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概述

乔海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乔海龙”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概述(共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概述

乳制品是我国的国民消费品之一,其含有人体全部 8 种必需氨基酸,并且构成比例与人类所需的最适比例相似,因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上游主要为饲草种植和奶牛养殖,目前主要存在自有牧场及合作牧场两种模式,下游则包括乳制品加工及销售。目前全产业链处于升级阶段,上游主要是原奶生产核心部门牧场的规模化、高科技化、高效化,下游主要是通过对原奶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拓宽产品品类,并不断升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

上游原奶生产产业链的核心即牧场,目前国内牧场处于规模化进程中。从牧场的成本构成来看,不同规模牧场成本结构会有较大的差异性,随着牧场的规模化,牧场在设备、厂房等方面的投资提升,自动化提升,以至于人工成本占比下降,因此大规模牧场人工成本占比最小。

年之前,我国乳制品行业高速发展,乳制品产量年均复合增速均保持在 10% 以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乳制品企业形象恶化。 年,工信部联合发改委共同推出乳制品工业产业新政,提升奶源标准,加强生产监管。乳制品行业壁垒逐渐抬高,企业也逐步将焦点转移到产品质量上,行业整体增速因此明显放缓, 年我国乳制品产量 2687.1 万吨,同比 年减少 247.9 万吨,预计未来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价格提升将带动乳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乳制品市场消费情况

乳制品作为半必需、消费升级产品,其人均消费量的变化整体跟随经济景气度,受益于结构性复苏机会和某些品类需求爆发,总体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曲线。2017 年度,我国乳制品消费量 3259.3 万吨,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 32.3kg(包含婴幼儿奶粉),其中约包含 19.8kg 的液态奶,及 12.3kg 的干乳制品(还原至原料奶口径)。中国人均乳制品销量水平提升主要来自于农村消费水平提升、城镇化和和品类多元的贡献。

分品类来看,我国脱脂奶粉的消费主要为进口产品,全脂奶粉、脱脂奶粉、液体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 92.7%、25.4%、2.1% ,液体奶由于运输成本高,故在国际贸易中占比较小。脱脂奶粉目前国内消费市场仍较小,2018 年仅 27.5 万吨,是全脂奶粉消费量的 15% ,另外脱脂奶粉生产线的副产品黄油等在国内的需求不足,国内乳企拥有脱脂生产线的不多,产量本身就比较少。另外,从国内消费趋势来看,全脂、脱脂奶粉消费近年来均更偏好进口产品。

乳制品国内细分市场格局

2018 年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正式实行注册制,提出获准注册品牌才可在国内销售,并且单一品牌不能超过三个系列九种产品配方。因此行业内大量杂牌、贴牌代工产品和未获许可的奶粉品牌退出市场,腾出的市场空间被各大型知名乳企抢占。截至 2018 年 11 月底,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为 589 家,比 2017 年底减少了 22 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行业进入集中度逐步提升的挤压式增长阶段。伊利、蒙牛凭借品牌、渠道、奶源、产品全方位的优势,主攻流通渠道,营收增速高于行业,市占率逐步提升,但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目前由国际品牌主导。在过去 5 年,一方面本土品牌持续投资品牌宣传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在 201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贴牌、代加工和假洋品牌被全部清出市场,行业加速洗牌,国内逾百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近 个品牌中,70% 以上或将被肃清,国产奶粉抓住机遇,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所占的份额持续上升,预计 年,本土奶粉品牌市场份额将上升至 48% 。

篇2: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概述

1、我国目前以发展灭菌奶为主

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安达草场和天山南麓地区气候适宜,牧草种类繁多,是我国优质奶源供应地。早在 2000 年以前,国内乳制品市场以巴氏奶为主,市占率约 80% 。但由于巴氏奶对储藏、运输设备要求较高,加之辐射半径有限,逐渐被保质期长、适宜远距离运输灭菌奶所取代。按我国主要奶源地处于北方的具体国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将以发展灭菌奶为主。

2、掌控上游是乳企发展核心

伴随消费升级,国内生鲜乳供给处于短缺状态。而牧场建设周期及奶牛引进繁育周期较长,往往跟不上需求增速,预计未来的生鲜乳价格将缓慢震荡攀升。对液奶企业来说,掌控了上游牧场可稳定生产成本,也可保障生乳供给。而对于奶粉企业,掌握上游优质奶源更是意味着公司强大的品牌和产品力,也是奶粉企业重点发力的目标。

