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实效

什锦牛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什锦牛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利用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实效(共17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利用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实效

利用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实效

利用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实效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敏捷的观察并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各种信息,还要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加以有效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机智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机智 偶发事件 教育情境 课堂开放性、生成性 课程资源 教育契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它是教师的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

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大体包括: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自课堂之外的猝不及防的干扰,学生异常的举动等等,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可见教学机智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它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中的小事变得有意义,可以不夸张的说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

有些教师总认为一节课最好是能够按照自己课前所预设的那样稳步推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当课堂上学生学习出现了困难、回答问题发生了错误等非预设生成性问题或意外干扰等出现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机智才会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有一种课程资源意识,应该意识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探讨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时,有学生会提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常的情况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而自己未经准备的问题不予反应;这不仅有可能丧失掉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深化探究兴趣等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还有可能扼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麻木、消极和被动。常常有教师抱怨,高中生的课堂气氛太呆板,学生沉闷或是启而不发,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态度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机智的教育应该努力防止使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的环境和因素出现,作为教师更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课堂机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创造能力。案例: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的探究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二课时,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孟德尔的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探究后,还有十分钟,我让学生回到教材,分析问题探讨。这时对于融合理论学生已经能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分析和判断了,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也很到位,但就在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学生:“老师,我不完全同意前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子代除了红牡丹或白牡丹外有可能还会出现粉色或其它颜色的,比如粉和白镶嵌分布或者杂色的,不然,为什么我爸爸高(一米八)妈妈矮(一米五几),可我不高不矮(一米六六)呢,而且我高二一年都没有再长高一点啊?”他说完引起了大家的哄笑也同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这也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我略微停顿同时意识到这又可能创造一个新的教学高潮,得好好利用它。首先我表扬了这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看得出来他有点不好意思但很受鼓舞,但我相信他以后一定比这之前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参与思考及问题讨论;这时教室里渐渐静下来,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看到学生们在积极的思考接着就有个别学生悄悄在交流,很显然有了想法了,我鼓励他们尝试提出猜想,有学生提出可能是发育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认为可能是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知道学生们能做出这样的解释是很有创意的,很显然学生们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讨论中甚至有学生认为融合遗传也存在,但这种猜想马上引起了另一学生的反驳,这个学生指出孟德尔的实验已经说明了双亲本的遗传因子是不能相互混合一体的,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但他也不能解释性状怎么表现为融合的现象。我始终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学生们积极的.分析思考和讨论问题,过程中我不打断学生的交流、讨论。讨论得差不多了,问题的焦点和疑惑已经很清楚了,我开始作总结分析,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前两种猜想,然后以大家更感兴趣的人的ABO血型遗传为例说明了共显性同时也补充说明了不完全显性等其它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的补充。对于人的身高遗传,我也特别强调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提出数量性状的问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这堂课,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显得特别主动,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使老师再一次感受到学生身上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利用课堂机制突破教学难点。有时干扰是来自课堂之外的猝不及防的,案例:在我们学习必修三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时,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阅读、归纳并完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比较表,这时教室的后门有一只大黑猫悄悄的溜进来(学校校园里有几只猫和学生们都很熟了),我盯着它以为它会出去,但那只猫似乎无视我和学生们的存在,悄无声息而又敏捷矫健的跃上了后窗台,并且沿着窗台往前走,眼看就走到了坐在最后一座的那个女生的旁边,忽听那女生一声尖叫腾地蹦起来了,那黑猫也吓得惊叫一声窜出了教室,顿时班里哄笑、热闹起来,我刚要制止突然意识到这个实例和本节课的内容的相关性,不禁暗自欢喜。学生们见我一声不吭,渐渐安静下来。稍停顿后,我走到刚才受到惊吓的那个女生身边拍拍她的肩微笑着说:“现在你的心率和呼吸恢复正常没有啊?”,然后请她给大家描述一下她受到惊吓时的身体和心里有何变化并鼓励大家联系实际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差异,有些学生是受到她的叫声的惊吓和她有着相同的感受的等,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讨论热潮:由于惊吓、紧张会发出尖叫以及身体的应急反应等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脸红发热这是血压升高的表现与激素调节有关,比较了两种调节的特点。分析两者关系时不够全面,我结合课后练习补充说明在突发意外时,紧急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更敏捷;同时作用于其它组织,肺通气量增加、心率加快等,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更直观的分析并比较得出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顺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这堂课教师敏捷的观察并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的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有效推进了教学发展的进程。这种上课的机智,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待人处事的一种能力、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文化。

可见教师的备课不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其实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仅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表征和实现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篇2:优化英语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优化英语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优化英语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合作学习之探索

