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招聘会遇冷 “史上最难就业季”或是伪命题

元芳piupi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元芳piupiu”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末招聘会遇冷 “史上最难就业季”或是伪命题(共4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周末招聘会遇冷 “史上最难就业季”或是伪命题

周末招聘会遇冷 “史上最难就业季”或是伪命题

这个双休日,多个招聘会在珠三角同时举行。让人惊讶的是,包括广州、深圳在内,多个招聘会遭遇冷场,一些好职位连简历都收得不多。南方人才市场管委办主任王世华直言,“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个伪命题,“只要毕业生肯先就业再择业,我可以保证,广州籍毕业生几乎能实现100%就业。”他认为,现在人才市场已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多地招聘会招录比例高于1:1

周六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举行的珠三角9市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广州主会场,现场来了524家企业,提供9996个职位。让人意外的是,连广州市政集团等国企摊位前也冷冷清清。一些全额财政拨款学校招收中学老师,应聘的也不多。羊城晚报记者观察,现场应聘者不足1万人,招录比例高于1:1。

有人分析,除了受“国考”影响,周六在广州有马拉松比赛、在暨南大学有文科生大型招聘会,这都分流了求职者。不过,在珠三角其他大城市,招聘会也不火爆。

“珠三角九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合招聘大会”已举行五届,每次都是由各市人社部门联合主办。由于是官方组织的招聘会,不少单位是“上档次”的单位。比如,9个市的招聘会现场,均有福利待遇很好的银行、移动公司等招聘。今年更有2300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3万多个岗位。

在深圳,上周六举行的“9市联合招聘”设在人才大市场大厦7楼,大多数展位前门可罗雀,很多企业收到的材料并不多。多家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前来求职者明显较少。佛山的“9市联合招聘”设在佛山市人才市场,共有188家企业参加,提供1500个职位。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表示,她接到的求职简历很少,感觉招聘者比应聘者还要多。据报道,当天上午11时,有近半企业提前撤场。

而肇庆的毕业生招聘会设在肇庆学院的国砚广场,现场有206家企业参加招聘,全场提供5670多个职位,到场毕业生不足6000人,录取比例为1:1。

有企业临场降门槛仍招不满

周六招聘会冷场,或与“国考”在即有关。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毕业生并不忙着找工作,就业并没有外界揣测的那么难。

“之前很担心像我们这类学校不好找工作,找了几次,没想到用人单位很热情,还主动告诉我,到他们那里工作有宿舍,还有午餐。”来自白云学院的小朱是第三次参加招聘会,小朱感受到,企业其实更需要人,他没有急着跟企业签协议,而是想多看看,找个更好的,“好几个同学找的工作都不错。只要有能力,找个工作真的不成问题。”

很多高校都开办了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众多,外界以为这些专业难找工作。不过,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多个职位招收会计专业,应聘者并不多。“只要找到合适的,立即安排见习,等毕业就转正,可很多不满意我们给的3000元工资,觉得应该提供宿舍才好。”一家物流企业的HR说。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物流企业,本来设置了专业限制,眼看应聘者不多,干脆取消了专业限制,先招人进来,再慢慢培训,但收到的简历也仅有3份。

肇庆一家民办学校想招40名老师,工资提高20%,月收入有2800多元,可仍招不满人,“一些毕业生嫌工资低,其实这月薪在肇庆生活得很好了。” 学校招生负责人说。

“东南飞的'孔雀”越来越少了

双休日多个招聘会还透露一个信息:各地招聘会几乎都是当地学生赶场,很少有外地生源“捧场”,以往广深招聘会吸引全国、全省各地毕业生竞相赶来的“盛况”不再有。

在东莞,前来求职的多数是本地高校毕业生,少数从外地高校赶回来的毕业生,一问才知原来是东莞人,想毕业回老家。来自暨南大学日语系的小叶是东莞厚街人,周六选择了回东莞应聘,“广州房价太高,生活压力太大,还是回老家好。”小叶说。来自东莞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超过八成东莞籍毕业生选择回东莞创业或就业。

