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1221”人才培养模式

Epeisodi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peisodion”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1221”人才培养模式(共9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1221”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1221”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从旅游管理专业视角解读了高职院校“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针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实施品牌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关键词:“1221”模式;旅游管理;高职;人才培养

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讲座中提出:高职教育要按照“1221”模式和坚持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思想培养人。

“1221”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一个开放的、汇集各种资源的办学平台。

第一个“2”是指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两大人才培养系统。

第二个“2”是指学生毕业后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齐全。

第二个“1”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为学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培训基地。

一、立足专业视角,解读“1221”模式

“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它强调产学合作。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要求中,相较于其他学科,旅游管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合作,即是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旅游产业实践的高度结合,通过在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等岗位的锻炼,使学生在产业实践中知晓企业的运作过程、业务流程、行业操作技术,以及如何处理现场突发问题,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作如下解读。

(一)一个开放平台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办学平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上的开放,二是管理上的开放。

思想上的开放,是指高职院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宏观层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管理视角既要注视校内,又要关注校外的行业动态、政府政策、岗位需求等。

管理上的开放,主要强调“开门”设专业、“开门”搞教学,通过校企共建,汇集社会和企业的资源高职院校应本着“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通过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聘、技术攻关、项目推广等形式,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将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放开搞活。

(二)两个人才培养系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接受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两大系统的培养。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建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内,实训课程如何设置,基础理论课如何教授,顶岗实习如何安排,都有一个很强的实践、理论交叉,所以解决教和学的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

(三)两个证书

学历证书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则是学生实践技能的证明。

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双重培养,是保证两证齐全的有效措施。

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考取的职业资格从业证书,有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技术等级。

一般为每年下半年组织省考,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成绩全部合格者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员资格证书》,一年后经考核合格,自动成为初级导游员。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相应考核的完成,级别可依次晋升。

(四)一个培训基地

旅游行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行业。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统旅游项目出现了不少新的思路和实践,节事旅游、蜜月旅游、探险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不断涌现。

旅游业的更新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这些旅游项目和产品的专业知识和跟进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终身的培训基地,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场所,服务地方经济。

二、遵循市场导向,建设品牌专业

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业教育”,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外在动力。

专业建设情况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品牌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

地方高职院校在重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应紧抓品牌专业建设,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旅游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组织、讲解、计调、外联等具体的旅游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线路设计、景区规划、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

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现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要努力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

人才的培养可以密切联系本地经济,与相关企业展开人才培养和合作办学方面的尝试,企业为学生就业、实习实践提供便利,学校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根据本专业特点,可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专家来校作报告,向学生们介绍当今旅游业发展现状,介绍旅游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企业青年员工的职业成长经历等。

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竞争的激烈,懂得创业的艰辛,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现场管理、旅游业务咨询、旅游产品设计、跟团、带团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养,拓宽就业渠道。

篇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旅行社又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因此,在企业需求视角下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做精做强,为旅游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基于此,文章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工学交替;企业合作;特色子专业;责任意识;人才培养模式

为应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现状,寻找更有利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推动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加深入,培养适应旅游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院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特对旅游公司进行了调研。

一、苏州地区旅游公司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吴江青年旅行社高级导游潘虹:我们的旅行社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就学会了用两条腿走路,以打造本区域特色旅游线路为主,以开拓东南亚线路为辅,所以,我们的旅行社效益一直蒸蒸日上。现在旅行社每年都要招新人。我们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有责任意识,踏实稳重,重能力,不在意毕业的院校;综合素质强,既能做导游、前台接待员,又能做业务和计调人员。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要加强与我们旅行社合作,我们旅行社里的高级导游、中层管理人员也要和学院里的专业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建议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同里文化旅游公司客户经理薛润:我们旅行社共有员工56人,这个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采用的对策是:充分挖掘古镇同里和周边景点的文化来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同时注重与酒店的对接。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要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两年的毕业生比较浮躁,就业期望值过高。面试时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关键是看沟通能力;招聘员工时持有双语导游证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议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倡现场教学,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学习导游业务,以增强现场感和角色意识。苏州震泽文化旅游公司高级导游兼总经理:我们公司的人才观是“适应即人才”,每年都招20个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热情、友好、有亲和力、愿意帮助他人等。现在毕业生的不足在于责任意识不强,不懂得给自己树一面旗帜。面试时,能理解“不只为薪水而工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人将成为被录取的决定因素;招聘员工时最低是高职学历,旅游行业中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有针对性。

