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机械原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炸鸡也疯狂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炸鸡也疯狂”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对高职院校《机械原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共20篇),欢迎参阅。

篇1:对高职院校《机械原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高职院校《机械原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理论性强的机械原理,如何在强调实用和偏重实践学习的高职院校有效贯彻,当前各校大都停留在依靠相关老师的'个性教学发挥上,效果和方式差异较大,没有从共性上找到一个可推广借鉴的模式.本文尝试从学生、学校、教材特点入手,分析构成教学效果的各主要因素,寻求体现三者最佳结合点的教学模式.

作 者:陈尚坤  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郑州,4611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机械原理   教学   探索   高职  

篇2: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难点是课程教学。“双师协同”教学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之间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实施“双师协同”教学,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变革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双师协同”教学;“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双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当前,课程建设水平不高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现实是行业企业难以实质性介入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不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不能按照工作过程来整体设计课程,创设教学情境,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分离现象明显。

一、“双师协同”教学的内涵

我国“双师协同”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会讲”。“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学术同仁们聚集在一间房子里,谁的学问好,大家就来向他学习。中国的私学从老子,一直到墨子,都沿袭“会讲”的传统。到宋代,“会讲”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岳麓书院朱熹和张虻摹爸煺呕峤病薄D纤吻道三年(公元1167年)农历九月初八开始的两个半月时间里,朱熹到潭州(长沙)岳麓书院讲学交流。在岳麓书院,朱熹与张蛄轿淮笫σ浴盎峤病狈绞剑当众辩论《中庸》之义,讲堂上并排摆着两把太师椅,听讲的学子赞成谁家的观点,就站入那位大师面前的阵营。随着“会讲”热烈而睿智的展开,学子们茅塞顿开。

二、“双师协同”教学的价值

“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相应的载体,形成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合力,而“双师协同”教学,正好提供了课堂教学这样一个平台。因此,“双师协同”教学可看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堂深化,唯有立足于真实的载体和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摆脱“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人才培养合力的提高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提到:“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种是与其它教师组成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更多地理解和提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3]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持续的旺盛需求,都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今天,我国高等学校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专职师资队伍的43%,高职院校的情况大体相似。如何加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双师协同”教学中,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另一位教师则可以在现场观摩其教学技巧、教学设计、学生的反应等。[4]教学结束后与教师相互讨论,以提高对学生以及自身教学的认识能力。加强教学的自我反思对提高专业素养比正式的师资培训更为有效。

三、“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

由于“双师协同”教学打破了单一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在课堂组织上更为灵活多样,因而“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也显得更加丰富。目前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全程式。这种形式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全程式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共同完成课程讲授和课程考核。在课堂上,不单是一位教师主讲,而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通过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将知识和技术呈现给学生。两位教师可以采用“说相声”、“辩论”和“双簧”等形式授课。

2.嘉宾式。这是一种以一位教师为主,另一位或几位教师以嘉宾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下,由其中一位教师承担整个课程教学,另一位教师以讲座嘉宾或客座教师的身份开设讲座,作为课程主体内容的重要补充。嘉宾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适合理论和实践所占比例差别较大的课程,嘉宾主要针对占课程内容比例较小的部分进行扩展、补充,实现与另一位教师的知识互补。

3.分组式。这种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组,教师根据各组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进行授课。比如一个班级可以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要求掌握内容层次较深的理论和技能,而另一小组则掌握层次较浅的基础知识。这种情况下,第一位教师可以讲难点,主要面向要求掌握较深内容的学生,第一位教师讲完之后,第二位教师主要面向只想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回顾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

4.支持式。指“双师协同”教学中,一位教师授课时,另一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学习交流。广义上说,助教制也可以算作是支持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由主讲教师负责讲授,助教协助完成细节内容的讲解及回答学生提问,或者是一人负责主讲,一人负责主讲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完成答疑、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工作。

四、“双师协同”教学的实施

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双师协同”教学较晚。目前,南通工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分别在物理教学和法律教学中引入了“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桂林工学院、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等,也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了“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双师协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紧密合作,更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高职教育中引入“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知识结构的互补,缓解当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和环节,是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统筹规划,如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比例。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论知识是应用的基础,如果实践教学的比例过大,会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设计基本理论功底,遇到较深的技术难题还是无法解决[5],即便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必将在家具设计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困扰。所以,在工作情境的设计中,要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通过设计任务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的课程,可以由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与设计实战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每一个工作情境的学习,均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方案的推广能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形式

选择合理的“双师协同”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不同类型的课程,对于“双师协同”教学的要求并不一样,如在理论或实践所占比例不高,但要求很高的课程中,要求有精通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适合采用“嘉宾式”“双师协同”教学形式,这种方式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只要让教师明白课程内容相互关系,就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在自主招生或中高职衔接班的课堂教学中,“双师协同”教学更多适合采用“分组式”,通过对不同背景学生学习基础的摸底,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由两位老师采取略微不同的进度和方式开展教学,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