3、低线市场潜力将贡献乳制品量的增长

目前,我国一二线及东部部分三线城市液奶渗透率较高,而内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渗透率相对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中西部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预计我国未来乳制品增长空间将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及三四线农村地区。

4、高端白奶及酸奶市场发展迅速

随着消费升级,乳品市场也在不断追求高端化产品,高端的范畴包括生鲜乳奶源、果粒混合型产品等。从各品类上看,高端白奶增速大于基础白奶,常温酸奶、常温乳酸菌饮品保持近30% 增速,而功能奶和儿童奶呈现负增长。

中国乳制品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乳制品企业开始注重营销渠道建设,同时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促使乳制品企业开始注重奶源建设,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多样化、高端化。乳制品企业已经进入奶源、产品、渠道全产业链竞争的时期。考虑到乳制品消费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将引领乳制品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根据《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修订)及《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版),结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乳制品的定义和分类如下:乳制品是以生鲜牛(羊)乳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乳制品包括: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牛初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等)。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饲草饲料、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一体化程度要求很高,实现了第一产业(农牧业)向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纵向延伸。奶牛养殖的产品牛奶是乳制品制造的重要原料,奶牛养殖是乳制品制造行业的上游环节。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目前市场呈现个位数增长,竞争由量争转化为质争,市场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优胜劣汰尤为突出。随着消费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中国高端奶市场集中度高,中国高端奶市场前十品牌总份额达90.01%。乳制品行业主要企业简介:

1.伊利股份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液体乳及乳制品和混合饲料制造业务的公司,公司的主要产品有液体乳、冷饮系列、奶粉及奶制品、混合饲料等,该公司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公司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八十多个,生产“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酸奶等1000多种产品,均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十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连续七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公司已成为国内年销售过百亿仅有的两家奶制品生产企业之一。

2.蒙牛乳业集团于中国生产及销售优质乳制品。凭借其主要品牌蒙牛,集团已成为中国领先的乳制品生产商之一。集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包括液体奶(如UHT奶、乳饮料及酸奶)、冰淇淋及其他乳制品(如奶粉)。

3.光明乳业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和公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等。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乳品研发中心、乳品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形成了消毒奶、保鲜奶、酸奶、超高温灭菌奶、奶粉等系列产品。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三家乳制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行业排名第三。

4.三元股份公司属于乳制品制造行业,主要业务涉及加工乳制品、饮料、食品、冷食冷饮;公司旗下拥有液体乳、发酵乳、乳饮料、奶粉、奶酪、冰淇淋等几大产品系列。20,公司因收购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的股权,主营业务增加冰淇淋业务。

5.中国圣牧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以及中国唯一一家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的垂直整合有机乳品公司。公司的业务包括奶牛养殖业务及液态奶业务。连同公司的联营公司圣牧草业,公司独特的垂直整合的「全程有机」生产模式涵盖整个乳品行业价值链,乳品生产过程的所有主要阶段均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生产原料奶以及加工生产液态奶产品。公司的有机牧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是公司有机乳品生产模式的核心。

6.贝因美公司是一家婴幼儿食品制造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于婴幼儿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主要产品包括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其他婴幼儿辅食和婴童用品。

7.皇氏集团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乳制品,并集与之关联的奶牛养殖、牧草种殖、科研开发和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液态乳和液态乳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与此产业关联的奶牛养殖和牧草种植业务。

8.燕塘乳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巴氏杀菌奶、UHT灭菌奶、酸奶、花式奶和乳酸菌乳饮料等,其中巴氏杀菌奶、花式奶为主要产品。 燕塘乳业产品“燕塘”品牌源于1956年,“燕塘”品牌在广东省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9.天润乳业公司集奶牛养殖、乳品生产、科研开发、市场营销为一体,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在西北地区设立的唯一乳制品动员中心。公司以传统乳品为基础,以发酵乳和功能性乳品为重点,领先新鲜、做强常温、突破乳饮。企业自主研发的牛初乳、液态奶、酸奶、奶粉、含乳饮料以及奶酪等乳制品达六大系列五十多个品种,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产品体系。公司拥有“天润”、“盖瑞”、“佳丽”等品牌,其中“盖瑞”被评为新疆名牌产品。为加快品牌战略的实施,公司确立了以“天润”为主的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发展规划。

10.科迪乳业科迪乳业是由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多家股东联合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主营各种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主导产品有百利包、利乐砖、爱克林、屋顶包、八连杯、天然深泉水等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奶和巴氏杀菌奶系列。

