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柠檬鱼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柠檬鱼头”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共21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终于看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1.我要什么样的工作

辞去了第一份做了两年的工作后,我一直,都在忙碌着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几个月前,有个猎头跟我说,你的教育背景都挺好的,但你的职业轨迹看起来不是很有规划性,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认真地想过我想要的是什么,工作-我不想要它无聊(最重要),我要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我要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我要透明公平的薪酬制度、每年甚至每一天我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要给我的团队带来价值,不管是金钱上还是精神上、我所在的公司和我要有一样的做事理念、我不要被所谓的甲方乙方,上下级关系而失去自我、我要充分利用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一旦清楚了自己要什么,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突破口,渐渐地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

2.尝试过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今年跟一个小团队有过短暂的合作经历,我每周做一个新视频,发布到他们的媒体平台上,也有过一些和其他品牌合作的机会,认识了很多圈内人士。但我发现,当自己坚持的东西被合作伙伴或者客户否决时、在自己的作品里无法完全展现自我,而是要屈服时,我认识到,妥协是一个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甚至会觉得,我只是会拍、会剪辑的“工具”而已,客户只是借着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并不会为报酬少而烦恼,真正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并没有提供任何核心价值。

所以,我决心不要再拍商业视频了,除非我能够在视频里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我也丢弃了对拍商业视频的抱负,如果不能做自己,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是要和以前一样,寻找自己喜欢的人,拍我自己喜欢的故事,把拍视频作为纯粹的爱好。

3.现在的状态

我还记得,我在几个月之前问了另一个猎头,问她有没有好工作推荐给我,她回了我一句,你玩够了?我说,人怎么会玩够。

为什么两份工作之间不能有空窗期?猎头或者前辈们跟你说的职业规划真的是适合你的吗?毕业、找工作、进入一家公司再跳到另一个公司,拿更高的薪水,做更高的职位,真的是你经过认真分析,自我判断之后做出的明智的选择吗?(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我觉得,除非经过了足够的折腾决心安安心心做好一件事,否则,之前的“稳定”都不是“真正的稳定”。

都说世俗的规定会把人磨得没有棱角,我觉得这是要看人的。如果人足够强大,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只要不放弃,终究是能活出自我的。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不被外界所干扰的意志。就像书里所说:

在人看来,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副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画。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读后感你尝试过为了你想要的东西,一笔一笔画下去吗?还是一直在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画一些无聊的东西?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因为我喜欢”这个成分占有多少?

自从我遇到我男朋友,亲眼目睹他一步一步创业,执行自己新项目中的每一个步骤,大大地改变了我对工作的看法。能让自己进步、学到新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要有优秀的上司、好的平台。资源可以一步一步自己去找,人脉也是可以通过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一点一点去建立。他教会我如何管理自己的客户、如何做财务报表,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去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我觉得,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应该是像创业一样,你在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所以,我也在上个月决定加入一个小型创业团队,并且计划拿到一些股份,做一个公司的“主人”。不然,以我的性格和价值观,早晚会厌倦日复一日“被人主宰”的工作。

4.尝试尝试再尝试

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和想尝试的事物,可是这个念头会被自己的其他负面想法所否决。我相信很多事物没有固定模式,你自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被挑战、被困惑、被疑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但是这也是让我们在道德、智识生活以及追求目标的道路上的动力。

耕耘你的心智、不断尝试、以排除法追求你想要的。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篇2:《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篇3:《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篇4:《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D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

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篇5:《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

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篇6:《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还记得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读到的保罗.高更,就是一个很著名的画家,最近看的这本《渴望生活》,写的竟正是和他最为要好的朋友,同样也是画家的梵高,当然,梵高要比高更在世界上有名得多。梵高的名字可能是童叟皆知,但在正式读过他的传记前,我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一直是传闻他是一个疯子一样的人物,只要一有人提到梵高,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开口蹦出一句:“梵高就是那个割掉自己耳朵的艺术家疯子”!对这样的人我深不以为然,无奈自己对梵高了解也很有限,不能为他澄清些什么,只能沉默。但我一直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画家,绝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嘴里的一个疯子,他一定有很多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伟大之处,于是乎在书店偶尔看到《梵高传》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它必须随我回家,带我去了解一个为世人传颂却依旧神秘的真实的梵高。他为什么如此伟大?又为什么会被人说成是一个疯子?这一切,只有走进这本书里才知道。

如果说保罗.高更寻找月亮的精神让人感动,那梵高的精神简直让人震撼。“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这是周国平对他的评价。可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天使,倒不如把他说成是为善良受苦的上帝本身,也不为过。在梵高的青年时期,离开优越的家族行业,自愿到比利时的矿井里和矿工们一起受苦,明明可以袖手旁观,却选择和矿工们坚守,过着与死神同在的日子,这样的人除了梵高,找不到第二个。读到这里时,我犀利的眼神就告诉我,梵高的伟大无可阻挡,那时候他还没有开始作画呢。

其实,一个人的伟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干什么的,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精神决定了他终将伟大。我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为表像所迷惑,不要以为衣冠楚楚就是人中龙凤,有时候穷困潦倒后面才真正藏着鲲鹏蛟龙,就像梵高,虽然一生窘迫,至死都需要弟弟提奥养活,但他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并被世人永远追忆和怀念。他的名字也将和他留下的那些价值连城的世界名画一起,永垂不朽。

