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思考

寸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寸头”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思考(共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思考

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思考

本文分析了科技道德的`内涵,阐述了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在科技道德方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途径.

作 者:符庭  作者单位:广州太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1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科技道德教育   途径  

篇2: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施应凤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其原因,既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个人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等主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体系有待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客观原因。本文试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用人体制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促进大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竞争;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08-0060-0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国家调整高校招生政策,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4万人,20为145万人,为338万人,经过九年的发展,20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23万人,较20净增了509万人(见下表)。应该说高校扩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自起,我国每年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我国2001-2009年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度

2009

623

毕业学生人数

559

(万) 当年未就业学

75.6160

生人数(万)

当年未就业率 28.6%

(二)地方经济、院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社会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就业难度 高校扩招,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学规模并没有因为地域因素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而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各高校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办学规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应该说,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而我国经济和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引发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方面的新矛盾。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才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地区、部分边远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人才供大于求,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竞争激烈。不少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空间,纷纷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人才的自主流动,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

[收稿日期]2010-05-20 作者系文山学院外语系讲师。

业竞争,使得待业人数增加;同样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

次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2.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大了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毕业学校的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张“名片”。用人单位或多或少都会用毕业院校的“名气”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求职过程中若一名知名大学毕业生和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同时申请一个岗位,你认为谁会先得到面试机会?答案不言而喻。由于较好的社会声誉带来的“名牌效应”,使得名牌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剧了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高要求,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学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以前专科生可以做的事现在要求进本科生,而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要进研究生来做。因此,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求基本持平,而专科生则供大于求。当前用人层次结构导致了高学历毕业生竞争日益激烈,专科层次毕业生职场空间越来越小。在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者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其实,其岗位任务是专科学历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因为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的更高要求,很多低学历层次毕业生被拒于求职大门之外,就业困难,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用人层次结构的失衡,加大低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较好的环境适应,较强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基本工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掌握较好的求职技能。其中基本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成就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娴熟的求职技巧是就业的关键。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适应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表现出理论与实际需要

第8期 施应凤: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脱节,实践能力低下,并且职业目标不明。毕业生们展现出的实际能力水平距用人单位希望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差甚远,自然与就业擦肩而过。

二、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应运而生,社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不但人数增加,要求提高,而且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发展需要等因素影响严重,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等教育由于本身具有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仍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创新能力不强,不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增设“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低层次专科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要,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二)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毕业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择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就业观念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和家长仍然受“铁饭碗”思想影响较深,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薪外资企业,只有这样才算是“铁饭碗”,今后的生活才有保障。他们对民营、个体以及乡镇企业等的招聘信息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很多急需人才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高层人才被激烈的就业竞争所淘汰。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了很多大学生接受聘任制等灵活的就业形式,造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社会现象。

(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抓得不实。

由于大学学习相对轻松、灵活,很多学生尤其是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逐渐模糊,求知欲降低,知识输入量逐渐递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学校里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毫无准备地进入社会,其竞争结果可想而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大学这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校宏观政策、共性问题谈得多,个性情况分析、指导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未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二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仅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难让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全面分析就业形式并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的,而且仅靠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位老师是不可能出色完成这项任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需要把学生就业能力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日常教育相结合,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指导和培养,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社会对毕业生学历与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供与求”存在差距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即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和技能,希望应聘者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马上胜任工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能力培养,造成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能力低下。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机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一)政府和社会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

61

培养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是竞争取胜的第一

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那么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加强联系,深化改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兴国战略。

(二)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各高校要保持同经济和社会直接、亲密的沟通和联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要面向基础、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应将其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目的。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开展入学后适应教育、介绍院系概况、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发现和保持兴趣爱好,考虑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加强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课程学习、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定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训,明晰职业兴趣,不断完善个人职业取向,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对毕业年级学生,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解析行业信息,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提供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同时,高校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建设,确保全面、有效、系统地开展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四)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是富民强国的生力军,是祖国建设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和职业取向,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努力学习,扎实专业基本功,挖掘潜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为毕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即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学习,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培养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或自主创业能力。其次,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分析行业发展形式,更好地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阮美飞.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2009,2.

[2] 韦光明.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

[3] 杨娇华.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 张瑾.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1.