篇3:乳制品行业调研报告

乳制品行业调研报告

一、奶牛养殖的滑坡

由于受“三鹿事件”影响,奶牛业出现全行业不景气,全省奶牛业更是处于低迷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养殖户“卖牛”现象。

据阳泉市统计局对全市规模以上养殖户和奶牛养殖企业的监测数据表明,到2季度末,全市规模养殖户和奶牛养殖企业共有奶牛901头,比一季度末的1384头,减少483头,下降34.9%,也就是说,二季度末存栏数比一季度末减少三分之一。郊区康源奶牛场一季度末存栏74头,6月份全部卖到河北,平均售价为每头3000元;盂县先文奶牛厂一季度末存栏87头,二季度全部出售到忻州,最低价每头4000元,最高也只有7000元,与购买时每头14000元相比,共赔钱近17万元;平定县华润乳业有限公司是阳泉市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奶牛养殖企业,设计能力为500头,一季度末存栏408头,到二季度末仅剩56头。

造成奶牛养殖滑坡的原因,除受“三鹿事件”影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因素:

一是售价过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近期,奶牛养殖户出售的牛奶一般在每市斤0.5-0.94元之间,阳泉郊区康源奶牛养殖基地是较大的奶牛企业,与田园乳业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每市斤奶卖到0.94元,但仍低于成本价,而其他没有签订合同的养殖户只能随市场奶价波动,一般只能卖到每市斤0.5-0.7元,卖奶收入根本不能保障生产所需的正常费用。

二是“压款”现象严重,养殖户不能及时回收货款。养殖户卖出牛奶后,一般拿不到现金,有的牛奶收购企业甚至拖欠奶农售奶款达半年以上,直接影响到养殖企业的资金周转。

三是售奶渠道不畅,收购企业太少。目前,阳泉市牛奶收购企业只有田园乳业一家,有很多养殖企业只能把奶销往邻近的太原和河北,而这部分奶的价格既低又不能得到政府补贴。

四是政府补贴不能及时到位。据了解,去年政府对每斤牛奶分别由市、县(区)两级各补贴1毛钱,而这些补贴款至今仍有3个月的没有到位。今年是否补贴至今尚无定论,直接影响到养殖企业(户)的积极性。

二、奶农的困惑

“奶牛不像生猪,生猪短缺了,国家一给扶持政策,几个月就可见效。而奶牛养殖周期要长得多。现在奶价这么低,而且奶站收的少,如果这样下去只能将奶牛当耕牛使用或是当肉牛杀了……”,话语中充满了奶农对奶牛养殖现状的无耐和担忧。但纠其根源,我们调研发现,奶农不仅是奶价下跌的直接承受者,同时也是奶价下跌成因的主要制造者。

1、养殖数量逐步扩大,养殖成本不断提高

前两年各地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大力号召发展草食畜,牛、羊等草食畜存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一些知名奶品加工企业为抢夺市场四处寻找奶源,导致一时间奶源紧缺。热闹的奶业景象以及前期收获颇丰的先行者促使更多的农户满怀憧憬的加入到奶牛养殖的行列,其中多数农户根本没有考虑“以草定畜、以财定畜、以技定畜、以销定畜”的养殖原则,以我省为例,全省奶牛存栏为12.7万头,占到牛存栏的5.6%;到奶牛存栏29.9万头,占到牛存栏的比例增加到12.2%;而到了,全省奶牛存栏数达到了34.5万头,占牛存栏的比重上升到36.8%。通过整理历年奶牛养殖成本调查资料,发现养殖成本也呈现同样增涨的趋势。20奶牛如按每天40斤奶产量的平均水平计算,每年养殖成本约合10000元左右(含饲料、饲草及其它费用,玉米按1.65元/公斤)较20的养殖成本高出约1500-元左右(玉米按1.3元/公斤)。而同期的牛奶收购价格虽然各地有所不同,但较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收购门槛儿也高于前期。2005年源料奶最高收购价曾达到2.8元/公斤,而现阶段只有2005年的一半左右的水平。伴随着奶牛养殖数量的逐步增加,区域内的源料奶需求必然发生变化,而同时受养殖成本提高的影响,农户不仅要承担资金周转的压力,同时在经营管理和渠道销售面前也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奶农们面临的已不在是丰收的喜悦,而是“白花花”牛奶该如何处理的忧愁。因此,奶农杀牛、倒奶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品种来源渠道多样,牛奶品质参差不齐