说梵高就一定要说到画。生命力跃然纸上的《向日葵》,用树枝去触摸天空的《星夜》,还有他临死之前完成的预示自己命运的《麦田里的乌鸦》等等这些世界名画,将梵高的名字送上了无人能及的艺术殿堂,虽然梵高从来没有想到过有这么一天,他也从来没有享用过这么一天。他只是疯狂地作画,追随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义无反顾的画下去,明知待在阿尔会因为那里极强的日晒而患上日射病,然后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疯子,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呆在那里画下去。为艺术献身这个词说出来很大,但用在梵高身上还嫌太小,他对绘画的专注与投入令人唏嘘,换作大部分人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命运,所以大部分人做不了梵高,我们只能仰望。濮存昕说,“梵高在生活中像个弱智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做不了梵高,但应该读这本书,我们崇敬梵高,更要读这本书”。是的,了解一个真实的梵高,是对他最好的致敬,而不是提到梵高,开口就只有一句话:“他是个疯......”

看完这本书,我只在扉页上留下了三个词“线条,色彩,色调”,那是梵高告诉我们这些外行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我以为我只记下了这三个词,后来才发现,我在读这本书的时间里,差不多忘记了自己......

梵高曾经是那样渴望美好的生活,可生活却抛弃了他,即便如此,梵高也只让自己带走残缺,把美和完美留给了这个世界。

篇7:《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来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愿否经历梵高的生命?不过不管你愿不愿意,梵高的影子不需要偷,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他一生放荡不羁所渴望的生活与你我年岁相似,你我都是千千万万个梵高之一。一周的日日夜夜读完这位伟人37年的故事--《渴望生活·梵高传》,为这位疯狂的艺术家折服。归结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者,上帝也疯狂的价值观

年少的梵高面对继承父业当一名受敬的牧师,还是接受叔叔们的帮助成为一名富有的画商时,他也跟无数年轻人一样徘徊:如何知道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如果花尽一生当一名福音传道士,到头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种工作,该怎么办?他被周遭告知鼓起勇气和力量去做认为正确的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他是相信上帝的,于是他成为一名博里纳日的传道牧师。在那,他目睹的却是上帝的弃子们没日没夜劳作,结果还得残酷无奈地饿腹受饥场面,他开始质疑上帝为何要让他的子民如此般折苦受难。一番绞尽思索后,他作为一名“上帝的布道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关上帝的那些话,其实全是孩子气的借口和推托,是一个吓坏了的孤独的人在寒冷、漫长的黑夜中,由于绝望而编造、散布的谎言。世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上帝,只有混乱--悲惨的、痛苦的、残酷的、莫名其妙的、无尽无休的混乱。这足足影响了梵高后半生的价值观念,从生活来,到生活去,忍受痛苦却不抱怨,由此他还是半个社会主义者。

此外,面对世俗在成功、财富、强权、短视功利、及时行乐、功成名就的信仰上,家境很好的梵高面对诱惑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无忧无虑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抑或成为一个备受尊崇的传道牧师,稳定而体面得生活。然而,退路尽管如此宽敞明亮,他抛切束缚,依旧自顾埋头苦画,在巴黎画,在阿尔画,在圣雷米画,在奥维尔画,在贫困覆痛中画,在寂寥星空下画,然后死去。然而,不死无以追名,死后,梵高的着作才盛名远播,成就一代印象大家。可惜依照体制逻辑,迟来的成就永远敌不过现世的得意。如此,没有人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世上没有如果,也没有第二个梵高。

二者,事故般的感情

都说爱情是人生的盐,借助它,人们才能体味得出人世间的情趣百态。可惜梵高一生的爱情却是充满凄凉的悲剧灰,这盐于他,只是如覆割掉耳朵伤口上的盐。他先后追求过房东太太的女儿乌苏拉被无情拒绝,追求过寡人表姐凯被世人唾弃,与妓女克里斯蒂娜结为夫妻受尽取笑,却迫于生活离异,好不容易与树林白衣女孩玛高特热爱,却因为女孩家教差点自杀……尽管事故如此,他只说了一句,只有被爱者的回报才是困难的。他也是个凡人,他也想施爱,也幻想要一个完整的其乐融融的家庭。然而,爱与被爱,幸与不幸,他却是慨然遇之,不强求,不造作,面对平淡无味三餐,感觉来了,就着颜料,与绘画谈恋爱。观照现实,董明珠30岁时丈夫去世,只身一人与格力谈了大半辈子感情,回过头看感情这勺盐,有它似乎很美好很幸运,但没有它,或许你才会更关注你的厨艺。

三者,如嗜黄连的苦艾酒

昼夜递嬗,时光荏苒。我们的梵高在经受生活各种摧残后,尽管身体日益脆弱如冰,他却从朋友那里学到一门非常重要的生活课程,也是他领悟创作的根基--学会痛苦不抱怨,正如火车和马车是载着我们从地球的一端要另一端的旅行工具一样,伤寒和肺结核也只是载送我们从一个世界要另一个世界的旅行工具。“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就没有东西可画,幸福麻痹的感官,它只对牲畜和那些买卖人有益。艺术家靠痛苦滋养,所以,如果你挨饿、沮丧而又十分不幸,你应当高兴。那是上帝在对你发善心!”也就是说,如果饥饿和痛苦能轻易把一个人扼杀,那么这个是不值一救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无论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还是魔鬼都无法摧毁他们,除非他们已经创作出他们想要创作的一切作品。生活的琐碎磨灭不了梵高,于是他只能一天天的画下去,直到光辉岁尽。书籍命名为《渴望生活》,其实应该是蕴意梵高面对艰苦生活,他的一种渴望创作、渴望寻觅生活真谛人生意义,并付诸画作之中的力量。可以说,梵高的一切辉煌并非因为他的天赋,而是他的勇敢坚韧、蚌病成珠造就他痛楚生活的结晶。