(三)加强“双师”交流沟通

“双师协同”教学课堂要实现丰富精彩的效果,需要在课下作精心的准备,包括熟悉所讲授的内容、收集选取参考资料、制作电子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辅导材料,甚至提前演练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课程教学设计环节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课堂上,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两个教师之间不管是互相点评与讨论,还是相互交流与辨析,都需要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是实现“双师”之间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

(四)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如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如何对“双师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进行工作量计算,是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基于工作情境的课程教学,一个工作情境可能由两位教师完成,一门课可能有3-5个甚至更多工作情境,涉及到的教师人数可能更多,如何既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能很好地通过工作量计算激励教师,是高职院校顺利推行“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保障。此外,如何营造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氛围,在专业内部教师之间,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兼职教师之间,如何形成深度合作交流的氛围,除了依托课程作为载体之外,学校要有相应的长效机制,提供相应的平台,使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为便利、轻松和积极。

总之,“双师协同”教学让只有多个教师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课堂中成为可能,对课程内容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学习、校企合作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课程,“双师协同”教学引入企业人员的知识,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对于教师,“双师协同”教学能够让其通过与同事的课堂广泛的互动,加深和拓展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发展教学策略,加快专业成长。因此,相对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来说,“双师协同”教学更能让教师主动提高“双师”素质,改进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对于学生,“双师协同”教学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能够从课堂中的第二种声音或另一种风格中学习,能够在技能实践中获得理论的解释,能够因教师之间的智力互动而提高其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双师协同”教学让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分享和协同成为现实,它将扭转当前教师间的相互隔离和专业个人主义的局面,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72.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3.

[4]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3-116.

篇3: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在各地高职院校关于探索就业导向的实践中,最具实效、带有方向性的就是校企合作。该合作模式在高校适应市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校企共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校企合作则有利于学校突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打破高校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将企业最新的科技动向及先进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优化教学体制,动态调整课程的开发。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人才的需求标准,企业最具有发言权。为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高校应建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建立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是学校联系企业,企业又反作用于学校的关系纽带。企业将直接参与制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等多项环节,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指导,领航,把关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双向参与的模式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等合作,可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共赢”。对学院来说,根据产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专业复合,合理安排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增设市场急需的新型专业,改造或停招就业率较低的老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与进程安排灵活的弹性模式。对企业来说。学院直接为他们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做到“零距离”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为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和制定,这样从根本上化解了学院办学、企业用人两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有效地加快高职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院校必须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相关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但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市场需求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除由社会支持和政府资助外,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引入企业丰富资源,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高基地建设质量,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高职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学院高新技术和课题项目的研发,面向社会吸纳资金,把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办成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基地。

(二)利用企业有形的资产和资源,使用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场地和生产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切身体会企业技术的专业性、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顶班劳动,建立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高职学生零距离工作岗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引入具有生产性、研发性的仪器设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使其成为区域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科技中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实习实训室某些硬件条件的不足,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为实践操作前的理论教学提供多种有效途径。

(五)联合一个或多个有信誉保障的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日益显现,市场需求已由传统的用人方式转向为面向培养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教育要想适应市场需求,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效能上下功夫,就必须加强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建设。实践证明,最能体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色的就是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借鉴国际教师团队的培养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外兼职教师信息库,拓宽院校教师的来源,高校可聘请长期在服务建设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优秀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上课;也可从大型知名企业的`培训教师、高层管理人员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建设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引进对象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定期选派年青教师、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合作的契机,高校教师可在合作中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先进技术的革新与改造,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制与开发,从而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技能的应用,为实现高职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教师又可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技术带给企业,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加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实力。因此。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和首要任务。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的高技能人才。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中国,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和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新思路,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原则,推进产学结合,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良眭互动关系。

篇4: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而设定专业;再根据不同的专业,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反映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几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体两翼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模块+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各专业,各地区性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 者:唐孝明 TANG Xiao-ming  作者单位: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10(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探讨  

篇5: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探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作为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开设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也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操作不够突出等问题.笔者从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角度,作了有益的尝试,在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李斌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 关键词:数据库   实践   教学   高职院校  

篇6: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模式教学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模式教学

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差异大、数学基础差使得传统高等数学教学难度不断增大,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改革的新方式即高等教学分模式教学方法.文中对分模式教学方法产生的必要性、概念、好处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对于分模式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

作 者:王艳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基础部高数教研室,西安,71006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分模式教学   高职   高等数学  

篇7: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高职院校大都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仍然使用的是这种模式。虽然长时间以来声乐教学使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等于是非常好的办法。声乐教学模式的单一阻碍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师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的技巧都是深受这个老师的影响。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别的老师进行教学时,所学的知识就会受到影响。老师是声乐教学最主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声乐老师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固定模式化,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体现不出个性,所学的声乐知识也非常单薄和固定,这也是阻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原因。