我们调研了解到,目前,农户奶牛的来源大致有四种渠道:一是直接从国外引进;二是到国内奶牛主产区购买;三是靠胚胎移植或冷配改良获得;四是自养公牛,自繁自养。出于对购置成本和技术要求上的考虑,多数农户主要通过第二种和第四种途径购置奶牛。但由于我国培育的中国荷斯坦牛,系纯种荷斯坦牛与我国各地黄牛的高代杂交种,遗传基础广泛,育种历史较短,尚处于改良过程中,因此牛群质量参差不齐,产奶量普遍较低。第四种途径是靠自养种公牛、自繁自养来获得产奶母牛,质量自然无法保证。这种奶牛养殖品种上的多样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导致即使原料奶中都不含有害成份的化学物质,通过奶站收集到的原料奶也未必满足企业所需的奶质要求。

3、养殖环境强差人意,卫生防疫令人担忧

奶牛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取决于产奶量和产犊率。由于引牛、修建圈舍等一次性投资过大,再加上养殖户的思想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和配套技术不能及时投入到生产中,青贮氨化技术、配合全价饲料、奶牛繁育新技术和品种改良、规范的防疫和疫病监测等措施没有配套实施。多数农户不建专门牛房,有的因陋就简,在低矮破旧的房屋或窑洞中将就着饲养,通风光照不好,阴暗潮湿,空气污浊,运动场地不足;有的在规划后的庭院中饲养奶牛,空间狭小,奶牛长期处于栓系或“站桩”,难有充分的运动。即使一些较大的规模奶牛场,也为节约用地,也常采用限位饲养、栓系,减少奶牛运动场面积。步入奶农的养殖场,基本上都是粪便满地,蚊虫肆意,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奶牛常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健康状况让人堪忧。而卫生防疫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奶农自已完成,绝大部分奶牛户不知道饲养奶牛还有什么“标准”,喂料、用药,还要遵守什么“规矩”,防疫、消毒还有什么制度……所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奶牛产奶量,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牛奶的品质和安全性,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篇4: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

(1)乳制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成为居民日常营养食品,乳制品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由2005 年862.57 亿元提高到 年的1874.13 亿元。尽管由于受到 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行业发展

中商情报网《-中国乳制品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乳制品行业市场情况

篇5: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

1)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产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中 年全行业产量增速达到22.46%的高点,其后在2008 年、年经历了回落。2009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已达到1,935.12 万吨,增速恢复到6.88%,迅速走出了2008 年的行业增速低点。2010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达到2,159.40 万吨,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1.59%。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各大乳制品公司的新生产线竣工投产,产能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广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乳制品消费不断提升。

2)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第一、乳制品消费仍以液态奶为主《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中的相关数据表明,2010 年乳制品消费中,液态奶约占67.21%,酸奶约占15.14%。而干酪等产品在国外都属大宗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乳制品消费仍以液态奶为主。

第二、酸奶供给将大幅增加

酸奶的发展是从改善风味和有益于健康开始的,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各种符合卫生要求的功能性添加物(如水果、谷物、蔬菜、维生素、矿物质)的适当采用和不同组合,使酸奶品种丰富多样。“美味与健康同行”今后仍然是酸奶发展的基础,市场对营养强化型酸奶的需求也将会明显增加。

发达国家和乳制品行业发展较早的国家,酸奶市场均经历从小到大的逐步发展过程,预计未来中国酸奶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高档牛奶乳制品不断推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食品,在低端普通液态奶趋向饱和的同时,高档牛奶乳制品的推出迎合了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从 年起,国内各大乳业品牌相继推出高端牛奶乳制品。高档牛奶乳制品的推出,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随着乳制品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将向着多元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消费水平、口味嗜好、营养需求的消费者。这样既可以摆脱愈演愈烈的乳制品同质化竞争,也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伊利牛奶的生产量