文/姜建宗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虽然已经被普遍推广,但在农村英语课堂实践中,教师运用起来还存在着一些困惑,最为普遍的便是如何创建有效的合作学习,真正提高英语课堂实效。结合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在实践运用中创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和一些心得。

关键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一、“合作学习”实践的理论依据

兼章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1993年)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感情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

二、“合作学习”成功应用的关键

(一)有效合理地构建小组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互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动及单干,完成指派给自己的任务,每个成员的工作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以小组的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必须保证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又存在个体的差异,导致合作学习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安排学习小组时,要把学生间的差异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二)明确学生合作学习的责任

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因此,在合作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责任:

1.学生只与同组成员交谈,只谈及与本次学习任务相关的话题,作一个好的参与者和倾听者。

2.组内成员自行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人人都得动起来,各有所“职”。

3.相互协调好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使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更融洽。

4.共同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平台

1.高中学生由于生源不同,学习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不充当一个组织者,会抹杀一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活动需要,(www.fwsir.Com)指导示范,必要时可以用汉语解释说明,以免让学生无所适从。

2.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每件事都想寻根问底,一个话题有可能占用一节课时间,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时,教师要监督学生的行为,把握小组讨论的方向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3.要让学生合作互动,教师自己要身先士卒,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一个交流合作者,会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四)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性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应使任务的设置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真实性、科学性、层次性和挑战性。

1.趣味性应与教育性相结合

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考虑到问题的教育性意义。以牛津英语Module 6 Unit 2 What is happiniess to you?中的Reading阅读课为例,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就课文内容――桑兰一生的经历展开讨论,在设计拓展性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桑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等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任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活动的多样性指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和方式的变换。合作学习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户外。如,在教授牛津英语Module 5 Unit 2 The environment时,在课前设置如下任务: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环境污染的情况,然后作一个报告。由于这项任务具有真实性和实际意义,每个学生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项任务。

(五)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

笔者认为教师建立适当的合作评价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进行小组活动前,应确定评分规则或与学生一起商议制定评分原则。让学生心中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参与合作活动。

2.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3.评价可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学习小组应定期地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以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理论和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如何进行多角度思维,优化改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这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

篇3:数学课上如何提高教学实效

数学课上如何提高教学实效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课上,我利用教材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二年级去春游坐船参观鸟岛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孩子们通过观察,都能把自己的发现的汇报给大家。二年一班23人,二年二班31人,二年三班32人,二年四班39人去春游。一艘船限乘68人。那么,怎样坐船更合适呢?我及时提出了这个数学问题。孩子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及时总结得出本课的教学要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基本按着我的预设进行着,二年一班和二年二班和乘一艘船能坐下。而二年三班和二年四班乘坐一艘船却坐不下,这样引出例二的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究。孩子们依然发言热情很高,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上完课后当我再次捧起数学书时,我才发现,教材是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而并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四个班的学生完全可以不分开,而重新组合,更符合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的在例二的教学之后,一定要问一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也真会有更好的办法。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有意义的有效的数学课。由此,我更深的感受是数学课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教学实效。 

篇4:运用兴趣教学提高英语课堂实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里的“好之”,指的就是兴趣。当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兴趣教学是指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英语的强烈需求,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兴趣教学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包括教学措施和对学生思想引导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本来就是相对陌生的学科。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很难积极地与教师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亲和力,真诚地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可以信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真诚坦率、表里如一、平等待人、严于律己,彰显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性格特点;二是要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经常给学生鼓励的话、由衷的赞许;三是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疑问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解答;四是要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五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及时评价,多给予肯定的评价。比如:常对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说“Excellent!”“Wonderfu!”“Very good!”,对表现一般的用“Good!或Well done!”,对表现欠佳的可用“It doesn`t matter或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常用鼓励性的话,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不害怕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不断进步,使学生对英语保持良好的兴趣。

