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乾隆皇帝的故事-乾隆巧劝“将相和”

衣角打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衣角打结”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乾隆皇帝的故事-乾隆巧劝“将相和”(共6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关于乾隆皇帝的故事-乾隆巧劝“将相和”

乾隆巧劝“将相和”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唤他所宠爱的新任军机大臣和珅和三朝元老刘统勋一起,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除了游山玩水,乾隆此行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和二人。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和珅和刘统勋不和,为了“大清事业”,乾隆便有心调和二人。

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渊博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皇高,微臣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一向以逢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河与流明指热河由东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为上首、西为下首来贬低刘统勋,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刘统勋岂能不明白,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这时,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又要求和珅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刘统勋不放过报复的机会,捋捋胡子,望着清波中自己老态龙钟的面容,偷视和珅自负的得意之形,边走边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鷄(鸡的繁体字)。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出弦外有音,便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和珅是在告诫刘统勋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听到这里,乾隆见时机已经成熟,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乾隆以诗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和珅和刘统勋的不满,要求二人同心协力辅佐朝廷。

刚才还自恃才高、以弦外之音互相攻击的二位臣子一听,不禁为之一震,深为乾隆如此循循善诱而感动。二人顿时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乾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急于求成,以帝王的权威进行斥责和压服,而是因人而异,精心选定劝导环境,在观景赋诗的基础上,抓住恰当时机,及时诱导,巧妙地运用暗示,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使二人放弃个人恩怨,言归于好。

乾隆剃头

有一年刚出正月,清朝乾隆皇帝想去江南游山玩水,便乘坐龙舟沿着御河起驾而行。在农历二月初一这天,他路过天津卫,天晚了就住在北马路五彩号胡同的龙亭里。

转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乾隆听了心中非常高兴他说:“嗅,今天是龙抬头啊!是剃头 的好日子。我要剃头、整容,取个吉利儿,一路平安。”于是就吩咐太监去找个手艺高超的理发师傅来。太监急忙到城里的一家剃头棚请来一位手艺最好的理发师 傅,先教他一套参拜皇上的礼法,然后才领他面见乾隆皇帝。理发师傅行了大礼以后,乾隆说:“给朕理发有三条规定:第一不许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许喘大气喷 我;第三不许给我脑袋瓜拉口儿!”

这位理发师傅,听说给皇上剃头,早就慌了神;又听了这三条规定,更吓得六神无主,浑身颤抖;要想不剃,可又犯了“抗旨”的罪,也是杀头。

没 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给皇上剃头。太监还挺照顾他,给了他一把砂仁、豆蔻,含在嘴里防止口臭。那时所谓“剃头”,并不是整个剃个光葫芦,而是在头中心梳辫 子,周围留一圈齐马穗儿,俗称“留锅圈儿”,然后再用剃头刀刮边。这位理发师傅越是提心吊胆,手就越哆嗦,剃了没有两三下,心一慌,手一抖,“哧儿!”就 在乾隆皇帝的后脑勺上拉了一个口子。乾隆喝骂一声:“混账东西,你要刺王杀驾吗?把他拉出去!”护卫们立刻把理发师傅拉出去砍了头。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 命令再请一个手艺真正高的理发师傅来。

工夫不大,又找来一位理发师傅。乾隆把三条规定重说了一遍,还加了一句:“如给朕拉了口儿,可小心你的 脑袋!”这句话又把理发师傅吓得脸色惨白,手哆嗦得更厉害了。剃了没有三下,嚓的一声,在乾隆的脑门子上又拉丁一个口子。乾隆更恼火了:“好大胆的贱民, 敢在朕的面前行凶,快给我推出去!”护卫们又把这位师傅砍了头。

一连拉了两个口子,可把乾隆气急了,拍着桌子命令太监:“快去把他 们掌柜的叫来!”太监也害怕了,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冲着掌柜的撒气发威:“好你个猴崽子,你叫两个手艺孬的废物鸡去给皇上剃头,把皇上脑袋瓜儿拉了两 个口子,直冒血筋儿;皇上急了,叫你亲手去剃,剃好了有赏,剃不好你也别要脑袋了!”掌柜的一听,只吓得魂不附身,体似筛糠,急忙跪下磕头求饶:“太监老 爷,我胆小不敢见皇上,您另请高明吧!”太监骂道:“你敢抗旨不遵吗?难道你就不要脑袋啦!”掌柜的心想:“两位手艺高的师傅都不行,我这两下子更是白搭 了。哎,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于是他面带假笑他说:“您别着急,我去。请您稍等一会儿,我到后边换件衣服,解泡手就走。”掌柜的点头哈腰说着就溜到后边,逃走了。

这时剃头棚里只剩下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徒弟,他是宝抵县人,因为家乡连年闹灾荒,逃难到天津卫求条生路,就在这家剃头棚立下了卖身契学手艺。从前学徒的 不许用姓名,只叫小名。这小伙一口宝抵县的土腔,掌柜的和师傅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都叫他“小怯勺”。别看他说话口音侍,可人聪明、勤快,是个机灵鬼儿。他 正在练剃头的基本功哪:手拿着剃头刀刮冬瓜皮上的一层白霜,一刀一刀地把白霜都刮掉,刮得干干净净,还不许刮破一点冬瓜皮儿。小怯勺已经练得挺好了,很想 给人剃头试试手,可是掌柜的还不敢叫他上座。这时,小怯勺早猜透掌柜的使了金蝉脱壳计,溜号啦。他眼珠一转,想了一个主意,就装作没事儿似的,站在墙角不 紧不慢、稳稳当当地刮冬瓜霜。

太监等了一袋烟的工夫,还不见掌柜回来,就冲着这小怯勺大发雷霆地喊道:“你们掌柜的怎么还不回来?”小怯勺笑 笑说:“公爷,您别着急。实话对您说吧,我们掌柜的怕见皇上,他是脚底下抹油——溜啦。让我去给皇上剃头中不中啊?”太监一听,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 “你简直胡闹!两个耍手艺的老师傅都砸了锅,你个小毛孩子更不行了,弄不好连我的脑袋也保不住了。”小怯勺一本正经他说:“咋的?公爷您别看我岁数小,咱 的手艺比他们高着哩!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嘛!您就让我去吧,准保让皇上满意。”太监一琢磨:掌柜的跑了,正愁没处找人,只好带着这个小替 死鬼去交差喽。