二、声乐老师在教学中担任的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的。一名声乐教师要教授学生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等,同时还要担任钢琴老师、各种音乐器材的教学。在学习歌曲时,还会有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发音,老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还要承担一部分语言教学。音乐要表达的还有情绪,在教学中要教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表达音乐体现的情绪。如果让同一个老师教授学生以上这么多内容,原则上来讲是不能实现的,老师身上承担的角色是非常多的,不能同时身兼多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存在差异化,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在发音的教学中,每个人的身体结构是不一样,老师在对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的术语时,会增加学生理解的矛盾性。声乐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常说让声带不要用力,在学生进行实际的发声中,会有意避开声带,大多数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学习,而是模仿别人。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方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声乐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教学,为后期的声乐教学奠定基础,让学生在理解上更加轻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声乐教学的投资,建立多媒体的声乐教学长度,积极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但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优点,所以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提取优秀的地方,将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多层次的教学进行结合。声乐教学中模式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跟上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将生理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发声的口腔结构进行详细了解,最好的方法是能够让医学和声乐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发音的技巧,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标准化的进行发音。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是为了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松紧适度,在学校的教学中大都是闭门教学,让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声乐教学本身是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过程,加强学生声乐实践的能力,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能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比较低,但是仍然不能松懈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学校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坚持创造性和创新力,才能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洪慧,朱咏北.近十年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综述[J].音乐创作,,(7):182-183.

[2]何娇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探索--评《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实例》[J].新闻爱好者,2016,(6):92.

[3]王丹.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356-358.

篇8: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方式,在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的背景下,由“徘徊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迅速崛起的高职教育下,以教育对象的学习特征为主的高职数学教育备受人们关注,在高职教育中过分注重技能培训,而对于数学基础性、工具性知识的学习较为薄弱,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对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教育对象学习现状分析

在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之中,学生普遍感到不能适应数学教学状态,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普遍,主要表现如下。

(一)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在高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基本上是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有进入到数学学习思维状态之中,主要还是采用注入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没有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状态,这种过于单调的数学教学模式难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无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必需、够用”的要求。

(二)数学教学方法先进性不够。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教学手段不足的现象,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学生容易产生数学学习疲劳,而无法吸收新的数学知识,造成新的知识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独立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也难以生成。

(三)高职数学教学课程没有层次差别,无法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高职数学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专业目标和进度,进行统一的考核,致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下”,这种统一化的高职数学教程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对于教育对象的未来多样化出路也没有过多考虑,弹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应用需求。

二、基于教育对象特征的数学学习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心理分析。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要与数学教学目标和计划相结合,进行数学情境的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在数学学习中,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对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有: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品质等,这些心理因素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它们对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起着增强、推动和调节的功用。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数学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数学知识缺漏严重,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概括性的感知和思维水平还不高,不能抓住数学内在的联系,缺乏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二)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学习效率不高,表现为单一、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足,数学学习态度也需要加以改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数学教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问题性,转变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基于教育对象特征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激发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在高职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动机是必要前提条件,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不仅是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是学生未来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要端正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未来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产生一种远景性的数学学习动机,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1.融入生活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教师要多举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事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例如: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常微分方程”中,不用急着从这个知识的数学概念入手,而可以先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微分方程事例入手,让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融入专业实例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工具性技术,它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在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产生知识的巨变,成为推动专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动力和支撑,在对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也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核心技术,在数学知识教学中,也可以与专业课教学密切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融性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高职电类专业的学生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级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对于非正弦周期电路的专业分析知识的基础,就涉及到数学知识中的“富里哀级数”内容,可以说,在电路分析的教学章节中都与数学知识相关,学生在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联性之后,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3.融合数学史内容,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高职数学知识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引入数学史和数学思想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特征,于潜移默化中生成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高职数学知识内容“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微积分的历史,体会数学家艰难、曲折的发现历程,并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源于现实需要,从而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二)创设探究型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高职数学教学要将数学知识点作为主要课题,提供教学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探究的途径可以采用实验观察的方式,或者类比归纳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三)基于互助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设计。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互助性,这种互助式数学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自主互助的交流学习,体验和享受自主互助的学习乐趣和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和数学学习状态,进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创设相关数学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互助式教学模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高职数学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参与、积极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自主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辅助和指导,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转变学习方式,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张丹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松峰,毛玉蓉,齐梅芬.如何在高职数学教育模式下融入数学史教育[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柴彦红.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36:113~114

[3]周晓燕.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神州,2011,7:111

[4]刘姣.PBL数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1

篇9: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展开了讨论,通过实践,探索出了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作 者:田园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管理科学系 刊 名: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英文刊名:THE FRIEND OF THE HEAD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学生管理   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篇10: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先后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6号),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指明了方向。[1](P.35-36)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也就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原理是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学生取得教师资格的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近几年师范学生教育学原理等本性知识结构的缺乏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败。为了增强师范生教育学科素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培养师范生的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是师范类院校一以贯之的精神。教育学原理本应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但在我国师范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事件的脱节,几乎陷入了纯理论研究的误区。教育学的研究过于宏观、思辨,却忽视了向实践的贴近与转化。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从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或真正践行教育理论的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学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一直以一纲一书一案作为教学材料,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来进行教学,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以讲主要原理为主,渗透案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合班教学为主要形式,授课方式仍然是教师讲授占主要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精。很多教师为了把教材讲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讲授内容,从而使教育学失去了本身具有的鲜活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很难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讲授缺乏真实性和生动性

