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翻译

寄予秋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寄予秋日”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登岳阳楼翻译(共11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登岳阳楼 杜甫翻译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一】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译文二】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一】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注释二】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篇2: 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鉴赏】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能够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证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述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方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一样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那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此刻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最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刻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但是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那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因此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学习总结三:

陈与义(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作品简介】

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此刻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注释】

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那里指瓜分。

⒋徙倚:徘徊。

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⒍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那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篇3: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原文翻译对照,译文注释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正因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学习总结二:

篇4: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共两首,这是其中一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沿岸,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篇5: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①,今上岳阳楼②。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⑤,老病有孤舟⑥。

戎马关山北⑦,凭轩涕泗流⑧。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④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⑤乾坤:天地。

⑥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⑦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⑧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⑨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

巍巍岳阳楼,伫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缓缓下沉,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晚风吹起楼阁上的锦旗。我登临的地方,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驻扎的地方,黄昏时分我登楼观景,徘徊间看到洞庭湖和远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望远,心中的苦闷还是无法排解。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上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悲伤

译文1: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译文2: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篇6: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

篇7:登岳阳楼原文及对照翻译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全文翻译: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篇8:《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称云梦,在今湖南北部的长江南岸,因湖中有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③坼(chè):分裂,裂开。④乾坤:天地,这里指日月星辰和地上景物。⑤无一字:没有音讯。字,这里指书信。⑥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⑦戎马:指战争。⑧关山北:北方边境。关山,关隘与山峰。⑨凭轩:靠着窗户。凭,倚着,靠着。⑩涕泗(si):眼泪。

《登岳阳楼》杜甫拼音解读:

dēng yuè yáng lóu

dù fǔ 〔táng dài 〕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 ,qián kūn rì yè fú 。

qīn péng wú yī zì ,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 ,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

相关翻译

昔日就听说过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今日总算登上了闻名遐迩 的岳阳楼。

大湖把东南大地分开隔为吴、楚两块,天地星辰宛如在湖面上日夜漂浮。亲朋故友全无一点儿音信,年老体弱的我漂泊在一叶孤舟上。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我不禁老泪横流。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沿江由菱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

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本应喜悦壮歌,但是,伤时伤世的感慨凝聚在杜甫的心头。

颌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域,日月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句中的'“坼”“浮”都很生动既画龙点晴,又很有力度,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这样的手法,诗人多次运用,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都是以雄浑阔大的气象来反衬孤苦悲怆之情,这些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情感异常感人。

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

【章法点评】

情由境生,情景交融

诗歌由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引入,由登楼写起,以登楼所见之景催发情感,以登楼时的悲慨之情收束,情与景互相映衬交融。所写之景阔大无比,暗含着天地巨变、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和诗人自己孤独寂寞之感。诗人百感交集,所抒之情悲郁深沉,由悲慨个人身家的离散到忧国伤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颔联的壮景既反衬了颈联中凄苦无助、孤寂穷愁的处境,也与尾联表现的家国之思、忧国忧民之情遥相呼应,情与景和谐统一。

【鉴赏】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五十七岁,离开夔州出蜀,三月抵达荆州,北上遇阻,南移公安、石首一带,又遇阻,过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乱离生活。冬天,经洞庭到达岳阳写了有名的《泊岳阳楼下》和《登岳阳楼》等诗。

此诗是诗人登楼眺望而感慨抒怀之作。

起从抒情主人的见闻和行止着笔。号称八百里的洞庭,列我国五大名湖之首,岳阳楼为四大名楼之一,谚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久已闻名的巴陵胜状,洞庭一湖,今日得以登临。诗人用楼湖互文、今昔对举之笔,跨越广远的时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领起以下千古壮观的描绘和感慨淋漓的抒怀。