在广州招聘会现场,前来赶场的几乎全是广州高校学生。对此,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的招聘人员表示很不适应。她说,前几年单位组织招聘,天南海北来了很多知名大学毕业生,现在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类名校毕业生简历都很难收到,“以前根本不用去外地招,如今要招外地的学生,看来只能去外地招了。”

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招的专业是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对综合型高校来讲,这些都是常见的专业,但一上午才收到29份简历,多数是高职高专类学生投的。

“算不上寒冬,最多是凉秋罢了”

“说就业难,真的是伪命题。”王世华说,他们多年跟踪毕业生情况,认为如今大学生找工作并不难,只要是学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去找工作,肯定能找到工作。

广州市人社局、南方人才市场监控的信息显示,现在毕业生找工作并不难,反而是企业亟需高素质人才。王世华分析,影响就业的,主要是毕业生心态,还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

“算不上寒冬,最多是凉秋罢了。”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预测认为,今年不算“史上最难就业季”,明年也不是。广州市户籍、省内户籍的学生就业难度并不大,省外高校来穗找工作的学子就业压力会更大一些,这也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通病。

篇2:一步步走出“史上最难就业季”

一步步走出“史上最难就业季”

,被许多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对于我们20毕业的学生来说, 去年9月开始的那段艰辛的求职经历虽然已经渐行渐远,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应该说,在严峻形势下,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届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整体良好。 班级整体对就业去向满意度较高,保守地说,90%以上的同学对工作是基本满意的。 旁观者看来,我班同学的求职结局很好,似乎最难就业季与我们无关, 事实上大部分人美好的结局背后都有几个月的奔波与曲折。 可以说,我们是一步一步踏实、努力地走出了“史上最难就业季”。 第一步的决定作用 我们的求职之路在去年的六七月份就拉开了序幕。有的同学为了充实简历,有的同学为了寻找适合的工作方向,有的同学为了体验职场的氛围,虽然初衷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选择了实习作为求职之路的第一步。为走第一步做哪些准备,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步,如何走第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但是这小小的第一步却注定大家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求职之路。走好第一步的人在年前,甚至在10月份就早早地有了好归宿,当然这只是寥寥几人。 其实在研一第二学期快结束时,大家就相继开始找实习。那时候,对于找工作抱有无数憧憬的大家来说,还没有体会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压力与威力,暑假如期而至,大家也纷纷按“规定动作”开始实习了。 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实习真的是找工作的一个好途径。有一些同学在找实习时,并没有很清楚自己想做的工作,有的仅是想在实习中梳理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的是因为当时凑巧找到了这份实习,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导致很多同学在求职中觉得“实习对找工作没有什么帮助”。和目标清晰的同学比起来,他们以后的求职之路便走得艰辛曲折得多。也有些同学在实习中虽有所收获,但没有意识到实习背后隐藏的机遇,错过了找工作的一次绝佳机会。但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大牛,他们会在我们忽略的地方发现机会,并且牢牢地把握了机会。 郭圆圆和卞元月就是其中的两个。 在郭圆圆身上,你可以充分理解“先下手为强”的含义。她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之处,在于她是全班最早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最早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的人。郭圆圆在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经在思考自己研究生毕业时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她对酒店管理非常感兴趣,因此她将目标行业设定在酒店咨询上。 有了清晰的目标之后,郭圆圆在研究生开学之前就正式开始了实习行动。如何找实习信息,她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主流的招聘网站,而是查看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哪个大学最出名。她认为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目标学校,常常会在目标学校的BBS上发布实习的招聘信息。