目前师范院校中,讲授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没有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能把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具体的实际中去,无法将理论具体化,无法把枯燥的理论用鲜活的教育事例加以阐释。教育学原理理论知识系统性很强,但课时有限,以老师教授为主,这就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语言来解释理论,枯燥乏味的理论解读,不能用生动的教育例子来阐释枯燥的教育学理论,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收获。在工作后学校学的东西一般都应用不上,造成了教育的浪费,也偏离了教育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教育学原理由于知识量较大、冗杂、生涩,再加上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一言堂在此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思考。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合班教学,即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思维惯式,学生仍旧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受时间、场地、班额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很难有效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灵活式讲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把以往的教育学知识(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教育、教育和人的关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工作)按照知识的结构,提炼多本教材的核心先进内容,融合教师本人及他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知识,和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有现实指导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内容整合成四大部分:教育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德育。

按照新的教材体系,在讲授过程中,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情境的创设中,以学生的认识需要来灵活的进行教学。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为一个中心主题服务的。所以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从知识的整体去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教育不是单纯的就问题谈问题的学科,要从总体上进行学习。

(二) 观摩式见习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去学校参观体验、请学校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来课堂讲座等一系列直观性的手段,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理解知识以及建立科学准确的实践认知。为学生精心挑选既包含着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又含有丰富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案例材料。努力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原本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来呈现真实面貌的教育案例,并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感性认识对事件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P.149-150)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得。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思考式自学

师范生教育的重心应该侧重于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从形成师范生教育的现在到培养师范生教育的未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师范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师范教育的程度和类型,即培养善于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善于从宏观的高度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性教师。使得师范生教育更加切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我们精讲可以为以后从事教师工作最实际的内容,而纯原理和意识形态的'内容,老师可以留给学生问题,做读书指导,以及参考资料的指导。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自学, 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通过自学后的思考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和课堂中与老师交流沟通。

(四) 创造式作业

本着学生主体的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精当而有趣的创造性作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形成多样的交流版块为教师学生搭建交互平台,作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上交,达到无纸化作业,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网络的复合型能力。

(五)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管理的角度,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被动局面,不得不接受评价结果的消极心理状态,对评价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本着以评带教,以评促学这样的思想我们要重构教育学原理课程评价体系。加大平时实践考核的权重,期末考试紧扣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跟进式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用评价体系带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及时地做出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3](P.146-147)

教育学原理的新型教学模式秉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灵活式讲授、观摩式见习、思考式自学、创造式作业、多元化评价的一系列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环节,达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学原理课程变成真正有用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培养下建立坚实而稳定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认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的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意义。

篇11:高职院校教学工厂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教学工厂模式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的问题日见突出,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要求的合格劳动者,是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实行“教学工厂”模式已成为许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作 者:张Z  作者单位:鄂州职业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湖北,鄂州,436000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工厂   素质教育  

篇12: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析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其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学型、拓展型和应用型.

作 者:付鹏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   分类  

篇13: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一、引言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和不断更新,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中国大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液比较注重,很难达到开展音乐教学课程的目的,对于学生气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作用也不甚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讨全新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策略,对改善教学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作用和意义研究较为深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和对院校社会形象的改善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可能能够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对于个人修养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研究显示,[1]音乐素养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大脑思维的灵敏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素养、促使其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作用显著。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技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基本平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而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还可提升其社会形象及影响力,进而达到改善学生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有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第一,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采用既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符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院校特色。大多高职院校均存在此类问题,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的研究尚浅,缺乏深入的、系统化的认知。另外,不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任务和目标并不能照抄照搬,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不够明确,且教学模式陈旧,难以真正满意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思想陈旧是另一项比较常见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而言,均不够重视非本专业意外的课程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音乐教学与其应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无明显关联,而学好音乐课程对于自身专业成绩的提升并无明显影响,甚至会浪费自身专业学习的时间。[2]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忽略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陈旧的教学思想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无疑是一项重大的阻碍,亟待解决。第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成效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较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的现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随意敷衍,甚至很难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音乐学习需求。然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也会在另一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正因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急需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效。以下是针对某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以飨读者。第一,引入竞赛教学模式。竞赛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成效。首先是开展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竞赛教学,请学生对最喜爱的教师进行评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其次是开展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竞赛学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护理学生良性竞争,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引入音乐欣赏模式。将音乐欣赏模式引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对节奏以及旋律的控制和感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如在欣赏《感恩的心》乐曲的同时可以配上感恩父母、感恩爱人、感恩世界等主题的图片;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可以配上抗洪救灾、地震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在欣赏旋律的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乐曲的内涵,可显著提升其精神境界。第三,突出特长培养。突出特长培养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其一,根据不同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基础进行分层级指导,对于学习兴趣浓厚、音乐基础较强的学生可教授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否则给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其二,建立完善的特长培养教学模式制度,首先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突出特长培养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和院校的积极意义才能明确对当前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性,也才能主动地对音乐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更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蕾.创新教学模式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13):169-169.