二、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调研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工学交替”模式的再构建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构建起了“工学交替”模式,且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方针。但通过以上调研,我们感受到在旅游公司看来,最好是能缩短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的磨合期。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旅游公司的实际情况,修改并构建科学的“工学交替”模式。

1.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如今年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旅游课程群”和“商务酒店课程群”,并根据具体的项目任务每年带领学生参与旅行社的实习,从大二开始就安排学生跟随旅行社导游带团2~4次,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实习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2.课程设置要侧重于“工”。专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之本,这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有近60%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应达到此标准,同时建议实践课程要尽量让学生到具体的旅游现场接受学习。3.考核要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考核内容不是知识的存储记忆,而应倡导学院的专业课教师与旅行社的业务骨干合作命题,实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考试;还可以从职业、行业协会建构起的题库中抽取,前提是以导游证的考核级别作为每学年的考试考核标准。

(二)要注重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的.探索

1.争取旅行社资金、设备的支持。通常高职院校办学的投资与先进设备(包括视频设备、讲解设备等)的投入主要由旅游公司来承担,但目前我国部分旅游公司自身效益低下,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交流,让其明白在旅游业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旅游公司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公司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从而争取他们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2.争取旅游公司技术力量的投入和旅游公司的岗位实习。为保证专业教学质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每学期我们要有计划地争取旅游公司的技术骨干、旅游行业专家来为学生上课,将旅游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另外,在实习安排时要尽量让学生到旅游公司的具体岗位上去,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职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旅游公司的“零距离”对接。

(三)要注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开设

1.特色专业开设要有前瞻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下设多个子专业,如可以设置偏重于营销方向的旅游营销专业、偏重于景点介绍方向的旅游导游专业、偏重于酒店方向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等。所以,我们建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每1~2年调整一次,选择有前瞻性的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重点开设。这样就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始终与旅游市场同步,培养出受市场欢迎、需要和认可的优秀学生。

2.合理建构专业链。为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全面地满足现今旅游行业的需求,我们要与旅游公司合作进行调研,要慎重考虑开设一些新专业,如旅游酒店专业、旅游会展专业等细化专业。在形成自己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强专业链的合理建构,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从调研中可知,很多旅行公司要求大学生的不是专业如何出色,而更多在于个人品质方面,尤其是责任意识素养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下习得责任意识知识,形成责任意识。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意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实践能动性”上,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是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实践中,以结对、组团等有效形式,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在社团、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锻炼责任意识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以上是对部分旅行旅游公司调研而引发的一些思考。我们将根据调研的情况,在调整中求适应,在改革中求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校企联手,相信一定能为旅行市场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我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远,李明建.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J].江苏高教,(3):135-137.

[2]陈道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就业竞争力导向视角[J].管理工程师,(2):66-72.

篇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自改革开放之后,旅游管理专业就伴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而开设起来,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也不断增多。

所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与办学特点,按照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培训的系统过程。”[1]然而,长时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不能够有所创新,本身依然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缺陷。

一、高校旅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1)课程体系不科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涵盖了很多的方面,例如景区规划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营销人才、高级导游等。

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景点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方向的课程都作为必修科目,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老师的理论建构知识体系,并不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而有所选择地学习。

这种缺乏目标性的教育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什么都学过,但只是蜻蜓点水,什么都不精。

然而,培养目标是“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最终归宿”,[2]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2)理论高于实践,缺乏实用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却高于实践。

一般意义而言,只有把理论融入实践中去,才能对一个事物有着更充分的认识。

现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贯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教育模式,即为了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才新建甚至是在其他专业领域组建或者改建了旅游管理专业,一方面对相关知识并没有建立一阵套完备的体系;另一方面也没有建立合作化的实践基地。

旅游业强调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是传统培养模式的症结。

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基础性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脱节。

(3)旅管专业人才缺乏竞争力。

在当今社会职业选择中,由于知识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就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

尤其是对旅游业而言,艺术设计人才可以担任景区规划师,金融会计专业可以胜任旅游财会,凡是对导游有兴趣的人,只要考出导游证都可以发展为专业的高级导游。

如此看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掌握的知识繁杂,其应聘时往往会输给有着精钻这一方向的其他专业人才。

因此,在就业时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

除却旅游业就业市场的替代性不说,由于专业学科知识限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不具备其他专业领域的竞争优势,所以其专业就业率就会大大减少。

基于以上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进行的分析,如何进行明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设定,如何有效地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新型旅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重点。