二.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英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如果教师能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就会保持长久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做法:1.运用歌曲。歌曲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最终起到“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歌曲要便于吟唱,便于记忆。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时,笔者引导学生把它们编写成一首短小的英文歌曲:“Ihelp you, you help me.He helps her,she helps him.We help them,they help us.We help each other,we are all friends.”经过反复的练唱,学生能够很好地记忆和运用人称代词。再比如学到月份名词时,鼓励学生编曲唱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2.运用游戏。参与游戏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目的。比如在复习“what do you look like?”这一单元主要目标语言时,让学生写出关于班上同学的外表、性格、爱好等小段落(不写明姓名),然后让学生做“Guessing who she/he is”的游戏,学生很有兴趣地去想、去写、去听、去说,这样就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3.运用竞赛。初中阶段的学生爱争爱比,又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根据他们这些特点,笔者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竞赛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在复习环节中,进行造句比赛知识点抢答比赛(分组进行);在要求学生快速背诵课文时,进行小组之间的比拼,称之为“联合对抗”。这样学生会觉得复习语法、背诵课文等成了有趣的事情。4.运用讲故事编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原始的授课方法,但不可轻视其独特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讲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时教师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时,笔者进行编故事接龙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运用目标语言编说故事,带给课堂极大生机,带给师生极大惊喜。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经常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他们从表演中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1.一直以来,笔者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交给学生,从初一开始指导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会话情景表演,学生很主动地在课前做好准备,表演时有声有色,表达自然流畅。至初二三时,笔者经常被学生的“small talk”小演讲所吸引,赞许他们能自如地应用所学的英语语言。2.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语法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能使学生轻松学好语法,教师的语言应有趣。比如在教学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时,常让学生“唱反调”(变否定句)“明知故问”(变一般疑问句),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编成歌谣,读来朗朗上口,又能掌握好语法。3.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印象,以便词汇符号迅速地在神经网络中落脚。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有幻灯片、多媒体、简笔画、实物、图画等,或灵活地利用身边的任何人或物来教学。比如在教学比较句型时,选两位身高悬殊体重相近的学生到讲台上,引导学生说出“Sam is a lot taller than Tim ”“Sam is a little heavier than Tim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机械地使用某一种或几种方法和技巧,应将这些方法和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像磁石一样具有吸引力,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5:注重作业批改,提高教学实效

数学作业是复习巩固数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批改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在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一、随堂批改,激发兴趣。

数学课堂,我始终坚持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腾出10~15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每次上课,我都带上红笔给学生当堂批改练习题,每次选择有点难度的题目进行轮流批改,这次改班级左边的一半同学,下次改右边的一半。未改的那部分同学可以互相对照,再请几位同学上台板演,最后等这边改完了再集体订正。在批改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及时鼓励,对一次做得对且书写工整的同学,写上“Good”以示表扬;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个别不自觉的学生,因为一个一个地改,就是想偷懒也不行了。采用这种方法后,以前做得慢的同学在这种氛围中也变得积极了,速度明显加快了,因为每位同学都想让老师批改,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都力争做得又对又快,而且书写整齐。

二、协商批改,保护自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是的,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珍贵的,是需要老师细心呵护的。在批改作业中,有时会出现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有时遇到一些基础较差,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却做得很好,我想:他是成绩有了突飞猛进,还是搞弄虚作假呢?而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有时却做得很不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一种结果的偶然巧合还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解法呢?为了了解事情真相,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禁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我一般采用当面了解情况,协商批改的方法。

例如计算401-(8+7)×25 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01-8+7)×25=25+1=26。”我对这种解法有点疑惑,就找来该生询问,学生说:“减数(8+7)×25是15个25,被减数401是16个25加1,这样得数便是25+1=26。”对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作业中应该用解题步骤把思路表示出来。通过协商批改,既不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及时订正,养成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在作业批改中,遇到上次作业错的地方有的学生不订正,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把当次作业的页脚折起来,以示提醒学生订正。如果连续几次都不订正,就单独找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作业错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有错就改,并把错的题目弄懂,这才是最重要的。天天这样坚持,时间长了,学生自然逐渐养成了认真订正作业的好习惯。

四、注重评语,激励上进。

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加3~4倍。在批改作业中,我经常用一些简洁的评语,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的学生想到一个好的解题思路,我会写上:“你的解法真妙!”;对作业有进步的同学,我会写上:“大有进步,加油!”;对作业错得多的同学,我会写上:“老师期待着你下次的进步!”;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解答,我会写上:“你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试试看。”

例如,有一位学生做36×199+36 时的计算为:“36×199+36=7164+36=7200”,批改时,我在作业旁边写上:“得数正确,但这道题可以简便计算。你是聪明的,请想一想!”于是学生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36×(199+1)=36×200=7200”。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适当地写下简洁、灵活、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只要是来自于老师的,无论是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则善意的批评,学生阅读后,激起的是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获得的是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批改作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一面镜子。通过及时批改作业既能及时反馈教师教的效果,又能及时反馈学生学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吕友生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单位时间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一、利用精巧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开端,是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沟通情感、明确目的、承上启下的教学程序。导入往往在新课开始之前,有时也可以在某一教学阶段之前。教师要创设语言情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一节高效的英语课,需要有一个得当的导入。它既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它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知识导入法

背景知识导入是以介绍作者和讨论课文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引入新课。这一导入法,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初中英语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能够为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课文、人物,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9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park?Section A.3a.Reading 时,可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导入:

1. Have you heard of Disneyland?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Disneyland?

3. How many Disneyland amusementpark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4. Which one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5. Have you ever been to one of Disneylandamusement parks?