[2]刘昱.高职音乐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15(6):183-183.

篇14: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慕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冲击着我国大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慕课”超大规模、即时在线、全球开放、交互与分享等特征给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冲击。高职院校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有效利用慕课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

“慕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一词于正式提出,兴起,其建设与运营主体主要集中在世界知名大学及其与大学合作的教育公司,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edX平台、斯坦福大学的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Thrun)教授创建的在线教育公司Udacity、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与吴恩达(AndrewNg)教授创办的Coursera平台等。我国部分知名高校也纷纷加盟国际慕课平台,推出优秀课程并着力打造本国慕课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华文慕课”、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

一、“慕课”的特征与类型

“慕课”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全球开放、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注册用户。“慕课”的技术特征就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它是促进教学方式进步的资源和手段。“慕课”使学生通过相关在线选项可以清楚地获悉已学内容、活动统计、讨论等信息,让学习课程变得触手可及。更多可视化的图片、视频、动画、特效、网页等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的教学资源融入了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在内容设计上,“慕课”的知识讲解通常为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其间穿插小测验,更符合最佳注意力和记忆规律。“慕课”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是一种课程形式,它是以一节节的课,或者以一部分完整的教学内容为最小单位的教学资源。“慕课”在发展初期采用以课程内容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一定的练习测试来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名校提供的xMOOCs构成了全球开放课程的基石,受其概念的启发,此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慕课。如美国一些大学兴起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R(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DOC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在国内,“上海高校共享课”所采取的区域化“慕课”模式也是一种适应本土环境的代表性尝试,它们都是“慕课”多元化发展的尝试。以SPOC为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和Private分别对应于“慕课”中的Massive和Open。Small是指学生规模的小,大约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对学生的准入条件设置限制,达到要求才能进入SPOC课程。如罗尔夫霍夫曼所说,针对xMOOCs的缺点,它选择更有目标性和学习准备的学生,追求更好的学习体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使在线课程不会降格为知名大学的品牌装饰物,而是实质性地改善实体大学内的课堂教学。

二、慕课运用于高职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慕课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或IT技术的展示。4月1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国家层面的政策一出台,为我们探索高校新的慕课教学模式提供了动力。

(一)“慕课”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较难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慕课”的教学过程具有私人定制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的暂停、回退和重放等功能,自行掌控学习节奏。学习用功的学生可以学得精细,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赶上来,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更适合高职高专类的学生。

(二)“慕课”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应用能力、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养成。学生应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如果教学组织安排恰当,理论与实训并行的课程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并行课程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通过认知重组来把握事物的结构,强调“刺激—重组—反应”的学习过程。“慕课”的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慕课”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从理论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而投入到实训或实践教学中去。

(三)“慕课”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慕课”教学主要用到教学视频、互动问题和作业题目等教学资源,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教学视频。随着CamtasiaStudio等视频编辑系统的“平民化”和“智能化”,教学视频的制作非常便捷,Web2.0、音视频、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为慕课教与学过程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教学视频的设计工作量大,但总体可控。一门专业的基础课,如果多个老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那么每位老师承担的设计工作将大为减少。

三、“慕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慕课”有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即“慕课”缺少面授课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为了弥补“慕课”中教师与学生缺少面对面沟通的不足,我们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下面以《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为例,展示慕课基本情况。

(一)慕课课程结构设计。“慕课”线上学习及课堂线下学习内容的设计,即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以何种比例结合,是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购与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又注重探索解决职业工作现实中的实践问题。课程以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课程体系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基础认知、了解采购与供应管理组织、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价格确定与成本分析、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货物验收与质量管理、采购结算、采购绩效评估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个学习(工作)任务,10个项目共包含24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入、案例引导”的形式,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开展知识讲授。每个学习任务结束后,都有和本任务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每个项目后也附有相应的实训任务,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对慕课学习效果的监督。“慕课”学习最大的风险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失控。学生把视频打开,但人不在电脑前,或者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聊天打游戏,学习过程完全放空。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可以在“慕课”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问学生一些问题,模拟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能回答出老师在视频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回答出来才能继续下面知识的学习,才能完成“慕课”视频的学习任务。这种内嵌小型的交互测试,不仅是一种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即时检查课堂学习效果,对学生开放式的学习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在“慕课”平台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笔记、所提问题、参与交流情况等学习痕迹,对其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清晰的了解。

(三)慕课强化了与学生间的互动。“慕课”都有相应的讨论区或论坛,供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答疑的过程可以不由教师主导,而是以集体式、开放式、即时性的方式出现。通过在线论坛、学习小组、QQ群、微信群、线下见面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学习者之间互教互学,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种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的混合教学模式,更能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

