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虎通义》看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命运

黯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黯然”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白虎通义》看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命运(共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从《白虎通义》看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命运

从《白虎通义》看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命运

以<白虎通义>为个案,以汉家“独尊儒术”为背景,剖析了周秦以来的社会变动与政治思想“百川归海”的必然性,指出<白虎通义>作为汉章帝“缵兴”汉礼的.一部礼典,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为后世法”的理想社会,但在专制制度下它根本无法避免“王道”理想与“君本”现实严重冲突,也无法改变汉家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由于这种冲突源自历代专制王朝均无法解决的制度性矛盾,因此,通过对该个案的分析,我们也许能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兴衰循环、停滞不前的答案.

作 者:王四达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科系,福建,泉州,36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B234 关键词:汉代儒学   白虎通义   思想体系   历史命运  

篇2: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儒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与其他文化思想不断交流的历史.原始儒家由仁学到仁政、王霸道,思想文化的交流已经开始,从九流十家到独尊儒术,仍然离不开交流,三教合一与四教会通,开创了思想交流的新局面,而儒学的.世界化,则找到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之契合点.

作 者:蔡德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文化交流   儒学   儒学世界化  

篇3:从历史的角度看孔子儒学的创立阅读练习及答案

从历史的角度看孔子儒学的创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①之入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岁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的内涵丰富,见懈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至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岐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节选自11月《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但孟子和荀子分别为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作出了极大贡献。

B.儒学创立虽然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内圣和外王并重。

D.儒学彻底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无论何时都将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以此来凸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学既然具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学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即将被有识之士认同与接受。

B.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而道中庸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所以,儒学只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就可以健康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家努力在强化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深入儒学的学理探究,儒学才能避免走上庸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答案:

1.D

2.D

3.C

答案解析:

1.彻底解决了不当

2.应为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道家洁身自好,儒家变革现实

3.A.即将被认同错;B.只要就错误;D.原文:正常的儒家学理探究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不妥,绝对化

篇4:《从历史看领导》读后感

《从历史看领导》读后感

这本书我以前应该是看过一遍了,因为是从我的“已看”书堆里面扒拉出来的。这次看的话,就是第二遍了,而我,再次看到这本书时,居然对其中的内容没有任何印象,汗~!狂汗~!

把此书翻出来重温,是因为前段时间我需要研究下“领导力”这个话题,希望能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然而此书呈现的内容,远比我所期求的要多得多。它不但介绍了不少关于如何做好一个领导者的话题,而且还从组织结构、资源利用的角度,结合历史的兴衰给出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三国时代的`形势分析,作者从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组织结构等角度对当时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情形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让人很是受用。

然而,终归结底,领导所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乃是人才的选、用、育、留的问题,所以书中讲了很多历朝历代如何选拔人才、训练人才、使用人才的经验和教训。企业作为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组织,它的领导者面临着非常类似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够到历史中去学习下经验的化,相信对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还是会很有帮助的。

无古不成今,鉴历史之得失,知今世之兴亡,我们应该多向古人取取经。

篇5:从张爱玲的金锁记看命运的鬼脸

从张爱玲的金锁记看命运的鬼脸

她的命运是不幸的,所以理所当然的,她也容不得别人的有着幸福的生活。她妒忌媳妇的婚姻,于是她把儿子留在身边,努力的去打探媳妇的不对,破坏着儿子的婚姻,把儿熄折磨致死,甚至一次次的拆散和打破女儿的爱情。终于她成功了,成功的把女儿和儿子留在了身边,过着自己牢笼中的生活,把他们的身体和思想都封锁起来,把女儿长安变成了另一个自己。让儿子和女儿重复着自己的悲剧命运。这时的她早已是曾经的小女孩,她已经成了一个病态的心理扭曲着的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曾经的她被婆婆压迫着,喘息着,而如今,她作了婆婆,拥有了曾经渴望的权力,于是她作着每个封建社会婆婆应该作的去维护和彰显着自己的那点权力。

和张爱玲的另一本代表作倾城之恋主人公相比,她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同是旧社会的弃妇,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不同的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相比,她没有显赫的出身背景,没有书香门第女子的言行的安分和知书识礼。这仿佛成了她命运悲剧的必然原因。这便仿佛是一件商品的出厂地和品牌不同便注定了她的应有价值。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爱玲不惜以倾城的代价去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虽然白流苏早已不是什么大家闺秀,但她还是出身书香门第的,有着高贵的血统,这样的女人在那个年代还有着她的销路。而七巧那一点点小小的爱情渴望则便是在她的身体得到自由之后,依旧受着那点出身的限制,受着那思想的限制。

整整一本书中,七巧的可爱之处是如此的少,幸福是如此的稀有,命运是如此的坎坷,,她的命运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荒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的荒凉。这也是张爱玲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有风花雪月,美,但不称为爱情,而七巧,透过七巧的命运,我们看到了那个远去社会的一张鬼脸。

相关专题 儒学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