接着让学生观看短片,激活背景知识:

1. What have you seen in the movie?

2.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characters?

3. How about the Disney World inJapan?

通过问答及观看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将学生带入神奇的迪斯尼世界。在讨论迪斯尼乐园里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的轻松氛围里学习新词汇,了解有关迪斯尼乐园的知识。

(二)头脑风暴法导入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 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 年首次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帮助学生组织自己头脑中的语言。

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8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Section A.3aReading部分时,针对课文内容(主要介绍9 班学生在学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可利用三个问题导入:

1. Did you have a school trip?

2.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lastschool trip?

3.How was your trip?

这些问题必然触发学生的信息链,促使学生开始“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兴奋之中谈论游玩的地方和游玩的感受。

这种导入,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投入到自然、自觉、自由的学习氛围之中。

(三)名言警句谚语导入法

英语名言警句和谚语凝聚着人类语言的智慧。在英语教学中,将名言警句和谚语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实施新目标九年级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Selfcheck.2.Reading教学时,可用以下谚语导入:

Those who bring sunshine to the livesof others, cannot keep it from themselves.

(给别人的生命带来阳光的人,自己也沐浴在阳光之中)

After giving roses to others, fragranceremains with the hands.(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名言警句和谚语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学习和领略到语言的精髓;既能通过谚语培养学生的品格,熟悉西方文化,又能巧妙地达到教学目的,一举多得。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采用笑话或趣味故事导入、优美音乐歌曲导入、娱乐游戏导入、风土人情导入、以旧带新导入、名人轶事导入、时事新闻导入等,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但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觉得英语好学、易学。导入一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形成悬念,发人深思。

二、优化教学结构,凸显整体观念

传统的英语课堂设计往往注重教师的控制和预设,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多从完成教案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原有水平。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设计一般有三放三收:课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开放式导入,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愿意表达,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教师要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回答,给予回馈、提炼,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之感;然后师生一起学习新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并利用此资源达到透彻内容的目的;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一层深进一层,一环紧扣一环,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形成结构之间的逻辑递进。

至关重要的是,教师既要在导入环节设计精彩纷呈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要在知识呈现、意义操练、交际练习、巩固提高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构建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在实施新目标九年级Unit4What would you do?听说课教学时,借用英语笑话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具体流程如下:

Step1 笑话导入, 激发兴趣

Do you know God? I have a little jokeabout God to share with you. The joke islike this:

A man is talking to God.

The man asks, “God, how long is amillion years?”

God answers, “To me, It’s about aminute.”

The man asks, “God, how much is amillion dollars?”

God answers,“To me it’s a penny.”

The man asks, “God, may I have apenny?”

God answers,“Wait a minute.”

Step2听说练习,感受新知

在学生兴趣浓厚之时,呈现目标语言和语法结构:What would you do if youhad a million dollars?操练目标语言和语法结构: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在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后,

将课本Unit4.Section A.1b 改编以下形式进行练习: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compare youropinions with the people’s opinions in therecording,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followingpassage:

A girl read an (1) ina (2)。 The passage saysan old man had a million dollars andhe (3)。 After learning aboutthis, the students were moved and discussedabout the topic, “What would youdo 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One ofthem would (4)。 Onewould (5)。 Onewould (6)。Another onewould (7)。 If I had a milliondollars, I would (8)。

在填充空处并核对答案后,进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朗读活动;待学生熟练之后,让学生脱稿复述故事,必要时借助教师绘制的简笔画提示。

Step3 情景操练,创新实践

进行口头复述故事练习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仿照下例进行故事接龙: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buya big house. If I bought a big house, Iwould invite my parents to live with me. I…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学生的故事奇思妙想、富有创意,在这种极富情感效应的活动中,课堂教学掀起高潮。

Step4 反馈练习,巩固提高(略)

Step5 作业设计,课外延伸(略)

三、着眼“最近发展区”,促进差异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例如:在实施新目标九年级Unit8 I’ll help clean upthe city parks.第一课时听说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明确本课时目标:学会使用“You could …”句型,向别人提供帮助。但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有难度,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志愿者去乡村支教、壹基金慈善、爱心捐献衣物食品、歌星义演等活动图片,口述“He is a volunteer. He helps countrysidekids by teaching them at school.”“He set up ‘One Foundation’to raisemoney for people in need.”“ He gave outfood and clothes to the poor people.”“ Hecheered up children by singing songs.”等等。在热身同时,引入“What could Ido?”活动,在教师充分示范基础上,引导学生操练:

(1)A: I’d like to help stop hunger.

B:You could set up a food bank.

(2)A: I’d lik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

B:You could …

(3)A: I’d like to cheer up sick kids.

B:You could …

(4)A: I’d like to help kids with theirschoolwork.