(四)慕课的评价方式。评价与考核是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评价通常由教师来完成。“慕课”评价主要包括机器评分和生生互评两种。机器评价方式经常会被应用在一些客观题测试中。生生评价方式要求每位学习者同时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既要完成和提交作业,也要为其他同学的作业评分。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网上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最终考核成绩也是由网上评价和笔试两部分组成,二者所占比例可由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可依据视频观看进度、提问的难度、解答问题的参与度和精准度、拓展资料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学生在线学习成绩进行加权设置,最终确定学生在线学习成绩。“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面,学校政策、评价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要有利“慕课”的开展,建议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慕课”工作推进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晓雄,桑新民.地方本科院校慕课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9):39-43.

[2]杨满福.“慕课”潮退去了吗:问题与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9):19-25.

[3]李晓明.MOOC:是橱窗,还是店堂[J].中国大学教学,(5):15-18.

[4]张蕾蕾.“慕课冲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6(9):36-39.

[5]龚晖,储节磊.“慕课”八问[J].中国大学教学,2016(3):11-16.

[6]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A):3-6.

[7]高地.美国高校MOOCs的特点、争议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54(3):52-57.

篇1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探析

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这种创新要把思想观念创新、内容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作为突破口,要在教学改革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使思想政治课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社会、更能反映时代的脉搏.

作 者:李光胜 LI Guang-sheng  作者单位:沪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沪州,646005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G7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课   教学模式  

篇16: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自然成为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关键点。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文章从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贸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贾易 实践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随着我国适应WTO规则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外向型企业对于具有较强外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上为了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在逐步改变以往那种“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以理论引导为基础,以突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际贸易教学体系中,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导向,同时结合企业实习实训,达到“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双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基本都涵盖了以下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英语、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地理等。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理论知识偏多的课程,而报关、报检、单证和商务英语则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实际运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好理论课程,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再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然而,高职院校本身人学门槛低、学生理论基础差,再加上职校教育“轻理论”的传统,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另一方面,尽管职校一直强调“重实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实质上也只是通过一些课堂案例教学和教师经验传授等“理论上”的实践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进人企业、接触到实际的一线操作。

(二)实践场景模拟教学条件有瓶颈

国际贸易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强的工作,职业分类细、专业化要求高。例如,对于外销员,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还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工作,从发盘洽谈到商检索赔的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都需要用到外销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报关员,他们需要掌握国家及海关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关所需单证的种类、内容、缮制原则,掌握各类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关流程,能顺利地完成海关通关业务等。国贸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上述工作的基本能力,那么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的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国际贸易实训模拟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一是价格太高,动则几万、十几万,目前学校还不具备为每门实训课购买软件的能力;二是这些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按预定好的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模拟操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与真正的企业运作相差甚远,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意外状况的解决缺乏指导。

(三)课程开设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都是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和做习题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地采用“填鸭式”,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全程讲授,而学生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仍然采用单一的作和考试方法来检测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书面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要突出特色就要从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开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程章节配套练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模拟实训,即设立实训周,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与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相关的课程中,涉及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填写,使学生得到实践。第三,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四,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鼓励或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教学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二)师资力量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关键是切实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职校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多种方式:

1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2.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到不同企业的相应岗位顶岗实习,让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考评员等考试。

4.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5.鼓励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三)校企合作实践体系的构建

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下一步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把教室搬到企业,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四、国际贸易专业新型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命题时,除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外,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专业能力的考核,题型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置。考试题库应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二)丰富考核形式

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深人、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t)闭卷考试;(2)开卷考试;(3)口试;(4)网上考试;(5)案例分析;(6)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7)课程小论文;(8)小组讨论;(9)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闭卷考试侧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开卷考试侧重理解、运用、总结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考评;案例考核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职业能力、岗位素质要求和考核评价体系引人到实践教学中。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以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笔试、口试、面试、技能测试、应用专题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做到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试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职业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优秀高职学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篇17: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及<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增加.大量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城镇规划专业,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性复合人才.

作 者:申鹏杨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企业导报 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高职   城镇规划   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能力  

篇18: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作为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 力,将来从事医学护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生需要涉猎不同门类专业基础课。但这些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的学生,起点低,培养目标高。作为培养未来从事基础 卫生战线从业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如何保证学生在有限 的求学时间内获取更扎实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是一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师生达成共识:最终的学业结 果不仅仅是只满足于通过成绩考核、获得一个单纯的学 分,而应该成为精通理论、熟练技能操作的“理论+技 能”复合型人才,尤其要丰富地占有全部专业课程基础 理论。不仅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全册教材、章、节知识 内在的逻辑体系框架,知晓知识的来源、原理、应用,还 要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胸,纲目分明,条分缕析。要 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效果并非易事,而借鉴国外的“概念 图”教学模式,对实现该愿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一、简介“概念图”