现实的我们无法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也无需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但可以胸怀一颗谦卑的心,拥抱一种自在的姿态,不浪费生活馈赠的苦艾颜料,寻绘属于自己的一番《星空》。

四者,大国重器般的工匠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但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是个半疯”。梵高在阿尔创作顶峰的时候每天是这样绘画的:清晨步行三四小时到田野间寻觅大自然的物语,然后一整天顶着炎炎烈日以及狂癫的西北风聚焦创作,日落而归,十年一日,成就他艺术的巅峰,也因为在阿尔狂热的太阳暴晒,使他的后半生进入了颠疯状态,最后割耳及自杀。艺术创作的生活具有破坏性,梵高一开始就知道了,但他坚持燃烧内心的真知灼见,将自己的爱、自己的才华以及非凡的美融进色彩,无私点彩这个世界。梵高的创作是艰苦也是快乐忘我的,正如他的精神病医生评价的:“你这些向日葵花,她们将解除人们心灵的痛苦,她们将带来欢乐,世世代代,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一生是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是个快乐的人。”

有句话说,对于伟大的艺术家,生活只是播种的季节,而收获不在这里。梵高一生只卖出去一幅价值三百法郎的画,可能连购买种子的费用都不及。然而今天看来,天价拍卖的收益者谁?这或许也是我们不会选择开头那个如果的原因吧。

书中有句话:“水手明知在船上会遇到种种危险,可是上了岸还是像思念家乡似的思念海洋。”居安思危,无数的你我皆是生活中的水手,尽管家乡的避风港温暖舒适,但我们依旧不忘波涛环生的徜徉,因为我们希望成为如林默般的水手,不管是为自己负责也好,还是为船客也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篇8:《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400字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虽然出版至今已过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梵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惨却又辉煌,他因为爱乌苏拉变得随和,当过画商,工作认真,却又因为乌苏拉的已婚遭受打击,重新变得性格乖僻;他因为热爱上帝变得虔诚,当过传教士,帮助矿工,却又因为福音传教会认为他亲身帮助矿工的行为野蛮、不体面而解雇了他,他变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热情……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却十分有灵魂,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画中别人难以画出的生动与灵魂。

篇9:渴望生活梵高传高中读后感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们说,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 + 绘画 + 死亡,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每天,他只会一个人沉浸在他的画中,画布、画笔、颜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侣。风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无人的麦田中画画,需要的钱再多,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将钱花在自己热爱的画画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 始终一个人过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经追求过爱情,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以表示自己对她深深地爱。他也曾经有亲情的相伴,弟弟提奥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画画的资金都来自这个唯一的亲人,他一直都有这个弟弟的支持与关爱。

可是,或许就是因为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爱?也许连他自己也难以明白。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心脏,他掩着伤口回家,渐渐地变得虚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时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怀中离开了这个让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让那一枪了结自己的一生。他其实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阳一样渴望生命,可是,这世界让他失望了,或许正如书上所说,破碎会带来快乐。选择离开,他便可以不再绝望。

篇10:渴望生活梵高传高中读后感

我想,这是本令我难忘的书。一部进当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泪的书。我与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样,并非冷漠、无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烟尘喧嚣所掩盖。能够触动心灵的,少之又少。感谢推荐此数的人。

当我看完序言,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书,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泪。单纯的,莫名的,想为这个疯子流泪。

是疯魔成就了梵高,还是他的才能将其印象癫狂的深渊?书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种种缺点,种种疯狂,通过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眼前。

作者在附记中谈到,对于当初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删改。不知如果将其添满会是什么效果。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能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是什么造就了梵高,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疯癫。

细细体味这些人,就更加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这个事情。“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还懂得了好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印象派。

篇11:《渴望生活—梵高传》读书心得精选

时隔经年,我们对其充满敬仰,可在他的年代,世人都嘲笑他为疯子,他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他就是梵高。他是一个被人看作怪胎,却有着圣洁灵魂的疯子,是一个勇敢热情,用生命燃烧自己的天才。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他的悲惨的人生震撼了我,他的故事充满苦难,也充满人性。他的世界是常人读不懂的世界,是一个只属于梵高的永恒的星月夜。

在人生的前,他过着和普通人无异的生活,有父母和弟妹的陪伴,有较好的家庭教育,使梵高养成了读书,思考,绘画的好习惯,16岁那年,他听从家人的安排,进入了古比尔画廊做美术品销售,这一干就是4年。

从20岁到27岁,是一个混乱的摸索期间,求爱失败的刺激使他走上了一条他主动选择的道路,那就是宗教。他深入比利时最艰苦的博纳日尔矿区做一个牧师。与矿区工人们同吃同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他感受到了矿区工人苦难的厚重,后来在反复权衡下,他决定放弃这条道路,用另一种实际的方式来帮助这些底层的人们。

在快到30岁时,在弟弟提奥的强大鼓励和支持下,他走上了创作的道路。他东奔西走,去学素描,学油画,学色彩,一开始,他踩着别人的足迹,后来他就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越走越远,直到抵达自己的心灵最深处,触碰到那些最深的痛和孤独,再无知返。