他们来到龙亭,乾隆看是个小孩,立刻满脸怒气,刚要斥责太监,小怯勺马上给乾隆磕头说:“启禀皇上,您这是咋哩,别看 我人小,手艺可是呱呱叫呀,大伙都叫我‘剃头的小神童’啊,我要是给您剃不好,就杀我的头中不中?”乾隆一听这小嘴真乖,能说会道的,气消了一半;再仔细 一瞧,这小孩五官端正,个头儿不高不矮,长得显着那么精神,心里又生了三分喜爱,于是就答应让他剃头了。

小怯勺开始也有点怕,可心里却打好了 谱:“如果俺一失手给你拉个口子,那就豁出去了,不等你砍我的头,我就来个先下手为强,喀嚓一下先把你的脑袋削下来,拿我这条小命儿换你这皇帝的老命也够 本了。”他这样一想,也就不害怕了。再者,小怯勺的基本功也练得扎实,心里沉稳,手头灵巧,动作轻快,干净利索,不大会儿工夫就剃完头,刮完脸,梳好了辫 子。

乾隆皇帝好象一点感觉没有,舒舒服服的就理了发,整了容。拿镜子一照,嘿!又美观,又大方,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不由地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真不愧是剃头的小神童!”又转回头埋怨太监说:“要是早请他来何至于给我拉两个口子!”太监急忙跪下说:“奴才有罪,奴才该死!”

这时小怯勺接话说:“启禀皇上,这咋能怨公爷呀。其实那两位师傅都比俺手艺高啊,因为他们害怕给您剃坏喽,手就哆嗦,才伤了您的龙头呗。”

乾隆很纳闷地问:“那你怕不怕呢?”小怯勺不慌不忙地回答:“您是真龙天子,天下属您最尊贵啦!您叫我剃头,就把龙头交给我了,刀子在我手里攥着,您都不怕;我是个小剃头的,象棵小草,跟您相比,是一天一地,俺还怕啥!”

乾隆听了这番话,前思后想,恍然大悟,心说:“唉呀!那两位师傅是忠于我的,才怕我……错杀了,错杀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给他俩好装裹,好棺材,出大殡吧。多给他们家属抚恤银两。”乾隆想罢,便开付银票,命地方官去办理善后。

乾隆很喜欢小剃头的手艺好,还有心胸,有理智,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就封他为五品随驾官,专给自己理发整容。后来小怯勺回家探亲,真是衣锦还乡,全县人都 远接高迎,非常羡慕。从此以后,宝坻县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学习理发手艺。他们学会手艺,奔赴各地,大多数是下天津卫干理发行业。

相沿至今,天津市有许多老理发师还都是宝抵人哩!

嘉庆皇帝的母亲 为什么乾隆却不封她为皇后

说到乾隆,相信大家一定也不陌生了吧!但是大家知道深得乾隆喜爱的令妃(嘉庆皇帝的母亲)为什么迟迟不立她为皇后呢,下面告诉你原因!对于令妃,她能有后来的恩宠,也算是她千年修来的福分,竟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令妃本来是进宫当宫女的,但是呢,机缘巧合,也本身就有点儿美丽,自然皇帝也被她迷住。所以即使有人议论,乾隆皇帝也把她放在自己的身边,给了她一个贵人的名号。不过令妃当时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吧!

后来啊,乾隆皇帝更是对她喜爱万分。引得宫中其他的妃子羡慕嫉妒恨啊!即使令妃得到如此大恩宠,但是她一直都对富察皇后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瞧不起她的样子。所以就是这样,富察皇后对令妃也没有什么敌意。

富察皇后也是善良万分,但是一生却很短,不就之后就离开了。所以之后,皇后的位置一直空着。但是每个人都认定接下来令妃一定会一统后宫,成为皇后。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乌拉那拉氏却成了皇后。这一切都是乾隆皇帝的母亲一直在乾隆旁边唆使他,他不得不将乌拉那拉氏立为皇后,可见,这乌拉那拉氏嘴是多么的甜,竟把乾隆皇帝的母亲成为自己的帮手。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乌拉那拉氏被打入了冷宫,皇后也再无威严。此时,令妃虽然没有得皇后的名号,但是她的威严与权力也已经和皇后的不相上下了。她也争气,为乾隆皇帝生育了众多子孙。随后,乾隆皇帝悄悄的将他去令妃的儿子封为皇太子。

相信大家也很纳闷,既然皇帝这么喜爱她,为什么不把她立为皇后呢?原因也不足为奇,首先令妃本来就是宫女出身,自然不能被立为皇后,否则就是破了先例。其次就是令妃没有什么势力,没有谁愿意帮她说话。其实,封令妃的儿子为皇太子,这也只是皇后才能有的尊容,所以在乾隆皇帝心里,令妃早已经是皇后了。总而言之,令妃享尽了皇后应有的待遇,可见,乾隆皇帝更是对她深爱有加!令妃统领了后宫这么多年,竟由于这些原因而没有皇后的名号。但是最后,她死了还是得到了皇后的称号!

篇2:关于乾隆皇帝的故事-乾隆剃头

乾隆剃头

有一年刚出正月,清朝乾隆皇帝想去江南游山玩水,便乘坐龙舟沿着御河起驾而行。在农历二月初一这天,他路过天津卫,天晚了就住在北马路五彩号胡同的龙亭里。

转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乾隆听了心中非常高兴他说:“嗅,今天是龙抬头啊!是剃头 的好日子。我要剃头、整容,取个吉利儿,一路平安。”于是就吩咐太监去找个手艺高超的理发师傅来。太监急忙到城里的一家剃头棚请来一位手艺最好的理发师 傅,先教他一套参拜皇上的礼法,然后才领他面见乾隆皇帝。理发师傅行了大礼以后,乾隆说:“给朕理发有三条规定:第一不许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许喘大气喷 我;第三不许给我脑袋瓜拉口儿!”