二、新型旅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培养目标需要明确和具体。

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做出明确的规定。

因此,确立培养目标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旅游业涉及的产业链遍布吃住行游娱购,根据其涉外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特点,人才培养要倾向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但要要使学生会管理、会应用,还要懂经济、会管理。

当然,要求得多并不代表所有知识都是蜻蜓点水,而是要“一专多能”,必须要有一个重点培养的核心方向。

因此,学校必须要依托地方优势和学校办学理念,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出有特色、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旅游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需要完善与优化。

课程形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专业设置要对学生的就业负责,也要考虑到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关系等。

专业必修课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不但涵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有着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对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选修课侧重于对旅游管理专业内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满足学生不同就业取向的要求,增强其就业时的竞争力。

相对专业课而言,公共课更侧重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根据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市场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抓起,从基础知识与素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到实践管理能力培养三个层面进行完善,由浅入深地系统学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达到旅游业人才需要的基本要求。

(3)知行合一,建立合作实践基地。

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够有平台去实践。

因此,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相关的旅游风景区、饭店、旅行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稳定的旅游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相关单位进行实战训练,同时毕业后可以向该单位输送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资源,双方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

另外,基于高校旅游管理教师也是理论知识体系强大而完整,但同样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可以从合作单位外聘旅游业相关人才,把实践岗位作为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这样学生既从老师那里学到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执行力,最终培养成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

(4)培养旅游业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旅游业是偏向于服务型的产业。

因此,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服务意识及其他相关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文明的职业素养,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真正做到待人接物有礼,服务有序,并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征服人心的人格魅力。

篇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正在蓬勃兴盛的状态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以适应时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由于专业本身不够成熟,培养的知识架构不够完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缺陷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以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有所改革和创新。

篇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规划,逐步发展完善,真正培养出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国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 (31):116-117.

[2] 杨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篇6: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脱节。当下,我国旅游业方面的人才供需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个方面的特征是由于我国旅游行业不断的在发展和进步,要求学校相关专业能够提供较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需要创新性的人才;另一个方面的特征是在我国的旅游产业配合旅游教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常规的专业人才在供求和培养方面已经很好的满足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并且步入了饱和状态。在这样的趋势下,也有一定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即旅游领域高层次方面的管理人才出现了短缺和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

根据我国现阶段旅游业人才供需的现状来看,造成以上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旅游教育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普遍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专业技能水平也偏低,与当代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极为不符,导致了其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的问题发生。

2.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更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由于自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摆脱不了理论性和学科性教育方面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的定位上,定位方式虽然大而全式,对学生多渠道的就业极为有利,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反而使学生缺少了能适应具体的岗位和旅游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设置课程方面,大多只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高职的旅游专业普遍缺乏教育的经验,其在教育过程中,几乎是采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沿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后,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偏离自身的轨道,且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达到专业化和模块化,致使理论课课程量远远多于实践操作的课程量,导致课程设置和旅游岗位需求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眼高手低,很难与旅游行业对相关岗位提出的要求相适应。

4.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任职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属于一毕业就到学校工作,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是普遍缺乏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一些实践经验。同时,新任职的教师在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具备方面不够过硬,与旅游业缺乏联系和沟通,任职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起来。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不仅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达不到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随之减弱,严重制约了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在全方面的提高。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高职院校应确定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确保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相符合。高职院校在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时,无论校内实训条件有多优秀,学校都应积极主动的与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充分的依靠相关的旅游企业,让学生在良好的实习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个实践平台。

在旅游企业中,不仅有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还给予了学生在校内无法感受到的较为真实职场的环境。就当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正处于人力资源匮乏的低潮期,再加上旅游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对其他行业较大,因此增强了其与学校合作来培养旅游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了较为便捷、高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旅游企业积极展开校企合作,改变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求想符合,进而为培养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展开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我国的教育部在制定相关教育计划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其的职业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培养出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技能型的人才即操作型、技艺型人才,是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直接谋取益处的工作者,技能型的人才应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并根据旅游业的需求,将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转换为综合职业的.能力及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同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从多方面出发,要求学生在能够达到整体素质方面较高、知识结构方面较全、事业综合的技能较强、视野较宽阔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等,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旅游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嚢括了旅行社、饭店、风景区和会展等,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的经济情况、当地的社会发展的情况及学生就业的方向来设置专业的课程内容。