梵高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家人和朋友的不解,周围人的白眼和嘲笑,艺术界的不认可都像一阵阵暴风雨,把他的世界吹的彻骨冰冷,能为他御寒的只有他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然而,在日益严苛的外部环境下,这一火苗渐渐熄灭,在37岁那年他用手枪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他热切的渴望被世人承认,又迎头被泼上冰冷拒绝的冰水,一次次的冰冷交替,他的自我像一块金属,不停的膨胀收缩,终有一天超过了延展的极限,彻底断裂。

梵高一生潦倒,颗粒无收,抱憾而终。讽刺的是,在他死后,他的每一幅画作都被拍卖出了天价,生前孤寂,死后盛名似乎也是很多艺术家的共同命运。梵高的一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到底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行为举止异于常人得艺术家们呢?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了!

篇12: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

读书心得体会《渴望生活-梵高传》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 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 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篇13: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人生来就不是神仙,而是一个凡头凡脑的凡人,因此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愿望,美其名曰“渴望”。

“渴”的右半边对于刚学写字的我很复杂,我总觉得它的横多的我数不清,竖也多得令我心烦。看着看着,我觉得那个又是横又是竖的东西像是地球,有日也有深入地下的甜水。它好像是一个人在太阳下热得到处找井——这是物质上的渴望。

不管是梵高或孔圣人,还是街边的乞丐,都被钱困扰;梵高曾躺在狭小的房间里,身旁堆着废弃的颜料和没人买的画作,苦苦地等待堂兄提奥寄来的那100法郎。孔圣人为了赚钱养母,去为别人办丧事。

街旁的乞丐光着脚丫,衣衫褴褛,苦着脸,蓬头垢面,骨感的膝盖放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面前有个铁碗和几个子儿。

而“望”,则像一个逃亡的皇帝,在异国他乡,穿着溅了泥土的龙袍,望着月亮,站在那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好像在感叹物是人非,月依旧明,土依旧静。他好像在说:“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一个亡国皇帝“望”的是什么?望的是以前三春花开,后花园百花争奇斗艳,中秋月圆,在往日的岁月中,人生是多么美好。又低头望,只见一派凄凉,曾经金气十足的堂堂大国皇帝,竟成了阶下囚,生活在寡淡黑暗的军中。他望的——是精神上的渴望。

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就是不停地体会各种味道,不停切换,厄运将临,是说快乐切换成痛苦太突然;喜极而泣,是说紧张切换成兴奋太突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说愁绪太深太长,难以切换;“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说快乐来得太突然,难以遏制。

周国平说“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因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

他面对那些贫苦的矿工,不惜献出仅有的50法郎,他像一个圣人一样,降临到贫民窟中,却没有资格同他们共患难——他出身于一个大家族,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

“我们梵高家的人都是这样的正常,而且优秀……唯独你……”

他确实是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因可怜、同情矿工们,却又爱并尊重自己的亲人们,使他在两者之间难以迁就,让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他们渐行渐远,同梵高像个婴儿一样,手足无措。

在左右为难之际,前方来了一抹彩虹——是绘画,是颜料!梵高将自己对穷人,对亲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同情、关爱、热爱写进了画里,他在田野中画画的时候,一定被云朵和果树的美丽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

何为梵高?

生活。

是苍凉深处,一定有春天降临,悲怆之际,必有转机。

是有软肋,有热爱的,有追求的。

是善有善报,幸福不会及时降临,但迟早会,或是你未察觉。

是有好兄弟相伴,有前方的曲折,而不是一览无余。

梵高渴望的是自己艺术上的成就,他为艺术而生。他画的《向日葵》又能看出什么?向往着光明,向往着大同社会,阳光普照,岁月静好,秃鹰依旧追逐着地上的野兔,狮子依旧是草原的王,梵高依旧在繁华的巴黎,找一处没人的小草地,看着阳光、秃鹰、野兔、狮子……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你就从未拥有过它。

生活中,无所谓拥不拥有,而是渴不渴望。

篇14: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耗时37小时读完了这部巨作,在收获伟大画家一生坎坷故事和艺术欣赏之余让我长长舒了口气。下面,简单谈谈感受。

初读此书既是偶遇,也是在读完《三体》后受梵高《星空》吸引,想了解了解这位伟大画家。但当翻看此书时,竟发现是如此巨幅,堪比《三体》,顿时有了放弃的念头,但还是坚持读下去。然而,在读完三分之一时竟跳出界面让我购买,价格显示是65元,发觉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攒了好久才只有三十几块钱。无奈只好搁置,又费我近两周时间邀请好友读书才勉强攒够。因为本人读书有个毛病——只要开始了,就必须读完。

下面谈谈对文森特·梵高的肤浅认识吧。刚开始时,我在书中做了一些标记,写的是‘‘天才画家’’种种,但读完我发现梵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通过他后天的努力以及他特有的疯狂实现的。文森特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完全超越现实,他甚至不属于尘世,他只属于艺术的天堂。译者在后记中写道,‘‘梵高确实是天使,但是,在生活里,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黑天使。’’事实确是如此,他一生坎坷、凄苦、不受待见,始终在被拒绝、排斥和遗弃,生活让他不堪重负。在他的生命里,只有弟弟提奥是他的支柱,只有女人和酒是他的慰藉,只有画作才能让其感受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他,完全是为艺术而生,为画画而生。

