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Bi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iu”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共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潜力, 全面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 促进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体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一、影响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一 )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较窄、学术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且极少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

由于从事教学活动及行政事务, 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与其所带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且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较差。如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适当的指导, 则会让部分研究生感到整天没事可做, 从而影响研究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薄弱和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可以想象,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是达不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目的。

(四)研究生导师研究课题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较多, 为此研究生一入学就安排其进入课题组干活, 把学生累得够戗,造成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大大减小;有些研究生导师整天忙于从事课题、发表论文,对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大大减少; 以上两点最终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五)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多,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少。科研经费的缺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更谈不上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想象,这种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会很高。

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优秀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 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可从学术创新角度给予研究生指导, 还可在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方面影响和改变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是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既要考察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水平、创新精神、科研能力、项目情况、研究方向是否稳定,又要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及个人修为, 以确保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高素质。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须规定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的上限, 从而有效增加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的次数和时间, 提高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通过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和完善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以期保证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三)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创新素质

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所以,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有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

重视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 在方式和内容上要有所创新, 能够满足研究生导师们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多种形式的在岗培训, 主要通过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法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以期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确保研究生导师永远站在学术前沿,更好地完成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五)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 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所以,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力;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注重中青年导师的培养,造就一批过硬的学科带头人, 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努力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完善,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将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高等学 校 研究 生导 师队伍 建 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12).

[2]吕向 前.研究生 导 师队伍 建 设探 析———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9).

[3]许然.浅谈 理工 类 研究 生导 师队伍 建 设[J].科教导刊,(10).

篇2: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潜力, 全面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 促进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体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一、影响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一 )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较窄、学术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且极少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

由于从事教学活动及行政事务, 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与其所带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且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较差。如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适当的指导, 则会让部分研究生感到整天没事可做, 从而影响研究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薄弱和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可以想象,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是达不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目的。

(四)研究生导师研究课题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较多, 为此研究生一入学就安排其进入课题组干活, 把学生累得够戗,造成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大大减小;有些研究生导师整天忙于从事课题、发表论文,对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大大减少; 以上两点最终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五)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多,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少。科研经费的缺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更谈不上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想象,这种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会很高。

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优秀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 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可从学术创新角度给予研究生指导, 还可在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方面影响和改变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是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既要考察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水平、创新精神、科研能力、项目情况、研究方向是否稳定,又要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及个人修为, 以确保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高素质。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须规定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的上限, 从而有效增加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的次数和时间, 提高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通过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和完善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以期保证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三)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创新素质

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所以,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有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

重视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 在方式和内容上要有所创新, 能够满足研究生导师们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多种形式的在岗培训, 主要通过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法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以期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确保研究生导师永远站在学术前沿,更好地完成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五)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 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所以,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力;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注重中青年导师的培养,造就一批过硬的学科带头人, 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努力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完善,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将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正平.高等学 校 研究 生导 师队伍 建 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xx(12).

[2]吕向 前.研究生 导 师队伍 建 设探 析———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xx(9).

[3]许然.浅谈 理工 类 研究 生导 师队伍 建 设[J].科教导刊,20xx(10).

篇3: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

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

创新型师资队伍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实施创新教育而产生的.新型的教师群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认真思考和探索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完善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体系,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师资队伍.

作 者:施宙 刘国栋 李伟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山东,济南,250031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 23(7)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   机制  

篇4: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论文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证体系 导师队伍

论文摘要: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研究至上、合理流动、动态激励”的原则,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充满活力的导师梯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育家梅贻琦说:“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在大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建设一支高水平、富有感召力,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已成为世界诸多品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共识。

一 导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原则

建立一支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高效、最现实的选择。在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统筹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导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力量,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导师发展的需要,以导师的发展为目标。首先,加强对导师本身的投资。如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的导师;提高导师的学历层次;建立导师的学术进修制度,鼓励导师定期进行学术休假,并对导师的学术进修给予时间和待遇上的照顾。其次,对于导师的科研压力过大问题,培养单位应当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减少或取消对导师科研任务的量化规定,使对导师的评价能够转到重质而不是重量的方向上来,让导师潜心于学术的研究以及对研究生的精心指导。

2.“研究至上”的原则。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必须以深厚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且偏重于科研。对于作为研究生教育主体力量的导师而言,“根据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只有一名好的研究者,才是一名好的教师,也就是说,研究至上,这不是一个非份的要求。”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倡导“研究至上”的原则,就是要求导师要精通业务,有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导师不仅要对从事的专业领域了如指掌,熟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理论前沿、争鸣问题、发展趋势等,而且对待学问的态度要求真务实,严肃谨慎,锐意进取。

3.“合理流动”的原则。导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导师自身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导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要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靠制度留人,更应靠感情和待遇留人,而对于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或任教资格的导师应取消其导师资格,以确保导师的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的专家和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各学科的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的发展,充实导师队伍,以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多元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保持导师的.合理流动,才能永葆导师队伍的活力和学科的发展后劲。