因此她觉得可以将注意力投在专业最出名的大学的BBS上,这样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心仪的目标公司,而且还可以通过招聘信息里的EMAIL、联系电话等向目标公司进行咨询,命中率更高。郭圆圆虽然没有酒店咨询行业的专业背景,但她说酒店咨询公司在招聘实习生时,并不需要你具备很多专业知识,相反,公司更看重你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执行能力、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甚至你的文笔好、英文翻译好,这些都能使你成功地获得实习机会。 在对实习做了一系列准备之后,郭圆圆成功地成为了美国石桥晟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生。读研期间郭圆圆一直在这个公司实习,并且在大家开始实习、求职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份工作是自己所心仪、向往的工作,在11月份的时候就拿到了正式offer。郭圆圆说,对于求职,目标一定要明确,搞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最重要的是给自己预留出选择一份真正喜爱的行业的时间。 本科是会计专业的卞元月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比较了解,加之一直在考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因此在找实习时非常关注四大的暑期实习招聘。在研一暑假开始前,卞元月就在网上申请了四大的暑期实习,并在一些求职论坛上做了相关的笔试准备,因此很顺利地获得了实习offer。在暑期一个多月的实习中,卞元月学到了很多四大税务咨询的知识,而且四大的同事都是同龄人,非常好相处,工作氛围也很轻松。出于对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氛围的喜欢,卞元月在9月份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招聘时,投递了简历。由于有暑期实习的经历,在正式招聘时她可以走事务所招聘的绿色通道,省去了其他面试环节,直接进入合伙人面试,并且在10月份顺利地拿到了offer。 挣扎在的尾巴上 9月份,求职正式开始了,同学们充满斗志地开始了求职之路,此时的大家兴致勃勃、充满信心。到了10月份,经历了每天都积极地在网上做网申的9月和10月,但是笔试、面试机会却寥寥无几,大家开始着急了、焦虑了。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谈论,我网申了某某公司,你申请了吗?收到笔试通知了吗?你最近笔试、面试几家公司?在一番谈论之后,才发现大家的情况差不多。那时的同学们,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这一年与众不同的就业压力。 很快,11月份过完了,12月份来了,虽然笔试、面试机会比9、10月份多了,但听学姐、学长说,往年这个时候班里大部分都签了,但是今年班级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签了,大部分人还是海笔、海面进行时,有的虽然拿到offer,但并不满意。此时的大家才真正感受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威力,焦虑也升级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心态不同了,采取的求职策略也不同了。 有的同学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导致后面的求职过程走了很多弯路。小芸求职之初对自己的就业非常迷茫,每天都在刷各大招聘网站,为了增加笔试、面试机会,她抱着能投就投、碰碰运气的想法,无意识地就陷入了“海投”。虽然海投带来了一些面试机会,但也模糊了小芸就业的重点方向,导致了小芸找工作分身乏术,耗时耗力。后来,小芸体会到了海投的弊端,果断放弃了海投战术,专注自己倾向的单位,才在年后找到了自己较满意的工作。 有的同学没有认真规划自己的求职方向,导致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思思在读研期间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最开始出于对外企的偏好,首先选择了外企。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充足的准备,她没有积极地投递简历,简历投递时间较晚,所以可想而知,结果不好。后来在大家纷纷应聘银行的时候,思思也想去银行,就申请了多家银行,但由于对应聘银行的考试没有做充足的准备,以及缺乏相关的实习经验,思思被所有申请的银行都拒绝了。随着大家都开始报考公务员,思思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公务员的裸考大军,最终结果也不理想。后来思思开始转战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等,由于专业受限等原因,最后结果都不如人意。经历这些失败后,思思开始思索自己的失败原因,她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她继续努力,最后进入了比较符合她求职意向的北京某高校做行政工作。 大部分同学在碰壁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并及时分析笔试、面试失误之处,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进行强化。笔试时行测哪个类型题做的不好,就加强这一类型题的练习。有的企业,例如中国移动的笔试还会考到企业的基本信息,同学当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准备,但在以后参加其他企业的笔试前都会先在网上了解一下。