颔联用如椽大笔,突现洞庭的浩瀚雄浑,由昔日所思转化为眼前所见,实际上是抒写诗人面对洞庭的一种观感和浩叹。上句云:名不虚传的“天下水”啊!辽阔强大的吴楚古国大地像是在这里东南割裂开来。既以横扫之势,极言湖面之开阔,水势之浩大,又从纵的方面括过吴楚这古老的历史来加强这种浩瀚与深远。下句从上下方位就登临观感加以完善:整个世界、日月乾坤,日日夜夜好像都浮在水面,浮现眼前。洞庭之包罗万象、负载乾坤之雄伟深厚已突现无馀。黄生云:“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西清诗话》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有几云梦也”。然而,字里行间提供给我们的浩瀚雄浑并不是纯然的完美,一个“坼”(chè)字,给人以裂损崩折的感觉,一个“浮”字亦让人感到动荡、飘泊。故为颈联的陡然跌落和末联的涕泗滂沱暗作铺垫。

颈联承接“今上岳阳楼”之“今”字,抒写诗人今日之飘流沦落,老病孤身。多年辗转漂泊,心力已经交瘁,处境极为凄凉,和亲朋没有来往,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是沉痛的写实。“老病”二字包含了更凄楚的内容:迟暮之年,原就患有肺病和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流落夔州后,右臂偏枯,左耳失聪,牙齿一半脱落,病情不断加深。衰老多病之身,孤舟一叶,异地飘零,境况可谓凄绝。在这种景壮情悲的对比中,读者领略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气氛与诗人飘泊寥落的生平。黄生又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对此作出解释:“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景愈空”。(《读杜心解》)。这种阔狭起落,反映了诗人的胸怀与境遇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集中表现与内在原因。

尾联由个人身世转出时局**、国势安危以及诗人自身的悲慨。大历三年八月,吐蕃十万寇灵武和邠州,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之,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京师戒严,故“戎马关山北”亦为写实。“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未敢一日忘怀君国的诗人,面对苍茫的湖水,沉浮的人生,由个人处境联852系国家民族安危和人民深重的苦难,凭栏无力,五内如焚,不禁悲哀痛哭,涕泗滂沱。

全诗前四句写景阔大,后四句抒情悲切。个人身世的凄苦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交织,用广阔无垠的湖光衬托登名楼、临大湖、遥望北国,涕泗滂沱的抒情主人那老、病、漂泊的形象。正如黄白山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今日读来,总感湖光和诗人胸衿相映生辉,诗歌给湖光壮色。(陶先淮)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

篇9: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原文】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

《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翻译】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隔开,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荡漾漂浮。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体弱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然没有停息,依在窗前遥望破碎的河山,不禁涕泪潸然。

【评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是年正月,诗人携妻子从夔州出峡,漂泊荆湘,岁暮流寓于岳阳县的岳阳楼。诗人登上岳阳楼,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触景伤情,遂作此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上下两句紧相蝉联,表明了时间、行动和地点。因为“昔”日有所“闻”,所以“今”日才登“上”,从时间上、行动上看,前后有着紧密的承接关系。又由“洞庭水”引出“岳阳楼”来。“楼”在“水”边,只有登“楼”,才能观“水”,两者不可分割。这两句表明,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字里行间潜藏着喜悦之情。另外,第二句又是点题之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的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昔日的传闻果然是真实的,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啊!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面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了似的。湖水的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这是全篇仅有的两个描写景物的句子,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当诗人沉浸在那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景象之中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又从如诗如画般的潋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开篇的潜藏喜悦,转为明诉悲苦了。诗句中“无一字”和“有孤舟”的出奇制胜作用不仅表现在工整的对仗上,还体现出极为传神的作用。

如果说前两句是洞庭湖实景的描写,那么,这两句便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上下两联,彼此映衬,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情之孤苦伶仃。这里绘景到抒情的衔接转化,极其自然、和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事。“关山北”,指祖国北方。这一年吐蕃重兵屡次侵犯西北,朝廷派郭子仪率兵五万在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守。“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国家仍不安宁。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呢?又如何能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这就是指这件大事。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潸然泪下。作品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最后的结句,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因而,伟大诗人的形象自然突出了出来,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得到了有力深化。另外,在结构方面,“凭轩”一词又紧扣前面的“今上岳阳楼”,使作品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综合前面一系列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两点加以理解。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讲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赏析】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篇10:《登岳阳楼》杜甫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岳阳楼》杜甫古诗原文及翻译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岳阳楼》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篇11: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有,在。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战事犹示已。

赏析: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相关专题 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