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的应改善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杜绝一个旅游管理的专业既有旅行社的管理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也有景区管理的课程和会展管理的课程等情况的发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展开针对性教学,确保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在就业中,能够全方面的掌握业务知识,并有效的履行岗位的职责。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具体做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外界环境引入高水平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学人才,借助这些专业力量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的教学队伍的建设。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业领域有权威地位或较高知名度的教授,通过专业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旅游专业的教授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也为学校构建旅游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机会来增加部分新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让他们能够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上,开阔旅游专业的教学视野。学校可以鼓励新教师与学生一同去参加实习活动,或者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去旅游企业展开挂职工作,也可以让新教师参加关于旅游方面的一些学术会议及实践培训的活动等。这些方法能够使新教师在良好的专业基础上,积累了关于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_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强大。

三、结语

今后我国旅游业即将迎来跨越性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的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来构建出合理性及科学性较强的一个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提高自身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旅游业输送与之需求符合的专业人才。

篇7: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江 敏

摘 要:本文就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角度,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篇8: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课 题:本文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建设研究成果。

《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将基本形成。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在发展电子商务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自教育部首次批准电子商务本科教育招生以来,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电子商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却遭遇了就业的寒冬。另一方面,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却高速发展。行业的高速发展与电子商务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完善、高效的培养体系,是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职人才培养方向模糊

现在最为常见的模式就是“电子化技术+商务知识”。这种模式对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现有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方便,需要变化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从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期间,什么都学,但学生的精力有限,要求样样精,结果样样都不精。电子商务涉及到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这种“万金油”的专业,最终培养的是脱离行业和就业岗位的泛泛之辈的“庸才”。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欠佳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三年,能精通一个领域都不容易,何况四个领域,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已不合理。从师资力量来看,目前高职院校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经济、计算机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同时高职院校缺乏电子商务精品课程教材,高质量、突出实践操作、适用于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其实并不多。

3.高职院校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知识。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比如笔者学校只有两套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一套是北京得意电子商务软件,另一套是浙江航大开发的浙科电子商务教学软件,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实际商业环境。学生在模拟软件的虚拟环境中,还是不能切实感受到现实电子商务的应用,比如支付环节,软件就设计的相对简单,而现实的电子商务支付环节要复杂的多。(范文网 )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师本身就很少参与实际商务运营,这样对学生的案例讲解、实训指导、创业思路等就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应该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而对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向应以就业为参考,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需求和方向来培养目标,使学生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应用广泛性,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在制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针对就业岗位设置电子商务课程的方向,如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电子商务系统维护、信息管理、网站运营等相关的工作。

2.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要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产学研合作是培养电子商务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电子商务必须与行业紧密结合,依托行业办学,行业的发展决定了电子商务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

(2)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根据企业要求建立合作研究项目,校企双方全方面、全方位进行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体验企业工作氛围,拓宽知识面,增强对“职业”的感性认识,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零对接。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就业,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3)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实际项目开发,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分解等方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掘,进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3.师资力量保障

培养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学研究,共同研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改革的方案,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共同探讨专业发展前沿理论,增强教师的学术修养;举办教师公开课制度;建立健全教师相互听课制度。

(2)以老教师带动新教师,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实行一帮一制度,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业务、工作等方面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尽快成熟和提高。

(3)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际能力。

(4)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的培训活动。国家经常会有省级和国家级的教师培训计划,应该多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此类活动。

同时,学校还可以选派较优秀的教师到高校学习和到企业挂职锻炼。

4.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商务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求逐渐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和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把学生向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

(2)对电子商务课程结构加以优化,提高实践实训课的比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压缩理论课程。

(3)根据企业、社会需求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发展,全面、细致、深层次地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将“双(多)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毕业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考助理电子商务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证书。促使本专业的学生持双证书毕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5)将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结合电子商务师国家标准,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紧密结合。

三、结束语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高效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应从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明确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突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电子商务应用、学习、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冶金工业学校)

篇9: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1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职业规律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综观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包括政治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政策法规等专业基础课;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一旦确定,基本很少变动,而且课程的开设学期也基本保持不变,并没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来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开设顺序,偏离就业岗位,为校企对接埋下隐患。而现有的开设课程和课程开设顺序,脱离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1.1学生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技能是其核心培养目标。虽然大部分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陆续开展了“2+1”模式、“工学交替”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仍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的实训练习内容,一部分是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实训练习一般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由任课教师组织的模拟练习,主要是针对部分课程,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有实训练习的环节;而顶岗实习由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把学生固定安排在某一固定工作岗位。所以无论是校内实训环节,还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1.2教师业务技能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专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因此专业技能有待提升。而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部分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但一线教师往往学历水平较低。如何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关专题 高职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