在品读文森特一生曲折时,我感到上帝是如此捉弄人,为什么要如此残忍滴对待一颗艺术巨星,让他一生毫无幸福可言,却时刻充斥着苦不堪言,对他的痛苦遭遇我感到无比同情。这或许就像通常讲的,‘‘上帝为你关上了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扇艺术之窗是如此小且超越时代,而被关上的门却是通往生活之门,因此,可怜的文森特只能活在艺术中,被生活完全屏蔽。

说文森特是天才或是疯子,并不是空穴来风,我想主要源于两点:一是性格;二是画作。他性格乖张、暴躁,通常还很沉默,他不善交际,甚至不能融入家庭和社会,他蔑视一切却又渴望亲情、爱情、关怀和关注,但都处处碰壁,被家人放逐,爱情遭拒,作品完全不被认可,甚至被称是猪画的。但他性格坚毅,在唾骂声中毅然坚持,在作品的口诛笔伐中独自奋战,在超验的画布中重涂浓抹、翻云搅海,他在艺术的泥潭中翻滚,与世为敌,永不言弃!

他的画作夸张,线条扭曲,令人费解和瞠目结舌;他画法超常,被高更等同时代画家鄙视;他视角独特,画面深邃,极具张力和穿透力。也正因此,在我们默默阅读企盼其能一朝崛起、一夜暴富、一鸣惊人时,我们等到的是无尽的失落与失望,悲哀与怜悯。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奥里耶,是他用精美绝伦的秒赞使得文森特有了崛起的希望,也让他在死之前、长达37年痛苦人生中有所安慰。此外,我觉得最应感激的是他弟弟提奥·梵高,他伟大的兄弟责任、无私的资助和精神的支撑奠定了这颗文森特巨星冉冉升起,为后人照亮了一片艺术的天空。

我们见证了天才画家文森特·梵高从诞生到一步步陨落的过程,他毕生经受着孤立、遭弃、鄙夷,烂醉、梅毒、梦魇和幻觉,却依然坚强、前进和超脱中,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是否学到了什么?

篇15: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更真实的文森特(《梵高传》/史蒂芬·奈菲 / 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 / 沈语冰 / 宋倩 / 匡骁 / 何卫华 / 译林出版社 / 895页 / -11)花了几十个小时,终于啃完了这本也许是“未来十年最好的梵高传记”,至少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不用去看了。以普利策获奖者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为首的写作团队历经十年,借助了先进的技术,对浩如烟海的材料进行汇总整理,认真写出如此长篇巨著,据说本书的标注达5000页之多,非常佩服他们把传记写作等同于历史研究的执精神,值得为他们喝彩。

通过本书所了解到的更真实的梵高是怎样的呢?他矛盾,纠结,情绪波动,非常努力执著,无论是早年对宗教的探究,还是后来专注练习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不管人生最黑暗的时候,还是穷困潦倒,都没有彻底放弃努力,大多数时候他异常孤独,无论是在家人和朋友中间,都不被理解。当然他很多时候也不客观,不惜刻意获取提奥的支持,提奥与他“同心同命”,对其一生给予默默无私的帮助,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在阿尔勒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死后关于他自杀的臆测,反映了多数人的恶,这常常出现的多数人的恶曾经害过多少人呢,还好文森特有这么多的书信存世,加之传记作者孜孜不倦的研究,才很好地呈现了事实与真相。

阅读本书还能体会到:一是坚持的重要性,梵高有很多机会可能成为平凡的牧师、蹩脚的绘画销售员等等,还好他一直坚持,从模仿中创新,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二是机遇的不可捉摸,本书通过详细的论述可以说完全否定了梵高自杀的可能,但恰恰是当年失意画家自杀引发的轰动,使梵高得以为大众关注进而接受;三是平静接受事实,梵高虽然更可能是死于他人枪击,却并不去揭发开枪者,可见其心理上已经准备好平静地迎接死亡,当然这对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不失为一种解脱。

总之,我们要从梵高身上学到不懈的追求的精神,百折不回,无论成败,都平静接受。

篇16:梵高传读后感1000字

梵高的艺术作品显得朴拙、粗糙,但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梵高很早就具有对艺术的敏锐感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将绘画作为毕生唯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际遇。

梵高的绘画起始于博里那日当神父的日子,那是一个煤矿区,村民生活极度困苦,他因为参与工人的罢工而被免除神职,在穷困潦倒中,简单描摹一些静物则带给了他些许的精神慰藉。因此他一生绘画的对象和风格,都深受那些低下层百姓简单、粗糙、原始、真实的生活方式的濡染,但这也赋予了他的画极强的生命力,有一种令人无法抑制的张力和情绪。后来梵高到了巴黎,渐从印象派画风中汲取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值得指出的是,他一生追逐强烈的太阳,所以他后来一直寓居于地中海北岸阳光强烈的阿尔画画,这里是他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夕阳播种者》就是梵高追求强烈的太阳色调来表现有生命力的事物的画作,但这种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及的“日神”精神,已经强烈地透支着他的生命力,他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生命气息的微弱,于是他患上了间歇性癫痫病,不时地处于疯癫状态!周国平在书的扉页上说: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灵魂——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作品的生命力,本质上源于他对人类伟大的同情心和对自然的无限亲和力。他能够捕捉到低下层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他能够提炼出自然界最原始最天然的那股神秘力量,他能够坚守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忍受无穷的困苦…