B:You could …

(5)A: I’d like to work outside.

B:You could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Clean-up Day Is Coming. 经过学生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各组形成汇报提纲,学生在汇报活动中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必须合理应对影响课堂实效的诸多因素,理性地认识英语课堂教学,客观面对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利用精巧的导入,从教学结构层次上、课堂学习任务上、学生学习方式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七一中学)

篇7: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实效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实效方法

如果说高一的语文课程内容是全面开花、多姿多彩,那么高二的内容则已然成了文言文和诗歌的专场。当高一的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期待学完了语文课程之后,千篇 一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让刚进入高二的学生们深感枯燥与困惑。那么如何才能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活力,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实效呢?

一、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因文制宜应是语文教师最明智的选择。课堂枯燥乏味与否主要是由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决定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只能限于文言文时,因文言文体和篇幅来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就成了必然。《史记》中的“本纪”、“列传”,因其文章长、故事性强,故适合的方式就是适度淡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机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品味其情文并茂的作品语言,把握其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爱憎分明的作者感情,以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字字落实”的教学方式只能形成支离破碎的印象,这是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亵渎。而教学《游褒禅山记》等散文类的文言文时,应在阅读上多下工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论述类文本短小精悍,特别适合在课上多遍朗读,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基本了解大意并交代了写作背景之后,重要的就是要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以议论文的常规分析方法找出每段的总领句,了解每段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之后,行文思路自然水落石出。

二、文史应有机结合

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知识的整合性和实践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文史哲不分家,所以应该将文言教学和历史故事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报任安书》,可以直接从趣读史记开始,以文中“草创未就,适会此祸”导人,引出史记中“李陵到底为什么会成为‘汉奸”’这一悬案。然后将郭灿金、许晖两人合著的《趣谈史记》中的“趣谈”娓娓道来:“司马迁仅仅因为一句话就被汉武帝给阉了。(申请书 )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而遭到宫刑的,可是,改变中国历史书写方式的“李陵事件”却是一桩大阴谋。李陵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名货真价实的‘汉奸’,是他背叛了汉朝,还是汉朝背叛了他?司马迁为什么三次为李陵辩护?”关子卖足,胃口吊足,趣谈开始。这样一个趣解历史的过程融会了《李将军列传》、《高祖本纪》、《梁孝王世家》、《匈奴列传》等《史记》中的篇章,学生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义愤填膺。学习《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时,仅仅是比较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相信不太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为什么楚亡汉兴是历史的必然,楚汉两大阵营的领袖人物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不同寻常的作用”这两个问题提出后,体现两个人性格的`历史故事就能发挥作用了,学生的兴致也就提高了。

三、“文”、“言”宜相融

文言文的魅力既在于其文字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它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文言,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之理解为“言”加“文”,而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它的文化引导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分配“言”与“文”两者的权重,就是由“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个目的来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情况,语文的工具性这根缰绳是不能弃之不顾的,必要的语文知识不应该被淡化和割裂。语文教学,既没有纯粹的工具性,又没有离开载体的人文性;语文的属性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语文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依附于语言形式而存在。

实际教学中,有了高考这根指挥棒,无论是何种教学内容、何种教学文体都离不开背诵掌握、检查检测的环节,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检测时同样要遵循“文”、“言”相融的原则。例如《刺客列传》的学后检测,除了常规的实词义项、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翻译句子的练习之外,还应设计“我们应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学生发散性思维也被调动起来。有大加赞美荆轲刺秦王的义勇和坚韧的;有独辟蹊径分析荆轲刺秦的失误和败笔的;更有反弹琵琶、痛斥荆轲看不清历史大势的。“文”、“言”相融的原则让学生在检测这个环节时也洋溢着高昂的学习热情。

四、文言文教学应联系写作实践

文言精华引用得好,常常能起到一句胜千句的作用。在写作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一定会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俗不可耐。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培养了文言文的语感之后,应该使学习成果付诸写作实践。如在指导写作《草根》这个命题作文时,可以要求写议论文的同学特别要注意引用我们文言中所出现的事例或警句。这个要求的提出让一部分学生认认真真地翻阅研究《(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合适的篇目,并在作文中呈现出他们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实践的结合轨迹。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草野之中,智者又怎会是优孟一人?那暴君秦二世身边的歌者优旃,在始皇时便阻止皇帝扩大花园,谏言之中不乏幽默,‘寇从东来,令麋鹿触之足矣’。想必始皇对扩园一事定笑然作罢,不触碰王者的逆鳞而说服他,优旃如优孟一般,言谈微中,打消了皇帝奢侈的念头,如此大智,令人佩服”。这正是学生活学活用《史记》中《滑稽列传》的成果。在学了韩愈的《原毁》后,有学生在渎书笔记中写道:“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而到了今日,似乎已经变成了‘对己轻以约,待人重以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时时会遭遇与自己相反的言行,于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方式,反驳、诋毁这些与自己完全相背驰的言行。然而所谓辱人者人辱之,这样做的后果不过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如此的训练与实践,学生的结合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逐渐增强。学生在记忆、揣摩、思考并运用中得到了快乐,收获了进步,让自己的学识渐渐变得渊博,视野变得宽广,思想也开拓出一个新的高度。

