,春天已经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落月如今却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南北方两地的相思之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 析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

篇6: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1864年)《今乐考证》,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听起来十分和谐。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篇7:iOS开发之类别、扩展

类别:

在ios项目开发中允许使用类别为现有的类添加新的方法,并不需要创建子类,通过类别我们可以动态地为现有的类添加新的方法,可以将类的定义模块化地布局到多个相关文件中。

使用类别的好处为:

一、进行模块化设计

二、利用类别来调用私有方法

接口部分格式如下:

@interface 已有类 (类别名)

//方法的定义

.....

@end

注意:类别中通常只定义新的方法。

类别的实现部分的语法格式如下:

@implmentation 已有类(类别名)

//方法的实现

@end

我先创建一个old类

再chuangjian一个新类别,如上图

在旧类和新类分别创建了方法,最后在main.m函数调用方法:

扩展

扩展与类别相似,扩展相当于匿名类别,格式如下:

@interface 已有类

//方法的定义

.....

@end

类别与扩展的区别在于:

类别一般不重新再增加变量,只增加新的方法,而扩展可以,

扩展只有接口文件(.h)而没有实现文件(.m)定义的方法通通在类里边实现

篇8:春江花月夜独特之品析

春江花月夜独特之品析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篇9:市场扩展战略之渠道分销

市场扩展战略之渠道分销

创思发展论坛  特约撰稿人:汪牧青 Chaucerwang@21cn.com

授权发表

摘要: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竞争,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竞争气息,通过竞争来获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大家都把目光放在竞争层面上,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需要特别关注到的问题是任何企业、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单枪匹马的勇士并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里取得成功,建立或获得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企业必须要关注到事物的另一面,那就是合作的能力,通过合作建立参与竞争的价值链,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正是要探讨市场扩展战略的渠道分销,是对于合作的'管理而不是竞争的管理。

关键词:企业战略、市场策略、渠道分销

营销时代的发展策略

企业成长的基础是获得客户认同进而拥有市场,这些离不开产品、价格、服务几个方面的优势。在这些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另一方面的竞争便在于市场扩展方面的努力,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建立销售网络,把产品、价格、服务介绍给客户,这方面对企业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形势下,我们已经面对一个营销的年代,市场扩展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营销战略从4P、发展到4C、现在更提出4R的新概念。没有市场营销概念的公司,只能从市场缝隙中分一杯羹,而绝没有发展成参天大树的可能。

对于扩展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市场而言,建立分销渠道、管理好分销渠道是扩展市场的最为基本的战略安排,在一种全球化的市场概念下,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追求和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而不与人合作。

如果说在市场和产品方面需要垄断的话,在市场方面最好的策略却是联合,通过合作形成有力的供应链,更符合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营销而不仅仅是销售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仍然坚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经营理念,不把市场营销放在眼里,发展企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且必须通过参与竞争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全球化、信息化本身就意味着企业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地域宽广,竞争者众多的市场。这样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企业发展的“营销时代”,企业必须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开展市场活动,把企业形象、产品、服务推广出去。

我们知道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两个因素是市场细分和商业模式,在设计企业需要发展的商业模式方面,便要将营销模式考虑进去。无论是长期的战略步骤,还是短期的商业计划,都需要在市场营销方面有所安排。

营销不是简单地售卖产品,需要对形象、品牌、分销渠道加以规划和管理。在跨地域营销中,是否能成功建立分销渠道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注市场份额

[1] [2] [3] [4] [5] [6]

篇10:诗中之诗《春江花月夜》的一唱三叹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滟滟:动荡闪光貌,这里指月光。芳甸:春天的原野, 郊外之地叫做 甸。霰:雪珠。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汀:水边沙地。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扁舟:小船。明月楼: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 妇。玉户:门的美称。捣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鸿雁: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事见《汉书•苏武传》。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鱼书指书信, 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闲潭:幽静的水边。 潭通浔。 下文“江潭”的“潭”同。碣石:山名,在河北。 指北方。 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这一段湘水叫潇湘,指南方。乘月:随着月色。

【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相传创制者是陈后主,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同题诗作从题材上看,虽然也为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诗,但是诗人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其善感的灵魂,把对生命、对情感的诠释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这一曲“春之歌”成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诗人开篇点题,从春江写起。妙用一个“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鲜活起来,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们从“月下”带到了“花前”。曲折萦绕的江水流过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儿。空中的飞霜,江滩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这皎洁的月色之中,让人对一切都不知不觉,只感到整个宇宙都已为月光所浸染,浑然而成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为宇宙间绝对的主宰,成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势必是孤独的,而孤独又总是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诠的魅力,它让诗人与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间充满了诗人对月的关切,进而生发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的呢? “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然而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诗人却在用心地思索着,这种思索也为以后的李白、苏轼等大家所承传:“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这些追问中都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着与热爱。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递变,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不知道它在“痴情”地为谁守候,可是奔腾的江水却不曾停留,一静一动,“月”与“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这番心思是从“孤月轮” 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无限的空间里长久地思念。

“可怜”八句写思妇。诗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了更细致地描写:月光似乎在有意地与思妇作伴,又在无意中撩拨了思妇的心,总在闺楼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妆台上,又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依人又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远方思念的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当我默默地看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看着我,当我默默地想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想着我”,相信有情人是会有这样的默契的。然而毕竟远隔千里,虽共一轮月,却无法两相守,只好以月光为媒介,遥寄相思之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广袤,江流悠长,即使是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浸满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带给远方的伊人,因此苦闷怅惘之情便更为浓重。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又以月为主体,写出了初生的月、高照的月、西斜的月、沉落的月,通过月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通过月的四种形态变化,反映时间的推移,逐步展开诗人的描写和抒情,情景交融,代游子抒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同时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的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