这位理发师傅,听说给皇上剃头,早就慌了神;又听了这三条规定,更吓得六神无主,浑身颤抖;要想不剃,可又犯了“抗旨”的罪,也是杀头。

没 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给皇上剃头。太监还挺照顾他,给了他一把砂仁、豆蔻,含在嘴里防止口臭。那时所谓“剃头”,并不是整个剃个光葫芦,而是在头中心梳辫 子,周围留一圈齐马穗儿,俗称“留锅圈儿”,然后再用剃头刀刮边。这位理发师傅越是提心吊胆,手就越哆嗦,剃了没有两三下,心一慌,手一抖,“哧儿!”就 在乾隆皇帝的后脑勺上拉了一个口子。乾隆喝骂一声:“混账东西,你要刺王杀驾吗?把他拉出去!”护卫们立刻把理发师傅拉出去砍了头。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 命令再请一个手艺真正高的理发师傅来。

工夫不大,又找来一位理发师傅。乾隆把三条规定重说了一遍,还加了一句:“如给朕拉了口儿,可小心你的 脑袋!”这句话又把理发师傅吓得脸色惨白,手哆嗦得更厉害了。剃了没有三下,嚓的一声,在乾隆的脑门子上又拉丁一个口子。乾隆更恼火了:“好大胆的贱民, 敢在朕的面前行凶,快给我推出去!”护卫们又把这位师傅砍了头。

一连拉了两个口子,可把乾隆气急了,拍着桌子命令太监:“快去把他 们掌柜的叫来!”太监也害怕了,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冲着掌柜的撒气发威:“好你个猴崽子,你叫两个手艺孬的废物鸡去给皇上剃头,把皇上脑袋瓜儿拉了两 个口子,直冒血筋儿;皇上急了,叫你亲手去剃,剃好了有赏,剃不好你也别要脑袋了!”掌柜的一听,只吓得魂不附身,体似筛糠,急忙跪下磕头求饶:“太监老 爷,我胆小不敢见皇上,您另请高明吧!”太监骂道:“你敢抗旨不遵吗?难道你就不要脑袋啦!”掌柜的心想:“两位手艺高的师傅都不行,我这两下子更是白搭 了。哎,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于是他面带假笑他说:“您别着急,我去。请您稍等一会儿,我到后边换件衣服,解泡手就走。”掌柜的点头哈腰说着就溜到后边,逃走了。

这时剃头棚里只剩下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徒弟,他是宝抵县人,因为家乡连年闹灾荒,逃难到天津卫求条生路,就在这家剃头棚立下了卖身契学手艺。从前学徒的 不许用姓名,只叫小名。这小伙一口宝抵县的土腔,掌柜的和师傅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都叫他“小怯勺”。别看他说话口音侍,可人聪明、勤快,是个机灵鬼儿。他 正在练剃头的基本功哪:手拿着剃头刀刮冬瓜皮上的一层白霜,一刀一刀地把白霜都刮掉,刮得干干净净,还不许刮破一点冬瓜皮儿。小怯勺已经练得挺好了,很想 给人剃头试试手,可是掌柜的还不敢叫他上座。这时,小怯勺早猜透掌柜的使了金蝉脱壳计,溜号啦。他眼珠一转,想了一个主意,就装作没事儿似的,站在墙角不 紧不慢、稳稳当当地刮冬瓜霜。

太监等了一袋烟的工夫,还不见掌柜回来,就冲着这小怯勺大发雷霆地喊道:“你们掌柜的怎么还不回来?”小怯勺笑 笑说:“公爷,您别着急。实话对您说吧,我们掌柜的怕见皇上,他是脚底下抹油——溜啦。让我去给皇上剃头中不中啊?”太监一听,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 “你简直胡闹!两个耍手艺的老师傅都砸了锅,你个小毛孩子更不行了,弄不好连我的脑袋也保不住了。”小怯勺一本正经他说:“咋的?公爷您别看我岁数小,咱 的手艺比他们高着哩!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嘛!您就让我去吧,准保让皇上满意。”太监一琢磨:掌柜的跑了,正愁没处找人,只好带着这个小替 死鬼去交差喽。

他们来到龙亭,乾隆看是个小孩,立刻满脸怒气,刚要斥责太监,小怯勺马上给乾隆磕头说:“启禀皇上,您这是咋哩,别看 我人小,手艺可是呱呱叫呀,大伙都叫我‘剃头的小神童’啊,我要是给您剃不好,就杀我的头中不中?”乾隆一听这小嘴真乖,能说会道的,气消了一半;再仔细 一瞧,这小孩五官端正,个头儿不高不矮,长得显着那么精神,心里又生了三分喜爱,于是就答应让他剃头了。

小怯勺开始也有点怕,可心里却打好了 谱:“如果俺一失手给你拉个口子,那就豁出去了,不等你砍我的头,我就来个先下手为强,喀嚓一下先把你的脑袋削下来,拿我这条小命儿换你这皇帝的老命也够 本了。”他这样一想,也就不害怕了。再者,小怯勺的基本功也练得扎实,心里沉稳,手头灵巧,动作轻快,干净利索,不大会儿工夫就剃完头,刮完脸,梳好了辫 子。

乾隆皇帝好象一点感觉没有,舒舒服服的就理了发,整了容。拿镜子一照,嘿!又美观,又大方,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不由地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真不愧是剃头的小神童!”又转回头埋怨太监说:“要是早请他来何至于给我拉两个口子!”太监急忙跪下说:“奴才有罪,奴才该死!”

这时小怯勺接话说:“启禀皇上,这咋能怨公爷呀。其实那两位师傅都比俺手艺高啊,因为他们害怕给您剃坏喽,手就哆嗦,才伤了您的龙头呗。”

乾隆很纳闷地问:“那你怕不怕呢?”小怯勺不慌不忙地回答:“您是真龙天子,天下属您最尊贵啦!您叫我剃头,就把龙头交给我了,刀子在我手里攥着,您都不怕;我是个小剃头的,象棵小草,跟您相比,是一天一地,俺还怕啥!”

乾隆听了这番话,前思后想,恍然大悟,心说:“唉呀!那两位师傅是忠于我的,才怕我……错杀了,错杀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给他俩好装裹,好棺材,出大殡吧。多给他们家属抚恤银两。”乾隆想罢,便开付银票,命地方官去办理善后。

乾隆很喜欢小剃头的手艺好,还有心胸,有理智,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就封他为五品随驾官,专给自己理发整容。后来小怯勺回家探亲,真是衣锦还乡,全县人都 远接高迎,非常羡慕。从此以后,宝坻县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学习理发手艺。他们学会手艺,奔赴各地,大多数是下天津卫干理发行业。

相沿至今,天津市有许多老理发师还都是宝抵人哩!