篇3:论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论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目前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形成原因.只有正视这些事实,转变观念,不断研究新形式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才能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 者:邹正生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零陵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实效性  

篇4: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伦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以规范人类道德生活行为的具体理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研究不仅缘于伦理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需要,更迫于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现状。

一、大学生伦理学学习效果欠佳的重要成因

(一)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的边缘化影响大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

伦理学理论隶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涉及善与恶、该与不该等价值问题,其效用是善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人性的涵养。但是,自近代始,相对于揭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自然科学,以及效仿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日益追求社会现象的确定性和公信度的社会科学来说,无法立即为人们提供实证知识或实用职业的人文科学一直难以得到人们的器重。很多时候人文科学教育成为了学校的一种装饰和摆设,失去了它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只对计算机、经济学、各种自科类课程等所谓的“正课”、“主课”倍加关注,而对学习伦理学不感兴趣,这与伦理学这类人文学科在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排挤后被沦为一种边缘化的学科直接相关,因为在崇尚“惟实用是真、惟就业是用”的大学生和教师心中,“成才”是比“成人”更具实际意义的事情"。导致在一些大学里,学习伦理学理论几乎成为了大学生的一件敷衍之事,不少大学生的内心甚至从来就没有爱学的倾向。

(二)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不足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认同

大学生通过伦理学教学能否产生自觉认同伦理学理论的学习效果,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立足教材中的那些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自身存在意义和公正合理地应对各种现实利益关系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得到有效教学方式的供给中能够自觉认同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为他们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奠定必要的道德心理基础。

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一些伦理学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师由于忘记了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育人课程,错误地将伦理学看成是一门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课,这就决定了这些教师的教学经常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务”的需要,热衷于向学生简单地讲解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并强制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当作确定的“知识”予以背记,其结果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困惑没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致使大学生们常常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来接受这一理论,而且所接受的理论也只能成为一个个硬结,不是被融入而是被嵌入到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之中,引发理论认同的缺失。

(三)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的可信赖性缺失影响大学生对伦理学理论的践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比例很高,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理论认知水平并不低。一些具有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并不具有高几率的道德实践,一个突出的表现就道德理论的知行分离。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其通过对伦理学理论学习而具备较高的理论认同度后并不会必然地导致伦理实践的发生。大学生践行伦理学理论,除了需要对该理论的高度认同,还需要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道德情感的催化。

净化社会伦理道德环境以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能够主动践行伦理学理论的关键就在于保持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倡导和践行伦理学理论时的可信赖性。令人惋惜的是,一些伦理学理论传播主体在践行伦理学理论方面并没有赢得大学生的充分信赖。学校在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时由于经常不能得到一些主流媒体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信任。

有些时候即使大学生在学校准确理解了应该掌握的社会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一旦他回到家庭或进入社会后看到家长和主流媒体坚持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生活准则和要求,这就易使大学生怀疑学校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其对伦理学理论的怀疑就变得更加严重,对践行伦理学理论更是心灰意冷。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即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的伦理观对于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大学生来说,形成一种与其身份相符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种意识就决定了,他们会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运用手中的知识和能力,是用来造福社会还是危害社会。因此,大学生的伦理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一项内在要求,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指标。就像我们社会公认的: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没有疾病、更是心理上的没有疾病,及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伦理学教育,即使从道德层面使他们接受正常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养及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防范性的减少道德事故的手段,更是有利于他们最大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加快自我发展的积极措施。总而言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立德为先。

参考文献:

[1]蒋凯.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J].现代大学教育,2003(3):14.

[2]孟三爱.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性的伦理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8).

[3]郝晓玫.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1).

篇5: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监督;自律

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喜人也逼人,大学生踏入网络时代已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上网”当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少数大学生还成了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制造者。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大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因此关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成为德育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篇6: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一)网络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决定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因特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上网得到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上网发布任何信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不再单纯依靠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是可以依赖网络进行间接的“人机交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同时,在网络社会,人们的活动又具有隐蔽性。这些导致现实社会诸多的伦理道德约束可以被轻易地摆脱,对因特网引发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发布虚假、有害信息、传播病毒、篡改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传统伦理学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网民不能“慎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自律,那么网络社会将是一种道德的无序状态。对此。必然会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网络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用“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来形容网络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网络在人们还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甚至恐惧。网上内容不健康的信息极易诱导青年误入歧途。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制造趣味低级的网上游戏。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在网上冤枉谩骂、进行人身攻击、颠覆社会制度、散布歪理邪说等等。