据伊利集团公司董事长郑俊怀介绍,去年,伊利集团公司液态奶系列产品产销量突破25万吨,超高温灭菌奶的产销量已居全国首位,全年生产10亿包灭菌奶;冷饮产品连续7年 产销量保持国内第一;奶粉产品产销量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去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94%;实现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7.76亿元和1.19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9.27%和21.53%;实现每股收益0.82元,比上年增长22%。 伊利牛奶现有销售中的品种有: 品种类型 金典奶 营养舒化奶 功能奶 果之优酸乳 优酸乳 味可滋 谷粒多谷物 早餐奶 QQ 星儿童奶 QQ 星儿童乳饮料 学生奶 甜橙味 原味 草莓 金典奶 全脂型 伊利高钙奶 原味 AD 钙 巧克力 草莓 抹茶 伊利高钙低脂奶 草莓味 蓝莓 原味 荔枝 芦荟 泰茉米香 玉米味 核桃味 鸡蛋曲奇味 草莓味乳酸味 巧克力味 草莓味 味道类别 金典均衡双蛋白奶 金典有机奶 低脂型 伊利脱脂奶 菠萝味 菠萝 蜜桃 乳橙 苹果 欧风麦香 麦香味 花生味 原味。

中国等强劲需求拉动荷兰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等强劲需求拉动荷兰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 据荷兰《财经报》6月27日报道,荷兰乳业协会发布报告称,因出口大幅增长,荷兰乳制品行业发展迅速,预计未来两年内将新增投资7亿欧元,其中5亿欧元来自乳业巨头FrieslandCampina公司,该公司将投资2.25亿欧元扩大Borculo和Beilen的婴儿食品工厂产能,并投资6000瓦欧元在瓦赫宁根大学新建研发中心。报告称,荷兰乳制品行业提供了44,000个工作岗位,产值达107亿欧元,是荷兰经济的“白色引擎”。至20间,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出口年均增长16-17%,2012年乳制品占荷兰贸易顺差的9%。报告认为,强劲的外需为荷兰乳制品行业带来巨大机遇,而欧盟将取消牛奶配额,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篇6: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

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奶类生产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远远高于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乳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内增长了10倍以上,已逐渐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但同时,中国人均奶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还十分悬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进入快速增长期。奶类生产 始终着 高速增长势头。

我国加工乳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饮用鲜奶、酸奶和其它 种类 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有全脂和脱脂奶粉, 但是 黄油、干酪和炼乳产量很少。近几年来,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使中国乳业资源日趋合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乳和乳制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增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但是 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相比, 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目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为100 kg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250 kg。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比例是0.4: 0.06:1,乳制品消费比例高,而中国的比例是6.7: 2. 8: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低。

令人鼓舞的是,近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乳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中国乳制品行业正面临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不破坏资源生态的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从整个乳业产业链抓起,以现代的营销观念,迎接新一轮高品质发展周期的到来。中国乳品消费在逐步扩大,但目前成规模的消费市场还远没有形成。中国许多人还没有喝牛奶、食用乳制品的习惯,尤其是农村市场还远没有打开,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因经济条件所限消费不起,消费习惯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乳企须研究中国乳业发展的规律,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加强乳业发展的计划性。

纵观以往喧嚣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其焦点一直围绕在价格战、奶源战、资本战、圈地战、广告战、口水战等方面,但竞争的话题显然已转移到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代表的研发大战。各个乳制品企业推出的新品无一不注重科技含量,也更加侧重功能性。中国乳业已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针对国内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从“有奶喝”转为“喝好奶”的需求日益强烈,竞争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低端的价格大战走向高端的技术、产品比拼;从原始的广告战、价格战变为对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化竞争。

近年来,我国乳品加工业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556亿元,比增长了11.7倍;20我国乳制品产量合计1810.5万吨,已占世界年产量的4.6%;年我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量为22.7公斤,比1992年增长了146.2%。我国乳制品行业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2008年9月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行业的信誉遭受严重危机,国内市场急剧下滑,消费者信心受挫,几乎所有企业都陷入了极端困难之中。危机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整顿乳业的重大举措,如今奶业形势逐步好转,积极因素在增加。

我国乳制品行业仍然处于调整和恢复性增长阶段,企业应继续夯实发展基础。从具体指标看,年乳制品行业的一些经营指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1.18%,此外,乳制品行业利润总额有所增长,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减少,表明行业的盈利状况有所改善。

目前,城市乳制品销量占到全国乳制品总销量的90%,广大农村乳品市场潜力巨大,有待挖掘。随着中国乳业的迅速发展,产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随着农村乳制品消费量的逐步增长,我国乳制品行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7:服装出口行业发展趋势

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产业规模、原材料供应情况、出口情况及十大最新发展趋势分析

一、服装产业规模分析

受亚太、北美、中东及非洲服装零售市场高速发展所带动,于2013年至2018年,全球服装零售市场的总销售额按复合年增长率5.0%增长,由2013年的13.5万亿港元增至2018年的17.2万亿港元。包括中国及非洲国家等发展中国家预期将继续推动全球服装零售市场的发展。因此,全球服装零售销售额预期于2023年将进一步增至22.9万亿港元,即2019年至2023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5.9%。