有的同学经常在群面中失败,他们分析自身原因,有的是由于性格原因不愿意抢在前面说,导致发言不积极被刷,他们就在以后的面试中,克服自己的性格弱势,努力积极发言,展现自己。有的同学发现自己在群面中表现不突出是因为在发表观点时没有其他同学反应那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在网上看面经,他们发现企业群面有一些固定的话题,经常会在不同企业的群面中出现,于是他们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群面话题,并提前准备,这样在下次群面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就可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班同学找工作并不是孤立的,我们没有将彼此看作是找工作的竞争者,反而经常一起互相分享求职信息和笔试、面试经验等。在情绪低落、灰心的时候,也会彼此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大家也很注重和家人、朋友的沟通,在遇到困难或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会给父母、朋友打电话,问问他们的意见。 在大家心态普遍着急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调整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比如婷婷,在大家着急的时候,她却保持着平稳的心态,她说“因为一直觉得自己实力一般,想着年后才能签到好的,所以年前就当练兵。没想到心态轻松了,面试结果反而不错,年前就签了。” 不管怎样,大部分人还是怀揣着一些不安、一些迷茫、一些期待,在的尾巴上,在“最难就业季”的求职战场中,继续前进。大家都期待,来年也许能够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春天真的带来了工作 2013年来了,求职的又一高峰期来了。 三、四月带来的不仅是春天,也带给了大家希望。 有9个同学之前想在北京找找机会,在看到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后,转变了想法,放弃了留京,在老家或者外地找到了很好的就业单位,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银行。洋洋年前也在北京参加了一些大型企业,例如居然之家、安东石油等的招聘,他感到竞争很激烈,被刷时也有一些挫败感。年后他选择了外地的offer―工商银行四川分行。 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多会在年前进行招聘,但是大家不要认为年前的企业招聘结束了,就没有其他好的机会了。由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之一是事业单位,三、四月份大量的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出来了,这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好机会。事业单位招聘有的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大家可以在网上申请;有的是举办招聘会,不接受网上的简历投递,因此大家在求职时,一定要多渠道的关注招聘信息,这样才能不会错过好机会。有一些年前发布招聘信息的事业单位,也陆续开始笔试、面试流程了。考事业单位和应聘企业也有不同之处,有的单位会考到企业招聘常考的行测题,有的单位更注重其行业知识,或时事。 我们应聘事业单位的同学,针对事业单位招聘的考试内容,做了相关准备,在后面的考试中就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媛媛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申请了一些事业单位,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她收到了科技部下属某事业单位和通信局的笔试通知。经过了一轮笔试、面试之后,在4月份的时候,媛媛收到了这2家单位的面试通知。凭借之前面试积累的经验,媛媛通过了这2家单位的面试,并在4月收到了offer。考虑到自己性格方面的因素,媛媛最终选择了通信局。小芸和媛媛经历相似,她是在1月左右申请了北京某事业单位,3月通过了笔试,4月通过了面试。但她又经历了3个月的岗前实习,在6月,正式拿到了offer。 有些同学年前没有完成某些申请单位的面试,此时也相继完成,并拿到了offer。赵玉良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申请了重庆的选调生,12月份参加了笔试,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笔试十分顺利,笔试分数在330人中排名第三。在今年3月份参加了重庆市委党校的集中面试,并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取了重庆市的选调生。 在6月份的时候,大家基本都签订了工作,此时,大家的脸上满是轻松、开心。 你也许会质疑,为何年后大家一下子都收到了offer?难道真的是春天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转机?其实我认为,表面上云淡风轻地逆袭“最难就业季”,背后隐藏的却是大家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厚积薄发,你看到了结局的美好,其实我们也走过了曲折。成功、惊喜与成就从来就不存在于安逸的范围里,任何努力终不会白费。别紧张,放轻松,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会有的。 (文中人名除郭圆圆、卞元月、赵玉良外均为化名)