乾隆被捕

清朝的乾隆皇帝即弘历,一生治国有方,在位60年基本上为太平盛世,退位后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太上皇”,遥控国家大事。他一生深居简出,身份显赫,谁敢抓他呢?偏偏他栽在自己“万分”陌生的小小部下手里,这个小小的部下就是清朝盛京将军属下的旅顺口水师营协领高勋。

高勋是山海关人,他为人忠厚耿直,忠于职守,为官清正,爱兵爱民,雍正年由外地调入旅顺水师营担任协领,当时军营内部种族歧视比较严重,汉族官兵与满族官兵同差却不同饷,他曾理直气壮地去找盛京将军要求给汉族官兵加薪,他的诸多举动深得官兵的好评。

水师营原来在荒野郊外,朝廷要在这里建水师营,按规划要建1200间营房,高勋在建营房期间因公得罪属下一个根基很硬的佐领,那佐领四下里放风要去告他贪污,挪用建房银子,使1200间营房只好建成草顶的房屋。这消息传到上司那里,上司立即派官员来水师营调查,他们严肃地审问高勋:“军队建营房为什么不建瓦房而建草房,省下的银子哪去了?”来查办的官员气冲冲地审问高勋,高勋则理直气壮地回答:“这里的百姓都住草房,附近没有砖瓦窑,要建砖瓦房,一是要占地烧砖瓦,二是会引起百姓埋怨,建草房则可避免这些情况,而且也省下不少银子。”

上司派来的查办人员仔细走访了营区,在官兵中普遍搞了调查,又仔细查了账目,清点了库内剩余的银子。经过查询,账目相符,库存银子与账面完全一致,高勋没有铺张浪费,还处处替朝廷节省银两,上司很满意,便给高勋记了大功一次。

水师营的建立除了要组织官兵在海上巡逻,防止倭寇入侵之外,还要负责在沿海缉私,查禁朝廷规定的违禁品,高勋偏偏在严格执行公务时惹了一个大麻烦,这麻烦使水师营官兵及百姓为高协领捏了一把汗。雍正十二年?1734年 秋天,水师营集市上来了几个外乡买卖人,他们在贩卖长白山人参。在当时,朝廷规定,人参是贡品也是高级补品,必须由朝廷统一经营,普通百姓如敢参与人参贩卖,便要抓入大牢,按刑部法典处罚。所以,百姓来协领衙门举报后,高协领马上派人到集市上查探,当奉命前来查探的官兵赶到集市后,发现这几个外乡人竟大大方方与当地百姓讨价还价,对官兵的到来熟视无睹。官兵们刚要上前问话,那几个外乡人竟怒发冲冠对来干预的官兵不由分说抬手就打,这几个被派去的官兵虽说平时精通武功,却没遇到过这些武艺高强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便被外乡人打得连滚带爬,鼻青眼肿,幸亏在附近操练的大队官兵赶到,推推搡搡好不容易才将这几个人拿下押送到协领衙门,一路上,被捆绑的外乡人在官兵群里还伸腿打人,气焰十分嚣张。

高协领升堂审讯,问了半天他们才开口,为首的那个北京人自称姓高,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自称是做买卖的,这伙人在公堂上昂首挺胸,怒目相视,差人命他们跪下回答协领大人的问话,他们不但不跪,还一个劲地骂着。高勋自当官差还没遇上这种不懂官府规矩的人,他猛拍公案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你们胆敢私贩长白山人参,犯了国法,又胆敢殴打官差,该当何罪?来人哪,把他们押下去……”

站在一旁察言观色的军师赶紧拉了一下高勋的袖子耳语说:“大人且慢,我看这些小子不同寻常,为首的那小子气度不凡,一定是有什么背景,怕是有点来头。当然,私卖人参确是犯了大法,依我之见,不如把他们连人带货一起送往盛京,让盛京将军看着发落去吧。”高协领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深知官场黑暗,一旦严惩了高官或皇亲国戚,说不定有什么麻烦,烧香引出鬼的事可是得不偿失。

第二天,他派得力官员和一队官兵,将这伙人捆绑起来,连人带货押往盛京。

到了盛京,押进盛京将军衙门,只见盛京将军看见押解来的人后,急忙跑下公堂,亲自替为首的那个小伙子解下绳子,并亲自送到行宫安顿下来。

这情景被前来押送的水师营官兵看得一清二楚,他们经过打听,才知被抓的为首的年轻人原来就是皇太子弘历。高协领得到这个消息后,自知惹下大祸,他做好了心理准备,等着随时被朝廷满门处斩。

雍正十三年秋,老皇帝雍正驾崩,皇太子弘历即位,改年号为乾隆元年,这消息传到水师营,高勋顿时心惊肉跳。正在他天天忐忑不安之时,一道圣旨降下,命高勋火速进京。高勋安顿好家眷,没敢把自己的“厄运”告知部下及亲属。他在军师的帮助下,把皇帝可能问罪的事儿都想好了对策,准备了一番后,他便硬着头皮进京复旨去了。

高协领刚到京城,没敢耽误,急匆匆上殿去见皇上,乾隆皇帝见了高勋劈头就问:“高勋,抬起头来,你还认识我吗?”高勋抬起头来又连连叩首:“奴才该死,奴才该死……”乾隆笑容满面地问:“高勋,你有什么罪啊,有罪的是朕,朕怕是有罪之人吧?”高勋一听,明明是皇上在挖苦他,反正总是一死,倒不如把心里话倒出来,如此死法也痛快一些。他把心一横,反倒镇定下来,斩钉截铁地说:“恕奴才直言,长白山人参是朝廷规定的贡品,寻常百姓私自买卖是要杀头的,长白山是我大清的发祥地,皇祖立下圣训,此乃禁区,不准进山采药、打猎,圣上私采长白山参,又私自拿到集市上贩卖,犯了国法,罪上加罪,……”乾隆听了略露赞同的脸色,只好说:“可我是皇上啊?”“皇上那时没登基,应当按大清刑律与庶民同罪。”“可我是皇太子……”“你口口声声称自己姓高,是掌柜的,奴才岂知皇上的真实身份?”乾隆龙颜大怒:“大胆的奴才,高勋,你竟敢如此放肆,在你心目中还有君臣之礼吗?你死到临头了,知道吗?”“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不过,死也要让臣死个明白,我不知高掌柜就是皇太子,不知者不怪罪,奴才为什么要处以死罪呢?再说,大清皇祖遗训,皇家太子都不去遵守,谁还去遵守?奴才身为朝廷命官,遇见违训犯法之事不去管,那才是失职有罪,如忠于职守去管犯法之徒反而有罪,以后谁还去管犯国法的事呢?”