阅读文言文,学生学会了远视文学过程的外在的“迹”,从生命体验中感悟文学的“魂”,由“迹”入“魂”,提升了学生的知识与品位。日积月累,必将日臻完善,将这些千古名句或典型事例融人心中,印于脑中,学生从中探寻到了文言的美感,化用的情趣,写作的快乐。如此愉悦,怎能让学生再有排斥文言文学习的想法呢?

篇8: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论文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文言文由于和时代相隔甚远,晦涩难懂,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初中学生又刚刚接触文言文,因而他们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困难,时间一长,兴趣就更索然了。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感到很吃力,他们常常发现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的参与率较低。要改变这种教得吃力、学得被动的状况,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实施呢?我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工夫

在课前的预习中,我常常在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四人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听读。假设组内有四个学生,A,B,C,D,可让其中一位先读,读的时候,其他成员按诵读要求认真听他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清句读,是否读好重音,是否读出语气、语调。还可以让A读给B听,B读给C听,C读给D听,然后叫D读给A听,即:A—B—C—D—A。这样循环读,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读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疏通文意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听边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到课堂学习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结合书下注释相互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大意。一人讲一句,其他同学听,注意随时校正和补充。听的时候,学生要随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说明其依据,所有同学要记下组内的讨论成果。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时,可以大家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举手向老师求援,也可以记下来,等小组交流结束、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组内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组内的讨论成果,先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认真听,了解别的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跟自己小组一致,看看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交流组内学习的成果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播,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文言现象;对复杂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强调。这样引导学生认真听和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三、探究文本内容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课堂上探究文本内容时,可在自我学习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在此阶段,教师也要抛出自己预设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获得体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是那种教辅资料上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例如,我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就提出了“虎是怎样吃掉驴的?”,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虎与驴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学生再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很快找出从开始的“虎惧驴”,到“虎疑驴”,到“虎探驴”,再到“虎吃驴”。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四、拓展提高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在教授《黔之驴》时,我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联系课文内容,从虎和驴的不同角度总结寓意。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归纳了两种观点:从“虎”的角度总结,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从“驴”的角度看一定要有真实的本领,没有真实的本领时,千万不要贸然出手自招祸患,要让敌人摸不透自己。观点亮出后,两组的争论十分激烈。教师在此只须作必要的引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要持之有据。课后学生便自动分工去搜集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认识和发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再分工合作搜集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开阔了视野,养成合作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学生讨论中的顿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篇9:《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书到用时方恨少,为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闲暇时间我走进了《教学机智》一书。慢慢地我发觉它并不是像其他教育类书籍那样纯理论的枯燥,而是通过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很多深刻体会,把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又形象。书里所讲一些教育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何其相似,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教学机智并非“遥不可及”。此前,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学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

书中写到:“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

我很羡慕那些教学很有水平的老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学不来的。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那些突出之处,就是因为他们有十分睿智的教学机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很多随时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追求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闪现已成为广大有理想、有个性的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做到教学机智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反思=教师的成长”,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实验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

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5、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厚积薄发,教学机智才会随时出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机智藏身于书页里、教学中、沉思时……我渴望拥有那份美丽的智慧。

篇10:《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做了老师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似乎开始学会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着什么。向书本索要教学内容,向教参索要教学活动,向网络索要教学点子,向学生索要教学成绩。很多情况下,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模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觉得成功的教育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觉得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

直到我遇到了《教学机智》,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因素,我是不是应该回过头问一问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特质?如果没有,我该如何去自我培养?如果有,我又该如和正确去运用呢?

