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实录名师

Clementin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lementin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散步课堂实录名师(共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散步课堂实录名师

(一)开端激趣、相机引入

师:很高兴能和咱们班的同学结识,我也很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并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共同的学习中成为老朋友。我想问大家生活中的问题,不知同学们散过步没有?

生:(齐)散过。

师:散过步的同学请举手。(全部举手)那么你和谁在一起散过步?

生1:和爸爸妈妈。

生2:和同学。

生3:和爷爷奶奶。

师:但不知散步的感觉如何?

生1:高兴。

生2:快乐。

师: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感觉呢?

生:心里很平静。

生2:很安定。

生3:淡泊、宁静。

师:喜欢散步吗?

生:(齐)喜欢。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散步》作者莫怀戚。(板书)看课题你能联想到散步的哪些问题?

生:在散步的过程中,一家人互相关心爱护。

师:你预习得很好,从文题上就能联想到这一点吗?

生1:不能。

生2:想到什么人散步,在什么地方散步。

生3:在什么时候散步发生了什么事?

师:很好,同学说的正好提到 记叙文 的六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散步,发生了什么事,要想知道,还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谈到散步,谈到散步的心情,谈到联系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样一方面因为提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而兴奋,另一方面对下面如何学习这篇散文起了提示作用。]

二、研讨学生,确立目标

师:现在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这谈到一个学法的问题,那怎么学习呢?

生:文章写了什么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你的意思是理清思路,看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仔细阅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好,要细细品一品句子,赏析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生:要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对,那么应该怎样解决,总要有个顺序,请同学们排列一下学习顺序。

(生交换意见后都认为是生3,生1,生2)

师:今天怎样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当领导,请看屏幕 (放置卡片于屏幕上显示)

请同学朗读目标l 、2、3、

生:学会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含义。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学习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做的不再是出示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该学什 ,怎样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但要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篇2:散步课堂实录名师

师:语言准确、字正腔圆,请坐。我们先学习目标1,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生字、生词应怎么办呢?

生:(异口同声)问同学。

师:词语怎么办呢?

生:(七嘴八舌)结合语境理解。

师:实在不会怎么办?

生:(齐)问老师。

师:那好,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完成目标1(生读并交 流,师巡视。)

师:有问题吗?

生1:后来发生了分……

生:(齐)qi

师:准确。qi二声,齐读分歧

生:(齐)分歧

篇3: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

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篇4: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

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篇5:故乡名师课堂实录

故乡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

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那么亲戚呢?

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

师:你们看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

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

师:对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

生:(齐)有!

师:什么时候?

生:(齐)“”!

师:对了。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_”不是粉碎了吗?但在““””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

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还有问题吗?

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

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还有问题吗?

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

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

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

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

师:对啊。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

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

师:谁能回答?

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笑)

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

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这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齐)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

生:(接话)艺术形象!

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

生:(接话)虚构的!

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

生:(齐)不是。

师:为什么?

生:(齐)《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笑)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

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

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

生:(齐)会看了。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鲁迅在小说中写的事,鲁迅先生有没有都经历过?

师:你的问题使我想起了有位同学提的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

生: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到的。

师:对啊。那么,他叫闰土吗?

生:闰水。

师:你对了一半。

生:运水,运动会的运。

师:全对了,你们两个知道的很多。鲁迅把这名字改成了闰土。这样改是有道理的。谁还记得,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生:五行缺土,闰月生的。

相关专题 名师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