乾隆帝听了高勋在朝上一番“胆大妄为”的忠言,心里十分痛快,他决定好好提拔他。他对高勋说:“朕错怪了高协领,念你秉公执法,对朝廷忠心不二,朕要对你重用,你回去待命吧。”

高协领回到水师营不久,朝廷便下了圣旨为他擢升了官职,高协领的子女也跟着他走马上任。高勋上任那天,水师营官兵及百姓挥泪送别,百姓把高勋一直送出了二里之外才恋恋不舍地返回。高协领水师营抓皇帝的故事便代代传了下来。

篇3:东方朔巧劝汉武帝故事

东方朔巧劝汉武帝故事

汉武帝非常喜欢方士,并让这些人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仙药。东方朔对方术之士特别反感,但在他们受宠时又本便直接向皇帝进谏,于是,他就用另一种方式向汉武帝进言说:“陛下让人找的都是地上产的药,这些药是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只有天上的药才能使人长生不老。”

汉武帝问:“谁能上天呢?你能上天取来药吗?若能取来,我重赏你。”东方朔说:“我可以上天取药。”汉武帝知道东方朔是在说假话,就一再追问,并让东方朔立即上天取药。

东方朔马上告辞,走出殿堂大门后又很快返回来说:“我现在一人上天,好象是在跟您说假话,希望陛下能派一人与我同行,以证实我的`真假。”汉武帝于是就派遣一名方士与东方朔同行。并约定三十天后返回。东方朔出了朝庭大门后,每天都到各王侯家轮流饮酒,期限快到了,他还没有上天的意思,随行的方士不断地催促他。东方朔说:“神仙鬼怪的事很难预言,不久就会有神仙来接我了。”

有一天,方士白天一直在睡觉,东方朔突然弄醒他,对他说:“我喊你好半天你都不答应,我刚从天上下来。”方士大吃一惊,把这一切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东方朔竟敢当面欺骗他,遂下令把东方朔投入监狱。东方朔一边哭一边说:“我在倾刻之间几乎要死两次!”汉武帝很奇怪,就问东方朔,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朔回答说:“玉皇大帝问我天底下的老百姓靠什么穿衣服?我说:‘靠虫子。’玉皇大帝又问:‘虫子象什么?’我回答说:‘虫子嘴毛乎乎的象马,颜色黄乎乎的象虎。’天神大怒,认为我说假话。便派使臣到人间探问,使臣回来报告 天神:‘有这种虫子,名字叫蚕。’于是,天神放了我,如今您如果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希望能派人上天查问。”汉武帝听后大为吃惊,说:“好,齐人狡诈,你原来是想让我不再重用方术之士呀!”从此汉武帝罢掉诸方士,不再重用他们了。

篇4:乾隆对联故事

乾隆对联故事

对联1:乾隆帝南巡到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他突然想到河北也有一个通州于是出了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对不出来,查资料、找县志也对不出来。乾隆帝很不高兴。

一天他和小随从外出游玩,看到街上有许多当铺,小随从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一听很高兴,连声叫好,给小随从连升三级。

对联2:乾隆帝听一个姓倪的'歌姬演唱,一高兴出一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由“妙倪”二字组成。大臣们对不出,歌姬很聪明也不知此人是皇帝,于是出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乾隆听了拍手叫绝,连赏歌姬御酒三杯。

对联3:乾隆帝看出纪晓岚想家了又不敢说,就给纪一个机会对对联,对上了就回家乾隆出上联:“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一听道:“陛下圣明,如蒙恩准,臣感戴圣恩,我是: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出了一幅十分完整的下联,乾隆大为高兴,当场批他回家。

对联 4:乾隆在郊外看见飞来一只白鹤便让纪晓岚作诗,纪随声吟道:“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定雪为衣。”刚吟出两句,乾隆却刁难纪说:“这是一只黑鹤。”纪看了一下乾隆,接着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蓄墨池。”乾隆听后开怀大笑。大家也都赞叹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更多精彩内容介绍:

对联的魅力

贺寿对联

春联

有关春节对联

篇5:关于乾隆的传奇故事精选

康熙乾隆的避暑山庄

临苑囿而阅武,因行幸而观兵,这是历代帝王加强统治的一种成法。康熙皇帝平了三藩之乱,便把政治注意力转向了北方。为了不忘祖宗骑射的传统,提高满、蒙八旗兵的军事素质和骑射技能,并加强对漠南、漠北和漠西等蒙古三大部的抚绥,康熙皇帝便在第二次出巡口外的那年——康熙二十年(1681),建立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东西相距三百里,南北直径近三百里,周长一千余里,总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自此以后,康熙皇帝几乎年年只有二十一年(1682)和三十五年(1696)两年,因出巡东北和亲征噶尔丹而未来。都来到这里。康熙皇帝一共48次行幸木兰,乾隆皇帝也来到这里好几十次乾隆六年(1741)开始,隔年一次;十六年(1751)后,更是夏、秋必至。。每次都在这里举行为期20天的大规模的围猎和军事演习活动,蒙古各部以及青海等部的上层人物纷纷前来,并派出大量骑兵、向导、随围枪手、长枪手、打鹿枪手参加。而为了出巡木兰,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开始,到乾隆中期,又在口外修建了十四处行宫。四十二年到四十七年(1703—1708),康熙皇帝修建了热河行宫,这就是有名的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到五十七年(1792),避暑山庄才最后建成。避暑山庄规模宏大,面积约560万平方公尺(8 400 多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园林。