近年来我国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服装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产业规模增速不断下降。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针织类服装行业市场消费调查及风险管控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1-12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44.72亿件,同比增长3.28%。

从行业内销规模来看,2014-2019年,我国服装零售额整体呈波动变化的情况。2019年1-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9778.1亿元,同比增长2.6%。

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5亿元;其中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穿类商品同比增长15.4%。

2019年,行业运行整体承压。2019年1-12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010.33亿元,同比下降3.45%;利润总额872.83亿元,同比下降9.7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5%,比2018年同期下降0.38个百分点;毛利率15.04%,比2018年同期提升0.21个百分点;三费比例为8.91%,比2018年同期上升0.20个百分点。

大中华及美国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服装零售市场。2018年,以零售销售额计算,大中华以20.4%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美国以20.0%市场份额紧随其後。与大中华及美国相比,英国及德国的服装零售市场明显较小,市场份额分别为4.0%及4.5%。该四个国家占全球服装零售市场约50%。于2019年至2023年间,预期大中华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于2023年达21.7%。然而,预期美国、英国及德国的市场份额于2023年将分别微跌至19.3%、3.9%及4.2%。

2018年大众化服装市场占大中华约62.7%市场份额。大众化服装市场的销售额由2013年的14578亿港元增至2018年的21963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5%。预期于2023年将进一步增至31181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8%。至于中端及高端服装市场,预期销售额将于2023年分别增至13233亿港元及5317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8.0%及7.2%。

二、服装行业原材料供应情况

我国服装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我国有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以棉、麻、毛、丝为主的服装原材料体现出供应产量大、区域集中的特征。

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山东省,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均是服装工业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地区。2019年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五省的纱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67.08%,而新疆则是我国棉花主产区,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八成以上。

三、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情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全球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金额增长超过四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从服装行业外销规模来看,中国无疑是服装出口大国,每年服装出口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大于服装进口金额。

但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金额正在逐步缩小。2014-2019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正在逐步下滑。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及着附件出口1513.7亿美元,同比下降4.08%。

201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718.36亿美元,同比下降1.89%,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为1,202.69亿美元,同比增长0.91%;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513.67亿美元,同比下降4.00%。欧洲、美国和日本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2019年服装出口累计金额1,513.67亿美元,其中针织服装出口606.00亿美元,同比下降3.37%,梭织服装出口640.47亿美元,同比下降6.69%。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加工原材料供应区域相对集中,加上人口红利优势、交通设施完善促使我国服装行业在过去十年外需增长强劲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主的涵盖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出口贸易一体的产业集群。

四、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10大最新发展趋势

(一)、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复工情况有所提高

为进一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和企业复工进展,中国服装协会于2月27日-28日在会员企业范围内开展了第二阶段服装企业复工情况问卷调查。截止2月29日10点,协会累计收到325家企业和14家产业集群的有效问卷。

从反馈信息来看,服装企业复工复产总体呈现了积极向好态势。复工人数占正常生产情况下用工人数的比例比上期有所提高,但依然面临着工人短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不同步、市场低迷订单减少、交通物流不畅、防护资源缺乏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据了解,目前大型企业复工情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但差距明显缩小:大型企业的复工比例达94.0%,分别高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16.1个百分点和25.1个百分点。

(二)、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近两年,随着“新零售”升级,中国的服装行业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95后、00后成为了新生消费主力军,生长环境优渥的他们受前卫综艺节目的影响,对服装的消费观念、意识以及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1、细分市场兴起

服装行业的发展受社会各项因素的影响。

比如“跑步经济”带来了运动品牌的业绩增长;“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加速了童装市场的发展;人们对贴身衣物的重视度的提升带来了内衣品牌的发展……

竞争激烈的市场行情使得细分市场成为必然,服装行业要发展,必须针对细分市场做出适应性调整,提前布局才能够抓住机遇,突破当前所面对的瓶颈。

2、线上线下合二为一

马云曾表示,纯电商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是考验线上线下一起整合资源的时代。因此没有线上线下之分的新零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这是新零售时代所带来的的改变,未来服装行业销售思维将发生转变,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问题,以顾客为导向,提供顾客想要的产品。

3、消费群体转移年轻化、个性化

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之一,而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中产正成为时代的消费主力,他们拥有独立自我、个性张扬的特征,敢于接受新事物,对潮流资讯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