(一)“概念图”全貌概念图最早(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 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但这一名称的 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1]。在国外,这是欧美国家比 较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 络结构图,具有四个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 结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 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 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 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 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 般、最概括的概念位于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 可以结合某一具体概念延伸更多关于补充或辅助说明 的相关内容,并作不同方式的链接。

下图是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医 学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中“生命的基本特征”概念图简 要示例。从图中看出,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 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 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的方向是任意的。位于上 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 或分支间概念形成横向联系,这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 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往往具有指向性意义,也 是产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 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表明二者之间的意义 关系,作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外显抽象知识的工具。概念之 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 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特别是横向联系的处理。所 以构建概念图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当然,任何概 念之间都可以形成某种联系,我们应该选择最有意义并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适合于当前知识背景的横向连接,可以结合个人的记忆 和思维风格,画图形等都是可以的,以最大化展现内容 为目的。

(二)“概念图”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发现,人的大脑大约由140亿个神经元 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的神经元形成功能网络。人 类对大脑的认识已经发展到泛脑网络阶段。泛脑网络学 说认为,人的大脑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及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2]。人的学习、记忆和 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

(三)概念图的研究现状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港台地区发展较 快。在内地,对概念图的研究发展现时处于介绍、引进阶 段。如在国家新课程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中对此有明 确的体现,并要求以此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培养学 生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

如今概念图的应用范围已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 展到各个学科,甚至被社会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如新 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等,只要一个 复杂的.问题需要被明确的表达或解决,概念图是一个快 捷有效的方法。

二、职业院校医学护理实施“概念图”教学模式 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情的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业基础及学习习惯的现状,有必要 以此训练学生适应职业教育。

每年高考和中考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收入 等各种原因,选择到职业学院学习技能。对这部分分流 到职业院校、期待着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从事地方 基础建设服务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学业生涯,与 其以往就学的初、高中校园学习生活相比,面临着诸多 的不同,需要经过全面的身心调整,才能逐步适应职业 院校专业化课程的学习。

1.对课程体系的重新认知。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 来,黑龙江省分别在近年陆续启动了对公民有更高要求 的新课程新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材 内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容循序渐进,坡度较 缓,纲要性强,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补充相关相近内容;在文本呈现方式上采用彩色铜版印刷,图文并 茂,更多地以示意图、模式图、实景图片等形式辅助主干 知识,类似科普读物,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中配套 不同类型习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领会。而高职院校的各类 课程教材比较注重学术性,突出强调科学性,内容充实 详尽,容量大,密度高,注重整体逻辑体系又保持内容之 间相对的独立性;黑色印刷本,字体相对小,行文紧凑; 这对一些自主招生进校、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读书习惯 欠缺的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学术著作有着不小的阻 力。

2.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现状要求教学方式 要有所变化。学生在升学前的知识学习主要以自然科学 及人文科学的通识性内容为主,是作为国家公民必备的 常识性内容。而与职业技能相配套的基础理论则更体现 出专业的独特性。对那些已经习惯于按照教师要求作课66堂笔记“照单全收”的接受性方式学生,面对专业知识不 能很好地进行筛选和辨识。

在知识检测反馈方面,由原来的家长监控、到学校 从早到晚都有教师全程跟踪管理、知识反馈及时、作业 频繁、各种检测经常进行到完全由自己掌控学习,以一 个学期为单位全面检测学习效果。这种变化对他们平时 的学业过程是一个很难跟踪的滞后反馈。

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紧凑、快节奏接受升学 任务学习生活突然转为完全由自己支配时间,由以一节 课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到适应与大容量专业知识相匹 配的大课时安排,需要学生重新调整生物钟和兴奋度来 适应大课堂;由原来的固定座位和同桌到自行选择座位 和同桌等变化,需要学生排除干扰,严格自我管理、自我 约束。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巩固复习方面有必要以 “概念图”形式集中化处理大量信息,提炼学科重点。这 样做符合青年学生喜欢简洁、厌烦冗杂的心理期待。

(二)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随着电脑的升级换代,以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改 变了文字的线性排列,变化多端的动态演示、快捷的超 链接形式随时跨越性显示直观有效的需要内容。这种教 学手段的辅助为使用“概念图”提供了便利,并对训练思 维的敏捷性也有很大帮助。

单就一根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概念图”也能生 动地赋予文字与线条组合的美感。

(三)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需要对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具备丰厚专业知识理论积 淀的教师来说,备课时以“概念图”统领全部授课内容, 就能根据学时安排更多的背景材料,宏观调控,驾驭整 体;有序穿插,灵活安排相关内容,将分散在各章节甚至 不同学科但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衔接自然。这 种先走一步、纵横交错的思维训练对预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做到“知己知彼”;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阅读 新材料,筛选和辨识核心内容,对训练学生尝试自主构 建立体化知识网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长期坚持和训练 下去,对检验已有知识储备的正误,链接新知识等方面 是单纯的授“鱼”无法替代的。