康熙、乾隆两个皇帝,花了90年的时间,修筑这么大的园林,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避暑,实际上,用乾隆皇帝的话说,是为了“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因此,他们几乎每年,都要在这里召见全国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宴请他们,笼络他们。在用兵北部、西北部、青海、西藏等处的过程中,皇帝还下令修造了一些各具风格的庙宇,作为各部彻底归服统一的标志和象征。平定了准部,修建了普宁寺;平定了回部,修建了普乐寺;为了笼络西藏官俗,又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庙和**行宫。……这里还种植了外兴安岭的红色味甘的野果(草荔枝)和南部新疆的无子绿葡萄。年复一年,到这里朝见皇帝的,除了内蒙四十九旗,外蒙四部、厄鲁特四部、青海各扎萨克(旗主),不下百余旗的头目之外,哈萨克的阿布、土尔扈特的渥巴锡等也曾前来。因此,避暑山庄,俨然成了清朝皇帝维护各族统一、处理民族事务的第二中心。

木兰围场的狩猎和避暑山庄的巡幸,巩固了清朝皇帝对于全国主要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而对于经济、文化发达,思想、政治不稳,汉族聚居最密的东南各地,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也各自作了六次的“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玄烨南巡六次,不断巡视河工、蠲免租税、省风问俗,还谒明太祖陵、访孔庙、召见奖励耆老秀才。乾隆皇帝也学着祖父的样子,在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南巡六次,除了审视黄河堤坝、修筑浙江海避暑山庄图塘、参观江南机房之外,也通过谒明陵、祭孔庙、免钱粮来笼络汉族士绅,缓和江南地区的阶级、民族矛盾。比康熙皇帝更突出的是:乾隆皇帝不但加祭历代先贤、勋臣、名宦、忠烈(包括岳飞)的祠堂、坟墓,遣祭本朝故吏的陵寝,而且还不断地阅兵,通过阅兵,告诫将士防止腐败,发挥维护清朝统治的职能。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看见八旗将军和绿营提镇坐轿,便下令应该骑马。三年后,杭州将军伊领阿、副都统刘扬达,都因坐轿丢了官。乾隆皇帝在通过南巡来进一步笼络士绅方面,也很有一些办法。他宣布增加巡幸地区的官学生的名额,亲自选拔一些文人当官:桐乡的陆费墀,被选拔成了进士,后来还当上四库全书馆的总校官;嘉善人谢墉,后来更当上了吏部左侍郎。他接见那些退休的老臣,给他们赐坐、赏饭、赏人参、赏貂皮、晋衔、赐子孙功名出身。前文所述的沈德潜,70岁才考上进士,当礼部侍郎退休;嘉兴有个康熙时的进士钱陈群,乾隆时当过刑部左侍郎,也退休南归。乾隆皇帝南巡时,二人两次接驾。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在常州见到他们,写诗称他们为“二老”;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又见他们在苏州候驾,更写诗称他们为“二仙”,说:“二仙仍此候河滨,三载相睽意更亲”,显得更加亲热。康熙时期,梅文鼎的孙子梅瑴成,曾被召入内廷,康熙皇帝还曾亲自给他讲过算学,叫他编过天文、算法等书,官至左都御史而死。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赐他的长子举人出身,还写诗说明自己是“推恩缘旧念,皇祖内廷臣。”溧阳还有个康熙年间的老进士史贻直,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兵、吏等部尚书,乾隆二十年(1755)因给坐事籍没的山东巡抚鄂昌讲情,而被罢官回籍。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特地召见了他,恢复了他的大学士衔,叫他重新入阁办事。

康熙、乾隆两个皇帝的这些作法,对一向多事的东南地区的稳定,确实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而在督察各地官吏、加强君主集权上,雍正皇帝却最下工夫。他设置“观风整俗使”不说,还广置个人亲信逻察官吏们的表现。田文镜,是康熙时的内阁侍读。雍正皇帝即位后,派他去祭华山,回来后,向雍正皇帝报了山西的荒情,雍正皇帝见他敢讲真话,提拔他当了山西布政使,后又升他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田之所以官运亨通,跟幕客邬先生(思道)大有关系。他当总督时,邬先生问他:“你想当个出名的总督么?”田说想,邬就说:“那么,就放手让我替你办件事,别干涉我吧!”田问办什么事,邬说:“我将替你草写一纸疏文上奏皇帝。但这疏,一个字也不能叫你看。”田文镜答应了,邬先生弹劾了权臣隆科多,田文镜于是更被雍正皇帝宠眷。不久,田文镜不听邬先生的意见,邬愤而辞去,田文镜再奏事,就不中帝意而数被谴责了,及至再请邬来,又帝眷如初。有的史书说,这邬先生就是雍正皇帝派来的心腹,假借田文镜的名义要弹劾、除却权臣而集权于一身的。康熙时的进士王士俊,雍正初离京到河南去做官。临赴任,尚书张廷玉推荐给他一名佣人。士俊后来要回京陛见,这佣人却要提前告辞。士俊问其所以,这人说:“你做官几年,还不错,我要先回京面圣,替你说些好话。”原来这人,是雍正皇帝的侍卫,派来做耳目的!诸如此类的逻察,雍正皇帝还搞了许多,朝臣们一个个只好谨慎小心,乖乖儿让皇帝独裁。

清朝入关后,满洲八旗的旗主们,还保有一定的传统势力,不久,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虽已直接受皇帝的指挥,但下五旗(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仍由旗主统领,他们各为旗君,并多勾结旗下、树立朋党,妨害皇帝集权。雍正皇帝于是将下五旗也收归皇帝直接管辖,直接委派亲信统理旗务,并严禁旗主与外吏勾结、严禁旗丁在旗主门下行走,宣布旗丁必须尊奉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这也大大地加强了皇帝对旗主、旗军的统治,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内空前的统一。

“十全老人”乾隆帝

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文治,远不如对于自己武功的欣赏。他晚年写诗自诩的是“十全大武扬”,用汉、满、蒙、回四体文字刻碑的是《十全记》,后来还干脆称自己是“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的“十全”,就是说他在位期间一共打了十仗,而且十仗都打胜了。按照他的说法,这十仗是:两次平定准噶尔部,一次征服回部,两次征服大、小金川苗族头人,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征服缅甸,一次征讨安南,两次降顺廓尔喀。