在本书中,Max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即“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这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个字,仅仅只是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都有点泄气的感觉了。怎么做一名好教师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啊!那还不如做一名教书匠呢!但细细的再读一遍这些要求,忽然又发现,这写因素似乎确实是一个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师确实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然后让它们更好的帮助我们成为一名良好的教师。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质分成三类。及道德层面的素质,能力层面的素质和性格层面的素质。

道德层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坚定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与我们本身的职业道德相关。试问,一个没有职业使命感,不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使命的教师,一个不喜欢孩子,对耗子没有责任感,在学生的道德感养成阶段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教师,如何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正如杜威曾经说过:教育者从长远来看发展一种指向于儿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伴随着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学意义的不断反思,远比去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但(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领路人。”所以,相对于一直追求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对于我们这份职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能力层面

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性格层面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气蓬勃”则都是属于性格层面的要求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对探求世界奥秘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奥秘,只有我们乐观向上,我们的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乐观积极,只有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我们拥有幽默,我们的学生才能愉快学习。

读了Max对教师的要求,我才真正开始审视我自己,我想,我是不是现在已经拥有了“自我批评的开放性”了呢?不管如何,知错能改,为时未晚。我想,我也能向着一名好教师前进了。

篇11:《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这里有作者的局限,受到了西方二元论的制约,按照中国三分法看问题,应该表述为“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同时,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为何,因为教育学既要研究外在行为,又要研究内在主观性,还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也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接受教育的规律,也要能接收教育的复杂性。遗憾的是,多数老师属于经验派,落入了复杂性的圈套中,对教育学规律失去了信心;少数学院派的老师落入了教育学规律中越来越喜欢吹牛皮,忽悠一线教师。仍然是在二元论里,经验派与学院派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构建这座桥梁很艰难,我们的读书活动正是在构建这样的对接。不好意思,一不小心思绪就飞出去,收不回来了。)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强调的是什么?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我开始“布道”。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表扬他!”任课教师询问理由。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学生大受感动。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若要我赞同某个人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的话,我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我喜欢“相互”,这里的“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含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体的两面”,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分为二”。综述起来,一句话,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实践,也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承认教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个“真教育”的教育者。

篇12:《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这是作者为这“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第一段总结的一段话。显然这来自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无确定性”的观点(虽然作者在P5注释中否定了持存在主义哲学观)。至少我认为作者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论述。无疑这是被我们多数教育者忽略的事实,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领悟到这一点。也即,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规律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结果会如我们预设般准确的发生了。“意外”总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有的老师在想当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师学了一点技术,就开始依赖技术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有的老师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固化”的教师。其中还不乏名师专家。唯一的区别在于招数多一点,或者练就的功夫深一些。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确定性。推动我们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确定性”的“天性”。教育者研究教育学规律为了什么?为了抵抗教育行为的“不确定性”。教师为何要修炼自我,是为了增强教育实践的确定性,实质也是在抵抗内心的“不确定性”。学生呢?学生自出生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同样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确定性”,抵抗“不确定性”。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抵抗不确定命运的开始。这几乎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所不同的是,在寻求确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缓慢而复杂地“精雕细琢”出不同的个体。总在成功中发展的,确定性更强,自信心、好胜心、稳定感都是抵抗“不确定性”的战利品。总在挫折中发展的,不确定感更强,退缩、封闭自我、呆滞、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与挑战精神成为抵抗“不确定性”失败的恶果。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背景与内部景观的形成远比以上叙述复杂。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教育的实质之一是增强学生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得到加强?我是非常疑惑的,因为抵抗的能力,来自主体。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预设都是客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远非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补或者替代家长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想到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我们是否首要做的是评估学生已经发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然后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呢?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前,是否可以进一步评估呢?······但是,这些所有的评估,是否都是为了抵抗我们教师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呢?那么,我们的内心景观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抵抗自我的那份“不确定性”呢?或者,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这句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强调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随时反观自我,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适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的初衷呢?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在努力地探寻着“确定性”,然后,在两端之间不断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那么,我的这个“点”在哪里呢?还是先从与敬爱的师兄师姐共读一本书开始吧。

篇13:《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在《教学机智》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是一个个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生活故事,教育是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活动,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搜集和研究,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验组织教育活动,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机智就是通过温和的言语及适时的沉默来加以调和。同样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和的言语可以促使我们变得更加随和,甚至突然之间从新的方面看待事物。所以声音和言语形成的气氛与教室里的教育关系的相关性说得再重要也不过分。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时时注意我们的语调、我们说话的方式。适时的沉默是机智的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地给予、默默地聆听,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是对孩子的期望与信任,它给孩子自己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克制、沉默绝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没有限制和标准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们还是需要我们时时引导、指点,有时甚至是约束的。何时克制自己,何时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行事,何时保持沉默,何时……这些对于我而言,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值得自己去不断学习、体验、回味!