关于梵高之死。艺术家之死总是一个悲怆和哀伤的命题。梵高之死,也诠释了一个艺术家正常的死亡方式。我始终认为,什么样的死法,都是平等的,并无值得与否、高尚与否之分,死亡只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再简单不过,何必拘泥于手段的取舍。但我还是恨左轮手枪,少年维特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而梵高也是用左轮手枪自杀的。梵高在奥威尔静养时,“他感到头脑空虚,生命的源泉已经枯涸,仿佛在过去十年里,从他手下涌现出来的成百上千的铅笔和彩色图画中的每一幅,都带走了他的一小部分生命”,他觉得累了,对大自然已提不起兴趣,感觉一切都平淡无奇,他知道自己艺术创作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加上近些年患上的间歇性癫痫病,而且一直在给弟弟增加生活负担,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朝自己腹部开了一枪,不久便死去。六个月后,他弟弟提奥也郁郁离开了人间,他还有小孩,还有妻子。最终,提奥妻子将他的灵柩迁往奥威尔,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墓碑上写道“他们死时也不分离”!读毕掩卷躺下,顿感眼泪夺眶而出,抱枕恸哭,但不可思议自己,是为梵高而泣,还是为自己而涕,瞬间时光,爷爷慈祥的笑容与将逝的挣扎,两年来始终萦绕在梦境,生命如此脆弱,我们有什么资格浪费生命?

他年若是有机会去荷兰,怎能不去去文森特梵高博物馆看看那《向日葵》和《星空》!

篇17:读《渴望生活 梵高传》后感的高一作文

读《渴望生活 梵高传》后感的高一作文

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渴望生活 梵高传》,我惊呆了!原来人生还可以这么过,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从未见过更别说体会过梵高的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有很多的疑问,虽然永远无从得知真相,但我还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复。

这样的梵高拥有这样的人生,虽然不算传奇,但是也是极少人所能体验得到的,他的坚持不懈,一颗热爱生活的、热爱绘画的'心,犹如他的画作,永远值得人敬佩。在他屡次遭受到周围打击后,他没有放弃生活、放弃自己,他选择了作为一个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冷门传道士,专为穷人传播福音的传道士。梵高是个好心肠的人,是设身处地想要帮助穷苦人民的人,所以当他开始决心作画的时候,决大多数时间里,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劳作的人民,以及在后来选妻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帮助穷人的场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当他决定留下帮助那些“黑下巴”(当时的煤矿工人被称为黑下巴),他自己却被“上帝”抛弃了,无论他怎么努力最后还是发现无法从根本上帮助那些穷人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最后在兄弟的劝说下,被带回家,并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励以及经济支持下开始了一心创作,然而在创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数不胜数……如果,没有他兄弟的坚定支持和他自己不放弃的精神,那么,就没有然后了。我看到这里时候我就在想,自古伟人多磨难!但是他的磨难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过分了。在爱情上,他从未称心过,虽然最后娶妻了,但的是为了帮助那名女子脱离生活困境,并帮助抚养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孩,从未有过怨言;在家里,因为职业的关系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绘画中,总是被嘲笑、打击及质疑,从未卖出去过一幅画,这是个多么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这么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该有多奔溃,肯定不会再坚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没有放弃!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后来精神出了问题,生病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画画,他在病房里,透过病房的窗户观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关于星空的画作,每一幅作品里都充满里丰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说不能说的话语,见者心动闻者悲伤(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梵高的伟大不是他的作品天价,而是他坚持创作的过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来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种环境下,他还能保持一颗炽热的心,画出充满柔情的画,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众所周知,此书中并没有提到他在创作这幅画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后离开伦敦后所画。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为什么割了自己的耳朵,单单是因为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觉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经到了奔溃的边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发泄……

我惊叹梵高的人生经历,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经受的苦难,但同时也是这样的苦难造就了他的宏伟巨作,如果梵高还在,如果人生可以选择,我想问问梵高,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吗?

篇18: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200字

距书看完已经一个月了,才来写这个读后感,真是一种罪过。

这本书看得很纠结,一个是因为翻译的确有很大的问题,句子读起来相当拗口及不顺。我还是很毛估估地看懂了。另一个是因为,托尔斯泰的确是一个很变态级别的人物,异于常人,让我无法短时间理解他的一些观点及行为。

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人。他努力地极力地去成为了自己,抛弃了一切,只为追求那个更高层次的境界。从茨威格对他的描述来看,我个人觉得可惜托尔斯泰没去加入佛教,而是加入了基督教。他是个纠结的人,他的纠结在于对自己的高要求,但却不对自己释怀,一定要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出来。可能这就是西方思维的问题所在吧?我不太清楚。

根据我目前学佛所得经验来说,无为亦是有为,等待也是一种作为。然而,托尔斯泰有点极端化了,他一心想实现心中的那份理念,人是平等的,当他看到那些穷人们在劳作,收入却很少,他内心的慈悲心被唤醒,让他同体大悲。可是,他当时的地位,身价已经无法让他unjs.com与别人平起平坐了。可是他极力地去试图证明,他与别人是平等的。但是,却适得其反。于是,他不断地进入痛苦的沉沦之中,再从中爬出来,再跌入,再爬出来。如此往复。纠结的人啊!