香妃旗装图镇压农民起义、征讨外国,战争自非正义;但是,平准、平回、两征金川,却有利于祖国的进一步统一。

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死,其次子那木扎尔被立为准噶尔部的汗。但不久,那木扎尔的庶兄达尔札却杀汗自立,并想杀掉在雅尔拥有重兵的达瓦齐(大策零之孙)和阿睦尔撒纳(辉特部台吉、策旺阿拉布坦的外孙)。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因此当然不愿坐而待毙,二人起兵攻下伊犁,杀了达尔札,接着做汗的便是达瓦齐。达瓦齐身躯肥胖、面大如盘、腰腹十围,喜欢饮酒食羶,能耐不大,但却不受阿睦尔撒纳的摆布支配,双方意见不合。阿睦尔撒纳击之不成,便于乾隆十九年(1754)跑到热河避暑山庄来见皇帝,被乾隆皇帝封为亲王。而达瓦齐则继续保持分裂割据的状态。于是,乾隆皇帝便决定进击达瓦齐。

乾隆二十年(1755),弘历命班第等为统帅,以阿睦尔撒纳等为向导,领兵50 000万,分两路进发。大军会师于博洛塔拉河,达瓦齐拒战不利,加之分裂割据不得人心,部众纷纷出降,只好逃到伊犁西北180里的格登鄂拉。清军追至格登山,派阿玉锡等25名准噶尔骑兵夜袭达瓦齐营,达瓦齐营大乱,7 000人迎降,达瓦齐领了2 000余人逃走,逃到南疆乌什城时只剩下百余骑,被城主灌醉捆了献给清军,跟达瓦齐同时被擒献的还有以前从青海逃来的叛乱头目罗卜藏丹津。乾隆皇帝的第一次“平准”之战,就这样胜利结束。阿睦尔撤纳也因随军征伐有功,被晋升为“双亲王”,食双亲王俸。

然而,这位双亲王阿睦尔撒纳,却并不满足,他一心想的,是要做厄鲁特四部的汗。因此,战事结束后,乾隆皇帝召他入觐,他故意迁延不来,不但不来,还在9月24日,交回了朝廷给他的大印,又造起反来。他猛攻留守的清军,迫使班第兵败自刎。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策楞率领的清军,将阿睦尔撒纳击败。被击败的阿睦尔撒纳,窜往哈萨克地区,但不久,又折回围攻伊犁,迫使巴里坤办事大臣兆惠撤回巴里坤。清朝大军再次打败他,他又再次逃往哈萨克地区。不过,这次清军穷追不舍了,哈萨克汗阿布赍也只好答应擒献他,并没收了他的马匹。他见大势已去,不敢在哈萨克地区停留,便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徒步逃入俄国。俄国曾一再表示支持他,无奈清朝政府不断抗议,清朝大兵又不断追击,所以,也始终未敢轻动。势单力孤的阿睦尔撒纳,后来竟因痘疹(天花)死于俄国旷野。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清政府的追索下,俄国被迫将他的尸体送还。

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对准噶尔部分裂势力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打击了沙俄的侵略野心,巩固了西北的边防,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西北边疆的统一,为背井离乡、远奔伏尔加河流域140来年的土尔扈特部的重返家园创造了条件。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平了准部,乾隆皇帝接着平定“回部”的叛乱势力。“回部”指的是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区。这一地区,清初以来,一直受到准部贵族的奴役。康熙三十五年(1696)击败噶尔丹之后,朝廷命回部首领阿布都实特管理南疆,阿布都实特死后,其子玛罕木特继位时,策旺阿拉布坦又袭取了叶尔羌城,囚禁了他,还扣押了他的儿子布那敦、霍集占——大、小“和卓木”“和卓木”,译言“圣裔”、“教长”,指回教首领。作为人质。乾隆二十年(1755)平准首战告捷后,朝廷派兵护送布那敦南归治回,留霍集占管辖伊犁地区的维吾尔人。不料霍集占竟参与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尔撒纳兵败逃走,霍集占不但不降,反而逃回南疆与布那敦一起发动了叛乱,把清朝派去的副都统、回部招抚使阿敏图杀了。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围攻库车,霍集占乘夜潜出,乾隆皇帝乃命尚书纳木札尔和将军兆惠合剿。兆惠侦知霍集占在叶尔羌城,便只率精骑先进至城东的叶尔羌河畔扎营。叶尔羌河,“回”语叫“喀喇乌苏”,意为“黑水”,所以,兆惠之营被称为“黑水营”。河西,叶尔羌城,城周十余里,四面12门,隔岸伏有叛军,兆惠兵单力薄,出营初战不利,退回营中,掘壕自守,等待援军。不料纳木札尔等,早已半道阵亡。兆惠军孤守营中,霍集占等乃筑长堤围困,并掘黑水上游以水灌之。营中军粮告罄,驼马杀光,营内、外树上和栅上,也被击满了铅弹。霍集占就这样围困了兆惠军三个月。直到第二年2月,富德率领的清军逼近时,兆惠军才拼死突围而出,退回阿克苏。

6月,兆惠和富德汇集了三万大军,从阿克苏分两路再进,拿下了叶尔羌城,霍集占逃走。7月,清军追至帕米尔高原的伊西洱库河谷,降其12 000人,霍集占身边只剩下妻孥旧仆三四百人了。9月,霍集占和布那敦逃到巴达克山,被山主擒杀。

霍集占等发动的叛乱平息后,乾隆皇帝下令在南疆喀什噶尔驻参赞大臣北疆的参赞大臣驻塔尔巴哈台。,在南疆其他大城驻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并将天山南北合称新疆(全区的最高长官是“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而在回部只收1/20的租税。

乾隆皇帝不仅结束了西北边疆的分裂混乱局面,而且,还加强了对四川、西藏的统一和管理。

大渡河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条源出松潘一带,较大;一条源出理番一带,较小。两岸万山丛矗,多产金,故被人们称为大、小金川,隋朝还置过金川县。大金川的头目莎罗奔,因随清军入藏平叛有功,曾被雍正皇帝封为金川安抚使。莎罗奔势力渐强,心随权起,就开始攻打周围的土司,朝廷劝谕,他也不听,乾隆十二年(1747),他竟敢打伤官军。乾隆皇帝派兵镇压,前后打了三个年头,最后避碉深入,用老将岳钟琪(莎罗奔入藏时的顶头上司)率十三骑入营招抚劝谕,莎罗奔才在十四年(1749)算是服了。

