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桃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桃汁”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共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原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现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译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苦将侬:苦苦地让我。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jīn)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g)红尘何处觅(mì)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莽:广大。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篇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徒思浙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俗子一作:俗夫)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一作:折磨)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篇3: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朝代:清代

作者: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俗子 一作:俗夫)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 一作:折磨)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有节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参考资料:

1、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八年级(下)语文版语文书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 .

2、

秋瑾 .秋瑾集 .上海古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

赏析:

作者:佚名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拓展:《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原文:

湖上朱桥响昼轮。

溶溶春水浸春云。

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日斜归去奈何春。

赏析:

此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对湖面天光水色作了传神而准确的'描绘,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上片写湖面风光。首句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缓。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在。游丝,是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游丝本无情而有情,网住春光,留住游人。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所也是“唤住”之意,与游丝萦客同。总的是说春色无多了,何不再流连些时,这正是“惜馀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出主意挽留。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篇4: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原文】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注释】

①京华是指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是指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是指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是指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是指刚烈。

⑥肝胆是指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是指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篇5: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自称“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一九零三年的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后,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8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篇6:《满江红·小住京华》古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篇7: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翻译及赏析(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近现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译文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篇8: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 1 GB3 ①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 2 GB3 ② “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 3 GB3 ③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篇9: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教学目标

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

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 朗诵 讨论 点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引出作者——秋瑾)

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

二、读词,识秋瑾

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拭、蛾眉

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国家破败)

“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个人孤寂)

4.小结

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

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

“蛾眉”“身不得,男儿列。”——词中寻找

“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

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

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回归词句

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 出生

18 结婚

19 寓居北京

1904年 留学日本

19 去世

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

①秋瑾年仅32岁。

②本词写完不久就留学日本。

③一生处在民族危亡和清廷的腐败中。

请同学们说说,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

4.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秋瑾为何想做男子,为何会有“男儿志”了,但是当时的人了解吗?

引导学生读“俗子胸襟谁识我?”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你是否读出秋瑾不被人懂的愤懑?

你是否读出秋瑾无人能懂的孤傲?

你是否读出国内无人的悲哀?

你是否读出了救国无路的迷茫?

引导学生读出这一句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秋瑾的报国之志。

5.小结

由下阕内容得知,秋瑾对过去生活的决裂,决心做一名投身革命,寻求救国道路的战士(英雄)。

四、读词,怀秋瑾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请同学们为秋瑾写一段挽词,表达哀思。要求:融入本词中的相关内容。

示例:上天不公,强派你作女儿身;平生肝胆,却又远超男儿志。三十二年道路,谁识你英雄志?青衫不湿,因为我在试着懂你。

秋瑾1904年东渡,广泛结交爱国人士,回国后,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孙中山亲题“巾帼英雄”。秋瑾以一弱女子之身,而走男儿的救国之路。以年轻之躯,热烈之血肉,铺一条光明之路。斯人已逝,然而,浩气长存!

五、课外拓展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篇10: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重、难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学 案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相关专题 满江红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