托尔斯泰,一直在忏悔,一直在赎罪,因为他知道他年轻时做了很多错事,伤害他人的事。他极力得摆脱名与利,于是他离家出走,最后他终于高贵地离开人世,我想,再重的罪孽都应该洗净了。

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的生活情况都描述得很到位,包括托尔斯泰内心挣扎的部分。这是我看的茨威格的第二本书了,他的写实,跟对于事件的洞悉观察力都很强。适合我的口味。只可惜这本书读一遍真心不够,找时间我将再读一遍。

“一个世纪以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它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这是《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发自肺腑的描述和赞美,作者把他放在最后来写,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同,更是因为托尔斯泰的影响力遍及整个世界。

他的出身比前两位都要好得多,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接受着典型的俄国贵族教育。也正因为如此,他灵魂中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更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他年轻时放浪不羁,但随着他对人民生活观察得越来越深入,他就越来越厌恶自己的身份,并且从精神上支持着俄国人民的斗争运动。他的三大巨著:《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无不体现着他那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深深的批判。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想,他若是看到百年后的今天,民主已经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他该有多么兴奋啊!他说:“我认为在这一确定的时刻,在基督教世界酝酿了已两千年的大革命开始了――这将以真正的基督教来替代腐败了的基督教以及从其中衍生出来的统治制度,这真正的基督教是人人平等的基础,是所有有理智的人所渴望的真正的自由的基础。”只可惜,他死在了胜利的前夕,没能亲眼看到他梦寐以求的人民的胜利。托尔斯泰,你那伟大的民族精神令我景仰,你那灵魂的光芒必将继续闪耀!

篇19: 《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篇20:岳飞传读后感作文1200字

岳飞传读后感作文1200字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我认真地阅读了《岳飞传》。使我对岳飞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一生刚正廉洁的作风使我肃然起敬。他用他的一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对我来说,他有好几个方面是很值得我去学习的。

1、他不向命运低头、刻苦学习的精神。

岳飞童年时,家境清贫,年少时便帮父母砍柴、下地耕作。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在遇见周侗老先生之前,他利用打柴之余的时间用一堆沙、一根树枝让母亲教他写字、学习;周侗老先生来到以后,他因为没钱进不了学堂,就每天扒在学堂外的窗口底下偷听先生上课;后来周侗老先生收他为义子后,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上,单日学文,双日练武。也就是说,无论条件是多么艰苦,都难不住好学的岳飞,他总能想到合适的办法去努力学习,最后成为了一位文武兼备的国家栋梁。

和岳飞对待学习的态度对比,我觉得自己真是差得太远了,特别是以前,我有好几年的时间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做功课完全是完成任务式,在学校的日子得过且过,导到现在学习拉下了不少;就算是现在,我也还不够刻苦。今后,我要以岳飞为榜样,争取学习上有大的进步,使父母和老师放心。

2、他知恩图报的精神。

岳飞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他身边曾经给过他照顾的人他都时刻铭记于心,并有恩必报。这一点从他对他义父周侗老先生的态度上可以略见一斑。自从周老先生收他为

徒后,他对老先生又敬重又感激,对老先生的教诲言从计顺,后来周老先生从考场回来感觉有些不舒服,岳飞就一直伴在周老先生身旁,不离左右精心地照顾老先生。先生病故后,他更是悲痛不已,上山守孝足足三年。

在山上一个人守着师傅的坟墓足足三年,一千多天,可以看出岳飞对教育他成才的义父是多么的感激啊!他又是多么的有孝心啊!而这种感激之心、孝顺之心往往是我们年轻一代最容易忽略的。我们知道父母爱我们、老师爱我们,可对这些亲人的爱、老师的爱我们常常会习以为常而麻目不仁。因此,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要像岳飞一样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要知恩图报,要心存感激,感谢养育我们的父母、培养我们成才的老师、曾经关心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3。他廉洁奉公的精神。

岳飞十九岁投军报国成为一名军人后,他不但为国家,为人民全力以赴地战斗,还在生活上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廉洁奉公,不为金钱所动,南宋对军队的奖赏,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部分给将士。不仅仅自己,他还命令士兵们, 不可以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正因为他的廉洁奉公,使得他的军队成为最得民心的军队、最有凝聚力的'军队、纪律最严明的军队和最有作战力的军队。

4。 他精忠报国的精神。

金兵犯宋,岳飞奉旨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每一次,他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敌人,不管奸臣以如何丰厚的条件劝降,他都坚定着自己的立场:尽忠报国、为国效劳。

后来岳飞虽然最终被奸臣杀害,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精神、他的形像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同时留下的还有那一首气壮山河,千古绝唱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岳大人,我们将永远以你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篇21:八年级语文作文《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是一本能感动你灵魂的传记。书中叙述了梵高悲惨又带有美好期望的一生,你将会看到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还将看到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梵高传》读书笔记

关于作者

欧文·斯通,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牧童、推销员等,后来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

他一生创作了《梵高》、《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能感动你灵魂的传记。书中叙述了梵高悲惨又带有美好期望的一生,你将会看到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还将看到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核心内容

一、梵高的简介;

二、《十五朵向日葵》背后的故事;

三、《星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技巧;

四、《没胡子的自画像》——梵高送给母亲的礼物。

一、梵高的简介

梵高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7年。1853年出生在荷兰,家境不错。在画画之前从事过画商和牧师。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产量极高,共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包括900多幅油画和1100多幅素描。