以海澜之家为首的国产鞋服品牌纷纷向年轻消费者靠拢,LV、Chanel、GUCCI等奢侈品牌也在2018年向流量低头,更换中国千禧一代热爱追捧的代言人。

消费群体转移年轻化、个性化为服装企业的品牌重塑、新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品牌应把握机会,更重视数据分析以追踪消费者喜好,对自身设计做出调整,增加个性化体验。

4、新消费形态逐渐形成

时代的转变,使得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价格不再成为他们决定购买与否的首要标准,消费升级也将随之而来。

服装业从商品时代,回归产品时代。商品性价比将进入一个极致的时代。消费者不再为过多的溢价买单,更愿意为爱好和兴趣买单。

如果当价格不再是决定购买与否的首要准则,即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因此生存型消费需求转变为改善型需求,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新的消费形态也悄然形成。

5、渠道和原运营模式彻底变革

智慧供应链的赋能,使得服装渠道层级被极度压缩,工厂到消费的链条也将被无限缩短。

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促使多品牌、全品类、一站式集合店、可满足多元购物需求,具备孵化功能的平台型集合店、体验感强的生活方式集合店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在未来,集合店或将是购物中心招商关注重点。

6、自媒体时代已成定局

90后和00后组成的潮流新人群对互联网有着很高的依赖性,纸媒这样传统的媒介渠道已经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了。

相反,快速兴起的社交网络是品牌垂直攻略年轻受众的最有效途径。

许多消费者会选择听从像微博大V这样有影响力的KOL的建议,这些人的意见对他们来说可能比传统的公司广告更真实。

而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服装广告必须从广而告之向售而悦之转变,用心讨好顾客将成为关键点。

品牌或者终端店铺可以成为自媒体,打造自己的朋友圈,与顾客进行多方位的互动,形成顾客的忠诚度。

7、粉丝经济崛起

女生们口中的“魔鬼”李佳琦是当前大热的KOL,用18秒卖掉10000瓶防晒霜,5个半小时带货353万的超强带货能力,成功解释了什么叫“得粉丝者得天下”。

粉丝经济已经崛起,它把产品的功能隐藏在后面,让情感上升为第一位,实现商品的快速销售。

8、视觉营销趋势更加明显

5G技术的高效数据传输推动了视频营销的发展,视觉营销VMD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优秀的视觉创意能让店铺更有美感,差异化,能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兴趣,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品牌或者店铺走得更长更远。

9、服装行业人工智能全面升级

据了解,高达75%的时尚零售商已经在2018年对人工智能进行投资,像Zara这样的时尚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

根据算法来筛选大量数据,以预测消费者最喜欢哪种产品。由此不难看出,未来的服装消费将无限接近“私人订制”化,个性化突出。

10、IP赋能

如今IP联名已经在各行各业打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应用了此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产生1+1>2的效能。

在超级IP时代,丰富、多重、新鲜、场景化、限时限量集中爆发,才是真正的自燃引爆策略。

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转变,服装行业由传统零售模式向新零售模式转型成为一种必然。

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产业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服装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在我国宏观产业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010.33亿元,占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5.78万亿元的1.51%。从服装产业链来看:产业链上各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成衣生产、品牌服装管理等。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出口环境日益宽松,良好的贸易环境促使国内服装制造企业快速提高产量以应对日益提升的海外出口订单。自2001年以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额翻了四番,从而使得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链在满足大量国际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也日趋完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力有较大提高。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服装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我国有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以棉、麻、毛、丝为主的服装原材料体现出供应产量大、区域集中的特征。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山东省,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均是服装工业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地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五省的纱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67.08%,而新疆则是我国棉花主产区,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八成以上。

近年来我国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服装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产业规模增速不断下降。2019年,服装产量略有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44.72亿件,同比增长3.28%。2020年1-3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46.18亿件,同比下降20.3%。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在疫情影响背景下,2020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约210.9亿件,同比下降13.8%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① 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愈加明显当前,年轻消费者在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国内消费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M型消费结构,高端和低端消费市场稳步增长,中间市场逐步缩小。

同时,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转变,消费更趋理性,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年轻化、个性化、国际化,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向往更加优质富有创意的产品、更合理的价格以及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服务,特别是年轻人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时尚化,他们更希望能与品牌建立共鸣和情感链接,通过产品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② 时尚变革加速行业细分在新消费群体崛起的过程中,企业无法像过去捕捉60、70、80年代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去对90后、00后消费群体标签化,这就意味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更加多变、多元、多维。个性化、细分化、差异化的生活形态导致品牌诉求无法统一,众多服装品牌会推出年轻化、风格化的副线品牌,更多小而美的小众品牌受到青睐,年轻化、高端化逐渐成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