因此教育者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针对实践和研究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改进实践,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简言之,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教学机智》就是呼唤我们回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篇14:《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我们阅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先生的经典之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虽然只看了前两张,就被此书所吸引。

该书用了很多的具体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十分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罢,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而教育智慧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记得书上曾说:“出色的人的教育必须有母亲的眼神,能从孩子的眼睛、口腔和额头上,觉察幼儿心理状态的哪怕是些细微的变化。”而教育智慧也正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一种意蕴,而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生活中,教育智慧又得到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有时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甚至要像侦探一样,利用细微的蛛丝马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学生斗智斗勇,突破重重障碍,将教育进行到底。

教育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以简单、粗暴、划一的方式来做教育。让我们从此刻起,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多做思考,多做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成为一个能从沙子里发现闪光灵魂的教师。

篇15:《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经验的教师不管课堂如何变化,都能应对自如。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呢?秘密在于他们拥有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迅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感活动。事件的发生是非预期的,处理方式是灵感爆发式的。

如同人生不可没有智慧一样,课堂教学不可缺乏机智。有了课堂机智,课堂教学才会多几分灵气,多一些创造,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切都在追求创新,追求尽善尽美,关心每个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教学机智。我们一面要积极学习名师的经验,一面要自己勤奋钻研,坚持创新,还要心中有每一个学生,时刻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一定会把课堂教学变成一门艺术。

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这些高妙的充满机智的教学大多是在风趣的氛围中实现的。教师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一些素质和条件。

首先,教师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话如金,以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有余。“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并从中受到教育。其次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要针对眼前的窟境,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等…而眼前的现状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另一种事物上,要根据二者建立联系,巧妙地把话题转移。要求教师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敏捷。第三,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而鞭辟入里。幽默雅致而不失高贵矜持的风度。否则,教师疲惫学生无趣。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师的语言要有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教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感情丰富集于一身。

其次,要有丰富的学识做后盾。语文教材涉及面极广,这就需要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他们的感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由此观之,教师并不能专注于、局限于教材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钻研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同时,应时刻关注社会、对社会现象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具有正确认识社会、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然而,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里作出反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积累各方知识。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教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他所教的本学科的范围内,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懂得,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所说的:”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所以,教师应该使自己的知识如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只有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再者,要深钻教材,对话文本。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因此,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倾注在备课上,做到”懂“、”透“、”化“。首先,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应一一搞清楚,不带一丝疑点进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打被动仗。备课时,应关注、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读懂课文内涵,读懂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其次,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且对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如何以学定教,备课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从中也感悟到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最后,是信任学生,灵活处理。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视野开阔。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因此,在教学中偶尔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问题,教师可灵活对待,不妨先听听学生的想法,有时会茅塞顿开。教师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谈谈,你听了同学们的意见后,你认为哪些同学说得更有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且学生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得到启发,并适时点拨,通过比较后求佳,树立学生正确的认识观。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叶圣陶先生一语道出了教学的真谛。教学是一种艺术,然而艺无止境。教师的反馈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却是千姿百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现代化的新型的反馈机智之路。

篇16:《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强调的是什么?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我开始“布道”。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表扬他!”任课教师询问理由。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

学生大受感动。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若要我赞同某个人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的话,我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我喜欢“相互”,这里的“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含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体的两面”,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分为二”。

综述起来,一句话,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实践,也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承认教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个“真教育”的教育者。

篇17:《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这是作者为这“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第一段总结的一段话。显然这来自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无确定性”的观点。至少我认为作者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论述。无疑这是被我们多数教育者忽略的事实,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领悟到这一点。也即,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规律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结果会如我们预设般准确的发生了。“意外”总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有的老师在想当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师学了一点技术,就开始依赖技术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有的老师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固化”的教师。其中还不乏名师专家。

唯一的区别在于招数多一点,或者练就的功夫深一些。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确定性。推动我们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确定性”的“天性”。教育者研究教育学规律为了什么?为了抵抗教育行为的“不确定性”。教师为何要修炼自我,是为了增强教育实践的确定性,实质也是在抵抗内心的“不确定性”。学生呢?学生自出生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同样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确定性”,抵抗“不确定性”。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抵抗不确定命运的开始。这几乎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所不同的是,在寻求确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缓慢而复杂地“精雕细琢”出不同的个体。

总在成功中发展的,确定性更强,自信心、好胜心、稳定感都是抵抗“不确定性”的战利品。总在挫折中发展的,不确定感更强,退缩、封闭自我、呆滞、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与挑战精神成为抵抗“不确定性”失败的恶果。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背景与内部景观的形成远比以上叙述复杂。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教育的实质之一是增强学生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得到加强?我是非常疑惑的,因为抵抗的能力,来自主体。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预设都是客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远非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补或者替代家长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想到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我们是否首要做的是评估学生已经发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然后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呢?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前,是否可以进一步评估呢?

但是,这些所有的评估,是否都是为了抵抗我们教师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呢?那么,我们的内心景观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抵抗自我的那份“不确定性”呢?或者,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这句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强调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随时反观自我,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适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的初衷呢?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在努力地探寻着“确定性”,然后,在两端之间不断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那么,我的这个“点”在哪里呢?还是先从与敬爱的师兄师姐共读一本书开始吧。

相关专题 机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