4.“动态激励”的原则。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可通过薪水激励、淘汰激励、声誉激励、自我激励等措施来促进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建立评估机制,破除导师终身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机制,增强研究生导师的竞争意识;采取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其次,实行奖励制度。如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对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著作,取得教学科研成果的教师均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立教学奖励制度,对在教学中成绩突出的导师梯队成员给予奖励;建立年终评奖制度,年终奖金按年考核结果分档次发放;建立拔尖人才奖励基金等。最后,给予导师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将其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计算成合适的工作量等方式,以表明对其工作的认可。不要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过多的干涉。

二 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近三十年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学历结构指获得不同最后学位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比例。学历结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导师队伍在其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与发展潜力,是影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因素。早在1973年,美国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就占40.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85.7%。在美国,具有博士学位是大学专任教师成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条件之一,博士生导师首要的条件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据调查显示:我国博士生导师中具博士学位的比例占62.%,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1.2%,具有学士学位的占17.3%,其他学位的占8.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导师的学历水平显然偏低很多(如图表1)。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博士生导师没有博士学位,部分导师只有本科甚至本科以下学历。可见,我国学历结构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导师“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美国大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不留本校的毕业生任教。例如,尽管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十分优秀,但在哈佛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最多,占16.9%。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近亲繁殖”和“师徒同堂”的现象。据调查表明:20我国博士生导师中有62.3%的人是在本校获得的学位,31.3%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其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仅有5.5%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这表明我国高校研究生师资力量主要立足于国内。研究生导师“近亲繁殖”的现象不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导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师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发展速度。根据对重点大学的统计,从到间,博士研究生扩招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达到23.1%020,平均一个导师带3.8个研究生,到20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7个研究生。据教育部统计,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13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数为14499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导师的精力有限且在实际指导过程中,由于出差、出国、担任过多行政职务等原因,势必造成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频率下降,指导力度不够,必然影响质量。

4.帅才型、领军型研究生导师比例偏低。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结构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的教师队伍呈现的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匾乏和短缺,缺乏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能够领军作战的将才、帅才,缺乏大师级或重量级的学术人才,这也体现了培养这些人才的战略眼光、体制和机制的缺乏。大学许多资源还没有“以人为本”地围绕研究生导师加以配置,资金投人和配套力度不够,资金的主要流向依然以学科建设、设施建设为主。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1.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在于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整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位结构状况。首先,应提高新教师的聘任门槛,博士学位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学位结构的主流。其次,加大对导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导师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工作,鼓励年轻导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问,申报国家级课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再次,为在职教师的深造创造条件,提高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的比重,以期逐步改善研究生导师的学位状况。高校教师整体学位层次的提高将有助于研究生导师学位层次的提高。

2.优化研究生导师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一所学校全体教师最终学历学校的构成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导师队伍的学术创新水平和新的学术生长点的生长速度。优化研究生导师学缘结构是冲破学术羁绊,打破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首先,注重从国内外选聘教授,促成导师队伍的合理流动,让大学不断吸人新鲜学术空气,促进各学术流派的交流,学科渗透和学科改造,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始终充满勃勃生机。其次,建立合理的人才引人机制,通过培养、引进、聘任或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拓展研究生导师的来源渠道。学缘杂交的师资队伍,由不同学派的人聚集,能博采众长,熔于一炉,产生新的学术思想生长点,构筑良好学术生态。

3.聘请兼职导师,扩充导师队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生师比上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可根据导师需要的量和学科队伍的实际聘请校外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行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研究生兼职导师。通过加强全职导师与兼职导师间合作的方面,作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补充,缓冲导师队伍的不足,改善、优化导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等结构。

4.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学术队伍的“领头羊”,又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最高水平。学科梯队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队伍,它是导师队伍永具学术活力、长盛不衰的必要手段。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质是指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学科梯队建设。首先,挖掘和培养本校学科带头人。将培养和造就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列人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吸纳国内外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其次,构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充满活力的导师梯队。再次,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学术梯队的发展,将学术梯队建设与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对学术梯队进行激励性评估。实行按章评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奖惩兑现的激励机制。

篇5:创新型药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探索

创新型药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探索

Abstract:It is the essence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o foster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ile the basis for cultivating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 lies in th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subject structure and course setting. Since , “Modern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for Drugs”and “Selected Topics o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in Biological Samples”, these two frontier courses have been offered and well received i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setup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ourse setting; ability of innovation; pharmacy; teaching practice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学历教育,而且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的特点,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1]。应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在人才的各项能力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因此,合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科学、现代分析技术及药学科学的发展,药物分析学科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展,其中药物色谱分析技术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已逐渐发展成为药物分析学科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两个分支。为此,结合当前药物分析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以提高我校药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质量为出发点,我们从起陆续开设了两门与药物分析学科密切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现代药物色谱分析》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并已在2001、、、、、级硕士研究生付诸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设置体现创新的理念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而且发展很快的科学,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时,我们充分考虑到药物分析大学科的特点,对《现代药物色谱分析》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这两门课程进行精心设置,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进展,也有丰富多样的实验内容,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理念贯穿其中。