篇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流行手机APP求职

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流行手机APP求职

年关临近,又到了大学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阶段,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社会化的就业服务平台,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手机APP上求职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新潮,类似中国移动推出的“12582动感求职”平台,已经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获取企业招聘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史上最难就业季开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11月以来,校园招聘开始逐渐进入高峰期,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学校(机构)预计毕业生数,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达到了714.8万人,比上年还增加了1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届大学生的就业将再次刷新最难就业季的纪录。

记者日前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召开的`20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发现,今年的就业市场仍然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很多企业招聘的岗位数量较去年出现下滑,而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却大幅上升,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企业抱怨,“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招聘平台进入移动时代

记者发现,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最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再仅限于现场招聘会和传统的招聘网站,而是越来越多地开始在手机APP上查看信息,其中一款便是中国移动推出的“动感求职”,该平台不仅提供招聘信息,还能在线下提供专业的求职辅导。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动感求职”正在和“北京人才网”举行一场促就业公益服务活动,在“就业指导大使团”专区,由资深的人力资源专家为大学生提供从简历分析、面试经验、执业规划等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而在“名企岗位定向筛选专区”,大量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能与大量名企实现快速配对。

“我们的平台注册人数已经超过百万,APP端下载量也已超过30万。”中国移动动感求职平台运行负责人殷寒煦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北京的招聘会现场,动感求职大使团接待的学生超过500人,许多学生都表示受益匪浅,今后动感求职平台还会跟更多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力争能够实现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和辅导,以此来改变当前就业市场供需双方不匹配的问题。

篇4:全国近700万高校毕业生突围“史上最难就业季”

全国近700万高校毕业生突围“史上最难就业季”

又到毕业求职高峰期,今年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也创造了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中国将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与此同时,招聘岗位却大幅减少,苛刻的学历、年龄、户籍等“中国式”就业歧视再次引发热议。

已经33岁的博士毕业生朱文在这场就业博弈中无可奈何地做了“博士后”。与许多奋力读研的“打拼族”不同,她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全国数一数二大学的新闻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的朱文正赶上第一批扩招生大学毕业,严峻的就业压力让她选择读研。2006年朱文硕士毕业时,由于没有过硬的实习经历,26岁的年纪离新闻单位要求能“跑”的年龄又大了些,于是她到了一个科研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日复一日的行政杂事让她觉得离自己的科研梦很远,于是2009年她选择了脱产攻读自己工作所在学科的博士。

虽然从文科到理科换专业非常不易,然而,等到四年博士毕业,科研机构所需的“海外高水平大学留学经历”、“访问学者头衔”让她垂头丧气,没有一所国内知名高校愿意接受一个半路出家的本土博士,从文到理成了她求职的最大障碍。而她之前熟悉的宣传岗位已经不理会她的简历了,“年龄大、学历高”是拒绝她的主要原因。最后虽然在一所国内知名高校里找到了一份“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可以“候”上两年,但她现在已在担忧两年后的出路。

朱文不是近700万毕业生中最糟糕的`一个,或者用她的话说,是她对现实不切实际的幻想让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找工作的焦虑。但像她这样经历了本科扩招就业难、挤上考研大军、研究生毕业不如本科生、再去读博、只能“博士后”的情况,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的近十年里年年上演。

朱文庆幸自己硕士毕业工作时解决了户口问题,所以在北京还有得选择。北京新近出台的一项非北京生源的落户政策规定,今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这令很多毕业生“留京梦”破碎。

更多非名校大学毕业生则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性别、相貌、身高、血型、星座、心理问卷、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考试,成为很多毕业生就业路上的“拦路虎”,虽然官方出台各种反就业歧视政策,但在现实中能用此维护自己权益的少之又少。“毕业即失业”是很多不知名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的现状。

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已经不局限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也不拘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但连“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入伍”都不是新闻的时代,大学生的求职之难已非前代可比。

其实,求职条件苛刻的根源还是“僧多粥少”。教育部网站21日再次贴出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除惯常的“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服务”外,“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成为引人注目之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政府应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政府除了放权给予大学办学自主权外,还应该建立公平就业机制、打破户籍制度等障碍,从多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关专题 史上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