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在这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纠正那些“偏离航道”的行为,并为上网者指明正确的方向。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而我国的内容只占其中的1%。相对我国上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由此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图达到利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断侵袭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的险恶目的。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识别和判断能力都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的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网络行为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把上网当作一种时髦却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有利(他们会更多地去关注歌星、影星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渴望能独立思考却容易偏听偏信(他们对在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并到处传扬);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却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一些人以一些血腥、恐怖、低级下流的词语作为自己与别人聊天的名字);他们崇拜英雄却不识英雄(许多人把“黑户”当作英雄来崇拜);他们对社会的黑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浏览传播黄色网页)等。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如此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任意驰骋”,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不能想象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主要是网络时代的看客,几年以后,他们将是网络的从业者和主动参与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将带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因此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包括大中小学生。有调查表明,我国上网人数已突破2250万,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网民又以青少年为主,占其中的74%,其中尤以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由于青年人固有的特点可能引起网络行为的出轨,甚至沦为“网络黑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破坏网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如台湾一大学生开玩笑地在电脑里投入“CIH”病毒,让电脑界人士闻之色变;二是一些青年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以在网上搞恶作剧、骚扰他人为乐。三是少数大学生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北京某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卢某利用“黑户”手段在互联网上非法盗取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贩卖上网账号从中牟利,被北京海淀公安分局抓获归案;成都某高校学生刘某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取利益,被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判刑、并处罚金。许多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追寻自由,但如果不以道德进行规范,他追寻自由的结果或者被社会所唾弃,或者被法律所制裁,或者会使自己陷入“两面人”的痛苦和矛盾中不能自拔,这些都走向了他初衷的反面。因此,互联网时代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一般是比较定型、有着确定模式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君子”就要具有“智、仁、勇”。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以培养“网络理想人格”为目的,它不具备模式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条件和表现方式。因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上网活动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监督,其他领域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外在教育和舆论制约在这里对那些没有内在自觉的人来说是失灵的。也就是说,在网络活动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目的应是定位在教育对象自主选择的大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体现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即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无疑增加大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复杂性。为此,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他们学会选择:一是要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其次应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不为所动;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而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这种道德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使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选择判断能力,还是自我约束能力,抑或是责任心的培养,都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是提高青年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基础。

1、法律教育。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应从法律教育抓起。连法律都藐视的人,让他遵守道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但我国有着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人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时空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有需要遵守的法令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要依法受到处理的行为。

2、基础道德教育。

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虚拟,上网交流、发布信息、浏览网页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就会出现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都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打探、传播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但能够进入他人的电子信箱,却被看作是能力强的表现。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公德受到普遍的破坏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些基础道德主要有: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盗、勿剽窃等。

3、网络道德教育。

除了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外,网络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因此,注重并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就会增强这些规范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更直接地达到提高网络的从业者和参与者的道德水平与境界。

对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

(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窥探;

(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

(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

(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

(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准许或者作出补偿;

(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

(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

(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把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的现状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如:

(1)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

(2)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

(3)要自尊自爱,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

(4)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等。

4、网络知识教育。

目前,网络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眼里仍只是一种娱乐休闲的工具,网络传播知识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上网似乎就意味着聊天、交友、玩游戏等旁枝末节。即使上网浏览,也是以文化娱乐类信息为主,而科研学术类信息引不起他们的兴趣,部分大学生知道某歌星的生日、星座、何时结婚生子、谁有了婚外恋等,但却很少关注网上新闻。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开拓视野,正确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既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纳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一)培养一支懂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政工队伍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新的形势要求政工队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如何在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内使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尽可能地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做到以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

(二)利用网络的特点,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网络之所以能吸引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自有其“魅力”,这种“魅力”就在于网络所具有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它来开展工作。比如开设网站或在其它网站中开设栏目宣传我们的主体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拓宽教育工作的空间,如在“德育教室”中开设德育讲座,在“与圣人同行”中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利用网络的迅捷性来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如在“德育沙龙”中开展辩论探讨,在“德育调查”中就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如在“心理指导”中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在“成才与发展”中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与指导;利用网页丰富多采的设计来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使网络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三)净化网络大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

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模仿性强,但辨别能力不够强,这就使得网络的大环境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应从净化网络大环境人手,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法律、技术上的监管。信息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包括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阅报栏、宣传橱窗,特别是校园计算机网络。该网络既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又应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该网络的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制其中的消极信息;应调动可以利用的校园内各种资源,或制作软件,或主动发布信息,对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应战。否则很可能是“学校三年功,网上三分钟”。因此,尽快净化网络内容,构筑网络“防火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当务之急。

(四)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机制,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极大自由,已超出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高校中要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高校应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经常查看校园电子公告栏,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污染;开展网上“扫毒、扫黄”工作以及配合技术人员对信息危害事件开展调查,切实管住那些提供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建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主流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精神食粮;对不守网络道德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改造,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严厉的打击,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网民的自觉行为。

(五)开设校园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说,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们此时所关注的社会舆论又主要来自周围所熟悉的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制作网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在评选标准上不仅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味“为善”所带来的成功。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使大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总之,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做一个网络文明大学生。

相关专题 理工科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