《现代药物色谱分析》是建立在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色谱分析方法原理以及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介绍色谱分析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共50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色谱学概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及其应用,制备色谱的理论与实践,现代色谱-光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技术,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色谱分析原理、应用和最新进展。实验课16学时,设置了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现代药物色谱分析的总体概况,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高速逆流色谱、中药指纹图谱、现代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最新进展,熟悉色谱分析方法在分析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中的各种应用。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是由药物分析派生出来的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规律的新兴学科[2,3]。该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26学时,教学内容涉及生物体内药物的存在状态与代谢处置、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评价、现代色谱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体内药物免疫分析、生物体液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实验课10学时,内容为生物体液样品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分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生物体内药物的存在状态及其研究方法,熟悉现代分析技术在生物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掌握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特点,达到具备独立建立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和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渗透创新意识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本科生更强调宽基础、大平台、通才教育,研究生则更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取得[4]。一般来说,研究生的思想比本科生成熟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较高,独立性和自学能力较强。但由于研究生的课程在许多方面都比本科生的课程要求更高一些,而学生往往难于对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以上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意识和理念,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激活创新灵感,努力使课程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是否有创新,关键要看是否具备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科学发展史证明,许多学术大师、科学巨匠的成就都与其宽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是研究生创新的基础。因此,在以上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色谱学基础理论、药物体内存在状态等知识点,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结合生动具体的多媒体幻灯,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尽量避免和大学课程重叠,同时采用设问和提问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前沿水平和进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6: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活动实施优秀方案

关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活动实施优秀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职工解放思想、端正学风、服务基层、求真务实,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以下简称“三型机关”),实现机关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进一步树立文化队伍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特制订本方案。

一、创建“三型机关”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领会、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基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文化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建设“三型机关”为动力,增强工作活力,形成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机关工作氛围;以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为目的,努力提升我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培育六安精神,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生活丰富、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和特色文化大市。

二、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确立终生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创建“三型机

关”的基础,要从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出发,以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活动。推进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形成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局机关既定的各种学习计划,严格学习制度,加强对文化系统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机关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灌输,提高文化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强化培训工作,根据市直有关单位的培训要求,有计划的对文化干部进行行政执法、计算机等培训;三是要加强引导教育,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良好氛围,制定有关鼓励学习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提高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转变工作作风,建设“服务型”机关提高服务质量是文化局机关职能转变的本质要求,也是创建“三型机关”的着力点,文化工作要进一步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拓宽服务渠道,切实推进服务型文化局机关的建设。一是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大力推进文化政务公开,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不断强化服务措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著作权法》、新《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法规意识,使之深入人心,为文化行政执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对演出、音像、娱乐、网吧、文物等市场管理,抓好“扫黄打非”斗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全力促使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健康规范。举办以戏曲、少儿文艺和声乐、器乐为主要内容的节庆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城镇“先进文化进社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适时组织“六安市第二届小戏小品相声大赛”等文化活动。二是拓宽联系群众的载体和渠道,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三是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着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增强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机关

创新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创建“三型机关”的灵魂。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心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使机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的大讨论活动,积极推进文化发展的思路创新;二是创新管理制度,用新的理念、新的途径、新的方法去管理机关,通过制度改革,实现民主管理、决策科学;三是巩固创新成果,在不断巩固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实现新的突破。

三、主要步骤和方法

为有条不紊地落实创建“三型机关”活动,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将创建活动分四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方案

组织全局职工认真学习《六安市直属机关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活动方案》和《市办通报》第三期叶文成同志在六安市直属机关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等,深入讨论开展“三型机关”创建活动的重点工作,动员全局干部职工振奋精神,积极参与,通过学习、讨论,使干部职工领会文件精神,明确工作任务,切实增进对创建“三型机关”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成立领导组,制定创建方案,为创建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落实责任,按照“三型机关”的标准严格要求各科室乃至每一位同志,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党员民主评议标准之一,提高干部职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二)联系实际,查摆问题

此阶段是创建活动的重要阶段,能否联系实际查摆问题,是决定此项活动的开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为此,1、组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当前文化工作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倾听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2、发动机关全体人员,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认真查摆工作中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加强,以求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认真整改,建章立制

根据上一阶段的情况,认真整改,对各项整改内容要落实责任,有具体步骤,解决方法和时限要求,要着眼于机关的长远建设,把认识上的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从制度上查找原因和漏洞,进一步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符合实际、易于操作、便于督查的相关制度,能够马上改的,要立即改正;需要一定时间的,要制定改正措施,明确改正时限,跟踪督查落实。通过整改活动,及时纠正和解决思想作风上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政治上纪律松懈,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生活作风上奢侈浪费、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等突出问题,做到善于抓难点、热点,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使党的各项优良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既而得到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明显转变,组织纪律性有明显改善,文化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目的。

(四)检查落实,巩固提高

继前三个阶段活动开展之后,按照“三型机关”创建标准,对全年创建工作开展认真的自查、自纠,巩固成果,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创建活动不走形式、过场,对在活动中涌现的好典型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创“三型机关”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