随着消费者时尚品味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男装消费更加品牌化、国际化、户外化和休闲化,商务正装、商务休闲、户外休闲等会进一步细分,精准的营销方式和定制化的产品成为男装品牌竞争的重点。③ 移动社交成为新消费引擎移动社交既可以积极地刺激用户消费需求,还可以运用社交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通过用户的“口碑”形成裂变式的网络传播,熟人的体验式消费体验和传播能更有效地为商品做背书,增强用户的信任度和消费信心的同时不断提升购买频次和效率,使品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更有温度,建立起类似社交“好友”的紧密且直接的链接,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④ 线上线下渠道融合随着电子商务几年的发展,电商的红利期或将接近尾声。相比实体店,电商需要巨额的推广费用,还有诸如网站运营费用、人工费用等等,这些费用加起来不亚于开设实体店的费用,甚至很多地区的商场租金正在逐渐下降。服装行业的渠道不单局限于线上或者线下,而应该把渠道进行整合。比如优衣库,在早几年就开启了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的模式,引导消费者不要只局限于线上的消费。⑤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大数据的形成、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智能化、网络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服装行业智能制造逐步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阶段,进一步实现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营销各个关键环节的应用,缝制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会明显提升;大数据+AI算法的应用,预测消费需求,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智能化橱窗和自动售货机用科技化加深与消费者的互动,让消费者获得更加立体的购物体验;服务机器人将开启智能购物新体验,虚拟试衣系统优化了线上购物体验。

2020年服装出口企业前景预判及对策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下,整体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正当国内疫情逐渐被控制,每日确诊人数逐渐减少的时候,新冠病毒却在超过100个国家开始蔓延,世卫组织已经将防范风险提升至最高等级。

像各行各业一样,中国服装业在这场疫情中也受到很大影响。据海关统计,2020年1-2月我国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37.725亿美元,同比下降19.9%;1-2月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60.623亿美元,同比下降20.0%。

国内消费方面,疫情之下的2020前两个月形势严峻,而这对于一些服装企业来说,可能是刚刚开始。我们对2020年剩余的292天有什么研判?服装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金额为2807亿美元,同比减少1.5%,增速低于上年5.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为12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4%;服装出口金额为1534.5亿美元,同比减少3.7%。

2020年, 服装出口面临着严峻的外贸形势和不少制约因素:一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二是产业转移和行业订单外移,正在对我国服装贸易构成挑战;三是国内成本不断上升;四是缺乏有效的增长点。而此时又遇新冠疫情,对中国服装出口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服装出口企业面临严峻考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主要的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将下降,受影响的市场就不止是去年一个美国那么简单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加突出。

OEM企业应加快转型。后疫情时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将发生变化,服装“功能化、高品质、低价格”会成为绝大多数消费者择衣的标准。而具备简单防护功能且具有时尚个性的服装,一定会成为时尚的又一主题。OEM企业应发挥自己产能及技术优势,加快由外贸生产向国内需求为导向的转变,在单品类产量、品质、成本上下功夫,抢占后疫情时代的时尚市场。

依托信息化及互联网重构生产模式。虽然历经40年发展,但大部分的服装生产企业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因此背负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沉重负担。

2018年就有服装管理应用软件公司推出了基于互联网对单独缝纫车位生产、技术及监控管理的智能终端,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时随地对个体生产状况实施监督。

同时,中国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物流体系,“低时延、万物互联”的5G将改变人们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的重新认知,进而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服装生产企业应大胆尝试,借助5G技术,应用成熟的管理软件,依托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重构管理流程,并以此为基础,打破传统物理空间的生产模式,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化聚为散,化整为零,聚合有度,监管可控,社区加工”的崭新生产模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己任,加快企业转变,进而实现减负增收。

此次疫情,必将加快中国产业互联网云平台、数字化、智能制造的脚步。服装企业特别是服装加工企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深刻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技术优势,以产业时尚的特性,大胆创新,将传统与时尚、与5G相结合,加快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打造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智造”终端。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否定,不断修正,不断升级”,是任何一个系统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服装有千年服饰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40余年里更是装点了人们的生活。2020是5G的元年,更应该成为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华丽转身的一年。

相关专题 乳制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