总之,建立在全面了解学情背景和专业内容基础上 的“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学科理论识记的“硬 伤”实现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洁,纲举目张,指导和培 养高屋建瓴把握课程全貌,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 学习效率。

“概念图”教学模式构建的立体网络“知识大厦”无 形中为师生带来收获喜悦的成就感一单调、古板的内 容活灵活现于眼前,根植在脑海,同时也收获着伴随智 力劳动的精神产品,为学生未来学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淀 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打牢良好的迁移基础。

篇19:高职《数字通信原理》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高职《数字通信原理》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近年来,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在<数字通信原理>的'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作 者:张萍  作者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9.21 关键词: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  

篇20: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论文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工学四合”的提出以及产生过程,并对“工学四合”提出以后在校内和校外产生的变化及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证明“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教改

一、“工学四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国唯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便位于其中,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和地域优势,为学院在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6年,学院从与国家航空基地关系、与航空企业的联系、教学领域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办工厂发展五个方面入手,在比较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贯穿了哲学思想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学四合”的系统化模式。其中,“工学四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

二、“工学四合”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工学四合”模式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引发的思想观念的解放

“工学四合”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以及系统原则。在对“学院示范院校建设”认识的变化中,这一思想体现得尤其明显。按照示范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学院共设计了七个专业、三大社会服务平台和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研究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重点项目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大家往往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重点项目上,容易用重点建设项目“代替”整体推进,由此在工作中会产生一些不协调现象。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中发生的这种偏颇,随着对工学四合认识的不断深化,学院都会及时调整并予以纠正,并明确提出了“项目带动,整体推进,系统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卓有成效地解决了示范建设工作的协调运行问题。

(二)“工学四合”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引发的革故鼎新的改革

1.在教育教学领域,基于对工学四合的认识,掀起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系统推动教学改革的浪潮。“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打开学校大门,实现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的结合。在开放办学过程中,学院发现内部教学与企业技术进步、生产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教学工作中滞后的、制约的东西很多,许多方面感到了“不适应”,如果不尽快改变现状,学院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尽快转变观念,推动教学领域改革,已经成为全院教职工的共识。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按照工学四合的.模式,根据国家航空资源的战略重组和产业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建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航空服务七个重点专业。并以七个重点专业的发展为基础,带动飞机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6个相关专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七大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重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如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飞机铆接与装配技术》课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首选。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学院成立了由企业科技人员、学院教研人员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结合生产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具体针对飞机制造厂、修理厂的铆接装配和机体修理岗位,组划了10个项目、18个任务,进行普通铆接、密封铆接、干涉配合铆接、特种铆接、螺栓铆接、部件对接等方面的教学,培养飞机装配、机体修理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工艺技术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飞机铆接与装配技术》被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突破。

此外,学院还引进国外优质课程,重新构建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通过CDIO方法,以教学计划、实施、评估、调控的过程管理为主线,吸纳生产技术人员全程介入,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督导体系,相应推动教学领域以及教学管理领域的改革。

2.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按照“工学四合”模式,内外兼顾,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成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多样化体系。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整个教学基地建设呈现多样化趋势。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学院共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近80家。从种类上来说,有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多种类型。从运行模式上来说,有学院自主建设管理的,有合作办学的、共同管理的,也有独立二级法人单位单独管理的等多种运行模式。其中现有数控设备不但能够承办全国数控大赛,而且还承接了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的印刷机配套件生产任务。独立二级法人单位单独管理的校办工厂,产品远销13个省市,其中为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生产的真空抬包产品,出口至塔吉克斯坦。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着力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奖励、考核等制度,促进“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稳步进行。从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研究学院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开展教学指导,推动教学改革;以校企结合为导向,充分利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高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聘用来自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先进的职业理念,他们的加入使学院建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任老师的培训力度,改变专任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学院重视抓好各个层级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对于新入校的教师,重视抓好岗前培训;对于中青年教师,鼓励带工资攻读高一级学历和学位,报销学习期间的相关费用;对于专业课教师,每年暑假期间,都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骨干教师深入大型企业参加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近两年内,学院先后组织近50名教师奔赴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学习交流,并派100多名教师前往深圳、西安、北京、咸阳机场等地区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单位涉及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管理等诸多行业;通过修订和完善学院专业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学习进修管理办法、分配制度、“三师”(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评定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系部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如航空维修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教学团队共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企业工作经历超过16年以上者有7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双师结构合理,能够满足高职教学要求。

目前,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4.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注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与衔接。有机整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为核心理念的航空文化和当代大学教育文化,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实施CIS战略,从物态(VI)、制度(BI)、观念(MI)三个层面构建航空特色高职文化的视觉系统、行为系统和理念系统,特别是把“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生职业素质拓展有机融合,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营造航空特色的文化气氛,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归属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不懈动力。这方面的经验已在教育部组织的百所示范院校“文化与发展”论坛上交流。近日,学院《实施CIS战略,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说明,学院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航空特色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关专题 教学模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