《乾隆平定金山图·收复小金川》但是一波刚平,二波又起:乾隆三十六年(1771),小金川的头目僧格桑,又侵扰邻近土司,并与官军开仗。乾隆皇帝于是派大兵平定了小金川,但是,僧格桑逃入大金川,大金川的头目莎罗奔却拒不交出,而且二人串通一气,杀了土司官,打败了四川总督阿尔泰率领的军队。乾隆皇帝下令杀了阿尔泰,以尚书桂林作统帅,以大学士温福来督师。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军进攻大金川,抵达木果木。温福虽然看到石碉林立,却不想绕出敌后,也不愿避实击虚,竟也大筑碉堡千余,与叛军对垒,并日与提督董天弼等置酒高会,致使月余无功,连小金川又重新丢了。大、小金川的叛军,一齐猛攻清营,温福被擒,天弼等战死。清军大乱,溃时自相践踏,争渡铁索桥时,人相拥挤,锁崩桥断,落水溺死者以千计。溃至美诺,后军收容犒劳,才稍安定。不料有人用铜盆舀水,不慎失手落地,啷一响,大家又惊呼“追兵到了”,再次争逃,不可抵止。

秋天,乾隆皇帝以阿桂为定西将军,重点兵马,第二年才扭转战局。

乾隆四十年(1775)9月9日,清军终于攻破勒乌围,莎罗奔逃到噶尔厓。

乾隆四十一年(1776)1月,清军攻破噶尔厓,莎罗奔再次投降。

平定了大、小金川,乾隆皇帝宣布废除土司,改设州、县,在小金川设美诺厅(后赐名懋功),在大金川设阿尔古厅,都直接归四川省管辖。在勒乌围,则置重兵把守。这就不仅巩固了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也促进了苗族与汉、满各族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乾隆中叶,侵入印度的英国殖民者,曾两次派人进入西藏,妄图迫使清朝政府跟它签订不平等的通商条约,不成,就唆使廓尔喀(尼泊尔)封建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六年(1791)两次入侵西藏。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皇帝派福康安(据说是他的私生子,名义上是他妻兄之子)率满、汉、蒙、藏、索伦等各族大军万余入藏反击,将侵略军逐出,维护了祖国的领土主权。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皇帝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进一步地、全面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告状

一天,清朝的乾隆皇帝在阴间回访热的推动下,也私自下界,来到了人间。

乾隆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作为清朝第五任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他有很多前人没有的优点。比如,他是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皇帝,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他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他一生着文吟诗,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编纂巨帙《四库全书》。

“无论是人品、能力,还是文治武功,我都问心无愧。”一想到自己的过去,乾隆激动不已,他很想了解一下后人是如何看他的。

他来到人间,翻正史、看野史、听传说、观电视,可是越看越生气,最后竟然拍案而起,大骂:“造谣、诬蔑、无耻!我要到玉皇大帝那里去告你们!”

乾隆无心再看人间的花花世界了,他立即回到了地府,向阎王请了假,便来到凌霄宝殿,见到玉皇大帝,立即双膝跪地,用颤抖的手从袖子里掏出诉状,痛哭流涕地说:“玉帝,您要为我做主啊!现在人间到处是关于我的书和我的影视,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玉帝笑道:“这是好事啊!说明你在世时的社会影响大,人们对你感兴趣呀!”

“影响确实不小,可是他们胡编滥造,无中生有,侮辱我的祖先,抹杀我的功绩,丑化我的形象,败坏我的名声。”乾隆气愤地说。

“怎么见得,请你慢慢道来。”玉帝觉得很奇怪。

“他们说我是一个被偷换的汉家男婴,不是满族人,还有鼻子有眼,说我原是陈阁老陈元龙的儿子,被我母亲用掉包计换了来,还说我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为掩人耳目,我到父母的墓前后,还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这些,我一点都不知道,他们却到处在说。玉帝,您想他们这种侮辱我祖先的做法多么令人气愤。”

“还有,他们说我不是我父亲钦定的接班人,说父亲在诏书中原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后来,我私自将它改为‘传位于四子’,您看我是这样的人吗?”

“另外,令我不能容忍的是,他们还把我描写成一个花花公子式的皇帝,说我到民间微服私访是假,寻找情人是真,不管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还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他们总能给我找一个村姑野妹来,然后再强加一个儿子给我,好像我是播种机,走到哪里,种子就能播到哪里,我就像蜜蜂一样,一路走一路采花,一路走一路播种,是一个天天吃汇仁肾宝,性欲特别强,有使不完力气的淫皇帝,按照他们的说法,现在人间至少有千分之一人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这可能吗?”乾隆的这几句话,把在场的人说得笑弯了腰。

“最使我受不了的是,他们编了一个名叫《宰相刘罗锅》的连续剧,里面竟然说我不问政事,找了一个假皇帝做替身,经常到陕西巷和一个妓女鬼混,还差点被六王爷带的人抓住,使我这个皇帝名誉扫地,声誉一落千丈。”

“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人?”玉帝以商量的口吻说道。

“我要求人间立即停止侵害,在人间和阴间的新闻媒体上公开道歉,减少有关责任人的阳寿,死后将他们打进十八层地狱,让他们永不超生,同时,赔偿名誉损失费冥币1000万亿元。”

“好!准奏,请阎王和有关神仙立即执行,不得有误。”玉帝下令道。

乾隆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满肚子的怨气即时消了大半,马上回到了家,从此再也不想回人间了。

篇6:将相和的三个故事是什么

故事详细介绍:

1、课文开篇叙述蔺相以布衣身份为赵国化解了和氏璧带来的危机,得到赵王的赏识。

2、之后又在渑池之会上以其过人智慧保护了赵国的尊严,更是官拜上卿。

3、他的`成功终于引来廉颇的不满,处处找蔺相如的麻烦,但是蔺相如并没有被当时国内的和平假象所欺骗,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努力维持着与廉颇的和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

4、因此,这三个故事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两人之间的矛盾由于蔺相如的步步高升逐渐被激化,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里达到顶峰,这是全文的高潮,也是结尾。同时也是二人关系的转折点。最后两人携手一起为赵国的富强而努力。

相关专题 乾隆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