二、《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

画作展现

“向日葵”是一个系列的作品,其中一幅叫做《十五朵向日葵》的画最为有名。直到现在,这幅画还是整个西方艺术界中最受欢迎的静物画。

梵高运用了非常饱满的黄色去表现这些象征着太阳的花朵,明亮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层次感。你可以看到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从花蕊中穿出来的,它们微微卷曲着,整个花朵就像一个个火苗一样,好像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有个性的生命。

背后的故事

这幅画梵高是用来送给高更的。两个人在彼此最低谷的时候相遇,他们都喜欢浮世绘的画风。

他们彼此吸引着,可是这种吸引力只维持了短短一个月。相处之后,他们发现彼此的创作心态有巨大的差异。梵高更偏向于写生,而高更偏向于表达象征性的风格。慢慢地,两个人的矛盾和分歧就越来越明显,在圣诞夜前夕,高更最终离开了梵高。

梵高心里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选择了自残,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自从他割掉耳朵之后,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后来住进了精神病院。

三、《星夜》,1889年

创作背景

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病院创作的,当时他已是孤身一人,正处于人生低谷。

绘画技巧

用色方面,他几乎是不调色的,这是非常大胆的选择。因为不调色,意味着色彩的饱和度很高,颜色的纯度也很高,非常鲜艳。相当于颜料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直接用到画面上,这很难驾驭。

但梵高偏就喜欢用这样高饱和度的色调,还运用得很出色。他认为,这样鲜艳的颜色更能够表达出感情,是有力量的,更能够带动观看者的情绪。

笔触方面,大胆而有力量。如果你把梵高的这幅《星夜》放大观察,会发现画面上的色彩并不是连贯的,而是一小节一小节的色块组合而成的。你会感受到,画家的笔触快速大胆、铿锵有力。想要画出这样的画面,是需要经过仔细的布局和设计的,需要画家非常冷静地去作画,才能呈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动感和力量感。

四、《没胡子的自画像》,1889年

自画像对梵高的意义

梵高非常喜欢画自画像,他一生画了90多幅,每一幅都是他心情的写照。将这90多幅画连起来,你可以看到梵高的绘画演变史。

有人说,梵高喜欢画自画像的原因是他很穷,请不起模特。事实上,梵高是想通过自画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折磨。他认为他必须与自画像中的自己不同,他必须有更深的层次、更立体鲜活。

特别的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很特别,它是梵高送给母亲的礼物,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在这幅画中,梵高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母亲。画里的人没有胡子,干净清爽,肤色健康,略带微笑,微微侧身,看不出已被割掉的耳朵,这一切都是妈妈想要的孩子的模样。

可惜的是,梵高完成这幅画后就选择了自杀。因为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不想继续成为弟弟的负担。在1890年7月28日,梵高从旅馆老板那里借来一把有点锈迹的手枪,在金灿灿的麦田中离开了。

金句:

梵高说:“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的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表现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现人间的喜悦和壮丽,在这一点没人能比得上梵高。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可能也不会再有。

梵高作画是因为他不得不画,作画可以使他精神上免受太多的痛苦,使他内心感到轻松。他可以没有妻子、家庭和子女,他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他可以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是,他不能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作者:地球心

读《梵高传》有感寒假读书笔记

寒假里我5天就读完了梵高传,却不知从何写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凡高传》读后感

“遭遇痛苦的时候,不要抱怨。”

看凡高的传记,像他一样,我记住了这句话。这是本带有小说性质的传记,应该又基本属实。

小的时候,曾经希望自己能画出美丽的画,那时热衷于画仕女,画的多了,也有一点点可取之处,可惜没有条件去真正的学习,后来连一朵花也画不成了。但是爱画却成了一个小小的兴趣,虽然并不懂画。

我只知道凡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向日葵》非常有名;我也知道,他身前寂寞,死后出名。可是这世界上——古今中外——不是有很多艺术家都必然有这样坎坷的经历吗?或许,痛苦真的能成就一个人呢。

这本《凡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我连续的看下去,甚至被打动了,被凡高坎坷的经历、坚韧的意志、执着的追求打动了,被提奥对凡高深挚的感情打动了,同样也哀叹着博瓦纳日的那些矿工们悲惨的生活。

凡高很坚定,可是假如没有提奥的无私帮助,梵高恐怕成不了现在的凡高,七八年的光阴里,他都靠着弟弟的供养,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看书的时候,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让提奥这样的爱自己的哥哥,而他们家其他兄弟姐妹似乎都视凡高为异类。

凡高的家族是荷兰的望族,父亲是有成就的牧师,叔叔经营着古比尔公司,表哥还是很红火的画家,但是凡高却穷困潦倒,为了画画,他可以只吃黑面包,只喝白开水。

每当看到凡高因为一文不名而买不了画具或是为了买画具而一文不名,只能用白开水维持生命的时候,我就不得不佩服他对绘画那炽热的爱。那是他生命的全部,在他,可以没有妻子,没有爱情,没有理解,但是必须让他画画。

凡高是不幸的,阿尔的人把他当作疯子,活着的时候,几乎一幅画都卖不出去。不断的受到疾病的折磨,最后只能痛苦的饮弹身亡,以37岁的灿烂年华告别这只有些许温暖的世界。

凡高又是幸福的。他的弟弟——提奥始终支持他,关心他。同道中人也能彼此推动;最重要的,他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死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去”,梵高让自己的生命有着崇高的价值,这已经是永生了,还有什么比这种荣誉更好呢?

相关专题 梵高读后感